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xin)开拓者(Fra bibliotekuò)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a)
D.徬徨(huáng)挚友(chì)
a.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b.文中的小标题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d.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4、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10)、妇孺皆知(fùrújiézhī):人人都知道。
(11)、马革裹尸(mǎgéguǒshī):指军人占死沙场。
(12)、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奉献全部精力。
(13)、死而后已( sǐérhòuyǐ):直到死为止。
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教师点拨学法。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②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3)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生在安徽怀宁,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年到美国留学,学习理论物理。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8年奉命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3.学习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情境导入】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新课解读】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教师:同学们,本文的写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中以下基本信息:(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含义。

(举例即可)学生速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引导、明确:(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凸显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表达了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学习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敬业爱国、乐观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抒情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邓稼先》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科学家相关的内容,如《发明伟人》、《天才少年》等,来引入本节内容。

2. 阅读课文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让学生感受邓稼先的伟大事迹,理解其高尚品质和人生价值观。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心得和体会。

同时,教师也要在讨论中适时地指导和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文解释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课文,《邓稼先》。

教师要对一些生词和课文中的难句进行解释。

同时让学生记下来,以便复习和课后巩固。

5. 课文背诵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以便加深对邓稼先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课时1. 讲解生词教师分别讲解文中的生词,并让学生听、说、读、写,以便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尤其是要理解和表达邓稼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

3. 音乐欣赏利用本单元的鸟兽画作品,配以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时,感受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动和富于情感的生命力。

4.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自完成课本上的小组活动,例如角色扮演、课文改编等。

第三课时1. 感悟写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写一篇题为《我的人生梦想》的小作文,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并对邓稼先的伟大事迹和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 课堂分享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以便学生更好地交流和互相理解。

3. 评课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进行评价,检查和总结本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新疆精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新疆精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新疆精河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邓稼先课标要求:学习精读,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二、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与课文相关的拓展材料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这说明他们对科学家的故事和科技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后,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拓展阅读材料。
课后作业
1.阅读理解题: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并谈谈你对邓稼先的敬佩之处。
2.写作题:以“致敬科学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位你敬佩的科学家,并说明理由。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邓稼先事迹和语文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1)《邓稼先传》
推荐学生阅读《邓稼先传》,深入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科研成果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通过传记阅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邓稼先的事迹和文章要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3)案例研究法:以邓稼先的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项目导向学习:设计以“致敬科学家”为主题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位科学家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同发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等。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100年来的民族情结、与邓稼先50年的深厚友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3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4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1.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通过分析《邓稼先》一文的语境、结构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语言建构与应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品格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本解读和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的决策和挑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敬佩的英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这位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本文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突显其爱国精神与科研贡献。这是我们对我国现代科学史的重要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邓稼先如何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学习生字词:诸如“卓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贡献。
4.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邓稼先的描写,展现其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X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总)鞠躬尽瘁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某某(分)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第2课时学习目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1 邓稼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过程与方法】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学习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1.资料搜集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

教师宜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搜集好相关资料,准备好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邓稼先画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

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生1: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2: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们研制发展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3: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曾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生4:“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

(板书课题)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透过细节掌握人物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二、检查预习(一)背景说明.1.关于“两弹一星”19__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二)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热泪盈眶(kuàng )可歌可泣(qì)鞠躬尽瘁(cuì)彷徨(pánghuáng)殷红(yān)鲜红(_iān )殷切(yīn)鲜为人知(_iǎn)(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三、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它们之间的联系:一部分历史背景(引子)二部分生平经历和贡献三部分人物对比(补充扩展)四部分巨大贡献(补充扩展)五部分沙漠创业(具体化)六部分热情赞颂(总结)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听写下列词语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截然不同锋芒毕露知人之明层出不穷马革裹尸二、研读品味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2. 跳读文章,找出发生在邓稼先身上的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全班展示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真诚坦白从不骄傲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3.用文中的话概括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用自己的话说说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邓稼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5.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6.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b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c.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明确: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三、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四、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 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五、课堂小结:(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提炼文章主旨.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二)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六、完成当堂达标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说课稿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说课稿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说课稿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说课稿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说课稿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邓稼先》说课稿一、说教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

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元勋、奠基、选聘"等17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掌握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学习作者通过对邓稼先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邓稼先》,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贡献以及科学家精神。
-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以及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具体描述,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对于文章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将复杂的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2.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和掌握,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
-文章结构分析: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如何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举例解释:
-对于难点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语境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思维导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归纳邓稼先的品质。
-针对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示例,让学生对比分析,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词汇和成语,如“两弹一星”、“鞠躬尽瘁”,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同发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等。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100年来的民族情结、与邓稼先50年的深厚友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3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4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7【解析】1.交代邓稼先在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2.概述邓稼先的工作业绩和奉献精神。

3.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改变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历史,因此,作者将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时间介绍得非常清楚,并且分别独立成段,强调了这两件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4.阐释“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

5.对病情的简单叙述,流露出作者的痛心,惋惜之情。

6.引文画龙点睛地总结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7.热情地赞颂了邓稼先的杰出成就,高度评价了他对祖国做出的贡献。

【段析】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肯定他“‘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二)“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1。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4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5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6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

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解析】1.引用《吊古战场文》,用虚笔描述邓稼先工作环境之恶劣、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2.这句话揣测邓稼先埋葬同事、下属的心情,虽未作答,却不难想象埋葬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战友时,其心情该是何等惨烈悲壮,令人不忍思量。

3.这句排比句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伟大的工作所具备的杰出的科学品质,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4.用风沙呼啸、低气温再次点明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说明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困难重重。

5.举例写出邓稼先在危难面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无畏、担当大任的精神。

6.引用歌词来展现邓稼先远大的志向、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和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

【段析】从工作环境、条件、难度和邓稼先的态度等方面充分展示了邓稼先超凡的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永恒的骄傲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2——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3——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4【解析】1.从朋友的角度对挚友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的赞颂。

2.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为民族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3.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价值和意义给予热情赞颂。

4.从选择角度最后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段析】总结全文,以一个挚友的身份从各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邓稼先光辉的、不平凡的一生。

(1)选材精当,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2)板块结构,标题巧妙。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以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美人瑞【注】这样走来早在做同事之前,在东四头条的社科院宿舍大院,我和杨绛先生就做过邻居,按“翰林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成文的规矩,作为小字辈的我,要按其本名,尊称她“季康先生”。

初见时,季康先生年过半百。

精瘦娇小,举止文静轻柔,但整个人极有精神,特别是两道遒劲高挑而又急骤下折的弯眉,显示出一种坚毅刚强的性格。

她的衣着从来都整齐利索,即使在家不意碰见来访者敲门的时候。

她始终保持着西洋妇女那种特定的“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习惯。

在公共场合,季康先生从来都是低姿态的,她脸上总是挂着一丝谦逊的微笑。

她总是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少。

在我见到的大家名流中,钱、杨二位先生要算是最为平实,甚至最为谦逊的两位,季康先生虽然有时穿得雍容华贵,神情态度却平和得像邻里阿姨。

但这个看似低调谦恭的阿姨,也有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时候,且这个时候出现得无比不合时宜。

“文革”之初,他们被造反派揪出来,挂了牌子押上批斗会。

可杨季康对“天兵天将”的推推搡搡公然进行了反抗,而且怒目而视。

要知道,不少老战士都没有一个敢于如此维护自己被践踏了的尊严的。

“文革”后期,钱、杨二位先生尚未获得平反,有家回不了,四处流转。

但对于这群甚至未能为他们说句公道话的晚辈,他们以极高的涵养、含蓄内敛且从不显于言辞的方式予以理解、宽容和无私帮助。

有一次,我家因额外开支经济上一时告急,杨先生得知后主动支援了我们几百元钱。

以后每月都资助我二十元人民币。

后来我还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先生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且持续了好几年。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却能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这是我在“翰林院”所见到的唯一一例。

先生施恩于后辈,大部分无法用金钱计算。

20世纪80年代初,我访法归来写的两本书准备出版,因考虑到之前有前辈权威的横眉冷对,我特地在前言中恭敬写明“抛砖引玉”。

当然,敬赠给钱、杨二位先生,抱的心态自然不同。

很快,杨先生回信了,还是一贯的低调谦恭与幽默:“假如你抛出一块小砖,肯定会引来大堆的砖头瓦片,但是珠玉在前,砖就不敢出来了……天气酷热,多多保重……杨绛八月十三日锺书同候。

”先生过百岁大寿时,深知先生君子之道的我,自然不敢上门叼扰。

当电话里听到老太太爽朗清晰的声音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依然如喝了冰水那样舒心畅快——只是多少也有几分伤感,因为不可能有“锺书同候”了。

(选文有改动)【注】人瑞,常指百岁以上德高望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