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新版)鲁教版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第二单元探秘水的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并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能说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的作用。
2、通过对结构图片、实验视频的分析、讨论的方法来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2、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从信息中学会处理获得知识,建立物质微观世界观六、教学过程:1、在原子中下列微粒的关系如何?A、质子数与电子数?质子数等于电子数B、质子数与中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板书设计] 课题2.3、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电中性)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种类。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练习
由联系题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一问题过渡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上,从而引出原子的质量非常的小,进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给出公式,指导计算
由公式中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学生的结果相互印证。
指导练习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新问题,从而导出新课
感受科学的进步,并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一规律。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
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律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
由数据理解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并且感觉原子质量数值太小,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计算得出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生:激发学生思考
生:讨论回答
生:讨论书P44页交流共享1、2
生:讨论P38交流共享
生:总结规律
通过简短的视频介绍原子结构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说明:1.原子核体积小2.原子核质量大3.原子核带正电
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后反思
教学侧记
一、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的实验探究
1、汤姆森
2、卢瑟福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①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方向
②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二: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课堂反馈(学案)
作业:课时作业
师:引入新课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如果你在纸上画出1、48cm长的线段必须把它分成一亿等分,其中一份的长度才跟一个氧原子的直径相等,那么原子这么小真的不可以再分了吗?
九年级化学学科教案
课题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原子的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被一直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TOMS发现了电子叩开了原子的大门
师:引导学生思考若是像欧姆森的西瓜模型会是怎样?
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师:原子核是不是还可以再分呢?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课程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1、简介原子的发现史。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活动一、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怎样?(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2)、原子中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活动四、教师课件展示原子与乒乓球、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3.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践中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将原子结构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原子结构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举例说明。(1题)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原子结构发现历程的资料,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以下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并撰写读后感。(1篇)
5.小组合作任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分子、离子的知识,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2)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以及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探索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推论物质的原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初步了解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变化的事实,但是对学到的微观知识认识的仍很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并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及模拟动画等,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电子(-)原子{ 质子(+)原子核{中子(不显电性)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新) 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三、情感态度: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类比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更深刻的领悟原子结构的知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展示:温故而知新(2013.百色市)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都可分C.花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对于原子的结构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研究和探讨。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重温科学家们的原子结构假说及实验推论,一起来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课题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先看一下在原子论中所描述的原子,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设想设问:你能否在生活中找到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呢?学生:讨论回答铅球钢珠等过渡:我们看到道尔顿认为的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然而英国的另外一位科学家汤姆森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电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
向人们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
展示:了解汤姆森的原子设想设问:你能否在生活中找到汤姆森的原子模型呢?过渡:那么原子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因为原子很小,我们无法把它打开来看,我们今天就请来神通广大,能大能小的一个人物----孙悟空,让他把自己缩小数亿亿倍,钻进原子的内部来一探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4.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实施: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3)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教学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加深对电子和原子结构的理解。作业的难度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整,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第3课时原子中的电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中电子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子的电荷、质量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2.理解原子序数与电子数的关系,能通过原子序数判断原子的电子数。
3.掌握电子排布规律,能正确书写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2)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山东省青岛市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③原子案例的分析:选择典型的原子案例进行分析,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④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原子相关的主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总结中,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上对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技能上能运用原子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在情感态度上对原子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激发。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针对学生对原子结构概念的抽象性难以理解,我将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图表和示意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针对个别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不高,我将在分组讨论时进行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我也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个别辅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疑问,并提供改进建议。
-在课堂上选取部分作业进行点评和讨论,让学生从他人的作业中学习和借鉴,提高整体作业质量。
-鼓励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修正,并要求他们在下次作业中展示改进成果。
内容逻辑关系
①原子概念的引入:通过开场提问和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原子的兴趣,初步感知原子的存在和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分子、化合物等概念。他们对化学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此外,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能够实际观察和操作的实验内容通常较为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原子构成的相关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互动和实际操作来学习,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理解原子构造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构造示意图的含义。
3、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像、猜测—探究、证明—归纳和学生间互相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才能、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才能。
2.树立“构造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构造、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1〕猜测: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构造模型图〔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宏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说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学案(新版)鲁教版
2、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
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材第37页交流共享:发现这一现象,你会怎么想?
教材第38页活动天地2—3: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请你分析表中信息,看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四、课堂训练
1.在原子的组成中,带正电,带负电,中子不带电。电子绕着做高速运动。电子占据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集中原子的主要质量。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可以继续再分,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二、原子的基本性质(重点)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原子的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
5、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粒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构成
由原子构成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学案1(新版)鲁教版
一、复习检测
1.每年五、六月份,人们在栀子花树旁会闻到怡人的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
2.纯水、蒸馏水属于物,矿泉水、硬水(井水、泉水)、软水属于物(填“纯净”或“混合”),一般地说“水”指的是纯净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学案 鲁教版
原子的构成课堂探究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可以再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以为原子是简单的、不能分割的实心球体。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知道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2.原子结构(1)原子中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粒子种类电性质量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1.67×10-27 kg中子不带电 1.67×10-27 kg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约为质子质量的1/1 836(2)①原子中,质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几种常见原子的结构: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氯17 18 17②原子一般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普通氢原子无中子;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解析现象解释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原子核体积小变原来的前进方向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小部分α粒子受到排斥力导致其偏离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同时进一步说明原子核体积小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原子核体积小,但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1)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例如金由金原子直接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氦气由氦原子直接构成。
(2)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原子之间存在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等。
知识点二 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较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 课时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离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二、新课学习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科学原子论,他认为原子不可分。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汤姆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
这让他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46.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7.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总熵(混乱度)不断增加。
48.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热效应。
49.化学反应的熵变:化学反应过程中熵的变化,表示系统的混乱度变化。
21.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22.分子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2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24.晶体:具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离子或原子的集合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5.晶体的类型:
-离子晶体:由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如食盐(NaCl)。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原子的构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的构成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视频:播放相关的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原子理论进行解释,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互动教学,如原子构成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原子的构成和电子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讨论法: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疑问。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原子的认识,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相关知识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结构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定义:带电荷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3原子的构成
2.3 原子的构成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认识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表示图的含义。
3.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过想象、猜想—研究、证明—归纳和学生间互相谈论、交流,加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经过参加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培育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领悟物质构成的神秘,培育抽象思想能力、想象力和解析推理能力。
2.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心主义观。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教课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课过程一、课程导入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荒漠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原子弹有很大的威力。
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
二、新课讲解【过渡】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原子。
原子是一种特别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对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行以再分,是否是说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 年,应该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必定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一)原子的结构【讲解】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发问思虑】原子核还可以不可以再分呢?想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
科学研究表示: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行切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构成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2.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
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目标
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
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
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