变“厌学”为“乐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厌学”为“乐学”

发表时间:2017-08-08T10:13:10.620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1月作者:李玫瑰

[导读] 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福建省福鼎市第四中学李玫瑰 355209

摘要:随着新课改精神的深入,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应认识到教学改革的使命是变“厌学”为“乐学”,,继续提倡快乐教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中主动探究、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关键词:乐学;语文课堂;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何不来个:“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呢?语文课堂原本是一块意趣盎然、充满活力的学习园地。可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不起来。

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由“厌学”变成“乐学”呢?我想,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一)巧用教学手段,乐于求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电教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领域,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上《雨巷》一课时,我就采用多媒体教学,我把教学的重点设在朗读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我的做法是先让个别学生朗读,结果出现:同学们不是语调太急,就是语速太快,不是停顿不准,就是重音不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同学们也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很哀伤,诗中充满着忧愁和无奈,可常常把握不好。这时候多媒体就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轻柔舒缓的音乐,画面上出现了一条狭长幽暗的小巷和一个撑着油纸伞,披着长发的妙龄少女的背影缓缓离去。一个深沉的男中音响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便马上集中起来。他们再次朗读时,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就比较准确。

利用多媒体朗读可以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规范的声调。然后接下来讨论语言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就容易多了。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篇幅长,信息容量大。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求知的欲望。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巧设课堂问题,乐于探究

知识的获得在于不断地思考。而思考又是从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的语文课堂就像一塘死水,没有半点活气。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下面以《宝黛初会》为例,谈谈几种常见的设疑方法:

1.从题目出发。根据文章的内容,给文章拟出恰当的标题。《宝黛初会》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在原著中第三回的题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我们可以写出上半截题目,要求学生写出下半截题目。章回体小说的拟题大有讲究,学生要联系到对偶的知识,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较快地做出判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2.从矛盾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人物言行自相矛盾的现象。文中林黛玉在外祖母问她读了什么书时,她说“只刚念了《四书》。”而贾宝玉问同样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她性格中的小心谨慎、多虑敏感的特点。

3.从形象出发。红学前辈于昆仑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精辟地道出了王熙凤多面性格,她既聪明能干,又阴险毒辣。在本文中,你认为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

4.从比较出发。文中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王熙凤的服饰相貌,而对林黛玉的穿戴一字不提,为什么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她们在身世、学识、追求、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5.从实践出发。假如你是贾宝玉,在林黛玉和王熙凤两人中做一个选择,你会选谁当老婆?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特别是要懂得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

(三)巧引时代活水,乐于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教材时却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在课堂上经常引进时代的活水。我的做法如下:

第一,开设“文化快餐”。即在每堂课前拿出五分钟,开设“名人轶事”、“新闻评论”等栏目,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主题。

第二,拓展延伸。即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可以把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比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就引进他的《后赤壁赋》。教师只有不断在课堂上输送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乐意接受新知识。第三,走出课堂。要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近图书馆,走进生活。

第四,注入新观点。在古文的名篇教学中,有时需要注入新的观念,比如评价《鸿门宴》中的项羽这个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时,可依据史实,对其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师要树立教学的新理念,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广泛汲取人类的文明成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新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用“乐学”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让学生抛弃厌学情绪,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语文教学通讯》(2008 年第 1 期).

[4]《语文周报》(2006 年高中教师版第 31 期、第 45 期,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