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晋大地”是一种误称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以下是国学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www.)查看。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一】三晋文化的道德光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伦理的光彩异常夺目。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三晋人物就以其高卓行为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鼓舞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献身正义事业,对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阐述三晋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朽建树。
一、已诺必诚,恩怨分明言而有信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则。
古代三晋人物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表现,可资后人学习借鉴。
公元前37年,晋公子重耳在国外逃亡期间,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及离楚时,楚王问重耳将怎样报答。
重耳说,如能回国执政,他日晋楚交兵时,晋军可以“退避三舍”以为礼报。
至前632年,重耳执政四年,与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晋军面对楚帅子玉咄咄逼人的倾压,主动后撤“三舍”,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信义,并以此种先礼后兵的姿态激发晋军士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07年,奢侈而残暴的晋灵公设宴召晋大夫赵盾赴饮,却埋伏甲士准备杀害这个多次谏诤、规戒国君的直臣。
在杀机四伏的危险关头,王宫卫立灵辄挺身而出,掩护赵盾安全撤出,自己却被杀死。
原来,灵辄此前曾在饥冻欲死时受过赵盾的救济,并对赵盾与灵公的人品有深刻了解,所以,他的冒死相救并不是简单地报答“一饭之恩”,而是在舍己救人的同时,实践了抗恶扶善的高尚精神。
公元前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名义上追查暴君灵公被杀的主谋,实际上是借故陷害忠直之臣。
赵盾之孙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皆被灭族。
赵朔妻为晋成公之姊,走匿王宫而生子。
屠岸贾闻讯,追杀甚急,大夫韩厥因曾允诺赵朔“不绝赵嗣”,乃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及杵臼之友程婴合谋营救赵氏孤儿。
先由公孙负他人婴儿逃匿,后使程婴告发,公孙杵臼与假孤儿同时被害,程婴却携真孤儿藏于山中,由韩厥照应。
至晋景公时,孤儿已成人,曰赵武。
山西大地的美
山西大地的美山西,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省份。
这个地方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在山西大地上,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首先,山西的山水资源丰富多样。
特别是山西的太行山脉,它绵延数千公里,风景秀丽,景色如画。
太行山脉中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雄峙,山势险峻,云雾缠绕,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卷展开在眼前。
而且,太行山脉中的怀药山、脑泽湖等地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宝库。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的美妙。
其次,山西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誉为“明清古都”。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山西还有洪洞古堡、壶口瀑布、云冈石窟等许多文化景观,都是文化遗产的瑰宝,展示了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山西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山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比如,山西的皮影戏,它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山西还有汾酒文化、迎恶除神等民俗活动,都是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
在山西的大地上,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
山西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自然风光上,更展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山西的美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让当地人自豪自信。
正是这种美,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让人们对山西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总之,山西大地的美是多元而独特的。
无论是山川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都让山西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增加,山西美丽的大地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索,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山西大地的美。
我相信,山西的美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愉悦,也会成为他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三晋揽胜序 力群
三晋揽胜图序力群素有[表里山河]美誉的山西省,古称晋。
因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又有[三晋]之称,以[煤铁之乡]闻名全国。
三晋大地是一片有着丰富民族文化传统和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她不仅享有[戏曲摇篮]、[民歌海洋]、[民间美术和舞蹈之乡]的盛名,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三万一千四百多处文物古迹,其中仅宋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就保存有一百零六座,占到全国同类现存量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六,因而山西还享有[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华古建筑博物馆]的美名。
由张荫林、李亨、郭肖晨三位画家联袂创作的中国画长卷《三晋览胜图》,就是一幅表现山西境内以众多古建筑为核心、以重点风景名胜为内容的工笔山水界画。
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总长达一百零八米,是画家们呕心沥血、耗时三个寒暑而完成的力作。
作者巧妙地采用视觉浓缩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在连绵不断的百米画卷上,有取舍地精心描绘了约一百二十余处最具山西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纵览画卷,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古代建筑或聚或散、或藏或露,宛如一颗颗熠熠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四季变幻的大河、山川、泉流、林木和云岚之中;透过画面幽幽散发的清雅、宁静、空灵、飘逸的意境,您会因体味到三晋人民那鬼斧神工的创造和伟绩而震撼钦叹;会因强烈感受到三晋河山那绚丽多姿的壮丽和优美而心驰神往。
可以说,《三晋览胜图》是中华美术园地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她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一画卷的正式出版,预示着将会有更多的人有幸细细品鉴这一旷世之作;预示着通过她将会有更多的人加深对山西的全面了解;预示着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来山西观光旅游,重新认识山西,热爱山西,开发山西,把古老的三晋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精描巧绘歌三晋细笔清彩铸画魂中国古代画家创造的绘画长卷,正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属中国独有。
长卷亦称手卷或图卷,古时只在案头观赏,而不悬挂,属于宫廷绘画之一种。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发源地。
除了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还分布于从京畿、山东、河南、江苏至浙江的旧六省、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形成并延续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而对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文化,我们常称之为“三晋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三晋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其传承方式。
一、形成过程三晋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汉族部落首领黄帝曾在山西境内纠集各部族攻占北方,开创了“中国历史正の始まり“,而夏、商、周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则为三晋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周时期,晋国和魏国不断发动战争,推动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在晋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融合了法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思想。
同时,战国末年的“慎子”说和乐正之乱等社会事件,以及《论语》、《孟子》、《礼记》等文化作品的产生,都为晋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三晋地区的文化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迎来了巨大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三晋地区得到了显著的表现,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化名人的涌现,为三晋文化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到了宋代,三晋文化的传承仍在延续,宋代的创造性改革,使得文化、技术、商业、科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而晋城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优秀的兵器之乡,这一时期汉字的传播也在三晋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二、文化内涵三晋文化作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文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相当的重要地位,而在三晋文化中这一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三晋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融合包容性的特点上。
三晋文化不仅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还包含了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
三晋
三晋历史文化三晋文化,战国时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拔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
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叫地理形势或地理背景,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各方面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客观基础。
一般说来,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一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形成某种类型或个性的前提因素。
如果把各个民族和地域文化有声有色的表演比喻为一幕幕的悲喜剧,那末,这些民族和地域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一幕幕的悲喜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场景。
英国著名的李约瑟教授曾说:“地理背景——演出中国文化发展这出戏的舞台。
实际上,地理因素不仅是一个背景,……它是造成中国和欧洲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史》)同样,作为中华地域文化之一的三晋古文化,也深深受到古代山西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以下,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古代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
山西省地理方位和建制沿革今山西省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之一,其方位约在北纬34.5°至40.5°、东经110.2°至114.5°之间,其轮廓有似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省的四邻,东、南、西三面与邻省有天然的分界:东面以太行山脉与河北、河南为界,南面以黄河、中条山脉与河南为界,西面以黄河、吕梁山脉与陕西为界,北面则以人工修筑的古长城与内蒙古接壤。
今日的山西地区,在古代仅是地理上的泛称,因其位于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古人按照座北朝南的方向看,它又在太行山右侧,故也被称作“山右”。
山西作为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始于元代。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今山西地区被置为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云中、代等六郡。
汉武帝时实行“十三州刺史部”,今山西地区被置为并州刺史部,统辖除河东、代郡以外的其他各郡和内蒙、河北的一部分。
唐太宗时实行“道”的行政建制,今山西地区被置为河东道,所辖大体相当今山西全境及陕西、内蒙、河北一部。
宋太宗时以“路”代替了道的建制,改唐的河东道为河东路。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三晋大地山西故事的文章
【一】女蜗造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
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二】共工撞山共工,又称共工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三】女蜗补天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上均有记载。
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大战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与共工,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
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三晋开场白
三晋开场白
例一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
“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例二
山西省,简称晋,位处华北,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省会太原,古时又称“并州”。
山西省总面积15.6万平方
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例三
当我们踏上三晋大地之时,那种厚重低调的文化氛围包围着我们,我们将按照计划由北向南开始用眼睛和感知一步一步揭开三晋大地
的面纱。
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
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经历了数千年的辉煌。
她滥觞于尧、舜、禹的传说时代,成熟于西周初年的叔虞封唐,兴盛于春秋战国之际。
作为以今山西为主体而跨越今河南、河北、内蒙和陕西等省区的中原地域性文化,她既不同于典型的宗法制鲁文化,也不同于颇具折衷色彩的齐文化,又不同于南方楚文化和后起的秦文化,更不同于地处东南沿海的吴越文化。
综观三晋文化的源流增变,其历史特色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适应性《左传·定公四年》载,叔虞封唐时,“(周成王)分唐叔以大路(战车)、密须之鼓、阙巩(之甲)、姑洗(之钟),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居于夏墟,启以复正(政),疆以戎索(俗)”。
所谓“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用夏政教导夏民,以戎法治理戎人。
这是周久,实际上是周公,给叔虞制订的施政纲领。
因为唐国地处原来夏人的故墟,四周又遍布戎狄部落,所以,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夏戎之政治理夏戎之地,以夏惑之法管理夏戎之民。
这在当时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所谓“启以夏政”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叔虞的封国之内,维护夏代以来传统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暂不实行西周王朝制订的新的宗法礼乐制度。
所谓“疆以戎索”,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就是按照戎狄的生活习惯(戎索)分配土地,不像鲁卫农业地区按照周法分配土地”。
也就是说,周天子特许唐叔虞从唐国人文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有别于鲁、齐、卫等正统农业宗法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
这不仅表现了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的博大气度,也表现了他们的政治远见性和策略灵活性,值得后人称道和效法。
唐叔虞遵照这一方针立国治民,鼓励民众兴办水利,发展农牧业生产。
数年之后,其政绩已是斐然可观,出现了“异亩同颖”,即不同的田地都长出了特别高大丰满的植株,标志着农业获得了大丰收。
这就使一度极为混乱的唐国政局安定了下来,使唐国民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山西为什么要叫三晋
山西为什么要叫三晋推荐文章山西为什么又叫三晋热度:为什么怀孕了不能啪啪啪热度:为什么男性会早泄热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内容热度: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心得400字热度: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
山西为什么要叫三晋呢?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山西叫三晋的原由,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
《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
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
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
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
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
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
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
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
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
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
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
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2里。
这里不作考究。
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
三晋文化 (2)
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太原社火等等
特产:晋祠大米、老陈醋、面塑等等
五、三大文化核心区
晋北看佛教古建筑文化 晋中看晋商民俗文化
晋南看寻根问祖文化
六、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
南禅寺
北魏大 同云冈 石窟
唐代佛光寺
辽应县木塔
影响因素
地处黄河中游的三晋地区,是我国古 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留下许多丰富 的文化物质财富,而古建筑就是其中 之一,特别是佛教建筑。 首先、三晋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 受太行山脉的阻挡,受来自海洋温湿 的夏季风影响较小,而受大陆内部的 冬季风影响较大,气候干燥,这里的 古建筑就可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 于保存
出地为上集。主经了于地战 了主一,大韩阶验法王。国 巨阶体建成国级,家道法时三 大级的立者大建使推和家代晋 贡最集了,思立他行礼批著地 献终权以在想统的霸治判名区 。建主法继家一新道的地的是 立义为承韩政儒、思继法法 起法本其非权学实想承家家 全治,法,之成行,和人的 国思法家是需为法又改物主 统想、前法求适治总造大要 一体术辈家的应的结了多发 政系、的思新新思和儒出源 权,势基想学兴想吸家于地 做为融础的说地和取关此,
土壤类型:
干草原粟钙土 森林草原褐土
北部 四 季 分 明 中南部
夏季气温高
秋季短暂
冬季较长,寒冷干 燥
吕梁山以西
森林草原向干草原 过度的灰褐土
四、丰富多彩的三晋文化
民间艺术:炕围画、剪纸、忻州、晋南的刺绣等等
名人:荀子、韩非子、关羽、阎锡山、傅作义等等
晋商精神:敬业、进取、群体等精神 民间民歌:走西口、秀红包、想亲亲等等—“民歌的 海洋” 戏曲: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 等等
(二)纵横家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与众不同的山西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与众不同的山西《左传》记载,晋国和楚国城濮之战在即,晋文公担心楚军偷袭忧心忡忡,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这是“表里山河”的由来。
柳宗元在《晋问》中说也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
后来,人们用“表里山河”形容山西地形,主要指山西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错落有致。
山西地形地势有大江大河、有高山天堑、有丰沛的水源、有肥沃谷地,地势险要、灌溉发达,这种地形注定了山西在中国古代不是一块平庸之地。
表里山河的格局摊开山西地形图,很难再找到像这样别具一格的地形地貌。
多山,是山西的基本特征。
但是这些山像是被人为摆放过一样,分布十分整齐。
东西各有纵向的太行山、吕梁山横贯其间,南有中条山,北有阴山余脉和恒山,中部有太岳山脉。
多山是山西的基本特征除了山,大河也是山西的基本元素。
黄河在从北向南直角拐弯,入晋向南,与吕梁并行,造就了晋陕大峡谷,勾勒出了晋陕边界;黄河一路向南,在潼关晋陕豫交界急促向东,依中条山东去,奔向华北平原;汾河贯穿全省,在河津汇入黄河,冲积出大片肥沃的冲积扇。
崇山起伏跌宕、黄河奔腾萦流、沟谷纵横交错,陷落盆地和河流切割的沟壑深谷散布其间,这造就了山西的独特地貌。
太原盆地首先是“七大盆地”。
他们分别是大同-朔州盆地、太原-晋中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忻州-定襄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
山西的大中型城市,基本都在这些盆地内。
其次是太行八陉。
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这8条咽喉要道是古代晋冀豫穿越太行山的必经之路。
还有雄关险隘。
雁门关、娘子关、宁武关、孟门关、偏头关、平型关等雄关险隘,是拱卫太原等城市的门户。
晋南地貌另外渡口甚众。
依黄河、中条山之险,分别有龙门渡、蒲坂渡、风陵渡、茅津渡、老牛关古渡、孟门渡、禹门渡等渡口。
山西地形,堪称大自然的杰作。
王国的发育场如果说地形体现了山西的战术价值,那么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山西的战略价值。
山西称呼为晋三晋的由来
山西称呼为晋三晋的由来
叔虞封唐西周初年
1周初大分封
周武王主持
分封对象:先王之后和功臣谋士如神农之后、皇帝之后、尧舜之后,同时命纣的儿子武庚管理殷商子民和土地,并且命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为无辜的傅相,号称三监。
第二次由周公旦主持-
背景周公东征: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辅助,三监怀疑,武庚联合徐(今江苏泗洪县南)、奄(山东曲阜)、薄姑(山东博兴县东南)叛乱。
周公率军平息。
分封对象:
叔虞封唐开始
晋的由来
1嘉禾说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于王。
拍了马屁。
献与晋同义叫晋
2唐人善射,而晋与箭相近
3晋南有河为晋
4(尧公簋为证)王命唐伯侯于晋晋有原名,唐王命国号为晋河汾之东晋国疆域仅仅方百里后
45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
403年周命三家独立为侯,与晋并立。
【精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教材主线和重点,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爱家乡、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现将该册教材的总体特点介绍如下。
一、教材基本特点(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如第二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与三晋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
序:传说中的三晋大地,是指今天的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地域。
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其中既有能歌善舞的乐土,也有风云变幻的兵家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晋大地,一起探寻其中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
一、春秋时期的三晋之变1. 阳城之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懿公与晋侯糊共同袭击上党的阳城,但却在阳城被敌人包围,最终晋懿公被杀,晋献公擒获晋侯糊而得以重振晋国。
2. 晋文公的变法晋文公推行变法,建立士大夫与庶民之间的政治平等制度,这个变法被称为“明德政”。
3. 晋献公与晋景公的纷争晋献公与晋景公是春秋末期的两位晋国君主,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晋国内部的分裂,直接影响了晋国的统一。
其中的种种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1. 三晋一統三晋是春秋时期由晋国所建的国名,后来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成为天下地区的行政名义。
在这个过程中,三晋地区几经兴衰,且历经风雨,最终依然演变成了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地域。
2. 三晋的文化三晋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诞生出了许多名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中有司马迁、贾谊、唐玄宗等等。
3. 三晋的民俗三晋地区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节庆、习俗、传统艺术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山西的“太平鼓”和“恶人谷”等,都是有名的民间故事。
三、三晋成语1. 三晋同盟“三晋同盟”指的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结盟,这是一种历史上的政治联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三晋地区不畏强暴,敢于自立的民族精神。
2. 晋阳回春“晋阳回春”源自三晋地区,原指晋阳城内的寒冬过后,万物生长的景象。
后来引申为兴盛昌盛、复兴振荣的成语。
3. 山西镇关西“山西镇关西”意指用山西铁军稳固西北边疆,后来被引申为在困难险阻面前挺身而出,有坚定信念的意思。
结: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和文化精华,也催生出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成语典故。
三晋大地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
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
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
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
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
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
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盛,生卒年不详。
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山西为什么又叫三晋
山西为什么又叫三晋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不过为什么山西叫三晋呢?店铺和你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山西的介绍:山西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10.8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12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70种。
煤层气、铝土矿、珍珠岩、镓、沸石、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钾长石、钛铁、石灰石、长石、石膏、钴、铜等矿藏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市、区)的前列。
目前,山西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2673.79亿吨,约占全国查明煤炭资源储量的20%,故而有"煤乡"之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
“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
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
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
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
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
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晋大地”是一种误称
众所周知,山西省的简称为“晋”,这是没有异议的,但人们常常又将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我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称谓。
为什么说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错误的呢?首先要弄清楚山西省为什么被简称为“晋”。
“晋”是距今约三千年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名。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曰:“天子无戏言。
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以上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刚刚驾崩不久,周成王继位,唐国参与了管叔、蔡叔发动的叛乱,被周公平灭。
周成王和自己的弟弟叔虞玩耍,周成王用一片落在地上的桐树叶裁成玉珪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赐封你为唐王吧。
”周成王的话被史官记录下来。
一天,史官请周成王册封叔虞为唐侯。
周武王说:“那是我和弟弟说着玩呢。
”史官对周成王说:“天子金口玉言,哪有开玩笑的道理。
天子说的话我都记载
下来了,应该举行典礼册封叔虞为唐侯,还要演奏音乐来祝贺叔虞为唐侯。
”周成王于是便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唐国的疆土只有方圆百里,范围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曲沃县和运城市的绛县,唐国的国都即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西边。
《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是说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于是就将唐国改称为晋国,姬燮也就被称为晋侯了。
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晋国到了晋献公执政时期,先后向西兼并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国(今山西芮城)、虞国(今山西平陆)、虢国(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
晋文公时,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
到春秋中期,纵横跨越今山西省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五省境内,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晋国的疆土不仅仅是现在的山西省,而且还包括了河北、河南、陕西和山东五省的一些地方。
下面再说说“三晋”的由来,了解“三晋”就必须从“三家分晋”这段历史说起。
从晋昭公以后,晋国国君的权利基本上被范、中行、智、韩、赵、魏六位公卿所取代,公卿,即有势力和权利的大臣。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晋哀公时期,韩、赵、魏三家又共同消灭了智氏。
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晋国的土地实际上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周朝天子周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最后韩、赵、魏三国废掉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为庶民,建立了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消亡,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此时西周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此时仅剩十几个了。
其中号称战国七雄的秦、魏、赵、韩、楚、燕、齐七国,从晋国分出的赵、魏、韩三国均在其列。
三晋中最大的是赵国,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现山西的太原市、榆次市、阳泉市、大同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河南的安阳市等地区,此外还占据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三门峡市、焦作市、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山东的菏泽市、濮阳市,以及陕西省的黄河沿岸地区。
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山西省的临汾市、运城市、侯马市、长治市、晋城市;河南的洛阳市、平顶山市等河南的中部等地。
战国后期,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韩、魏、赵三国相继被秦国所打败。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
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国,最终被秦国完全兼并,结束了战国时代。
由此得知,战国时期的三晋包括了今山西省全境,河南、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了山东省、陕西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仅仅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不是有些不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