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7页精选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一、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旨在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既涉及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涉及学生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环境的改变。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变革。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
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
教师不仅要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自主研究能力,实施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学生研究方式的改变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研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讲解、死记硬背来研究,注重知识的获取与灌输。
而现在,学生的研究方式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和实践应用。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四、研究环境的优化新课改要求改善研究环境,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打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教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研究活动。
同时,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可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学校要创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动性。
五、教学评价的变革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注重知识的检测。
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要更加综合全面,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践成果等多个层面,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总结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和实践应用,学习环境也得到了优化和改善。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第一篇: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学过程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
由此,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特征。
笔者就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心的,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这里谈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关键词】模式转变转位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倾听学生在新课改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以往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倾听教师”“研究教材”“面向个体”“单评”转变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倾听学生”“教材、学生双研究”“面向全体”“众评”等,以适应新课改强调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我想就以下几个教学模式的转变谈自己的认识。
一、变“全方位指导”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讲话时间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发展创造力,还课堂与学生。
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组3<5x-1<4的整数解时,少提示同学:先把它改写成不等式组的一般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我巡视同学做的情况,并有目的的找两个同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错对,选出正确的让学生去解每一个不等式并求出它们的解集,然后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下面要做什么,并以小组讨论出最后结果。
最后再让同学们讨论作出小结。
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
同时,教师在指导时还要注意设计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不要指导一步到位,要让学生有思考余地,让学生能有自我成功的感觉,从而有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转型
“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转型关注高考制度改革引领高中教学的变革。
高中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堂节奏快、思维含量低,已经无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树立科学教学理念,变革课堂模式,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切实落实好“新高考”改革精神。
树立“以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具有引领意义,其核心价值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理解依赖个人经验,是人与外部环境交互的结果。
要想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就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促进知识的生成。
基于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做法,学校通过组织专家、骨干教师深入研讨,确立了“以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的主导思想,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现这一教学理念。
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注重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讲得生动、清楚,而对学情的把握相对粗略,个性化指导和学习的目标要求难以落地,学生学习的效率比较低。
新的“互联网+”教学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我们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探索出“两主两学四环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得以提升。
所谓“两主”,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体现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所谓“两学”,是课下学生先自主学、课堂上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学习;所谓“四环节”,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问题探究、知识内化四个环节和教师设计教学、精准备课、分析引领、个性施教四个环节。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先将教学资源和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并把理解得不深不透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精准备课。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变迁、反思与重建
二、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及其价值诉求
课程改革的效果怎样,要通过教学文化变迁的情况加以判断。教学文化构成了教学的“质”的方面,教学文化的变迁就意味着教学的“质”的变化。[7]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以及呈现出来的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变迁,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考察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必然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文化基础,吴康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了课堂教学的三种文化基础,即规范性文化、符号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并分别对各文化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特征作了阐释。“规范性文化作为课堂社会的精神气质,无处不在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赋予课堂教学观念制度化的基本格调。同时,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它也在潜移默化地濡化着学生,从而使学生认同并受制于这一基调。”、“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表现主要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而教科书语言是规范的语言,作为社会正统文化表现方式的语言,其根本意义在于受教育者接纳这一语言系统,从而也在接受这一语言系统的同时内化着其承载的文化内容。”、“价值文化正是通过意识形态层面、教学内容层面和作为方式层面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塑造行动取向、行为方式的目的。”[8]可见,课堂教学文化变迁体现为课堂教学外在物质层面变革的同时承载了课堂教学内含的规范性文化、符号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的变革。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变迁正是基于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理念所导引的课堂教学遭遇了文化冲突,实质而言,就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文化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需要变革,即规范性文化外显的课堂教学环境、课程结构等物质基础需要优化;符号性文化外显的知识、言语等需要改进;价值性文化外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需要提升。董洪亮从解释学的角度把教学文化界定为在共同解释的基础上,人们赋予教学的物化资源和行动方式的意义。“文化与价值、利益相关联,教学文化同样是某个意义共同体的价值与利益载体,教学文化变迁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共同价值与利益变化的过程。”[9]二者对教学文化变迁的诠释,均提及了价值这一重要因素,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文化变迁正是体现了某个群体的价值诉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个群体代表着符合我国正统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主流文化的利益。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变迁、反思与重建
新 课 改 背 景 下课 堂教 学 文 化 : 迁 、 思 与重 建 变 反
张剑 锋
(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 40 1 ) 0 75
摘 要 : 堂教 学文化 , 课 就是 在课 堂环境 中, 师和学生 以课程与教 学为主题 的教 学生活过程及 与之融为一 教 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有机 整体。在新课 改背景 下, 传统的课 堂教 学与新课 改理念 下的课 堂教 学遭遇 了文化 冲 突, 教师教学 陷入 了困境 , 主要 体现在教师教 学方 向感迷 失 ; 师教 学 自我 效能感 降低 ; 师教 学能力提升 困 教 教
e n t d n b s n te t e f m' c l m n s u t n,a d t e o g nc wh l ft et a hn c l gc n s r a d su e  ̄ a e o h me o r u u a d i t ci h c i n r o n h r a i oe o e c i g e o o i a e - h l v r n n i t ne r t n I e u rc l m e om o tx ,ta i o a ls ro ta h n d te c a s o m io me tw t i i tg ai . n n w c ri u u r f r c ne t r d t n l ca s o m e c i g a h ls r h s o i n t a h n n e e u rc u rf r o c p e u t r o f c ,a d ta hn s i r u l h c s man y r — e c g u d r n w c r u m o c n e tme tc u a c n it n e c i g i n t be w ih i i il e m l l l o i l e l td i i g t e s ft c i g d r t f ce n lsn e s n e o a h n i c in,r d c n e s n e o a h n ef f c c n a i g df c t si e o h e e o e u i g t e s f e c i g s l —e i a y a d h v n i i u i n h t l e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课堂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理念新课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要求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由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形式。
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主角,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和研究等方式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探究精神。
三、注重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不再只是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会通过提问、解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改强调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五、注重实践性教学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中,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与学生进行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写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感染力。
六、注重情感教育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也注重情感教育,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美、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教法学习材料第四期 2008年10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郑金洲一、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 (2)(一)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 (2)(二)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 (2)(三)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 (2)(四)课堂不只是执行教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3)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要点 (4)(一)教学要素的变革 (4)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4)2、学生学习的主动化 (4)3、师生互动的有效化 (5)4、学科教学的整合化 (5)5、教学过程的动态化 (6)6、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7)7、教学策略的综合化 (7)8、教学资源的优质化 (8)9、教学对象的个别化 (8)10、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8)(二)教学流程的变革 (10)1、备课—课程的二次开发 (10)2、上课—动态生成 (11)3、听课—全息透视 (11)4、说课—反思探究 (12)5、评课—分析评判 (12)三、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途径 (13)【郑金洲先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影响我们学校生活的一件大事,就是新课程改革。
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加大,我们也看到,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多的重新规范着学校的管理行为,重新限定和引领着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那么从今天来看,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上所引发的变化是巨大的。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课堂实际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变化,课堂的状态、面貌、文化特征和新课程的要求也还有着不少的差距。
课程主要改变的是内容,而任何内容都需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去表现。
与课程相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就是其表现的形式。
我们大家知道,一种形式表现恰当,可以使内容彰显提高起来;而一种形式表现不当的时候,也常常会遮蔽内容本身的风采。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
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
“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
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
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这真是万分危急的时刻!学生的朗读也正进入状态,教师却突然叫学生停下,提出一个问题:“着”有四种读音,你们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
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
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
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
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
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
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张兴安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
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
教师要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信息。
正如吴宗宪老师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知识,并从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
教师要改变课堂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习潜能逐步得到发掘和体现。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
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对“学困生”要倾斜,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强他们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愈来愈注重凸显教学效率,愈来愈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
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将日益得到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理念,彼此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黎传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做到“三个构建”,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
第一部分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这里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四 、科 学 处理 主 体 与主 导 的 关 系 以人 为本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所 大 力 提倡 的 ,在 实 际 教 学 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建立 “以学生为本 、为学 生服务”的理念 ,真正使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学 生 转 变 为 学 习 的主 体 需 要 经 历 一 个 适 应 的 过程 ,对教 师来 说 ,应 当通 过 多 种 途 径 去 调 动 学 生 的兴趣 ,激 发学生的 自信心 。即需要扮演好主导 的 角 色 ,重 视 导兴 趣 、导 信 心 、导 思 路 、导 方 法 、导 人 生 的哲理与启迪 。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处理学生主体与 教 师 主 导 之 间 的 关 系 ,使 得 两 者 的作 用 都 能 够 得 以充 分 发 挥 ,而 是否 能够 建 立 和 谐 、融 洽 的师 生 关 系 就 成 为 关 键 所 在 。李 秉 德 提 出 ,’教 学 主 要 包 含 教 师 、 学 生 、 目的 、方 法 、课 程 、环 境 以及 反 馈 这 几 个 要 素 , 要 构 建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就 必 须 从 上 述 要 素 着 手 下 面 主 要 从 教 师 、学 生 、环 境 这 3个 层 面 探 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科 学 处 理 学 生 主体 与 教 师 主 导 关 系 的 措施 : 首先 ,作 为教学 主导 ,教师应 当高度重视表 情 、 动作 、态度 、语 言等诸多方面 ,通过 自身的言行举止 来 影 响 学 生 .通 过亦 师 亦 友 的身 份 与 学 生 相 处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来 自教 师 的尊 重 与关 爱 其 次 ,作 为 教学 主体 ,学 生 在 这 个 过 程 中的 主 体 体 现 需要 通 过教 师 的科 学 引 导 来 实 现 ,教 师 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 应 当给 予 学 生 充 分 的 自主 权 ,帮 助 学 生 逐 渐 养 成 独 立 、 自主 的 良好 习惯 最 后 ,环 境 也 是 营 造 和谐 师 生 关 系 的 重 要 基 础 . 教 师应 当 在课 堂 中 营造 和 谐 、融 洽 的 氛 围 ,同 时 主 动 构 建 积极 向上 的班 风 ,为 学 生 营 造 良好 的 学 习环 境 。 五 、基 于 教学 规 律 的教 学模 式 改 革 新 课 改 背景 下 的课 堂 教 学 ,不 仅 需要 重 视 遵 循 教 学规律 ,同时也需要进行积极尝试 、大胆创新 .需要 在 此 前提 下 ,针 对 课 堂 教 学 内容 与 教 学模 式 进 行 合 理 设计 ,通过 引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全 面保障课 堂教 学 的质量 。比如 ,新课改背景下所广泛 流行的合作学 习 、 自主探 究 以及 生 活 化 教 学 等 ,教 师 可 以 针 对 上 述 教 学模 式 进行 深 入 研 究 ,充 分 结 合 教 学规 律 与 学 生 的 实 际情 况 ,深 入 挖 掘 并 利 用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学 习 经 验 以及 学 习潜 能 ,针 对 教 学 模 式 进 行 针 对 性 优 化 .使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很大地程度上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学思想的转化。
过去教学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教师死教学生死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就是“以生为本”。
所谓“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树立教学民主的意识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这样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尽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
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老师更多是指引者,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
(三)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面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努力使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四)灵活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老师更多地是让学生做大量繁复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走不去,多在原地打圈,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予到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论文一、后现代教学文化分析理论教学文化分析是将学校组织作为文化实体来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组织就像复杂的社会组织一样符合网络构成,而不是一个自由标、官方角色、命令和规则推动的正式系统”。
文化分析关注课程变革的意义,它确定和检查教育时间所处社会文化环境里的变革过程。
其中一个关键是“教学对教师的意义”和那些意义的源泉。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学校文化。
教学文化承认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做的,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文化。
它使用许多界定文化的词汇和“标准实践”、“共享期望”等。
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具有平等的意义。
按科柏特等人的说法,构成教学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可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
神圣的被认为是不可更改的教师底线。
依据教师实践的基础,当神圣的规范受到课程变革的挑战时,变革将遇到教师的抵制。
例如,在许多教师看来,传授经典永恒的知识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识是次要的,能力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重视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这一定会遭到极力反对。
与神圣的规范相比,世俗的规范更容易变革。
神圣和世俗的文化区分,有利于课程变革许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为教师抵制变革现象提供基础。
这种区别也帮助解释吸收变革时的不一致。
它告诉我们:课程变革中包含的文化与学校中存在的文化优势越适合,它挑战的规范越少,成功实施变革的机会越多。
因此,看起来,学科的基础革新与认识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学时间越一致,他们创造出的“文化不协”就越少,因此更能为教师所接受,至少在中学如此。
后现代的教学文化分析理论中,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两点认识,一是教师与原有教学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是为了课程变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学文化。
二、教学文化分析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教学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课程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增进初中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课常教学必须依撰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课堂教学转型;实践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人们的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
新课标背景下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优化研究,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的动力。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离不开社会实践与交流。
总之在体育课堂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教育改革活动对促进我国现代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课堂教学转型1.1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转型体育课堂的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创新性改变,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
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素质,再次注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及师资队伍建设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转型,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第一点是转变观念,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当中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点是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体育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师生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合作,这样不仅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而且还能够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是新时代的诉求,实现这种诉求说到底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可见,改革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作为教育实践者,如何正确引领广大教师从讲堂走向学堂,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保留原有课堂教学的价值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国文馆,以后逐步完善,直至今天,仍然是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
班级授课制有其重要的价值:一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培养人才;二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四是有利于资源共享。
但它也同时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整体推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60523)研究成果。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蔡守怡(秦皇岛市教育局,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引领教师的教学转型,并以事实为依据,在调研、分析、总结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实践证明,“354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教师有路可走,改革有法可依,管理有章可循,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实现课堂教书育人的目的。
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学的现代转型
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学的现代转型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课改把语文教学从枯燥的传授性教学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比如将学生从传统的纯客观性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客观学习模式。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把握学习节奏,努力了解语文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同时,新课改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新机会。
语文教育及其教学科学发展的真正财富在于它的另一边,也就是在以人文丰富为出发点的方面。
从文学历史和文学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如文学批评技巧、文学样式研究以及丰富的文学创作材料。
特别是文学研究和语言学转变为主流观点,学生不只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和形式,而要从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阅读,全方位地发掘作品中文字的内在意义。
同时,新课改也将学习者在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学习流程更加周全。
新课改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语文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不是以静态的角色接受语文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画面、语言和视觉剪辑等多维度的技术,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趣、生动、多彩。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而不是传统的纸质教材。
最后,新课改也改变了从教师到学生的语文教育的方式。
新课改把学生拉近到语文教育的中心,让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受益者,这样的变化令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指导老师中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参与、探索和尝试撰写原创作品,加深自身学习积累。
总而言之,新课改给了语文教育学一个全新的视野,也让语文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新课改已经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了质的飞跃,它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了未来,让教材得到更多的创新和归化,让语文教育弥漫着一股全新的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这七年来,众多课程专家、教育学者、一线教师对新课程不断反思,使新课程在实施中逐步调整、不断巩固,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人们渐渐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观念、模式、方式和行为的变革,即课堂教学本身的变革,它首先是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终极目标”。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实现了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才能真正地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解析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是潜在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变革会从根本上影响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会因文化变迁发生变革,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即课堂教学文化。
当课堂教学文化的特殊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时,研究者对其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要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有研究者把课堂教学文化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体,这表明课堂教学文化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需
要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探明课堂教学文化的涵义,即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传统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的课堂教学文化,也可以称作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
钟启泉教授把它的本质特征概括为“记忆型教学文化”,他认为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种信息行动。
这种文化环境培养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倾向,而不是积极地探寻和评价信息”。
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的局限是忽视了使每一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核心品质,即“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因为教学过程中一旦缺乏了学生们的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它就成了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接受的过程,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程序化,学生不去反思教师的教,不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
在这种“记忆型教学文化”的影响下,极易形成“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学习”的课堂教学文化。
“教学活动变成教师的活动,讲台成了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则变成了容器,变成了由教师灌输的储存器,教师越是往容器里灌得彻底,就越是好教师,学生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学生。
”可以说,这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权威性文化”,一种重教不重学的“灌输性文化”。
课堂成为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而且是单调的、枯燥的、沉闷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只是一味地接受,把老师教的知识尽可能的记住,往往形成死记硬背、机械性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积
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同时,还极易形成不民主、不平等、不交往的课堂教学文化,难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以成人、长者自居,而学生是未成年人,不成熟、不懂事,需要被管制、被束缚。
这种传统落后的观念,使教师很难以民主、平等的地位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教师以自身的权威对学生压抑、控制,只是满堂的灌输知识,对学生经常说教,而没有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成为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独角戏,学生的学习也就变成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与叶澜教授所提倡的“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的理念背道而驰。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由认知层次提升到完整的生命层次,这是一场深层次的教育观念的变革。
“把学生确实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不再把教育简单看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构建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应该是“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
教师不仅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一些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教学文化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常常带着批判的眼光,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并且能从
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因为有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参与而得到了彻底的转变。
2.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对话型教学文化”,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民主的思想,更体现了“师生主体价值平等、主体精神并存,以主体性活跃为原则的教学”。
教师不再处于对学生灌输、说教的权威地位,而是处于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3.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探究型教学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各种观点进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主动地进行探寻,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
4.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交往型教学文化”,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在这种教学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交往的主体,具有独立人格,从而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理解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通过真诚的沟通实现双方的理解,在理解中达成内在的一致,才能获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5.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文化”,是要让学生回到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回到生活世界,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种,“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文化,关注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关注知识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所以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文化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知识教学与生活世界才能相互整合,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完整的生活过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不断提升,才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6.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文化”,其本质是关注生命,关注师生的心灵世界。
只有在这种课堂教学文化中,“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教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看作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使课堂教学获得生命的意义。
学生在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新课程的冲击下课堂教学需要转型,课堂教学的转型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
型,而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型的背后是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
这种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文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
“改革课堂教学,不是把原有的教育文化全部推倒重来,也不是教育知识的简单的接受和行为改变过程,更不是教和学形式上的变化。
它包含着新的教育文化与原有教育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也包含着与教师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与适应问题。
”由此可知,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是一个缓慢和渐变的过程,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管理体制、旧有课堂教学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课堂教学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深层次的,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促进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文化,依托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文化,将思维型、对话型、探究型、交往型、回归生活世界以及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文化有机整合。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
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