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DATA
弋阳腔——精选推荐
弋阳腔:劳动者的歌曾经,弋阳腔深受下层民众喜爱,走到哪里就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产生过深广的影响。
起源弋阳腔,对中国各地传统戏曲影响为何如此深广?因为它从一诞生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劳动者的歌。
弋阳腔的诞生,与弋阳两个历史名人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是陈康伯(1097-1165年,任过任宋高宗、孝宗两朝丞相),一个是周执羔(1094-1170年,天文学家,任过太常丞、礼部尚书、侍读学士)。
当时,出自浙江温州一带的南戏,是社会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
宋高宗绍兴31年(1162年),位高权重的陈康伯告病回乡休假,温州人王十朋出知饶州,途经弋阳,带来南戏班社和一批南戏剧本送给他。
南戏便在弋阳一带流传开来。
北宋朝廷南渡以后,“中原既失,礼乐沦亡”,一切“教坊乐器、乐书乐章”都损失殆尽。
主管文化礼乐的周执羔积极地推广南戏,与浙江相邻的周执羔的家乡弋阳,当然就推崇南戏了。
元至明初,弋阳一带战乱和灾荒不已。
面以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劳动者要生存下去,而且要高唱着歌“活”着。
于是,弋阳的老百姓改造南戏,以“村坊小曲而为之”,融合方言土语及民俗、“辗转改益”滋生出弋阳腔。
弋阳腔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下层民众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一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劳动者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解读。
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
”战乱和灾荒,锻造了弋阳百姓顽强不屈的豪放性格,也锻造了弋阳腔的豪放风格。
弋阳人的性格、风俗、习惯就是弋阳腔产生的环境和土壤。
这样的环境和土壤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纤细的、轻浮的、艳丽的、繁缛的,只能是质朴无华的、浑厚大气的、锣鼓铿锵的、铁板铮铮的、动人心魄的、感人肺腑的。
因此,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弋阳腔,是质朴而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而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统摄人的灵魂而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而不是孱弱轻浮的。
古今弋阳腔
古今弋阳腔作者:丁玉辉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2018年第12期在风和日丽的六月,我在江西弋阳观看了弋阳腔传统戏《珍珠记》。
弋阳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通称为高腔,被誉为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高腔戏曲的鼻祖。
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清李调元《剧话》中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
它产生于宋元,盛于明清。
在南宋末年,由浙江的南戏传入弋阳,经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及地域民俗的融合,“辗转改益”更滋生出了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即“弋阳腔”。
它对京剧、湘剧、川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弋阳,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同时,交通便利,不仅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人,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理学宗师”朱熹、“词仙”辛弃疾以及李清照的挚友韩元吉等,都曾客留过此地。
当时,正是“宣和与民同乐”的戏剧文化大繁荣时期。
新科进士、弋阳人陈康伯和周执羔,为追随社会潮流和朝野上下的喜好,也成了弋阳腔的积极传播者。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弋阳腔不仅深受大众喜爱,而且,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弋阳腔最显著的特色是:“一唱众和”,配以锣鼓,有紧板和慢板;旋律少变,节奏简朴,气氛热烈。
其演唱形式有徒歌、帮腔、滚调等,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有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既有南方的温柔雅韵,又兼有北方的慷慨激昂。
其剧目主要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有《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有《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弋阳腔热闹有趣,甚至还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清代康熙年间,礼部侍郎高士奇,在其《蓬山密記》中写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在他回乡省亲前夕,康熙皇帝在宫中为他设宴饯行。
席间,令女优演戏助兴,共演出了六出小戏,其中四出是弋阳腔折子戏,其名为《一门五福》《罗卜行路》《罗卜描母容》《琵琶盘夫》。
康熙皇帝钦点弋阳腔为大臣饯行,算是很大的礼遇,这堪比发一文谕旨。
蓝关戏:胶东半岛的弋阳腔
Languan Opera, Yiyang Pitch in Jiaodong Peninsula蓝关戏:胶东半岛的弋阳腔文/李世惠蓝关戏是流传于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
元代形成的江西弋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开创了一个光辉的新纪元,与昆曲并称为“剧坛两大盟主”。
明代末年,弋阳腔发展到高腔,风靡全国,也传入莱州境内。
后几经演变,蓝关戏逐步形成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与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胶东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的戏曲剧种。
这古老的民间戏曲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关戏的渊源流变蓝关戏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传说:一说是“蓝关戏”主要剧目以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祖韩愈,一生坎坷,处处过难关,遂取难关的谐音“蓝关”;另一说是“蓝蓝关戏是流传于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
(资料片)Languan Opera, an old high-pitch opera in Laizhou and Zhaoyuan among other places, evolves from Yiyang Pitch in Jiaodong.关戏”的帮腔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称之为“南官戏”。
据有关记载和著述表明,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
蓝关戏在莱州的萌生与兴起,坊间有两种传说:一是明末清初,外地高腔戏班常来此地演出,影响深广,后经当地人的照搬、模仿,逐步形成了蓝关戏;二是清初,弋阳高腔传入北京,莱州金城镇的龙埠、东季两村在北京做“估衣行”的生意人从那里学来高腔(生意人卖估衣唱高腔,以此招徕顾客),由此传回老家而渐次发展起来。
上述传说虽有不同,但蓝关戏是在明末清初受弋阳腔影响孕育而成的起因却是一致的。
正如莱州籍戏剧家马少波所言:“南官(蓝关)戏也是高腔的一种……在明代末年已经流行,其流行地区是我的家乡——山东掖县龙埠、马回沟、李家疃以及与招远县相毗连的一带村庄。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源于南方,与北方的杂剧相对应。
在南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声腔,分别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
1. 海盐腔
海盐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海盐县。
海盐腔的特点是不用管弦乐,只用鼓、锣、板等打击乐器突出唱腔。
海盐腔在明代末年已经失传,但现在仍有人尝试恢复和传承这种声腔。
2. 余姚腔
余姚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浙江余姚县。
余姚腔是在当地的土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了南戏的声腔及表演形式。
然而,早在明代末年,余姚腔就已经衰落了。
3. 弋阳腔
弋阳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西弋阳县。
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更加突出人声。
弋阳腔的腔调富于变化,容易吸收其他的曲调,因此流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民乐形成了新的腔调,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影响较大。
4. 昆山腔
昆山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其名称来源于江苏昆山市。
昆山腔是在南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杂剧法形成的一种唱腔,它在表演时主要以管弦乐为主,十分淡雅舒缓,是一种较为文雅的唱腔,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至今在我国一些省份都有流传。
江西弋阳腔滚唱的艺术特色
种 形 式 的特 点 主要 是 唱 词 重 复 .其 旋 律 则 由 一 句 滚 m —a 音 的 “ 一 ” 式 所体 现 的 上 五 度 支 持 作 用 il落 滚 帮 形 唱加 一 句 帮 腔 构 成 。其 基 本 形 式 如下 :
各具特点 。f 汉腔 ] 曲牌 中的徵音八度 关系上下支 类
t 一 立 ,l 厚 , 物质文化 遗产评 介/ 0 年 期 第1 期 l戤 j } 21 第4 总 3 0 6
口杨 咏
江 西 弋 阳腔 滚 唱 的 艺术 特 色
1 阳腔是我国戏曲之瑰宝.形成于元末明初 1 、
.
一
_l●■_
、
滚 唱 的 类 型
的 江西 省 弋 阳县 。弋 阳腔 与 余 姚 腔 、海 盐
中, 寻觅到昔 日弋阳腔的袅袅 余音。明汤显祖《 宜黄 样 化 特点 , 唱 的 基本 形 式 如 下 : 滚
县 戏 神 清 源 师庙 记 》 : 江 以 西 弋 阳 , 节 以鼓 , 云 “ 其 其
调喧。” 清李 调 元 《 话 》 : 弋腔 始 弋 阳 … … , 沿 剧 云 “ 只 土俗 . 以一 人 唱 而众 和之 。” 当代 人 该 如何 解 读这 些
持 作 用 也 独 具 特 色 [ 儿 水 ] [ 云 飞 ] 类 曲牌 的 滚 唱 , 的 属 江 与 驻 两 有 于 两 曲牌 共 用 .比如 这 两 个 曲牌 的 滚 唱 都 采 用 了句
戏 曲研 究 所 乘 舟 先 生 ( 名 李 忠 诚 ) 订 了 《 剧 弋 原 编 赣
阳腔 曲牌选 编》 。该书收集整理 了弋阳腔 曲谱 共计
8 首 . 首 次 采 用 曲牌 分 类 的 方 式 . 弋 阳腔 曲 牌 8 并 把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又称宿松腔、江淮腔、江浙腔,是江淮地区的一种民间
戏曲剧种,以安徽省弋阳县为中心,蔓延至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弋阳腔老剧在江苏扬州,湖北武汉等地有传承。
其状态完整的只
有安徽的弋阳版本。
它是安徽省一种比较重要的地方腔调,与安徽其
他腔调并行发,交融“六腔”中的“评梁”,成为安徽民间戏曲发展
史上与之并列的另一种盛行腔调。
弋阳腔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形成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
前后,在江淮地区流行。
弋阳腔以口头传播的传统办法流传。
由于近
代文化的变迁,其衰落了遍县剧发展的早期及政治经济的改变,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弋阳腔剧几乎在安徽省消失,在其他江淮地区也几
乎不再演出。
1937年,中央戏曲院对弋阳腔进行归类,为保存弋阳腔特色,1962年
安徽省文联把弋阳腔剧招收到省艺术团,开创了弋阳腔剧的现代化演
出历史。
弋阳腔戏曲实质上是一部客观艺术作品,反映着当时地方社会的
生活状况,表现了当时的思想风俗、民众信仰。
它在立意、情节、唱腔、伴奏和技巧等方面表现出清新而优美的风格,塑造出当时人们的
文化价值观念,使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弋阳腔剧种融合了《评剧》和《梆子》的技巧,特点是演出具有
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以高贵典雅的腔调说唱,以得体大气
的舞蹈诠释,以节奏激昂极具张力的乐曲配乐,将话剧和歌剧、舞蹈
和戏曲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它以浓厚鲜明的地
方色彩、抒情优美的调子,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简介
弋阳腔是江西省的一种民间戏曲,流传于弋阳地区,因此得名。
弋阳腔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明代,起源于当地民间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种兼具戏曲和音乐的表演形式,被誉
为“江南第一秧歌腔”。
弋阳腔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舞蹈表演,又有声乐演唱,还有曲艺表演。
整个表演过
程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互相配合,交替唱、念、说、打、舞,以不同的艺术手段,将各种情感和人物形象完美地呈现出来。
弋阳腔的歌唱方式鲜明独特,以婉转柔和、丰富多彩的演唱风格著称。
同时,弋阳腔
的音乐也极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江南地区乐曲的特点,如曲调平稳流畅、音韵
优美、起伏跌宕等,充分表现出江南地区优美的音乐魅力。
弋阳腔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方
面的内容,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艺价值和历史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弋阳腔在传承和发展中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挫折,历经多年努力,如今
已经逐渐走向繁荣和兴盛。
弋阳腔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认可,并在国内外多次演出和
比赛中获得了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称号。
总的来说,弋阳腔是江南地区的一种重要民间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值得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传承发扬。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视域下我国高校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设想——以河南高校为例”1 弋阳腔的地区分布及研究状况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并有“南昆北弋”之称。
2006年弋阳腔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省首批入选文化遗产保护的戏曲声腔。
产生于江西省弋阳县的弋阳腔在戏曲中属于古典的戏曲声腔,她形成于我国南北戏曲交替的年代,大约在14世纪中后期。
对中国的四十多个剧种,比如京剧、秦腔,豫剧,川剧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明朝嘉靖年间,不同于清新优雅的的昆山腔,有着极强的民间生活化的弋阳腔,用她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和极富观赏性的视觉冲击与昆山腔争奇斗艳。
随着余姚腔、海盐腔逐渐衰落,弋阳腔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昆山腔一道有力地、完整地推动着中国戏曲的发展。
对于弋阳腔这个概念,人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弋阳腔指的是弋阳人在生活中自由传唱的本地民歌、小腔等腔调,有的认为是指流传在弋阳地区的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有的还把“弋阳乱弹”也称之为弋阳腔,我们这里研究的弋阳腔专指的是戏曲中的弋阳腔。
五百多年来,弋阳腔就像一位辛劳的母亲孕育并直接影响的剧种多达47个,流传的范围包括安徽、河南、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山东、山西等在内的十三个省份。
戏曲史家万叶先生把她称之为“弋阳诸腔”或“弋阳腔腔系”。
弋阳腔作为我国民间古典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弋阳腔的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专著方面主要代表有:赵景琛的《读曲小记》、《戏曲笔谈》,王芷章的《腔调研究》,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篇》、《中国戏曲史纲要》,黄芝冈的《弋阳腔考》,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欧阳予倩的《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史》,流沙的《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廖奔、刘彦君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关于弋阳腔调曲牌的初探
并未标注曲牌名,其汲古阁本名为《七娘子》,但其语 句改动较大 ;《南曲九宫正始》亦保留“元传奇”《刘志 远》的引子,曲牌名则为《梁州令》,曲文几同于成化本, 其汲古阁本改动明显。又如《十义记》内大部分甚至直 接省略引子,多标作“旦上唱”。还有的戈阳腔本将滚 调曲子用作引子,如《古城记》中常以“七言句”或上 扬诗为首曲,却不标注引子。
YISHUTIANDI 文艺天地来自关于弋阳腔调曲牌的初探
金鑫
戈阳腔调曲牌音乐历史悠久,但从建国至今受到社 会或认为因素影响,既往遗存的曲谱资料相对分散,可 见戈阳腔抢救保护工作非常迫切。当前学术界主要就史 学、文学两方面探讨戈阳腔,但缺乏对其形态学的研究, 特别是各类戈阳腔曲牌音乐特征的研究较为浅显。为此, 本文将主要探讨有关戈阳腔曲谱音乐的相关事宜。
而尾声中“双煞”体式也比较特殊,多为本宫调 中尾声再辅以一宫尾声,比如《拜月记》中“喜无穷煞” 与“情末断煞”相连的例子,这都是戈阳腔善用体式。
(二)连套 从连套层面而言,戈阳腔调曲牌连套方式相对芜 杂,相较昆山腔与北曲来说更自由随意,但总体具体以 下特点 : 1. 叠唱体,即反复叠唱同一曲牌,也叫过曲叠用。 比如,《赤松记·游本》整出戏仅反复叠唱七遍一曲“出 队子”。 2. 缠达体,即子母体,主要为二曲轮流反复连套 形式。比如《金印记》第 29 出交错使用曲牌“二犯朝 天子”与“清江引”,形成回旋反复体式。同时戈阳腔 内还有滚调曲与曲牌体交互套曲使用的形式,比如,《目 连救母劝善戏文·三殿见母》中,其曲牌体“红纳袄” 交错与齐言替滚调“七言词”使用 ;或《古城记·秉烛》 则交替使用滚调“驻云菲”和“闹更歌”。 3. 北套体,即全套纯北曲,戈阳腔内极少见。比如, 《破窑记》第 27 出、《游观破窑》首二支与次用,为南 曲吕宫引子“菊花新”和不知宫调者“鹤冲天”,之后 便全用北套“仙吕点绛唇”。 4. 大曲体,如《琵琶记》第 16 出《丹陛陈情》一 套级大曲形式,此后的《寻亲记》《彩毫记》《娣袍记》 等均与大曲体相似。 5. 滚调体,主要构成均为滚调曲或与滚调相似的 山歌,比如,《刘汉卿白蛇记》第 7 出,整出全为滚调 体唱法的四支齐言体“山歌”。或《古城记·钱别》以 “贺新郎”“天下乐”“滚”“前腔”等为连套方式,共连 用滚调曲子五支。此外,还有虽非整出为滚调,但时常 有滚调体曲牌穿插的形式,如《古城记·却印》中首支 为“五言律”引子,中间穿插五支“杏花天带过黎春调”; 且该剧第 17 出穿插“棱瞪歌”,该方式虽明代善用但非 戈阳腔所喜。 6. 南北合套体,通常戈阳腔本极少使用。如《破窑记》 第 18 出《虎进窑门》前为南套“斗鹌鹑”,后则为北套。 四、结语 戈阳腔虽然是一项民间艺术文化,但其极具独特 艺术魅力,善于表演连台大戏如历史、神怪剧,再加上, 戈阳腔肠腔风格明快激越、粗狂豪放,其简单明了深受 百姓认可。因此,党和政府应予以其相应的重视,鼓励 广大戏曲音乐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创新,进而更好、更完 善在现代艺术舞台上呈现戈阳腔。
民间戏曲的基本特征_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的影响及表现特征
民间戏曲的基本特征_弋阳腔在赣东北民间的影响及表现特征弋阳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每到一处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从明初到清末,弋阳腔在全国各地形成一个庞大的“高腔”戏曲体系,遍布江西、北京、湖南、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全国四十多个剧种产生巨大的影响。
弋阳腔流播到哪里,就对这里的民间戏曲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在弋阳腔诞生地的赣东北地区,受其影响尤为明显。
明清以来赣东北地区的戏曲活动明初,由于明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以繁荣,随着经济交通和城镇商贸的发展,在江西出现了“四大名镇”,其中景德镇和铅山的河口镇都在赣东北地区。
隶属于饶州府的景德镇是全国驰名的制瓷业中心,成书于嘉靖年间的《陶书》记载:“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
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
而隶属于广信府的河口镇,位于信江中游,更是人口繁盛,商运如织,尤以造纸业最为发达,“郡中出产多而行远者莫如纸,铅山粘须,谓之贡纸”(清康熙《广信府志》)。
同时,赣东北地区也是由东(江浙)向西进入江西及西南地区的必经之处。
特殊的地理位置,繁盛的经济基础,使得宋元时期流入江西的南戏在赣东北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明初,南戏《目连戏文》受到了赣东北地区广大市民和农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特别是当地的佛道两教,也积极搬演此戏。
位于赣东北地区的龙虎山正乙天师道搬演的目连戏被称为“道士目连班”,而扮演戏中和尚的道士被称为“和尚道”,他们的唱腔则来自天师道的经腔。
而佛教一派也不甘寂寞,他们一般由信奉佛教的大村坊宗族首领主持,演出人员按房族摊派,而且其角色也一直沿袭,代代相传,父亲演小丑,其儿孙代代演小丑。
一般是有演出时临时集中,演出结束解散。
同时,民间其他音乐形式也蓬勃发展,赣东北地区的民间小调、说唱音乐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渗透到许多目连戏的表演中,丰富了目连戏的唱腔音乐。
在这种客观的历史条件下,弋阳腔逐步形成,并开始在赣东北地区的土地上繁衍。
明代四大声腔名词解释
明代四大声腔名词解释明代四大声腔是指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和昆山腔。
弋阳腔源于江西省弋阳县,形成于南宋,发展迅速。
在元代后期已与北方各地传来的曲调完全不同,到明朝嘉靖年间,已经完全定型。
到嘉靖末年,弋阳腔已经盛行于江南一带。
明末流传于四川、湖广一带,故又称为“川腔”。
明朝中期的戏曲音乐大师魏良辅在其《南词引正》一书中总结了“百戏所祖”、“万曲之根”、“传声之器”三种说法,即认为:南曲是百戏之祖,凡戏曲音乐都是由它衍化出来的。
自元代至明初,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南曲与北曲相互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明朝时的弋阳腔,也叫“弋腔”。
因为其最初形成于江西的弋阳而得名。
这一类代表作品有弋阳腔的《鲁大郎艳秋》、《王小赶脚》,海盐腔的《赵氏孤儿》、《张朝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谢金吾》,余姚腔的《玉蜻蜓》、《孟丽君》、《苏三起解》、《碧玉簪》,昆山腔的《浣纱记》、《义侠记》、《玉簪记》、《金雀记》等。
昆山腔起源于明代中叶苏州吴江一带的民歌。
后来经过沈璟改造和乐师魏良辅等人的努力,才在苏州一带流传开来。
昆山腔以“水磨调”和“祝英台小调”为基础,吸收了南曲、北曲的部分曲牌,加以丰富,不断向外扩展。
,出现在元末明初,一般认为是江苏太仓的魏良辅将海盐腔与余姚腔结合起来,创立了流传于江浙一带的“海盐腔”,即是昆山腔的前身。
因为其主要曲调是“水磨调”,因此被称为“水磨腔”。
到明末清初时,“水磨腔”开始向江苏周边地区流播。
清代乾隆年间,“水磨腔”在太仓地区被民间艺人加工整理,并且以当地语言念唱,逐渐成为独立的戏曲声腔,因为其音乐风格近似于昆曲,因此被称为“昆山腔”,又因其原来的流行地区是江苏昆山而得名。
至此,昆腔的地位达到了它的顶峰。
其最初产生于苏州吴江一带的“江东”,因此又称为“吴江调”。
又因“江东”又称“昆山”,因此后世又称为“昆曲”。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弋阳腔是我国传统曲艺之一,具有独特的特征风格。
它以江西弋阳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下面我将从语言特点、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弋阳腔的特征风格。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弋阳方言作为弋阳腔的基础,具有浓厚的江西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演员们运用地道的弋阳方言进行对白,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感受到当地人的生活情感。
弋阳方言独特的音调和语调,使得弋阳腔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表演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弋阳腔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而备受称赞。
在弋阳腔的表演中,演员们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演唱,还会配合动作、表情、肢体语言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而且,弋阳腔还融入了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武术、舞蹈、杂技等,使得表演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弋阳腔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的特点也是其独特的风格之一。
演员们常常选取当地的民俗故事、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题材,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弋阳腔所描绘的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弋阳腔的特征风格不仅体现在语言和表演形式上,还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上。
弋阳腔的剧目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家庭琐事、爱情婚姻、社会风俗、历史传说等等。
不同的剧目内容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使得观众在欣赏弋阳腔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一些人生道理和社会问题。
弋阳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深入生活的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而闻名。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
通过观赏弋阳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西弋阳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真实与深刻,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弋阳腔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弋阳腔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一切的源泉和支撑,使得它成为了我国传统曲艺中的瑰宝。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1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调研报告摘要弋阳腔(又名高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起源于江西省弋阳县,自诞生以来,它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
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流程。
弋阳腔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弋阳腔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未来,弋阳腔又将何去何从。
本调研报告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说弋阳腔。
弋阳腔的形成与演变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产生于弋阳县,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它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声腔,有“南昆北弋”之称。
据乾隆版《弋阳县志》载:“弋阳腔杂剧曲调名,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1119——1125)南渡之际,位置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碾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云云。
据此,则弋阳腔即属南戏,当是我弋之征?而汝南弋阳矣。
”据《猥谈》记载,弋阳腔属南戏的一直流派,它和海盐、余姚、昆山等声腔一样,是南戏在各地流传、演变的产物。
宋朝南渡以后,南戏盛行,弋阳县地处赣东,属广信府,又与饶州府毗邻,为浙、皖、闽交通要冲,常有南戏演出活动,其时,当朝宰相陈康伯和礼部尚书周执羔均为弋阳人士,文人往来及各类文艺戏曲交流频繁。
据传,浙江温州乐清人王十朋考中状元后,赴饶州任职路经弋阳县,就在碧落洞天书院讲学,并拜访陈康伯,王赠陈一批南戏剧本,这些剧目在弋阳县及赣东一带流传的很快。
南戏在赣东北地区受地方语言、民间风俗已经龙虎山道教、目连戏的影响,辗转改益,遂形成了弋阳腔戏曲。
自明初至嘉靖、隆庆年间,弋阳腔流传分布的范围最广,除江西之外,盛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及北京和南京等地,并逐渐在不同的流行地区演变为新的地方的剧种,成为一个庞大的声腔系统。
明嘉靖以后,弋阳腔在弋阳及其邻县贵溪、万年、乐平一带十分活跃。
弋阳腔名词解释
弋阳腔名词解释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说唱文艺形式,起源于唐朝,今天在江苏弋阳县和附近的一些县仍然流传下来,经历过千百年的沧桑古老。
弋阳腔以其丰富的韵文押韵语言和押腔形式而闻名,既有传统的诗歌,又有议论文章;既有宗教语言,又有民间的艺术表达,它充满着禅宗的哲学思想和贯穿着宗教典籍的文艺思想。
弋阳腔把人类最复杂的思想概念转化成最简单的格律,使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宣扬性,在低沉而沉稳的节奏声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它们表达的思想理念。
此外,弋阳腔还是江苏音乐表演、晚祭等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礼崇神佛。
不仅如此,它还为民众通过竞技运动、朗诵创作消闲娱乐。
总之,弋阳腔的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性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国粹。
戏里戏外弋阳腔
节以 其 喧 。 亢 的 阳 的 演 终 奏以 鼓,调 ”高 质朴 弋 腔 表 始 伴 大
锣大 也许是具有群 参与 更贴近百 鼓 众的 性或 姓们的生 活 和 欣赏趣味吧, 生活在这块土地的子民, 无不念着恋着自 己的 腔 弋阳 在 e 阳, 几乎村村都有白 己的戏台, 是单独的 有的 表
又 72 傅i 军
会 像 唱 一样 也 是因 种 语 唱 弋 说 是 歌 — 许 为这 话 和 戏的
阳腔同出一源 之故吧。 然而, 作为戏曲的弋阳腔我只会哼
了 颜 色 各 传 故 舞 的 上 不 平 的 五 六 的 种 说 事, 台 正 方 是 面 天
花板, 而是向 顶部凹 菱形空间, 凿井, 进的 名日 这可以说是 民间百姓的科学发现和创造。虽然没有现代的扩 音器, 但 在嘈杂的环境里. 演员在台上唱出的 声音照 样能传到很远 的地方, 全凭这凿井聚声传音的功 效 乡村的 是我们 戏台 儿时的快乐天地, 里我们在这儿或捉迷藏, 平日 或讲戏台 上的绘画故事, 或学着大人的模样吹吹打打咔呛啊啊地唱 着自 己的稚气 一个村庄有一二百户人家以上在那里都被叫做大屋
是如此沉俪, 此迷醉 如 我曾多少回见到村里的少女姐姐在看完戏的 第二天 一大早, 就来到戏台的后面转悠, 四处寻觅, 仿佛要寻自 己 丢失的魂灵似的。」 _前问个 究竟, 她们才整着眉满怀忧伤 地说, 天晚 _ 昨 」戏中 被打死的人到哪去了? 这故乡的大戏 着实撩人不轻 村子 里买了台手 扶拖拉机, 天它十什么我已没有印 白 象, 独在脑中 唯 记得它是专门 L用来运乡 晚 民们到县城看 戏的。秋 末时节, 忙完了田 间一年的劳作, 每每傍晚, 村里
谁的 功夫好. 在乡民的心里都有一个评判标准, 这些也是 茶余 饭后的 话题。 不论如何‘ 对演员在心里都存有几 乡民 分敬意, 话里活外都为他们感到高兴, 因为每家每户都可 能 有一个 在演戏 人正 或正在 学戏 在这里,乡民生活中的 赏心乐事除了 结婚生子盖房 子, 就要数看大戏了 每个村子里有了喜庆的大事都会 请 来戏班子, 重热闹 最隆 的还应该 是过年看大戏。 戈阳 剧目 腔的 大多脱胎 于 连戏文, 受话本、 目 又 小说 的 影啊, 并集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它的 作为
【明清音乐】戈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doc
【明清音乐】戈阳腔及其他地方戏曲弋阳腔戈阳腔最初是流行于江西戈阳一带的南戏声腔。
在元末明初,它已流传到徽州、福建等地。
明永乐年间,还传到了云贵一带(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当时,它的势力可与浙江的海盐腔相抗衡。
明代的戈阳腔,除了单个的只曲以外,一般由各个曲牌联成各种形式的套曲和集曲。
其联缀方式与南戏无大差别,但是其唱腔由于吸收了本地的民间音乐而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并且根据内容的要求,还运用了滚调与帮腔的手法。
其伴奏乐队只有锣与鼓等打击乐器,所谓“其节以鼓,其调喧”。
滚调一般分为滚白与滚唱两种,滚白即两句唱腔间插入的一段带有吟诵性的说白,滚唱即两句唱腔间插入的用简单的唱腔唱出的通俗易懂的词句。
它们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解释剧清,烘托气氛;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的感情,例如明万历刻本《玉谷新簧》所载加有滚白、滚唱的《琵琶记》《蔡中郎书馆思亲》折里的一段《雁鱼锦》:(生唱)思量那日离故乡(白)父爱子指日成龙,母念儿终朝极目。
张太公有成人之美,每重父言,赵五娘有孤单之虑,惟顺姑意,那些不是真情蜜爱!(唱)记临期送别多惆怅,(白)那日五娘送我到十里长亭,南浦之地呵!(唱)携手共那人不厮放。
(滚)嘱咐与叮咛,爸娘好看承,他说理自尽,不用我劳心。
教他好看承我年老爸娘,料他不会遗忘。
(白)……(唱)闻知道我那里饥与荒,这里滚白与滚唱就进一步渲染了南浦嘱别时对五娘的叮咛,从而加深了蔡中郎的思亲之情。
帮腔即一唱众和的形式。
这种形式至晚在汉代的“但歌”中已经存在。
但是它在弋阳腔中,对于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刻画剧中人的内心感情,代他说出心中难言的苦衷;或者介绍剧中人的行动、身份等等与滚调一样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例如江西戈阳腔《金貂记》《丁山报喜》出中的《剔银灯》:此段的帮腔部在每句末尾几个字,如“抑”、“不义”等;或重复叠唱前句末尾的几个字,如“忠良捐弃”等。
它们有效地突出了尉迟恭对奸相李道宗陷害薛仁贵的愤怒。
弋阳腔①
遗产。
二、历史 (一)南戏早期进入弋阳的可能性
弋
阳腔的艺术风格是质朴的,不是粗率的;是激情澎湃的,不是冷漠悲戚的;是统摄人的灵魂的,不是喧闹低俗的;是恣肆汪洋的,不是孱弱轻浮的。弋阳腔艺术是建立在弋阳(整个饶州地区)丰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上的。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殊的人文精神是弋阳腔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弋阳腔倚靠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造成人心灵的震撼。锣鼓铿锵,以情动人,不受约和激情的帮腔,使得弋阳腔获得了超越方言土语和地域文化局限的艺术贯穿力、亲和力,以及融合各种地域文化的穿透能力。
战乱和灾荒不已,锻造了弋阳及其附近地区百姓顽强不屈的性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催征则恃强抗拒,习以为常。”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尔年以来,人心不古,淳者漓,朴者斫,强狠徂诈之习侵兴,是以狱讼不息,盗贼滋蔓,视昔盖径庭矣。”弋阳人生性耿直,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有传统的。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新安人程有守说:“弋吴丸邑也,犹当古百里之封,先辈之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山川文物甲于江右。”所谓“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就是对弋阳人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敢做敢当精神的另一种解读,另一种阐释。弋阳腔与昆腔同样脱胎于南戏,但是,弋阳腔和昆腔产生的社会背景大相径庭。虽然最初昆腔也是:“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但是,昆腔经过了文人在书斋里的精雕细琢,经过了知识分子诗酒会友,檀板轻敲,细心玩味,缓词磨调,精心包装的艺术加工。
元明时期弋阳及其附近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弋阳腔不可能是浅斟低唱,不可能舒缓委婉,不可能追求雅致精巧。弋阳腔不是在文人的书斋里诞生的,不是供花前月下玩味的,不是酒足饭饱之后的消遣,甚至不是在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上演唱的。弋阳腔是下层民众的戏曲,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是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挣扎和呐喊;是站在悬崖边上,对命悬一线者的召唤和拯救;是面对饥饿和死亡时生活勇气的鼓舞;是人生理想的寄托和对生命的一种解读。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
初探“弋阳腔”之流变弋阳腔是江西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这种音乐以“弋阳调”为基础,吸收了各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被广泛传唱于江西宜春、上饶、赣州等地。
这种音乐特色独特,以悠扬动听、清新自然为主要特点,被誉为“江南音符之花”,然而除此以外,弋阳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流变。
所谓流变,顾名思义,就是指弋阳腔中曲调的变化。
在民间,弋阳腔曲调一般由地方流传、口口相传,因此,各地的弋阳腔曲调可能存在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纵观江西各地的弋阳腔,不同的歌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和特色,因此在演唱弋阳腔时,歌手也会根据不同的情感和气氛,创造自己独特的曲调和风格,这就是流变的体现。
从形式上看,弋阳腔的流变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由歌手主动创新的,即歌手在唱歌时,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创造新的曲调和风格。
这种方式体现了歌手的创意和艺术性,也使歌曲更富有情感,更加动人。
第二种形式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而自发产生的。
弋阳腔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现实背景。
因此,在弋阳腔演唱中,也会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这种反映和体现也贯穿了弋阳腔的流变过程中,使得弋阳腔的曲调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中。
这种方式体现了弋阳腔民间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具体来说,在弋阳腔中,歌曲的流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曲调变化。
因地域差异、歌手表现场合不同,同一歌曲的曲调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杏花天》,在江西各地和不同歌手演唱时,曲调可能会完全不同。
第二,歌词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也会不断变化。
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歌词也会进行改编和增补,以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第三,歌唱风格变化。
在不同的地方、场合和歌手演唱时,歌曲的艺术表现也会不同。
例如,有的歌手强调情感表达,而有的则更注重节奏和节拍。
这种变化使得同一首歌曲在演唱时,有时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
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
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控、弋阳腔、昆山腔"。
弋阳腔产生于元末明初,这是目前戏剧史家们共同的认识。
战乱和灾荒不已,锻造了弋阳及其附近地区百姓顽强不屈的性格。
弋阳腔广泛传播是由于人口大量流失造成的
元末明初,在江西赣东北的弋阳一带,流传着一支以徒歌加帮腔为演唱风格的古老戏曲声腔,她就是弋阳腔。
弋阳腔,简称“弋腔”,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
清代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
故弋阳腔又通称高腔。
弋阳腔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透露着江西民间文化的光彩。
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弋阳腔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四大声腔之首。
弋阳腔发源于赣东北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壤,扎根于这里的民情民俗与民风,这支古老的声腔一经诞生就以她草根文化的形态,为广大百姓喜爱,并广泛影响了大江南北。
但更重要的是弋阳腔本身,它在声腔上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它在剧目内容上切合群众的需要,在艺术形式上也易为群众所掌握。
弋阳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本无宫调”、“借用乡音”----无限的融合力和适应性。
二、徒歌、帮腔-------具有标签意义的特征与风格。
三、“其节以鼓,其调喧”------音乐伴奏粗犷的乡土特色。
四、“滚唱”和“滚白”。
-----声腔打破束缚的开放性。
五、改词歌之------剧目的广泛适应性。
声腔特点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
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
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
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脚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在广泛流播的
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新中国成立后,弋阳腔古木逢春,1953年省文化厅创办了江西省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1958年,在弋阳腔发源地——弋阳县组建了弋阳腔专业剧团;1959年,弋阳腔新剧《还魂记》在庐山为中央领导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高度赞誉。
近二十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弋阳腔的传承步入困境,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OO四年四月,弋阳腔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省、市等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弋阳腔实施保护,特别是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保护方案,核发了保护工作经费,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国弋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培训了演员,恢复组建了剧团,为弋阳腔的保护传承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弋阳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它延绵至今,虽有兴衰,但始终不绝,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