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合集下载

谷响:诗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

谷响:诗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

一诗人白居易九世纪间,唐代诗坛上出现了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白居易(772-846),他一生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有人民性的诗歌,“惟歌生民病,不识时忌讳”,说出了广大劳动人民心里要说的话语,由于他的诗歌具有深入浅出的通俗的风格,因而在群众中得到很广泛的流传。

他的好友元稹说他的诗歌在“二十年间,禁省、覌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文集序)。

白居易自己也说:“自长安至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

可见他的诗篇在从城市到乡村,从劳动人民到僧俗士女间广泛地流传着,这种情况在历代诗人中是很突出的。

他在当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当他生前,他的诗篇就已流传到西域、新罗、日本等国,为各该国人民所喜爱珍视。

鸡林国(今朝鲜)商人还将它看成一种有利的商品,竟到中国来重价搜求(白氏长庆集序),因而他的诗歌传布的地域很广。

1950年苏联文学家爱德林氏译出了“白居易绝句诗集”俄文本,许多报刊都撰文推荐他这本书,给中国人民诗人白居易以很高的评价(见中苏友好2卷4期)。

现今苏联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大量翻译和印刷他的作品,其他国家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也不断地从事于诗人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他的伟大的诗歌艺术是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属于整个进步人类的。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安史变乱以后,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人民陷入巨大的灾难里;这时社会上两极分化,一方面是高楼栉比,过着奢侈的淫靡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啼饥号寒,终年不得温饱,整个社会都在乱动当中;这时诗人——白居易,用自己的诗篇,反映了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歌出了劳动人民的心愿,并大胆地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思想的深刻和歌咏的广泛,正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如覌刈麦、杜陵叟、卖炭翁、采地黄者诗,宿紫阁山北村诗,重赋、纳粟诗,村居苦寒、道州民、黑龙潭等篇,都是当时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素描,他们的劳动果实被剥削阶级残暴地掠夺了去的情形;他站在人民的立场,发出非常沉痛而激动的声音,道出劳动人民内心的愤怒和苦痛。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不朽的诗魂——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1.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社会关怀和人民情感,代表作品有《登高》、《春夜喜雨》等。

2.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快,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

3.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充满豪放不羁的气息,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4.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情味和理性思考,代表作品有《江城子》、《赤壁怀古》等。

5. 辛弃疾: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浓郁的民族气息,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6. 王勃:唐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严肃庄重,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7. 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孤独、忧愁和反抗精神,代表作品有《钗头凤·世情薄》、《示儿》等。

8.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诗人,她的诗歌温婉清丽,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9.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不羁
和离愁别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五首》、《世上无难事》等。

10. 辜鸿铭:清末民主革命家、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代表作品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卜算子·咏梅》等。

这十位诗人的诗歌,不仅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特点,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大名僧有谁人

六大名僧有谁人

中国名僧难尽其数,仅一部《高僧传》就记载许多名僧。

中国名寺自南而北也是不胜枚举。

名僧与名寺是相辅相成的,或者寺因名僧而闻名,或者名僧因名寺而成名。

名僧的共同特点是,在个人修持方面有不迷恋物欲的情操,所行大体能合乎戒律的根本精神,至少要经常有戒持的自觉。

在对外方面必须对佛教或社会有正面影响,因此而成为一代名僧。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公元344-413 年),祖籍印度,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的高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印度佛学思想体系的翻译家,也是当时大乘空宗即中观学派的典型代表。

他七岁时随母亲出家,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鸠摩罗什被“少崇三宝”的后秦国王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待以国师之礼,主持译经及讲经。

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十二月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去世前后十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弟子译出佛教经论共74部,384卷。

这些佛教典籍,对中国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玄奘玄奘(公元602-664或600-664年),俗姓陈,河南缑氏(今偃师县)人,通称三藏法师,唐初佛教高僧,法相宗的创始人。

他13岁出家,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孤身西行,从凉州出玉门关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辩论,名震天竺,历经17年。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回到长安,向太宗提出译经一事,请往嵩岳少林寺译经。

前后19年间,共翻译了印度佛教经、论75部,共计1,335卷。

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经文的系统性上,都为中国和印度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辞世,葬于长安兴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终年65岁。

鉴真鉴真(公元688-763年),唐高僧,日本律宗的创始者。

本姓淳于,扬州江阳县(江苏扬州市)人。

14岁出家,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于长安受具足戒。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学成名立,从长安回到扬州,住锡大明寺,专弘戒律,成为独步江淮的律学大师。

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唐代诗人——温庭筠,退而不隐,自然随性!

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唐代诗人——温庭筠,退而不隐,自然随性!

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唐代诗人——温庭筠,退而不隐,自然随性!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

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

——温庭筠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并存,这种现象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尤其在晚唐乱世生活的温庭筠,具有愤世刺世的儒家思想、叛逆不羁的道教思想和显而不浓的佛教思想,且有互相交融的趋势。

温庭筠是晚唐五代著名文人。

他生于太原祁地的名门望族温家。

其先祖温彦博是初唐宰相,受唐太宗信任与重用,温家显赫一时,但后来家道中落。

他被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使温家可以再次飞黄腾达,他本人也有光耀门楣的愿望,但怎奈生逢乱世,志高命舛,他有才难以施展,有怨无法呐喊。

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他只能借助其独特甚至被人所诟病的行为和文学作品表现他的内心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他形成了对儒家、佛家、道家的独特理解,其一生都贯穿着对儒释道的践行和思考。

具体如何呢?请继续跟随哲学诗画往下看。

1,愤世嫉俗、作为济世的儒家温庭筠有着济天下、安苍生的理想愿望,他和所有儒生一样想积极入世、报效国家,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从游庄恪太子,入京求仕不得又漫游江南,寻找机会。

即便后来与佛教中人结交也是选择在文人和朝臣中颇有名望的宗密禅师,希望借此可以认识更多的权贵,为入仕打好基础。

温庭筠的传奇小说集《乾子》很能说明他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心态。

还有他早起的一些诗词,也是积极入世的,充满体现了作为一个儒士想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温庭筠的咏史诗也是承载他入世思想的一类重要作品,约有五十多首,其内容主要包括:借古讽今、揭露和抨击时政;抨击藩镇割据、期望国家统一;歌颂先贤英烈,渴望国家再次强大辉煌;借古抒怀,发泄理想无望的愤慨。

这些诗几乎都可看作是他借史刺世、借古讽今的佳作。

这些作品将历史中的丑恶与晚唐社会的黑暗联系起来。

如: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驿》铁马云雕共绝尘,柳阴高压汉宫春。

唐朝100位诗人

唐朝100位诗人

唐朝100位诗人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2、王绩(约589—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隐居东皋,号东皋子。

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乐,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语言朴素自然。

也能文。

有《王无功文集》。

3、上官仪(约公元608~665年),唐代大臣,唐初著名诗人。

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

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

唐高宗时供职门下省,颇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成为宰相。

后来高宗不满武后跋扈,上官仪向高宗建议废后,高宗亦以为然,由上官仪草诏。

武后涕泣陈请,事遂中缀,自此武后深恶上官仪。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被诛,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时被诛杀。

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儿为昭容,对上官仪父子有所追赠,绣像凌烟阁,追封为楚国公。

4、卢照邻(约635年-约68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作品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等存世。

5、骆宾王(约638—?),唐代诗人。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

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

有《骆宾王文集》。

6、李峤(约645-约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

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7、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佛缘范文

白居易的佛缘范文

白居易的佛缘范文导语:白居易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性格刚直,见到不平之事,敢于直言进谏,虽然因此得罪了权贵,屡遭贬谪,但依然能够以佛教的平常心来对待。

在信奉佛教之后,他对功名利禄和权势纷争都视若浮云,而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念佛修行上。

下面是经过精心的白居易的佛缘,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邦(今陕西渭南县)。

白居易自幼聪明好学,6岁时就能作得好诗,2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l岁时,试书判拔萃科,32岁被授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

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元和九年(814)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的凶手,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此次连续被贬,对自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

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

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

自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

”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

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

他曾作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从其对佛教思想的触及分..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从其对佛教思想的触及分..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从其对佛教思想的触及分析其诗歌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从其对佛教思想的触及分析其诗歌邵颖涛摘要: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涛人,在盛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有对四位涛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们的边塞诗歌研究,对他们的佛教意趣、对其诗歌受佛教思想触及等方面关注较少。

有鉴于此,本文把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作为一个群体,主要结合他们交往僧侣、接触佛教的事实,分析佛教义理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探寻他们的佛教意趣。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盛唐佛教的发展及其对士庶的影响。

盛唐时期佛教宗派林立,佛教思想也趋于成熟。

唐代皇帝屡次召见名僧并跟随他们修习佛法,推动了佛教在上人中的普及,使得佛教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士人的精神世界。

四位诗人身处佛教思想逐步渗透士人思想意识的时期,有着接触佛教的契机。

第二部分:李颀佛教意趣浅探,李颀有十四首诗描写僧侣、寺庙,他时常拜谒名僧、栖息寺庙,熟悉《楞伽经》和《法华经》。

他的思想包含着道教思想、佛教理念,他在诗中追求空寂清静、忘却名利色相的境界。

李颀有十首咏叹佛门物象的诗歌,往往借用《法华经》物象譬喻的方法来阐述己见,把佛门物象作为自己领悟佛教理念的工具。

第三部分:王昌龄佛教意趣及其诗歌的禅境。

首先论述王昌龄的佛教意趣:他深受习禅友人的影响,拜谒万回、平等两僧塔碑,还受到了名僧法慎的影响,流露出对高僧大德和佛教教义的景慕之情。

其次分析王昌龄富有禅趣的诗歌:王昌龄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三境说”的观点。

这种绝妄生慧,明心见性的思悟方式,影响了其诗歌创作。

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禅意的诗歌,体现了涅榘寂静的空寂美和能所俱泯的自然美。

第四部分:高适佛教意趣浅析。

首先考证高适与佛教的关系:他交往法澄上人、九思法师、空上人等,熟悉《金刚经》。

唐朝诗人排行榜前六名(唐朝诗歌史上十大)

唐朝诗人排行榜前六名(唐朝诗歌史上十大)

唐朝诗人排行榜前六名(唐朝诗歌史上十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与宋词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宋词并称双绝。

唐诗的繁荣离不开唐朝这个诗人辈出的伟大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被冠以“诗家”盛誉的著名诗人就大有人在,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隐”孟浩然、“诗豪”刘禹锡、“诗家天子”王昌龄、“诗雄”岑参、“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奴”贾岛。

当然,还有“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千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大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等等。

那么,在这诗星璀璨的唐代,究竟谁是唐朝第一诗人?唐朝诗歌史上“十大”诗人都有谁?一、唐朝第一诗人李白和杜甫谁是唐朝第一诗人?无外乎是李白、杜甫二人之争而已。

就好比谁是中国第一高校,清华北大二者争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没有定论。

李白、杜甫谁是唐朝第一诗人,也是如此。

李白、杜甫作为生在同一时代的两位伟大诗人,是唐代诗歌世界里两座并峙高峰,俯瞰着下面的群山。

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久负盛誉,并称“李杜”。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常常把二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并给予高度评价。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黄锦祥:“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

佛教界的两位大诗人

佛教界的两位大诗人

佛教界的两位大诗人1诗僧道潜道潜(1043—1106),北宋著名的诗僧,在诗坛享有盛名。

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改姓释,(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

与苏轼诸人交好,苏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

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

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

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

著有《参寥子集》12卷。

苏轼说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

陈师道曾誉之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

道潜的诗《次韵黄子理宣德田居四时》等效仿陶渊明,其寂静恬淡处又酷似储光羲。

如《秋江》中的“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道潜写景咏物之作有的体察入微,如“细宜池上见,清爱竹边闻”,又如“风蝉故故频移树,山月时时自近人”;也有粗笔勾画的,如“一霎催花骤雨来,集芳堂下锦千堆。

浪红狂紫浑争发,不待商量细细开”。

还有语义精练而含蓄的,如《湖上二首》。

足见其风格多样,工拙不一。

《藏海诗话》说他:“此老风流蕴藉,诸诗僧皆不及。

”方回更说:“参寥诗句句平雅有味。

”道潜诗歌六首1)《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2)《口占绝句》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关于此诗,有个流传下来的故事:苏轼在彭城时,道潜从杭州特地去拜访他。

在酒席上,苏轼想跟道潜开开玩笑,就叫一个妓女去向他讨诗。

道潜当时口占一诗说:“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苏东坡见之大喜:“我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此人所先,可惜也。

”3)《江上秋夜》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4)《秋江》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5)《绝句》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6)《虚乐亭》谁构新亭近翠微,似教陶令洽天机。

顾随:人可以不为诗人,但不可无诗心

顾随:人可以不为诗人,但不可无诗心

顾随:人可以不为诗人,但不可无诗心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纪念顾随先生逝世六十周年顾随先生身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究专家,贯通古今,融会中外。

这些方面,他都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绝伦的巨匠……顾随先生也是一位哲人。

其识照,其思想,其学力,其性情,其胸襟,博大精深,弥伦万有。

其治学精神,以诚示人,以真问道。

忧国爱民,为人忘己。

精进无有息时,树人唯恐或倦。

凡此诸端,皆我民族文化之精魂,于先生立身治学而体现分明。

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顾随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顾先生对诗歌的讲授,真是使我眼界大开。

他讲课跟一般老师真是不一样,一般的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给我的是心灵的启发。

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顾随学生、词学大师叶嘉莹《驼庵诗话》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章节。

总论中涉及写诗、内容、技巧、评论、欣赏、生活、做人等诸多方面;《分论》中从评议《诗经》《离骚》开始,着重论说唐诗宋词兼及近人之作。

涉及方面颇广,很难系统归纳作者的诗歌思想与理论。

而书中对于“诗心”的强调、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发展,近年来也都为学界关注;尤其一段段诗话文字妙论层出,许多判断都来自于作者对诗歌的强烈感受力,会给读者以很好的启发。

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

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

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

人创作时将生命精神注入,作品即作者之表现。

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伟大天才的诗人,应有圣佛不度众生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

唐诗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诗之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誉为“唐诗三百年”中的佼佼者。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宏观的社会现象和微观的个体内心。

柳宗元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一首名为《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的诗。

柳宗元与佛教尽管柳宗元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可以在他的诗歌中被看出,但关于他是否真正接受了佛教的信仰却存在一些争议。

在历史的文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柳宗元曾经信奉佛教,但后来又放弃了这种信仰。

另一方面,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柳宗元在其诗歌中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和尊敬。

最终,关于柳宗元是否真正信仰佛教的问题还存在争议,但是他的诗歌确实是一种表达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美的方式。

诗歌解析诗句欣赏晨诣超师院,禅经久已修。

胡能乎亲见,力薄心先遒。

佛说阿弥陀,应人世间需。

如何不进登,何以得见求。

词汇解释•晨诣:早晨前去。

诣,去,到。

•超师院:超级禅师的寺院。

超,远远超出寻常。

•禅经:佛教徒所依据的教义和原则的书籍统称。

•胡:何。

疑问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亲见:亲自目睹。

•力薄:意志不坚定,毅力不足。

•遒:勇敢。

•阿弥陀:主要佛教神祇之一,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王。

•世间:指人间世界。

•应:表“适应,适合”的意思。

•如何:怎么。

•进登:向上进步,提升。

诗歌解释此诗描写柳宗元早晨前去超师院读禅经,对佛教的理解和崇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作者提到了禅经的修习与超级禅师的寺院,以及自己心志的不足。

他在赞颂佛教阿弥陀等神明的同时,也深入思考禅修的真谛,对人生的追求和精神上的升华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读完这首诗歌,你会被其中所表达的深情感动。

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如何不进登,何以得见求。

”,向上努力使自己不断提升,才能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精神追求正是柳宗元把佛教思想融入诗歌之中的真实写照,在这种令人震撼的追求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柳宗元所展现出的气宇不凡。

“健全的诗”:论顾随的文艺观念

“健全的诗”:论顾随的文艺观念
2 1 年 8月 01
理 论 学 刊
Th o y J u n l e r o r a
Aug. 01 2 1
NO. Se . O 21 8 r N . 0
第 8期
总 第 2 0期 1
“ 全 的诗 ": 顾 随 的 文 艺 观 念 健 论
孙书文 , 张 芳
( 东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东 济 南 20 1 ) 山 山 50 4
梳 理研究 这一 观念 , 当下文 学创作 具 有启迪 意 义 。 对
生活 , 从而把人类从 日常的琐碎生活中提升出来, 使 生 活充满 了鲜 活 而生动 的色 彩 。艺术创作 者运 用其
艺术概 括能力 , 出艺 术 的真实 。 写
文 学 是语 言 的艺 术 , 学 家运 用 怎样 的语 言才 文 能 写 出事 物 的“ 灵魂 ” 创作 出优 秀 的文 学作 品?文 ,
[ 键 词 ) 随 ; 全 的诗 ; 艺观 念 关 顾 健 文
[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5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2 30 (0 10 — 13 0 1 — 99 21 )8 02 — 4 0
顾 随 ( 8 7 1 6 ) 字 羡 季 , 号 苦水 , 号 驼 19 - 9 0 , 别 晚 庵 。近个 时 期 , 的 文 艺 思 想 日渐 引 起 学 界 关 注 。 他
雕琢 , 失之于“ ” 会 瘟 。文 学 语 言 , 文学 作 品 的一 是
个 有机 组成 部分 , 是文 学传 达 的 工具 。 “ 工具 ” 过 太
不 是对现 实 的照搬 。顾 随 提 出 , 让 我们 看 到 真 正 诗
于讲究 , 甚至突兀出来 , 会妨碍传达效果。罗丹砍掉 了美 人雕 塑 的手臂 , 因为 它 “ ” 是 美 到损 害 了艺 术整 体 的美 。 中 国文论 中讲 求 “ 意 忘 言 ” 意 是 目的 , 得 , 言是工具 , 随工 于作诗 填词 , 顾 他对 文学语 言 的运用

读《顾随诗词讲记》有感优秀作文

读《顾随诗词讲记》有感优秀作文

读《顾随诗词讲记》有感优秀作文读《顾随诗词讲记》有感优秀作文最近读了《顾随诗词讲记》,叫我三月不知肉味。

《顾随诗词讲记》是顾随讲课,叶嘉莹笔记,最后由顾之京而成的。

顾随(1897—1960)是叶嘉莹的授业恩师,顾之京的父亲。

他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终生执教并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不仅工诗词,且治佛学。

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郭预衡,颜一烟等誉满海内外的学者都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我想这也证明了顾随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独特造诣和深厚的学术根底,故也可说明顾随先生的讲课亦是独到的,精辟的,精彩的,说明这本书是很值得看的。

《顾随诗词讲记》共有两大部分:“驼庵诗话”和“驼庵说诗”。

“驼庵诗话”又有总部之论,分部之论和补编三个部分;“驼庵说诗”又包含《诗经》谈片,太白古体诗散论,论杜甫七绝,说长吉诗之怪,论小李杜,宋诗略说,说竹山词,论王静安,知.觉.情,欣赏.纪录.理想,漫议S氏论中国诗和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等十二个部分。

每个小部分独立成章,互不干扰。

内容包括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泛谈的诗歌妙理以及他对诗人诗歌的专论。

顾随先生在课堂上所阐发的见解眼光独到,视觉新颖,富于启发性。

“他对诗歌极其敏锐的感受和深刻的洞见,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并不讲述书本上可以学到的所谓记问之类的知识”,而是将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丰富的阅读和创作经历融入诗歌讲解中,带着学生和读者领会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并用多种譬解作最细致和最为深入的传达。

《顾随诗词讲记》的语言全是顾随先生上课的原版语言,口语性很强,且妙语连珠。

叶嘉莹教授的笔记不仅纪录了顾随先生讲课的内容,更把他讲课时的音容语气一起录了下来。

著名红学家,诗词学者周汝昌曾评价其恩师讲课“在他当时上堂说法,那真是音容笑貌,精彩百出。

名师上堂,正如名角登场,你没见过那种精气神,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

读书时,顾随先生讲课时的神采,丰姿都会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如他评价作品时往往用“真好。

居士

居士

我国古代十大文学居士及其传世名言何为居士?辞书上解释说:“不出家的信佛的人”。

何为文学居士?按上述解释,应该是“不出家信佛的文人”。

我国古代自称居士的文人可以百计,每个人都为自己起一个雅号,但大多数鲜为人知,知名度高的,不超过两位数,本人最为推崇有十位:一,唐代诗人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流传最广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传最广的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流传最广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流传最广的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流传最广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流传最广大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诗清新豪健;词大气豪放;书法丰腴跌宕。

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关于禅师的35个诗句

关于禅师的35个诗句

关于禅师的35个诗句1.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2.禅师有道常骑虎,侍者通神自辟蛇。

——张翥《重寄水西新公道场渭公三塔宽公·其一·我恐前生老法华》3.戏弄丹青聊卒岁,身如阅世老禅师。

——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4.禅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更发心。

——张南史《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5.难寻白道士,不见惠禅师。

——李商隐《归来》6.省宿有时闻急雨,朝回尽日伴禅师。

——贾岛《投元郎中》7.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8.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

——白居易《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9.禅师与诗客,次第来相看。

——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10.留连尝酒客,句引坐禅师。

——白居易《自题小草亭》11.头白禅师何处还,独开兰若树林间。

——李端《题觉公新兰若》12.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王建《七泉寺上方》13.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齐己《咏茶十二韵》14.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禅师。

——齐己《赠白处士》15.百岁禅师说,先师指此松。

——齐己《古寺老松》16.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贯休《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17.驿使寄梅心独远,禅师分芋口无残。

——方回《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眼底胸中稍放宽》18.禊帖昔秘永禅师,不过纸上王羲之。

——方回《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道集》19.山行龟背路羊肠,伏虎禅师古道场。

——仇远《道场山》20.身是在家狂道士,心如退院病禅师。

——陆游《自嘲·穷途久矣叹吾衰》21.惠远禅师名素重,维摩居士室皆空。

——徐铉《奉和武功学士舍人纪赠文懿大师净公·惠远禅师名素重》22.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

——灵一《赠灵澈禅师》23.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苏轼《赠常州报恩长老》24.北寺悟空禅师塔(名齐安,宣宗微时,师知其非凡人。

王维最有禅境的一首诗

王维最有禅境的一首诗

王维最有禅境的一首诗诗人信佛的,王维当属第一。

王维,字摩诘,被誉为“诗佛”,经历过安史之乱,在宦海沉浮之后,诗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人生感悟。

王维把禅渗透到他的诗歌中,建立了一种轻禅的风格,这也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大贡献。

《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据记载,王维晚年长年吃素,诗的前四句是诗人为招待来访的僧人而写的。

接下来的六句话描述的是釜山的僧人到达后的场景。

诗人和他们一起吃饭读书,体现了拜佛参禅的诚意。

王维的读经和与僧人的交流,使他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在于寂静和涅槃,所以现实的生活并不重要,这使他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隐居后,自得其乐,宛如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

感兴趣的时候就一个人闲逛,坐在水的尽头看云的变化。

“谈笑无还期”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里的芙蓉花开了又败。

顺应自然的本性,故步自封,没有人欣赏,也不指望有人欣赏。

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酌酒与裴迪》请给你斟上酒自慰自宽,人情无常如波涛。

相逢老来防备剑,你却忽然第一个笑我。

草绿始终被细雨滋润,花枝欲展开却遇春风冷。

世界上的云不值一提,不作为一个高海拔的山林吃。

这首诗以激愤的文字劝解朋友,似乎把世间的一切不公都表现了出来,表现了王维想利用世人却未能如愿的愤怒。

《顾随诗词讲记》摘录

《顾随诗词讲记》摘录

《顾随诗词讲记》摘录伟大的诗人必须有将小我转化为大我之精神,而自我扩大之途径或方法则有二端:一则是对广大的人世的关怀,另一则是对大自然的融入。

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

凡诗可以代表一诗人整个人格者,始可称之为代表作。

诗所表现是整个人格的活动。

“诗心”二字含义甚宽,如科学家之谓宇宙,佛家之谓道。

有诗心亦有二条件,一要恬静,一要宽裕。

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

诗心与笔合,然后有诗。

如甜怎么成立的?若曰甜在舌,而但为舌不甜;若曰甜在糖,而但观之不甜。

必二者相会,然后甜成立。

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于现实之不满并不就是牢骚。

一切“世法”皆是“诗法”,“诗法”离开“世法”站不住。

世上困苦、艰难、丑陋,甚至卑污,皆是诗。

心到物边是“格物”,物来心上是“物格”。

道心、诗心、文心是一个,都不能“断”,要长、久、恒。

诗的成分:觉、情、思。

诗里表现悲哀是伟大的,诗里表现伤感是浮浅的。

一个大思想家、宗教家之伟大,都有其苦痛,而与常人不同者便是他不借外力来打破。

佛经有言:或问赵州和尚:“佛有烦恼吗?”曰:“有。

”曰:“如何免得?”曰:“用免做吗?”这真厉害。

平常人总想免。

做诗人是苦行。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或以为此句乃抬头而见南山就写出来,其实绝不然,绝非偶然兴到(机缘凑拍)之作。

人与南山在平日已物我两浑,精神融洽,有平时酝酿的功夫,适于此时一发之耳。

素日已得其神理,此盖其酝酿之功也。

今人偶游公园便写牡丹诗,定好不了。

盖其未能得牡丹之神理,所写亦只牡丹之皮毛而已。

作品不是事的重现,是表现。

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说明不如表现。

诗人可以给读者一种暗示,而不能给人教训。

诗是美的,岂可以教训破坏之?要在诗中表现生的色彩。

生的色彩才能动人。

在不安定生活下,也要养成安定心情。

诗人必须养成在任何匆忙境界中皆能有余裕。

“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

凡写情书写得好的,多不可靠。

诗人之力如牛、如象、如虎,而感觉必纤细。

佛门诗人

佛门诗人

xx诗人——xx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而他是在郑州新郑出生的。

“乐天”一词,近似于“乐观”。

在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永崇里观居〉)陶渊明也在〈归去来分辞〉中说“乐夫天命复奚疑”。

事实上,“乐天”也是白居易晚年的主导思想。

白居易从小就是个天才,史书说他“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旧唐书〉第166卷)他十六岁就能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原上草〉这样很有名的诗。

据说他答诗作去求见当时的名人著作郎顾况。

年纪轻轻,稚气未脱,便指着他的名字“居易字取笑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到翻阅完他的诗稿,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时,才咸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白居易十几岁时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当时军阀割据,不服朝廷管辖,战事频繁。

乱世生活使白居易了解到国家政治混乱的现实,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他有一首诗就反映这一阶段的遭遇: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重泪,一夜乡心五外同。

唐德宗贞元16年(800年),也就是白居易29岁时,他终于考中进士。

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他曾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充满豪情的诗句。

唐代考取进士的照例要在长安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下题名,表示荣耀。

随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组织的考试,与元稹等八人同时及第,并被授秘书省校书郎。

这要比韩愈幸运多了。

校书郎任期满后,白居易决定参加制举考试,也就是皇帝亲自考试,相当于面试,皇帝问一些时政问题,通过对“策”可以看出被试人的才干。

白居易精心准备了“策林”75篇,对国家各方面的制度表达了自已的看法。

其中有许多直言,如“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一念于德,而邦有阶于兴。

唐宋杰出诗人有哪些

唐宋杰出诗人有哪些

唐宋杰出诗人有哪些唐宋杰出诗人有哪些唐宋的著名诗人如下: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3. 王维,字摩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

6.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7.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8. 杜牧,字牧之,人称“小杜”。

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9. 王勃,字子安,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10. 刘禹锡,字梦得,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11.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12.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属豪放派。

13.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

14.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诗风以豪放为主。

15. 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婉约词人。

16.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

17.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8. 李煜,世称李后主。

19.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这些诗人都各有代表作,如李白: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随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中国诗与佛发生关系者固多,而不发生关系者亦能成诗人,且为大诗人。

东汉、魏、六朝人多信禅,诗人不在佛教禅宗之内者,数人。

其中之大诗人,首推陶渊明。

陶不受外来思想影响。

人皆赏其冲淡,而陶之精神实不在冲淡,自冲淡学陶者多貌似而神非。

陶诗第一能担荷。

其表现:
l、躬耕(力耕):凡有生者皆须求生,人亦然。

故陶诗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而佛但坐菩提树下冥想,盖印度生产丰富,不费力即可得食。

若乃严寒不毛之地,但坐冥想,非冻死即饿死。

2、固穷:躬耕不足则固穷。

孔子曰:“君子固穷”。

躬耕乃求饱暖,而人力已尽天命不来之时,亦唯甘之而已。

躬耕是积极担荷,固穷是消极担荷,与后之诗酒流连的诗人不同,乃儒家思想,非佛家思想。

陶诗第二能解脱。

陶又颇有解脱思想,对人生之苦担荷,对生死之苦解脱,然亦非佛家思想,而为中国老庄思想(此乃勉强说)。

有生必有死乃天理,好生而恶死为人情。

后之道家皆失老庄原意,尤其与庄子不合。

求长生乃贪,但有贪生恶死之人情,而无必生必死之天理。

陶则不求长生,看破生死。

陶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神释》)大化者,天地间并无“常”,佛所谓“常”乃出世法,世法则无所不变。

佛说:“有成必有坏。

”不必假人力摧残而自然变化,此所谓大化。

如水之流,前波非后波。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说“物化”。

“化”有两种解释,一为由有到无,一为由新而旧或由旧而新。

故陶曰“应尽便须尽”,即所谓时至即行。

此解脱决非佛家,顶多是老庄。

至于唐,大诗人中不受佛教影响者:
一为太白。

太白号为仙才,近于道家,又与陶之老庄不同。

李所近乃汉方士之道,老庄是哲理,秦汉方士则有“服食求神仙”之道。

太白之乌烟瘴气,忽而九天,忽而九渊,纵横变化,恰如道家之腾云驾雾。

或谓出于《离骚》,非也。

盖《离骚》之开合变化有中心,“吾将上下而求索”,乃为求索而上下,非为上下而求索,乃有所追求故有中心。

李则为上下而上下,非有所求,不过好玩而已,无中心目的,故不免令学道者讥之为玩物丧志。

治学切不可有好玩思想,因如此则不易有进步。

太白不但风格近道家,诗中亦常谈到方士神仙;虽亦有时谈及佛家,乃因受别人影响,非真谈禅、懂禅。

二为工部。

杜工部不懂禅亦不爱禅,乃人,非仙非佛。

而其诗中亦有时谈到佛教,也不过偶而谈及而已,盖亦受当时一般思想影响,亦如今之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然。

杜不但非佛,乃老小孩,说喜就喜,说悲就悲,真而且真,纯而且纯,乃地地道道活人。

庄子有所谓“真人”,指得道之人,我今所谓真人乃真正的人。

世人多不免做作,老杜则不然,“处世无奇但率真”。

“传家有道唯存厚”,厚乃损己利人。

为真人需有勇气,不怕碰钉子。

老杜当面骂人,可爱亦在此处,绝不受禅宗影响。

三为退之。

韩退之绝不信佛,可自《原道》、《谏迎佛骨表》看出。

而韩信道,谓延生可求,食硫磺而死。

(与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同,韩服食硫磺死比老杜饫死可靠。

)退之虽为有心人,但“客气”不除,清明之气不生。

“客气”即佛所谓“无明”,清明之气即孟子所谓平旦之气。

谓韩为近道,而其诗又有“我能屈曲自世间,安能从汝巢钟山”(《纪梦》),可见韩并不一定近道,而自食硫磺一点看又似近道。

一个人随波逐流固然不可,而成见太深则不能容受外来意见,截长补短。

韩即病在成见太深,有时强不知以为知,故谓其“客气”不除。

其后不受佛教与禅宗影响者,两宋有:欧阳修。

欧与退之颇近。

退之以孟子自命,“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韩在唐亦欲正人心,见邪说,欧则颇以退之自命,亦辟佛。

在诗史上,欧阳氏与宋诗的成立关系甚深,盖当时欧阳地位甚高,登高一呼,易成一种运动,一种风气。

任何一种文学的改变皆如此。

欧阳当时亦欲倡诗之革新运动,于是有苏、黄辈出。

而以客观眼光观之,欧诗上既不能比唐诗,下又不能比苏、黄,反而是其词了不得,吾人对其诗可存而不论。

之后不受佛教影响之大诗人甚少,而词家中则甚多。

而词又多无中心思想,见鸡说鸡,见狗说狗。

其有中心思想而又未受佛教禅宗影响者则有:辛弃疾。

辛词甚好,诗不甚佳。

今列入者乃就诗之广义言之,散文尚可称诗,况韵文之词?胡适之以为宋之词即宋人之新诗,则辛稼轩自可归入六大诗人之内。

辛既不成佛作祖,亦不腾云驾雾,与老杜皆为真人、活人的生活。

且别人入世仅为思想之入世,辛则入世有其成绩在、事业在。

治兵、理财,说办就办,皆有成绩可考。

这一点比老杜高。

老杜虽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此乃说说而已。

老杜有时尚有“无明”、“客气”,辛则不然,干什么是什么,颇近于陶公。

陶公亲为田园生活,后之田园诗人乃立于客观地位,欣赏歌咏,并不为田园中一员。

陶则自己实行,必真实行始为真的入世。

稼轩乃真实行者。

可惜陶未曾当权,不知其办政事能否亦确切实行。

稼轩词对陶公诗再三赞美。

后之称陶者甚多,白乐天效陶,苏东坡和陶,皆不能得陶公精神。

辛虽非田园诗人,而其词中对陶公之赞美,非人云亦云。

辛之看陶盖另有看法,精神上有
相通处,即真正入世精神。

辛有词曰:“岁岁有黄菊,千古一东篱”(《水调歌头》),可见其佩服陶公。

辛不信佛,有词谑佛。

如:“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卜算子》)又如:“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柳梢青》)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近于辛此二句词之意。

佛出世非圣人之意。

辛虽非纯粹儒家,而其入世之思想出于儒家,绝非佛道。

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韩退之、欧阳修、辛弃疾,六人中陶乃晋人,不在唐宋诗人之内,欧阳修诗不足论,所余四人各人有各人风格,作风不同,吾人欲求其共同点,则是——开合变化。

就一篇作品言之曰开合变化,此自非单纯而为复杂;就其全集论则产量丰富。

这就是他们不与禅、佛发生关系之最大证明、最大效果。

盖入禅愈深则产量、变化愈少,故王、孟、韦、柳作品皆少。

佛乃万殊归于一本,是“反约”,故易成为单纯。

而“反约”亦有其优点,虽不易变化丰富而易有精美作品;变化丰富则易有壮美作品,有海立云垂气象,风雷俱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王、孟、韦、柳集中无此种表现,其作品偏于优美。

如孟浩然之“微云淡河汉”,王维之“高馆落疏桐”,“反约”工夫太深,故缺少壮美。

可本此语研究此数家诗,看其是否与之相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