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电图
有图有真相8大病例教你看懂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有图有真相8大病例教你看懂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
尽管目前有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但心电图仍然是快速筛查和诊断心肌缺血的可靠工具。心肌缺血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使缺血区相关导联发生ST-T异常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那么,如何看懂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呢?
判断ST-T异常改变
动态心电图自动ST段测量点
E点:等电位点,PR段中点
J点:QRS波与ST段交点
L点:ST段测量点,因频率不同而变化
1. HR<120bpm时,取J点后80ms
2. 2.HR>120bpm时,取J点后50ms
ST段抬高
通过以下标准可判断ST段抬高型心肌缺血:
1、基础ST段在等电位线上者ST段抬高≥1mm (基础ST段已有抬高者再抬高≥1mm)
2、持续时间≥1min
3、两次下移间隔≥1min
4、测量点:J点后 80ms为L点
ST段压低
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研究院的3个1标准,可用来判断ST段压低型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
心肌缺血心电图(一)
——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
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 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
(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mV,其余导联<0.1mV;
(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25mV;
(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0.15mV,其余导联<0.1mV;
(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年龄低于30岁男性<0.1mV;
(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0.05mV;
(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0.05mV,其余导联<-0.1mV。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
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
(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2.5mm,女性各年龄段——≥1.5mm
其他导联:≥1mm
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
(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0.5mm,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或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1],12导联动态心电图接近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位置明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检出82例有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60岁以上,其中男60例,女22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根据病史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组。
1.2 方法: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采用上海产的12导联全息动态心电监护系统,所有患者记录前均进行多种体位心电图记录以排除体位变化引起的ST段压低。12导联Holter判断心肌缺血的标准为: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 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J点后持续80 ms)持续时间1 min,下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恢复基线后至少1 min,并排除伪差,左右束支阻滞,左心室肥厚及洋地黄药物作用,心肌病等引起的ST-T改变。
1.3 结果(见表1,表2)。
2 讨论
表1表明,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多见,在本组病例中分别为78.05%和21.95%。与文献报道的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心绞痛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之比为(3~4):1相一致[1],在无症状性心肌患者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所占比例较大(60.94%)。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有如下几种:(1)完全无痛的知觉;(2)痛受体和神经的解剖改变;(3)缺血量小;(4)心脏的疼痛阈值改变,即疼痛阈值升高;(5)心绞痛是在心肌缺血的最后才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上午6~12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最高,与早晨血中皮质醇,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从而使心肌血流减少[2],以及在此段时间,起床,进餐,活动量增加,均可导致缺血型ST-T改变。表2分析显示,两组ST段压低幅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而在ST段发生缺血型改变的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无症状患者不能及时对心肌缺血作出反映而得到及时治疗,使危险性增加。建议老年人注意晨起时间。动态心电图对日常活动中的心肌检出,具有无创,可重复,准确,实用等优点,尤其是12导联Holter可补充平板运动实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的不足。利用12导联Holter能较好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次数和缺血的程度与范围,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人体上的心电脉冲来检测心脏健康状况的检测工具。这项检测
既简单又快速,可提供关于心脏状况的重要信息,因此是医生们进行心脏疾病诊断最有用
的工具之一。下面是关于心电图的基本常识:
一、心电图的定义及用途
心电图简称ECG,是指记录人体心脏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反映出心脏的电
生理活动。心电图包括了心跳次数、节律、时间间隔等信息。医生通常使用心电图来识别
心脏问题,例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
二、心电图的制备过程
常规心电图检查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1.将心电图机的导线连接到患者的胸、手腕和脚踝。
2.患者必须躺下或坐着,保持安静状态。
3.操作心电图机开始记录。
三、心电图诊断
通过解读心电图,医生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心跳节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的节律应该是规律的。如果节律不规律,那么就可能存在心律
失常的风险。
2.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由于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组织损伤的状况。心电图可以检测到心肌缺血,因为缺血的组织会发出异常的电信号。
3.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由于血管堵塞而导致心肌组织死亡。心电图可以表
现出心肌梗死的特征,如ST段升高。
4.心室肥大
心室肥大是指心室壁增厚,导致心脏扩大的情况。心电图可以测量出心室肥大的程度,并了解心脏健康的状况。
四、心电图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
1.检查时不能进食较重的食物,也不能饮用大量的咖啡、茶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饮品。
2.操作心电图机要注意正确的电极配合,以避免误诊。
3.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一定要告知医生有无心脏病史、药物过敏等情况。
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
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心电图看起来充满了各种神秘的线条和波形,这篇科普文章将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波形特征和临床意义。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异常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心肌细胞在起搏与传导系统的调控下产生电活动。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心电图记录通常由多个导联组成,常见的有十二个导联,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胸导联(V1-V6)和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每个导联都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
二、常见的波形特征
1.P波:
P波是心电图上反映左、右心房及房间隔除极过程的波形。正常情况下,P波形态应为一个正向波。P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正常振幅在0.05-0.25毫伏之间。如果P波的形态、持续时间或振幅发生改变,可能意味着心房异常激动的存在,如房颤或心房扩大等。
2.PR间期:
PR间期是P波起始点与QRS波群起始点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指从心房除极结束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0.20秒之间。PR间期的延长可能提示着房室传导阻滞,而缩短则可能意味着预激综合征的存在。
3.QRS波群:
QRS波群是反映心室除极的复合波形。QRS波群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0.06-0.11秒之间。QRS波群的异常形态、宽度增加等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
型房室传导阻滞(5:4下传)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脱漏 • P-R间期固定 •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律性 • P波与QRS波群之间无固定关系 • P波的频率较QRS波群频率快 • 可为交界性(40-60bpm)或室性逸搏心律(20-40bpm)
(AMI早期避免使用)
失常
室性早搏(警告性心律失常)
• 频发室早(每分钟超过5次) • 多形性室早 • RonT现象 • 成对或连发性室早
• 不需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纠正心肌缺血,电介质及代谢紊乱 • 对合并窦性心动过速时,可用 β受体阻滞剂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及加速性交界区节律
• 多达20%AMI患者中可见这类心律失常 • 再灌注成功后常短暂出现 • 此种心律失常不影响预后,一般不需处理
• T波倒置 •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 T波倒置,但变浅 • ST段恢复至基线 • 病理性Q波
旧期(坏死)
•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 病理性Q波
临床常用心电图识别心电图
临床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多 表现为心外膜下缺血
(二)临பைடு நூலகம்意义 典型心绞痛:
ST段压低(水平或下斜型下移≥) 和/或T波倒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持续恒定的ST改变(水平或下斜型下 移 ≥)和/或T波倒置,低平,正负双 向。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 1、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反映
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缺血,也见 于心内膜下或透壁性心肌梗塞。 2、暂时性ST段抬高伴T波高尖及对应 导联ST段下移,为变异性心绞痛。
2、急性期 开始于数小时,持续到数周,是演变 过程。 T波降低—异常Q波—ST弓背向上抬高 —逐渐下降—T波倒置—逐渐加深
3、近期 梗塞后数周至数月,以坏死及缺血图 形为主要特征。 ST段基本回复基线,Q波持续存在, 倒置T波逐渐变浅。
4、陈旧期 急性心肌梗塞后3-6个月 ST段及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 低平,恒定不变,Q波存在或变小、 消失。
临床常用心电图识别心电图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心肌缺血 一、心电图类型 (一)缺血型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对应导联出现高大的T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对应导联T波倒置
(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心外膜导联ST 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心外 膜导联ST段抬高。 一般缺血时,缺血部位导联上ST段压 低;严重缺血时,缺血部位导联上ST 段抬高。
[医学PPT] 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3)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回复到基线,而坏死型 Q波及缺血型T波改变依然存在。ST段是否回到基线是 急性期与近期的区别点。此期持续数周至数月。
(4)陈旧期(愈合期):遗留有坏死型Q波,倒置的T波已 恢复正常或长期无变化。
(一)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 的一定范围。根据梗死部位心肌受损的 程度分为3个区域: ①中心坏死区; ②坏死区周围的损伤区; ③最外周的缺血区。
1.基本图形
(1)缺血型T波:
①升支与降支对称; ②顶端尖耸而呈箭头状; ③T波由直立(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变为
倒置(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2)损伤型ST段:ST段“弓背向上”抬高超 过正常。
(3)坏死型Q波:面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坏 死型Q波或Os波,而在背向梗死区的导联 则出现增高的R波。“坏死型Q波”:①Q 波时间≥0.04s;②Q波电压>同导联R波 的1/4。
2.图形演变与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巨大高耸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 抬高,ST-T也可联成单向曲线,但无坏死型Q波。此 期通常持续数小时。
心肌缺血
心电图表现
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①ST段改变: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 呈水平型或下垂型缺血性下移,ST段压低 >0.05mV。近似缺血型改变时,ST段下移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ST段改变
心肌缺血时心电图ST段改变
心电图分析:
R波规律出现,其前有P,P在I、II、III、aVF及胸导联直立向上,avR倒置,PR间期0.14s,由此可知其为窦性心律。
ST段:II、III、avF、V2下移约0.1mv,V3-6下移约0.15-0.2mv。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ST段改变。
相关知识点:
一、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 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
二、ST段的测量
一般多主张用P-R段作为参考基线测量ST段偏移振幅。
1,对于水平型ST的下移测量:ST段抬高振幅应从基线上缘测量至ST段曲线上缘, ST段压低振幅应从基线下缘测量至ST段下缘。
2,对于倾斜型ST段下移:一般多采用J点后60ms处作为ST段偏移振幅的测量点。
3,ST段压低:
应描述ST段压低的形态及幅度。例:水平型、下垂型、近似水平型、上斜型等。
(1)在心室率增快时,ST段呈上斜型压低,压低幅度以J 点后60ms-80ms。
计,超过正常标准则应描述诊断。
(2)ST段压低的各种类型以R波垂直线与ST段延长段的夹角计:>90度为下斜型,<90度为上斜型,等于90度为水平型。
(3)ST段的压低不作定性解释。
三、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 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临床上可发现约一半的冠心病病人未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以正常,而仅于心绞痛发作时记录到ST-T动态改变。约10%的冠心病病人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的复极过程是从外膜开始向内膜推进。如发生心肌缺血。复极过程将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将出现T波改变。
一、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这部分心肌复极较正常时更为延迟。而心外膜下心肌供血相对良好。这是最后的心内膜下的心肌复极时已没有其他。与之相抗衡的心电向量存在。导致T波相量增加出现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宽大直立T波,例如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Ⅱ、Ⅲ、aVF导联上出现宽大直立的T波。
二、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这将引起心肌复极顺序逆转,(即心内膜复极在先,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T向量。在心电图上出现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的T波。比如下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Ⅱ、Ⅲ、aVF 导联上出现较深而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心肌缺血,胸导联(V3-V5)出现倒置的T波。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缺血型的ST段改变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可伴有T波倒置,心肌缺血时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在临床上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对心肌缺血诊断意义更大。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检查及结果
老年冠心病是指年龄较大的人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病症。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
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发作,进而引起心电图异常。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检测心脏电生理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判断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能
够提供有关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心室肥厚等方面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会包括静息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两种。
静息心电图是在患者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心电图检查。该检查方法简便、快捷,适用于
大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结果显示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ST段抬高、T波倒置、QRS
电压改变等,这些改变提示心肌缺血。
运动心电图是在患者通过运动或药物刺激使心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电图检查。通过对心电图变化的观察,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脏应激状态。结果显示心
肌缺血表现为ST段压低、ST段抬高、T波倒置、异常Q波等。心律失常也可在运动心电图中被检测到。
除了静息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老年冠心病患者有时还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该检查可以全天候监测心电图,记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心电图变化,对心律
失常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心电图检查和结果分析,能够帮助医生判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和心
脏功能状态,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检查是一种辅助诊断手段,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来综合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预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报告
病历号:XXX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8岁
主诉:胸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小时前突感胸痛,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呈剧烈压迫样疼痛,向左肩胛及左上肢放射,伴有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为缓解疼痛,自行口服了硝酸甘油1片,效果不佳,于是到本院急诊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曾行支架置入术。
体格检查:查体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V1-V6 导联 ST段呈水平型压低,Ⅱ、Ⅲ、aVF导联ST段呈下斜型压低。
诊断:心肌缺血
治疗:立即给予氧疗、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肝素等联合治疗,缓解症状后行冠脉造影。
结论:上述心电图表现提示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提示患者病情
较为严重,应该尽快给予治疗。请患者及时向医生咨询,听从医
生建议,定期随访。
心肌缺血心电图(内容清晰)
心肌缺血心电图(内容清晰)
心肌缺血心电图
一、概念
㈠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和心肌坏死
冠状动脉血流量相对或绝对减少,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心肌消耗其糖原储备进行无氧代谢时称为心肌缺血。无氧代谢不能有效地供给心肌代谢所需要的能量,耐量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因而缺血心肌只能维持电活动,而不能参与心脏的泵活动。心肌缺血多为可逆性。如果心肌缺血时间较长,心肌细胞的糖原储备大部分被消耗,即使恢复心肌供血,心肌细胞也不能立即恢复收缩能力,必须等心肌细胞恢复其糖原储备,才能重新参与泵活动,这种情况称为心肌顿抑。如果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心肌细胞的糖原储备完全耗尽,心肌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心肌坏死(梗死)。
㈡影响心肌缺血的因素
心肌是否发生缺血,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量、左心室负荷和血氧水平三者之间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冠状动脉供血量。从理论上讲,一个冠状动脉正常的人,血氧必须降至极低水平(如严重贫血),左心室负荷必须极重(如心率过快、血压过高),才会发生心肌缺血。临床上更多见的情况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因此,不少教科书和文献把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两个名词交互使用。实际上,心肌缺血的内涵更为深广。
心肌缺血如同心梗一样,多发生于左室,很少发生于右室。这显然是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左室泵血的负荷明显大于右室,再加左室壁的厚度约为右室的三倍,代谢需氧量也大。左室缺血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因为心内膜下心肌冠状血管承受的压力明显大于心外膜下心肌。由于心外膜下心肌血管张力较低,冠状动脉灌注由心外膜下心肌到心内膜下心肌也逐层降低。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内膜下心肌较易发生缺血。当一支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阻塞时,则可发生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透壁性心肌缺血。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解释: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心电图记录了心脏电流在不同时刻、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根据心电图的形态特点,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心脏疾病的症状。心电图的标准测量时间为10秒钟,可以检测到以下6个方面的信息:心率、心律、电轴、波形、增强和阻滞。
心率:一个正常心音周期的时间,一般为0.8秒到1.2秒。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
心律:心脏跳动的规律性。正常心律是指心脏所有区域的跳动频率相等,节律准确,无央振。
电轴:反映心脏电流在空间上的传播路径。正常情况下,心脏电轴介于-30度至+90度之间,以0度为轴,垂直于身体前后平面。
波形:包括R波、S波、Q波、T波等标志特征。
增强:指心脏一个区域的电流强度增大,对应的心电图特点为电压过高。
阻滞:St-T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缺氧。
心电图的治疗方法:
对于没有心脏疾病的人,心电图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但如果发现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病史、体检等综合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心房颤动,可以采用口服抗凝药物、消融术、药物治疗
等方法;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也需要根据原因和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
注意事项:
1.检查前禁食及限制饮水,以免影响心电图的结果。
2.进行心电图检查时要放松身体,避免摆动,以免影响心电图波形。
3.患者需保持电极的清洁干净,以免影响心电图记录的质量。
心肌缺血,这5种检查就可以查出来!一定要记好!
心肌缺血,这5种检查就可以查出来!一定要记好!
心肌缺血使用哪些手段可以检查出来?这个问题问的好,的确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想问的心中疑惑。今天,张大夫给大家说一说具体哪些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心肌缺血。
1、心电图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用来可以明确心肌缺血的手段。如果一个人正在发作心肌缺血的情况,直接查心电图,大部分人可以见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但是,心电图也有一些缺点,主要缺点就是如果患者不是正在发作心肌缺血,可能心电图就不能发现缺血情况,也就不能明确诊断。
2、心脏彩超
心脏彩超不常常被用来诊断心肌缺血,其实它是有这个作用的。心脏彩超诊断心肌缺血是通过室壁运动来判断的,比如说一个人正在发作心肌缺血,那么这个时候做心脏彩超就能看到室壁运动异常,就能诊断心肌缺血。当然,一些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脏彩超也能看到它的室壁瘢痕,也可以用来诊断患者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心肌缺血。
3、心肌核素显像
心肌核素显像是核医学科进行的一个检查,主要是通多心肌细胞的代谢,来看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是一种准确的、可靠的能够反应心肌是否存在缺血的检查。
4、冠脉CTA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可能通过冠脉CTA来看一下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如果存在严重狭窄,间接就可以推断患者存在心肌缺血。
5、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及狭窄的金标准,无论是上面那种手段初步判断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最后都需要冠脉造影来明确。
以上就是我能够想到的诊断心肌缺血的手段,希望看完之后您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
希望我的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4
12
窦性心律(sinus
rhythm):
1.规律出现的窦性P波(PⅠ、Ⅱ、aVF、V4-6直立;PaVR倒置) 2.频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s。 4.同导联P-P间期差
≤0.12s。
2020/11/4
13
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100次/分;⑶P-R间期≥0.12s。
2.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⑴窦性P波;⑵成人心率<60次/分;⑶P-R间期≥0.12s;⑷常伴心律不齐。
2020/11/4
19
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三个或三个以
上连续快速QRS波群; 2.频率160~250次/分; 3.节律匀齐; 4.QRS形态和时限正常,如伴
束支阻滞或差传可增宽变形; 5.QRS前有P’,P’-R>0.12s,为房速;
QRS前或后有逆P’, P’-R<0.12s 或R-P’<0.20s,为交界速; 不能区分P波及P波形态,称室上速; 6.ST段可有压低。
心肌缺血心电图
损伤(injury)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压低,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心外膜下损伤:相应导联ST段抬高, 对侧导联相反改变。
2020/11/4
2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
缺血部位导联 ST段水平型或下斜 型下移≥0.1mV和/ 或T波倒置。
2020/11/4
3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3.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⑴窦性P波;⑵P-R间期≥0.12s;⑶同导联P-P间期差>0.12s,与呼吸有或无关。
2020/11/4
14
4.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⑴窦性P波; ⑵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 P波脱落,形成长P-P,且 与正常P-P不成倍数关系; ⑶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 搏心律。
2020/11/4
8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根据异常Q波或QS波出现的导联确定心肌梗塞的部位:
前间壁梗塞:V1~V3; 前壁梗塞:V3、V4(V5); 广泛前壁梗塞:V1~V5(V6); 侧壁梗塞:Ⅰ、aVL、V5、V6; 高侧壁梗塞:Ⅰ、aVL、V5~7高1~2肋间处可能有改变;
(Ⅱ、Ⅲ、aVF为反面改变)
持续且恒定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 移≥0.05mV;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2020/11/4
4
暂时性ST段抬高、T波高耸及对应导联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
2020/11/4
5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2.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至数周。 表现:T波降低出现异常Q或QS;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 呈单向曲线→ST段下降;T波倒置并逐渐加深。
3.近期(亚急性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 表现:ST基本恢复至基线;倒置T由深变浅;Q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梗塞3~6个月或更久。 表现: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 异常Q波终生存在或明显减小甚至消失。
R on T 17
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异位P(P’)波, 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 同;
2.P’-R间期>0.12s; 3.QRS波群形态与时限一般
正常; 4.多为不完全性代偿性间期。
2020/11/4
1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
2020/11/4
16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
典型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
无P波或无相关P波;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
>0.12s; 3.T波方向与QRS主波相反; 4.为完全性代偿性间歇。
特殊表现:
·插入(间位)性·二联律·多源性 ·R 2020/11/4 on T现象(R on T phenomenon)
2020/11/4
20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020/11/4
6
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机制:
1.缺血型改变:
机制:心肌缺血使复极时间延长,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 表现:T波高而直立(心内膜缺血或对侧缺血)
T波对称性倒置或冠状T波(心外膜缺血) QT间期延长
2.损伤型改变:
机制:损伤电流学说—损伤心肌极化不足基线降低,ST段相对抬高; 除极受阻学说—损伤心肌不除极仍为正电位,ST段抬高。
2020/11/4
9
下壁梗塞: Ⅱ、Ⅲ、aVF; (Ⅰ、aVL为反面改变)
2020/11/4
10
心律失常(arrhythmias)
心律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概念
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
心律失常的分类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异位性心动过速
扑动与颤动
传导异常
2020/11/4
逸搏与逸搏心律
11
心律失常的概念: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 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如果心脏激动的 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
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
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⑵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⑶慢-快综合征:显著窦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
2020速/11心/4 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
15
期前收缩:
心电图表现
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表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mono-phasic curve)。
3.坏死型改变:
机制:坏死心肌不产生向量,初始0.03s~0.04s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
2020/11表/4 现:异常Q波(≥0.04s,≥1/4R)或QS波。
7
心肌梗塞的演变及分期:
1.早期(超急性期):梗塞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表现:T高大→ST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相连,无异常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