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0百家争鸣课件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突破含解析
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真题回顾.(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项错误。
.(全国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
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
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3 宋明理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
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 . (2017 •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
2 . (2017 •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测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B解析孔子是“仁”的思想;孟子是“仁政”思想。
故选B。
3 • (2017 •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测评)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
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 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答案B故A项错误; 解析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 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 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 C 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4. (2017 •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评估)“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 )A. 道家B •儒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A解析材料通篇讲的都是“少”与“多”、“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一种相互转换,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明显是春秋时期道家老子的思想观点,故A项正确。
5. (2017 •金华名校联盟学考交流)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解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既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1汉代儒学学案
考点41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一(b)1 •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 •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董仲舒的主张(1) 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
(2) 君权神授。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
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微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太学的创建一一(b)1 .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
2 .影响(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 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微点拨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一一(c)1 •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 •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细讲核心考点主题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O史料实证史料一①《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②贫_ 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③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论从史出①新思想的载体。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深化理解近代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思潮态度原因洋务思潮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思潮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顽固势力强大,借孔子的名义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三民主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建设新文化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专题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深化理解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标志会议核心或精髓解决的问题意义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大会民权主义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毛泽东中共七大实事求是、民主革命道路、社会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主义改造和建设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六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考向1时空逻辑: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的萌发(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2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推荐学习K12(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4
考点42 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二、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加试——(b) 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加试——(c)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
微点拨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主题一 凸显伦理道德修养、家国责任意识的宋明理学1.道德观:伦理观成为社会道德标准 史料一 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史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①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烈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②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中国婚姻史》论从史出①程朱理学成为地方道德教化的标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②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地方推崇和强化,成为地方道德标准。
2.修养观:立身行事标准趋向统一史料①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②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论从史出①统治者推广理学主张,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4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考点4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一一(c)1. 著作:《明夷待访录》。
2 .思想主张(1)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最精彩),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反映)。
3 .影响(1) 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2) 其思想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一一(b)1•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 .思想主张(1)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勺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2) 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 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 .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一一(b)1. 著作:《船山遗书》。
2 •主要思想主张(1) 政治上:主张是“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 哲学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3 •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微点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挑战正统、批判专制等主张,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它们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四、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加试】一一(c)1. 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 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但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K12配套课件
6
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 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 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 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1.科举制的实行 (1)时间: 隋唐 开始。
K12配套课件
20
(2)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影响 (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 生的地位提升,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成为 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使 得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
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 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K12配套课件
21
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反对佛教和道教, 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 “ 道统 ”思想。与 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 儒学复 兴 运动。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 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 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
6.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2019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十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业水平过关(十六)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8·广州学考模拟)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下移,故A 项正确。
答案:A2.(2018·潮州学考模拟)“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主张。
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从不同阶层、群体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答案选择B项。
答案:B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思想( ) A.提供了积极进取和改革精神B.提供了无为的哲学思想C.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D.提供了兼爱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提供了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故C项正确。
A项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D项是墨家的思想主张。
答案:C5.(2018·佛山学考模拟)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解析: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影响。
儒学之所以发展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
答案:B6.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需要C.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大一统”主要强调的是政治上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的则是思想上的统一。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1.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解析:选B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说明作者对理学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
2.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解析:选B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対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3.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
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解析:选B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
4.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段言论体现了()A.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D.经世致用的新思想解析:选C材料中的“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此所以为王政也〃表明,这是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显然是对“理学〃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2
细讲核心考点
主题一 异彩纷呈的治国主张——百家争鸣 史料实证 1.土地私有、混战局面、民间教育推动百家争鸣兴起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七年》
论从史出 表明春秋时期学校教育逐渐向民间下移。
2.谁的主张更为当权者欣赏 史料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主张“中央集权”。
论从史出
老子 韩非 韩非的主张更容易被接受。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韩非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
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以虚无的“ 道 ”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
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
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而已。
(2)道家思想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
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百家主张反映不同的时代要求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 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第三册
考点40 百家争鸣
内容索引
1 排查基础知识 2 细讲核心考点 3 精练真题新题
1
排查基础知识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 仁 ”“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
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4.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 以法治国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 奖励耕战 ,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
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唯物史观
1.百家争鸣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
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
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
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
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他
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
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历史理解
1.百家学术思想的争鸣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
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①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但讲求
等级;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即互敬互爱,不分等级。
②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
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
史料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
悉矣。——谷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论从史出 反映出现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
史料二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论从史出 反映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割据混战局面。
史料三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微点拨
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 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3.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 ”“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 等主张。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பைடு நூலகம்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
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 “ 六经 ”( 《诗》《书》《礼》《易》《乐》《春秋》,
《乐》后来亡佚,成为 “ 五经 ”) ;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 仁政 ”学说。 ③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
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
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
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