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温润《品德与社会》课堂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课论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品德课论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品德课论文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概要:在品德课教学中,应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激荡、感悟和升华,从而达到最佳的教与学境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激情,把自身的激情传导给学生,以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生动、逻辑性强、节奏感强,音调要抑扬顿挫,这样才有感染力,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一封特殊的来信》时,我是这样设计引入的:“人们常说‘老师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老师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幸福,你们知道吗?老师最喜欢教师节了,因为,教师节时,我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来信和卡片,都是他们送来的祝福和问候。

可是,我认识一位李老师,她却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

大家想不想看看那封信特别在哪?”我由当老师的切身体会引出李老师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触景生情《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提出有效的情境问题,从生活中选取典型场景,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把知识和实际事物情境联系起来,营造富含感染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教学《一封特殊的来信》时,我播放了歌曲视频《心声》,孩子们在看到少年犯被抓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我便抓住时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唤起学生的情感,说:“ ‘妈妈呀,妈妈呀!'这是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同学们,听了少年犯的心声,你们想对这些少年犯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这些少年犯若当初不去偷东西,今天就不会在铁窗里。

”有的说:“你们不应该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受人影响。

”还有的说:“你们犯罪了,你们的亲人是多么的悲伤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在监狱里好好改造吧,争取早日出来。

以情激情 内化品德——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育

以情激情 内化品德——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育

在具 体 的情感 教育 模式 中 ,教 师应 该根 据教 材 内容 以及
整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所在 ,它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 学生知识能力与接受程度 ,利用专业手段与方法制造一些生
合 。情感 教育 模 式是 建立 在情 感 内容 基础 之上 的 、具有 完 整 动具体 的情 景 。情 景 的布置 应该 与 具体 的教 学 内容相关 ,尤 体系 的教 育模 式 ,它 是一 种态 度性 的 体验 ,将 个体 对 客观 内 其 是 注重其 中涉及 一些 带情 感 因素 的场 景 。此外 ,道德 品质 容是 否 出现失 去 现象 的有 效体 验 。总体 而 言 ,情感 是 一种存 的建构 并 不能 依靠 单独 性 的工 作来 实现 ,它 是一 种个性 化 的 在 于 客观 与主 观 之 间 的 映 射 反应 ,它 是 利 用 人 的社 会 性 完 组 合形 成 ,更 不能 只依 靠教 师 的培养 实 现 ,它需要 学生 发 挥 成 人 与人 之 间的 有效 体验 ,包 括对 人 的道 德 、情感 、理 智 等 主动性 ,在 积 极 的思维 与情 感 活动 中实 现对 知识 的掌握 与 理 各 方 向 的培育 。值 得 注意 的是 ,情 感与 情绪 有着 本 质性 的 区 解 ,才 能完 成 对情 感 的掌握 。在 课程 教授 过程 中 ,不 能仅 仅 别 ,从 生 物机 理 出发 ,情感 是 一种 感官 性 的反 应 ,而情 绪则 停 留在 情感 体 验上 ,更 重要 的是 要借 助这 种情 感教 育 与培 养 集 中表 现在 个体 心理上 的升 华 。 二、 实现情 感 品德 内化 让 学生 掌握 对 道德认 识 的掌 握 ,保 证 学生 道德 行 为 的培 养 与 情感 交 流。
《品德与社会 》是- -i ' ] 注重对儿童生活基 础的课程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情感发展》课堂教学情感的优劣,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效果。

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让兴趣引领课堂,引发情感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

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等。

如设计《神奇的手》一课的导入,我首先让学生猜谜:十个小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干活,不会说话,学生很快猜出“手”。

接着让学生用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如:拍、挠、转、甩、摇、招手、跳舞……最后引出课题。

这样,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开启情感品生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是一门让学生愿意亲近的课程。

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进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习《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件自己亲身遇到的事:2003年我的儿子刚两岁,一天夜里,他突然高烧39.5度,当时浑身抽搐。

我突然想起邻居家可能有退烧药,刚要打电话,又犹豫了,因为当时已经是夜里一点钟了。

屋外狂风吼叫着,我顾不了许多了,拨通了她家的电话。

不到十分钟,邻居的妻子拿着药赶来了。

我们一同给孩子吃完药,他们一家又叫来车连夜带我们去了儿童医院……我的小孩今年已经10岁了,在这几年中,他的小自行车忘在楼下,是楼下的张阿姨给收到自己的车库内;我们不会做棉衣,每年都是邻居李奶奶帮助做的;因为工作忙,好几次没人看管孩子,是邻居的大娘帮助临时看护……我深深的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论文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植根于儿童生活;其次,它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再次,它搭建了心灵沟通的平台;最后,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

构建和谐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和道德情感;让心灵燃烧的火花在心灵间碰撞;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围绕学生心间。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课堂;生活;和谐;精彩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32-0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让品社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品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课程首先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生活成为指引儿童进取的一种基本趋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笔者认为,回归儿童生活,就是将儿童在生活中与朋友,与同学,与自己亲人等发生的事,作为学习课程的一种资源。

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将所发生的这些事情与自己相应课程进行参照、对比、融合,形成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

我们的课程本身就是儿童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和研究、一起感受美好与向往,他们用相通的语言密码谈论他们喜欢的事情,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曾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自己与他人面前,其中有他们的烦恼和喜悦,有他们的理解和感悟,也有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所以,去除了真正的距离,那么课程和教材本身自然增添了许多亲和力、感染力,其兴趣也油然而生。

浅谈中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浅谈中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浅谈中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摘要】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至关重要。

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情感体验,讲述真实生活故事引发学生共鸣,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情感品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在感情上引起学生共鸣,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情感的激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让思品课不仅是思维的训练,更是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情感激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使学生更加投入学习,更加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浅谈中学思品课、情感激发、教学、情感共鸣、互动式教学、生活故事、师生情感交流、积极向善、情感品质、重要性、意义、影响、行为1. 引言1.1 认识情感的重要性情感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反映,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教育中,情感更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学生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认识情感的重要性对于中学思品课的教学至关重要。

情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思品课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质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的激发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课程内容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使他们在情感上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到思品课的学习中去。

情感还是学生价值观和行为的内在动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积极向善的情感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中学思品课的教学中,认识情感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1.2 思品课的特点和意义思品课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特点和意义不可忽视。

《品德与社会》课中道德情感培养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中道德情感培养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内容摘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的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

道德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活动,真正的德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

所以,自古以来的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非常注意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便能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因此,教育就是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只要当认识和情感到位时,才能推动道德认识发展成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认识;道德情境;道德实效;道德体验【中图分类号】g623.15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道德情感不仅是连结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而且还具有动力功能,没有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稳固的道德行为,就会产生知而不行及课内外、校内外表现不一致的问题行为。

因此,《小学德育纲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品德与社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呢?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培养道德情感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基础,道德认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道德情感的程度,“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因此,培养道德情感,应从提高道德认识着手,通过向学生阐述有关的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向高尚的道德情感发展,并将已有的道德情感在理论基础上加以概括成自觉的、理论性的道德情感,实现情感的最高境界。

当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情感一般是直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占优势,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运用上,要通过对课文中典型材料的分析和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要着重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技巧,课堂教学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组织合理,方法恰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联系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确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体会到: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老师要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去感染学生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陶冶、感染的作用。

为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针对学生的认知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习和生活中的鲜活内容融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更具现实性与亲近感,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首先,老师要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来塑造自我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声与情要形成恰如其分的呼应关系,使自己的情感进入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中。

如能做到这点,就能够诱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感染并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师生情感达到共谐状态。

比如在教学《呵护绿色家园》一课时,一边出示投影,一边用亲切抒情的语气讲述:春天来了,楼房周围嫩绿的柳枝随风起舞,花坛里开着绚丽多彩的鲜花,宽阔的平地上,铺着绿茵茵的草坪,再加上这些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谁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保护着家乡的环境,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股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对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绿色使者”,我们的家园才绿色满园,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道理,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相反,若教师讲述时情绪低沉、语气平淡,不能随着词意的表达而伴随情感,同样的语言也会变得味同嚼蜡,食而不知其味。

初中思品课中情感教育论文

初中思品课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思品课中的情感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在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独特的作用。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我注重运用“人本”原则,以丰富、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发挥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魅力;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将以往脱离实际的说教,转变为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使思想政治课逐步成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学科。

我结合几年来初三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验,拟就如何探索新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问题,谈一己之见。

一、以爱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元素,我们应该把爱的教育生活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展“爱父母、爱老师、爱伙伴、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一系列爱心教育课程,比如: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我组织开展了爱心牵手活动、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

教师节时,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给老师送上一句问候和感谢的话,写一篇感恩老师的文章;母亲节时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给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做家务、给父母捶背、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情;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培养了他们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使他们学会了感恩与回报,并且收获了快乐。

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植树,拾垃圾,走入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等。

我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每到清明节,我会组织学生到西柏坡或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走到烈士们跟前,给学生们讲述烈士们的故事时,学生们明白了没有烈士们的抛头颅、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表示一定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等。

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验创新与成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感悟、历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

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

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

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

小学教学论文《浅议品德与社会历史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小学教学论文《浅议品德与社会历史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小学教学论文《浅议品德与社会历史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因此,在品社学科历史类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中,应挖掘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的积极因素,分析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一、激发学习愿望,引发情感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学会抓住开课前的几分钟,以精彩的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偶像,你崇拜谁,说说理由。

”顿时,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这时,我顺势引出课题:“这些光彩照人的偶像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颗星,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许多星级人物,他们宛若灿烂的明星,在人类历史的星空熠熠生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名人。

”这样,我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导,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后面的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做好铺垫。

二、多媒体搭桥,为情感提升铺路在品社教学中,单凭空洞枯燥的说教很难讲清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道理。

而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活动变化的特点,对儿童有很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他们对道德情境、道德形象具体而真切的感知,导致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对行为规范的认同。

触动心灵 激发情感——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

触动心灵 激发情感——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
3 立足生活 , 理论联 系实 际, 在“ 用” 字上下功夫
品德教育 的理念是为 了生 活、 源于生活 、 高于生活 、 引导生活 和发展生活 , 品德教育的起点是生活 , 归宿也是生活 , 孩子品德的
形成源于他们Βιβλιοθήκη 生活 的体验 、 认识和感悟。一切来源于孩 子的生 活, 再 回归于 孩子 的生活 , 品德课应 该通过 这一理念 , 做到教 学
等方式创 设情境 , 渲染气 氛 , 最 大限度地 激发孩子 的学习兴趣 和 参与学 习 的欲望 , 主动学 习 。 “ 兴 趣是最好 的老 师。 ”品德课程 中
谈、 小品表演 、 小合 唱 、 小游戏 、 电子信 息等形 式 , 取得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 孩 子们在活动 中长知识 、 增才 干 , 产生情感 的共鸣 , 使孩 子在快乐 中学 习、 在快乐 中获取 , 实现教 学 目标 , 完成教学任务。
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立足教 育, 坚持正面培养 , 在“ 育人” 上下功夫
教 书育人 , 作 为一 名教师 , 就 要公平 、 公 正地对 待每 一位孩 子, 对孩子正 面培养 , 以情动人 , 以理服人。不 以孩子成绩划分孩 子等级 , 肯定每一 名孩子 , 不歧视差 生。对成绩好 的孩子要肯定 成绩 , 并提 出新要求 ; 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 , 要帮助他们认识 自 己, 明确学习 目 标, 端 正学习态度 , 发现 闪光点 , 增强 自信 、 自 立、 自强 , 让他们对学 习产生兴趣 , 对未来充满信心。例如 , 人教版小
中图分类号 : G 6 2 2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0 4 . 1 3 5

让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让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

让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摘要】摘要:情感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将情感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作用入手,探讨了如何让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强调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学生在其中的受益。

结论部分指出,情感教育与品德社会课堂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建议将情感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情感教育与品德社会课堂的融合对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学生、全面发展、融入、建议、结合、受益、作用、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将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让情感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其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如何将情感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使情感教育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将情感教育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情绪,并学会有效地表达和处理情感,提升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也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堂这样特殊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情怀。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让情感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中,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关注情感状态 激发情感活力 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关注情感状态   激发情感活力 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关注情感状态激发情感活力人教新课标版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

品德课堂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呈现品德课堂教学的魅力。

在品德课堂中,老师要重视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设法激发情感活力,让学生生发的情感变得理性、真切而稳定。

问题一:感触虚无导致情感不发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创设了许多情景,不厌其烦的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但是课堂上学生毫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犹如一潭死水。

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时,教师出示一组组图片并介绍:寒潮、非典、禽流感、印尼海啸、重庆旱灾、湖州水灾……然后问:看了这一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本以为学生的回答一定精彩纷呈。

但事实上学生反应冷漠,举手甚少,回答只不过是“自然灾害的危害可真大……”而已,可见学生并没有什么触动。

究其原因,是老师创设的情景不够优化,因为情景内容过多,情味被冲淡了,学生像走马灯似的看不过来,对情景的“情味”感触缺失,情感自然激发不出来。

对策:诱发感触让情感萌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体现同样应该在具体真实的情景中得到实现。

教学中设计的情景要优化,要充满情感,并设法让情景的情感触发学生心弦,使学生主动沉浸到情景中,在体验中萌生情感、启迪智慧,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品质的建构。

1、具体生动的情景催生情感品德课堂情景要具体。

只有具体形象的情景才具有感染力,上述例子中的老师不妨选择了“寒潮、非典、禽流感、印尼海啸、重庆旱灾、湖州水灾……”其中的一个作为重点,把灾害所带来的伤害用具体的事例展示出来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交流其它的灾害,相信学生对灾害的认识会更深,情感体验更强烈。

品德课堂情景要生动。

儿童的品德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品德认知养成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都说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润滑剂,《品德与社会》具有很强的情感元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

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的融入情感教育,以便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目知识的学习,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教育渗透策略一、构建关系,打好情感教学基础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才能够减少他们对于教师的畏惧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更好的实施。

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身体发育也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对于教师更多的是畏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很难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项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科目,对于学生进行的是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彼此的心理隔閡,以便能够打好情感教学的基础,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不要单一的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可以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感知、学习体会来进行课堂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听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总结学习,升华课堂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教师要作为一个倾听者,让每个人说一些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美景或者是名人轶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对于家乡的认知。

另外在课下的时候,也需要教师善于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比如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知识需求或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便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

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

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教育人的课程。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激发;学习兴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学生的生活中乃至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当中来,借以此课结合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但是,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知识性教学使大部分小学生觉得上品德课太无味,学生们既不感兴趣,也不重视这门课。

教学的内容固然很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方法才能为教学内容服务。

心理学上说,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之后,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能够激发、维持某项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力。

所以说,要想上好这门课,要想使学生品德高尚,那教师就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动机,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激趣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自制力较弱。

而生活是学生思想的源泉之地,通过生活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所以,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孩子对生活的认知规律,以现实生活作为这门课广阔的课程资源,力图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悟和分析。

教材中,我们遇到的很多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向孩子们展示他们在日常中常见的问题和遇到的现象等等。

例如,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说明“严肃的真理”,我想这要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更易让孩子们接受;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简单而有趣的故事讲解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学习动机,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又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学起来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引学生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引学生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人教新课标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巧引学生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人教新课标版内容摘要: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生活资源比较丰富,有选择地巧妙地引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本文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即:巧留空间,反思自身行为激情;巧创机会,换位体验他人激情;巧设场景,亲历真人真事激情;巧放矛盾,辨驳存在问题激情;巧借典型,感受学生事例激情;巧聚力量,侧击错误思想激情。

实践证明,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才能迸发力量激发学生的真情而成为真正有效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该课程的性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表示这门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也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问题。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去引入这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课堂上渗透他们的生活素材,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让课堂充满心香,让目标有效达成。

1.巧留空间,反思自身行为激情中国画中有一种技术叫“留白”,指的是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欣赏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回味的空间。

有些时候我们的品德课堂同样可以“留白”,当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一定的道德观教育后,便及时引入学生平时的一些跟正确道德观相悖的不恰当行为或思想,然后巧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空间里对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反思,以此来创设一个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更强大的张力。

这巧留空间既能巧妙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也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1:那天上课铃还未响,我们五年级一班的学生已经乱成一团,说发生了爆炸性新闻:有人拉屎在裤子上了!我连忙跑去一看,原来是小莎!她本来就智力低下,又不善于跟任课老师交流,原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意外!可现在毕竟是五年级了,多难堪了呀!我一到教室,看到班中的学生,却真不像话:男同学全在一边起哄!女同学呢都捂着个鼻子跑到走廊上指指点点!难怪小莎她在凄凄凉凉地哭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情感,温润《品德与社会》课堂
摘要: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只有师生以情触情,真情对话,铆准契合点,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道德成长;情感体验;儿童本位;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84-001
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情景交融的课堂,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情感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本位”的思想越来越得到公认,教师不再是专注于“备教材”“讲教材”,而是以对儿童高度关怀的精神,去了解儿童的不同需求和发展现状,在和儿童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这种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激发情感,引导儿童融入各种学习中去,促使他们的心智发展。

如:教《有多少人为了我》时,通过播放录像,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亲眼见见那些一线的劳动者的辛劳,有位学生深受感染,说“我想对无数为我们辛勤劳动的人们说声谢谢!”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我赞同地说“好,让我们大声说出来吧!”全体同学大声地说:“谢谢你们!”适时教师充
满激情地朗诵了《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文,赢得全场掌声!学生置身在营造的情境中,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感激、敬佩油然而生。

教师成为一名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教师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学生完全融入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课程生活。

二、把握关键点,真情对话
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纵观新教材,每一课都将儿童的生活融入教材设计中,引领着文本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儿童进行对话。

课堂上教师更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统一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合理的观点。

如:教《我不胆小》时,告诉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会害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害怕的事情,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孩子们畅所欲言,“怕黑、怕鬼、怕打针、怕蛇咬……”教师初步统计了一下,发现“怕黑、怕鬼”的同学比较多,教师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有什么办法呢?
生:想快乐的事情,心里就不那么怕了。

生:睡觉时在枕头旁边放一个可爱的布娃娃。

生:把眼睛闭住,头稍微用棉被盖牢点。

生:我奶奶告诉我,鬼最怕公鸡叫了,我就学公鸡叫,喔喔喔。

心理学指出:这时的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
限,对黑暗的恐惧大部分是源于他的想象。

奶奶的说法虽然迷信了点,但老师并没有否认,笑着说:“世界上没有鬼,但如果这样做可帮你消除害怕的心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每个孩子心底都有令自己害怕的东西,教师尊重学生,把握这一关键点,挖掘教材意图,留给孩子们真情对话的自由空间,这样的品德课堂就会情意交融,师生之间就会真心相交,倾情相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情感的温润。

三、铆准契合点,移情内化
任何信息都是由外而内的一个过程,道德行为的形成也不例外,道德情感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教师就要注重以情激情,移情入爱,铆准契合点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实现道德的内化。

如《父母的疼爱》教师让学生来算一算:“做一道菜需要多少时间?一顿饭需要的时间是?那一天花在做饭上的时
间是?一年是?十年呢?”当孩子们看到“15分钟、1小时、4小时、1095小时、10950小时……”数字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他们无法计算时,内心深深地被震撼了!教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发孩子们真情告白:“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时,孩子们眼含热泪纷纷表示要报答父母、不让父母操心,一周以后的反馈表中,我欣喜地看到父母画上的一串串笑脸。

我想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四、延伸拓展点,升华感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建议:”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
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情感体验上,而是要借助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学生已有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精心选择情感拓展点,在课外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从感性发展到理性这一高级阶段,达到情理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