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案例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1.二战胜利后,1945年11月戴高乐担任法国临时政府总理.但新政府成立不久.由于政见不合,戴高乐就与制宪议会内各政党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涉及的实质实际上是在法国实行何种政治体制问题.戴高乐以他对法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坚决反对政党政治,主张在法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类似美国总统制式的中央政府.而制宪议会内各政党则坚持主张法国实行议会共和制,由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控制政府.由于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缺乏政党支持的戴高乐被迫于1946年初辞去临时政府总理一职,回乡归隐.1958年5月13日,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总司令萨朗利用军队对政府的不满,发动反政府的军事叛乱.5月24日,法国科西嘉岛的中下层军官发动政变夺取当地政权,并扬言向巴黎进军.军队的骚乱激起了法国左翼政党,工会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军队的暴动,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危机面前,弗林姆兰政府束手无策,完全陷于瘫痪.这种情况下,法国人民重新想起了戴高乐,希望他能够在危难中再次拯救法兰西.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5月19日,待机而起的戴高乐及时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表示愿意"承担共和国权力".5月27日,正当科西嘉岛叛军准备向巴黎进军时,戴高乐进一步发表公告,声明自己已经在采取实际步骤来接管早已瘫痪的中央政府的权力.这一公告发表非常及时,它促使军方叛乱将领发生分裂,防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大规模内战.国内局势开始渐趋稳定.关键时刻,戴高乐以自己非凡的个人威望,粉碎了军队的叛乱阴谋,这证明他确有能力拯救国家.6月1日,议会以329票对224票通过决议,授权戴高乐组阁.6月3日,议会又以350票对161票的绝对多数通过决议,授予新政府修改宪法的权力.之后议会宣布休会.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寿终正寝.根据议会授予的修宪权力,戴高乐一上台,即任命德勃雷具体负责新宪法的起草工作.7月中旬完成了新宪法草案文本的起草工作.综观这一部新宪法草案,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削弱了议会权力,降低了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新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任期7年.总统为国家元首,有行政,军事,立法,外交等大权.总统有权直接任免总理和高级官员,解散议会,并可撇开议会行使"非常权力"等.对于这一政治体制的设计,有人称之为"没有议会权力的议会制度",戴高乐则称这一制度"既是议会制,又是总统制".实际上它使法国由原来议会制的共和制变为半总统制的共和国.之后,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8月11日,新宪法草案获得宪法咨询委员会通过.9月4日,戴高乐借第三共和国成立87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正式提出了新宪法草案,呼吁公民投票予以通过.1958年9月28日,全体法国公民正式就新宪法草案投下庄严一票.投票结果大出人们意料之外:根据法国本土的统计,赞成新宪法草案的有效票为79.25%,反对票约为20.75%,弃权人数占登记投票人数仅为15.6%.法国政治史上除1936年议会选举外,就数这次投票弃权率最低,它表明在国家危难时刻极大多数法国公民都拥有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使命感.至于这次投票赞成率这么高,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宪法适应了当代法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宪法所规定的法国政治体制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民心.新宪法草案的被通过,标志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诞生.1959年1月,戴高乐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至此,戴高乐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完成了他对法国政府体制的改造.(下列问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的答案)1). 问题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诞生是( )A. 戴高乐利用法国国内发生严重政治危机的结果B. 军队政变的结果C. 外国武装势力干涉的结果D. 法国国内各政党斗争的结果2). 问题二:法国人民之所以支持通过戴高乐新宪法是因为( )A. 法国人民认识到议会共和制不符合法国国情B. 法国人民当时已经厌倦了国内长期存在的政党政治斗争C. 戴高乐政府高压政策的结果D. 戴高乐政府欺骗民众的结果2.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制订俄罗斯联邦新宪法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之后,以叶利钦总统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宪法委员会和以哈斯布拉托夫议长为首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制宪工作.制宪过程中,议会一方代表认为,俄罗斯应该以现行宪法为蓝本,制订新宪法,实行议会制,以防止出现权力滥用,破坏民主乃至总统独裁的现象.但以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认为,象俄罗斯这样一个正处于艰难过渡时期的大国,国内各种矛盾和政治斗争异常复杂,实行议会制是不适宜的.只能选择总统制.很显然,总统派更注重国家的行政管理,试图通过扩大和加强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动变革.1992年4月18日,俄罗斯联邦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推广了一部确认"高效率议会和高效率总统"体制的新宪法草案.但是新宪法草案遭到总统一方的坚决反对.为此,双方相互攻击,各自为政,以致发展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93年5月20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召开制宪会议和完成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总统令.7月12日,由总统一方召开的俄罗斯制宪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拟订了一部在俄罗斯基本上采用法国式总统制的新联邦宪法草案,并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等许多成员退席以示抗议的情况下,以434票对62票予以通过,交由全民讨论.这部新宪法草案炮制出笼后,之后两个月,围绕着肯定还是否定该宪法草案,总统和议会两方的斗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状态.9月1日,叶利钦宣布解除支持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一方的鲁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9月18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宣告成立,准备取代最高苏维埃.9月21日,叶利钦发布命令,终止俄罗斯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并宣布俄罗斯联邦新的立法机关——联邦大会的选举将在12月11-12日举行.叶利钦的这些措施无疑是要摧毁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的权力基础.面对叶利钦的步步进逼,哈斯布拉托夫当然不甘心束手待毙,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9月3日,俄罗斯议会通过决定,否决了叶利钦有关解除副总统鲁茨科伊职务的命令.9月21日,俄议会主席团通过致俄罗斯公民书,宣布废止叶利钦终止议会权力的命令,停止叶利钦总统职务,决定由鲁茨科伊任代总统.同日,鲁茨科伊宣布接任俄罗斯总统职务.哈斯布拉托夫议长号召举行全国总罢工.9月24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动军警包围了议会大厦,议会与外界的电话联系被切断,议会通往外界的一切通道均被封锁.不久,政府又停止了对议会大厦的供电,供水.面对政府可能进行的武装镇压,议会方面,新成立的议会武装小组紧急向议会警卫部门和志愿保卫人员分发武器弹药,准备抵抗,武装冲突一触即发..10月3日,局势突然恶化.这一天近万名支持议会的莫斯科市民冲破了由警察和特种部队在议会大厦附近设置的层层防线,在议会大厦前举行示威集会,接着他们又试图占领莫斯科市政大厦,国家广播大楼.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当晚,叶利钦发布总统令,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并下令政府军进攻议会大厦.8小时后,议会大厦被攻占,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议会任命的代总统鲁茨科伊等被捕.从而结束了俄罗斯政坛上持续了一年多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整个事件,事后据俄罗斯官方宣布,冲突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史称"十月事件".之后,没有了议会羁绊,叶利钦利用大权在握的有利时机,授意制宪会议对7月12日制订的新宪法草案做重大修改,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和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同年12月12日,俄罗斯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至此,经过长达2年左右的斗争,俄罗斯终于正式确立了以法国式总统制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制.(下列问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的答案)1). 问题一:俄罗斯"十月事件"的发生,反映了( )A.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极不成熟B. 总统武装进攻议会的行动是合法的C. 这是外国势力干涉俄罗斯政局的结果D. 总统武装进攻议会的行动是非法的2). 问题二:俄总统和议会之间的这一场斗争,其实质是( )A. 双方进行的是一场政治权力之争B. 双方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在俄建立什么样政府体制的斗争C. 俄人民不愿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D. 总统的行动是人民意愿的反映。
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对比与分析
肯尼亚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等人员组成,是国家的最高 行政机构。
内阁职责
内阁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事务,向议会负责并报告 工作。
议会制度
肯尼亚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分为国民议会和参议院 。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制
国家结构
尼日利亚是联邦制国家,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组成。
03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特点及案例分析
美国总统共和制
总统选举制度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可连 任两届。
三权分立原则
美国政治制度基于三权分立原则,即行政、立法、司 法三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联邦制国家结构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由50个州组成,各州享有相对独 立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英国君主立宪制
汇报范围
01
涵盖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
本次汇报将涵盖多种政治制度的国家,包括民主制、共和制、君主制、
社会主义制度等。
02
涉及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
本次汇报将全面介绍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包括宪法、选举制
度、政府组织形式、政党制度等。
03
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本次汇报将深入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
选举制度
德国总理和议员均由选民 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
04
亚洲国家政治制度特点及案例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01
02
03
04
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 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
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_比较政治制度_教学中案例的运用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4-20科研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院级精品课程《比较政治制度》([2009]2号)建设立项作者简介:陈华森(1970-),男,副教授,博士;唐昆雄(1962-),男,教授,博士;黎珍(1973-),女,教授,博士;江明生(1974-),男,副教授,博士;春学(1975-),男,讲师,硕士。
《比较政治制度》教学中案例的运用与分析陈华森,唐昆雄,黎珍,江明生,春学(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01)摘要:案例内容和形式的适当选择和运用可以增强《比较政治制度》教学的趣味性、启发大学生思考、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综合运用讲解法、讨论法、辩论法和总结法等,可以有效提升案例运用与分析的效果。
关键词:政治制度;比较;案例;运用;分析中图分类号:G 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253-03J ia o Yu S h iJ ia n Ya n J i u ☆教育实践研究☆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1]212课堂教学是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场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逐渐在大学普及。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案例运用与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在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具有特有的效果。
大学教学实践证明,案例的运用与分析在巩固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突出效果。
它能发挥大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演讲辩论能力。
本文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之《比较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案例在该门课程中的运用与分析,希望达到以此提高大学课堂教学实效之目的。
一、案例运用与分析对《比较政治制度》教学的积极作用(一)增强教学趣味性一般而言,趣味教学适用于低学历阶段,特别是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教学。
政治经典案例30例
政治经典案例30例1. 法国大革命 (1789-1799)政权颠覆与民主社会的先例,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启示。
2. 美国独立宣言 (1776)宣告了美国独立于英国的决心,奠定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础原则。
3. 马克思主义 (19世纪)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4. 美国宪法 (1787)确立了美国的法律框架和政治制度,为现代宪政国家的范本。
5.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了凡尔赛条约和二战的爆发。
6. 苏联十月革命 (1917)推翻了俄国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7.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对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开展。
8. 马歇尔计划 (1947)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帮助恢复战后破败的欧洲国家,并巩固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9. 中美尼克松会晤 (1972)结束了二战后中美敌对状态,缓和了冷战局势,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英国退欧公投 (2016)英国公民通过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引发了欧洲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11. 巴黎公社 (1871)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先例,为后来的革命和社会运动提供了范例。
12. 俄国革命 (1917)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3. 美国 (1950s-1960s)争取黑人平等权利的运动,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了其他。
14. 中国改革开放 (1978-现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15. 德国统一 (1990)东西德国的重新统一,结束了二战后德国分裂的局面,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16. 柏林墙的倒塌 (1989)标志着冷战结束和德国统一的重要事件,也象征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17. 阿拉伯之春 (2010s)发生在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和自由运动,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治学原理案例
政治学原理案例本文将以美国政治制度为例,分析政治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美国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其中贯穿了许多政治学原理。
第一个相关原理是代议制原理。
美国政治制度中代议制的体现最显著的就是美国国会。
国会是美国政府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个部分组成。
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代表不同的选民,如大多数选民和州选民。
国会议员被选举并代表选民在国会中决策。
因此,代议制原理在国会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该原理表明,民主制度不需要直接民主,而是可以通过代表委托的方式来实现。
第二个相关原理是制衡原理。
美国政治制度的许多要素都被用来保护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之间的平衡。
制衡原理防止一个机构过度权力,从而导致制度的崩溃。
例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之间的权力分配。
一个相关的案例是2018年的美国政府停摆。
在停摆期间,议员和总统之间的僵局导致了许多联邦政府机构的关门。
然而,最终国会和总统达成了一项妥协,结束了停摆。
这个案例突显了制衡原理的重要性,即在制度的各个层面,保持对权力的平衡。
最后,美国政治制度中还蕴含了公民自由和民主原理。
这些原则体现在宪法中最重要的前十修正案中,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平等保护法。
这些法律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使他们可以行使自由和自决的权利。
总之,政治学原理在美国政治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代议制原理,制衡原理以及公民自由和民主原理是其中最重要的。
不断的改进和实现这些原则将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定性。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外,美国政治制度中还有其他重要的政治学原理,如民主原则、政府责任制和平等原则。
民主原则是一个基本原则,指出政府应该是由人民选择的代表来管理。
美国政治制度中,民主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选举中,人们通过投票来选择他们的代表。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人民来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例如举行集会和示威活动。
政府责任制原则是政府应该对人民负责。
在美国政治制度中,下层政府应向上层政府负责,并为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一个政策案例[优秀范文五篇]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一个政策案例[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一个政策案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一个政策案例——试析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异同作者:XXX公共政策或政治制度的建立,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的表现。
一、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性政治制度的创设并非纯理性构建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之上,在特定的环境下展开,因此现行制度不可避免地会残留过去制度的成分。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最初形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出现,是人事行政制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如果以英国1855年5月21日公布的《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作为现代公务员制度(也称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到20世纪80年代,公务员制度的历史不过130多年。
公务员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便为其注入大量经验。
经历100多年发展的公务员制度,引入、发展、创造出许多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如分类管理体制,公开、平等的激励竞争机制,专业化管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等。
二、时间序列的重要性不同时间段所产生的政策制度,会有一定的历史影响性,阶级性,社会代表性都会有所差异。
西方文官制度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在政治层面存在许多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的东西,如政治中立、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人才主义用人标准、封闭化的官僚体系等。
就管理而言,西方的公务员制度也存在着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
既然西方公务员制度存在许多弊病、有许多同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格格不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在改革政府人事制度过程中还是决定引入这一制度?当然,我们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决非西方文官(公务员)制度在中国的翻版,但两者的相似决不仅仅是共用一个概念(公务员),两者在框架结构、形式、具体制度上有相当多的相似点(如果不是一致点的话)。
抛开政治因素不说,西方公务员许多管理方法、运行制,恰恰是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所忽略、欠缺的,如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公开性、部分机制、分类管理、高流动带来的新陈代谢能力、系统化的制度框架等等。
政治学原理案例
政治学原理案例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涉及到政治的本质、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机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等方面的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政治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政治学原理的应用。
案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美国的政治体制采用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相互独立。
这一原则源自于蒙特斯基的学说,他认为政权应当分立,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专制。
在美国,行政权由总统负责,立法权由国会负责,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负责。
这种分权制衡的体制设计,使得各个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避免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政治学原理中的权力制衡和分权原则。
案例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的政治体制采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通过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一制度体现了政治学原理中的民主原则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可以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政治学原理中的民主原则和人民主权的理念。
案例三,欧盟的多层次治理结构。
欧盟是一个由多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其治理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在欧盟内部,既有成员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也有欧盟机构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多层次治理结构体现了政治学原理中的多元主义原则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治理结构,各个成员国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主权性。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政治学原理中的多元主义原则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政治学原理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智慧。
只有深刻理解和应用政治学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政治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初中政治制度解析案例知识点汇总
初中政治制度解析案例知识点汇总中学政治课程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政治制度的解析案例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本文将会对一些常见的政治制度解析案例进行知识点的汇总和分析。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案例: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指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全民管理国家事务,并运用各种形式的民主制约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知识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实行人民民主的根本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知识点2: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的基本权力都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包括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权。
这些权力的行使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民主和法治原则。
知识点3: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核心是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通过选举和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自身权益的保护和维护,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约和监督政府,确保政府以人民利益为宗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案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的一种经济制度。
知识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它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发展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包括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供求调节和法律保护三个方面。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法律保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
知识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同时,它还能够通过保障公有制经济和实行再分配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区域自治制度案例:中国实行区域自治制度,旨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行使自治权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比较政治制度(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答:美国通过建立问责,健全问责机构等途径,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尽管中国与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上存有较大差异,但政府问责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借鉴和引进美国的积极经验,对健全中国的政府问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法律和制度上健全问责制美国在宪法和法律中设有关于政府责任的明确条款,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及问责制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规定。
美国联邦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必须经常向国会提供关于联邦政府的信息……并且要对为什么否决国会所提出的议案陈述拒绝的理由,这些都必须公布在国会的正式记录之中。
”宪法要求,政府必须对所有公共资金的收入和开支进行定期的陈述和说明。
更重要的是,宪法还规定,“若因为行为不当、被众议院弹劾或被参议院证明有罪,公共官员必须辞职”。
完善的法律为美国政府问责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美国总统不但承担政治责任,还需承担法律责任。
诚如汉密尔顿所说:“美国总统可以受弹劾、受审判,而且如果被判明犯有叛国、接受贿赂或其他重罪时,还得予以撤职事后可以受到普通法律的控告和处罚。
”关于总统和政府责任的法律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必须对人民主权负责的思想,而这恰恰是责任政府的核心。
美国的行政法主要指行政程序法,其基本原则在于,“一切政府部门的行为和决定是否合法都应受普通法院的检验”,即普通法院可以“制约行政部门的权力”,但行政部门不得干涉“法官行使审判职责”。
换言之,行政法适用于管理行政机关。
行政法要回答的问题是:“行政机关可以被赋予什么权力?这些权力有什么限度?用什么方法把行政机关限制在这个限度内?”因此,“行政法涉及对行政机关的授权,行使行政权力必须遵从的方式(主要强调法定程序规则),以及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拓展,伦理规范也被纳入法律体系。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该法规定,在联邦政府各部门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并对政府官员离职之后的从业行为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制度与政治案例分析
制度与政治案例分析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内部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程序和机制。
而政治案例则是指发生在政治领域并与制度相关的具体事例。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制度与政治案例,探讨其影响和启示。
一、宪政制度与美国总统选举宪政制度是一种以宪法为基础,通过一系列规范和机制来制约政治权力的制度。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宪政国家,其宪政制度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得到了体现。
美国总统选举采取了多重制约的方式,包括选民选举和选举人团投票。
这一制度设计能够确保选民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又防止了选举过程中的操纵和不公平。
通过分析这一政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制度设计在政治权力运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代议制度与英国议会制度代议制度是一种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来行使政治权力的制度。
英国议会制度是典型的代议制度的例证。
英国议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了下议院的议员,这些议员代表选民的利益参与政治决策。
而上议院的成员则通过委任和继承等方式产生,其职责在于审查和完善下议院的决策。
该制度通过代表的制度安排和权力制约,保证了政治权力的合理行使。
三、党内民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换届选举党内民主制度是指在党内进行民主决策和选举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换届选举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换届选举通过程序规定和选举机制,确保了干部队伍的更新和党内权力的流转。
这一制度保证了党的领导机构的稳定和延续,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基础。
四、法治制度与乌克兰反腐败行动法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范来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制度。
乌克兰反腐败行动是法治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乌克兰反腐败行动通过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法治制度在打击腐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对于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好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政治权力的合理行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比较——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作业(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题目: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年级:09(级)姓名:刘盼学号: 00930016任课教师:李慧勇作业成绩: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摘要: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近年来,我国香港地区反腐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位列14,居亚洲第二,新加坡则居第一。
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廉政”典范,香港与新加坡在执政上对我国内陆地区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新加坡香港“廉政”建设借鉴一、新加坡与香港“廉政”建设的相同点作为世界“廉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而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香港,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承多让。
二者在这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了独立的廉政机构,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反腐机制。
这一机制既包括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及晋升机制又包括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
这些机制在廉政建设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在公务员选拔上,以薪养廉——使人不必贪,给予公职人员适当足够的工薪报酬,使之依靠正常收入而不必通过贪污腐败便能维持自己及家人基本或体面的生活,从而达到使人不必贪的目的,从源头上确保了录用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廉洁度。
其次,针对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各机构可能的腐败行为,建立了内外结合、上下协调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
新加坡和香港先后成立了反贪调查局和廉政公署,从而使得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严密的监督网。
比较政治制度教案1PPT课件
18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 (3)政治必然要涉及到权力问题。权力是政治生活中的 一个核心要素,它是政治主体得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和 保障。
▪ (4)政治离不开意识形态,政治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思想 为指导。通过自身活动,通过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和实 施决策的形式,政治活动再现了对某种价值的信奉和追求。
4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定义 ▪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
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政治 及政治制度对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同时它也认为, 从根本上讲,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阶级与阶级 之间的关系。 ▪ 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 国家政权问题被马克思主义视作政治的核心。
3
政治的基本要素:
▪ (1)政治是发生在一个共同体中的活动,“是人类为有 意识地去理解和解决集体生活和集体组织的种种难题而作 的尝试。”其主体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
导论:研究对象和意义 ▪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
政治制度,比较则是指研究视角、 方法和范围。他研究的是古今中外 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对其进行纵 横上下的比较,包括比较的标准尺 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共性和某种政 治制度的个性,以及进行比较的观 点和理论的研究。
1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的定义
8
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
▪ 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狭义而言就是政权的组 织形式。一般说来,政治制度研究总是具 体的、个别的,如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 治制度、或某个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而 比较政治制度则是把两个甚至几个国家的 某种制度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案例分析[1]
《政治学原理》案例分析一、从孙志刚案看政治参与的功能27岁大学生毕业生孙志刚,2003年受聘到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工作。
3月18日,孙因未带身份证外出,被广州警方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其后在站内遭毒打致死。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
次日,全国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网络上更是掀起一股追究案件根源的热潮,在网民的强烈议论和关注下,此案引起全国民众的极大关切,并得到了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案件得以迅速侦破,相关罪责人员都受到相应惩处。
不仅如此,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又顺应民意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城市外来人员的不公正政策。
请运用政治参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此事件发表评论。
(不少于300字。
共10分)二、从“华南虎照片”案看政治参与的途径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宣布陕西发现华南虎,并公布据称为陕西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采村村民周正龙2007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华南虎照片。
但这一轰动性的消息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指可能是纸老虎造假。
11月16日,一网友称“华老虎”的原型实为自家墙上年画。
同时,义乌年画厂证实确曾生产过老虎年画。
11月26日,网易公布周正龙拍摄的全套40张原始“野生华南虎”数码照片。
12月3日,来自六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认为虎照为假。
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
6月29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的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正式承认照片系伪造,“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人员受到处理。
2008年9月27日陕西省旬阳县人民法院对华南虎照周正龙确定犯诈骗罪和非法持有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制度案例分析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制度案例分析1.选举制度案例:宪法赋予的选举权不容破坏案例:某地选举的民代表时,张某在三次讨论候选人提名过程中,对群众提出的候选人都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提出新的候选人。
在正式选举中,张到会场对一些选民说:“我们不选他们(指两个候选人),我要选就选我自己。
”他先向两名没有带笔的选民索要选票。
因为这些选民没有听到张说:“要选自己”的话,以为他为人代笔,便把选票交给他代写。
就这样张共收了33张选票,在未征求选举人同意的情况下,把两个候选人的名字上打了“×”,在另选人栏下填上自己的名字。
经检查,这些选民都不同意选张某。
由于他的破坏,两名候选人的选票都没有超过半数,造成选举无效的严重后果。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人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人选举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自由。
破坏或妨碍公民的选举,不仅直接影响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使,而且可能使一些人混进国家政权机关,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国家机关的威信。
因此,为了保障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神圣权利,不仅选举法专章规定了对各种破坏选举或妨碍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刑法也进一步规定了破坏选举罪,并规定对这种犯罪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为保障选举的顺利进行和选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本案中的张某非法煽动选取民不选候选人,以欺骗的手段索取了33张选票并擅自填写上自己的名字,造成选举无效,妨害了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张某的行为违反了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构成破坏选举罪,应依法对其进行制裁。
2.行政案例:1.原告张某,申请在已规划过的耕地上建房3间,经乡政府村镇规划办公室批准后,领取了宅基地使用证和农房准建证,遂建房3间,占地0.5亩。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2(全套)分析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魏思源100276
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 不好
是什么造成 了对日本如 此的仇恨? 这个想象中 的恶毒国家 哪里让人如 此厌恶? 我们能不能 拿一种审慎 的方法来研 究日本?
如果问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 不好
……
根据中国日报社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
二 忠 孝 仁
在 日本的文化中,“忠” “孝”“仁” 都占有
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 于“忠”和“孝”的观念 ,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 为最高准则的“仁”。
而 作为中国的帝王 , 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子, 是
天庭的代言人。而日本, 由于有天皇这个不可动摇的事
物的存在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忠” 和“孝”成为他 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
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这或许也是中日两国在这个事情上的区别。具体来说:中 日都重视“忠”“孝”,但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 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
仁
仁
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体现。为何日本 人理解的“仁”却有些误差呢?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 原因:
长期封建等级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戒许都源亍此在戓争丨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戓争不是天皇的错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丨体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丧国家一丧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日本文化丨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他们相信叧要每丧人在社会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丧世界就是完美的
63%
《菊与刀》中描
大多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
很不好
述的日本国民性及其 联想
菊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5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第五章选举制度使用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1-2)高岗仓2011.01学习目标了解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理解和掌握现代政治制度下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选举原则与选举过程。
计划学时:4学时选举是一种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早在原始社会就采用选举形式产生部落联盟的首领;从当今使用选举形式的广度上看,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都需要采用选举形式产生自己的领导和领导机关。
尽管这些选举各自都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则,但是它们并不是国家政治制度意义上的选举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是作为国家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选举制度的产生选举制度是人类组织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选举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方式,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作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就包含一种早期的选举制度。
公元前七世纪,随着雅典经济,特别是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雅典平民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上升,逐渐动摇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统治。
公元前594年,执政官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改革,奠定了“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使“人民有了投票的权力”,“成为政府的主宰”,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规范性的制度。
公元前509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梯尼当选为执政官后,进一步完善了雅典的选举制度。
他将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他还创设500人议会,由每个选区以抽签方式各选出50人组成,作为公民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最高司法机关。
到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的民主选举制已基本成熟,其最高权力机关是城邦公民大会,城邦重大问题和官吏任免事项由公民大会投票或举手表决,实行人人平等、一人一票和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原则。
雅典的官吏由两种选举办法产生:军官与司库官由投票选举产生,其他官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
古罗马曾实行一种以财产为基础的不平等选举制度。
公元前六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罗马平民与氏族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实行改革,他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把罗马划分为四个区域,并以财产多少把罗马人分成五个等级。
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教案(ppt)-比较政治制度课程讲解
(五)要加强对选举的组织与宣传,强化选 举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选举质量。
感谢您的关注
3、实行混合选区制。
三、选举方式
(一)选举方式概述 (二)西方国家选举的主要方式
1、公开选举和秘密选举 2、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3、竞选
(三)中国选举的主要方式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2、等额选举 3、差额选举 4、举手、投豆和无记名投票 5、委托投票
四、选举过程
(一)选民登记
1.西方国家的选民登记 2.中国的选民登记
(二)选举制度的内涵
二、选举制度的作用 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 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选举原则
(一)西方国家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权原则 2、平等选举权原则 3、直接选举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二)中国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权原则 2、平等选举权原则 3、等额、差额相结合,以差额选举为主
权力的中心
四、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特征
1.议会至上 2.委员会成员权力相当 3.合议决策
五、国务院制政府制度的特征
1.国务院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实行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总理负责制
第三节 中外行政制度的比较
一、西方政府制度的异同 (一)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的相同点 1.遵循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2.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3.总统和首相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二)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的不同点 1.政府制度的形成路径不同。 2.组成的方式不同。 3.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不同。 4.内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5.内阁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
能够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案例
能够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案例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无法对某个政治体制进行价值判断
或推荐,但是可以提供几个相关案例:
1. 公民议政:中国政府提倡公民参与政治,鼓励他们通过投票、提案、请愿等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例如,在2020年的“两会”
期间,有超过3000名市民提交了共计9000多份议案。
2. 村民自治:中国的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村民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等地方领导人,可以自行决定一些经济活动和公共事务。
在中国,有80%以上的村庄实现了村民自治。
3. 台湾政治局势:台湾实行多党制,政治局势相对开放。
自1996年以来,台湾每四年进行一次总统选举,具有相当高的
政治自由度。
以上是几个相关案例,最后的判断权在您手中。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全套)
《比较政治制度》授课教案导论在导论部分,我们主要讲述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介绍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吸收有效的研究经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解,改进我们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的新模式.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政治制度,通常是指与一国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力机构和基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体系和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内容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式以及地区研究和国家研究等.综合上述一些概念,本书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项内容:(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体问题,其重点是研究哪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一个国家中谁统治谁的问题.(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体问题.主要研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因为没有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政权机关,统治阶级就不可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因此,所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按照本阶级统治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设立国家权力机构,规定这些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并确定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产生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曾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政体形式,许多政治思想家研究过政体的分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是三分法,另一种是二分法.(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重点研究的是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若干个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各种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4)国家机关体系.主要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设立的整个国家机关的总称.一般说来,国家机关可以划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5)其它具体的政治制度.这主要是指为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进行而规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机构及其运行规程,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等. 2.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范围,是指对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这么多国家,这么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在一门课中全面地进行研究,只能选取少数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课程把视点放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上,再加上一个传统上常被视为东方国家的大国——俄罗斯,着重对英,美,法,德,日,俄六国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和比较,以求使学生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上述国家的政体情况也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目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不同类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以及有关外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基础理论,掌握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其次,通过加深对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掌握各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取其经验,避免其失误,并从中探讨出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模式,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再次,通过学习,提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分析能力,积极地对一些国外较流行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研究方法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掌握最新的政治学研究模式和分析框架,把我国的政治学研究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二,西方学者研究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方法在早期,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性主义(哲学推理法;历史主义(历史探究法;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经验研究法,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华莱士和美国的本特利都认为,研究政治制度仅仅从哲学上,法律上,制度上来研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些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偏重于静态,要从活的制度去研究,就必须进行动态的,系统的研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兴起,各国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从行为,机制,环境等方面入手,对政治制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开始采用"科学化"的量化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抽样统计,理性模型等方法开始成为常用的研究技术;另一方面,政治学者们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汲取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发现,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有机体学说及其相关术语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制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语汇.至此,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使自己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互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中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的方法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所谓比较研究,则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2.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研究方法所谓结构—功能主义是指那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试图通过探讨其结构和功能而揭示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首创.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和功能,结构即某一系统内由特定行为主体所构成的组织安排,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或不同角色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功能即与此类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之目的和过程相关联的影响或行为结果;其基本的分析逻辑在于强调结构与功能的不可分割性与互相转化;任何结构都会产生特定的功能,而任何功能也必定来自于某种结构.3.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所谓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指那种认定在人的行为中存在着可以观察的各种一致性并据此可以解释政治行为和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受心理学影响,并关注社会化和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动机,人们对权威的观念和态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它所涉及的研究单位往往是个人和小团体.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常自称为纯科学研究,即只研究事物的本身,不研究事物的价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开始出现,它强调把制度和价值观引进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从而使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4.系统论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创立了政治体系的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体系理论.整个政治系统的平衡有赖于经由反馈所实现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调适.在他的《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分析》一书中,伊斯顿把美国的政治生活体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系统:即选举系统,社会团体系统及政党系统,并分别做了有关输入与输出的详尽分析.除了上述的几种研究方法之外,西方国家比较政治学研究中还曾经运用过以下一些独特的研究视角:政治地理观.也称为"地缘政治学",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提出,它可称为政治科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地理观认为,一国的地理和生态状况与该国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成长阶段论.它来自于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有关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由罗斯托提出.在罗斯托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成长的历史,其间又必然经历六个阶段.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是指个体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的内容,是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它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思想及政治理想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政治文化就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等,如道德标准,神权标准,理性,平等,自由,博爱等.(4)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处于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部,是探索个性及人际关系如何影响政治活动的研究分支,其潜在的研究领域是很广阔的.政治心理学试图利用能够确定行为规律的方式对政治行为者进行分类,探讨政治家们的行为动机.各国基本国情与政治体制的建构本章主要介绍英,美,法,德,日,俄六国的地理位置,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阐述各国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并探讨政治体制的建构与一国国情的密切联系.各国的基本国情及其现行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英国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简称,它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方圆仅225,000平方公里的岛国.现有人口约5882万.居民中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为伦敦.现今在位的国家元首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今天英国的政府体制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政治实践逐步完备起来的.英国学者塞缪尔·芬纳认为:"有三个因素,有助于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民主体制之一,即:地理,历史的连续性和工业化."因此,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必须要知道英国的政治传统及其发展过程.英国的制度,不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不论是议会,法院或行政机关,都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之中,而并非完全由法令规章或宪法条文来创立的.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伊比利亚人移居不列颠群岛南部的冈陵上,这是英国最早的居民.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获得联合王国中的最高统治权,统一了七国,并开始使用"英格兰"这一名称.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其亲属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进攻英国,并于12月在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640年爆发,而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复杂斗争和内战,终于在1688年以"光荣革命"而告结束,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当然,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真正确立经过了较长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虚位国家元首制",政府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的议会内阁制,控制国家权力的早期政党等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旧阶级结构的不断整合,19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国会改革运动,宪章运动,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和劳工立法运动等民主化运动.这些运动使英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政治的各种形式——立宪政治,公民政治,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文官政治,传媒政治,自治政治等日益从近代走向现代.为今天英国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美国,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它地处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北与加拿大交界,南与墨西哥相邻,与欧亚大陆之间,分别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的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亿,今天的美国,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其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工业设备,至今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200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8万亿美元,人均收入约36000美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信息产业也居于世界之首.美国的前身,是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的十三块殖民地.由于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压榨和控制,导致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最终的结果则是来自各殖民地的代表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著名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成立共和国.1787年5月25日, "制宪会议"召开.宪法草案于1787年9月15日由39名代表签字后提交在纽约召开的邦联国会通过.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联邦政府临时所在地纽约宣誓就任第一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自此,美国真正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原来的13个独立共和国则降格为联邦以下的州.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架从此正式固定下来.法国法国的全称是法兰西共和国(Republic of France),它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16万平方公里,在西欧居第一位.法国人口为5850万,绝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法国首都巴黎人口在1000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5,它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还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及金融中心,也是全国交通的总枢纽.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漫长而又值得法兰西民族骄傲的过去给法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出现在法国沿岸.公元前600年左右,高卢人侵入法国并在此定居下来.到16世纪后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牢牢控制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专制君主制最终形成.路易十四执政后,自称"朕即国家",专制君主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内掀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启蒙运动,一代思想先驱高举"理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对中世纪的"神权","王权"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召唤人民为"天赋人权"而斗争.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堡垒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开始.8月27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吉伦特派掌权期间,废除了君主制,处决了路易十六,于1792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而摧毁了数百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过雅各宾派执政和热月政变以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在资产阶级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任第一执政并建立军事独裁制.1804年,拿破仑又加冕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法国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防止封建制度的复辟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滑铁卢战败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走向灭亡.1814—1830年是法国的复辟时期.1830年七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奥尔良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实行总统制.1848年12月,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利用农民对拿破仑一世的怀念登上总统宝座.到1852年11月,他强迫人民投票赞同恢复帝制,并获通过.法兰西第二帝国从此诞生.1875年7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共和派自此在法国国家权力机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次大战全面爆发后,1940年6月,德军攻占巴黎,法国贝当政府向德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起草宪法并获得通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诞生.1958年,戴高乐根据早年的政治设计,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为此,人们把1958年建立的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制称为"戴高乐体制".至此,法国的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德国,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德国的领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8201万(1996年数字).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尔曼人.从公元3世纪起,日尔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东哥特,西哥特等,这些部落联盟为形成日尔曼民族奠定了基础.公元476年后,日尔曼人大举南迁,他们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生产和文化知识,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17世纪爆发的30年战争,使整个帝国分裂成365个大小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国,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此时,德意志境内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17至19世纪的德意志史.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62年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他实行"铁血政策",充分运用政治策略,施展外交手腕,凭借普鲁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势力,自上而下逐步地统一了德国.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权.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向协约国投降, 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国内矛盾,煽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在1933年1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专制制度.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接管了德国的最高权力,德国完全沦为丧失主权的战败国.由于四国在重建德国和解决柏林问题上发生尖锐的意见分歧,导致东西方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柏林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西方盟国分道扬镳.在美,英,法三国的推动下,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方占领区内诞生;同年10月,在苏联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宣告成立,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国家并存的局面. 在战后漫长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德国的关系发展充满了矛盾和斗争.1966年后,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从此逐步走向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宣布加入联邦德国,两个德国正式统一,科尔出任德国统一后的首任总理,并因他为德国统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载入史册.日本全称日本国(Japan),是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0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7.78万平方公里.其中本州岛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 %左右,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日本全国人口约1.26亿,多数集中在各岛沿海平原和沿河地带,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一半.居民绝大部分属于大和民族,国民的宗教信仰以神道教,佛教为主.日本的国语是日本语.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根据战后日本的行政区划,现在的日本拥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县.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70年代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了4.9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00美元,居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首,但由于物价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国民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经济是以垄断财团经济为主,以国有经济为辅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日本也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从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公元3世纪末——6世纪,日本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形成了一个比邪马台国更大的奴隶制国家,称为"大和国",大和国统治日本约三百余年,史称"大和时代".公元645年,以"大化改新"为标志,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日本的封建政治制度随着天皇制度的兴衰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到地方将军专权辖制天皇的"武家政治"的演变.特别是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建立的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幕府.直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叩开封闭多年的日本国门,才彻底打破了德川幕府长期奉行的锁国政策.1854年,美国以炮舰政策迫使日本签定了"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涵馆为对美通商口岸.在民族危机意识的驱动下,长州,萨摩等藩的地方武士中开始出现"尊王攘夷"思想,并积极酝酿各藩联合在"王政复古"的口号下发起"倒幕运动", 1868年发动了武装倒幕征伐德川幕府的战争,至此,统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终于彻底崩溃.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行废藩置县的改革,它标志着推翻封建制度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已基本完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政治前提.1889年2月,《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它标志着二元君主制在日本正式建立起来.20世纪20年代,法西斯主义思潮开始在日本泛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制度案例
1.二战胜利后,1945年11月戴高乐担任法国临时政府总理.但新政府成立不久.由于政见不合,戴高乐就
与制宪议会内各政党之间爆发了一
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涉及的实质实际上是在法国实行何种政治体制
问题.戴高乐以他对法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坚决反对政党政治,主张在法
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类似美国总统
制式的中央政府.而制宪议会内各政党则坚持主张法国实行议会共和制,由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控制政府.由于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缺乏
政党支持的戴高乐被迫于1946年初
辞去临时政府总理一职,回乡归隐.
1958年5月13日,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总司令萨朗利用军队对政府的不满,发动反政府的军事叛乱.5月24日,法国科西嘉岛的中下层军官发动政变夺取当地政权,并扬言向巴黎进军.军队的骚乱激起了法国左翼政党,工会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军队的暴动,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危机面前,弗林姆兰政府束手无策,完全陷于瘫痪.
这种情况下,法国人民重新想起了戴高乐,希望他能够在危难中再次拯救法兰西.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5
月19日,待机而起的戴高乐及时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表示愿意"承担共
和国权力".5月27日,正当科西嘉岛叛军准备向巴黎进军时,戴高乐进一步发表公告,声明自己已经在采取实际步骤来接管早已瘫痪的中央政府
的权力.这一公告发表非常及时,它
促使军方叛乱将领发生分裂,防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大规模内战.国内局势开始渐趋稳定.
关键时刻,戴高乐以自己非凡的个人威望,粉碎了军队的叛乱阴谋,
这证明他确有能力拯救国家.6月1日,议会以329票对224票通过决议,授权戴高乐组阁.6月3日,议会又以
350票对161票的绝对多数通过决议,授予新政府修改宪法的权力.之后议会宣布休会.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寿终正寝.
根据议会授予的修宪权力,戴高乐一上台,即任命德勃雷具体负责新宪法的起草工作.7月中旬完成了新宪法草案文本的起草工作.
综观这一部新宪法草案,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削弱了议会权力,降低了总理和内阁的作用.新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任期7年.总统为国家元首,有行政,军事,立法,外交等大权.总统有权直接任免总理和
高级官员,解散议会,并可撇开议会
行使"非常权力"等.对于这一政治体制的设计,有人称之为"没有议会权
力的议会制度",戴高乐则称这一制度"既是议会制,又是总统制".实际
上它使法国由原来议会制的共和制
变为半总统制的共和国.之后,经过
多次讨论和修改,8月11日,新宪法草案获得宪法咨询委员会通过.9月4日,戴高乐借第三共和国成立87周年纪念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正式提出了新宪法草案,呼吁公民投票予以通过.
1958年9月28日,全体法国公民正式就新宪法草案投下庄严一票.投
票结果大出人们意料之外:根据法国本土的统计,赞成新宪法草案的有效票为79.25%,反对票约为20.75%,弃权人数占登记投票人数仅为15.6%.法国政治史上除1936年议会选举外,就数这次投票弃权率最低,它表明在国家危难时刻极大多数法国公民都拥有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使命感.至于这次投票赞成率这么高,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宪法适应了当代法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宪法所规定的法国政治体制符合法国国情,顺应了民心.
新宪法草案的被通过,标志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诞生.1959年
1月,戴高乐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至此,戴高乐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完成了他对法国政府体制的改造.
(下列问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的答案)
1). 问题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诞生是( )
A. 戴高乐利用法国国内发生严
重政治危机的结果
B. 军队政变的结果
C. 外国武装势力干涉的结果
D. 法国国内各政党斗争的结果
2). 问题二:法国人民之所以支持通
过戴高乐新宪法是因为( )
A. 法国人民认识到议会共和制
不符合法国国情
B. 法国人民当时已经厌倦了国
内长期存在的政党政治斗争
C. 戴高乐政府高压政策的结果
D. 戴高乐政府欺骗民众的结果
2.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后,制订俄罗斯联邦新宪法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
之后,以叶利钦总统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宪法委员会和以哈斯布拉托夫议
长为首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都
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制宪工作.制宪过程中,议会一方代表认为,俄罗斯
应该以现行宪法为蓝本,制订新宪法,实行议会制,以防止出现权力滥用,
破坏民主乃至总统独裁的现象.但以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认为,象俄罗斯这样一个正处于艰难过渡时期的大国,国内各种矛盾和政治斗争异常复杂,实行议会制是不适宜的.只能选择总统制.很显然,总统派更注重国家的行政管理,试图通过扩大和加强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动变革.
1992年4月18日,俄罗斯联邦第六次人民代表大会推广了一部确认"高效率议会和高效率总统"体制的新宪法草案.但是新宪法草案遭到总统一方的坚决反对.为此,双方相互攻击,各自为政,以致发展到两个政权并存的
局面.
1993年5月20日,叶利钦总统发布召开制宪会议和完成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总统令.7月12日,由总统一方召开的俄罗斯制宪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拟订了一部在俄罗斯基本上采用法国式总统制的新联邦宪法草案,并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等许多成员退席以示抗议的情况下,以434票对62票予以通过,交由全民讨论.
这部新宪法草案炮制出笼后,之后两个月,围绕着肯定还是否定该宪法草
案,总统和议会两方的斗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状态.9月1日,叶利钦宣布解除支持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一方的鲁
茨科伊的副总统职务.9月18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宣告成立,准备取代最高苏维埃.9月21日,叶利钦发布命令,终止俄罗斯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
全部权力,并宣布俄罗斯联邦新的立法机关——联邦大会的选举将在12
月11-12日举行.叶利钦的这些措施无疑是要摧毁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
科伊的权力基础.面对叶利钦的步步进逼,哈斯布拉托夫当然不甘心束手待毙,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9月3日,俄罗斯议会通过决定,否决了叶
利钦有关解除副总统鲁茨科伊职务的命令.9月21日,俄议会主席团通过致俄罗斯公民书,宣布废止叶利钦终止议会权力的命令,停止叶利钦总统职务,决定由鲁茨科伊任代总统.同日,鲁茨科伊宣布接任俄罗斯总统职务.哈斯布拉托夫议长号召举行全国总罢工.
9月24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出动军警包围了议会大厦,议会与外界的电话联系被切断,议会通往外界的一切通道均被封锁.不久,政府又停止了对议会大厦的供电,供水.面对政府可能进行的武装镇压,议会方面,新成
立的议会武装小组紧急向议会警卫部门和志愿保卫人员分发武器弹药,准备抵抗,武装冲突一触即发..
10月3日,局势突然恶化.这一天近万名支持议会的莫斯科市民冲破了由警察和特种部队在议会大厦附近设置的层层防线,在议会大厦前举行示威集会,接着他们又试图占领莫斯科市政大厦,国家广播大楼.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当晚,叶利钦发布总统令,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并下令政府军进攻议会大厦.8小时后,议会大厦被攻占,议长哈斯布拉托夫,议会任命的代总统鲁茨科伊等被捕.从而
结束了俄罗斯政坛上持续了一年多
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整个事件,
事后据俄罗斯官方宣布,冲突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史称"十月事件".
之后,没有了议会羁绊,叶利钦利用
大权在握的有利时机,授意制宪会议对7月12日制订的新宪法草案做重大修改,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和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同年12月12日,俄罗斯举行全民公决,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至此,经过长达2年左右的斗争,俄罗斯终于正式确立了以法国式总
统制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制.
(下列问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的答案)
1). 问题一:俄罗斯"十月事件"的发生,反映了( )
A. 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极不成熟
B. 总统武装进攻议会的行动是合法的
C. 这是外国势力干涉俄罗斯政局的结果
D. 总统武装进攻议会的行动是非法的
2). 问题二:俄总统和议会之间的这一场斗争,其实质是( )
A. 双方进行的是一场政治权力之争
B. 双方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在俄建立什么样政府体制的斗争
C. 俄人民不愿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D. 总统的行动是人民意愿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