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调查及治疗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境,需要特别关注医院感染的问题。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监测尤为重要,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1.1 定义感染标准:针对新生儿病房,需要制定明确的感染标准,包括感染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1.2 建立感染监测团队:医院应组建专业的感染监测团队,包括感染科医生、护士和感染控制专家等,他们将负责监测和报告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情况。

1.3 采集感染数据:建立完善的感染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的类型、感染来源等,以便及时了解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加强手卫生和环境清洁管理2.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新生儿之前和之后,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2 定期消毒环境:新生儿病房的地面、床单、婴儿用具等应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减少感染的风险。

2.3 确保空气质量:新生儿病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清洁空调和过滤器,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3.1 感染控制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向医护人员传授感染防控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2 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3.3 定期评估和反馈:医院应定期评估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水平,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改进和提高。

四、加强患者家属的参与和教育4.1 家属教育:医院应向患者家属提供感染防控的教育,包括正确洗手、佩戴口罩和控制访客数量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4.2 家属参与: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如提供感染信息、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监测等,以增强感染防控的效果。

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早期用药。

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246例,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并对其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社区感染早发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为主,晚发组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院内感染早发组和晚发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

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耐药, 对二代头孢菌素部分敏感, 对利福平高度敏感, 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耐药, 对加酶抑制剂部分敏感,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 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为100%。

结论社区感染早发型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应兼顾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晚发型应选择主要针对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对院内感染,无论早发型还是晚发型均应选择加酶抗生素,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首选。

根据病情、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药物,加强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关键词】败血症;新生儿;社区获得性感染;院内感染;抗药性;细菌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s responsible for community-acquired and hospital-acquired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the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on early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246 cases of neonatal septicemia that were admitted to the neonatal section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The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groups and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nset, and their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bacteria in the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early-onset group were mainly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NS) and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pathogens in the late-onset group primarily consisted of CN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hile in the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early and late onset) groups,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predominant. Staphylococcus was resistant to penicillin, semi-synthetic penicillin, first-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nd erythromycin. It was susceptible only to certainsecon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highly susceptible to rifampin, and its vancomycin-susceptibility rate was 100%.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produci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resistant to ampicillin as well as the first-generation and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They were susceptible to certain 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and highly susceptible to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had 100% susceptibility to carbapenems. Concl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s, empirical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 should be directed to both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 the early-onset infections, while in the late onset, antibiotic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should be the major selection. In the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regardless of early onset or late onset, 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should be selected, with piperacillin-tazobactam on the top priority. Reasonable choice of drug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ease,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results and preventive use as indicated. Strengthened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to prevent cross-infection can reduce the growth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drugs.Key words:septicemia; neonatal;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bacteria英文已换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后果极其严重,应及早认识,做出诊断性评估,并迅速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治愈率[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风险。

因此,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内容:1.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影响1.1 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后出现的感染。

这些感染往往是由医疗环境、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传播的。

1.2 医院感染的影响医院感染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它可以导致新生儿的疾病恶化、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甚至死亡。

2.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2.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新生儿病房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2.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新生儿病房中也比较常见。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包括念珠菌和曲霉菌等。

2.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类型。

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

3.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3.1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

这包括医护人员的手、衣物和医疗器械等直接接触患者。

3.2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病原体。

这种传播途径在新生儿病房中尤为重要,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差。

3.3 环境传播环境传播是指通过医疗环境中的污染物传播病原体。

医院的表面、床单、毛巾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介质。

4.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4.1 临床监测临床监测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有医院感染的方法。

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判断力。

4.2 实验室监测实验室监测是通过对患者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真菌培养或病毒检测等实验室检测来确定是否有感染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4.3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医疗环境中的表面、空气和水等进行采样检测来确定是否有病原体存在的方法。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01-22T14:14:15.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田婷婷王平革[导读] 新生儿NICU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邢台 054001摘要:目的:为了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探讨和研究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

方法:通过抽签的方法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挑选13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

结果:研究表明,入组的1386例患儿发生122例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NI率)为8.80%;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常见的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构成比分别为17(12.27%)、14(10.10%)和14(10.10%)。

通过单因素分析NICU危险因素发现,胎龄、体质量、是否接受辅助通气、男性、是否置尿管和NICU院内感染发生紧密相关;其中胎龄在37周以下、体重低于1.5kg、接受辅助呼吸以及留置尿管是诱发NICU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NICU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对诱发其发生的独立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在临床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者极低体重儿很容易罹患院内感染,在干扰患儿生长发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1]。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新感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死亡新生儿中有约33%的死于感染[2]。

为了减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感染发生率,我院对2016年7月-2017年7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13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以脐分 泌 物和 脓液 中检 出率 最高 。革 兰 阴性杆 菌 12株 , 1 占
分 离 菌株 的 4 .3 04 %。真 菌 2株 。结果 见 表 1 。
P MG受 体 , 直 接 抑 制 P 或 MG 的激 活 , 而 抑 制 血 凝 块 f 维 从 纤
蛋 白) 溶解 , 进动 脉 硬化 的形 成 , 作 为 心 脑血 管 疾 病 的 的 促 其
维普资讯
郑 虹 观 定 . 李
f 州市 海 珠 区妇 幼保 健 院药 剂科 , 广 广东 广州
5 04) 12 0
【 摘要】目的 : 分析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临床分离 的病原菌菌种结构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 。方法 : 采用改良
K B法 . 2 0 — 对 0 3年 1月 ~ 0 8年 4月 N C 20 I U送检 标 本 中分 离 的病 原 菌进 行 分 析 。结 果 : N C 患者 中分 离 出病 从 IU
独立 危 险 因素 已得 到广 泛 的研 究 支 持 , L L C较 高 时 , 且 D— 高 L () Pa 的危 险性就 更 高 。
本 文 检测 结 果表 明 , 患者 血 清 L ㈧ 及 L L C均 高 于正 P D— 常人 群 , 有 文 献 表 述 , 冠 心 病 患 者 的 血 清 L 1L L C 也 对 P 、D — 等 六 项 指标 进 行 测 定 , 现 只有 _ ) 对 照组 有 高度 显 著 发 L P 与 性 差异 回 P 的水平 与 遗传 相关 , 。L ) 家族 性 高 L ㈧ 与冠 心病 P 发 病倾 向相 关 , 因而有 必 要对 冠 心病 患 者 的血 清 L ㈨ 的定 P
1材 料 与 方 法 11标 本 来 源 .
药 敏试 验 采 用 改 良 K B纸 片 扩 散法 ,药 敏试 验 结 果 的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一、监测目的: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新生儿病房所有患儿(包括NICU)。

三、监测时间:每年1月1日-12月31日。

四、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定义:发生在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感染。

新生儿入住后超过48h 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h内确定的感染均属于新生儿感染。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前48h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 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感染前48h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 1 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五、监测方法:(一)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相关科室的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监测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器械操作护理的培训。

(三)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1、医生:①严格掌握使用器械的指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

②发生或怀疑医院感染时,应重视标本送检及相关的检查。

中心静脉置管病人无须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③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④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⑤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护士:①每日晨8时登记新生儿病区工作日志。

②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病人出现插管部位疼痛,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迹象时,应检查插管部位,并报告主管医生。

③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疗效观察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疗效观察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疗效观察谭文业+,陈敬国,杨秀芳,郑铠军,夏荣华(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528403)中图分类号R978.1+1;R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08(2005)13—100702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疗效。

方法:将140倒新生儿感染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00--200mg/(kg·d),对照组给予青霉素G钠10~20万IU/(kg·d),疗程均为5d~10d。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52.86%(P<0.05),细菌总清除率分别为916%、651%(P<0.05),表皮葡萄球菌清除率分别为812%、650%(P<0.05),革兰阴性杆茵清除率分别为869%、50o%(P<005)。

结论: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治疗新生儿感染的疗效明显优于青霉素钠.且安全。

关键词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新生儿;感染;疗效ObservationofCurativeEffectofTazobactamSodium/PiperacillinSodiumforInjectiononNeonatalIn·fectionsTANWenye,CHENJingguo,YANGXiufang,ZHENGKaijun,XIARonghua(ZhongshanBoaiHospitalinGuangdongProvince,Zhongshan52840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urativeeffectoftambaetarnsodium/piperaeillinsodiumforiniectionontheNeonatalinfections.METHoDS:140neonatalinfection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reatmentgroupandcontrolgroup:thelreatedgroupweretreatedwithtazobactamsodium/piperaeillinsodiumforinjection100--200mg/(kg‘d);while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withpenicillin—Gi00000--200000IU/(kg·d).Thecourseoftherapyforbothgroupswere5d-10d,RESULTS:Theeffectiveratesofthetreatment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9i.43%,52.86%(P<0.05)respectively;thctotalbodyclearanceratesofbacteriaforthetwogroupswere91.6%and651%(P<0.05)respectively;theclearanceratesof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were81.2%and65.O%(P<005)respectively;theclearanceratesofgram—negativebacilliwere86.9%and50.0%(P<0.05)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curativeeffectoftazobactamsodium/piperaeillinsodiumforinjectionissuperiortopenicillinG,andwhicharesafetoKEYw0RDsTazobactanlsodium/piperacillinsodiumforinjeetion:Neonatal:Infection:Curativeeffect表2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i±s)Tab2Comparisonoftheliverfunctionsof2groupsbe-foreandaftertreatment(i±s)坐型垒L型尘2垒墨型尘2墨婴【E坐!!尘2治疗组治疗前247.86±57叭13575±394211178±61.63治疗后56.41±2250+4923±2147+2157±1073地对照组治疗前23847±601212986±41.72105.56±42.70治疗后65.83±2572+55.46±2476+4012±1128¨与治疗前比较:女P<001;组问比较:AP<0Olpretherapy:女P<001;groupcomparison:AP<001由表2町见,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LT、AST、STB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STB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肝区疼痛消失、肝脾肿大缩小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眦)。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的研究与探讨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的研究与探讨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的研究与探讨一、本文概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专门为患有严重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新生儿提供高水平医疗护理的场所。

然而,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

因此,NICU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与优化,对于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NICU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我们将对NICU感染的特点、常见病原体及感染途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感染防控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将重点介绍国内外在NICU感染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包括环境消毒、手卫生、抗菌药物使用、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我们还将对NICU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和应用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感染风险,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NICU感染防治及早期预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新生儿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现状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是专门为危重新生儿提供高水平医疗护理的场所,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低下,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和治疗,使得NICU内的感染风险显著增高。

目前,NICU感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新生儿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现状分析表明,NICU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新生儿自身因素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易受损伤,而消化道、呼吸道等系统的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过低或过高、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等问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医源性因素也是NICU感染的重要原因。

在NICU中,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等,易导致皮肤黏膜损伤和病原体侵入。

同时,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不足、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也会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重要的医疗环境,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因此,医院感染监测在新生儿病房中尤其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相关内容。

一、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1.1 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1.2 保障新生儿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
2.1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
2.2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2.3 定期对新生儿进行感染监测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常见感染病原体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大肠杆菌
3.3 呼吸道合胞病毒
四、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防控策略
4.1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
4.2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
4.3 建立感染监测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五、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5.1 引入先进的感染监测技术
5.2 加强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信息化建设
5.3 推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院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新生儿患者能够在安全的医疗环境中得到治疗。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也应该不断完善和提升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新生儿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危人群。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1]。

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新生儿科治疗室、病房、新生儿科暖箱等环境进行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查找医院感染隐患,通过加强新生儿科病房人员、环境、婴儿用品和医疗用品的管理,落实手卫生制度、定期监测等措施,使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得到了持续性改进,杜绝医院感染隐患,未发生新生儿感染事件。

1 材料与方法空气采用沉降法: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室内面积≤30m2,选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室内面积>30m2,选4角及中央5个点;对新生儿科暖箱水槽、暖箱-注水口、暖箱-出水口、消毒后治疗盘、氧气湿化瓶、医护人员手等物体表面,采用无菌棉签蘸取无菌洗脱液,使用无菌5cm×5cm规格板采样,暖箱分1、2、3号箱,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方法和结果判断标准依照《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2 结果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新生儿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后的物品随机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最高是暖箱-水槽、暖箱-注水口、暖箱-出水口、湿化瓶、吸氧面罩、治疗盘,其次是医护人员手、空气、病历夹、床旁桌面、门把手。

见表1。

表1 2009年8月—2010年8月目标监测合格率(%)3 讨论根据监测结果,细菌总数超标的原因分析:(1)病人量大,病房拥挤,增加了空气污浊度。

(2)我院新生儿科建筑布局不合理。

(3)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薄弱。

(4)医护人员洗手次数和洗手时间不足。

通过观察人员现场暗访,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结果表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洗手指征不清楚;有的医护人员即使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但当情况紧急或工作繁忙时,往往无暇顾及手卫生,认为带手套可以替代洗手;部分医护人员担心长期大量使用洗手液会造成皮肤粗糙、脱皮等不良反应。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院感染学》 诊断标准 , 并参 照卫生部 颁布 的《 医院感 染诊 断 标准》 男 3 例 , l 。 l 女 5例 ; 龄 <3 者 3 胎 7周 3例 , 7周 者 ≥3 1 3例 ; 出生体质量 <1 o 2例 , 0 0~1 0 , 5 1 og o 10 0g 5 9例 1 0 250g1 , 0 1 0 6例 >25 0g者 9例。入 院时 日龄 0 5h—l . 2 d 平 均 ( .7± .2 d 原 发病 包 括 早 产 儿 2 , 24 3 6 ) 。 5例 , 生 儿 缺 新
生儿院内感染革 兰阴性杆菌和 主要 的革兰 阳性球 菌对常用
筛选出高度耐药菌株。尤其在长期大量使用的情况下 , 容易 诱导肠杆菌属 , 特别是肺炎 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产生 E B S L,
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 病原 菌对青霉 素、 阿莫西林 的耐药 率 达到 10 0 %。除少 数几 株菌株外 , 对苯 唑西 琳、 拉西林 、 哌 头 孢唑啉和丁胺卡那霉素也均 有半数 以上 的菌株耐药 。而 对
[ ] u edfL Shp r Wanr , t 1 e s t a e s f 1 B bn o , cof e A, g e U e a .M t t i ptr aac t o n
pote cn e:a uos td f 18 pt ns J] H m rs t acr n a t y s y o 5 9 aet [ . u a p u i
果显 示三组不 同剂 量帕米 膦酸 二钠治疗前 列腺癌 骨 转移 疼痛 均有 一定 疗 效 , C组对 前列 腺癌 骨转 移 但 者在 止痛 、 改善生 活 质量 及 活 动能 力 3方 面 均优 于 A组 ; 止 痛效 果 、 动能 力改 善上 优 于 B组 ; B 在 活 而 组 仅在止 痛效 果 上 优 于 A 组 。 同时 证 实 随着 药 物 剂量 的增 高其不 良反应 并 未 随之 增高 , 且患 者耐 受 性 好 , 出现严重 不 良反应 。 未 综 上所 述 , 米膦 酸 二钠 治疗 前列 腺 癌骨 转移 帕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是指对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反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病房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确保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一套标准的监测流程和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为新生儿病房内的所有新生儿患者,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儿童。

2.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应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感染类型等。

感染发生率是评价感染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每月感染发生的新生儿数目来计算。

感染部位是指感染发生的具体部位,如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

感染病原体是指引起感染的具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

感染类型是指感染的种类,如院内感染、社区感染等。

3.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应包括定期巡查、实验室检测和病例回顾等。

定期巡查是指每日对新生儿病房内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病情的观察和评估。

实验室检测是指对新生儿病房内的患者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等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病例回顾是指对新生儿病房内感染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和分析,以了解感染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

4. 监测周期:监测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普通为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

监测周期的确定应考虑到感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以及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5. 数据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指标的计算和比较。

监测报告应及时编制和提交,以便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和措施的制定。

6. 感染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措施、手卫生、环境清洁等。

隔离措施是指将感染患者隔离开来,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的特殊病区。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反抗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为了确保新生儿病房的安全与健康,医院需要进行感染监测和控制。

二、目的本文旨在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工作得以有效实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三、感染监测内容1. 感染监测对象新生儿病房内的所有新生儿患者,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等。

2. 感染监测指标(1) 新生儿病房感染发生率:根据每一个月的新生儿病房感染发生人数与新生儿病房入住人数的比例计算得出。

(2) 感染病原体种类及分布:对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统计不同病原体的感染情况。

(3) 感染病例的严重程度:根据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估感染病例的严重程度。

3. 感染监测方法(1) 临床观察: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症状。

(2) 实验室检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例,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培养、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等。

(3) 数据采集:医院应建立完整的感染监测数据库,记录每一个月的感染病例数量、病原体种类等信息,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四、感染监测流程1. 感染监测周期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监测应每月进行一次,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病例。

2. 感染监测步骤(1) 数据采集:每月初,由专门负责感染监测的医务人员采集上月的感染数据,并录入感染监测数据库。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感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病原体种类分布情况。

(3) 问题识别: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感染病例的高发时间、高发部位、高发原因等问题,并进行识别和记录。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问题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清洁等方面的工作。

(5) 实施改进措施:将制定的改进措施落实到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中,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
2023-2026
ONE
KEEP VIEW
WENKU
WENKU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 染
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KU
WENKU
WENKU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06
CATALOGUE
目 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新生儿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现状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案例分析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防控措施
WENKU
WENKU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WENKU
WENKU
REPORTING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在接 触新生儿前后均应彻底洗手,必要时 进行手消毒。
家长手卫生
向家长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指导家 长在接触新生儿前后也进行手卫生清 洁。
严格消毒和灭菌操作
医疗器械消毒
对新生儿常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病房空气消毒
定期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总结词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详细描述
新生儿病房应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房内的空 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降 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结词
加强手卫生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应加强 手卫生,勤洗手、使用手消毒剂等措施,以减少细菌传 播。
总结词
合理使用抗生素
详细描述
加强新生儿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 发现并处理感染病例,防止感染扩散。
PART 03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现 状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境,需要特殊注意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防控。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1.1 确定监测指标:根据新生儿病房特点,确定适合的感染监测指标,如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等。

1.2 设立监测标准:制定明确的感染监测标准,包括感染定义、诊断标准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感染监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感染源的控制2.1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规范,如正确佩戴口罩、手卫生等。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新生儿病房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如消毒操作、无菌手套使用等。

2.3 控制感染源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空气净化、隔离患儿、控制访客数量等,以减少感染源的传播。

三、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3.1 制定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医疗器械消毒和灭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2 定期检测器械的消毒效果:建立定期检测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的机制,确保消毒和灭菌的有效性。

3.3 做好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管理:加强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如定期检修、更换老化器械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加强患儿个体化护理4.1 个体化感染控制计划:根据每一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感染控制计划,包括预防措施、护理要点等。

4.2 加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加强患儿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如定期洗手、佩戴口罩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4.3 定期评估感染风险:定期评估患儿的感染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治疗、药物预防等,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五、加强感染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5.1 数据分析和报告:对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感染的趋势和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NICU感染现状和治疗进展

NICU感染现状和治疗进展

敏 感 率 (%)
60 40 20 0
亚胺 培南
美罗 头孢哌酮 哌拉西林/ 头孢 培南 /舒巴坦 三唑巴坦 吡肟
庆大 霉素
阿米 卡星
头孢 他定
研究设计: 中国12所教学医院组成的CHINET耐药监测网,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收集36001株临床分离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364株, 革兰阴性菌23637株。按统一方案、统一方法(Kirby-Bauer法)和判断标准(CLSI 2007版)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Ng et al. Arch Dis Child 1998
Berger et al. Acta Paediatr 1998 Brodie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0 Stoll et al. Pediatrics 2002
机体防御
新生儿 (尤其是早产儿) 机体防御功能不成熟: 薄弱的 物理屏障:
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46株(20.89﹪)、
产头孢菌素酶(AmpC)6株(0.86﹪)、产超 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7株(1.00﹪)。
L型菌及产酶菌构成[(n)%]
细菌种类 1998L型菌/细 菌 MRS/葡萄 球菌 ESBLs/G杆菌 AmpC/G杆菌 SSBL/G杆菌 2001年 20012004年 20052008年 53/207 (25.60) 44/153 (28.76) χ2 158.853 196.003 493.026 855.334 876.51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皮肤 (薄, 静脉通路) • 粘膜 (损伤, IgA) • 胃液的pH较高

多重免疫损害
• • • • IgA, IgG 及IgM 水平低 循环中趋化因子水平 中性粒细胞储备不足 (量) 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 (质)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病房是一个专门为新生儿提供医疗护理的部门,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环境中获得的感染,对新生儿来说尤其危(wei)险。

因此,对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保护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监测可以提供数据支持,评估感染风险,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三、监测内容1. 感染发生率监测:统计新生儿病房感染发生的次数和发生率,包括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尿路感染等不同类型的感染。

2. 感染病原体监测:对新生儿病房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3. 感染部位监测:记录感染发生的部位,如呼吸道、血液、泌尿系统等。

4. 抗生素使用监测:监测新生儿病房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类型、剂量和疗程等。

5. 感染相关因素监测:记录可能与感染发生相关的因素,如新生儿的年龄、体重、早产与否、母亲感染史等。

四、监测方法和工具1. 数据采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采集新生儿病房的病历、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室记录等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体比例等指标。

3. 感染事件调查: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包括感染源追踪、传播途径分析等,借助调查问卷和现场观察等方法。

五、监测结果和报告1. 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生成感染监测报告,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等。

2. 报告内容:报告应包括监测期间的监测指标、趋势分析、异常情况说明、感染控制措施建议等。

3. 报告周期:根据需要,可以制定定期报告的周期,如每周、每月或者每季度。

六、感染控制措施1. 感染预防: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清洁和消毒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质量,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调查及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郑少茹郑会敏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8期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均接受病原菌检查及临床针对性治疗,观察病原菌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64例患儿中真菌感染占3.13%,革兰阳性菌感染占43.75%,革兰阴性菌感染占53.13%。

所有确诊患儿均行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强化病原菌培养,联合抗感染方法,可改善患儿预后,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治疗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079
研究证实,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时有发生院内感染,若处理不及时,易引起败血症,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近年来,在临床上,往往以放宽使用抗生素、严格感染控制为策略,导致耐药菌株及条件致病菌呈增加态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及时掌握新生儿院内感染细菌分布种类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对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改善抗生素耐药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1]。

为了深入探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对本院收治的64例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4例院内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男38例,女26例,入院时日龄30 min~20 d,平均日龄(5.87±1.03)d;4例胎龄在30周以下, 8例30~32周, 32例32~36周, 20例37周以上;出生体重2例2500 g。

1. 2 方法
1. 2. 1 病原菌检查方法对所有患儿均行院内感染标本采集,主要检测的菌株涵盖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采用血瓶进行病原菌培养工作。

具体方法:将标本置入血培养瓶内,维持温度36℃,每间隔6 h进行1次监测;接着,对阳性标本进行转种、分离处理,若培养5 d后未呈现阳性,则应用血平板进行盲传处置,于36℃环境下放置2 d;若血平板培养仍呈阴性,则显示无菌生长。

1. 2. 2 临床治疗方法患儿一旦确诊,需放置于单独隔离间,积极寻找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留取患儿大便、血液、器官组织及分泌物等样本,基于实验条件下可直接送检,通过细菌或细胞培养等方法明确病原体,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合理应用益生菌制剂,构建静脉通路,行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维持5 d左右,效果不明显者辅以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联合抗感染,补液解除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1. 3 观察指标观察病原菌调查结果,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2 结果
2. 1 病原菌分布状况分析 64例患儿病原菌培养均呈阳性,在院内感染类型上,其中54
例下呼吸道感染, 8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例血行感染;在感染病原菌中, 34例呼吸道标本, 26例例血标本, 2例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 2例尿标本。

64例患儿中真菌感染最少,占3.13%;革兰阳性菌感染率次之,占43.7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2例
(18.75%),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6.25%),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6例(9.38%),链球菌感染2例(3.13%),肠球菌感染2例(3.13%),其他感染2例(3.13%);革兰阴性菌感染率最高,占53.1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6例(25.00%),大肠杆菌感染6例(9.3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6例(9.38%),鲍曼不动杆菌感染4例(6.25%),嗜麦芽窄单胞菌感染2例(3.13%)。

见表1。

表1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n, %)
菌种例数构成比
真菌 2 3.13
革兰阳性菌 28 43.75
表皮葡萄球菌 12 18.75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6.25
溶血性葡萄球菌 6 9.38
链球菌 2 3.13
肠球菌 2 3.13
其他 2 3.13
革兰阴性菌 34 53.13
肺炎克雷伯菌 16 25.00
大肠杆菌 6 9.38
铜绿假单胞菌 6 9.38
鲍曼不动杆菌 4 6.25
嗜麦芽窄单胞菌 2 3.13
合计 64 100.00
2. 2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所有患儿均经由对症治疗后治愈出院,无明显并发症,且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目前,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新生儿院内感染率达6%左右,多因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居多,伴有较多的侵入性操作,再加上患儿往往需行机械通气或血管内导管等,易引起细菌入侵,且患儿免疫力较低,更易诱发病原菌感染[2]。

目前,研究证实,对新生儿院内感染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对早期行抗菌药物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3]。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均属于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与以往报道的多表现为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差异,多因临床呼吸机等应用频率上升,且临床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相对较高,正常寄生菌易入侵,引起菌株感染。

有学者经病原菌耐药性检查发现,革兰阴性菌与阳性菌对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耐药性,其中临床较为常用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耐药性较高,故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使用[4]。

考虑到新生儿肝肾功能异常易引起发育不佳,导致诸多抗生素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譬如利福平易显现肝毒性,四环素易出现肾毒性,故临床医生需引起足够重视。

而研究证实,针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而言,革兰阳性菌对其的敏感性相对较好,但仍须医生规范、合理地使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时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可规避耐药性菌株,而联合常规抗感染方法,可改善患儿预后,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5]。

综上所述,强化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对制订防治措施、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董青艺,陈平洋,谢宗德,等.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3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6):523-526.
[2] 邵红梅.环丙沙星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1):25-27.
[3] 朱宝华,赵敏霞.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山東醫藥, 2010, 50(1):58.
[4] 董慧芳,陈丹,徐发林,等. 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1(3):79-80.
[5] 郑璇儿,杨杰,赖卫明,等.综合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院内感染防控中的作用.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 10(3):58-62.
[收稿日期:2015-0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