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⑤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7.7——1938.10
全 民 族 抗 战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3.12
战略反攻阶段:1944.1——1945.8
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 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10——进入到相 持阶段

(2)过程




①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方针。P37(1)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 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P38(1)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提交国 共合作宣言。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 现了军事上的合作。P38(3)(4)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 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P39(1)
彭 德 怀 在 指 挥 战 斗
百团大战
1、中共“七大”的召开 ①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抗日战争即

将取得胜利的前夕。
②目的: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③时间、地点: 1945年春,延安。 ④内容: 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 委员会。
作用 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 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分析战争的发展脉络。
2.深入剖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3.以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为例,讲授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及邀请学生分享抗日战争故事等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帮助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4.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以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为例,设问探讨他们的英勇事迹对国家、民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民族精神。
3.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第四课考点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考点: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第二课考点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必修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4)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汉代,井渠唐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工官匠户:垄断性:仅限与贵族与皇帝高超性封闭性缺乏积极性特殊性奢侈性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报刊影视互联网概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发展: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19
20
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
教 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1
秦朝开创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 何?
2
皇帝





中央权力 义
集 中


地方权力 集

3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4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汉高祖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

汉武帝
? 5
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33)

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时机有利: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2.日本侵华的步骤
仔细阅读教材,回顾日本军事侵略进程大事。
1931年九一八事 变
1935年华北 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一 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1931.9.18 1932.1.28
1932.3
国际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原因
(一)日本全面侵华
过程
(二)抗日民族统 原因
一、全民族抗战 伟
一战线建立 过程
大 的
(三)国共合作 国民党正面战场

会好积极抗日
日 战
二、日军侵华罪行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一)抗战胜利 根本原因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国际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国内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为民主革命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一、全民族抗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么形成的(过程)
1、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 合作抗日的序幕) 3、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 的合作; 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军阀割据,政治动荡不安。虽然有《中华民国宪法》等法律文件,但实际政治运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贿赂选票、权力斗争等。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时期实行训政和宪政,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等法律文件,试图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然而,国民政府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腐败、官僚主义等。
历史必修1专题一第3课
contents
目录
课程导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现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总结与思考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必修1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专题一第3课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立,协同议事;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分管各项政务。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03
02
01
隋唐的政治制度
03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总结词
晚清政治变革是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开端,主要表现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等方面。
戊戌变法
难点2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这需要我们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角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难点3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这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包括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以“自强”为口号的改革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来提升国家实力。然而,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最终以失败告终。

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

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
伪满洲帝国旗
日本在山海关附近设立的伪满洲国界碑
衢州细菌战受害者
2、七、七事变(1937年)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平津沦陷(华北地区)
卢 沟 桥 上 的 中 国 守
3、八、一三事变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
——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华东地区)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
8月15日晚6时许,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经 重庆电台传出, 重庆市民大放爆竹,欢欣之状空 前高涨。同日晚,《国民公报》刊登“日本投降 ”的号外最先到重庆 市中心,市民争购,供不应 求。重庆市鞭炮店生意大佳,爆竹瞬间售空。入 夜,爆竹大放,各路探照灯齐放照耀得市区如同 白 昼。 与此同时,昆明正在放映电影的影院内,当 银幕上映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字幕时,观众 一片欢呼。他们拿出帽子、手帕 在空中乱舞。正 在演戏的剧院里,有人听到胜利的消息后跳上舞 台,抱住正在甩腔的大花脸狂呼:“日本投降了 !”台下观众狂喜,纷纷跑到街上欢呼胜利。
——《时常会想念那些抗日名将》《读者》2009年第一期
3、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争
19路军(1932)
长城抗战(1933)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
蔡廷锴
冯玉祥
吉鸿昌
4、一二、九运动
(1935年 反对华北自治)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蒋介石在华清池的住地
博古、叶剑英、周恩来
(1945年8月15日)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苏联:
80个陆军师团,5000 余架飞机,500余艘军 舰,5500余辆坦克及 各种战车,26000门 火炮,海陆空总兵力 共150多万
日本:
24个师团,12个旅团 共70余万人,伪满蒙 军8个师,12个旅约 20余万人,五六百架 飞机,160多辆坦克, 5000门火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日本 首相小权纯 一郎参拜靖 国神社。
靖国神社的问题
• 靖国神社 前身是“东京招魂社”,1869年为追 悼“明治维新”死于内战的将士而建,1879年 改称“靖国神社”。明治天皇发布文告,把战死 的军人美化为“军神”,并决定在靖国神社安置 神位,定期进行祭祀和参拜。
• 靖国神社中有一座被称为灵玺簿奉安殿的大殿, 屋檐两边垂下的布幔,是日本皇室专用的菊花徽 章,拜殿内供奉有历次战争中246,6328个军人 的灵位,其中包括侵略中国台湾、中日甲午战争、 镇压义和团、日俄战争中丧生的军人,以及当年 发动侵华战争、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东条英 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2000多个乙级、丙级战犯 的牌位。
胡锦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 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 特点,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 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 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 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 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 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 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降; • (3)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关东军 • (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 2、时间:
• 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⑵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 ⑶10月25日,台湾光复
1945年19月452.1日0,.25在东京湾
“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人员:全国各民族、阶级、阶层……
④两个战场: 国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会战:
会战名称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枣宜会战
时间
战绩、评述
37.8-11 打破了3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1937.9 国共配合,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38年春 台儿庄大捷,最大胜利
国民党
全 面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枣宜会战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
百团大战
地道战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 ①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 ②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
场; • 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
战场。 • ③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摩擦 (如皖南事
①日本侵略加剧,中日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矛盾 ②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迫使国民政府抗日 ③中共的努力争取 ④“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
•决定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 •主导力量: 中共倡导和促成 •关键因素: 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1、中国共产党 2、东北军民 3、国民党爱国官兵 4、工学商社会各界
战场 洋战
南亚
场东
南亚
35个 17个师 37个 15个 111万多 师团 团 师团 师团
10万余
1942年春罗斯福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 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 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 打俄国等。”
参考答案 1、揭开世界反法西斯序幕,开辟东方战场 2、持久战使中国成为抗击日本的主战场 3、是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支柱、后方基地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5.是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抗日必先‘剿匪’,征诸历代兴亡,安内始能攘外,在匪未清
前绝2、对不日能本言军抗日事,上违侵者即华予进最程严历:处(大罚。事”记)
①1931.9.18,“九一八”----侵占东北 (蒋介石不抵 抗) ②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 1937.7.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 ④ 1937.8.13,“八一三事变”----上海 ⑤ 1937.12.13,占领南京(大屠杀) ⑥1938.10,占领广州、武汉 (华北、华中、华南)
狂热军国主义者东条英机 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 侵华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 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 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 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 历史悲剧重演。
—— 胡锦涛
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7—1945年)
1、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变)
三、抗日战争 的伟大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1、时间:1942年1月 2、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战场。
(二)、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
• 1、背景: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动局部反攻 • 2、目的: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 3、时间:1945年春,地点:延安 • 4、内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为什么?
P39学习思考
由中日国力、国情所决定
①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②日本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 争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 争 ③日本发动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湾。


(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受降 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仪

)
1945.9.9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 3、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2)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 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4、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反法西斯战争 • 5、胜利原因:
⑴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最主要原因) 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⑶中共的主导作用 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讨论1:P41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布表
1941年
中国 太平洋 战场 战场东
南亚
1942年
1945年
中国 太平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东
齐齐哈尔的化学武器
日军日目军黑在慰辎上安重海所兵开联设队的兵站— 的汽—河车芥南第民子十工气七中李中贵毒队珍致村死濑
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日本右翼教科书部分言论:
• 关于“九一八”事变
• 2005年的送审本变成了:“随着国民党 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 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 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 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19路军的抗战
蔡廷锴(1892 -1968年)
蒋光鼐(1887- 1967年)
吉鸿昌(1895-1934)
冯玉祥(1882—1948)
2、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 ②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③ 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④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⑤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 ⑥“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 ⑦ “八一三”事变后改编八路军、新四军 ⑧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讨论2:p41史学争鸣
究竟是谁打败了日本, 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 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参考答案
1、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共为核心) 2、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基本保证) 3、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根本原因)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加快进程)
抗日战争的特点
• 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 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 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 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 部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 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P40形势图)
(3)1937.9 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 挥中枢和总后方 (4)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 斗争
①“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怀) ②少数民族抗日武装(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全面抗战 ——全民族抗战(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西北 的中国 工农红 军主力
南方八 省红军 游击队
国民革 命军第 八路军
总指挥 朱德 副总指挥 彭德怀
国民革命 军陆军新 编第四军
军长 叶挺 副军长 项英
3、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主要特点:
①旗帜: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 ②基础: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全国人民
地域:全国范围 ③广泛性: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课
伟大的
一、日军侵华过程及其罪行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
可作1、为地日方本事为件,什望么力要避冲侵突略,中以免国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
听材①候料中二灭央:亡处攘中理外国可必,也先称。安”内霸,西统太一不平方抵洋能抗是御政侮日策,本未的有既国定不国统一策而。能取胜 于②外者19。31…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材③料三中:国1国93民3年政4月府1全0日力,围蒋剿介红石军在部,署给第了五日次本“可围剿乘”之时机宣。称:
38年秋 此后进入相持阶段
1940年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