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呢石,静静地敲》精神分析法解读

合集下载

静静的嘛呢石写在大地上的经卷

静静的嘛呢石写在大地上的经卷

静静的嘛呢石写在大地上的经卷走进草原,茫茫绿野中没有人迹马踪,也看不到一缕尘世的炊烟,但嘛呢石却展示着一种博大而神秘的力量。

嘛呢石,是以一些刻有佛像或经文的各种石头,以藏文六字箴言最常见。

藏传佛教认为,常念“嘛呢”死后可入地狱,或少受地狱之苦,甚至可以升至极乐。

可以说,嘛呢石是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对宗教崇拜所持态度的概括和具象表现。

虔诚的藏族佛教徒永远相信,只要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把他们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块上,这些石块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能使他们洗清此世的“罪过”,并能引领他们走进他们神往已久的西天净土。

巴格嘛呢墙世上最长嘛呢堆360多年前,一位高僧骑着骡子来到四川石渠县雅砻江边的扎溪卡草原时,骡子忽然不动了,接着一位刻石人伴着一阵诵经声出现在他眼前,手拿一块嘛呢石问他买不买。

高僧将嘛呢石买下,就近选了一个地方放下。

石头刚放好,整个地面就响起了诵经声。

这位高僧就是一世巴格活佛,从巴格活佛放下第一块嘛呢石起,经过300多年的积累这里形成了长达两公里的嘛呢墙。

这就是当今这座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还在不断地向前伸延的嘛呢墙。

它是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也是见证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吉祥之地。

关于巴格嘛呢墙,诠释着“善”与“恶”的传说有很多。

传说一:300多年前,第三世巴格活佛时,上扎溪卡草原上一个名门望族的千金爱上了一个贫苦青年牧民。

在遭到女方家族反对后,二人决定私奔。

横渡雅砻江时,姑娘不幸被激流卷走。

小伙悲痛欲绝,万念俱灰,欲随心上人而去时被在此修行的巴格活佛救起,劝他皈依佛门。

小伙把姑娘留下的财宝供奉给活佛,活佛请来工匠,在原有的嘛呢墙上加长了一段。

此段被称为劝戒人们抛弃俗念,一心向佛的“善”墙。

传说二:两个情同手足的朋友结伴远行,走到雅砻江边时,其中一人对同伴打起谋财的歹念,趁其不备将他推入江中。

这正好被巴格活佛发现,巴格活佛劝导他放弃俗念,弃恶从善。

那人悔悟后跟随活佛苦修。

巴格活佛用此人劫来的钱财修了一段警示后人的“恶墙”。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巩乃斯的马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巩乃斯的马

精心整理高一年级语文下册必修一知识点:巩乃斯的马【原文欣赏】《巩乃斯的马》第一段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

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

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

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龇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

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

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

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

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

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

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

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赁血缘关系*。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

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马走过去了。

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勐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勐,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静静的玛尼石舞蹈观后感

静静的玛尼石舞蹈观后感

静静的玛尼石舞蹈观后感看完《静静的玛尼石舞蹈》忽然想起来回过头看自己,恍然原来我们都是无神论者。

这样子已生活数十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而看到另外一群人与神生活在一起的日常生活,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是没有神的。

我理解万玛才旦说的那种忧伤。

就像目睹了一块嘛呢石在风中慢慢地被蚀掉,一点一点感到它在消亡的那种忧伤。

而风中的嘛呢石会忧伤吗?大概不会吧,它那样安静那样知天命。

过去投向西藏的目光基本上是景仰式的,甚或猎奇式的。

皆因我们是外人。

而《静静的嘛呢石》全部由藏族人班底完成,他们的生活也终于获得了一种日常的平视。

有时候会觉得“日常”在中国来讲竟成了一种奢侈的词汇。

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太多的“过度”,从大片压顶到时尚逼人,什么玩意儿总是在很轰动的抢夺眼球,我们似乎已经很少能够以平常心注视周围。

似乎跑题了。

说回《静静的玛尼石舞蹈》里那些和神在一起的人。

对于他们来讲,和神在一起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儿子在寺院当喇嘛,过年了要给牲畜送礼,要为了神放生,节日的娱乐是看一部关于施舍与爱的佛教经典戏剧。

他们和神在一起的生活之平常,就像我们天天都在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

电影里有篇幅较长的关于智美更登王子无限施舍的传统故事,看了很感慨,这就是他们的神。

虽然这个故事在被搬演的过程中总是被打扰,包括一个酗酒的年轻人,可是能感觉得出神就在那片土地上的呼吸。

呼吸,很日常的动作。

这种与神在一起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看得出,在这部电影结束之后,还会有更惊心动魄的变化。

才旦说还有两部,小喇嘛还会去到拉萨,去经历更多的挑战。

我们会不会看到一幅破裂的图景﹖我想我已经预感到了,所以对拉下来的两部带给我些什么真的有些提心吊胆。

彷徨中的精神守候--《静静的嘛呢石》中“安静”带来的冷思考

彷徨中的精神守候--《静静的嘛呢石》中“安静”带来的冷思考

彷徨中的精神守候--《静静的嘛呢石》中“安静”带来的冷思

岳慧升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6(0)15
【摘要】《天地玄黄》这部纪录片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仅仅依托风格节奏不同
的音乐和精妙的镜头语言与造型语言进行叙述,但正是因为采用这种方式去展现,才更能给观众造成直观而深入的心灵敲击。

这部纪录片中涉及藏族的镜头虽说不多,如藏传佛教仪式,微弱的“烛光”下,藏教喇嘛点灯念经,安详的表情,营造出一种极为静谧、虔诚的特殊气氛。

影像上的感受不仅能调动人身体的视听系统,有时也可以用于客观地去记录一段历史、一个民族、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民族志电影的一种记录方式。

而真正让笔者感觉深入藏族人的生活,去体味他们的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是万玛才旦所导演的影片《静静的嘛呢石》。

【总页数】1页(P187-187)
【作者】岳慧升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 47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在彷徨中寻找精神的归宿感——论向迅散文创作中的大地意象 [J], 李晓伟;翁寒玲;
2.藏族题材电影中的叙事艺术——以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为例 [J], 邓亚丽
3.当代涉藏电影中的文化身份表征——《喜玛拉雅》、《静静的嘛呢石》浅析 [J], 小次央
4.论藏族题材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中的符号表达 [J], 赵倩楠
5.以《呐喊》《彷徨》为中心看鲁迅精神中的"断裂" [J], 孙诗源; 胡玉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雪域高原的酒神精神_万玛才旦_嘛呢石_静静地敲_意象探微_倪金艳

雪域高原的酒神精神_万玛才旦_嘛呢石_静静地敲_意象探微_倪金艳

雪域高原的酒神精神———万玛才旦《嘛呢石,静静地敲》意象探微倪金艳卓玛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是万玛才旦最新出版的作品集,收录了《嘛呢石,静静地敲》、《陌生人》、《乌金的牙齿》、《第九个男人》、《一块红布》、《午后》等十篇中短篇小说。

万玛才旦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藏民族生活状貌的熟知,本着书写吾土吾民的创作精神,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藏民族生存状态的文本。

在该部小说集中,“酒”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我们通过对酒文化的分析,揭示作品中彰显的酒神精神。

一、“酒”意象包孕的审美文化酒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茶。

在藏族“酒不离歌,歌不离酒”、“羊见柳,藏见酒”等俗语随处可见。

酒组成了藏民族的生活,是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的一部分,因而包孕着审美文化的成分。

审美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若要通晓何为审美文化,需先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文化是社会群体基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人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理性、情感、信仰、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理念。

而审美文化是指一个时代整个文化系统中那些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

一般而言,“深层的文化是一种文化心态,但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意识活动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心态,并且体现在文化的方方面面”①。

我们熟知的思维、心理、仪式、风俗习俗、民间文化……都属于审美文化的范畴,而藏民族嗜酒则是酒这一审美文化的题中之义。

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中,“酒”的出现频率有目共睹。

某种程度上,“酒”意象既是文本写作的切入点,如《陌生人》、《嘛呢石,静静地敲》,又是贯穿作品的线索,像《第九个男人》,还是情节发展的助推器,比如《塔洛》。

《嘛呢石,静静地敲》开篇便单刀直入地写到酒:“洛桑是个名副其实的酒鬼,一个月里几乎有二十天他都醉着。

”“他阿妈去世的时候,他也在醉着。

”“洛桑这家伙是不是又在外面喝酒了?整天连影子也看不到,太像他酒鬼阿爸了!”②……仅有三十页的小说中,关于“酒”和“醉”的描写多达一百一十多次。

静静地研究些什么

静静地研究些什么

静静地研究些什么
薛元荣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上旬)》
【年(卷),期】2013(000)009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薛元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供一些信息,提供一些观点,提供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的专题讲座 [J], 廖宇飞
2.《红字》与《嘛呢石,静静地敲》比较研究 [J], 王丽娜
3.少一些伪环保,多一些真思考——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初中英语环保课例研究 [J], 陈虹
4."这么些""那么些"的指代不对称研究 [J], 李思旭;魏雨馨
5.“这么些”“那么些”的指代不对称研究 [J], 李思旭;魏雨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静静地发生

美,静静地发生

美,静静地发生
林春曹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 周国平先生曾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如果把一节语文课,看作是一幅中国水墨画,在墨色五分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让画面留下余韵,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美的境界呀?可遗憾的是,在我们当下的很多语文课上,40分钟的教学时空,常常被塞得满满当当,学生们在课上跟着老师一路奔跑,气喘吁吁,临了,还有一大堆作业留在了课后--这样满的课堂,美怎会发生呢?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林春曹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静静地与上帝相遇——浅谈《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苦难的精神审美
2.让美,静静地流淌
3.善美的花静静地开——走进崔修建的美文世界
4.静静地阅读,发现日记的"美丽"
5.万玛才旦小说创作的文学意象及其审美意蕴——以《嘛呢石,静静地敲》小说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文书]今年的最新文章三句比喻给予的思索

[应用文书]今年的最新文章三句比喻给予的思索

三句比喻给予的思索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吴丽军陶行知先生用诗的语言,描绘了活的教育的特征,他在小说《古庙敲钟录》中,以三句简洁的比喻:“静默如地下的种子。

自由如空中的鸽子。

猛勇如斗虎的狮子。

”为活的教育画了一幅简笔画。

这恰恰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

一、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让“种子”在静默中萌发。

罗素曾经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开启人们思维之门的钥匙则是问题。

在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过程中,人们往往要想方设法寻求对策。

在找寻的过程中,思维在不断的运作,或分析、或对比、或判断等等。

在解决的过程中,建构模型,逐步发展思维。

可以说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起点,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思维策略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问题的价值性、问题的有效性,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高效性息息相关。

在现下的课堂家学中“情境教学”颇为流行。

但并不见得所有的情境中的问题都能够给予“种子”萌发的空间。

现就以《5以内的减法》为例展开分析。

在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如下的动态情境。

问题情境(1):米老鼠手中有4个气球,动态演示飞走2个;问题情境(2):有5个足球,动态演示被福娃踢走了1个;问题情境(3):5只蝴蝶,动态演示飞走了2只;不可否认利用这些情境,的的确确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知减法的含义。

但是这些情境的动态演示,无疑也削弱了思维价值。

教材中对于减法教学的情境都是静态。

其价值在于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分析静态的情境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推理,进而理解图意,得出结论:是比原来少了还是多了;是飞走了还是飞来了……。

从这一课例中的实践可以看出,有意的去填补思维空间,虽然使减法变得直观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历程却淡化了。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的。

因此,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同种子静静的埋在地里无声无息。

看似静默,然这是“生命的潜伏”“思想的积淀”,在思索中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吸收适合自己的“水分、肥料、阳光和空气”,让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温和的讲述——读电影《静静的嘛呢石》

温和的讲述——读电影《静静的嘛呢石》

温和的讲述——读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作者:魏兰骄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6期□ 魏兰骄在陌生而又神秘的诵经声中,在篆刻着六字真言的嘛呢石上,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

影片讲述了藏区一个偏远山村中的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仅仅三天的时间,从寺庙到村庄,又从村庄到寺庙。

在这看似枯燥、线性的叙事时空中,导演万玛才旦以其复杂细腻的感知、内省式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僧俗相生、平和包容的西藏。

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从导演到演员均是藏族人,以藏人视角向观众娓娓道来,触及民族自我,就像王志敏所说:一部少数民族影片所包含的文化须得让该民族的人窥见“自我”,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他所有非本民族的人都是“他者”。

①正是由于这种独到的影视思维,该片一经上映就引起广泛关注,夺得第十届韩国釜山电影节的“新潮流特别奖”、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加拿大第二十四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提名奖”、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等大奖,并获得了金鸡奖评委会的高度评价: “万玛才旦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以真诚的创作态度,朴素的电影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藏族宗教世界的日常生活,表现出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的碰撞与融洽。

影片风格沉着冷静,叙事节奏自然流畅,意境深邃。

”②在《静静的嘛呢石》中,看不到以往西藏电影中宏大壮观的布达拉宫,也看不到绚丽夺目的民族服饰,更看不到外族人猎奇视角下被夸大的风俗仪式。

能看到的只有古老的藏族寺庙、寻常的藏族村落,冬日萧条的藏地……简陋的木窗白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寺庙那样威严神秘,简陋粗糙的藏式民宅也与传说中的别样风情相差甚远,就连宏伟的苍穹雪山也显得空旷寂寥。

万玛才旦用这种纪实的创作手法,不取奇,不刻意,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刻的人物塑造,在安静的状态中低语叙述着这个故事。

然而在这种平静之下却积蓄着不易察觉的波澜,点点滴滴间渗透于整部影片。

静默中的改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影片《静静的嘛呢石》讲述的是发生在藏区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中的故事,虽然村落远在工业文化的触角影响之外,甚至用电都不那么顺畅,可是现代新潮的生活方式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藏区人民的日常角落。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阈下《静静的嘛呢石》小喇嘛角色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阈下《静静的嘛呢石》小喇嘛角色分析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68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阈下《静静的嘛呢石》小喇嘛角色分析朱雪芹(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00)摘 要:《静静的嘛呢石》是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史上第一部藏族电影。

该影片通过藏历新年的三天假期里小喇嘛从寺院回到村庄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平静地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之间的融合与冲突。

本文通过小喇嘛角色人格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解读,以小喇嘛自身的矛盾变化来表现藏地的普遍现状。

关键词:藏族电影;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人格理论《静静的嘛呢石》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本土导演创作的反映藏族现实生活的电影,影片以生活流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讲述了藏历新年三天假期里,小喇嘛在寺院宗教世界和村庄世俗世界之间,受到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时内心的矛盾状态和信念困惑。

整个影片多以固定长镜头和中全景为主要视听语言风格,为观众呈现一种客观的观察视角,以最真实的电影语言还原藏地传统与现代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状态。

在弗洛伊德人格系统理论中,人格被分为三重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人格整体,外界的各种因素影响会使三者之间的关系失衡,从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

《静静的嘛呢石》中小喇嘛丹培是一位童真入道出家五载的沙弥,同时未脱顽皮轻狂的少年习气,对于修学佛法仍在道前基础的修学阶段,总体上正处于逐渐转化世俗习气而成为一位真正比丘的成长期,充满许多年少变数。

整个影片围绕小喇嘛从寺院——村庄——寺院三段式场景转换逐渐展开叙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小喇嘛的人格结构由于内心本能欲望和宗教道德规范的双重影响而变化。

小喇嘛必须要对自己角色定位进行斗争与选择来使三我的保持平衡。

一、人格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的三重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是本能的我,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深层渴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评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评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评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记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以及他的逝世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是用“讳饰”的修辞手法。

回避用“死”字,表达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

“两分钟”,短暂地时间,包含着作者深刻地遗憾。

即马克思去世那一刹那,身边没有自己的亲密战友和同志的陪伴。

“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示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空白”表示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论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及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纷繁是多而杂,芜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万玛才旦的“高原语态”:极简形式与迷状人物

万玛才旦的“高原语态”:极简形式与迷状人物

万玛才旦的“高原语态”:极简形式与迷状人物作者:谢建华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1期在往返于藏区和都市的行旅中,万玛才旦似乎从未改变:他虬髯尽显的脸始终平静如镜,声音清淡,语带迟缓,一身书卷气仿佛深埋于连绵不断的孤寂与忧伤中。

咖啡馆、电影院、会议厅、采访间,聊天空间无论在哪儿,万玛总是姿态如一:他时常侧身倾听,不同意时腼腆笑笑,再艰深难应对的“大话题”也会被简化成细微真诚的“小感悟”。

他偶尔摘下头顶的棒球帽,露出半白发色,说话的语气渐弱至哑,像是消失在高原的余音。

他说出的话和隐藏的话一样多,神秘中有让人无法参透的悲喜。

朋友们形容他“很像活在神话里”,他说这可能与西藏的佛教观念有关,因为文化里根植了悲观,导致作品中呈现出这种文化氛围。

每当回忆起与万玛才旦见面的情形,眼前总能闪现出这些生动的细节来。

万玛才旦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撰写小说,大学主修藏语言文学。

在西北民族大学完成本科以及硕士学业前后,有过一段在地方行政单位做公务员的经历,随后的一个机会让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人生从此开出另一片天地。

至今已出版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岗》,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嘛呢石,静静地敲》《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乌金的牙齿》等,翻译著作有《西藏:讲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德本加小说集》等,最新出版的小说集《乌金的牙齿》扉页简介称其为“作家、导演和翻译家”[1]。

在布吉蒂·杜赞(Brigitte Duzan)为《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法译袖珍本撰写的前言中,他称万玛才旦为中国电影的“先锋”,“十年内一直领导着真正堪称‘作者电影’的藏族电影”[2]。

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少数族裔导演,万玛以自己的两部小说为基础、自编自导的作品《塔洛》(2015)和《撞死了一只羊》(2018),先后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两大殊荣。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夏天,作家万玛才旦的小说《气球》(2019)斩获第七届“花城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导演万玛才旦的影片《气球》入选威尼斯电影节两大官方竞赛单元之一的“地平线”竞赛单元,继《塔洛》《撞死了一只羊》之后第三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青睐。

孤儿·谜团·尸语者——万玛才旦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读后

孤儿·谜团·尸语者——万玛才旦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读后
鬼, 仍然 处 在丧父 的未成 年状 态 , 以至 妻子 对待 他 的 言行 , 好 像 是一个 母 亲 。深夜 嘛 呢石 的敲击 , 带 给 洛 桑 的是 哈姆 雷特 般被 突然 抛人 父 亲血 脉 的那种 惊诧
群、 猫 狗被抛 置在 草原空 寂 的时光之 中。 直到那 个 老
中, K就是 一个 来路 不 明的孤 儿 ……凡 此种 种 , 不一
而足 。
外 到来 , 发 布一个 来 自更空 旷更 血腥 的世 界 的消息 : “ 9 ・ 1 1 ” 事件 。
万玛才旦的孤儿感如此强烈 , 在《 塔洛》 中出现 了如下如此 绝望 的独 白 : “ 我 的父母早 死 了 ,我 的亲 戚也 不管 我 。” 以致塔 洛这 个被 遗忘 者 , 只能抓 住 与 他人 曾经 相关 的某种 记忆 , 并且 极端 强化 , 来 获得 自 己与人世相勾联 的凭据。在塔洛去拍身份证照片的 过程 中, 这个可怜 的人只能借助背诵毛泽东的《 纪念 张 思德》 , 以及讲 述 自己放 牧 了 3 7 5只羊 的特 点和 形 态, 来 寻找 与他 人交 流 的基点 。 因此 , 被 人所 骗钱 财 尽失, 实在是必然之事。小说结束 , 塔洛这个成年的 孤 儿还是 没有完 成拍 摄照 片一事 , 仍 然 身份不 明 。 把“ 孤儿” 的概念再延展一下 , 我们发现在《 第九 个 男人 》 中, 叙述 者雍 措 只讲述 了 自己与 九个 男人 的 相处过程 ,却一字不提 自己的来历 ,浑如天生的孤 儿 。在《 脑海中的两个人》 中, 小说主人公阿妈冷措 ,
说里 的荒 村 旷野 中 ,因为人 的气息 和人 的本 然 的追 寻, 使 得 文本散射 出一种 幽微 的光 芒 。 作家 多用儿 童 视角, 或 醉汉叙 述 , 只是为 了能 以人 的最 本然 的感 觉 凸现 自身 和世界 。 在 万玛 才旦平 静 的叙述 中 , 我们 能 感 到孤儿行 走 于世 间 的艰 险 和 困难 ,却 不会 因为 艰 险和 困难 而为 之过 分担忧 ;这 正是 由于这里 的人 们

万玛才旦小说创作的文学意象及其审美意蕴——以《嘛呢石,静静地

万玛才旦小说创作的文学意象及其审美意蕴——以《嘛呢石,静静地
万玛才旦是一位著名 的藏汉双语作 家 , 同时又
悦读者 , 更 重要 的是要 能起领 读者思考 , 使 凑者从 思考 中得 出 自己的结论 。“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 他想 写的东西心 里很 有数, 那么他可 以省略他所知 道 的东西 , 读者 呢, 只要作 家写 的真实 , 会 强 烈地感 觉到 他所省略 的地 方, 好像 作者 已经 写出来似 的。
和 “ 刻”我们就不做过多推敲了。
容你的不足 ,发扬你 的长处 。 思考是人类关注 自身精神需求 , 区别于其他 动物生存需要 的标志 。 亚里士多德很 发现到 了
文学 中的哲理意味 ,在他的 《 诗学 》中说到 :“ 写 诗这种活动 比写历 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而哲理思 考是一 种人对 宇宙人生 的普遍规律 的最高 一级 的 思考与概括 ,它是属 于形而上 的层 次,是抽象的。
地他从来不 刻意地渲染或煽情 , 文笔精炼干净 , 力
地 隐藏 在形象之 中, 使之情 感充沛却 含而不露 。从

定意义上来说 , 富有哲理思 索与人 生况 味的文学
意象颇能获得历久 的生命力 。
度控制从容 准确 , 思维从常态 中幻化 出奇异 , 有着
浑然 天成 和所有平 实手 法都 掖藏不住 的骨子 里 的
相 比之下 ,洛桑的酒鬼形 象更值 得我们推敲。 藏族的酒 文化是藏族文化中重 要的一部分。 它 以青 稞酒为主要物质载体 ,以酒 行为为形式 , 反映了藏
族 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形 态。 它 既包含 了物的部 分
— —
传递给他人 , 通 常需借 助意象 的表达方可实现 。 而
文 中多 次重复 洛桑的发誓 话语 以及 九个男人 中雍
初 次拿到 《 嘛呢石 ,静静地敲 》时就被这个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句子赏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句子赏析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句子赏析《蒙娜丽莎之约》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七课课文,课文展示了达芬奇精湛的画技和天才的想象力。

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做好哪些句子赏析呢?我们在此整理了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期望大家在阅读流程中有所收获!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蒙娜丽莎之约》句子赏析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肖像就是画像,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点明了《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而能亲睹她的风采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享受,于是就有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慕名而来的长龙一样的队伍,于是队伍之长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于是,等待也成了一种美丽。

2、我伴随队伍慢慢地走近她,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近了,更近了,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

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一样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身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

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到了意大利。

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防止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

这幅画可以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轻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虽然经过了那样多年,蒙娜丽莎仍是那样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面对蒙娜丽莎那泛着红光的脸颊,柔和明亮的眼神,一切似真亦幻。

蒙娜丽莎仿佛带着一种磁性,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让人流连忘返。

3、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矜持,慎重,拘谨。

从古到今天,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如《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

当大家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

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大家无穷的猜测,她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没办法解析。

月亮之下孤绝之吟——万玛才旦《嘛呢石静静地敲》印象记

月亮之下孤绝之吟——万玛才旦《嘛呢石静静地敲》印象记

式 :迎合东部 期待视野 的边 地风情展示 ,民族宗教 、文化炫美心态下 的传
奇追述 ,以及 ,貌似深 刻神秘 的时髦 而冷漠பைடு நூலகம் “ 原生 态”纪事 。他走上 了
另一条道路 ,以 当下 的 ,普通 的 , 日常的藏人生活为 自己的书写 内容 。究
1 57
氏族文学J 2 评 0 论 1 5 ‘ 。
月 亮 之 下 , 孤 绝 之 吟 l

月亮之下 ,孤绝之吟

万玛 才 旦 嘛 呢石 ,静静地敲 》印象记
◎ 严 英秀 ( 藏族)
《 嘛呢石 ,静静 地敲 》这 部小说集 ,我 是在飞机上读 完的 。从兰州到
杭 州 ,到北京 ,到上海 ,到大连 ,整个六 到七月 的行程 中 ,我一直 随身携 带着它 。这并 非 出 自勤勉 ,而是 因为 ,我那 时忙着想要 为它写点什么 。但 终究 ,我什 么也未能写 出来 。事实证 明 ,这部书 的秉性 之一 ,就是拒斥那 种急功近利 的浅阅读 。 尽管如此 ,我还是 收获 了一个别样 的发现 :在 飞翔 的静止形式 中 ,在
其 深里 ,这 样 的选择 不 仅仅 关乎 到小 说 的取
材 方 向 ,更 是一 种严 肃 的 自觉 的文化 立 场 。
深无 边 的青 山捧 出的那 一声 鸟 鸣 ,是 满 同春 色偶 露 峥嵘 的那 一枝 红杏 ,是苍 茫大 海上 驶 来 的八 分之 一 的冰 山 ,是历 尽千 山万 水 的朝
说文本 。
都 睁 不开 I l l l l。 ”但 他 还是 觉得 舒 服 ,因为

条蛇 ,听说他 要去 约会 便 莫名 其妙 地 嘲笑
他 是傻 瓜 的少 年贾 巴 ,想嫁 给 他 的二 十岁小 寡 妇 周措 ,一 只黑 猫 ,一辆 手 扶拖 拉机 ,一

《奇怪的大石头》效果分析

《奇怪的大石头》效果分析

《奇怪的大石头》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效果如下:
1、教学重点突出,在学习了大石头的特点后,把重点放在了“大石头为什么会引起李四光的兴趣?他是怎样提出疑问,又是怎样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等几方面来解读课文,把人文性和语文味很好地结合起来。

2、注重情景创设。

创设了老师、爸爸、其他人和李四光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他们的想象能力、各方面表达能力也都得到彻底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土地上 的欢乐与哀愁” ,不 同于梅 桌 ,龙仁青等
则 的破坏 , 包括一种恍惚 的成分 , 个人过去所经历 的一切都淹 没在其 中了。 ” 当人们 处在酒神状 态 时, 他超越 了人世间一切外在 的东西 , 疯狂的活在 自己的精神 世界 中 ,打破 了 日常生 活的界 限与规 范 ,可以说是一种 “ 恍惚 ”的存在 。 醉酒 之后所处 的恍惚状 态就是 弗洛伊德 所说 的无意识状态 , 可 以说在这种无 意识状态下人打破
中提到 “ 酒神状态的迷狂 , 它对人生 日常界限和规
集, 收 录了 《 陌生人 》 《 嘛呢石 ,静静 地敲》 《 第九 个男人 》 《 午后 》 《 一块红 布 》 《 塔洛 》等 1 O 篇短篇
小说 。虽然描写的内容各异 , 但 总体基调一致 ,即
“ 关于西藏最美 、 最真实 的写照 , 真切地体会那神
界限消弭了 , 成 为了称为观众的一体。 酒神精神来
陶醉享受 , 使人不受意识的控制 , 达到忘我 的无意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1 6 作者简介 :李艳超 ( 1 9 8 9 一) ,女,河北唐 山人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 2 0 1 4 级 文 艺学专业在读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 向: 中国审美文化。
间男欢 女爱的魅 力 , 挡也挡不住 , 我也是因为这个
才找到你 的 。 ”他 的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 出人对原
始 欲望的追求 ,是 自己的欲望得 到满足 。《 一块 红
布》 羊本 和旦 多摔跤 , 用武 的形式 ,其实是对央措 的爱意表达 ,是一种性本能的冲动 ,原欲的驱使 。 《 塔洛 》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 短发女孩又带着塔洛
的神秘 的陶醉境界 。 在酒 的影 响下 , 洛桑尽情解
放人类原始本能 , 打破世俗 的一切界限 , 不必考虑
凡尘俗世 ,回归原始 , 如醉如狂 ,喝醉 了酒就会忘
记 阿妈去世 的悲痛 。洛桑醉酒 ,避苦求乐 , 在弗洛
伊 德精神分析法看来 , 就是人类无意识 的体现 。 刻
石 老人也 因喝醉酒而误 了刻嘛 呢石 , 酒带给人一种
《 嘛 呢石 ,静静地敲 》精神分析法解读
李 艳 超
( 青海 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7 )
摘 要 :万玛才旦 以其对故 乡的深切情怀 ,真 实的描 绘 出西藏 文化及其 当地人 的生存状 态。小说集 《 嘛呢石 ,静静地敲 》是关于西藏这片土地上最真 实,最质朴的 乡间写照。它记 录 了藏地人独特 的生活
分和动作 。无意识彰显本我的人格结构 。“ 本我 ” 就是要避 苦求乐 ,获得快乐 是人类活动 的基本动 机。而 “ 醉酒”这一行为正是无意识过程中最真实 的体现。尼采在 《 悲剧的诞生 》中解释希腊 悲剧 的 起源和本质加以发挥 , 倡酒神精神说 , 所谓 “ 酒神 精神”是一种狂热 、疯狂 的快感 , 是人与人之间的

其他藏族作家 , 万玛才旦 的作 品以最朴实 、 逼真的
笔法 , 深深扎根 民间文学 土壤 , 他最为熟诸藏族本 土村 民的生活习性 、 心理状态 、 精神追求 。 本文运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 从 无意识 、 性本能 、 梦 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 ,探索藏 民族深层思想 内涵 、
文化理念 。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4 文献标识码 :A
《 嘛呢石 , 静静地 敲》 是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
源 自古希腊的酒 神祭 , 在酒神 祭中 , 人们打破禁忌 , 放纵欲望 , 解 除一切束缚 ,复归 自然 。这是一种痛 苦 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 尼采在《 悲剧的诞生 》
的表达 自己 ,展示 出 “ 自我”的真实存在 ,是个人 无 意识的心理过程 。醉酒之时 , 他不会受到社会规
老人刻 嘛呢石 的原始 动力 。在 《 第九个男人 》中 , 雍措 的这 九个男人每个 人都是 原始性 欲望 的代表 , 雍 措把 自己跟第 一个男 人的故事豪 不 隐蹒地讲 给
范、 道德伦 理的制 约 , 抛却一切世俗 的束缚 ,自己
真实的存 在 ,想 自己所不敢想 ,做 自己所不敢做 , 使 自己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酒神 的力量 可淋烦恼 , 逃避现实 ,
第 九个男 人听时 , 第 九个男 人 微笑 着说 “ 这就 是世
1 3 0
识状 态。《 第 九个男人 》中雍措 的第 九个男人八 次 醉酒 回来 所作所 为才是 他 内心 的声音 ,真实 的心
说 ,刻石老人正 是有这样 的想法 ,无论是否属实 , 他也愿意 帮助洛桑完 成他阿妈 的心愿 , 这也是刻石
声, 这个男人 只有在 “ 醉醺醺 ”的状态下才能真实
第2 4 卷 第 7期 2 0 1 5 年 7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d u d a n j i a n g
V O1 .2 4 No . 7
J u1 . 2 0 1 5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7 — 0 1 3 0 - 0 3
方 式、民间风俗及其 民族心理 。运用 弗洛伊德创 立的精神分析 法 ,可更深层次地揭 示 出不仅藏族人 民所 特有 的乃至全人 类所追 求、信仰的心 态理念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可从无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 、梦的理
论进行探究 。分析藏地 乃至全 民族的文化 渊源。
关键词:《 嘛呢石 ,静静地敲 》 ;无意识 ;性本 能;梦理论

切生活规范 ,毫无束缚 的享受生活 。《 嘛呢石 ,

无意识理论 的体现——醉 酒
静静地敲 》中, 洛桑是个名副其实的酒鬼 , 一个月
里几乎有二十天他都醉着 , 依尼采 的酒神精神 , 可
分 析 出洛桑 正是通过 喝醉酒达到生命 意志合 二为

弗 洛伊德认 为 , 人 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 意识过 程, 而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