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结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结局
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怀念他的弟弟的诗。

从他的诗里我们知道,他几个弟弟的名字是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杜占和杜甫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他曾经随着杜甫从秦州到西蜀;杜观一向在山东;764
年秋,杜颖到过成都看望杜甫,不久便往山东去了;杜丰自从安史之乱后就和他们的姑母留在江乐,杜甫已经许久得不到他的消息。

767年,杜观到了荆州(江陵),又到夔州和杜甫会面,随后去蓝田结婚,结婚后又回到荆州。

他在荆州附近的当阳,不断地写信给杜甫,劝他出峡。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生活虽可以维持,也不想在这里久住,如今得到杜观的来信,更增强他出峡的念头,他决定在768年正月中旬起程。

他行前把滚西四十亩的果园赠给"南卿兄"(这人也许就是借住滚西草堂的吴某)。

于是按照计划,在早春时从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经过险要的三峡,在船上写了四十韵排律,把他一生的挫折又温习了一遍。

但他同时渴望着到江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观著名的天皇寺,因为那里有王羲之的笔迹和张僧繇画的孔丘及其弟子的画像。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关内的人民大批逃入西蜀,洛阳以及邓州襄州一带的居民则投奔江湘,因此荆州得到十倍于往的繁荣。

它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往北可以经过襄阳到洛阳、长安,往南可以到达潭州(长沙)、桂林、广州,至于联系吴蜀,出峡入峡,它更是必须经过的地方。

所以在760年,它获得这样重要的
意义,曾经一度被称为南都。

杜甫来到这里,并没有长久居住的打算,他想停留一些时,然后再定行止,或是北归长安,或是沿江东下。

可是在二月杜甫刚到荆州时,商州(陕西商县)兵马使刘洽杀死防御使殷仲卿叛变,广袤六百里的商於地区(河南淅川l县西)陷入混乱状态,交通阻隔,等到八月,吐蕃进攻凤翔,长安又受到威胁。

这些事变都使他不能不放弃北归的计划。

江东是他青年时漫游的地方,他留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在夔州时他也曾嘱托一个往扬州去的胡商,打听淮南的米价,以便有机会时到那里去居住。

但江东的姑母和弟弟杜丰都久无消息,此外再也没有人事的因缘,对于那里的生活他并没有多少把握。

因此他只好留在荆州。

这时卫伯玉为荆南节度使,封阳城郡王,很得到朝廷的信任;杜位在节度使署里任行军司马;郑审为江陵少尹。

杜甫和这些人都有相当的关系。

他在夔州时就写诗颂扬过卫伯玉;杜位是他的从弟,在长安时他曾在杜位家里度过天宝十载的除夕,后来又一同在严武的幕中工作;郑审是郑虔的弟弟。

杜甫到了荆州,本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实际上他得到的帮助很有限,生活却一天比一天恶劣,身体也一
天比一天更为衰老。

他的弟弟杜观,不知什么缘故,在他的诗里再也没有出现。

他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须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须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有钱去雇。

他在《秋日荆南述怀》里写他当时的生活: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阮籍)哭,展转仲宣(王粲)哀;饥藉(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形象:写过《赴奉先县咏怀》,写过《北征》,写过"三吏"、"三别",写过无数壮丽诗篇的杜甫,从长安时起就尝尽残杯冷炙的辛酸,如今又沦落到这种地步,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待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残酷!就是他本人也觉得无法可以自解了,他在另一首诗里说:
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他的生活在荆州不能维持,晚秋时迁居到江陵以南的
公安县。

他在江陵南浦登船,写诗寄给郑审说: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

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

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

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

----《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
从这样的诗句里我们会感到,杜甫是无路可走了,他的诗歌也唱到最后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说到自己的境遇时,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只有些日暮穷途的哀诉。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

他说,他老年看花,模糊不清,好像在雾里观看一般,但是他看湘江一带人民的痛苦,却看得和从前一样清晰。

==他在公安没有居住多久。

在短时间内曾经和当时著名的书家顾诫奢、诗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相遇,他都有诗赠给他们。

后来公安也发生变乱,他乘船到了岳州(岳阳)。

暮冬时节,他看着洞庭湖边人民的生活,写出他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

这首诗每四句述说人民的一种痛苦,最后用两句作一个总的结束: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一种少数民族)射雁鸣桑弓。

(岁暮一般的景象)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耕田织布的劳动者)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卖儿女缴纳租税和代役的绢)。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币制的紊乱)!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他随后从岳州乘船经过潭州到衡州(衡阳),在上水的航行中经过许多险滩。

在这一段的纪行诗中,他一方面歌颂篙工的智慧与努力,时而说"篙工密逞巧,气若酣杯酒",时而说"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他另一方面也看到江边穷苦的人民--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遣遇》
人民是这样穷困,而官家的征敛有增无已,到了一无所有时,能呈献出来的,只有血和泪了。

杜甫把这情
形,凝练成一首非常完美的寓言诗:
客从南溟(南海)来,遗我泉客珠(泉客即鲛人,传说鲛人的眼泪变为珍珠),珠中有隐字,欲辩不能书(人民的痛苦无法申诉)。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客从》
他到衡州,本来想投奔在郇瑕时彼此相识、如今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

不料他在路上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史,他刚下了船,便不得不和他所投奔的人告别;而且韦之晋刚到潭州,便在四月里死去。

杜甫到处碰壁,在这年的夏天又离开衡州。

他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

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

他残废多病,有时在渔市上摆设药摊,出卖药物来维持生活。

一天,有一个名叫苏涣的来拜访他,在茶酒间把他近来写的诗在杜甫面前诵读,杜甫听了,觉得句句动人,小小的船篷里充溢着金石的声音。

他在钦佩与惊奇的情绪中说苏涣的诗超过黄初(三国魏文帝年号)时代的
诗人。

他们二人对面坐着,有如生不同时的司马相如和扬雄忽然会晤了,这些诗的力量有这样大,使杜甫觉得好像白发里生出黑发,船帘外仿佛听到湘娥在水上悲啼。

此后苏涣便常到鱼市来看杜甫,杜甫也常到苏涣的茅斋里畅谈,直到770年四月臧玢叛变,他们二人一同逃出了潭州。

关于苏涣,我们没有充足的材料,无法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根据旧日的记载,他少年时在巴蜀一带做过"强盗",善于使用白弩,被人称为"弩跖",来往的商人都怕遇到他。

后来他放弃了这种生活,专心读书,进士及第,潭州刺史崔璀请他做府中的从事。

臧玢乱起,他流亡交广,773年劝循州(广东惠阳)刺史哥舒晃在岭南起事,失败后被杀。

我们不知道,苏涣在杜甫面前诵读的是什么诗;《全唐诗》里有他在广州写的三首《变律》一本来十九首,存三首--和一首《赠零陵僧》。

《变律》里有这样的诗句:
一女不得织,一夫不得意,万夫受其寒;四海行路难。

这诗句虽然是取自古人的成语,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怀抱不满的;再从他前后的行径看来,他是一个用游侠或起义的方式对社会表示反抗
的人。

杜甫不但钦佩他的诗,而且惊叹他的为人。

的确,在杜甫晚年,与之周旋的都是些庸俗的官吏,苏涣的出现至少可以给他一些爽朗的、超脱庸俗的感觉。

所以他后来流亡衡州,曾经向衡束史阳济推荐苏涣,把苏涣比作剧孟,比作白起。

但是阳济并没有用这个奇异的人。

这时开元天宝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也流落潭州,每逢良辰美景,便给江南的人士唱几首只有他才能唱得出来的歌曲,使听者感动得流下泪来。

他也常在湖南采访使的筵席上歌诵王维"红豆生南国"一类的诗篇,因而传遍江南。

杜甫在770年的落花时节也遇到了这个绝代的歌人,正如他在夔州由于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而想到公孙大娘一般,他回想他十四五岁时在李范与崔涤的邸宅中和他见面的情景,写出我们在《童年》章里已经读到过的那首著名的绝句。

忽然在一个四月的夜里,潭州城内火光冲天,湖南兵马使臧玢杀死潭,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崔璀,潭州大乱。

杜甫又不得不携带妻子驾着他的小船南下,到了他去年一度来过的衡州。

他飘流没有定所,四海虽大,如今再也没有一个容身的地方了,他在中途写了一首《逃难》诗: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踩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丧乱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

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担受的一切痛苦。

他在衡州,计划南下郴州,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任录事参军。

他溯着郴水入耒阳县境,遇见江水大涨,停泊在方田驿,五天得不到食物。

耒阳县令聂某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写信问候他,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

他接受了这宝贵的赠品,曾经写过一首诗感谢聂县令。

但是水势不退,他无法前进,不能当面把这首诗交给聂县令,只好掉转船头,又回衡州北上。

等到水落了,聂县令派人寻找杜甫,却再也找不到杜甫的踪迹,他以为杜甫必定是在水涨时被水淹死了,为了纪念这个诗人,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给他建立了一座空坟。

由于这座空坟,产生了一个传说:杜甫饿了许多天,一旦得到聂县令送来的白酒牛肉,在痛
饮饱吃之后,一晚便死去了。

这传说从唐中叶以后便传布得很广,它和李白醉后水中探月而死的故事是同样地荒诞无稽。

事实上,杜甫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变计划,想北上汉阳,预备沿着汉水回长安去。

计划尽管是计划,贫穷与疾病却使他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

从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上漂浮着。

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

在这首诗里,他写他从舟中看到的凄惨的景物是: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漾漾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鹗禽。

他写他的贫穷,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从成都草堂带出来的乌皮几早已靠散,用绳子重重捆起,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

他写他的疾病,是吃下药去便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经临近,北归是不可能了。

在这情况下,他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在这诗里写着--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

这是770年(代宗大历五年)的冬天,他五十九岁。

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四十三年后,813年(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在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

杜嗣业搬移他祖父的灵柩时,路过荆州,遇见诗人元稹,元稹给杜甫写了一篇墓铭,他说,自有诗人以来,没有像杜甫这样伟大的。

写到这里,这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

这是一个悲剧。

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

自从天宝末年以来,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的诗篇。

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

可是这些统治者既不能抵御外侮,更不会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是想尽方法维持自己的地位与特权;他们对于强悍的外族不惜委曲求全,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却更为残酷。

他们并不能解除灾难,反而制造灾难,并不能减轻人
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

杜甫究竟是一个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

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一玄宗、肃宗、代宗一时而歌颂,时而讽喻,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他的进步性发展到759年可以说是达到顶点,此后他再也不能超越过这个顶点了。

但是异族的侵犯,人民大批的死亡与逃亡,在杜甫有生之年以内却没有达到止境。

当歌颂与讽喻都失却作用时,他只有梦想唐太宗时代的再现;当他看着人民无法生存时,只希望皇帝能够减轻赋税,节制征役。

事实上,唐太宗时代的再现是不可能的,向皇帝要求减税节役更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后只有怀着伤感的心情放弃了早年"致君尧舜"、"整顿乾坤"的念头,但他却始终不曾取任何一个方式逃避现实,直到死亡的前夕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不幸。

自从安史之乱后,国内各处都接连不断有变乱发生。

这些变乱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农民的痛苦到了无法忍受时,便发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种是军阀们的争夺地位,互相残杀。

杜甫对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变乱分得并不清楚。

但他由于与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
深切地感到贫富悬殊是许多变乱的根源,并且从这里认识到,统治者所谓的"盗贼"本来都是无路可走的人民。

至于军阀们的争夺残杀与官兵的暴戾,杜甫则在他的诗里表示出极端的憎恨。

杜甫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历史,描画了祖国一部分险要而壮丽的山川。

他一生到处流浪,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大量地采用了、提炼了人民的语言,使他的诗能有那么多新奇的变化,有充足的力量来表达他所经历的一切。

同时他的诗里也有一部分是古典的堆砌,是技巧的玩弄,这些诗都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多半是当他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投赠当时有权势的王公大臣的时候,当他在皇帝身边做左拾遗只感到"天颜有喜近臣知"的时候,当他在西蜀荆潭与各处幕府里的官僚们相周旋的时候。

这些诗,总的说来是不值得我们赞赏的。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能避免的悲剧,尤其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是它的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

现在,一切的情况与从前迥然不同了,我们的新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民的诗人产生,但是他们不会遭到像杜甫所经历的那样的命
运,更不会得到像杜甫那样的悲剧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