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4课 成长变化(二)-苏少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4课 成长变化(二)-苏少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4课成长变化(二)-苏少2011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生对成长变化的思考,了解人生的转变和特点;2.反思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挫折等,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3.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个性风格。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画面表达和视觉呈现,反思自身的成长变化;2.发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经历与艺术作品相结合,呈现出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2.如何发掘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和个性风格。

四、教学准备1.颜料、画笔、画布等绘画材料;2.已完成的学生作品或艺术品展示;3.与成长经历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或电影等。

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内容,即成长变化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2.讲解(20分钟)1.通过展示已完成的学生作品或艺术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成长变化展现在画面上;2.通过与成长经历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或电影等,讲解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3.练习(60分钟)1.让学生自行准备绘画材料,按照自己的成长主题进行创作;2.督促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将个人经历与艺术作品相结合;3.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4.分享及讲评(20分钟)1.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及创作经历,让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及回馈;2.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讲评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个性风格。

六、教学建议1.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真正理解成长变化的意义,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及回馈,避免简单的好坏评价,而是要从艺术鉴赏、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成长变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创作受到了绘画技巧的限制,难以达到表现出思想和情感的效果。

六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掌握表现成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成长变化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身体变化、心理变化、环境变化等。

2. 表现成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绘画、摄影、剪纸、手工等。

3. 成长变化的主题创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表现成长变化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成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变化的主题,突破表现形式的局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学生自带成长照片、绘画本、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成长变化的主题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如身体变化、心理变化、环境变化等。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成长变化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

4. 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成长变化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新精神。

5.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身体变化心理变化环境变化2. 表现成长变化的方法和技巧绘画摄影剪纸手工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表现成长变化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成长变化的感悟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长变化,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一、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1. 身体变化: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形态、功能和生理特征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成长变化|苏少版(14)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成长变化|苏少版(14)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成长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运用绘画和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珍惜成长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主题是“成长变化”,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历程,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用心感受成长的历程。

难点:如何运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成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成长照片、绘画工具。

学具:成长照片、绘画工具、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的成长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成长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成长的历程。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绘画和创作的方式表现成长变化,讲解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3.实践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现成长变化。

可以运用绘画、拼贴、摄影等形式,创作一幅表现自己成长变化的作品。

4.展示评价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从作品的表现力、创意、技巧等方面进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成长变化1. 观察生活中的变化2. 用心感受成长的历程3. 运用美术方式表达成长变化七、作业设计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运用绘画和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可以运用绘画、拼贴、摄影等形式,创作一幅表现自己成长变化的作品。

八、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历程,用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生活的关注和对成长的思考。

在作业展示环节,学生作品丰富多样,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现力。

14 成长变化-教学课件

14 成长变化-教学课件
现刻: 出制整 人细体 物腻夸 的、张 冷方、 静法线
人 像 : 梅 叶
←丽
( 美 国 )
刚果族 刚果(金)高32.9厘米
这件作品是刚果人创作的没 有任何部族标志的雕像。人物造型 比较写实,人体比例匀称、表情生 动逼真;可以把这种雕像称作没有宗 教色彩的“世俗”雕像。
《表演者雕像》 (木雕)
《一家人》 (红木、石 刚果)
西


兵马






秦 兵 马 俑


犷 、 表 情 丰 富 、 动 作 夸 张 。
整 体 感 强 、 线 条 流 畅 、 手

一 说
东 汉
:陶
表 情←
俑 : 击
及鼓
动 态
说 唱 俑


可腻造
掬,型
的表特
妇现点 女出:
唐 代
形体线 象态条

。丰圆
仕 女 佣
满 润、
、手
笑法
容细
质出法造
朴。 劳 简 型
动洁特
人、点 民表:
古 代
的情以 善神块 良态面
美 洲 陶 俑
、自为 勤如主 劳展、
( 玛 雅 文
和现手
化 )
现的表手艺 得装情法术 淋扮沉精特 漓及稳细点 尽优,、: 致雅将线方 。的民条法
举国流多 止女畅样 表性、、
妇 女

李燕 蓉




和多条艺 专样柔术 注,和特 。表、点


生 作 品

哦!这个
小姑娘在玩
什么呢?
这个小作 者还配上了道 具!真了不起!

《第十四课青春期的变化》学历案-初中心理健康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十四课青春期的变化》学历案-初中心理健康龙教版七年级上册

《青春期的变化》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青春期的变化:面对成长的挑战与机遇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应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和社会角色调整的挑战和机遇。

2. 技能:通过引导性活动,培养学生建立与青春期的关系调整,并发展其人际交往技巧以适应青春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和挑战,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自尊自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发言、讨论和参与小组活动。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后需将成果进行汇报展示,通过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表达的流畅性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情况:完成一份关于青春期的反思日记,内容应涵盖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自我感悟。

4. 心理测评:进行青春期的心理问卷测评,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面对挑战的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青春期的重要性和本次课程的主题内容。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青春期的思考和关注。

2. 课堂讲授:讲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表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常的发展现象,什么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强调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

引导他们交流各自的想法和经历,共享解决青春期问题的方法。

4. 汇报与总结: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补充学生未提及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应对青春期挑战的策略。

5. 案例分析:结合青春期案例(如应对社交压力、处理人际关系等),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从实际中学习如何应对青春期变化。

6. 心理活动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并学习如何调整情绪以应对青春期压力。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关于青春期知识的简短小测验,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反思日记: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青春期的反思日记,内容应包括自己的变化、感受、困惑及对未来的期待等。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美术教案成长变化(二)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成长变化的含义,并能运用绘画或手工形式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己成长的认识和珍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内容1. 成长变化的含义:介绍成长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 成长变化的表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并选择一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3. 成长变化的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倾听他人的成长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并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长变化的含义,准确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成长变化的PPT、教学视频、成长变化的示例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或视频展示成长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变化。

2. 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变化,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实践与创造:学生选择一种形式(绘画或手工)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其他学生倾听并评价。

板书设计1. 成长变化(二)2. 内容:成长变化的含义、成长变化的表现、成长变化的分享作业设计1.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形式(绘画或手工)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并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2. 评价标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成长变化的理解是否深入,作品是否准确表现了成长变化。

2. 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创造,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分享和评价。

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 成长变化(二)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成长变化的概念,并能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 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并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学会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人物的成长变化,形成有故事性的画面。

4.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成长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描绘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成长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1. 讲解成长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

2. 讲解人物绘画的基本技巧,如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

3. 讲解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人物的成长变化。

4.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成长变化画作,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并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人物的成长变化,形成有故事性的画面。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并将这些观察和思考转化为绘画作品。

2. 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人物的成长变化,使画作具有故事性和感染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成长变化的图片和画作)。

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成长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

2. 教师讲解成长变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第二阶段: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人物绘画的基本技巧,如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

2.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色彩和线条表达人物的成长变化,形成有故事性的画面。

第三阶段:学生创作1.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开始自己的成长变化画作。

第14课 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小学美术(苏少版)

第14课 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小学美术(苏少版)

第14课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小学美术(苏少版)课时安排本课程为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第14课,共计一课时(40分钟),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时间内容0 - 2分钟上课铃响,学生进入教室安静就座2 - 5分钟询问前置知识,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 - 10分钟教师讲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 - 25分钟呈现成长变化的图片资料,学生分组进行研究25 - 35分钟回顾成长变化,学生自主创作35 - 40分钟教师进行作品展示和点评,作品收集整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生命的成长变化与人体的发育变化;2.掌握不同年龄段人体比例的基本法则;3.能够通过绘画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体比例和姿态;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生命的成长变化与人体的发育变化;2.不同年龄段人体比例的基本法则;3.通过绘画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体比例和姿态;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人体比例和姿态,特别是各种年龄段的人体比例。

教学准备1.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张大一点的红色纸张、一张大一点的黑色纸张、一支铅笔和颜料;2.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成长变化的图片资料;3.教师准备收集学生们的绘画作品。

教学步骤步骤1:成长变化的图片资料呈现向学生介绍人体成长变化,为学生呈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形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体的比例、形态和姿态。

同时指导学生使用铅笔进行草图的绘制。

步骤2:分组研究成长变化图教师将学生分组,将每组准备好的纸张、铅笔和颜料分发给每位学生,展示一系列有关人体成长变化的图片资料,即八个不同年龄段的人体图片。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张图片,了解各年龄段的人体比例和姿态,并在纸张上用铅笔进行草图的绘制。

同时,为每个小组提供辅导和指导。

步骤3:自主创作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下,根据教师给出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图片,自选其中一幅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绘制人物比例、形态和姿态,并在草图的基础上,用颜料进行彩色填充。

(苏少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成长变化(二)教案1

(苏少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成长变化(二)教案1

教案(苏少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成长变化(二)教案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成长过程中的美。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成长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成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

2. 成长过程中的美。

3. 观察和分析成长变化的方法。

4. 表现成长变化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成长过程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现成长变化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成长变化中的美,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成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成长变化相关的艺术品。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长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成长变化的关注和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分析成长过程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现成长变化。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运用艺术手法表现成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2. 成长过程中的美3. 观察和分析成长变化的方法4. 表现成长变化的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一幅表现成长变化的画作。

2. 写一篇关于成长变化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过程是否合理。

2. 学生对成长变化的理解和表现是否到位,作品展示与评价是否充分。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否高涨,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本教案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表现成长变化,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

在本教案中,教学内容涉及成长变化的基本概念、成长过程中的美、观察和分析成长变化的方法,以及表现成长变化的艺术手法。

成长变化(二)美术教案

成长变化(二)美术教案

成长变化(二)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成长变化(二)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成长与变化的概念,并理解其在美术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成长与变化的理解。

3. 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和构图等方面。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或黑板/白板2. 美术材料: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画布或纸张等3. 成长与变化的图片素材,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成长与变化的概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成长与变化的认识和经历。

探究:2. 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例如人物肖像、风景画和抽象画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成长与变化元素。

3.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如何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来表达成长与变化的主题。

实践:4. 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的成长与变化元素,例如季节变化、花草成长等。

5.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成长与变化主题,并用铅笔或彩色铅笔进行素描或绘画。

6. 学生完成绘画后,鼓励他们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讨论作品中表达的成长与变化元素。

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成长与变化情感。

8.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水彩颜料或其他材料进行创作,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创造性。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成长与变化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学生分享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10. 强调美术作品是表达成长与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表达成长与变化的元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观赏不同艺术家关于成长与变化主题的作品。

2. 组织学生参与美术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对成长与变化的理解和表达。

评估:1. 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成长与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美术技能的运用。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不限制他们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 成长变化(二) 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 成长变化(二) 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 成长变化(二)苏少版一、教学背景六年级是小学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们即将面临转变的阶段。

本节课程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他们在美术上的创造性思维,及自我认知和感受的发展。

本节课程主题是“成长变化”,进一步探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变化。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生的绘画作品的创作,引导学生从想象、自我表达中认识自己,理解成长的意义。

二、教育目标1.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方法,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预感、想象和思考。

2.学会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观察和描述,明确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意思。

3.学会感性表达和客观分析,培养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艺术作品欣赏本节课程以“成长变化”为主题,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学生成长和变化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探究。

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和色彩变化,听取学生关于作品的看法,并从中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例如,可以欣赏苏少的《离别的气球》2. 学生绘画作品创作在欣赏完艺术作品后,老师会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和意义,自由发挥,绘制自己的创作作品,并回答以下问题:1)作品中包含哪些颜色?2)你的画作是哪个季节的?3)作品表达了哪些感情?四、教学流程安排1. 课前准备1)准备相匹配的素材和图片。

2)准备纸张和绘画工具。

2. 上课过程1)导入环节(1)学习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欣赏苏少的《离别的气球》。

(2)提出问题:在这个画面中有什么?(3)引导学生进行画面分析,寻找成长变化。

2)核心环节(1)学生自由创作画面。

(2)叫学生按照问题一步步回答,让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

3)总结环节(1)展示学生的作品。

(2)老师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成长的变化,并提醒学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成长。

五、课堂评价1.通过艺术作品欣赏和创作,学生进一步认识成长和变化,提升了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主体,增强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 第14课《成长变化(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 第14课《成长变化(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成长变化(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创造力2、学会陶艺的基本方法2重点难点1、学习陶艺基本方法2、掌握人物的动态、表情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授一、课前预热课前屏幕播放几何图形动画。

1. 师:同学们,还记得刚刚动画短片中出现过哪些几何图形吗?生:三角形、圆形、方形……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美妙的图形,和大家一起分享。

瞧!请你猜猜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图形变化而来的?我们一个个来看。

(教学建议:打开白板聚光灯,给学生逐一欣赏。

)3. 师:谁愿意来帮助老师还原一下。

生:学生上台白板操作。

设计意图:图形还原,运用逆向手法,给学生展示图案。

让学生的理解从最低的门槛进入,迅速领悟分分合合的一个基本重组手法:对称翻转。

二、学生尝试1. 师:原本单调的几何图形,经过我们简单的加工变化之后,形成了黑白鲜明对比的图案,是不是很有意思?请你也来试一试。

2. 师: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几何图形小纸片,制作好后贴在底板上。

(教师出示参考图)3. 简单讲评学生作业,选择1-2幅优秀作业贴在黑板上。

三、揭示课题师:像这样,将一个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再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图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分合合”。

(板书课题)四、圆形分离1. 师:我们看,屏幕上这个圆形,老师用切蛋糕的方法,从中心平均分割成了4分。

这样的分割方法和刚才的方法不一样了吧!分好后,就有了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扇形,我们来“转一转”“移一移”,能组合成哪些图案呢?(教师白板演示)2. 师:你还有什么创意呢?谁愿意上来露一手?(学生白板操作)(教学建议:有白板环境的教室可利用白板互动,没有白板的教室可用电脑鼠标操作完成。

)(课件预设:提供可以自由旋转、移动的几何形,供学生练习操作。

)五、翻转装饰1. 师:小朋友真聪明。

一个圆形被我们从中心平均分割后,用了“转一转”“移一移”,等方法,又组合成了一幅幅崭新的图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这些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成长过程的理解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学生需要观察自己的外貌、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些变化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 难点: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教学PPT、成长变化的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成长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成长过程的思考。

2. 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兴趣、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3. 创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4.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板书设计1. 成长变化(二)2.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观察与讨论创作与表达分享与评价作业设计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这些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过程,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同时,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分享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教案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符合您的要求。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成长变化的图片,如婴儿到成人的照片,或者一些动植物的成长变化视频,来引发学生对成长过程的思考。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学生能够了解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成长变化画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独立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成长过程,珍视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将成长变化的主题融入绘画作品中,使之富有创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成长照片、笔记本、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成长变化的主题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作中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成长变化的思考。

3.绘画技巧讲解:教师讲解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基本的绘画技巧,并现场演示。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身的成长变化,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5.独立创作:学生根据讨论确定的主题,进行绘画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成长变化的表现形式,另一部分是绘画技巧。

七、作业设计: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回家后创作一幅成长变化的画作,要求画面中有明显的成长变化表现,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身的成长变化,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创作。

”这个环节。

对于这个环节的补充和说明如下:一、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成长变化,并从中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主题进行创作。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交流对成长变化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二、小组讨论的实施步骤:2. 学生分组,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左右,以便于讨论和合作。

3. 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协调组内意见。

4. 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如讨论时间、讨论主题等,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4成长变化(二)苏少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成长的经历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记录和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素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成长变化,包括身体、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变化。

2.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美术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变化,并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成长照片、绘画材料等。

学具:成长照片、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自己的成长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成长的经历和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变化,包括身体、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变化。

二、教授(15分钟)1.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美术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三、示范(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美术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2. 引导学生观看示范过程,并给予反馈。

四、学生创作(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美术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表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

五、分享与评价(5分钟)1.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的成长变化为主题,通过观察、分析和表现,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注意给予学生个别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创作的困难。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示范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下次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确保示范的完整性。

《成长变化》2PPT课件 图文

《成长变化》2PPT课件 图文
爱人们追求爱情,追求永恒,却总是忘记如何去维护、经营婚姻。 有多少人,还坚守着自己当初婚礼上许下的那个誓言,“无论遭遇任何情况,都始终爱他如一”。 恋爱时,风花雪月可期,彼此时时刻刻都在拿出自己全部的爱展示给对方看,偶尔的小惊喜,总会让对方开心感动。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一闪一灭,转瞬之间。你我都轻如云烟,渺如微尘。但就是无数个小小的你我点燃了万家灯火,照亮了整个世界。这人间的生与死,荣与辱,兴与衰,从来都让人无法左右,但我们终不负韶光,不负自己,守着草木,守着云水,演绎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我们一路怀揣着爱,脚踏着万物,一声绝唱,飘然落尘!也许,你我曾是几百年前的一株草,一朵花,一粒尘,经过几世轮回的转换变成了今生的亲人,朋友,爱人……也许,我们只是来兑现前世的一场盟约。也许,在百年之后,你我又都化为世间的生灵,守候在天地之间,彼此相望,相顾无言。然而,你我却心灵相犀,甘为绿叶,守护着这世间一朵花开的时光! 这世间,有一种相逢叫做缘份。如若有缘,你我会迎着月,奔着光,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相见,然后又悄悄离别。像一朵洁白似雪的梨花,轻轻被风吹落,好像从未被时光染上任何颜色,永远素雅洁净。 有些人,在你生命里,走着走着就散了,走着走着就远了,转身是刹那,离别早已是天涯。有些人,如同在你的世界打马而过,走时如春风拂面,未曾留下一丝一痕。有些人,走时却如惊涛骇浪,让你痛彻心扉,就像长在你心里的一根刺,怎么拨也拨不出来,只留下浅浅淡淡的伤痕,也许,是思念;也许,是怨念;也许,只是记得……
在职场中,凯勒时常告诫自己的手下:“永远不要丢弃你的同伴,尤其是在火场中。”许多次,他为了保护战友,工作时都是自己率先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去。然而,他却没有将这句真理应用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在经历过了无数次激烈的争吵冷战后,离婚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凯勒的父亲不忍心看着他们婚姻破裂,他给了儿子一个《爱的挑战40天》的手抄本,恳请儿子按照上面写的做法,花40天的时间修复一下夫妻感情,为挽救自己的婚姻做最后的努力。他告诉儿子,他并不是不爱妻子了,只是忘记了怎样去爱。凯勒答应了,在工作之余,他照本宣科地做起了笔记上的事,在妻子发火的时候不抱怨、为妻子准备一顿早餐,在妻子生病时,贴心倒水喂药,泡咖啡、洗碗、打扫卫生、买鲜花、烛光晚餐…… 凯勒原本对这段挑战很抵制,后来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悟出了婚姻的真谛,他重新审视了一切,明白了自己婚姻破碎的原因,是因为不懂得如何维护两人之间的感情。面对丈夫的点滴变化,凯瑟琳最初不为所动,认为那些不过是丈夫不想离婚暂时使出的小伎俩。凯勒并不放弃,依旧打起12分精神继续坚持着,他一点一点填补着夫妻之间的鸿沟,慢慢融化着妻子被尘封的心,后来,妻子终于重新戴上了婚戒。两个人回到了往昔的甜蜜时光,经历这次婚姻危机,他们学会了在婚姻中要有爱的表达,才能守住幸福。

六年级苏少版艺术美术《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

六年级苏少版艺术美术《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

六年级苏少版艺术美术《成长变化(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成长变化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多样性。

掌握更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成长变化,包括不同艺术风格(写实、抽象、象征等)的运用,以及多种材料(如新型材料、混合材料)在创作中的融合技巧,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学会通过对比、隐喻等艺术手段深化对成长变化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成长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艺术风格和材料,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包容精神。

激发学生对成长的深度思考,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成长中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剖析成长变化在社会文化层面的体现。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成长的特点,如古代社会成长受传统礼教、家族观念的影响,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较为单一;现代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体发展,成长有更多的可能性。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差异,例如西方文化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强调独立和自我探索,而东方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意识和家庭责任在成长中的作用。

掌握复杂的“成长变化”艺术表现技巧。

在艺术风格上,写实风格可用于精准描绘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场景,如画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少年在艺术氛围浓厚环境中的成长画面;抽象风格能通过色彩、形状的组合传达成长中的复杂情感和抽象概念,如用扭曲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表现成长中的困惑;象征手法可借助特定的符号(如白鸽象征和平与成长中的希望)深化作品内涵。

在材料运用方面,除了传统材料,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利用3D打印材料制作代表现代科技环境下成长的元素,或混合不同质感材料(如金属与木材结合表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成长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成长变化(二)作者王倩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课“成长变化(二)”是前几册人物造型教学内容的延续。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比较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的规律,运用泥工表现的形式进行设计创作,表现人在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的变化,包括体态、身份的变化等。

本课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某人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特征变化。

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的自己,并将自己的成长作一部分跨越性的想象,有趣味地学习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体貌特征规律。

同时运用夸张、变形、添加等艺术手法和泥工的作业形式来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

本课让学生着重了解人成长变化过程中体貌特征的变化及延续性特点,同时又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排除成长的烦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学生情况:学生在之前学习、了解、接触过人物画及泥工课,但对于运用泥工的方法来表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性别的人物形象却从未涉及,因此,学生们既有兴趣,同时也感到有一定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教师有的放矢的设计、组织学生们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动手操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方式、手段:新课标提倡教师的启发引导,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讨论和探究,提倡知识的综合性。

本课拟采用观察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探究法、组织讨论法、互动交流法、综合演示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

开展师生间、组员间、同伴间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范作、示范用具、泥工工具、学生作业展柜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常用工具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变化中各个年龄段的外貌、体态变化特征,并能运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地塑造,表现自己或他人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体貌特征及心理变化,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人的不同时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进行赏析和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的成长轨迹、了解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并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和自己成长历程的照片,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相貌特点,运用泥工“手捏塑形法”等多种技能技巧的综合练习,想象、创作、塑造未来自己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理解人在成长历程中的规律和艰辛,激发起关爱生命、尊老爱幼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照片或图片,观察、了解自己及他人在成长变化中体貌的变化特征;2.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成长过程中要保持生理、心理双重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用泥工的表现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变化以及各年龄段人的相貌特征,注意相貌的延续性。

教学设计一、照片导入,激发兴趣1.猜猜他是谁?出示同一个人物在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未来想象的几张照片,让学生猜测:照片上是同一个人吗?你是怎样感觉出来的?2.学生猜测照片上的人物——篮球巨星:姚明3.教师陈述:这是一组姚明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向大家展示姚明的成长变化之后,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的成长变化。

设计意图:在“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中,用学生熟悉的姚明的成长照片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动:取出镜子,观看镜子中的自己,再拿出小时候的照片进行对比并发言,交流感受。

(1)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脸部最大的特征。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无论人的成长变化有多大,但自己最基本的相貌特征是不会变的。

小镜子的运用,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了自己脸部的特征。

(2)生根据自己的特征,想想自己未来的模样并说说未来的自己。

设计意图: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学生顺着这一思路想象自己未来的模样,通过说和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创作的欲望。

师总结:不同年龄段,人的五官、表情、发型、神态发生改变;皮肤由细嫩逐渐变得粗糙且有皱纹。

板书课题:成长变化(二)——泥工。

二、展开新授1.中外古代作品欣赏:师组织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古今中外陶俑作品造型特点、表现方法。

唐代仕女俑东汉击鼓说唱俑干活的青年古代美洲玛雅文化生回答:略。

师归纳:造型特点——人物以块面为主、手法简洁、表情神态动作夸张、自如且整体感强、线条流畅、人物性别、年龄特征明显。

2.访问艺术家:大师作品欣赏。

师组织学生欣赏并小组讨论:现代作品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方法。

民国妇女李燕蓉(中国)人像梅叶丽(美国)生回答:略。

师归纳:民国妇女造型特点:方法多样、手法精细、线条流畅、表情沉稳,将民国少女的装扮及优雅的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像的造型整体夸张、线条柔和、刻制细腻、方法多样,表现出年轻人的冷静与专注。

3.同伴作品欣赏。

(1)师出示一组学生作品并提问:她们是同一个人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她的主要相貌特征是怎样的?年老以后,她的相貌特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人物头像生仔细观察人的成长过程中面部特征变化规律小组讨论并汇报,指出表现方法:采用手捏塑形法、刻线法、粘贴法。

幼年:五官靠下,下巴较小。

中年:发际上移,略皱眉,下巴胖。

老年:头发稀疏,两颊下陷,有皱纹。

师小结:运用手捏法、刻线法、粘贴法等,表现了人逐步衰老过程的头像,注意抓住了人物的眉毛、眼睛、特别是鼻子、脸型的主要特征,刻画细致,表情栩栩如生。

(2)师出示:以下图示并提问,不同年龄段人的相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如何表现出中老年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半身像生观察并回答:略。

师小结:运用了“手捏法、添加法、刻线法、粘贴法……”表现了人物的半身像,通过加上不同的配饰,展现了人物的活动及职业,且突出了五官特点的表现。

人物动态各异、表情丰富。

(3)师出示:以下图示并提问,“我”的一生并提问——小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的全身动态的?全身像生仔细观察:人的成长过程中体态特征变化规律并指出表现方法。

幼年:头大身小。

青年:身材挺拔。

中年:肚子大、臀部宽。

老年:背部佝偻、双腿弯曲。

(在说老年人的特点时还可让学生用体态、动作来模仿)设计意图:人的成长变化作品的出示,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年龄人的相貌、体态的变化特征,通过比较又让学生分析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相貌、体态的变化规律。

理解、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人的成长变化中体貌特征的变化规律,从而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师概括:这件作品表现了小姑娘逐渐成长的四个重要阶段,使我们从中发现了人在成长中的美,也充分展现了人的生命规律和生命之美!①选材美: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表现出人物的全身体态特征并且配有周围环境;②技法美:巧妙地运用手捏法、刻线法等综合技法表现人物的体态特征,追求形神兼备;③形式美:透过人物的动态活动,向我们展现了人在成长历程中的美,激发起我们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师总结: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成长、繁衍、更替,人类的进化等都呈现出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和神奇画面,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三、师生共同示范1.手捏制作:年老的我年老的我(出现过程图示。

)步骤图:2.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呢?会用到哪些方法?生讨论并回答:略。

3. 师小结:刚刚同学和老师一起运用手捏法制作了“年老的我”,接下来就看你们如何制作了。

四、布置课堂作业师导语:欣赏了这么多的作品图片,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那就赶快动起手来,针对自己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特写,也可表现成长过程的系列。

设计意图:多样的泥工表现手法,让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更广阔的天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也顾及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师提出具体要求:用黏土做自己成长过程的系列肖像。

可做头像、胸像或全身像。

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与交流1.布置“我的成长脚印和未来”展。

2.说说作品中的自己。

3.评评作品里的别人。

在对学生的“作业”和“学习过程”评价时可分为:(1)学生自我评价;(2)同学间的相互评价;(3)教师的评价,这些评价可以先从好的方面开始,目的是给学生自尊、自信,然后从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面说一说。

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科学、全面、有意义。

五、展示与交流1.布置“我的成长脚印和未来”展。

2.说说作品中的自己。

3.评评作品里的别人。

生:表达各自的观点:略。

4. 师评价并小结。

非常好!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老师也很同意他们的观点。

的确,这几件作品从创意到制作、从取材到细节处理得都非常好,把今天课堂上跟古今陶艺大师们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特色都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人物造型生动、活泼,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且细心、认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予以表扬!(全班掌声鼓励。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热爱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更加珍惜今天学习的大好时光,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教书育人,教育学生通过学习,做关爱老人、尊敬师长、珍爱生命的好学生。

六、延伸与拓展1.猜猜他是谁?——丁俊晖、哈利·波特。

师总结:略。

2.朗读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收拾好工具。

课后及时洗手!作业要求针对自己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特写,也可表现成长过程的系列。

具体要求:用黏土做自己成长过程的系列肖像。

可做头像、胸像或全身像。

反思和总结1. 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泥工工具、范作、课件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作表现用品;2. 根据学生实际,可以考虑独立或同伴合作完成作业,准备好展柜展出学生完成的作品;3. 经过教学实践,教学目标预设较为合理、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较得当;4. 关注该课的生成性及其研究内容和方向;5.就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易出现的问题及困难提出科学智慧的解决之道,并概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6.关注教学的趣味性和游戏性,结合教学内容,提示在该课何时巧妙运用各种手段(如“抛包袱”“提问”“设疑”“抢答”“辩论”等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率的思维活动;7.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某些方式方法的提示。

合理而适度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的培养尺度以及在课中“量”“时”“度”的把握;8.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示范时机、示范内容和示范要求,注意教师示范的良性生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