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壹·战争促交融——淝水之战 1.背景: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试图吞并东晋
前秦统一北方
317年,司 马睿建立 东晋,定 都建康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前秦
对 峙
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基本统统一黄河流域, 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 使国势日渐强盛。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 的局面。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 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 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用汉制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效仿南朝以此为永制。
贰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主要措施: ③ 改 鲜 卑 姓 为 汉 姓 。 ( 改 汉 姓 )
推行汉化
孝文帝出行图
减少民族隔阂,缓和民 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 定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 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 乙丙丁四等级为“四姓”;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中的甲姓(范阳卢氏、清河 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利于农作物生长
——《悲平城》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
四移平海风城,易鲜文俗轨,卑未信贵一为族。甚此难集间。中用崤,武函之帝崇地宅尚,,武河非洛可力王文,里治,,
因不兹利大于举,改光革宅— 中原—。(北齐)魏收《魏书》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报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教材重难点分析报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改革以后,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他们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无论从服佈上或从风度上都显示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重点突破: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在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中,假如你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你会怎么做?(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迁都。
动脑筋: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
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①阅读史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哪些措施?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如图)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材料三鲜卑族姓氏变革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五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5.背景(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8.表现(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14张PPT)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 经济 产。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交往 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君主专 方 政治 制制度,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 式 交融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文化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交流 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问题1】
【问题2】
【即学即练1】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 D.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关闭
B
答案
【问题1】
【问题2】
【问题2】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探究(1)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顺应 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 了北方民族交融。 (2)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 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做了总结。 (3)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其手 段强调同化。但由于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客观历 史趋势,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 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经过:苻坚征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南下,企图灭亡东晋,东 晋以8万精兵应战,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前秦大败,苻坚负伤逃回北 方。 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的状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内容主旨本课介绍了前秦和北魏两个局部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的统治状况,前秦部分承接第17课末尾,前秦统一北方后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战之中。
随后实现局部统一的是鲜卑的北魏政权,开启北朝,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这是民族交融通过统治阶层的斗争与改革两种方式,进入到第三子目,展示了北方自魏晋以来民间因民族交融生活方方面面出现的变化,少数民族内迁与战争、和平交往等方式,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大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加深学生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交融两个时代主线的理解。
2.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政权更替、前秦统一与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
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3.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难点:民族交融的意义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复习上周所学内容,西晋灭亡后,南迁的士人与百姓建立东晋政权,上节课了解过了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江南开发,而因五胡内迁而陷入混战的北方,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社会面貌呢?北方民歌《敕勒歌》的流传过程:高车族民歌→译为鲜卑语→译为汉语,流传至今过渡:从《敕勒歌》的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缩影,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第19课的学习中,去感受北方动荡下的民族大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对于西晋后南北方进入对峙呈现不同的发展面貌的概念理解,借助《敕勒歌》这样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点出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引入本课内容,【环节一】淝水之战——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出示地图,十六国中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在苻坚的统治下强盛起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想要继续南下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交代淝水之战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3相关内容,了解淝水之战经过,完成学习单上关于淝水之战的信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特点、结果)教师提问:1.此前我们学过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2.为什么实力如此悬殊的对比前秦却战败了呢?学生活动: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不顾一切反对”、“强征”、“拼凑”“阵脚大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败是由于前秦内部民族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百姓与军队没有向心力。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背诵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2)北魏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改革,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2.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2)直接目的: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3.措施:①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性质:一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社会进步(2)对民族关系:随着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城市发展: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知识点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能够举例说明)(1)经济生活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 C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5、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
改革是( D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少数民 族与汉族融合的例子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鲜卑族,他四岁继 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 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 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 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 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1.迁都
平城
洛阳
当孝文帝提出迁都时,你是否赞成?
臣赞成迁都…… 臣反对迁都……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联汉姻
北方的统一
386年,拓跋部 的首领拓跋珪改国号 魏,定都平城(今山 西大同),历史上称 为北魏。439年,北 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 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方 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作为少数民 族统治者该怎样做才能巩固统治呢?
北魏孝文帝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 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少数民族
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哪 些民族融合的表现?
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牧马》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耕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学汉礼
用汉制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说汉语 联汉姻 •穿汉服 学汉礼 •改汉姓 用汉制东魏 北齐北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
北魏盛乐乐舞俑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 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 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谣总结
第三展厅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仍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民族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团结,军心不齐。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前秦东晋淝水战, 苻坚轻敌损百万, 以少胜多东晋安, 北方再度陷战乱。 北魏统一北方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 说汉话和穿汉服, 改汉姓与联汉姻, 促进民族大交融, 经济恢复国力强。
果
东晋胜利
秦汉以来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氏为(
)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服饰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饮食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舞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多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 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羯族
羌族
鲜卑 氐族
汉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分钟后,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老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学习。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
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肥水之战的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P94-9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分钟)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日期
节次
1节
来源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七年级
设计者
目标确立依据Fra bibliotek课标分析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教材
分析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共有三个子目:肥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讲述了北魏兴起的前景以及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意义,是第四单元: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中最为重要的一课,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南北朝之后迎来隋唐统一王朝,其改革和民族交融孕育了恢弘的盛唐文化,从现实意义来看,各民族共同努力,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末复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个核心知识精讲+5个高频考法剖析+7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个易错易混归纳】核心知识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
核心知识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大趋势;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3)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
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近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草木皆兵(2023上·海南海口·七年级统考期末)①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颁布A.①②③【考法3】根据材料描述,认识料。
【例题讲解】(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11.如图为某位历史人物专著的目录。
该历史人物应为(目录一、年幼登基(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一模)13.“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A.北魏B.前秦C.西晋D.东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西晋短期统一全国。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是直接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表现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从 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
物、腐蚀、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生活之中。
(2)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了北方
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影响:
为以后隋唐时期 多民族国家的繁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墓陵 步六狐
穆 陆
独 贺
孤 楼
刘 楼
与汉人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 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生活 生产
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融
统治 方式
民族 心理文化 交流 Nhomakorabea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儿? (1)相同点: 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 件;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生活方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 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胡床
……
……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孙吴D.东汉
2.许多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等成语故事有关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4.孝文帝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改“拓跋”为“元”,改“拔拔”为“长孙”,改“独孤”为“刘”。
这一做法的意义是()
A.实现南北统一B.推动经济发展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中央集权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