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结果: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废,康梁等人逃亡,清朝政权更加衰落。
4.戊戌变法的评价: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不足,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影响和评价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2.历史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6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
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
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
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背景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准
P18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能正确说出戊戌变法的导火索、时间、领导人、措施。
2.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小组讨论对戊戌变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
列表法设问法比较归纳法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作业
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环
节一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中作业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环
节
三
课后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课后练习部分。
(修改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清楚《马关条约》引发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又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人物扫描康有为(1858年-1927年),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近 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方法
指导法探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研读教材,设计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诗歌:“世界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提问:上述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谁能说一说,该诗是在怎样的史实下完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第17—19页内容,找出并标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时间、代表人物、拉开序幕、开始、内容、结果)、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根据戊戌变 法的内容分析,说 一说该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其对中国 的影响如何?
课型
课题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二)——戊戌变法
时间
课时
1
主备
审核
授课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及其影响;通过合作探究,认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以甲午战争 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该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运动,为什么还会失败?它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
3、以甲午战争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为背景,并以张謇为 实例,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括展延伸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就是学习西方科技→制度→思想的一个过程,但最终都是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
三、自学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八年级上册第27-40页,结合教材完成导学案的知识梳理。
四、先学:
布置学生完成课前导学案中知识梳理
五、后教:
复习过程:
1、自主构建,形成体系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的时间、代表人、思想主张、目的、内容、结果及影响等信息,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2、反馈与点拨
5、易错点拨
听写专用名词,对易错观点点拨
6、实战演练,链接中考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实战演练
考查内容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六、板书设计
二、揭示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阅读理解、多媒体辅助法等与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的洋务运动已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挽救中国的历史,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组织过程一、复习提问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它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二、导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7课戊戌变法(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布置阅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1、公车上书师过度:《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一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的图像及简介)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评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概括维新派的活动,了解各板块的基本内容2、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逐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立体知识框架。
3、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升华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的活动的情感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谭嗣同为变法捐躯的应用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假设我们都是19世纪末的爱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时局?如何拯救社会?2、结合当时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公车上书1、看图问题导入:①P34《康有为》、《梁启超》这两幅图中的人物,他们因什么事件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②公车上书的原因?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概括公车上书的过程及结果。
4、归纳康梁在公车上书失败后进行的活动。
三、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给光绪皇帝,然而却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
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所面对的阻力。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后,光绪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支持变法?从中理解政府大权掌握在地主阶级顽固派手中。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军事4、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变法有利于那个阶级?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变法持续了103天最后失败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观点等方式,交流自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戊戌变法,谈谈对我国近代史的认识和看法。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0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一样,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的使命,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贯穿全文,整体感知教材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自强洋务梦破灭了,但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逐梦之路从未停止,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开始了制度变革的伟大尝试“戊戌变法。
(二)在艰难曲折,慷慨悲壮变革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知道:学生读学习要求:(三)我们共同来看这样一则材料:学生齐读------思考:此材料出自那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教师过渡:《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片段教学,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首先让我们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从以下5各方面学习。
指导学生看书查找相关知识点,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师过渡:虽然上书不达,但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为变法做准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革命》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
革命》优质教案.txt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革命》优质教案
教案概述
本节课将介绍戊戌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 了解戊戌革命的起因和经过。
- 掌握关键词汇和相关历史人物。
- 分析戊戌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 戊戌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 戊戌革命对中国封建统治的挑战。
教学难点
- 分析戊戌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革命》。
- 多媒体设备。
- 学生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戊戌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讲解(10分钟)
讲解戊戌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重点介绍关键词汇和相关历史人物。
活动1: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戊戌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意义是什么?
2. 如果没有戊戌革命,中国的历史发展会有什么不同?
活动2:小组合作(2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人物,通过展示和演讲的方式介绍该人物在戊戌革命中的作用和贡献。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戊戌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戊戌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资料
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中国历史教科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 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
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
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7.纳总结)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
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
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
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