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联想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歌中,苏轼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情怀和美好愿望。
词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词中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和乐观情调,体现出清雄旷达的风格。
他通过描绘广寒宫中月下的清寒世界和天上人间的开阔空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诗人的超凡脱俗。
此外,苏轼在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明月”、“清风”、“玉宇”、“银河”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苏轼的诗文天地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
(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
(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诗词中的哲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题西林壁》,告诉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自《水调歌头》,意在说明人生不如意太多,人生的境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意在说明如果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说明人可以老当益壮,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千古幽情。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苏轼的诗句的特点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的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深,他对待世事的旷达潇洒更为后人所景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的特点,欢迎阅读!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又以山水作品居多。
他在写景的诗词上,普遍透露出以下几个特点:
1、豪放美。
如“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虞美人》)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
作者从远处着墨,境界阔大,这是目光短浅者所不能言,更无从想象的`。
这种高远阔大的境界非登高而不能察,非胸襟宽广者不能有。
2、细腻美。
苏轼的写景词多注重细腻的描写,很是动情。
如“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
”(《定风波》)嫩叶上留下的雨水映射出太阳的光彩,和风吹送丝丝清香,沁人心脾。
细腻的刻画,真挚的情感,轻叩读者的心弦,了无尘杂,陶冶性情。
3、动感美。
动静结合,以动态美勾起读者的联想,也是苏轼所擅长的。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诉衷情》)当鲜花落尽,黄叶飘落时,一场凄沥沥的雨浇湿了作者的心。
一物、一物地呈现,缓慢的动作,郁结着作者的无限伤感。
从苏轼诗歌中见理趣
从苏轼诗歌中见理趣苏轼一生都在北宋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见容于新党,亦不见谅于旧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然而苏轼不但超越了生命的逆境,同时也超越了生命的顺境;处逆境泰然,处顺境淡然,于升沉荣辱间游刃有余,并将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外化于大量的诗歌中,折射出一种理趣之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理”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是哲理。
“趣”是生动盎然的意趣,是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说理,不能长篇大论,晦涩难懂。
有趣,要求充满趣味与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实,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语言的功能是铸成意象,然后由意象来传达思想。
所以,最好的语言应该是能铸造鲜明的意象,通过意象来表现灵魂、领悟思想。
苏轼的理趣之作,就是通过意象的铸造来完成的。
下面分别以其诗词的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惠崇春江晚景》《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六》(其三)为例,探讨苏轼是如何通过意象的铸造来折射理趣之美的。
1、山水诗中见理趣以《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写了苏轼几年前与弟苏辙(字子由)一起路过河南渑池县一寺院,与老僧言谈十分默契。
由于突发灵感,苏轼便于寺院破墙上即兴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几年之后,苏轼与弟苏辙故地重游。
此时,老僧已死,旧题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爪印一样,待到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自身生命的真挚体验。
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2、题画诗中见理趣以《惠崇春江晚景》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吃货”苏东坡竟写了这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
中国古代文人中,吃货不少,但像苏轼那般爱吃、精吃,并专门为美食写诗词赋的,恐怕没有别人了。
从猪肉到河豚,从荔枝到羊蝎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代文豪吃货是如何养成的。
图 | 淋汗老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污蔑“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轻发落的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却也是他最为“诗意”的阶段。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都是谪居黄州期间所作。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这首《初到黄州》是苏东坡初到黄州的所见,深刻地刻画了他当时复杂矛盾的心绪。
开篇便是自嘲“平生为口忙”,因乌台诗案“事业转荒唐”。
接下来一句却开始赞美起“鱼美”和“笋香”,失意之中还不忘美食,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对猪肉爱的深沉,还为其专门写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诗《猪肉颂》。
这首诗和东坡肉都诞生于苏轼被贬于黄州。
这不仅仅是一首对于猪肉的赞美诗,还教会你做猪肉的基本方法——微火煨炖。
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译文鉴赏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译文|鉴赏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及注释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鉴赏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苏轼诗词《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苏轼。
相比之下,苏轼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苏轼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
苏轼诗词名篇赏析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不衰。
以下是对苏轼诗词名篇的赏析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他在文学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该词描绘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无法仰望到满天繁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在词的上片,苏轼通过明月的形象,抒发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下片中,他则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深深祝福和宽慰。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写下的,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敬仰和追忆。
词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脱,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所写,通过对狩猎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人民和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
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关于苏轼的诗词名句
关于苏轼的诗词名句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这画面多生动啊!就好像春天在我们眼前活了起来。
就像我们看到美食会流口水一样,鸭子最先感受到江水变暖啦!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简直太经典了!每当我们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不就跟苏轼当时的心情一样嘛!这月亮不就像是我们情感的连接纽带呀!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哎呀呀,这不就是在说看事情要多角度嘛!就好比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一面,得全面了解呀,是不是很有道理?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哇塞,这气势!感觉就像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把那些英雄人物都给冲走了。
不就像时间会带走很多东西一样嘛!
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太妙啦!有时候我们不就是这样嘛,身在其中反而看不清。
就像有时候我们纠结一件事,旁人却看得很清楚呀!
6.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比喻太绝了!就像我们会把美好的事物联想在一起一样,苏轼真的好会形容啊!
我觉得苏轼的诗词名句真的是太有魅力了,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让人读来津津有味,还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精选8篇),欢迎大家阅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与憧憬。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气质非常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圍、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
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简析苏轼的古代诗词解读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联想.txt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网上摘抄了一些诗译。
阅过后思忖,与其不尽相同。
说是苏轼在中秋月下通宵喝得大
醉,怀念(弟弟)子由,于是作出了这首诗。
大醉,怎么还能作词?且不似醉词也。
从词意
上看,也不可能仅是怀念一人。
苏东坡喻己为下凡的星宿,却又藐视天宫:高处不胜寒,只能跳舞抵御寒冷,看着自己
那孤傲清淡的影子,如何比得上人间,即便是人生艰难。
人们在中秋月圆时倍思亲人挚友。
却有愚人将离别之痛归罪于月亮,别人分别时月亮却
圆满了,似乎是无情嘲讽。
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正
是唯物主义精神。
由此再作更深一步考量,那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就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只愿我们都健康长寿,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切不可以小
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苏东坡何许人也?并不是喜欢寻花问柳之人,怎奈得花前月下,因此作
诗讪谤朝廷,被贬官下放,依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正如我们这些至今仍在“讪谤朝廷”
的人,每逢中秋月圆,难免要想到天下正在受苦受难、骨肉分离的的雇佣劳动者。
我想苏东坡之本意:
“月有阴晴圆缺”——人不能总是受苦。
“人有悲欢离合”——岂能容忍强权之下的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并不是劝我们束手就擒。
回想起当年日寇铁蹄践踏神洲: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洲。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
无和平。
此时此刻,再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那是什么一种状态:
枪上膛,刀出鞘。
那是什么一种心情:
“但愿人长久”则必须革除吃人旧制,“千里共婵娟”唯有建立共产主义和谐新社会。
请不要将苏轼的词句误以为仅仅是描述和谐。
当然苏东坡不可能有现代人之见识,他或
许只能和陶令《桃花源记》,而他那鞭笞黑暗社会的胸怀则是不容置疑的!
原先写的是,“千里共婵娟则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念一思,社会主义也只能比较和谐而已。
但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也许比资本主义更无和谐可言。
苏轼诗词,我更喜欢这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