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主任留守学生教育案例2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
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
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
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
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
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
”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
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较差、性格缺陷、缺乏亲情、心理障碍、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入手来帮助他们。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的文章,欢迎阅读了解!案例一、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刘海燕的转变一、个案档案:刘海燕,女,2000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饭,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1、亲情的缺失: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第七中学留守儿童典型教育案例分析
第七中学留守儿童典型教育活动案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是新时代产物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因为父母经常在外打工挣钱,没法管理,而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同时又管理不了这一部份学生,致使他们的监护中心出现了“缺位”的现象,是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所以做好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杨月月班级:六年级性别:男年龄:13岁二、学生的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要么不按时要么敷衍了事。
2.性格情绪化,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
4.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动脑筋。
5.主要原因是由于从小在姐姐和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教育。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杨月月同学是我班六年级学生。
在他5、6岁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从此和家人失去了联系,杳无音讯,留下他和比他大一岁的姐姐,从此姐弟俩就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虽然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但他得到了奶奶和姐姐的宠爱,有好吃的先给他,有活也不用他干。
久而久之,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强烈的逆反心理。
有事,他不愿和别人沟通,更不愿别人怜悯他。
他做事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了逆反心理,学习上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从心坎沾染》一、案例介绍陈雨飞,男,该同学上课轻易走神,不爱和同学交流,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
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对于他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他是自闭症孩子。
本学年接这个班,刚开始他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他不答,读课文他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
他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心事重重的。
在留守儿童中是属于比较特别的。
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陈雨飞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相处甚少,全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对学生关心不够。
2.学习基础差今年二年级我接这个班,我发现他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采取措施:1.和学生交心,从心坎沾染。
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陈雨飞,带他一起读课文,一起与他剖析学习的方法,教他写字,勉励他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
2.同学的榜样沾染。
为了让孤单、自卑的陈雨飞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含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学习、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忙他,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
3.集体的浸染温暖。
温暖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会,让他自动的加入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认为自己其实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伙伴、后盾。
四、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陈雨飞,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看到他的笑颜不再是难事。
从陈雨飞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上课、行动习惯、和同学交流等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给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给干枯的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针对留守初中生的班主任工作案例:感恩教育,唤回留守儿童迷失的心
针对留守初中生的班主任工作案例:感恩教育,唤回留守儿童迷失的心一、自杀?离家出走?陈晓曾因动心脏手术而休学,后留级到我班上,常因身体不适的原因请假。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学生们返校上自习,她的座位却是空的。
打电话到家里,她的奶奶告诉我,下午2点钟左右,陈晓就离开了家。
当时已经七点多了,她不在家也不在学校,一个女孩子会到哪里去?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任教六年来,我第一次遇到女生离家出走。
当晚,她的奶奶发动亲戚到镇上四处寻找,却毫无头绪。
第二天,竟在她房间的书桌下发现了一封遗书:爸爸妈妈,奶奶,亲爱的老师同学: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可能我已经不在这个世上。
我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
我是父母的累赘,我的存在是一个错误。
爸爸妈妈,我曾经给过你们机会,但是当你们在电话里骂我钱用多了的时候,我的心就死了。
寒假里,你们还让我到三妈的饭馆里去洗碗,那个工作好苦好累,我说我想回家,你们就是不让。
我好恨你们!我是你们的亲生女儿吗?我走了,你们不要找我。
就当没我这个女儿吧!这一天,她的奶奶一直以泪洗面。
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想到自己的学生竟有心求死,不禁在办公室失声痛哭。
陈晓失踪的第三天,她焦急的双亲辞掉了在海南建筑工地上的工作,坐飞机回到了家。
陈妈妈眼睛哭得又红又肿,陈爸爸的两鬓一夜间长出了白发,很快他们又发现了一封陈晓写给好友的信。
在信中她声称,她想过死但又害怕,最终她决到定到成都投奔网友,到外面去打工,不想再回来。
知道她没有去寻死,大家的心稍宽。
但一想到她一个女孩子孤身在外,又说要投奔网友,我们非常担心她上当受骗。
第四天,人找到了。
陈晓并没有投奔网友,钱用完了,她在重庆井口附近的一家小食品厂打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少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她终于扛不住了,主动给家里打电话,晚上十一点钟,一身疲倦的她终于被父母接回了家。
陈晓知道这次事情闹大了,学校甚至和公安部门联系,准备在成都找她信中提到的网友。
她跪在地上认了错。
她的妈妈决定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管教她。
孩子 相信我——配合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案例
更 加专心 学 习 , 我要 定期去 班级询 问他 的成 绩与 表现 。王 涛点点
头, 恳切 地说 : 老 师 , 一 定要 相信 我 , “ 你 不要 让我 班 老 师知道 , 让 我 偷偷地 改正错 误好 吗? ” 说 : 王涛 , 师相信 你 , 今 天没让 我 “ 老 我 你 走进 网吧 , 学校 规 定的 未成 年人 不得私 自 入 网吧 , 老 师 是 进 是
心 理相 容是 指班级 成 员在心理 和 行为 在一 个高凝 聚力 的班级 中 ,成 员间 的沟通
一个心 理相 容 的班集体 , 与交往 比较 频繁 ,交往 方式 以正面 的友善 因素 。除 了一 般 的因素 之外 更重要 的是 取 上彼 此协调 一致 。 决于班 级这个 集体 的社 会心 理 因素 ,它们 首先表 现在 人们相 互 了解 ,即了解各 自的 的为主 ;成 员参 加 集体 活动 的 出席频率 较
此 别再进 网吧 。” 他含 着眼 泪答应 了。
( 虎林市 第一小 学 )
影 响班级 人 际关 系的社会心理 因素分 析
●杜 友 莉 班 级是 学 校教 学 工 作 的基 本单 位 。 也 是 不正确 的规 范。 范一旦 形成 , 规 就提供 了 个集体 中。 确 的舆 近表现 不错 , 有进 步 了。 其他 学生的话 , 可能 只会 得 意 地 笑笑 , 但是 他居 然感动 得 哭 了。 也许 , 是他 知道 自己付 出的努
力有 了收获 , 他感 受到 了老师 对他的 关怀 , 是 对他 的爱 。“ 动之 以
到一边 , 问他 上 网是 不是 偷着从 家跑 出来 的? 家长 是不是 不知道 ?
他 低 下头 , 红红 的。我 知道 王涛 家不是本 地 的 , 乡下 , 脸 在 他是 在 长托 阿姨 家住 , 上 自己偷偷 溜 出来。 晚 话说 完 , 他请 求我 别告诉 班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就要也是重中之重。
你想知道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吧!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吴会会性别:女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二、个案分析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
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
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
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
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
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
她的脾气很犟。
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
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
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
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
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
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
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
”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关爱留守儿童辅导典型案例
关爱留守儿童辅导典型案例舒城县河南初级中学王强,男,14 岁,现就读于舒城县河南中学八年级家住杭埠镇河南村。
母亲病逝多年,父亲也一直未给他找个后妈,且长年在外打工。
王强在家一直由他70 多岁身患重病的爷爷代为照顾。
由于农村生活条件限制,他的爷爷虽年老体衰,但也不得不坚持在田地里干活,由此来贴补家用。
爷爷除了给孙子洗衣、做饭这些简单的照顾以外,其他的像什么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没多少时间陪伴王强,使他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了许许多多的坏习惯,如在家里不听爷爷的话,经常顶撞祖辈,做任何事情都是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最可气的是本来家里条件就不是很好,却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恶习,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可是出名的调皮蛋,谁看到他都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
针对张敏这一情况,学校留守儿童项目组平日里做了很多工作,既有多次的单独谈话,也有多次的笔谈交心。
不管是专门等无人时在办公室的私下交谈,还是在校园内相遇时的问题交流,我希望能给他造成受到关心和重视的印象。
另久与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密切配合,以求他的支持,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结果出人意外的是,我的这一举动不仅得到了他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就连他班上的班干部也主动参与到了其中。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大家早就很关注他,只可能是大家都苦于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有效措施。
但就这一现象无疑是给我们课题组吃了一颗定心丸,也充分说明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接下来的事情进展也比较顺利。
在我们课题组老师的帮助带领下,他们班的大多数同学都有意无意地更加关注他,常和他玩耍、交谈。
但好景不长,刚一开始王强同学还能一配合我,可是慢慢地他的热情过去后,就有点显得不耐烦了,有点和我对着干,自然收效甚微。
这孩子身上似乎天生有种逆反的精神,总喜欢和大家对着干,在集体的成长里再次表现出不和谐。
用爱心呵护孩子的成长
王东: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王东,男,1976年出生,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小学教师。
他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参加工作18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用爱心和责任心呵护孩子的成长;以严谨工作态度,务实勤奋的工作精神,照亮农村孩子的成才路。
红果子小学地处红果子工业园区,随着移民新居的搬迁,学生多数来自厂矿企业,而且移民的孩子越来越多。
身为班主任,平时王老师一方面做好家长教育孩子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真诚关爱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对于来自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在学习和生活上,王老师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班上同学病了,他会赶紧送去医院;雨天,远路孩子不能回家,他会一直陪着孩子直到家长来接送;平时,看到班里孩子衣着破旧,他会从家里把女儿不穿的衣服送给她们;对在家不听话的留守儿童,他会利用空闲时间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进行家访。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整个操场。
“一二一!”红果子小学操场上传来了稚嫩有力的口令,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同学口号虽然清晰响亮,但是他们跨步还不是那么稳当,突然同学中有些嘈杂,循声望去,原来有个叫马永龙的同学瘫坐在草地上,脸色发白。
王老师赶紧扶起孩子,把孩子领到学生回教室,让孩子坐在凳子上休息,细心问道:“早饭吃了吗?吃了什么?”并端来一杯温水,让孩子慢慢喝下。
从与孩子的谈话中得知,这个孩子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早上没有吃早饭,突然休克而至。
王老师又到食堂,给他打来了饭菜,看着这个孩子吃着喷香的饭菜,精神慢慢好起来了,王老师会心地笑了。
王老师办公桌的记录本上,每天都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特殊孩子的情况,挚爱无声,每一条记录里都饱含着王老师对孩子们的细心关爱,悉心付出。
有的孩子是因为体质不能跑操,有的因为视力问题,王老师就细心地记下这些同学的症状,平时叮嘱他们应该怎样做。
为了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喝上热腾腾的开水,王老师每天早早来到学校,为他们打水,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着生命的质量。
教育督导典型案例——不让“留守儿童”失守于“五项管理”
不让“留守儿童”失守于“五项管理”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责任督学工作中心李陆林【案例描述】问题的发现:这天,我们两位督学来到一所农村完小开展“五项管理”专项督导。
在电话访谈家长的过程中,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奶奶无奈地告诉我,她的孙子每天都玩手机,周末既玩手机又看电视,而且时间还蛮长的!爷爷奶奶说他,根本不听,有时还回怼,说是老师让他们看手机,用手机答题的。
不仅如此,从访谈中我还得知,孩子晚上通常九点半甚至更迟才开始睡觉,早上一般6点多就要起床,因为6点50要乘校车,必须早起....打完这个电话,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五项管理”在这个孩子身上有明显的缺位现象,而且问题不小。
改进的建议:随后,我与校长进行了交流沟通,询问学校“五项管理”的落实情况,校长告诉我,学校通过告家长书、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对家长进行过宣传。
但是,当我问到学校是否对“留守儿童”在家的“五项管理”执行情况做过摸底、调查,并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指导时。
校长闪烁其词地回答我,他们没有做过专门的摸底和指导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经过思考以及与另一位督学讨论后,我对学校提出整改建议:专门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信息摸排,弄清楚有多少“留守儿童”在家的“五项管理”存在问题,并建立跟踪监管信息表册;定期开展“五项管理”主题教育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精准开展家校联系,要多指导爷爷奶奶如何抓好孩子在家的“五项管理”。
后续的跟进:在下个月督导时,我专门就学校抓“留守儿童”在家的“五项管理”工作情况对校长进行了回访,校长面带喜悦地告诉我:学校安排班主任在认真摸排后建立了专门的信息表册,并及时进行了教育引导;与有关家长也进行了沟通协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等。
对学校所做的工作我大加肯定和赞扬。
但是,在随后的查看资料和进行师生及家长访谈中,我发现有些工作做的还不够细致、不够扎实。
于是,我又建议学校:要加大教育力度,定期开展校、班两级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工作小结与表扬激励活动;精准做好少数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的工作;要形成工作制度,并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要努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
在学校里,小明刚开始
适应不良,经常缺席和迟到,成绩也很差。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逐渐
改善了情况。
首先,学校与小明的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困境,与家
长共同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规划。
其次,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班主任、心
理辅导员和志愿者组成,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
同时,学校教师对小明进行
个别辅导,将学习内容分解细化,并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小明提高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缺勤和迟到情况显
著减少,并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进步。
典型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她由奶奶独自照顾。
开始时,小红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
手段帮助她改善了状况。
首先,学校加强了对小红的关爱和照顾,班主任和同学经常
与她交流、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和学习进展。
其次,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小组,为小红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她缓解情绪压力和困惑。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文
体活动,加强了小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她的社交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
的共同努力下,小红逐渐变得开朗活泼,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家访制度在关爱中作用
了解家庭情况
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成长 环境,为后续关爱工作提供依据。
沟通教育理念
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共育
通过家访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2024/1/27
2024/1/27
20
职业规划和升学指导服务
职业规划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了解不 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 业观念。
2024/1/27
个性化升学的升学指导服务,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升 学路径。
实习实践机会
学校积极联系企业和社 会组织,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 力。
2024/1/27
16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志愿服务
鼓励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力量 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提供课 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2024/1/27
17
04 精选案例三:贵 州某高中经验分 享
22
05 总结反思与未来 展望
2024/1/27
23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成果回顾
2024/1/27
教育资源投入增加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教育资源 投入逐年增加,包括学校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 面的改善。
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组织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 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1美眉 2023.02下教研与美育德育建设“双减”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卢迪(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摘 要: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逐渐实施。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课内外的自由时间增多,学校和家庭教育空间也增大。
但是,学校始终以育人为本,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也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加使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同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一步依靠国家政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双减”政策;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引言(一)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学者王东宇、林宏、李宝峰、黄爱玲、岳慧兰等学者共对1116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有24.6%的小学留守学生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双减”增加了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让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了行动空间和时间,学校应该在这些时间内为孩子们解决更多困难,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尤其是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出现问题之后的表现特点的研究较多,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的策略较也为宏观。
而结合“双减”政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的具体策略研究较少。
因此本论文主要结合我国的“双减”政策,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农村学校的具体应对策略。
2.现实意义本文从专业角度出发,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双减”政策,以农村学校和农村社区现有资源为依托,来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发挥农村学校的教育功能,恢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功能,在原有的学校心理教育基础上创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运用社区和学校资源,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提升。
王东主任留守学生教育案例2
留守学生逆反心理教育案例一王东2005年,我担任九年级10班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别年国。
在我刚刚接触这个学生时,他并未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觉得他外表正常,成绩落后。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关于他的报告不断传来:有的学生反映他抄作业;有学生反映他上课爱讲话;有的反映他常“借”钱不还;更不断有人说他常欺负别的女生;还有老师告诉我他在二年级时就伙同其他人偷别人的自行车。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了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家长监督不当。
李某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广州一个制衣厂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趟,根本无法顾及对他的照护。
而爷爷、奶奶一方面对孩子过于疼爱,另一方面年龄大了,也无力监护,什么事只能依着孩子,导致他从小就无拘无束,自以为是,高兴就学习,不高兴就尽情玩,成绩始终倒数。
2、教育方式粗暴。
由于不在身边,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简单询问情况或直接在电话中训斥。
既使见了面,也是粗鲁地恫吓一下或者是打、骂。
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用相同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不良“朋友”的诱导。
由于没有家长的有效监管,他就学会了经常四处游荡,时间一长,就会认识结交一批不良的小混混,他常和他们一起出入游戏厅、网吧,也常常通过“朋友”向其他学生“借钱花”,后来他就会经常仿照他们,学会了欺负别人。
三、案列对策:(一)与其父母多联系、沟通,正确对待孩子们。
通过多次电话沟通,使他们意识到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家长认识到还有比挣钱更重要的事——教育孩子。
(二)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即可,也不仅是打骂能解决的问题,要增强家庭的感情与和谐,使孩子感受到亲情与关爱,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鼓励。
(三)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依靠班级的小助手,引导学生投入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参与的快乐,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充实,进而拒绝不良“朋友”的引诱,融入到学生正常的生活中,慢慢学会宽容与耐心,不再粗暴与放纵。
关注细节改善教法提高效果
关注细节改善教法提高效果
王东
【期刊名称】《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8(003)022
【摘要】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是必须的.这既是教师对陶行知\"六大解放\"精神的践行,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为此,文章从学习氛围营造和学习主体积极性激发的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听、读、说、写、画中的细节表达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王东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营子区寿王坟镇中心校 067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注细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J], 孙琳
2.改善教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J], 林有和;
3.与时俱进探教法,提高兴趣促效果——中学信息技术教法之实践与探索 [J], 刘午阳
4.关注细节提高队列队形教学效果 [J], 梅黎明
5.关注细节改善教法提高效果 [J], 王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学生逆反心理教育案例一
王东
2005年,我担任九年级10班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别年国。
在我刚刚接触这个学生时,他并未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觉得他外表正常,成绩落后。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各种关于他的报告不断传来:有的学生反映他抄作业;有学生反映他上课爱讲话;有的反映他常“借”钱不还;更不断有人说他常欺负别的女生;还有老师告诉我他在二年级时就伙同其他人偷别人的自行车。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了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家长监督不当。
李某的爸爸、妈妈长期在广州一个制衣厂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趟,根本无法顾及对他的照护。
而爷爷、奶奶一方面对孩子过于疼爱,另一方面年龄大了,也无力监护,什么事只能依着孩子,导致他从小就无拘无束,自以为是,高兴就学习,不高兴就尽情玩,成绩始终倒数。
2、教育方式粗暴。
由于不在身边,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简单询问情况或直接在电话中训斥。
既使见了面,也是粗鲁地恫吓一下或者是打、骂。
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用相同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不良“朋友”的诱导。
由于没有家长的有效监管,他就学会了经常四处游荡,时间一长,就会认识结交一批不良的小混混,他常和他们一起出入游戏厅、网吧,也常常通过“朋友”向其他学生“借钱花”,后来他就会经常仿照他们,学会了欺负别人。
三、案列对策:
(一)与其父母多联系、沟通,正确对待孩子们。
通过多次电话沟通,使他们意识到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家长认识到还有比挣钱更重要的事——教育孩子。
(二)让学生家长明白,教育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即可,也不仅是打骂能解决的问题,要增强家庭的感情与和谐,使孩子感受到亲情与关爱,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鼓励。
(三)发挥班集体的力量,依靠班级的小助手,引导学生投入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参与的快乐,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充实,进而拒绝不良“朋友”的引诱,融入到学生正常的生活中,慢慢学会宽容与耐心,不再粗暴与放纵。
四、案例总结:
从以上的案例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留守儿童监护的“缺位”,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
对此,家庭、社会都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虽然学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部分空白,但学校面对的不仅是单独的个体,而且还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所以,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单靠哪一个方面都会显得势单力薄,只有多方面的齐抓共管,及时填补“缺位”,方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留守学生逆反心理教育案例二
王东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周某
性别:男
年龄:13岁
八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
有时不能完成作业,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外向。
与人相处做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同学不太喜欢与其交往。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爱说谎,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周某今年13岁了,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
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
平时什么活也不用干,如果奶奶或爷爷两天不帮他收拾房间,就会乱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的个性,表现出逆反心理,奶奶说他一句,他会顶上两句。
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点也不想做,速度也很慢,别人用1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要20分钟才能完成,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
带同学回家,事先就跟爷爷说好要煮什么菜,而且不能在同学面前说他,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也爱说谎。
四、个案分析
1、爷爷、奶奶的无原则溺爱。
奶奶爷爷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往往是把周某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2、父母爱的缺失。
小军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去了广东打工赚钱,一年就回来几天,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关爱,让他情感淡漠,难以与他人相处,同时缺少父母的教育,让他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周某的实际情况,我加强了家校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让他有所改变。
我与其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
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对于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周某有依赖心理、惰性强、责任感淡薄、不完成作业的缺点,我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还鼓励他发挥特长,在班上讲故事,同学都说他讲得绘声绘色,喜欢听他讲,当他连续一个星期都完成作业时,我就送他一个小礼物。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学期的了解及教育,周某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周某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还举手发言,成绩逐步提高。
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还能学会了跟别人道歉。
但易冲动的性格还没改变,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在父母的身边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