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王骁)x-精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纲要求】1、新文化运动;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程标准】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直接原因)二、兴起与概况:★、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其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注:A、“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B、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C、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鲁迅出色的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
D、新文化运动后期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①、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
(性质)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前期最大的功绩)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第一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
因此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对其的评价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得出适当的结论。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樊高红郝璐军石嘴山市光明中学宁夏石嘴山753000一、设计思路《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基于课标,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新青年》的诞生”“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三项内容,既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已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将本课的主题定为“除旧布新”:“旧”是指封建礼教;“新”有四层含义,指导思想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内容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而新文化运动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形式新——既是思想革命又是文学革命;历史作用新——中国人民在经过艰难探索之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除”是指完全否定为封建专制服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布”是指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将本课具体设计为“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绝处逢生——除旧布新”“拨云见日——曙光已现”三个教学环节,既前后呼应又层层递进。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在“倒行逆施——复辟帝制”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材料的呈现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中国,使之明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当时特定的时代密切相关,进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由几个知识分子凭空捏造出来的。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在“绝处逢生——除旧布新”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呈现材料,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仅仅是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而新文化运动者要建立的是民主政治的深层体系——民主政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问题1:结合以下图片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兴起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根本原因)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二、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B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教学方法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内容上,遵照认知规律,先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由感性到理性.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智慧问答题:中国有这么一所高校: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家革命与建设的摇篮王选院士:独特的精神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中国的哈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人类繁荣的希望之源这是什么大学?(学生回答略)对,是北大。
高校排名,北大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15位,可以讲,北大誉满全球,海内皆知,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
我想,你们也向往北大吧!北大也是你们心中的理想吧。
可是,你们知道吗?北大真正的崛起是跟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解运动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齐声说>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1915年中国的必然产物。
那么,1915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讲述新课】一、《新青年》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_1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教学过程一、历史背景【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历史课组苏乔院【教学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三方面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时代感。
(2)鼓励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教学的重点之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难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新文化的影响以及局限性【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图示教学法和讲练评相结合【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史料阅读、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师生见面礼导入新课);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国大盗给窃取。
政治革命并没有使得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反而使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最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政治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反思我们的社会环境,出路何在?于是他们思考到文化,于是近代中国一场轰轰烈烈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开始了!二、学习新授(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阅读课本,思考回答问题思考:①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军阀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复兴之路—峥嵘岁月》,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视频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那段历史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的类型:新授课(1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传播的情况,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
理解: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序曲。
运用:探究在近代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和在传播的原因和情况;探究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①准备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科学评价。
②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板书设计: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背景(原因)——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二、兴起1、标志2、思想理论3、代表人物4、宣传阵地5、活动阵地三、内容1、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2、后期内容:马克思主义传播四、意义1、冲击、解放2、弘扬、推动3、宣传、动员4、思想武器5、普及文化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_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设计主讲人:查承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及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作用。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通过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要勇于、善于打破旧的观念和思想,追求思想解放,树立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还应使学生懂得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本国国情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创设历史氛围设置深化探究,让同学们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举例法,多举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例子,使教学更加的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
利用表格法,让学生能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课堂内容。
三、【学情分析】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
因此,对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一些探究式问题。
学生在搜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正确认识。
依据重视历史背景、影响,简化过程的原则,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活动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表格展示给学生。
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观。
15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
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2 新知介绍一、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1921年,一说1923年,一说1927年,笔者取1921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般认为,1918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
【教师共享】《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图文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文字资料、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感悟;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文化动和五四时期,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强烈爱国精神、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个人素质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通过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
【教学方式、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景,开放教学资料,实现有效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刚刚我们体验了现代社会师生之间上课之前的问候,那么在20世纪初期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师生之间又是怎样问候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示范一下:(显示文字)老师:“老爷们请起立!”众生:(慵慵懒懒做动作)老师:“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这种问候中体现了浓厚的官僚习气,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显然这样的思想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社会,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习气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得到改变,北京大学也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讲学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展示文字)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影响。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所介绍的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节所学的《西学东渐和维新变法思想》之后中国另一波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它所带来的思想的空前解放,也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就做了明确的规定: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为标志和兴起的原因;2、能在5分钟内书面分点列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3、能简单描述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探究能力;3、在阅读和分析史料中学会归纳,培养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2、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质;3、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影响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和学案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的吗”?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新课——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讲授新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2.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准备恢复帝制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的吗”?为什么?说明了什么?不是。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
欢迎访问《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授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文化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掌握基本的概括、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开展与合作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认识、评价事件的思维方式。
3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制度到思想文化更替的原因。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用民主与科学改造中国,五四运动后为何宣传马克思主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本课要旨今天学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如下:从方式来看:破旧立新,鼓吹人权;从学习的层次来看:由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由维新、共和到民主、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
本课的核心内容要掌握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更替的因素。
活动2【讲授】民国五年新旧交替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临时约法》,举国欢庆,对未来时局充满期待,但在民国五年即1915年出现了许多怪事,请看屏幕:展示图一袁世凯尊孔复古图图二1915猿家天下图三北大学者。
基于该现状,北大学者陈独秀对时局发出感慨: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合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人教版教科书P72序言请大家思考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的表现和原因?与学生互动,明确表现是袁世凯称帝,建立独裁统原因治,在文化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原因是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如何启发国民,在不同时期喊出了不同的口号: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人教版教科书P73资料回放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人教版教科书P74第一段选载活动3【活动】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填写文本并记忆2.不明之出可小声与同桌协作3.比赛哪一小组回答快且准确文本:1.概括背景:(P72)依据材料一、二、三回答材料四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的表现和原因表现:政治:思想文化:,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8页文档资料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复兴之路—峥嵘岁月》,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视频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那段历史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
2.理解: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3.运用: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探究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情况;探究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人新课教学。
2.组织和指导同学讨论“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3.用课件或图表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的情况,颂扬先进知识分子的探求精神和巨大成就。
4.可以通过对典型例子《狂人日记》的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5.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6.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3.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4.了解和学习先辈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王骁)x-精品
华师大二附中王骁【内容主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地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知道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华传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为民族雄起而振臂高呼,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环节5: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传播的?
设计意图:运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示运动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研究报刊杂志(《新青年》)、学堂(北京大学)来展现新文化运动的传播途径。
环节6:为何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让学生了解民初的北大和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只有多元并存的环境才能促成思想火花的迸发,这是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环节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什么是民主和科学?
设计意图:明确民主和科学的概念。
环节8: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哪五个提倡,五个反对?
设计意图: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并且引出新文学的学习内容。
环节9:什么是新文学?相对于旧文学,新在哪里?播放影片《阿Q正传》的一小段,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来解读鲁迅的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运用语文的相关学习内容,为历史的学习服务,以文证史。
环节10:组织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何称为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环节11:有没有想到新文化运动的新还体现在更多新思想的传播上?譬如马克思主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联系。
环节12:今天我们为何高谈新文化运动?它的历史定位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环节对新文化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