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小架小架要领
《陈伯祥小架要领解析》
![《陈伯祥小架要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c554ea5fbfc77da269b15c.png)
陈氏小架教学内部资料“清风隐者”——陈伯祥,陈家沟陈氏18世随18世陈克忠学习陈氏小圈太极拳,深得真传。
陈伯祥多年来淡泊名利,躬耕乡间,隐居清风岭之上,传承陈氏小架太极。
《陈氏小架要领解析》陈伯先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丹田:也叫气海。
呼吸皆须深沉,发自和还原于丹田。
小腹应很自然的保持鼓荡(不能受压秕塌),呼吸就会随之自然了。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鄂齿间:儒教讲“执中”,释教讲“虚中”、道教讲“守中”,练习太极拳也都很讲究和重视“中”字。
由于两只眼睛看着前面,眼神也顾盼着左右,后面就好像没法觉察,所以耳向后听,也叫反听,心意贴背来维护中立和防范后面的空虚,同时也达到了“动中有静”、“周身相随”的体用要求。
口宜合拢,用鼻孔呼吸,舌尖轻挑上牙根和上鄂之间,这样,舌尖下很容易流出津液(唾液——中医称为华池,玉液琼浆)必须咽下,既保元气,又免在练拳中发现口干枯渴和急喘难支的毛病。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胸含,肩自里卷,背也自拔,就达到了“含胸拔背”的要求,但含胸不要误解为弯腰。
陈式太极拳小架动作
![陈式太极拳小架动作](https://img.taocdn.com/s3/m/f59f2b3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8.png)
陈式太极拳小架动作
陈式太极拳小架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源于陈氏家族,
后来经过不断演化、发展完善。
小架动作是其中比较基础的一个动作,也是太极拳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架动作要求身体要放松,各个关节处都要呈现出自然的曲伸状态。
首先是“起势”,动作要显得稳重而不失灵动,动作不可过慢,
也不可过快,动作要保证在一个节奏中完成。
其次是“调势”,此时
要将身体重心往左侧移动,手臂也会向左延伸出去。
接着是“分豆”,要将右手手臂从胸前向外翻转,左手则掌心向下,如托盘一样。
然后
是“捶拳”,将左手沿着身体自然往下伸展,并转向右侧,右手同时
向上抬起,做出托盘式的动作。
最后是“落势”,要将两只手臂缓慢
地交叉在身体前方,身体也随之下降,重心移到左腿上。
小架动作虽然简单,但是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反复揣摩,只有真正
领悟了太极拳的意境,才能完成一系列连贯自然的拳势。
如此才可达
到内外交流,身心统一的太极拳境界。
而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就在于要
在拳上融入个人的理解和体悟,让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变得自然流畅、
具有个人风格。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https://img.taocdn.com/s3/m/3102e85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4.png)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针对大架、小架哪个是陈王庭之原创的传统拳,不仅在陈家沟,乃至整个陈氏太极拳界争得不亦乐乎。
陈家沟三百年的良好传拳风气早昨日黄花,门派成见严重阻碍了太极拳的全面传承,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啥要争?利益所在!小架和大架先后的考证。
现在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说法:小架是陈有本创编的,大架是陈家沟的传统拳,还有的说大架是陈长兴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大架。
西安有不少抗战和抗战后逃难去的陈家沟村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小架最接近陈王廷的原创拳。
其中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曾跟陈发科学拳多年的陈西照大师回忆说,当年发科公曾对他讲小架在先,大架在后。
陈氏太极拳的大架和小架当年陈立清为求证此事,亲自拜访杨露禅后裔杨振铎,问当初杨露禅跟陈长兴学的是大架还是小架,杨振铎答:小圈(小架)。
杨氏的最高功夫都是练小架产生的。
如果不信,各位看看杨氏太极拳是接近于陈氏大架,还是陈氏小架?另外,杨氏太极,现在有大架,中架,还有小架,还有杨氏老六路等。
陈王廷原创拳可是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五路拳,五路炮锤的。
如果杨氏不是源于陈氏小架,杨氏的那么多拳架和套路,难道都是杨露禅通过陈长兴那一路拳创出来的吗?这事好像没听说过!解放之前,陈沟大部分人练的还是小架,仅耕耘公一门习练大架。
文革时期,陈式太极被列为“四旧”,传承人成为批斗对象,尤其小架传承人们大都成份不好,被游斗抄家,被整得噤若寒蝉,朝不保夕,谈何练拳教拳!大架代表陈照丕顶着被上纲上线批斗的压力,毅然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四大金刚在内的大架人才。
陈家沟目前流行的大架,主要是由陈照丕传下来的老架拳架。
陈发科的新拳架经陈照奎回陈家沟有所传授。
洪均生和冯志强等陈发科弟子的拳架与也与陈家沟的大架差别很大。
从走劲行架的特点上看,杨、孙、武、吴、赵堡等更相似于陈氏小架(包括大架的洪均生)。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属性及特色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属性及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b19d1761eb91a37f1115c73.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属性及特色陈氏太极拳小架拳术特有的属性特色:一是内外结合方式的小1、动势注重向内旋收,向内部小至无内处旋收,同时向外松张,使身体开张到极大,大至无外;2、虽然向内收与向外张是同时的,但在心意上,注重的是向内向极小处收。
外形虽然是向外向大处散张,但其劲如鼓满的气球皮,力向内向小处收裹。
这种方法可使内气充盈,气贴脊背,双螺旋缠丝运动。
二、形体变化方式的小1、运动中以尾椎为中轴,走后裆劲,向内裹合旋转,重心在重力作用下旋转流动,四肢伸缩幅度尽量缩小,以保持整体的圆。
2、拳架从外形看,好象是动的极小,其实恰恰是整体身体的向外张大。
这种形式,可以保持整体圆满,运动中不出现凹凸减少缺陷,使内气运行流畅,外力不易侵入。
三、运动方式的小1、一启动,向里收旋的同时向外松张,运动中始终向内向小处收旋,同时向外向大处松放,注小不注大;2、运行中继续向内向小处收,越是向内向小处收,外放之势越大,如龙卷风之势,越向内向小处收之无内,其外圆之势越猛。
3、一式完成,再向里向小处一收向外一张,还原为虚空。
这就是一式三小其气,也可以说是三聚散其劲。
这种运动方式一是收中放,内气不散乱,不散乱则养身;二是在发劲应用中,可达到气敛神聚。
陈氏太极拳小架习练内容:套路(拳架练习是知已功夫,可得太极劲)1.陈氏太极拳一路拳架;2.陈氏太极拳二路拳架;3.陈氏太极拳三路拳架。
推手( 推手是知彼功夫。
通过练习可得中用中,可纠正拳架中出现的偏差,同时将太极拳之法用于实践中)1.单推手2.双推手3.定步推手4.活步推手5.花脚步推手器械(器械是身体的放大,它可带动身劲运转,使身劲更圆满灵活,同时身器合一,增强自身驾驭外物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发挥太极劲的作用)1.太极剑2.太极刀3.太极枪。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92fc3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4.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
陈式太极拳小架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套路,其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法:太极拳小架的身法以松散、沉着为特点,身体保持自然挺拔的站立姿势,重心低沉稳定,全身放松而不僵硬。
2. 步法:小架的步法较为稳定,以单步、骑马步、弓步为主,通过身体的移动来调节节奏和平衡。
3. 手法:小架的手法运用圆滑、柔和的力量,注重“听”敌人的力量,通过精妙的转化和运转,以较小的力量制约敌人。
4. 拳势:小架的拳势动作简洁流畅,注重身体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大多数动作都是以旋转、螺旋等动作形式完成的。
5. 劲力:小架的劲力运用以柔为主,通过沉肩、沉肘、沉腕、沉胯来发力,增强攻守转换的能力。
6. 呼吸:小架注重呼吸的调节,配合动作的起伏,呼吸深缓均匀,帮助身体的放松和力的调动。
以上是陈式太极拳小架的一些基本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炼,可以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学习要领
![陈式太极拳小架的学习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bab777c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a.png)
陈式太极拳⼩架的学习要领陈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门派中成⽴最早的,其中陈式太极拳⼩架是现代⼈练习的重点。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陈式太极拳⼩架的学习要领,希望⼤家喜欢!陈式太极拳⼩架的学习要领陈式太极拳⼩架的学习要领介绍陈式太极拳的学习要领是盘架的学习,因为学习盘架能提⾼⾝体的稳定性,以便于更⾼境界的学习。
学习要领⼀、注重盘架练习,规范动作结构盘架是传统太极拳综合训练的⼀种⽅式,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犹如书法中的笔画练习,通过盘架⼦,把⼀笔⼀画组合成⼀个个完美的字体。
太极盘架中的每⼀式乃⾄每⼀个细微动作都渗透着太极阴阳哲理。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段时间盘架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内⽓,发挥健⾝及技击上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技击性⾮常强,陈式太极拳内功修炼能聚集很多能量,在实战中有很强的爆发⼒。
学习要领⼆、注重⾝法调整,讲求周⾝放松初练太极拳,要注意⾝法,不应要求过⾼,操之过急,⾸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
“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撑下,全⾝各部⾃然协调地松开,⽓沉丹⽥。
为了使⾻节松开,抻筋拔⾻,可选单式动作反复练习、尽量放松,不要⽤拙⼒。
要掌握每⼀招每⼀式的来龙去脉,明确每式在⾝法调整运动中的虚实、开合、⽅位、⾓度和⼿⾜的运⾏路线等等;掌握动作虚实的变化、松紧的转换、运⾏的轨迹,让动作时刻处在圆弧形运动之中,⼒争做到姿势柔软,舒展顺随。
陈式太极拳⼩架⼀路拳谱预备势开歩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屈膝圆裆,⽓沉丹⽥。
⼀,⾦刚捣碓两臂左掤,蹲⾝捋按,左腿提收,上歩前挤,提膝冲拳,震脚落拳。
第⼆势,共三势,太极⽣两仪。
⼆,揽擦⾐提膝左引,右脚右开,⼸歩右掤。
三,单鞭两掌下按,⼿⾜右合,左脚左开,⼸歩左掤。
四,⾦刚捣碓旋臂右捋,左转掤挤,提膝冲拳,震脚落拳。
第三势,共⼆势,两仪⽣四象也搂膝拗歩象乾坤坎离四正之位。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0f0151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67.png)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是一种优美的太极拳流派,其动作简洁明快,力度柔和。
在实践中,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外兼修的目的。
该拳路共有13个动作,动作流畅连贯,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
内涵和技巧。
其中包括了基本步法、单鞭、云手、捶背、金鸡独立、斜单鞭、玉女穿梭、转身搬拦捶、双峰贯耳、十字手、倒卷肱、抱虎归山以及收势。
在练习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节奏稳定,节制呼吸,每个动作要有意识地放松身体;二是注意身体重心的转移和步法的正确,保持严谨的姿态;三是注意内心的静默,发挥太极拳的内在功效。
总之,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是一种集健身、养生、功夫于一体的优秀拳术,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练习,具有很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 1 -。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10a314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d.png)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讲解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是由中国武术宗师陈省身所创,是以少林派
太极拳为基础,结合碰触式化斗法而形成的一种武术。
它的特点是以
凌厉的劲力及迅速的变化而著称,流畅连贯,活泼灵活,变化多端,
可以以沉实、凌厉的硬功力无情地击打对手,也可以以柔性、敏捷的
技巧微妙地转换攻防。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的要求是以轻柔、快速、灵活的方式完成内
力散排、动作练习和内外连接的三大基本要领,使身体的节拍和意识
的调节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应用于攻守对抗中能够随机应变,配
合虚实、进退有度,灵活多变,使对手无从把握。
从动作形式上看,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由八卦步伴随同步双手拳俩,颠倒梅花拳,蟒蛇拳,穿行虎拳,揽雀尾拳,转体虎拳等拳组成,各拳动作融合多种打法,虚实结合,变换多端,令对手迷惑不解,毫
无进攻方式可言。
功法上,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追求“精神充分,手法精细”的技
击要求,必须掌握内定动作及内外连接,散排内力,行发外劲。
一路
太极拳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要学会“内定动作”,理解“ 内外连接”
及“散排内力”,以提高拳术实战威力及升华散手的层次。
与其他拳术比较,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具有很高的讲究度,要求
功法身法、手法全部掌握,并结合理论知识把握,然后再融会贯通,
才能有效表现其高超的技术水准。
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为中国拳术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一种了不起的传统拳术。
陈氏太极拳小架裆腰劲
![陈氏太极拳小架裆腰劲](https://img.taocdn.com/s3/m/cf7cfc1f77232f60ddcca161.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裆腰劲陈氏太极拳小架裆腰劲大架以开前裆为主,开前裆就是站外八字,最好两脚在一条线上,半蹲(别扭吧),骨盆与大腿部交接部内收。
一次练1-2分钟。
开始觉得别扭,久练就习惯了。
很多八字脚的,就是开前裆。
开后裆就是站内八字,至少双脚要平行。
最好两脚在一条线上,半蹲,膝盖尽量内收,脚尖不能超过膝盖,身体尽量后坐(更别扭),感觉臀部的骨盆外翻就对了。
还要把腿部肌肉内旋,使重量全吃到脚底(脚跟和脚内侧),如果吃到膝盖,会对膝盖有伤害。
一次练1-2分钟。
开始觉得别扭,久练就习惯了。
尤为练陈氏小架,这是基本身法的要求。
没有后裆,就不是小架。
只能是其他太极拳。
开裆后,骨盆增加了横向的移动距离,打拳时,开则骨盆向两边打开,合则骨盆从两侧往前包合,太极拳讲开合,所以骨盆也忙得很。
然后胯部练习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
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我们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
肩开一分,胯开一寸你就是半个武术把式,胯的活动量加大也是非经过苦练苦修很不容易得来的,胯和腰的动作是密切相关联的,如腰动,势必带动胯动,尤为在前进、后腿转换运动中,以及左顾右盼过程中,化劲走化无不以腰和胯配合就此带动全身各部活动,而发劲动作必须松胯,松胯实则为沉胯,才能发劲整壮。
两肩找两腰、两腰找两胯,就此才能稳定自己身体,转腰转胯气归丹田。
敛身,外形似为肘部在做回收前提走圈运动,而实则是一胯带肘,以肘带手,随肘向下向身侧成圆回收,步随势稍收即可变为脚尖虚步点地,实腿下势,胯向下松沉蓄劲,身体先进两头,打人如亲吻,紧继点地虚步前迈,意念提顶,下颌微收,头和脚顺利劲去了,自然身也进势成功,此即为手进脚落力而发出。
陈式太极拳小架 最新
![陈式太极拳小架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db7a029f111f18583d05a28.png)
陈式太极拳小架转贴=============================发布时间:2010-02-18 10:58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陈氏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以及导引、吐纳术,并综合百家拳术之长而创立的。
陈氏太极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拳术理论、独特的拳术风格、高超的技击效果、显著的健身功能而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欢迎。
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
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从陈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
在陈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为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势。
一、陈氏太极拳“小架”概说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
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
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
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动作详解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动作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3f551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3.png)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动作详解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小架一路是陈式太极拳中最基础的套路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的动作。
小架一路共有74个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分为五个部分,整套动作流畅舒缓、有内有外、刚柔相济。
1. 起势:双手抱球,身体均匀放松,重心下沉,沉肩垂肘,顶天立地。
2. 左蹬脚、进步、左踢腿:先左蹬脚,将重心前移,然后进步,同时左脚踢出,力道要平稳。
3. 右蹬脚、进步、右踢腿:与前一动作相同的方式,只是改为右蹬脚和右踢腿。
4. 左手推掌、右手虚按:先用左手推掌向外推开,然后以右手虚按的势态压低前方,同时身体要跟着转动。
5. 左螺旋手、右螺旋手:左螺旋手为将右手左肘置于左手臂下方,同时使左手从左上方螺旋向前。
右螺旋手为右手向前放松螺旋,与前一动作相反的方向。
6. 左鬼脚、右鬼脚:左鬼脚为将身体重心转移到左腿上,右腿跟着跨出。
右鬼脚为先右脚移动,然后左脚跟进。
7. 単鞭:右手先置于左手腕内侧,再向外侧抬起,同时左手顺势挥出,身体稍微前倾。
8. 靠、掤:靠为右手以掌心向前推出,然后左掌贴于右臂内侧。
掤为右手掌心向上翻,与前一动作相反的方向。
9. 右捶拳、前扑拳:先右拳向前直击,再左拳跟上,以拇指最后凝固的形式击出。
10. 左捶拳、后扑胸肘:与前一动作相同的方式,只是改为左拳和右肘。
11. 白鹤亮翅:先左手从右腋下伸出,再右手从左腋下伸出,两手向两侧打开。
12. 左托掌、右托掌:与前一动作相反的方向,将手臂伸直,手掌向前。
13. 左撇身砸拳、右撇身砸拳:先左腿腾空撇向右边,同时上身右转,右手以拳头形式砸向前方,再反向重复。
14. 左推掌、右推掌:先左掌向前推开,再右掌跟进。
15. 双重推掌:两手同时向前推出,手心向外。
16. 左倒撵煞、右倒撵煞:先左脚后退,同时上身向右转,然后右脚向右脚方向后退,重心放在右腿上。
17. 単鞭:与前面的単鞭动作相同。
18. 扇通胸腔:双手向外扇开,同时身体稍微后仰,胸口张开。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a4eaa2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2.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引言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内功而闻名于世。
其中,陈氏太极拳小架是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套路之一,它融合了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和技巧,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武术。
一、基本姿势与步法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姿势与步法是学习该套路的基础,它们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于后续技巧的掌握至关重要。
1. 基本姿势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本姿势包括站立、站桩、抱球和抱月等。
站立时,身体要保持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站桩时,双手放在腹部,微微屈膝,保持身体的稳定;抱球时,双手抱球于胸前,如同抱球一般;抱月时,双手向上抬起,仿佛抱着一轮明月。
2. 步法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步法主要有三种:前进步、后退步和侧身步。
前进步是以左脚为基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后退步是以右脚为基准,左脚向后迈出一步;侧身步是以左脚为基准,右脚向左侧迈出一步。
在实践中,步法的运用应与身体的动作相协调,形成整体的统一。
二、手势与动作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手势与动作是该套路的核心部分,它们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和技巧,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体会才能够掌握。
1. 手势陈氏太极拳小架的手势主要有掌势、拳势、指势和手腕势等。
掌势是以掌心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平掌、虎口掌和单掌等;拳势是以拳头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直拳、勾拳和钩拳等;指势是以手指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指尖、指腹和指节等;手腕势是以手腕为主要用力部位,可以分为内扣、外扣和抱势等。
手势的运用要求力量的适度和灵活性的发挥,同时注重手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2. 动作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动作主要包括起势、进步、退步、转身、摆手和收势等。
起势是套路的开始部分,通过起势可以引导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进步和退步是套路中的基本动作,通过脚步的前进和后退来调整身体的位置和姿势;转身是套路中的重要动作,通过腰部的转动来改变身体的方向;摆手是套路中的特色动作,通过手臂的摆动来发挥太极拳的特点;收势是套路的结束部分,通过收势可以使身体逐渐恢复平衡和稳定。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 陈立宪陈沛菊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 陈立宪陈沛菊](https://img.taocdn.com/s3/m/783db082cc22bcd126ff0ce1.png)
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陈立宪陈沛菊本文由陈立宪先生写于1982年9月,在“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之前的文中写到:“本简述依陈氏太极拳(小架式)理论,陈鑫拳著为基础介绍,是为给予学习者参与之作用,及做动作之引蒙。
”一、陈氏太极拳练习要领简述1、做到放松:放松是练拳的主要要求,首先是肩裆放松,各关节放松,肌腱放松,周身放松,周身才能活而不僵。
对放松精神未能领会时,不应先要求用丹田气,应在练拳的长久日子里找丹田之气的来源,所以应先掌握练拳的要领。
2、身躯端正:练拳应注意身躯的轴心端正,不可拗身吊腰,前俯后仰,头偏斜眼等不规现象。
应顶劲上领,颈不硬。
含胸塌腰合裆泛臀,周身放松,架子舒展宽大,神聚百合,精意贯一。
3、臀泛合裆:练拳要以腰为主宰,要臀泛合裆,裆圆膝曲,足尖内合,才可以达到裆前合臀部泛起,臀沟放开不可夹,为之提肛合裆。
4、步法:有勾、点、跨、着、趾。
勾用于转动时步法;点用于虚足;跨用于进退、左右进步;着用于前进时足未落实之前;趾用于变换足步时。
另有:跳跃、摆扫分扣拍等灵活变化的步法。
5、手法:运行着内缠外缠的阴阳变换。
手运行不要翻摇,足运行之旗,进程的斥兵。
手形以掌、捏、拳、勾、扫等五种,总之为听其动静知其要义之作用。
6、虚实变换:运行有虚实,以左虚则右实,而右虚则左实,虚实变换非则一。
足,虚则实、实则虚,虚实变换人未知。
7、呼吸运用:为气之运行,气为疏络通经,调血理气。
呼吸为气之新陈变换,为人生理之常规。
在初练拳的人,应依原自然呼吸做拳术运动,不应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
在形体上应以外柔内刚、刚柔互剂之。
8、周身相随:太极拳论日:“习拳周身相随,一动皆动,百骸无不动,劲于腰和肩,行于肢、动于腿、稳于足、领于顶、运于身、手于旗、窥于目,谓之一气也。
”日周身相随。
9、意劲合一:拳论述:“以意识之劲,意行形不止,为柔而外形内实。
”要意劲合一,周身放松,活而不僵不拙,为之以意领劲,意劲合一。
10、气之运行:气为疏络通经。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d43008d549649b6648d747bf.png)
陈式太极拳习练要领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
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
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
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
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人劲,反之亦然。
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人肾是真诀”。
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
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
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
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
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
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
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
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
????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
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
陈氏太极拳小架初收
![陈氏太极拳小架初收](https://img.taocdn.com/s3/m/65a97fcb0b4e767f5bcfcec7.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初收
[动作图解]
①马步移成左弓步。
同时,左钩变掌并向左前方托推。
右掌也随左掌向左前方一起托起,不过身体中线,两掌心均向上。
两手与左膝成三角。
②上动不停,两掌外缠由上向后走半圈。
同时,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左掌不过
中线,两掌心向右,与右膝成三角形。
③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正东方退一步,随之身法向右转。
同时,两掌转一小圈,右
掌沿腹股沟向前推按,不过中线。
④重心移至右腿。
左脚和两手均收回。
两掌置于胸前,左高右低。
左脚置于右脚边一
肩宽处脚尖点地,重心60%于右,40%于左。
[要点]
①两手运行处处是圈是缠丝,如春蚕吐丝,作茧而巢。
身法退一步,故取兑卦。
兑为泽,刚中而柔外,顺乎天而应乎人。
初收身法虽小,但胸襟广大,如宇宙之深远,不可限量。
况且,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沉入丹田。
初收形虽小,而气宇宏畅,人所难测。
初收,如兑泽之深广,为百川之归所。
②左手大指对着两乳中间的膻中穴任脉。
阴经之气归聚于膻中。
膻中调理气机,宣肺
降逆。
[技击含义]
假设敌来侵我,我即以右手迎之。
待两手两肘相接,我即以右手引敌之右手,使之近
我身,并抬右脚后退一步。
敌以为得势,欲再进身击我。
我顺势身法后移,微向右转,两
手粘住敌人,使之落空。
我左脚收回点地,是伏势。
不仅可上踢击人,而且有承上启下之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诀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5ec34e240242a8956aece4c9.png)
陈式太极拳小架一路口诀介绍一、金刚捣捶先左后右不为奇,一动一静是围棋。
围到山穷水尽处,突然一捶判雄雌。
二、懒扎衣世人不识懒扎衣,伸者为阳屈者阴。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跟基。
三、合式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合封中闭。
四、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五、第二金刚捣捶第二金刚左转身,周身辗转手足齐。
上接单鞭非无故,下开白鹤格外雄。
六、白鹤亮翅闲来无事看白鹤,右翅舒展又一波。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七、搂膝拗步两手平分两足开,右前左后护胸怀。
只要中间身法正,何惧周围一齐来。
八、初收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徐徐引进人莫晓,不收不见放中巧。
九、上三步前堂拗步说放就放连上步,如猫扑鼠步法精。
上纵下行两手缠,下接斜行在前堂。
十、斜行拗步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搂膝往后行。
眼随右手中指走,搂膝斜行意理同。
十一、再收初收原接搂膝后,再收紧与斜行凑。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十二、上三步前堂拗步再上三步把敌追,猛虎下山腹中枵。
一转周身向前堂,遂搦捶头掩右手。
十三、掩手捶忽然有敌自左来,右拳随即向左开。
劝君有力休使尽,剩下余力扫千军。
十四、第三金刚捣捶金刚三捣方称奇,两手循环转如轮。
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阴阳在此身。
十五、披身捶两捶披身势最雄,右拳直往小腹奔。
两手分开皆倒转,一捶击中便伤人。
十六、背折靠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拳岔住左腰间。
眼神注定左足尖,背折一靠更无偏。
十七、青龙出水顶精领起身法正,裆间撑合半月圆。
右手撤回又一拳,此为太极变中拳。
十八、肘底看捶肘底看捶叶底花,好似仙桃垂肘下。
果能识得拳中趣,三十六宫都是春。
十九、倒卷肱左顾右盼倒卷肱,两手更迭转无声。
退中寓进阴阳变,首莫仰来腿莫颠。
二十、第二白鹤亮翅又展白鹤右翅开,虚擎两手护胸怀。
沉肘压肩蛾眉肖,一点灵机在心裁。
二十一、第二搂膝拗步搂膝拗步今又来,扣合周身护官骸。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https://img.taocdn.com/s3/m/6f1d868aff00bed5b8f31d53.png)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领与裆合太极拳到底什么时候练发劲才对,是很多人提问的问题。
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没有间架,腰裆还没有。
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后,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後再练绵劲,有粘连之意。
这个有一定难度,如此重覆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小架发劲的前提必先学松,欲松者大多从桩起,于筋骨抖动中渐开骨节,使气可行,后行气以催骨梳筋,再求松柔,此为之松。
松后求顺者,拧裹是缠合。
即手脚、肩胯、肘膝合而为一者。
裆后开前合,丹田自然沉下,然后气顺则骨顺、骨顺则筋通、筋通则力达,方可言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此一松二顺三通,当实心求证,松得其法,可从心意运骨。
裆的拧裹缠合间内成一线,是为骨顺。
骨既顺则筋与经脉顺,催骨松筋力道渐成。
然后定筋骨,虚心志,合裆气。
先剥阴阳,使气贴背,梳骨行走,由内及外,渐入佳境。
从气练者入,持盈身,去僵力,使内虚外实,气涨全身,再由气致松,从外到内,渐入佳境。
任何的心法口诀都要在拳架中练出来,拳架中练不出来要如何练出功夫呢?这是不是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太极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
太极拳在一趟拳势当中不是要每一招都发劲,在不发劲的式子中,要有暗劲,这是力在骨子里,如此才能绵绵不绝,一趟拳路过程中,虽然柔,但却蕴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极拳该有的表现。
也是我们所说的棚劲也。
小架拳要想打好弹抖寸劲,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领腰合裆,松,沉,碾,转,裆劲合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
以身体中心为轴,转动二产生离心力。
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打拳即是练功力,能短劲才能制外家高手。
化者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
小架太极称寸劲,鹤拳称宗劲,心意称颤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灵圆柔,舒展大方。气血畅通,体态安祥。
身似两扇,后往前卷。虚心实腹,气流滚滚。(7)
动静开合,快慢相兼。顺逆缠绕,忽隐忽现。(8)
太极之气,纯以自然。完全没力,病翁一般。
全身之气,合为一点。如有牵扯,使用不便。
裆要撑圆,不失拱形。前裆微扣,后裆微开。
裆能极慢,用时极快。不走后弧,腰胯定偏。(9)
(10) 裆低了下盘有力稳固,但不能像放气的皮球 一样,裆和膝都不能失去撑劲棚劲和粘劲,不能像死蛇一样。
(11)玉楼是耳后高骨处,下闭谷道是要提肛,收肛,丹田下沉,先任后督在不停的循环着。
(12)是指脚落地时要轻,落下后有入地三分的感觉,脚落地不能动,要落地生根。
(13)除了内外三合外,还要交叉合,上下合。全身象一个橡皮球一样,又象压缩一半的弹簧一样。
怎样理解和练习陈氏小架太极拳
社会进步,生活提高。强身健体,最为重要。
延年益寿,太极拳好。太极两仪,四相八卦。
八八演变,六十四卦。相生相克,卦里生卦。
世界万物,天地之间。树木花草,山岳楼台。
看是静止,无不在变。太极阴阳,相互转换。
一本万株,万株一本。千变万化,事物总纲。
要想教拳,须练十年。拳打五万,方能外传。(20)
谦虚谨慎,骄者必败,学悟结合,滴水穿石。
天下武术,本是一家。内功外功,异步同功。
少林太极,本是同宗。门派分歧,武艺难精。
内家讲柔,外家刚猛。练到境界,不好分清。(21)
外家也柔,内家也猛。中华武术,一脉相承。
注:
(1)指打拳时各个关节都不能有折的现象,如折死弯会影响内气的运行。
(21)是指功夫练到一定境界时,内家拳也是可以刚猛的,外家拳练到一定境界时也不用力,同时要习百家之长,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会更加进步。
(18)陈氏小架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现在很多人不重视传统文化,陈氏小架太极拳是最早的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不继承下去很可惜。
(19)是指很多一知半截之徒,自己就没把握好太极拳的知识,就在世上悬耀自已,如果自己的气路就没打通,会误人之地,害人害己。
(20)是指:要下功夫把拳学好练好了,至少苦练十年认真打五万遍,教人才不致于走偏,否则一辈子都是门外汉。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
左肩右胯,左肘右膝。左手右足,右与左同。
处处相合,如胶似漆。胶包铁球,压缩弹簧。(13)
动静开合,刚柔相兼。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后先前,欲前先后。
我守我疆,不得少让。宁进不退,九曲羊肠。(14)
急则急应,缓则缓随。上下相随,催人不难。
(5)初学者练过一段时间才能把圈走圆,这时走的还是大圈,要经过刻苦锻炼才能到中圈到小圈,最后攀登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走圈不见圈。
(6)练到一定程度时,处处以丹田的内劲催动外形,要一气呵成。
(7) 练功时一动就是半个身子动,两扇身体要往前合,上要往下合,心也要放松,气才能松沉的下。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拳无击技,等于游戏。(17)
有一些人,不懂太极,误了别人,也误自己。
现在青年,光玩新鲜。国外垃圾,当成宝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之瑰宝,当成垃圾。传统文化,不学不问。
中国国粹,不是舞蹈。继承不好,哪里去找。(18)
功夫怎样,有质有量。二遍三遍,仅保不忘
练出功夫,十遍以上。气路不通,误人不轻。(19)
(8)练太极拳就是练开合劲,腰裆劲的,并且它不是一味的柔,它可刚可柔。在与人推手顺逆缠绕中,有的劲对方是看不到的。
(9)裆在运行时要慢,不能一下子把重心摔过去,裆里也在走缠丝劲。裆如果不走后弧,腰胯和身体都会不正 。一旦与人交手和推手时会抗力,使用不便。 .
性命双修,排毒养颜。太极原理,深遂莫测。
陶冶情操,调节心态。以武会友,性命双修。
胖能减肥,瘦能增胖。胖多积累,瘦找胃肠。
太极运动,调节平衡。排出垃圾,强健五藏。
不慌不忙,又能减肥。又能增胖,胖瘦相当
学悟结合,受益匪浅。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松肩沉肘,不折死弯。以柔为主,缠丝绵绵。(1)
(14)是指:与人一搭手劲要往前走,用柔劲缠住对手发出去,不能一搭手先往后撤。
(15)在动静开合运动中,阴和阳不能各是各,不能出现停顿断续现象,否则叫另立战场,舍近求远。
(16)在运用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时,不能单开来用,分开来用是学生水平。
(17)是指陈氏小架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时,心态会非常平静,象修道一样。但是一旦用到防身上,它的技击性是非常强的。
遇人搭手,切忌先进。万不得已,先引后进。
进贵神速,即引即进。炮之内发,箭之离弦。
雄鹰捕兔,雷鸣闪电。猛虎下山,蛟龙入海。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15)
一动即动,一静即静。外停内动,动不离静。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分开来用,武艺不高。(16)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复还先天。
比如大楼,下好地基。一旦歪扭,楼内无人。
初练抡手,久则练身。身体运动,不能起伏。
不能架肩,动作走圆。大圈变小,小圈变无。(5)
丹田催身,沾粘连随。动静一致,无有断续。(6)
以柔克刚,不用拙力。身似圆球,手似杠杆。
比如机器,晃动越少。间隙越小,节能省耗。
耳听身后,眼注前方。手展八分,不敢伸展。
重心怎样,分出四六。收步出步,落地无声。
为啥四六,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不贪不探。
小步一脚,大步一腿。不丁不八,步随身动。
脚意入地,步如猫行。脚下禁忌,张口喝风。(12)
站立稳固,运动自如。脚跟不稳,怎能发人。
涌泉要虚,五趾抓地。步眼身手,协调一致。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也。
肘部不沉,腋下空虚。两臂无力,气不下去。
两眼平视,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嘴唇合拢。
神聚意专,心静镇定。眼随手转,呼吸自然。
下颌微收,身形中正。前顶后顶,一定放平。(2)
上轻下重,好似大钟。肩缝胯缝,必须对正。(3)
含胸扣肩,不要拔背。如果拔背,脚下无气。(4)
头不摇摆,肩不扭晃。外示安逸,内实精神。
尾闾微翻,丹田下沉。前降后提,才有真气。
上提玉楼,下闭谷道。前任后督,好似车轮。(11)
任脉穴位,二十四个。任脉承浆,下止会阴。
督脉穴位,二十八个。督脉长强,上到人中。
气象斤斗,后往前翻。历阶以升,久练方成。
膝盖中正,不许歪扭。不超脚尖,微微内扣。
两脚内侧,吃力偏重。虚实分清,转变轻灵。
(2)指前顶和后顶一定放平,前顶在百会穴往前二指,统领着丹田,后领在百会穴往后二指,统领着后裆。
(3)指肩缝和胯缝上下要形成两条垂直线,要始终对照着,这样打出来的拳就不歪扭了。
(4)含胸不能拔背,太极拳发源地陈伯祥大师(陈氏十八代)(太极拳第十代),多次指出含胸拔背是错误的论调,并亲自做了示范,纠正含胸拔背的错误之处。
腰裆不涮,定要走粘。左合右扣,右扣左合。
腰裆枢杻,丹田核心。松胯塌腰,曲膝下蹲。
为啥松胯,内气下沉。泄力发力,底盘平稳。
裆走平线,不扭不翘。臀不外凸,保持弹性。
裆不过低,软裆萎膝。死蛇塌地,不堪一击。(10)
练功练后,前边都有。后边迟钝,模仿动物。
腰要分清,就是两肾。调节五藏,肾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