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

《七律·到韶山》语文教案范文《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_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立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目标,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立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目标,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好基础。

在语文阅读的学习中,《七律·到韶山》是一篇较为经典的散文,也是小学六年级的阅读目标之一。

打造能够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七律·到韶山》阅读分析《七律·到韶山》描写了当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的情形,生动地展现了亲人、同乡对毛泽东的热情欢迎。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爱。

此篇文章的阅读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难度高:篇幅长,语言深奥,古韵浓郁,需要对文学修养要求较高,比如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等。

2.价值理念思想性强:要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内容,需要较高的情感认知和思辨能力。

3.历史文化知识的涉及:要理解文章中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基础,如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韶山、了解中国地理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打造一份能够有效应对《七律·到韶山》的教案。

二、教案应怎么设计?1.预习环节(1)预览标题和段首语,了解文章大意。

(2)查找生词、熟悉生字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阅读配图,了解文章背景和结构,同时养成以“图”辅助阅读的习惯。

(4)了解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背景认识。

2.阅读环节(1)依据课时分配,设置阅读节奏,控制时间,确保阅读质量。

(2)鼓励朗读,比如分组朗读、集体朗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3)进行段落或章节、主题或课文大意的讲解,确保学生读懂文章中的每一个难点和重点。

(4)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意象,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解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

(5)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口头阐述。

3.拓展环节(1)分析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一定的讲解。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教 案 设 计七律到韶山

教 案 设 计七律到韶山
看 喜 今
(6)学生汇报看到的画面,再谈“喜”与“咒”的对比。
三.精讲点拨,总结提升
1.从字里行间,你感悟到了什么?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推荐名篇
1.齐读《七律.长征》
2.说一说感悟。
3.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七律.到韶山
想 咒 昔
回故园 继往开来 前赴后继
教案设计
学科
语文
授课内容
《七律.到韶山》第二课时
教师
张桂香
授课班级
六年二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读、感悟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朗读中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诗句,体会心中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中国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 谈话法
课前准备
幻灯片 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东方红》
2.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二.自学导学,交流总结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想一想:诗人回到韶山后的心情怎样?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抓住重点词语把你的体会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抓住重点词语“咒”感悟作者的情感。
(2)引导想一想诗人阔别家乡的三十二年可能发生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三十二年的革命史。
(3)说一说诗人想到了什么?把相应的诗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学习对比写法, 红旗——黑手
(5)重点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让学生在读中悟请,在读中升华情感。”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用《七律·到韶山》教学阅读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篇教案以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作为阅读材料,旨在通过文学欣赏来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教案分为三个部分:热身、阅读和题目。

一、热身在开始阅读之前,先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身活动。

可以先让学生们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或文章,找出其中的难词或短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这有助于学生们激活词汇储备和扩展词汇量。

二、阅读教师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七律·到韶山》的背景,并解释一些生僻字和词语。

让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学生可以感受毛泽东在写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爱意和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七律·到韶山》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3.你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思想?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题目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趣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1.通过朗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2.“人民日报”为了表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卓越贡献,于1945年公布了题为《全国人民爱戴毛主席序》的一篇文章。

你认为这篇文章怎样评价了毛泽东?3.你认为毛泽东的哪些思想和观点对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有启示和指导意义?为什么?通过这些题目的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创作意图,并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通过本次阅读,学生们对《七律·到韶山》一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提高了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加有趣的学习知识,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先辈的辉煌。

2019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六下《1.3七律·到韶山》word教案 (1)

2019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六下《1.3七律·到韶山》word教案 (1)

1——3 到韶山教学目标1.学会“咒、霸”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背诵《西江月.井冈山》。

2.介绍《到韶山》的写作背景。

3.出示课题,齐读。

二、熟读全诗三、理解诗意,学习生字1.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1)逝川:时间。

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咒逝川: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

(2)大意:时间飞逝,离开家乡已经32年了,过去的事都有些模糊了。

2.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1)红旗: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戟:指农民运动。

黑手:指国民党反动派。

霸主鞭: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

(2)大意:回想1927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但国民党却残酷地迫害革命者。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1)为:因为。

日月换新天: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2)大意:先烈的英勇牺牲更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豪情,我们敢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中国。

4.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稻菽:指庄稼。

英雄:指农民,指劳动者。

夕烟:暮色。

(2)大意:看着远处的庄稼翻滚,心头无比欢喜,在暮色中走来了无数收工归来的农民英雄。

四、再读全诗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从“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2.阅读12页——《为革命献身的亲人》。

六、做课后习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三篇《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 菽(shū)(2)区别字:咒( )皱( )霸( )靶(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桃山区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桃山区二小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教材分析】
初读课题“五彩池”,眼前颜色绚丽、斑斓,那份视觉享受久久挥之不去;再读课题“五彩池”,内心的慨叹油然而生,它一定美得不寻常!
这样的五彩池,作者曾听奶奶说过,也曾经一度认为此景只应天上有。
然而,在四川,他看到了比传说中更多,更美的五彩池.这种惊喜令作者激情流露,他用生动、明快、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重点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出神奇颜色的奥秘,使人读后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慨叹大自然的神奇,更使得那位于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此成为了我们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地方。
教学难点:感知生态农业的优点
教学方法:阅读、感知、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神奇的音箱》,请大家把书打开。(师板书课题)
音箱平常都见过或者用过。它神奇吗?神奇在哪里?今天要学的比你们知道的更神奇!赶快来看看吧!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在今后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16神奇的音箱
教学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
2、初步知道生态农业的好处

课题

课题

《游园不值》教学案例开安镇第二中心校赵凤玲学习古诗,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采用各种手段教学《游园不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

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生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

生2:我认为是主人不想让别人进园子,要不然怎么有“应怜屐齿印苍苔”呢?生3:我觉得是主人没听见,是小扣柴扉,就是轻轻的敲门,你说的那只是作者的猜想。

是为了写满院子都是春色。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诗人都那么有礼貌,我想主人不会不欢迎诗人来放的。

那么此时诗人心情如何呢?生4当然心情低落了,敲半天门也没人来开。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吗?生读(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2)再次朗读。

(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6、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案例分析: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

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

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

《七律·到韶山》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案

《七律·到韶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对诗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不仅领导了革命战争,缔造了新中国,而且还写出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千古绝唱。

《七律·到韶山》就是其中的一首,是一首赞美故乡韶山的抒情诗,也是缅怀革命先驱毛泽东的革命史诗。

(二)配乐朗读,学生自学生字词,读通诗句。

(三)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

注意读准“湘赣”等词的韵母,注意区别“拂”与“佛”、“临”与“监”等形近字的写法。

2.解释词语:湘赣、拂拭、湘赣边区。

(四)结合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1.提问:结合课前阅读提示,说说本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回到故乡湖南湘潭,重游韶山,无限感慨地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

2.提问:“别梦依稀咒逝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作者咒的是什么?为什么咒?这句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讨论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告别梦境中我诅咒那流逝的江水。

作者诅咒从前那阶级社会和旧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梦醒后而仍感到无限怅惘与怀念,因此诗人用“咒”这个词。

从这首诗整体上看,首联由“到韶山”和“咒逝川”两个颇为费解的警句领起,已经给全诗安上了怀念往事的情思。

下面几联或写当年革命斗争历史,或写今日亲睹亲历的事实,或写韶山的巨变,或抒发自己的情怀,都是对往事回忆的一个方面来说的,这就为追忆,而不是对已逝岁月的全部“咒骂”。

首联“领起”,不仅统领全篇,而且立下一条清晰的抒情线索。

对全诗思想内容做简要分析:第一联追忆往昔的艰苦斗争,通过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歌颂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一代一代的老英雄和新人物也正如毛主席所赞美的黄继光一样,在革命的烈火中身先士卒,英勇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联歌颂毛主席带领人民群众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诗意。

2、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1、韶山是一块山明水秀的地方,一直到近代它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伟人毛泽东就是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1993年12月20日,主席的铜像被运送到韶山,江泽民主席给铜像揭幕时,红绸缓缓飘下时,奇迹出现了!天空竟出现日月共明,满山的杜鹃花也竞香开放。

这表明毛主席的光辉与日月争辉。

2、乘势导入:同学们,看到这幅图景你心里是何感受?假如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会是什么心情?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去看看毛主席的这首到韶山写了什么。

二、学生自由读诗,初步感知诗意。

(1)把诗读得正确、流利。

(2)结全自己的课前预习,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诗,品味探究1、学习题目和前两句诗。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1)读诗句:范读、个别自读。

(2)画出生字,小组研究学字的方法。

(3)汇报并学习生字。

(4)解释这两句诗的大意,并指导朗读。

2、学习后两句诗。

(1)指名读诗。

(2)指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指导朗读。

四、指导读,引起共鸣作者在写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哪句诗是说诗人当时的心情的?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反复诵读一下,再齐读此诗。

五、课堂练习作业收集一些关于革命气概的诗句。

板书设计: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日月换新天翻身求解放(豪情与壮志)落花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美丽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七律·到韶山》经典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教学设计】《七律·到韶山》(长春版)

【教学设计】《七律·到韶山》(长春版)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育才学校陈海莲老师《七律·到韶山》是毛主席的一首诗词。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理解诗意。

2.通过朗读、背诵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收集资源、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对,他就是毛主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他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3.播放课件。

教师讲解《七律.到韶山》七律是诗的一种体裁,到韶山是诗名。

4.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七律·到韶山》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相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准确流利。

2、基础知识:(1)正音字:川(chuān)戟(jǐ)菽(shū)(2)区别字:咒()皱()霸()靶()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菽:豆类的总称。

牺牲: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译诗】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协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一、背景:
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
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二、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边出示图片,边谈话:有这样一个人,他17岁离开家乡,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的诗句表达自己雄心壮志。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一路艰辛的他,终于走出一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说说他是谁,导入新课。

2、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毛泽东,学习新课,投影出示标题。

二、知人论事: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1、介绍作者:
一位诗人的诗风与他的人生道路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毛泽东。

2、引入写作背景,配音乐,出示1927年人们贫苦的生活状况以及大革命造成的血腥历史情景的图片,感受三十二年前的韶山,给本堂课营造一个悲壮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学生自由指出有疑问的字词,合作交流。

2、听朗诵,感知诗句内容,指导朗读:
听读之时,思考: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这样说:
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3、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4、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家乡之时的豪迈情怀,读诗。

四、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1、全诗虽然仅有四联八句,却向我们展示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一说诗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首联:是对32年前往事的回忆和作者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

师: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咒)这表现出来诗人怎样的情思?边讲边板书:咒:哀叹。

(在这里用来表示对岁月如流的怅恨。

“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颖)在朗读过程中,这份近似痛叹、哀伤的情感来源于什么?(离别的时间长,时光已不在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思念。

)师:在阔别家乡的这段光阴中或许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让诗人发出了无限感叹呢?
如:(亲人逝去、时间一去不复返、哀伤32年前牺牲的那些人们……)
师: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

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他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学生齐读、指名读“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颔联:紧接上联,不但诗化、形象地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武装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象征全国军民与蒋介石的斗争。

师:此联给你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场面如何?(斗争激烈)你又是从那些字词里品味出来的呢?(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

“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


师:这短短的几个字,概括了前32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数字搏斗的历史,这怎能不让人不振奋人心。

(小组读、学生齐读“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颈联: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

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师:此联中,因为有了什么渲染诗人描绘出来的的场面更增添了革命者们的豪情壮志?(无数人们的牺牲)是否所有死去的人的都称之为牺牲?(二者虽结局是一样,但牺牲是为革命事业、为正义战争还战,是为了韶山、乃至中国革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毛泽东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无数的革命者们面对血染成的红河,他们没有被吓倒。

由此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怎么样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师:无数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换新天,人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家做主人。

)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何感触呢?(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指名读、男生读、学生齐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向换新天。

”)
尾联:故乡旧貌换新颜的景象,生动感人。

作者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

师:此联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喜:欢喜)他喜从何来?(作者具体描绘了以稻菽(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丰收景象,傍晚收工时,他们迎着黄昏缭绕的烟雾,高高兴兴地从田野上归来了!)真是诗中有画。

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风俗画。

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仅是韶山,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

正是这对故乡的歌颂,同时也歌颂了祖国,并以这歌颂祖国的巨大热情更加深了对故乡的歌颂。


师:全诗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尾联既写景,又写人,同时融入诗人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齐读、指名读“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2、悟情:
诗词的主旨句是哪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两句诗饱含着作者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充分肯定了先烈们献身精神的伟大意义。

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当诗人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之时,已经是一个国家的主席,诗人把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不再回忆家乡亲人的逝去,不再回首已经逝去的岁月,而把它寄托于家乡人民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之上。

更让大家看到一个别样的毛泽东,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领袖。

五、拓展延伸,传承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