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1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高二地理课程中,自转和公转是天文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它们是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即一个恒星日。

1. 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部分不断向西移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除了昼夜交替,自转还导致了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因此世界各地的时间存在差异。

此外,自转还会引起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赤道地区因受到太阳直射而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则因太阳斜射而气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

1. 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有倾斜,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2.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公转还会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也会发生变化。

在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阳光直射,因此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三、自转与公转的结合影响自转和公转的结合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物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了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这对于农业生产、动植物的迁徙和繁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海洋的潮汐现象,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运动包括地球自传和地极移动。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每秒465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4)地球的形状形成椭球体;(5)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6)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6',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地球自转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规律。

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

不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化的。

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

当太阳直射的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

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

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

自转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

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

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动物的活动。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重要屏障。

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

例如,由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

这些气流和洋流对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分布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日照、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时差,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分布。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公转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球的形态、气候、季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以自己的轴线为中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的过程。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带来了日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当日升起的太阳在一天中从东向西直线运动,所以看起来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在自转的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会造成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长、季节等变化。

例如,在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从5月到7月期间不落下,形成了白昼连续的极昼现象。

而在南极圈内,则是从11月到1月期间连续的白天。

在赤道附近,则是昼夜时长几乎相等。

地球自转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地球的形态上。

在自转的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的赤道部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稍向外突出,赤道部分比两极位置直径长大约43公里。

这种偏离球形的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赤道膨胀”,其对形成地球的自转椭球、地球形变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365.24天。

地球公转对地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因为公转而绕着太阳运动,赤道与太阳夹角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对于靠近赤道的地区,由于它们与太阳的夹角较小,所以一年中的气温波动较小,昼夜时长也几乎相等。

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变化越来越明显,昼夜时长也会更加不同。

另外,地球公转还会造成在不同季节地球表面的水汽分布变化,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干湿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另一个影响是它决定了日地距离的变化。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稳定的,因为地球的公转是椭圆轨道,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距太阳最近时为近地点,距离达到1.5亿千米,距太阳最远时为远地点,距离达到1.52亿千米。

近地点时,太阳的距离最近,这时地球表面的温度要高于远地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我们生活的地球,始终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运动形式便是自转和公转。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且多样的影响。

先来说说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这一过程就被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 小时56 分4 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昼夜交替。

随着地球的自转,朝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而背向太阳的一面则是黑夜。

昼夜的交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

对于人类来说,白天是活动和工作的时间,夜晚则是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对于植物而言,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夜晚则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能量。

这种昼夜的交替规律,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条件。

由于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这种力使得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在大气环流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在北半球,信风会向右偏转,形成东北信风;而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

在洋流的运动中,地转偏向力也起着关键作用,导致洋流的流向发生偏转,从而影响了全球的海洋环流模式。

此外,地球自转还影响了地球的形状。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部分略微隆起,形成了一个扁球体。

赤道的半径比极半径大约长 21 千米。

再谈谈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被称为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 天 6 小时 9 分 10 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这就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不变的。

每年 1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被称为近日点;而每年 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被称为远日点。

虽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对地球的季节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季节的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时的倾斜角度引起的。

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66°34′的夹角,而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也在自转。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的形态、气候、地理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身轴线旋转。

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昼夜变化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因此每个地方都会有12小时的日间和12小时的夜间。

这种昼夜变化的现象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活节律,也影响着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经济活动。

2. 形成地球的纬度系统地球自转也是形成地球纬度系统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轴线与地平面夹角不同,使得赤道和南北极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有明显差异。

因此,人们把地球表面分为各种纬度,以便衡量和表示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生态、资源等差异。

3. 形成风向和气压带地球自转也是形成风向和气压带的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会不停地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气温差异。

同时,地球的旋转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气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现象,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这些气压带和气温差异导致了大气运动,形成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季风气候区。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

它的地理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四季交替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因此地球在不同位置时受到的阳光照射也不同。

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就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2. 形成地球的经度系统地球公转也是形成地球经度系统的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一周的圆周被分成360度,因此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各种经度。

这些经度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个地区在同一时刻的时间,以便人们协调国际时差、飞行航线等问题。

3. 形成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公转造成了地球不同区域接受不同光照时间的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了地球各区域的气温差异,也是决定地球气候因素的重要之一。

三、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共同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以下几点:1.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是导致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自转时,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情况就不同,从而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当地球上的一半是白天时,另一半则是黑夜。

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形成地球的自转力:地球自转也产生了一个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力,这个力会影响到大气、水流、岩浆运动等地球上的物理过程。

科里奥利力会使得气候系统趋于稳定,影响风向和水流方向。

它还与飓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展密切相关。

3.形成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自转引起了赤道膨胀的现象。

地球赤道的周长要比两极的周长长,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地球的赤道半径要比极半径大。

这种膨胀使得赤道地区的气候较热,植被生长繁茂,而极地地区则气候寒冷,植被稀疏。

4.形成地球的地球仪:地球自转的概念也是地球仪的基础,地球仪是一种用来研究和表示地球自转、公转及地球其他运动的仪器。

通过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以及地球上的经纬度、地理位置等概念。

5.为航海和导航提供参考:地球自转对航海和导航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了经度的变化,所以通过测量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时差,可以获得准确的经度信息,从而在航海和导航中能够确定位置和方向。

总之,地球的自转对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科里奥利力、地球赤道膨胀、地球仪的构建以及航海和导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多样化,气候差异明显,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活动。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的地理意义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夏至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90°S
冬至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
太阳高度角(h)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地面
h
晚上 h<0
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太 阳高度角最大,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极点上太阳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化 ,始终等于当天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春秋分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0°N 66°34′N
3. 21 ~ 9. 23 :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南半球较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最 远的一天
冬至日(12月22日)
9.23~ 次年3.21: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北半球较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90°
46°52 ′ 23°26 ′ 0°
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0° 23°26 ′
46°52 ′ 90° 66°34 ′
43°08 ′ 0°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 时00 分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

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

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自己的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24小时。

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着太阳
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表面每天都会有昼夜的变化。

同时,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离心率和地球轴线倾角的影响,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其次,地球公转还引起了时间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地球的日照时间和季节也在变化。

这对于人类的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地球的形态和地理坐标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两极压缩,从而形成了地球的形态。

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参考坐标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地图制图和导航定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地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引起了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类的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并对
于地球的形态和地理坐标系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公转速度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平均 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 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 向。
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是23小时56分,称为一个 恒星日。
自转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 地区有所不同,赤道地区 自转速度最快,两极地区 自转速度最慢。
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角速度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不同,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公转角速度约为每 小时1度。
相互影响
地球公转和自转相互影响,产生多种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气候 带分布等。来自昼夜交替现象02
昼夜的形成
地球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地球上某地 正对着太阳的部分为昼,背对太阳的 部分为夜。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 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目录
•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本概念 • 昼夜交替现象 • 四季变化 • 时差现象 • 地极移动与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基
01
本概念
地球公转
01
02
03
公转轨道
地球沿着一个近似椭圆形 的轨道绕太阳旋转,这个 轨道称为公转轨道。
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是365.25天,称为一个恒 星年。
衣食住行
四季变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夏季需要穿轻薄透气的衣服、吃清淡的食物、住通风凉爽的房屋、出 行需要防晒防雨;冬季则需要穿厚实的衣服、吃温暖的食物、住保暖的房屋、出行需要防寒防滑。
旅游活动
四季变化使得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旅游活动,如春季赏花、夏季海滩度假、秋季赏枫叶、冬季 滑雪等。
归线之间移动时,地面的阳光照射角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和季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我们生活的地球,始终处于不停歇的运动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

这两种运动看似平常,却对我们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环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先来说说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它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舞者,永不停歇地旋转着。

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部分和未被照亮的部分不断交替,于是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不自转,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一半永远是白天,酷热难耐;另一半永远是黑夜,寒冷刺骨。

这样的极端环境,生命将难以生存和繁衍。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的时间也不一样。

人们根据经度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

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当我们在东边的城市看到日出时,西边的城市可能还在沉睡之中。

这也使得我们在进行跨国旅行或者国际交流时,需要时刻关注时差,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地转偏向力。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这种地转偏向力在很多自然现象中都发挥着作用。

比如,大气环流中的气流运动、河流的流向等。

在北半球,河流右岸往往受到更强的冲刷,而南半球则是左岸。

接下来谈谈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动。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这就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每年1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 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

不过,这种距离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影响相对较小,地球季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轴倾斜造成的。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当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不同,导致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热量不同。

比如,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则处于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x=20×cot 30°=34.7 m。 答案: 34.7 m
正午太阳 高度角
楼房影子
2.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 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 值,夏至日最小;
同 一 地 点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回归线上直射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0 H=90 -纬度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 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同减异加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0-纬度差 H=900-|某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昼弧:在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昼长 (15°为1小时)。昼长取决于昼弧弧度, 不取决于弧长。
夜弧:在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夜长(15° 为1小时)。夜长取决于夜弧弧度,不取决于弧长。
N 夜弧
昼弧
夜半 球
S
昼半 球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同减异加)
扬州在(36 ° N),当夏至日、冬至日、 春秋分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 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 直射点正午 太阳高度 扬州的正午 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0° 23 °26′N 0°
90° 90° 9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二)、地方时、区时与日界线 (三)、地转偏向力
亚洲
亚洲
(一)、昼夜更替






1、晨昏线
昏线






2、晨昏线的特点
①、晨昏线所在平面
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晨昏线平分赤道。
③、晨昏线上太阳高

半 球
度为0°,晨线上日出, 半
一些特殊的地方时的判读:
①.O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2时 ②.P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24时/0时 ③.Q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6时 ④.R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8时 ⑤.S点所在地区的时间: 12时
P
Q
O
S
O
R
P
总结:
① .太阳直射的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时间为正午12:00;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时间为午夜0:00(24:00)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00。
昏线上日落。

④、春秋分时晨昏线
与经线圈重合;夏至
和冬至日,晨昏线与
经线圈相交且与极圈
相切。
3、晨昏线的判读
图中的白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昏线






N
N
S
图一
S
图二 侧视图
S
图三
P

0

30

Q
N
R
观察判断:在6月22日北极上 空俯视图中晨线与昏线的区别。
P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日照俯视示意图
(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观察春分、秋分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赤道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 情况有什么规律?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观察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哪个纬度昼最长? 北极圈内(极昼) 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 况 有什么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 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与直射点纬度相差1度,H就相差1度 N (2) 0°
23°26′
66°34′ 90° 66°34′ 23°26′
S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规律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 的强弱。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除发生极昼极夜 的区域外,所有纬线圈均被晨 昏线分成两段弧,属于昼半球 的一段称为昼弧,属于夜半球 的一段称为夜弧。由于黄赤交 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 阳直射点会南北移动, 引起昼 弧、夜弧的长短变化,从而导 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某疗养院(北纬36°34′) ,计划在一幢20米高的楼房 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 层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问: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x=20×cot 30°=34.7 m。 答案: 34.7 m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 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 值,夏至日最小;
同 一 地 点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回归线上直射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0 H=90 -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 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
同减异加
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0-纬度差 H=900-|某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A 八 小时。 B地夜长为 四 小时 2 . A 地 日 出 时 间 为 B 八时 。 日照侧视示意图
● ●
例:读右图,回 答: 1.A地夜长为 6 小时。 B地昼长为 12 小时 2.A地日落时 间为 21时 。
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的地理 意义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 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 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运动,使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 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 具体体现,就是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和昼夜长短。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弧:在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昼长 (15°为1小时)。昼长取决于昼弧弧度, 不取决于弧长。
夜弧:在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为夜长(15° 为1小时)。夜长取决于夜弧弧度,不取决于弧长。
N 夜弧
昼弧
夜半 球
S
昼半 球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 一年中的最大值,越往北 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相反。赤道地区昼夜等 长。
观察冬至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哪个纬度昼最长? 南极圈内(极昼) 3、全球各地昼夜长短 情况有什么规律?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为 一年中的最小值,越往北 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 球相反。赤道地区昼夜等 长。
水箱
α
调 节 杆
2、楼间距问题 楼间距问题实际是一个影长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 前一幢楼产生的影子不能挡住后一幢楼的采光(一般 以太阳光线能照射至后一幢楼的底层为标准)
楼高H与楼间距最小值L(保证冬至日后楼 能够得到光照)的关系是:tanα= h/L 后楼 前楼
h
α
L
其他应用
1. 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日影越 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3.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 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北方,房屋朝北。
(同减异加)
扬州在(36 ° N),当夏至日、冬至日、 春秋分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 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 直射点正午 太阳高度 扬州的正午 太阳高度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0° 23 °26′N 0°
90° 90° 90°
54° 77 °26′ 54 ° 30°34′
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北半球各地达 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23 °26′S
90°
运用:1、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
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a = 90°- H
(H为当地当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调整
水箱
α+β=90°
集热管
β
调 节 杆
α
例. 某地(42ºN)冬至日应把太阳能热水器如何调整, 才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 解: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α为 24º 34′ 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 β=90º —α 即 β=90º —24º 34′集热管 β =65º 26′
正午太阳 高度角
楼房影子
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也 无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小结
• • • • 赤道:昼夜相等 太阳直射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增加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增加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
A、植树节: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增长。 B、劳动节: 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增长。
C、教师节:北半球昼长夜短 ,昼逐渐缩短。
D、国庆节: 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逐渐缩短。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 面的倾角≤90°;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直 射
H
西 南 东 北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总结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