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构筑路径选择_阳存
浅谈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谈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者:王帅史庆元苗圣林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安全意识; 行为习惯安全在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能否健康生长也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大学生要提高安全意识,养成时刻注意安全的行为习惯。
一、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目前,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安全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自身所认识的生活等。
(2)与大学生性别、所处在的年龄阶段及其大学生思想所思考的方向角度有关。
(3)所处在的周围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等。
以上方面因素都会对或多或少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大学生安全不仅仅包括人身安全,还包括自身财产安全等一系列安全。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安全调查问卷可以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安全意识较差,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
存在一些普遍现象,例如横穿马路,不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在户外集体活动时没有采取安全相应措施。
对自己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离开宿舍不锁门或者睡觉时不关门,这种行为会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可能会对自己的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失。
还有个别大学生存在肆意破坏校内消防有关的物品,在宿舍违规使用超大功率电器以及使用之后没有做到物品不用时及时关掉电源,这些都为安全留下了隐患。
大学生之所以有这些安全隐患存在的行為与其缺少相应的安全教育是分不开的。
大学生在大学之前所接受到的思想主要是以学业成绩为重,接触生活较少,所知道的安全知识也大多数是来自于课本、媒体,所能知道的也是较少方面,而且在高中时代基本大部分事情都是由父母进行安排,学生接受安排,导致对安全也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虽然在大学军训期间也接触到一些安全教育,但是所接触到的安全教育依然是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导致安全意识依然没有牢记于心。
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安全管理路径构建于洋
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安全管理路径构建于洋发布时间:2023-05-13T01:59:55.59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5期作者:于洋[导读] 安全管理应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新时代国之大者的应有之义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58摘要:安全管理应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新时代国之大者的应有之义。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轨迹交叉论为切入点,从社会、管理等多个因素对高校安全管理创新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轨迹交叉论校园安全路径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保障。
进入新时代以来,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具体实践的不断深入,安全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高校安全管理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
如何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管理路径,适应不断发展的校园安全形势需要,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现状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政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全问题也是各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而言,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趋于简单化。
面对校园安全问题,部分学校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安全管理的组织上。
校园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而常规主体基本为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其余部门对校园安全的参与度不够;二是体现在安全管理的内容上,安全管理未能有效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在深度、广度上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管理方式方法也过于简单化。
三是体现安全问题处置机制上,未建立完善的紧急情况反应机制,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
2.安全问题的种类形态趋于多样化。
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安全,当前军训面临的安全问题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消防、治安、实验事故等常规问题;二是突发紧急事件,如食品安全、施工安全、自然灾害等;三是信息舆论问题,如违反保密规定的泄密行为、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的各种舆论事件等。
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摘要】以往的安全教育往往被大家认为是走过场,搞形式。
这说明我们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对一些安全细节关注不够,特别是缺少必要的训练。
学生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安全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措施来致力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激励、规范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学生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培养策略随着改革开放,先进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时尚的家用电器等正迅速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学生安全问题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交通事故、中毒、触电、意外伤害等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素质拓展是建立在学生人生安全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以人为本”打造和谐校园的今天,要杜绝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校园安全必须从源头上治本,从学生的心理、价值观、行动等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和管理对策,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全面深化安全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学生安全意识的含义安全意识是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总的认识和观念,以及人们对其产生的评价。
它既包含了人的心理因素,也包含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包含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包含了人的行为习惯。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也是特有的,他们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安全意识、行为倾向的差异,也决定他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复杂多样,这主要受学生的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等主观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所影响的。
二、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策及建议(一)设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目标。
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潜在风险和危险情况。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以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
第一,了解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是安全教育的基础,它涵盖了各种生活和工作场景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例如,在家庭环境中,人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燃气、电器等设备,并了解如何避免火灾和电器事故的发生。
在校园和工作环境中,人们需要了解防火、防盗、防抢等安全知识,以及急救和紧急疏散等应对措施。
通过系统学习和普及安全知识,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预防和应对。
第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个人能够在潜在的危险面前保持冷静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遵守交通规则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遵守火灾逃生演练时间表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通过持续的安全教育和日常实践,个人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第三,提高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个人主动防范潜在危险的能力,通过提高风险意识,个人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当一个人在某个陌生环境中时,提高警惕并注意周围的人和事物,能够有效避免被盗抢等不安全事件。
当一个人参加户外活动时,了解天气、地形等相关信息,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
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提供实际案例,能够帮助个人提高风险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第四,加强自我保护技能。
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个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以便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
例如,学习自卫术和紧急逃生技巧,能够在遇到意外袭击和突发状况时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反应。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提供相应的援助。
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家庭安全:注意家庭安全,如正确使用电器,注意煤气泄漏,注意防盗等。
安全行为规范的实践和养成
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遵守红绿灯,不闯红灯,不逆行
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避免拥挤、踩踏等事故
提高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预防各种安全事故
正确使用电器:正确使用电器,避免触电、火灾等事故
安全制度建设
安全制度的概述和重要性
01
安全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员工安全的基础。
02
安全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等。
03
安全制度的重要性在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风险,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04
安全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安全制度的分类和内容
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安全意识
制作安全教育宣传资料,普及安全知识
01
02
组织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03
加强网络宣传,扩大安全教育影响范围
04
Part Five
安全文化营造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安全文化:指一个组织或团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安全文化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教育的分类和内容
食品安全教育:注意食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王天桥;张玉胜
【期刊名称】《黑河教育》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中笔者根据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行为习惯运行模式,在调查的基础上,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从思想深处挖掘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并把中华传统文化中行为规范教育的经典《弟子规》引入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
【总页数】2页(P65-66)
【作者】王天桥;张玉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
2.农村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4.基于幼儿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
5.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三篇)
2024年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1.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安全知识、技能的落实,确立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实施交接班登记制度,确保24小时不离人。
安全隐患检查制度。
由安全办负责对全校安全消防等隐患每周普查一遍,对发现的隐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报校长审批,对隐患部位的管辖处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验收销账。
保安队巡逻制度。
每天安排巡逻,确立夜间巡逻刷卡制,加强重要部门空当期间的值班。
消防培训制度。
每学期至少一次,包括消防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消防知识培训后进行笔试测验,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
确立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消防设备管理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制度,消防救援组织制度,灭火应急预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大型活动安全预案申报制度,消防值班制度,以及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食堂等重点部门的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食堂与宿舍均要有成套的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当然,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才能发挥其作用。
制度文化的内涵是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既要严抓落实,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保证各项工作令行禁止,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是要强化安全意识、开发安全管理的智慧。
只有当安全就是教学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的意识,隐患险于明火的认识论、防范胜于救灾的方法论等观念根植于师生的大脑,并成为自觉行为时,其管理的机制才是高效的。
2.建设六大校园,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引力场积极响应市教委的号召,努力建设六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
这六大校园形成的合力就像地球的引力场作用于地球上的每个人那样,将这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用于每一个人身上,控制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并将影响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如果一个学校建立起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不论管理者还是一般教职工乃至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校园安全的行为都会被这支手拉回到校园安全的轨道上来。
大学生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模式
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模式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是学院追求完美校园和实现卓越成就的有效途径,是坚持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管理方法,是建设有效地常态化运作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师生道德素养的不竭动力,是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和标准的检验,是当前形式对中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句话,让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安全学习成才,国家放心,学校放心,家庭放心。
关键词: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更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态度,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又是一种责任,能带着一种正确的思维与判断,免出差错;更是一种境界,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对生命的关心、对财产的呵护。
在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能给学校带来和谐,能给家庭幸福,能给社会带来稳定。
一、安全教育管理常态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校人数的增加,学校与社会逐步一体化,零距离接触。
这些都会给校园和大学生的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更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生命、学习、生活和校园的稳定及发展。
在此,高等学校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常态化管理模式。
(一)是学校稳定的基石众所周知,“安全”是学校的生命线,“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大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培养的对象、教育的责任、社会的未来。
重视安全教育常态化,有利于防范与未然,是确保高校稳定的基石和重要举措,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
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思想单纯,对社会复杂程度和安全防范知识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在此,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家庭幸福的支柱安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与实践
了解安全操作规程: 通过培训、阅读等方 式,全面了解所从事 工作的安全操作规程。
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将安全操作规程牢记 在心,并能够在实际 工作中熟练运用。
未来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领域与方向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利用先进 技术提升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效 率和效果
跨部门合作:加强不同部门之间 的协作,共同推进安全行为习惯 养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持续教育: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 使其成为自觉行为
制度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 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习惯性违规:一些人常常为了方便而忽视安全规定,形成不良的安全习惯。
管理不到位:企业或组织对安全行为的监管和培训不够严格,导致员工安全意识薄弱。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遵守安全行为的人缺乏足够的奖励和激励,难以形成良好的 安全行为习惯。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 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形成 良好的安全氛围,降低事故发生 的概率。
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企业的 安全生产和员工的健康具有重要 意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保障。
02
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
安全意识培养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遵守安全规定。 建立安全检查机制,定期对设备、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监督,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亟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相应的路径和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心灵修养、家庭美德、国家情怀和天下同仁。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增强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崇尚自然、追求内在修养和精神升华,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培养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可以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故事、先贤箴言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如通过布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悬挂传统文化的宣传画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推行规范行为 塑造优良校园安全文化
添加 标题
塑造优良校园安全文化的意义:塑造优良的校园安全 文化不仅有助于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 展奠定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推行规范行为是塑造优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础 优良校园安全文化是推行规范行为的保障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校园安全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规范行为有助于维护校园秩序和 师生安全
规范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和行为习惯
规范行为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 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推行规范行为的措施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意 识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 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制定明确的规范要求
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学生遵 守规范
制定并执行校园安全规章制度
遵守规章制度: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尊重他人:规范行为有助于学生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约束:通过规范行为,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树立榜样:学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为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规范行为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规范行为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添加副标题
推行规范行为,塑造优良校 园安全文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推行规范行为的措
施
05 推行规范行为与塑造 优良校园安全文化的 关系
02 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04 塑造优良校园安全
文化的途径
06 实践案例分享
07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规范行为是校园安全的基础
添加 标题
构筑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中重要的一分子,同样面临着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即校园治安综合治理问题。
学生作为特定的一个群体,其身边存在着多种安全问题,交通、网络、校园设施、食品卫生、校园暴力、火灾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校园是青少年的聚集地,人口密度大。
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淡薄。
那么,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面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如何搞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构筑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在如何构筑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案。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为了提高对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争取把学校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参与到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中,就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在《教育部关于校园安全治安管理暂行规定》和《省教育厅促进校园和谐的指导方针》精神的指导下逐渐完善校园内部管理条例。
要充分认识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解决学校治安问题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切实把综合治理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要充分认识治安综合治理在校园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注意排除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教学科研对立起来的倾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要充分认识学校干部师生员工在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责任与任务,逐步纠正治安综合治理只是某些部门的工作的模糊认识,不断设法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意识。
要充分认识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麻痹松劲情绪和工作中的短期行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常抓不懈。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一)加强培训加强学校主要领导及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演习、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培训时,要在培训的内容中突出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常见事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内容。
高校学生安全自治管理途径
文化视野453高校学生安全自治管理途径孙韦霞 河海大学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开始探寻新的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
通过加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的培训,建立健全工作守则和其他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学生安全自治管理的作用,构建和谐、安全公寓,加强大学生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学生安全自治管理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学生自治体系。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群防群治;学生安全自治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3-0453-01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办学规模地不断扩大,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加,安全问题进入多发、易发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仅依靠传统的有限的学生管理人员保障日常安全预防和管理工作已经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开始探寻新的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安全自治管理。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方向,充分认识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对于指导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搜集各种安全信息,真正做到群防群治安全工作自治组织中学生安全信息员来自学生中,能及时搜集有价值的各种安全信息,了解师生思想动态。
他们将这些不安全信息及时反馈,有助于把影响校园安全及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化意识,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学生参与保障自己的安全管理,在安全管理和安全行为的影响下,不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文明意识,使学生个体自我安全管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产生认同感、参与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安全自我管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心理保健行动计划(7篇)
大学生心理保健行动计划(7篇)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保健行动计划”的有趣事情请看下去。
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文档处理是经常涉及的事情,范文模板可算得上是我们的好助手,参照范本的段落组织能够更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路。
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大学生心理保健行动计划篇1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稳定情绪,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等信息。
2.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师等专业人士,介绍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前预防和解决问题。
3. 发放心理健康手册,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学习情绪管理、压力调节等方法,提高心理韧性。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制1.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师,提供个人和群体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情绪,化解心理困惑。
2. 设置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平台,方便学生随时咨询。
三、组织心理健康活动1. 开展心理课程研讨活动,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增强心理交流能力,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2. 组织心理拓展活动,如户外拓展、寻找自我等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情感和心理素质,丰富心灵世界。
四、加强心理防范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齐做早操、团体性运动等,减缓压力,释放情绪。
五、加强师生互动1.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给予适当关心和关注,帮助学生成长,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学校应对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给予学生及时咨询与帮助。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行动计划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处理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实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保健行动计划篇2一、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探析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
探析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途径作者:王政李斐斐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良好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杜绝高校校园安全隐患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校校园基础文明构建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以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例,简述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实践工作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规范;现状;养成途径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国高等院校一直致力于深化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培育更多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
规范的大学生日常行为是塑造文明校园、安全校园的基本前提,而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则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目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处于失范、失序甚至失控的状态。
因此,探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途径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状分析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由高等院校依据法律以及校园实际情况制订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涵盖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行为标准。
简言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准则,但其却有别于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不同于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强制约束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对象仅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
大学生活是迈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亦是脱离父母之后的第一段独立生活,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都处在一个渐变、成型的阶段。
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均需要管理。
具体而言,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内容应包含宿舍卫生、安全、晚归、突发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检查、应对、惩处等。
3.管理范围的局限性高校校园并非封闭式管理,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也不局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范围仅限于高校校园之内,这无疑加大了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并进行全面引导和管理的难度。
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word精品
浅析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之有效路径摘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在在校大学生中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对受害学生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社会反响大,让人深省。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探析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路径在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迅猛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个庞大的群体被世人所关注,他们是中国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在在校大学生中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对受害学生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社会反响大,让人深省。
我们发现,这些事件除了极少数是受外界不可抗拒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较差,导致了悲剧的上演。
每当事故发生后,事发高校又不得不被牵扯进来,一方面要妥善安抚受伤的学生和家庭,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局面。
作为一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我感到,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而探寻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正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一)法律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虽说接受了十多年的书本教育,但对国家法律了解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法盲,尤其是对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知识认识不到位。
不少大学生在用法律维权上、在国家大事大非问题上、在国际事务敏感问题上、在面对金钱名利诱惑上、在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冲突矛盾上,在主观意志、是非判断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坚定、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二)安全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期间,其心理特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
进大学后,他们学习的目标发生了转移且不明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急待被重塑修正。
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需求,却又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在抬头;道德沦丧、社会腐败现象在蔓延;在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着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用着迷茫和批判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
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
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第一章交通安全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面临各种交通安全隐患。
在校园内,我们要注意骑车和行走时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校园内骑车等;在校园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选择安全交通工具,不酒驾、不超速等。
第二章食品安全大学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喜欢吃外卖和快餐。
我们要注意食品安全,选择正规餐饮场所,避免食品过期、加工不合格等问题,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三章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
我们要注意网络安全,不泄露个人隐私,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及时更新和使用网络安全软件,防止个人信息被盗取,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知识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保持冷静,及时向相关部门求助并接受指导,避免集体性伤害,自己要学会自救,尽力帮助身边的同学,共同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五章心理健康大学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学会通过运动、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及时向心理咨询师或导师求助,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健康。
以上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的部分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惕,保护自己的安全,享受健康和快乐的大学生活。
第六章实验室安全在大学中,许多专业都需要进行实验室实践。
在实验室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穿戴好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具,注意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避免发生化学品泼溅、火灾等意外事件。
对于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也要细心操作,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设备,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
第七章思想安全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我们要保障自己的思想安全,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
同时,要有拒绝不良行为和诱惑的勇气,保护自己的思想纯净,健康发展。
第八章就诊安全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疾病和身体不适是常有的事情。
我们要及时就诊,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不盲目使用药物,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高校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1对于高校生来说,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应学会一些详细的心理调整方法和艺术,提高自我心理调整力量。
1、提高挫折适应力量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行避开的,不要哀叹自己为什么那么倒霉,总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败,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胜利,必需得付出代价,而遇到挫折和失败是所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
遇到失败或是挫折并不行怕,关键的是你如何对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首先,正确熟悉挫折。
挫折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挫折对人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不如说取决于对挫折的评价和看法。
所以,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的人焦虑担心、怨天尤人、悲观绝望,有的人却心平气和、冷静应付、乐观进取。
因此,要正确熟悉挫折,才能战胜挫折。
应视挫折为正常,有正确的挫折认知方式,不能以以偏概全、夸大后果,还要看到挫折的主动效应。
其次,增添耐挫力。
耐挫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又称容忍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承受的程度。
耐挫力较强者,对挫折的反应往往较小、感受挫折的时间较短、挫折对他造成的消极影响小;而耐挫力较弱者,则简单受挫折的不良影响,简单因挫折而一蹶不振。
一个人耐挫力的大小,往往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生活经受、思想基础、独特特征、认知方式、期望水平和心理防备机制等。
再次,提高挫折调整力。
耐挫力只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挫折反抗力,它主要起缓解压力、等待时机、保持心理行为正常状态的作用。
而更主动、更有效的方式,则是对挫折直接进行调整、转变和排解,这种力量就是挫折调整力。
其主要特征在于对挫折情境主动主动地适应,对心理冲突自觉有效地调整,不断地协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使其有利于个体的进展和提高。
构筑校园安全文化,从源头上做好校园安全工作
构筑校园安全文化,从源头上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管理,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当前大力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已势在必行,应当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安全文化”: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为单位和单位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持有的态度、意识、行为特征。
“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构成要素1、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全体师生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
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
安全意识是人的潜在对安全的重视和敏感程度,是对一种事物、过程、事情等自然而然萌生出的安全反映。
安全意识有强弱之分,只有树立安全第一,不断的学习安全知识,积累安全文化,才能不断的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理念是一个具体、形象向全体师生表明学校安全目标的设想。
当今的安全理念应该是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理念。
安全价值观是学校安全在学校及师生发展中的地位。
学校要发展,师生也要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不仅为学校营建和谐、稳定、安全及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且让教师、学生的现在、将来乃至终生都受益,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安全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办学效益的观念;安全是为了学生终生安全的观念;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72015/01/中 总第467期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保障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外在环境因素、大学生内在法律意识淡薄和道德底线模糊等都有可能引发越来越多的校园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降低或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要诉诸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系统的建立,形成自下而上的个人安全行为机制,构筑宏观校园安全体系。
“人的安全意识行为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三维立体结构。
”①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依据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外界教育和自我意识相结合的产物,一种内在的安全意识的养成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形成规律。
我们将从社会稳定理论、社会学习认识论、行为科学理论三个方面分别考察。
社会稳定理论。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对城邦生活进行了哲学思考,当时的城邦已成为一个充分人为的社会,需要人们思考社会生活是如何可能,特别是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以及如何能有一种更好的社会生活②。
先哲们进一步探讨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当下社会,理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行及存在的,其稳定的机制是什么。
事实表明,历史剧变、运动都会引发社会动荡,伴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个体的危险系数。
大学生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一方面他们关注国际国内热点、难点、沸点事件,倾向于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校园内场所设施安全、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学生心理危机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探讨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有效机制。
只有在秩序良好的校园环境里,大学生才可能去开展各项学习和实践活动。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安全理论知识,才能参与构筑和谐校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中。
由此看来,社会理论应该与世界历史事件和过程的详细考察紧密相联,才富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③。
社会学习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根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产物。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研究的是认识的对象和来源、认识的过程和形式、认识的真理性及检验标准等问题。
其中心在于阐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相互关系。
”④大学生要知晓安全问题,必须深入把握安全行为规范和准则,真正从内心领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行为选择。
认识或理论活动是对于实践活动的一种抽象的再现过程,是对于对象可能存在的状况把握⑤。
本质上,客体的性质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这种规定方式是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理论活动的一种描述,即主客体关系模式,主体反复地实践,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知识都通过一定环境,由外而内“输入”获取。
如今,在大学阶段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大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到人与世界相互生成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大学生对安全知识铭记在心,信手拈来,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显然这便是一种内化了的学习过程。
在此,我们强调学习的反思、评估,通过反思理论达到指导实践过程与结果的作用,然而此非终极目的,只有探讨实践与认识之间发生的时而模糊又时而明确对抗的反省维度,才是获取新认识的策源地,这种被认识或理解的【摘要】大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文章从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心理构筑与路径选择维度进行深入探讨,指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个人掌握的安全知识水平、自身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与安全技能紧密相关,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并结合多种教育方法,才能在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中形成良好稳定的习惯,进而促使思想品德和践行能力形成,降低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 安全意识 行为习惯【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构筑路径选择阳 存・PEOPLE'S TRIBUNE社会民生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People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将推动和实现人们所选择的社会目标。
行为主义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个体通过有效学习可以获得一种更为复杂的理解能力,为探索那些以坚强和微妙的方式生存于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一步说明了在全景性的社会现实中人的行为是主观目的的客观实现。
大学生安全意识或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的是不断追求人的各种需要和满足,这种追求反映在大学生对于自己行为的不断完善上。
大学生对于安全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去往往只停留在日常语言或说教片段上,如今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清晰的科学理论对安全教育进行系统描述,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情景再现等形式,呈现直觉、感性的临场状态,有助于大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使个体行为模式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时代价值培养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理解力,实现个体思想安全的社会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用于指导实践活动。
当今大学生有其突出的个性特点且呈现显著的时代特征,是文化层次较高、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支配欲望较强、喜欢憧憬美好前景且渴望平等的群体。
在国际国内复杂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更凸显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当大学生经过对安全规范的理解、甄别、接纳等一系列内化过程后,安全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能对行为规范作出具有实践特色的解读,且能对行为做出理性选择,实现学生个体安全社会化。
所谓安全社会化,指的是社会个体有效地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安全的可能性范围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思想安全与社会整体安全的一种互动行为。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人为本”,真正地热爱并尊重每一位大学生,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审慎的科学态度,强化社会安全综合性知识储备,让安全行为意识真正植根于大学生头脑,使其在社会安全和谐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安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示范、导向、约束以及调节,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与规范。
对每一位大学生而言,规范安全行为,巩固安全行为品质,理性地思考自己选择的思想任务,并更为坚实地内化在思想意识里,真正形成稳定倾向性的安全意识,将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个人社会形象。
一个人成功成才的机会根植于他优秀的内在品质,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抑或是社会正向认可度高、抑或是良好的个人社会形象。
当一个人隐含地设定了某种标准时,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奋发努力,这是个人形象塑造的过程,突出表现为在他人心目中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形象,延续并彰显了其个人形象特点。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有效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从人的行为动态中考察,安全规范构成了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可靠依据,更是减少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安全现象的生存基础,对于完善大学生身心发展,造就高素质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的综合素质状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为习惯上来,可见,习惯养成在完善个体人格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个品德端正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健全的行为安全认知、行为选择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反映出来,唯有如此,才谈得上人的全面发展。
简言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全面的素质,追求思想完善、健康人格,做到行为规范,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出一个人对人类和世界的博爱,这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路径选择强化大学生主体理性意识,树立安全道德行为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具有自觉行为能力的人,必须要树立起安全行为责任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即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当社会个体主体意识愈强,人们参与社会实践及谋求自身发展、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个体的安全行为把握度与自身能动意识是正相关的,社会个体主体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人们要善于调整心理状态,完善知识结构与行为模式,调节主体内在安全行为意识的不足,通过思想内化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安全主体意识。
培养大学生安全主体意识需要在自主养成教育上下功夫,主体意识增强是教育和人类集体生活的基础,笔者主张引导学生真正把握安全问题认知,强化主体意识,全面推进。
当前,高校相当部分学生对于安全隐患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对安全防患的主体意识。
建立起遵守安全文明的内心信念,使其成为选择社会安全行为的内在驱动。
事实表明,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增强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实践行为,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安全行为态度、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运用科学的安全知识作理论指导,合理评估,谨1592015/01/中 总第467期言慎行,深刻认识到应当对自己的安全行为切实承担起责任,从根本上树立安全责任观。
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要做到循序渐进。
“无规矩不成方圆”,行为实践必须选择在安全范围内行事,讲求规范性。
规范性强调的是社会个体的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培养人们行为规范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终目的。
教育者既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所提出的规范要求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激发人规范行为的持续有效性。
安全行为是个体安全意识品格的外显因素。
当我们从人的内隐安全因素观察,个体内在安全思维选择力发展过程,是通过认知度、驱动力、内在辨别力、定向感度这些因素交互作用来实现的,个体安全能力由此循序渐进发展而来。
重视大学生安全品质的形成,教育者要通过各种生动灵活、易于被接受的传递方式使大学生不断地、渐进地形成正确的安全认知,意识到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知晓如何判定安全标准,选择社会行为方式或进行社会行为实践。
积极的情感是实践行为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当一个人对安全的认知越深刻,情感越充沛,其安全行为就越自觉。
因此,在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上,我们应重视在不同年级段上,以每个月、半年为周期,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辩论会、主题班会、访谈、事例视频等途径,不断推进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