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 教案

合集下载

双桅船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双桅船的构造和使用。

2. 掌握与双桅船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3. 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教学重点:1. 双桅船的构造和使用。

2. 相关词汇和短语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双桅船的构造和使用。

2. 如何正确运用相关词汇和短语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教科书、录音机、图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双桅船的概念和构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展示一张双桅船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其中的构造和部件。

Step 2 听力训练1. 播放一段关于双桅船的录音,让学生根据听到的信息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双桅船的了解程度。

Step 3 词汇和短语学习1. 教师板书“双桅船”、“舰桅”、“纵帆”、“横帆”等相关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用这些词汇造句,加深对其理解和记忆。

Step 4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一段关于双桅船的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双桅船的理解和记忆。

Step 5 合作讨论1. 学生分成小组,就双桅船的使用和优缺点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Step 6 书面表达1. 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同学听取并提出意见,展开交流。

2. 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双桅船的使用和优缺点。

Step 7 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温习相关知识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Step 8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整理课堂笔记,并复习相关词汇和短语。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双桅船的短文,自由发挥,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双桅船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双桅船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双桅船的类型和用途理解双桅船在航运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定义和特点双桅船的类型和用途双桅船在航运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的双桅船及其用途讨论法:探讨双桅船在航运中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类型和用途的掌握第二章:双桅船的结构与设计2.1 教学目标了解双桅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素掌握双桅船的帆装和船体设计理解双桅船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2.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基本结构双桅船的帆装设计双桅船的船体设计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要素实物观察法:观察双桅船的帆装和船体设计小组讨论法:探讨双桅船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基本结构的理解实物观察: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帆装和船体设计的掌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双桅船的结构图第三章:双桅船的操纵与驾驶3.1 教学目标掌握双桅船的基本操纵方法和技巧了解双桅船的驾驶原理和操作流程理解双桅船操纵与驾驶的安全规则3.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基本操纵方法双桅船的驾驶原理双桅船操纵与驾驶的安全规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基本操纵方法和技巧模拟驾驶法:进行双桅船的驾驶模拟训练安全讲解法:讲解双桅船操纵与驾驶的安全规则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操纵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模拟驾驶考试:评估学生对双桅船驾驶原理的掌握安全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双桅船操纵与驾驶的安全规则的掌握第四章:双桅船的维护与修理4.1 教学目标掌握双桅船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了解双桅船的常见故障和修理技巧理解双桅船维护与修理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双桅船的常见故障和修理技巧双桅船维护与修理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维护和保养方法故障分析法:分析双桅船的常见故障和修理技巧实践操作法:进行双桅船的维护和修理实践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维护和保养方法的理解故障分析考试: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常见故障和修理技巧的掌握实践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对双桅船维护和修理实践的掌握第五章:双桅船的历史与发展5.1 教学目标了解双桅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双桅船在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双桅船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之间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双桅船在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双桅船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之间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在航运史上的重要事件讨论法:探讨双桅船的发展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之间的关系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在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掌握第六章:双桅船的航海技术6.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的航海技术基础掌握双桅船的导航和定位方法了解双桅船的航迹和航向控制6.2 教学内容双桅船的航海技术基础双桅船的导航和定位方法双桅船的航迹和航向控制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的航海技术基础模拟导航法:进行双桅船的导航模拟训练实际操作法:进行双桅船的航迹和航向控制实践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航海技术基础的理解模拟导航考试: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导航和定位方法的掌握实际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对双桅船航迹和航向控制实践的掌握第七章:双桅船的船员培训7.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船员培训的重要性掌握双桅船船员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双桅船船员培训的发展趋势7.2 教学内容双桅船船员培训的重要性双桅船船员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双桅船船员培训的发展趋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船员培训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船员培训的成功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船员培训的发展趋势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船员培训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船员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掌握第八章:双桅船的安全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双桅船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了解双桅船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双桅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双桅船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双桅船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安全事故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安全管理措施和方法的掌握第九章:双桅船的环保与节能9.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重要性掌握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方法了解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发展趋势9.2 教学内容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重要性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方法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发展趋势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成功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环保与节能的发展趋势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环保与节能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环保与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第十章:双桅船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在现代航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双桅船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了解双桅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0.2 教学内容双桅船在现代航运中的地位和作用双桅船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双桅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在现代航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发展的成功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在现代航运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发展挑战和机遇的掌握第十一章:双桅船的航运经济影响11.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对航运经济的影响掌握双桅船在航运市场的角色了解双桅船航运经济影响的未来趋势11.2 教学内容双桅船对航运经济的影响双桅船在航运市场的角色双桅船航运经济影响的未来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对航运经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在航运市场的具体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航运经济影响的未来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对航运经济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在航运市场角色的掌握第十二章:双桅船的文化与遗产12.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在文化与遗产中的地位掌握双桅船在历史中的作用了解双桅船文化与遗产的保存与发展12.2 教学内容双桅船在文化与遗产中的地位双桅船在历史中的作用双桅船文化与遗产的保存与发展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在文化与遗产中的地位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在历史上的具体事件讨论法:探讨双桅船文化与遗产的保存与发展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在文化与遗产中地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在历史上作用的掌握第十三章:双桅船的旅游与观光13.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在旅游与观光中的价值掌握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吸引力了解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双桅船在旅游与观光中的价值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吸引力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在旅游与观光中的价值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成功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旅游与观光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在旅游与观光中价值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旅游与观光吸引力的掌握第十四章:双桅船的法律法规14.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双桅船的航行规则和法律责任了解双桅船法律法规的演变趋势14.2 教学内容双桅船相关的法律法规双桅船的航行规则和法律责任双桅船法律法规的演变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航行规则和法律责任的具体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法律法规的演变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航行规则和法律责任的掌握第十五章:双桅船的教育与研究15.1 教学目标理解双桅船在教育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掌握双桅船的教育和研究方向了解双桅船教育和研究的未来趋势15.2 教学内容双桅船在教育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双桅船的教育和研究方向双桅船教育和研究的未来趋势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双桅船在教育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双桅船教育和研究的具体案例讨论法:探讨双桅船教育和研究的未来趋势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双桅船在教育和研究中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双桅船教育和研究方向的掌握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双桅船的基本概念、类型、用途及其在航运中的重要性。

《双桅船》教案6

《双桅船》教案6

《双桅船》教案徐娇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二、过程与方法:?三、在诵读、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中探究诗歌的深层涵义、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诗中寻求共鸣,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启示【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

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

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

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

(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

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1.一位同学范读,教师点评并指导朗读要领,然后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第一节前两句要读得短促有力,尤其是第二句,要读出坚决的语气。

“风暴”、“灯”这两个词也要读得强有力。

写到“岸”的句子要饱含深情地朗读。

2.学生自读,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

明确:“双桅船”、“雾”、“风”、“岸”、“风暴”、“灯”辽阔的海面上,烟雾迷茫,一艘孤独的双桅船,在导航灯的引领下,迎着风浪艰难前行,一次次靠近海岸又一次次重新启航……三、再读解意象齐读全诗,思考:1.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讨论后回答)意象解读方法:①抓住意象的特点,例如“雾”的迷蒙。

②适当联系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③对于传统意象,还可以联系它的传统象征意义。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双桅船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理解新诗《双桅船》的主旨、意象和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双桅船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新诗《双桅船》的主旨、意象和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新诗中逐渐显现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引用关于海洋和船舶方面的典故,引发学生关于双桅船的想象和联想,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做铺垫。

2. 感受诗歌
让学生先读诗,感受诗的音韵,形象和节奏。

3. 诗歌鉴赏
1.教师点拨诗歌中的词汇,如“北极”,“舵”等。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节奏。

如何表现雄浑的海洋和激烈的船运。

3.讨论诗歌的主旨,简要阐述诗人的写作意图。

4. 互动讨论
通过开放性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丰富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提出问题:“这首诗歌给你什么启示?你有什么想法想要表达?”
5. 课堂小结
简单概述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收获和体验有所感悟。

同时,为下一次上课做有序的铺垫和准备。

四、教学评估
1.课堂互动的表现情况;
2.学生各自完成的作业成果;
3.模拟考试题目成绩。

以上皆是本次《双桅船》教学的教案,希望对于教师和学生有帮助,提高新诗鉴赏和诗歌创作的能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

双桅船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双桅船》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双桅船》2.相关教学课件3.诗歌欣赏音乐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课文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老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课文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4.主题讨论老师提出问题:“课文《双桅船》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5.艺术特色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解读课文老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3.诗歌欣赏老师播放诗歌欣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欣赏感悟。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5.课后作业老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双桅船》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双桅船》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1.深入解读课文老师解读:“‘双桅船,一只勇敢的海燕,一只沉默的海龟’,这里的象征意义你们能理解吗?”学生甲:“海燕代表自由和勇敢,海龟代表稳重和沉默。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

双桅船-北师大版选修中国新诗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并熟读《双桅船》这首诗,了解其意境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熟悉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文化背景、文学形式等方面。

3.夯实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双桅船》这首诗的赏析。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先生讲解,再学生朗读,最后进行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诗歌背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双桅船》这首诗,我们还需要介绍一些中国现代诗歌的背景。

从革命与现代性、民族复兴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阐述中国现代诗歌的原始性和多样性。

3. 诗歌创作学习一首诗的背后,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要了解它的创作环境和技巧。

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双桅船》的创作背景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双桅船》这首诗。

三、教学策略1. 学生主导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我们采用学生主导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在课前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和解读这首诗。

2. 多元化教学为了提高课程趣味性,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如教师多媒体讲解、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角色扮演、视频资源查看等。

3. 互动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现场互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老师将通过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理解和文学批评等环节,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内进行掌握知识,还能够在思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案1. 导入在开课的那一刻,我将为学生带来一段精彩的视频:《双桅船》的传唱之声。

通过这个视频,学生将第一时间了解到这首诗的意境和特点。

2. 学习诗歌背景在学习背景知识中,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和中国现代诗歌相关的主题,如社会变革,自我探索,生存与死亡等。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双栀船》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双栀船》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现代诗的鉴赏方面,对诗歌的意象、节奏、韵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分析诗歌内涵和哲理的能力尚需提高。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喜欢讨论、互动,有利于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
4.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感兴趣,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导向。
f.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巩固知识。
4.课后作业与拓展:
a.布置与《双栀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推荐阅读与《双栀船》风格相近的诗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c.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首与《双栀船》情感相近的诗歌《再别康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双栀船》作为高一语文上册的一首现代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和鉴赏能力。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以下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年龄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共鸣,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
b.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节奏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c.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歌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a.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共同解决难题。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双桅船的定义、结构和特点;(2)培养学生绘制简单双桅船图纸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掌握双桅船的设计原理;(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海洋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双桅船的定义、结构和特点;(2)双桅船的设计原理及绘制图纸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双桅船的设计原理;(2)绘制双桅船图纸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双桅船的相关图片、资料;(2)准备双桅船设计图纸的范例。

2. 学生准备:(1)了解船舶的基本知识;(2)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双桅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双桅船是什么吗?”2. 探究双桅船的定义、结构和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双桅船的图片,分析其结构;(2)讲解双桅船的定义、结构和特点。

3. 学习双桅船的设计原理:(1)展示双桅船设计图纸的范例;(2)讲解双桅船的设计原理。

4. 实践操作:(1)分组让学生合作绘制双桅船图纸;(2)指导学生绘制双桅船图纸,解答疑问。

5. 展示与评价:(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五、课后作业1. 完善双桅船图纸,提高绘制技巧;2. 收集更多关于双桅船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发展。

六、教学反思(1)了解学生对双桅船知识的掌握程度;(2)了解学生在绘制双桅船图纸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2. 改进教学方法:(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2)针对学生在绘制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指导方法。

七、教学拓展1. 海洋文化知识:(1)介绍双桅船在海洋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

2. 科技创新:(1)介绍现代双桅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2)引导学生关注船舶行业的科技创新。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 教案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双桅船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海洋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 双桅船的结构:介绍双桅船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船体、桅杆、帆布、索具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双桅船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双桅船的了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双桅船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结合实物或模型进行展示。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双桅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制作双桅船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双桅船的特点和重要性,强调海洋文化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双桅船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能力。

3. 学生制作双桅船模型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双桅船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双桅船模型或图纸。

3. 制作双桅船模型的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历史回顾:介绍双桅船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早期的海上贸易、探险和战争等。

2. 现代应用:探讨双桅船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如游艇、帆船运动等。

3. 环境保护:讨论船舶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船舶展览,实地了解双桅船的历史和文化。

2. 安排学生参加帆船体验活动,亲身体验双桅船的操控和驾驶。

3. 举办双桅船模型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双桅船的知识。

2. 利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提高课堂参与度。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双桅船的认识和兴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

双桅船优秀教案(合集五篇)

双桅船优秀教案(合集五篇)

双桅船优秀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双桅船优秀教案《双桅船》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朦胧诗2、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顾城《远和近》导入二、关于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人。

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的诗人,却以朴素的诗情感动一代中国人,诗集《双桅船》获第一届全国新诗(诗集)奖,抒情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曾两次获得“全国十名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荣誉。

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关于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幻觉等手法,善于运用一系列的意象,通过意象的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

学习这类诗,我们要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因为那是诗人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四、诵读感悟1、学生朗读问:脑海里的画面是什么?明确:朦胧意境问:如何做到,用什么手法营造“朦胧”?明确:用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主观的情绪和态度,即具象表达抽象。

诗人的目的不在于写一只船,而在于表现复杂的情感。

2、再次诵读课文,找出诗中富有象征意义的几个意象:(双桅船、岸、风、风暴、灯)五、赏析课文:题目为“双桅船”,那么诗人只是在写船嘛?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船,而是借助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诗人借助双桅船,向连绵无尽的岸倾诉自己的思慕之情。

1、“双桅船”、“雾”、“风”、“岸”、“风暴”、“灯”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结合我们自己平时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明确:A、从女性爱情与事业的角度看(诗人自我的象征)“雾”象征着爱情道路上的障碍“风” 象征时代的紧迫感;“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双桅船 教案

双桅船 教案

双桅船教案教案标题:双桅船教案目标:1. 了解双桅船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习双桅船的航行原理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模型向学生展示双桅船的结构,并引发学生对双桅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双桅船的用途和特点。

知识讲解:1. 介绍双桅船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主桅、副桅、帆等。

2. 介绍双桅船的航行原理,如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前进。

3. 介绍双桅船的航行技术,如如何调整帆的角度和位置,以控制船只的方向和速度。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化版的双桅船模型。

2. 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分工合作,确定模型的结构和材料,并进行制作。

3.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实践操作:1. 学生们在完成模型制作后,进行实际测试。

2. 学生们根据之前学到的航行原理和技术,调整帆的角度和位置,观察模型的航行效果。

3. 学生们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思考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航行过程中遇到风向突然改变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2.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航行技术和设计理念,以提高航行效率和稳定性。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操作,总结双桅船的结构、航行原理和技术。

2. 强调团队合作、沟通和创新思维在航行过程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收集学生制作模型和实际测试的数据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双桅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双桅船》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意绪与情感。

2.体会《双桅船》的表达特点,结合其它作品及学生的创作体验,把握朦胧诗的一般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意绪与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双桅船》的表达特点,结合其它作品及学生的创作体验,把握朦胧诗的一般特征。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自然界中的鸟鸣、花放、草长、莺飞固然是生命的表现,而非生物界中的天空、云朵,甚至是一艘小船,在诗人的笔下,也将被赋予灵性,用以表情达意、阐释心灵。

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进舒婷老师的《双桅船》。

(二)初步感知1.不拘一格,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2.齐读3.用一个词语概括初读体会(可以是初读时涌上心头的感受,也可以是舒婷诗歌区别于其它诗歌的独特气质)(三)解读文本,还原意绪1.诗歌中的“我”和“你”是一种什么关系?2.就你从诗歌中体会到的某种情感、意绪进行阐释。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作品的多义性)(四)合作探究,激发兴趣围绕着一个或多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其他同学进行解读,比较小作者想传达的与同学解读的是否一致。

(五)总结每首诗歌的作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说方式,诗歌本身也是特定心境的产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维认知、个人性情的影响,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最终唤醒文字,使诗歌成为了无限可能的东西。

读者阅读诗歌,是对诗歌进行的一次再创造。

我们也要感谢朦胧诗的这些诗人们,正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避免了口号式的呐喊和一览无余,我们才有如此丰富的“心灵的回响”。

(六)齐读诗歌,感受诗意。

《双桅船》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学设计

《双桅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双桅船/舒婷》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诗歌散文欣赏部分。

该单元的主题是诗歌散文欣赏,通过学习诗歌和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双桅船/舒婷》是一首短诗,以双桅船为主题,通过描写船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和理解《双桅船/舒婷》这首短诗的内容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短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文学欣赏可能缺乏兴趣和理解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双桅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船的形象和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你觉得双桅船是什么样子的?- 双桅船有什么特点?- 双桅船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第二环节:理解诗歌1. 教师朗读《双桅船/舒婷》这首短诗,让学生仔细听。

2. 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 诗歌的主题是双桅船,表达了对自由、梦想和追求的向往之情。

- 诗歌通过描写船在海上航行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

第三环节:分析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 诗歌有四个句子,每个句子有四个字。

- 诗歌使用了比喻、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2. 教师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 比喻:双桅船如同一只自由的鸟,展翅翱翔。

- 排比:风儿轻轻地吹,浪儿轻轻地拍。

- 反问:船儿,你是不是在追逐梦想?第四环节:鉴赏诗歌1.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对诗歌进行个人鉴赏。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4.3 双桅船 教案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4.3  双桅船    教案

双桅船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中意象的作用,理解作者独特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作者物象的象征意义。

2. 难点:感受作者诗中表达的独特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印发舒婷的《致橡树》,初步了解舒婷诗歌的特点。

简要补充舒婷的基本情况:福建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诗集《双桅船》获第一届诗歌大奖赛一等奖。

二.初读诗歌。

三.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请同学运用以前学过的诗歌鉴赏的办法,赏析诗歌。

1.诗歌中涉及到哪些意象?明确:双桅船、岸、风、风暴、灯、雾2.小组交流: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1)“船”: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互区别的心理;“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雾”:意味着前进中的困难。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或者:“双桅船”:象征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岸”:象征人不断升华的生活境界和理想;“风暴”、“雾”:象征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灯”:象征一种希望;(2)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把“风暴”理解为文化大革命,就是把年代风云具体化,把“雾”理解为困难,“灯”象征爱情、事业,舒婷追求的爱情、事业不就是鼓励她前行的信念和理想吗?回归诗歌:当寻找到归宿,靠近理想时,又要远离他们,因而渴望明天再次接近理想的彼岸。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是时代的风云和信念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又是时代的风云和另一种信念,让我们各奔前程。

双桅船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双桅船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双桅船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双桅船》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品味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中探究诗歌的深层涵义、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诗中寻求共鸣,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启示【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过悠长寂寥的雨巷,今天我们将乘坐双桅船,走进女诗人舒婷的世界。

雨巷诗人潇洒多情,舒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舒婷长相一般,出身一般,学历也很一般。

初二还没念完就加入到上山下乡的行列中去,回到城市,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

她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女工。

(人不可貌相,才女不必问出处)。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

朦胧诗强调抒写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具有朦胧、隐讳的特点。

《双桅船》阅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对比《祖国呵,亲爱的祖国》与本诗,你能分别说出两首诗中流淌的“爱”的具体内涵吗?2.诗的第一节中“昨天……今天……明天”有什么意味?它们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3.诗中有哪些意象?试择其一二略谈体会。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双栀船》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双栀船》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双栀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双栀船》的作者,主要人物和情节;2.熟悉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文阅读、写作、表达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与创新精神、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讲授《双栀船》的主要情节与主题;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3.分析小说中的典型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1.课堂讲授与互动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互动交流,加深理解和记忆;2.小组合作与展示: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互相汇报,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阅读解析与写作训练:让学生阅读小说原文,领会文本内涵,训练语文写作与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双栀船》是作家林海音于19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全书描写了一个农家小姑娘临危不惧、勇敢追求自由的故事,既具有浓郁的女性主义色彩,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

2. 小说情节《双栀船》讲述了一个叫做萍萍的乡村少女从十四岁开始,在爱情和生命的道路上走过了很长一段路。

她爱上了一个叫做孟师傅的年轻画家,但是鲁迅机关报的打击运动和几场灾难使萍萍的爱情不得不终结。

最终,萍萍决定离开故乡来到大都市,追求自己的梦想。

3. 小说人物形象萍萍萍萍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勇敢而富有激情的女孩。

她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梦想,对家乡、社会和生活的种种不公和不满,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

她的人物性格,在小说中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与尊严的信念和力量。

孟师傅孟师傅是萍萍的爱人,一个文艺青年画家。

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吸引了年轻的萍萍,也表现出当时青年一代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

他与萍萍的爱情支配了小说前半部分,但最终他没有能够和萍萍在一起。

4. 小说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小说的语言时态多变,既注重现实感受,又注重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家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诉求。

小说中出现了一些生动、精美的词语,如“丹桂片枝争舞彩”,“铅华妆点江山气”等,表现出小说优美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桅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朦胧诗
2、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3、初步了解朦胧诗意象多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内涵,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1.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67年中学毕业,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

1971年开始写诗,在知青
..中传抄。

1972年回厦门某建筑公司做临时工。

1977
年与后同成为朦胧诗代表诗人
.......的北岛相识,并在创作方面受其影响。

1980年入福建文联创作室。

其诗具有抒情浪漫细腻柔婉的女性风格
....,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充满对价值寻找的渴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她的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的追寻、对传统的反思背叛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深受当时青年的喜爱。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
..的
手法,具有不透明性
...,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主要是指北岛、舒婷、顾城、梁....和多义性
小斌、江河、芒克、食指、王小妮等一批80年代初期青年诗人的诗。

“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

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
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
....,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
....”是朦胧
...特征。

“相信未来
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张扬人的主体性
....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而建立在时
...和理性精神
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则是象征性。

3.象征手法朦胧诗的创作方法主要是象征,象征主义依赖“意象”而不是单纯的形象(具象)、喻象来构筑诗意。

意象比字面的含义更广泛,更深刻。

例如,“拂晓,我们登上长城。

”这是写实。

“长城”是实实在在的,是此地而非彼处。

“像黄河一样伟大,像长城一样坚强”,这是比喻,“长城”在这儿成了喻象。

取“长城”的坚固、挺立而比喻坚不可摧。

而“万里长城永不倒”,很显然,这里的“长城”就不是实指,也不是比喻,而是民
族精神、民族气节等等的象征。

(二)合作解读
1.朗读。

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指导:把握节奏、重音、语调。

2.思考、讨论,把握意象内涵。

方法指导:
第一步,找出意象。

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我们可以在这首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风暴/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

第二步,虚实转换,还原意象。

从字面上很容易看出诗作表达的是船对岸的深情。

岸是什么?朋友?爱人?故乡?理想?希望?是,又都不是。

同学们根据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尝试还原意象所象征的对象。

例如,如果岸是象征故乡,那么船就可以是游子,这首诗也许就可以还原成这个样子:
游子
../昨天刚刚和你
..啊/心爱的故乡../风尘
..却不容我再迟疑/故乡
..沾满了我的双.腿./可号角
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巨变
..、一个梦.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巨变
..、另一个梦.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征.途.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交流成果,朗读,集体评议,领会朦胧诗的多样性的特点:虽然朦胧诗“朦胧”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诗人的情感志趣也应该确有所指,但它由象征手法产生的多义性客观上给读者理解诗歌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又大大增强了朦胧诗的魅力,也扩大了朦胧诗的影响。

小结:《双桅船》诞生以来,虽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下列三种解读颇获认同,可作参考:
解读一:“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船”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相互区别的心理;“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解读二:“双桅船”象征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岸”象征了人不断升华的生活境界和理想,“风暴”象征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灯”象征一种希望,而“风”象征一种动力。

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激励人们要像双桅船那样不怕挫折、不惧困难,永不放弃,不知疲倦地将生命之舟由“天涯”驶向“海角”。

解读三:“船”与“岸”对话,实际上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船”尽管被雾打湿了“双翼”,仍然要在风暴中前行,这种行进是无休止的。

人生的追求何尝不是如此?在一个理想彼岸到达后,新的理想彼岸又在前面诱惑。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探究拓展
根据对《双桅船》的学习,思考朦胧诗《一代人》的象征意义。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
鉴赏参考:“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

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

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

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

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

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

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

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

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