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而曹操作为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既是一个英勇果敢的将领,又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

以下将从曹操的背景、性格、行为和影响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的背景对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大族,父亲曹嵩是当地的官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族声望的熏陶。

这使得他有了一定的政治天赋,具备领导才能和局势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曹操自幼丧父,贫困的生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野心和努力向上的精神。

其次,曹操的性格特点也对其形象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被描述为聪明、机智、果决、冷静和果敢的人。

这些性格特点使他在战场和政治斗争中始终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操还具备优秀的组织和指挥能力,能够将军队组织起来,有效地指挥战斗。

再次,曹操在书中的行为也是对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

他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

他一方面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另一方面也能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制造混乱,展示出了他的谋略和权谋手段。

他还以仁爱之心颁布法令,改善百姓生活,树立了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

最后,曹操的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被后世儒家学者尊为贤君之一,被称为“能文能武”的典范。

他坚定的意志和领导能力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后来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形象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象征。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曹操,名字是诸葛亮给的,字孟德,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曾为东汉政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因其手段残暴而备受争议。

下面将从曹操的人物形象、战略才能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多面的人物。

他是一个政治家,具有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稳定统一后期东汉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东汉政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也是一个勇猛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多次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将之一、此外,曹操还是一个才情出众的诗人,他擅长作词作赋,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次,曹操的战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能够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战略,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兵力调度和谋略部署,旗帜鲜明地实施了“擒贼先擒王”的方略,一方面采取经济封锁和政治手段削弱敌人的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消灭对手,有效地推进了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他被描绘成一个冰冷残忍、狡诈奸诈的人物。

他在占据权力后,往往会采取残酷手段对待政敌和不从的人,有时甚至不惜杀戮平民百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的手段虽然为他带来了权力和地位,但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尽管如此,曹操也有一些正面的性格特点。

他有才学和文韬武略,对书法、诗歌都有一定造诣。

他勤奋好学,善于分析问题和思考,并能在危难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曹操对才能和人才有一定的认同和尊重,他喜欢培养有才华的人,如荀彧、郭嘉等。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对局势的判断往往准确且果断,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个多面的人物,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他的性格特点也使他备受争议。

曹操的形象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有关领导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说起曹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历史上,曹操同时兼顾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等多重身份,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

同时,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曹操也经常作为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罗贯中对他的描述多带有贬义;但于读者眼中,对曹操的形象则有着更多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曹操身上既有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缺点,也有着一些值得钦佩的优点,他的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

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看法。

一、生性多疑、奸诈多变、残酷好杀——汉室逆贼曹操《三国演义》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传记如《三国志》等,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和艺术需要,其对各方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十分鲜明,忠的则义薄云天,奸的则奸诈无比。

而曹操,即属于奸的一类。

在“颍川之战”一役中,曹操对待义军是“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人毫不手软,不分青红皂白,可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

后面,他又接连做出“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等种种残酷之事,这更加深化了其残酷好杀的形象特征。

更可怕的是,曹操在每次战役后还热衷于屠城,甚至连别人的坟墓也不放过,亦要挖掘。

如“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等,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行为的描述。

还有一段,在曹操错杀了吕伯奢全家后,他明知自己是错杀,却毫无反悔和歉疚之心,反而将错就错,利用阴谋手段将吕伯奢本人也杀死了。

而曹操之所以如此残酷好杀,主要是由于其生性多疑,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肯放过一个。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对于朝臣的意见几乎不听,而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为人亦是奸诈多变,善于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徐庶生来就是个孝顺的儿子,一听这话,便含泪弃了刘备,投曹操而去。

虽说这种手法奸诈,的确不是英雄所为,但这样恰恰可以体现出曹孟德的爱才之心啊!二、性格特点之二心胸狭窄,血腥残忍,疑心过重,具体事例:1、曹操妄图杀死董卓而未得手,还赔了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刀,心中很是悔恨,他想起兵灭了董卓,可势力远不及董卓的`一本。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尤其以描绘了上百位英雄人物和战争策略而闻名。

作为其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及被后世称赞为“能者多劳”的一代枭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在曹操的人物形象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他拥有出色的智慧和判断力,善于掌握机遇,对于政治斗争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不仅能够洞察到他人的野心和本性,也能够善于利用他人的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深悟“用人唯才”,能够平衡各方势力,巧妙地组建联盟来对抗外敌。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诡计和计策来击败敌人,巧妙地操控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其次,曹操的人物形象中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的才能。

他善于统帅并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熟知兵法,并灵活运用于实战。

他敏锐地洞察到军事形势和战争策略,并善于调兵遣将、指挥作战,以迅猛的速度占领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区域,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最大势力之一、他的军事才能被后人称为“千古一人”。

此外,曹操的人物形象中还展示了他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才华。

他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统治者,推崇文学和艺术,尤其喜好诗词。

他的手下有许多文人雅士,如曹植、陈群等,他们为曹操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曹操亲自也是一位文学家,并以他的《龟虽寿》等诗作闻名。

他喜欢品评古人文学作品,懂得将艺术与政治相结合。

这一丰富的文化底蕴给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功增添了不少积极因素。

最后,曹操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也有着一些负面描绘。

他被描绘为一个残忍且冷酷无情的人物,使用暴力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屠杀无辜,杀戮平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这一方面体现了曹操的权力欲望和冷酷无情的一面,但也可能是历史和小说的夸张描绘。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备受称赞和争议。

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全面展示。

他的卓越智慧、杰出才能和文化底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首先,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家。

在小说中,曹操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军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次的战役。

他精通兵法,懂得运用兵器和战术的优势,总能在关键时刻击败敌人。

例如,在合肥之战中,曹操凭借自己巧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孙权的联军。

此外,曹操善于布阵谋略,能够给予敌人巨大压力。

他不仅擅长防守,还懂得如何进攻,因此他能在各种复杂的战场情况下获得胜利。

其次,曹操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

他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能够有效地管理大军和各级官员。

曹操在政治上重用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他从各方面选择人才,包括以张辽、荀彧、贾诩等为代表的军事人才,以及文官和官员,如郭嘉、程昱等。

曹操明智地利用这些人才的长处,使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也尊重和信任这些人才,给予他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曹操擅长号令、决策和分配任务,他的决断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技巧使得其部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

此外,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政治能力。

作为一个政治家,曹操非常注重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虽然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但在处理政务时,他对待各方面的人都比较公正。

曹操也提倡治世之道,致力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例如,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农业政策,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并通过加强地方治理和减轻赋税等措施,来吸引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最后,曹操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的重要部分之一、曹操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决断力,善于掌握和控制局势,但他也有时候过于自负和傲慢。

他以自己的形象为中心,曾经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包括一些对手方的残暴和残忍之举。

然而,他也表现出一种仁爱之情,例如他很关心子民的生活和悬赏救济的福利政策等。

曹操形象的塑造不仅集中展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也刻画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使得曹操形象更加全面和立体。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一个智勇双全、领导才能卓越、政治能力出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公开资料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是一位聪明、狡诈、果断、勇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领导的军队在战场上屡屡取胜,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权力。

曹操的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很多光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被塑造成三国时期的繁荣时代的始祖,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

同时,他也被塑造成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人物,他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有着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特点。

在小说中,曹操的能力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是他在政治上的手腕和军事上的才能。

他善于让各种力量为他所用,而不是轻易地信任他们,进而达到掌控天下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谋略、联姻、权谋、以及对反对者的残酷镇压等等。

曹操的性格也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于他经历了许多风浪,他的心理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判断力。

他在处理危机时表现出强硬和果断,但同时他也有着脆弱的一面,表面上可能看上去很冷静,但在内心深处却非常敏感。

总的来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更是一个兼具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家优点的全能人才。

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论文《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研究与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史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与战斗。

其中,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本文旨在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他的性格、行为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鲜明而复杂。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既能武功出众,又能政治谋略高超的统治者。

他勇猛善战,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同时,他还秉持“专权统治”的理念,建立了聚敛大量财富的政权。

这种形象塑造使曹操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二、曹操的性格及行为曹操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具有果断、自信和坚毅的特质,善于判断形势,采取有利的措施。

然而,他也有独断专行的一面,以至于经常忽视他人的建议。

此外,曹操还被描绘为一个极富政治智慧的人物。

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增加自身权力和财富。

但是这也导致他被视为一个强权统治者,甚至被视为一个暴君。

三、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和战略思维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他的政权被西晋继承,奠定了中国政权演变的基础。

最后,曹操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他培养了许多文人学者,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

他的勇武和政治智慧成就了他的成就,但他的专权和冷酷也使他备受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对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肯定他的贡献,也对他的一些行为进行批评和反思。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一、引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才华智慧、政治手腕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的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 贪财冷酷的形象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且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经常以剥削、压榨手段谋取金钱,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铁血军阀的印象,同时也表现出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2. 才华横溢的形象除了冷酷的形象外,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善于用兵,善于用人,对待部下宽厚大度,因此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部下们的忠诚。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的领袖魅力和战略眼光。

3. 政治手腕高超的形象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高超的手腕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权谋、排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也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虽然表面上对各方求和,但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将其他势力一一吞并。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权谋的精湛。

4. 人性化的形象尽管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形象,但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一面。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对待敌人公平公正,这也使得他在小说中不乏忠臣良将。

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十分仁慈,对待儿子曹丕更是寄予厚望,这展现了曹操的家国情怀之一面。

三、曹操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铁血军阀的形象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于曹操的一个普遍印象。

曹操的才华和智慧也给后世政治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谋定而后动。

再次,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对象,他的谋略、权谋被引为典范。

曹操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化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

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

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

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

”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

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

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

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3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正是从曹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英雄。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之“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

(一)狡诈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

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 [1] 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 [2] 士兵皆言丞相欺众。

操欲借垕人头示众。

垕大惊曰:“某实无罪!” [3] 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 [4] 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 [5] 于是众怨始解。

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 故戏之耳。

” [6] 并亲自释其缚, 解衣衣之, 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无常。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擅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曹操佯称常梦中杀人,某日果杀一帐前士卫。

临塟(二)多疑 曹操他的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 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 [8] 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 何如?” [9] 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

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 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 [10]第二十回, 许田打围后, 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 想除去曹操, 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 颁“衣带诏” , 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

曹操便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 马上就要 董将衣带解下, 曹操亲自把锦袍玉带拿起,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

他的多疑猜忌全都暴露出来了, 好 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

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 曹操杀人总是连眼都不眨一下, 不曾有过片刻的 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 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三)假仁义 曹操的假仁假义,在书中,要数“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 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 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其次, “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

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

他“随呼行 军主簿, 拟议自己践麦之罪” ,“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

最后还是郭嘉以 《春秋》 之义劝阻, 免死“割 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曹操明知道自己不能自杀的,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树立率先守法,严 于律己的形象罢了,在以权术收买人心,。

另外,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

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 歇时,对着众谋士,前修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里,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色, 杨修一错再错, 得很好, 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的人也全然没有察觉, 见曹操的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7] 操闻而愈恶之。

经过几件事,到了这个时候, 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 但曹操仍然隐藏 最后终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

可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此外,在叔父面前诈中风,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与许攸论粮等也是曹操假仁义的特点的展现。

二、曹操之“雄” 在《三国演义》中,他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一)卓越的政治家这里所说的“实干家”,是指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11] 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远大的抱负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2] 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3] 的愿望,他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

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

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 [14]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 [15] 又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 [16] 其远大志向溢于言表。

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 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的以礼相待,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

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

第三十六回,曹操得知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很想得到徐庶,他打听到徐庶是个极其孝顺的人。

曹操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连夜前去徐庶家中将他母亲接过来,曹操盛情款待徐庶的母亲。

遭到徐母拒绝后,他竟然叫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把徐庶骗到手。

曹操为了求得良才,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而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

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

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 [17] 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 [18] 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

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

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19]2、稔熟的政治手腕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

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

小说第五回,曹操羽翼未丰时,欲得卫弘相助,操置酒张筵,拜请卫弘到家,告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

公乃忠义之士,敢相求助!”[20] 卫弘答应。

操大喜,于是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他以大义晓之于卫弘,打着“忠义”的旗帜招兵装大自己的力量。

可见他非常洞悉民心并且利用民心的圆滑手腕。

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 “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

” [21]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 [22] 想争取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

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

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

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

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23] 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

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动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二)优秀的军事家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

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

1、富有韬略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的嗅觉。

且看看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

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

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

吕布闻讯引军赶来。

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

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

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

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

” [24] 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

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第三十回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袁绍有人马七十万,粮食充足且具有地理上的有利形势;曹军只有七万,粮食将尽,地理也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