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小学数学说题讲课讲稿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范例
说题目
说拓展
说 思 想 变式三:
说学情分析 说解题策略 反思拓展
已知车长182米,每秒行20米,慢车长 1034米,每秒行18米.两车同向而行,当快车 车头接慢车车尾称快车穿过慢车,则快车穿 过慢车的时间是多少秒?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什么是“说题” “说题”的意义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范例
说题目 说思想 说学情分析
说解题策略
反思拓展
说解题策略
解决这道题主要有两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画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弄清题意,然后找到对应关系量列式解答, (1800-900)/(160-85)=12米/秒 12*85-900=120米
方法二:设火车车身长X米。 (X+900)/85=(X+1800)/160 X=120 (120+900)/85=12米/秒
“说题”的内容
范 例
范例
说题目
说反思
解决“火车过桥”的问题
说 思 想 最关键的是要理解“经过路程=
说学情分析 车身长+桥长”,在此基础上根
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 说解题策略 间的关系进行对应转化分析,求
反思拓展 出相应的关系量,由此可顺利解
决这类题。
五年级数学说题稿
五年级数学说题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道五年级数学题目。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我们的基础数学知识,还对我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挑战。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道题目的背景、知识点、解题思路和易错点。
一、题目背景
这道题目以一个实际情境为背景,让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通过这道题目,我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知识点
这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和小数的计算。这些知识点都是我们在五年级数学中学习的重点内容,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三、解题思路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背景。然后,我们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列出相关的数学表达式。接着,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这些表达式进行计算和化简。最后,我们要根据计算结果,回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四、易错点
在解答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仔细审题:我们要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和背景,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导致答案错误。
细心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细心,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计算错误。
答案完整:在回答问题时,我们要确保答案完整、准确,避免因为遗漏或错误而影响最终得分。
五、总结
通过这道五年级数学题目,我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说题稿件
五年级上册说题稿件
一、题目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题稿件
二、题目背景
五年级上册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这一册的内容不仅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更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好这一册的知识点至关重要。本次说题稿件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题目分析
1. 知识点分析
五年级上册数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
(1)小数及其运算:学生需要掌握小数的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能够进行小数与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2)分数及其运算:学生需要了解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能够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需要掌握常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4)简易方程:学生需要初步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解简单的线性方程。
2.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对于一
些抽象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可能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形,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或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帮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说题稿.doc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要说题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未来小学数学教育的展望。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初步了解,更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基础培养。同时,小学数学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比如物理、化学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学好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数量关系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互动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变革。数字化技术和在线教育将更加普及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将更加注重与生活的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题比赛发言稿[推荐5篇]
说题比赛发言稿[推荐5篇]
第一篇:说题比赛发言稿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动物园》。
本单元有五个主题内容《方程的意义》、《解形如X±a=b的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解形如ax±b=c和ax±bx=c的方程》本单元结合具体情景,1.初步理解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2.结合具体情景,能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表现为知识与技能方面)3.在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表现为过程与方法)4.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这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查的知识点多而零碎,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却又能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代数的思想。为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和分式与方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就从试题总体结构、题型特点、命题立意依据,检测重点指向及易错点、难点;命题所涉及的课标及核心素养,落实德育融合以及该试题进行抽样检测的质量分析及对试题效度的验证分析,对今后的教学启示等方面进行说题。
一、总体结构
本单元试题,题目类型多样,层次结构清晰,知识点考察比较全面。整份试题分为五大部分:填空、判断、选择、解方程、解决问题,智慧园,考察内容涵盖了第四单元教材的各个方面。
二、题型特点:
本份试卷考查比较全面,每个题型特点鲜明、涵盖具体。
第一题“填空”题重点考察明确题目中数量间的基本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就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就是人们生活、劳动与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与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与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她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就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与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就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精选3篇)
1.小学数学的说课稿第1篇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方法。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比如让学生先理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那么有了这样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学生对倒数有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了。
五年级数学说题稿
五年级数学说题稿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就是说题。通过说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五年级数学说题,并通过详细解析和解题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加法与减法问题
加法与减法问题是五年级数学中的基础内容,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于下面的问题:
问题1: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从果摊上买了3个苹果。那么他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解析:这是一个加法问题。我们可以将小明有的苹果数和购买的苹果数相加即可:5 + 3 = 8。所以小明一共有8个苹果。
问题2:小明身上有8元钱,他买了一本数学书,需要花费3元。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钱?
解析:这是一个减法问题。我们可以将小明的钱数减去购买书籍的费用即可:8 - 3 = 5。所以小明还剩下5元钱。
二、乘法与除法问题
乘法与除法问题是五年级数学中的进阶内容,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于下面的问题:
问题3:小华去菜市场买了4斤苹果,苹果的单价是每斤2元。请
问小华需要支付多少钱?
解析:这是一个乘法问题。我们将苹果的斤数乘以苹果的单价即可:4 × 2 = 8。所以小华需要支付8元钱。
问题4:小林有10个橙子,他想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
能分到多少个橙子?
解析:这是一个除法问题。我们将橙子的总数除以朋友的人数即可:
10 ÷ 5 = 2。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2个橙子。
三、组合问题
组合问题是五年级数学中的较为复杂的内容,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知识。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组合问题:问题5:小明有6本数学书、4本英语书和2本科学书,他想从这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
——张艳燕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磅】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
重磅】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XXX企管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
一个圆柱形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一、题目背景:
本题出自XXX数学第12册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中练一练的第5题,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测量部分的内容。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研究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也是后面研究圆锥知识的基础。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概念和特征,研究圆柱体的体积后的一个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要求学生要掌握其解题方法,并能灵活解决此类型的问题。通过这题的练使学生理解其隐含的体积等量关系,正确运用圆柱体的体积知识,并进一步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为载体,稍稍加以变化后,利用隐含的一个等量关系来计算出不划定规矩物体体积。求解
铁块的体积实在还是求圆柱体的体积,看似简朴,但对于局部学生来讲,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局部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局部水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所求铁块的体积与上升的水的体积的关系,上升的那局部水形成了什么样的形状,上升局部形成的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半径的1
XXX企管
关系。
三、指导策略:
要使学生彻底弄清楚题意,能正确解题,就要在帮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模糊的圆柱体表象,但老师的讲说明注解教不能代替学生的考虑,不能代替学生的空间想象。操纵与考虑、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开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出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为了到达这一目标,在解题中,我会安排通过四个步骤去指导学生完成题:
(完整)小学数学教师说题稿(颜)
《行程问题》说题稿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
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小学数学说题稿三年级
小学数学说题稿三年级
我今天抽到的课题是《摸球游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摸球游戏》节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编排的。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等可能性以及用数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概率观念。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养成合作意识,提高分析、总结能力,体验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渗透概率思想。
(三)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总结概括“不可能”、“可能”、“一定”等事件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中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讲题稿
小学数学讲题稿
篇一:小学数学讲题稿(董婷婷)
新文学校小学数学讲题稿
——董婷婷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讲题交流。我的讲题交流分为这样四部分:选题背景、选题分析与解法、拓展以及反思。
一、选题背景。
我这个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17 例1”。四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选这道题来和大家交流,我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它也是一个需要自主探究的问题。
3、可以让学生了解“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题分析与解法
1、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从手上寻找看到的数字,除了有5个手指,还有4个空,解释“间隔”“间隔数”的意义,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在短距离上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为两端都栽的条形植树问题。
3、课件出示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通过仔细分析观察题目: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会出现100÷5=20(棵)、100÷5+1=21(棵)、100÷5+2=22(棵)等等多种猜想结果。通过
分析几种不同的猜想结果,都用到了100÷5=20,这个20是表示100米里面有20个5,也就是说20是表示间隔数,从而我们知道棵数与间隔数有关系,那么要求棵数就必须知道棵数和间隔数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先请学生们猜一猜它们的规律,要验证这些猜想是对还是错。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探究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我们以前常用的方法——画图。画线段图的确是研究数学好方法,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发现在长距离上一颗一颗种树太麻烦了。到这里,我马上让学生思考,应该画多少棵既清楚又简便的看出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就有学生发现我们可以只种2棵、3棵、4棵等等,就是把数据缩小来研究,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学生选择几个简单的数据画线段图研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之后选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分析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观察比较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说题稿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学部数学组颜瑜慧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晚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我准备从学情分析、题目分析、解题指导、变式练习、拓展探究、解题反思等方面进行说题。首先请看习题: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个小时两车相遇?
一、学情分析:
本题出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练习十七的第11题,属于第二学段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此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学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后的一个习题,要求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三年级就已接触到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间的数量关系。相遇问题的学习为六年级学习工程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
二、题目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三维的:一是考查数学思想:如: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二是要考查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和运算求解的能力;三
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难度,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1、审题不清。2、找不准题目的数量关系式,3、不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解题指导:
因此,在学生解题时,我会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1、认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本题已知总路程与甲、乙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间,审题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两车的行进方向是同时同向而行。)
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式。
(指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将抽象的文字信息用线段图表示,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算术法: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方程法:甲车行进路程+乙车行进路程=总路程)
3、通过思考理清解题思路,找出解题方法,选择对应数据
进行计算,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本题分别可以运用算
术法和方程法进行解答)
算术法:570÷(110+80)=3(小时)
方程法: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110X+80X=570
X=3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4、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决此类题目的方法与策略,举一反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变式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我将题目进行了如下变式:
变式一:改编问题(已知总路程和甲、乙两火车的速度,求相遇的时刻)
甲、乙两列火车早上8:00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几时相遇?
变式二:改编条件和问题(已知总路程、相遇时间和甲车的速度,求乙车的速度)
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变式三:改变行进方向(理解“同向开出”,由相遇问题迁移到追及问题。)
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甲车几小时后追上乙车?
五、拓展探究:
为发展创新意识,根据此习题的问题结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探究题:
小林、小云二人在一条马路上练习骑自行车,小林的速度是250米/分,小云的速度是200米/分。开始时,两人相距1500米,两人同时出发,几分钟后相距500米?
解答本题时应分析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相向而行。原来相距1500米,出发后距离逐渐减少至500米。
2、相向而行,到相遇,再离开,相距500米。
3、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所以两人距离在缩小。追上之前相距500米。
4、同向而行,小云在前,小林在后,由于小林比小云快,小林追上小云后超过小云500米。
本题还有两种不可能的情况:
1、从运动方向来看,背向而行。距离将比1500米远,不可能相距500米。
2、从运动方向来看,同向而行,小林在前,小云在后。这样,二人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也不可能。
六、解题反思:
设计这题的原因是因为它有值得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因素,此题题型开放,结果多样,要求学生能发散思维,想象运动的不同形式和产生的各种结果,分析中能数形结合。
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往往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
到“相向而行”这种情况,解决此类题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线段图将每种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结语:
通过本次说题活动,我觉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能力,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以上是我的说题内容,还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