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柱体、锥体和球体,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名称,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立体图形,但可能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柱体、锥体和球体的特征和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柱体、锥体和球体的特征和名称。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操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圆柱、棱柱、圆锥、球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和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柱体、锥体和球体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和描述给定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将圆柱体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____。
(4)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____。
(5)球体的表面积公式是____。
3.解答题(共25分)
(1)请简要描述立体图形的概念及其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请列举两种常见立体图形,并简要说明其特征。
(3)请解释立体图形的展开方法及其作用。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直观地呈现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立体图形的绘制、展开和计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立体图形的变化,提高教学效果。
(3)实物模型:使用实物立体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触摸、观察和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1.请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并标注出各个面的尺寸。
2.请计算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3cm,高为5cm。
3.请计算一个圆锥体的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2cm,高为7cm。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包括立体图形的概念、常见立体图形、立体图形的展开、立体图形的计算以及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立体图形的概念:立体图形是具有三个维度的图形,包括长、宽、高。与平面图形相比,立体图形具有更加丰富的空间特征。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课题;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参赛单位:成安二中参赛教师:刘丽霞时间:2014北师版七级上册第一章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材分析】1、编排意图本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地位、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一定数量的几何图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 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看,学生喜欢生动感性视觉体验,喜欢挑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设计思路】1. 理念上: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设计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动态图片、幻灯片、音乐、等为一体的课件,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并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2.问题设计上层层深入:生活中的图片、--整体上感知--局部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勾股定理—巩固运用—延伸—解决生活中问题3.活动上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争做最优小组1、知识与能力: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②通过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以课件展示问题设计、学生观察,独立学习学后,再组内合学,最后以动感课件及动感视频演示,疑难在班内共同讨论进行共学,达到对重难点的突破。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主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本节课的1.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是这一章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这些立体图形,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加深他们对立体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易拉罐、圆柱形笔筒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图片和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和性质?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尝试区分和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1.2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点、直线、平面。
二、学习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判断平面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反之能由立体图形想象出旋转后形成它的平面图形。
三、评价任务1.评价任务一:能判断平面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2.评价任务二:能由立体图形想象出旋转后形成它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情境主问题设计:每个同学准备一张A4纸,裁剪出一个自己学过的几何图形,然后将这个几何图形绕不同的直线旋转一圈,你得到了什么立体图形呢?一、情境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常见的几何体,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物中抽象出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由一些基本元素构成的,那么构成这些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二、探索新知1.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呢?你能举一个实例吗?2.点、线、面之间的关系(1)六棱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呢?它们都是平的吗?(2)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3)六棱柱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线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面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环节二[例]下列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几何体.变式练习:1.将右图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连线。
2.生活中有哪些几何体可以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你能想象它们是由什么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么?举例说明(羽毛球、百叶窗、圆柱)3.现有一个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如魔方、纸盒等,引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知识。
-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分类方法。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交流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并能够识别和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此外,学生还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和识别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
题目: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立体图形,并说明理由。
图1:一个平面上的正方形。
图2:一个立体的正方体。
解答:
图1不是一个立体图形,因为它只有一个平面,没有立体结构。
图2是一个立体图形,因为它有三个维度,即长度、宽度和高度。
2. 例题二:
题目:计算下列立体图形的体积。
图1:一个正方体,边长为6cm。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并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识别和区分立体图形时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它们。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认识立体图形。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制作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实物图片;投影仪;黑板。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剪刀、彩纸等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图片,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优秀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基本的几何体,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2)情感及态度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求,亲自感受。
在学习中,只有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才能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
(2)谈话法启发教学。
谈话法启发学生自己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由形体形象到抽象概括,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比较学习法。
利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几何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图形的认识,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
(4)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教学过程引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讨论各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本阶段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已见,多给学生鼓励,表达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老师适时地进行启发和点拔,引出圆柱、棱柱、圆锥、球体、棱锥等概念。
新知探讨:1、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组织学生观察,说出各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到柱体的特点,学会命名圆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等。
2、组织学生观察,说出各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到锥体的特点,得出圆锥、三梭锥、四梭锥、五梭锥、六梭锥等,介绍多面体的概念3、球体4、欧拉公式课堂练习:1、把下列图形与对应的图形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2、圣诞树上有不同形状的饰物,你能找出它们吗?并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几何体吗?3、游戏:老师准备一个“魔术袋”,袋中装有圆柱、棱柱、圆锥、棱锥、球体5个常见的几何体。
邀请一些同学为大家揭开“魔术袋”的谜底,先让他们从袋中将物体一一摸出,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以及它们的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命名,他们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命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命名。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物,观察和描述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立体图形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相关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立体图形?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教案
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共2课时第1课教学目标⒈理解几何图形,能根据它们的几何特征,通过观察与交流,经历从具体情景中辨别各种几何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⒉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单个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将其分类。
⒊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以及思维水平,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点,培养创造和实践水平,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实行分类。
教学关键从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模型抽象成简单的几何体入手。
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教学方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引入⒈你心爱的玩具都是什么形状的?,2.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的现实背景。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体?二、讲授新课:⒈认一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它们。
球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圆柱⒉找一找:找出你所理解的几何图形。
⒊议一议: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以房间的一角为背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的几何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⒋看一看: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书房中各个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⒌辨一辨:⑴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⑵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⑶描述一下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⑷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⑸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6.想一想: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尤其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根据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
本节课是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之后的延伸,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及其特征;2.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3.能够在生活中认识和应用立体图形。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球体的特征和分类;2.圆柱体的特征和分类;3.圆锥体的特征和分类;4.正方体的特征和分类;5.棱柱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立体图形,讨论该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并用示意图展示。
•教师点拨: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点拨学生们对各种立体图形的分类方法,并对学生们的示意图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拓展(10分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例,如篮球、水杯、蜡烛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征和分类。
4. 实践(15分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观察其特征、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展示进行点评,并纠正不正确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立体图形的观察和应用。
教学扩展1.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类;2.练习识别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及展示的质量;2.学生能否正确分类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反思与改进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活动和展示环节较多,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可能存在某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今后设计时,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或调整小组分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较为有限。
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立体图形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物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立体图形。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模型,图片,黑板。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可用其他立体图形代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
(名师整理)最新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精品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设计.课堂开门见山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总结概括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名称及其特征;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图片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兴趣,创建了活跃欢快的课堂气氛是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理念.二、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第一节内容的第一个课时。
这一章是在学生们在小学曾初步接触过基本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了这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第一课。
本课时旨在通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图形的观察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图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中丰富的几何图形.三、学情分析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本几何图形知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内容从分类的思想来讲对刚刚步入中学大门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放慢节奏,尽量分类清晰明了,降低教学难度.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大量生活中常见几何图形照片的观察,能从中提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和名词,并能概括出其特征.(2)使学生初步具备分类思想,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各种不同几何体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和参与观察、探索、归纳概括的过程,并能利用观察所得得出正确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和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分类、分析问题、归纳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观.(3)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2.难点: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相同点与不同点.六、教学方式观看诱导、讨论交流、语言概括等教学方法.七、学习方式基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八、网络、媒体、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九、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由网络热字“囧”引入。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中涉及到的主要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立体图形是三维的,与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比较熟悉,但对一些不常见的立体图形则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3.让学生能够运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分类法:让学生通过分类,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
2.课件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实物共同的特征吗?”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模型,并向学生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数学教案
标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初中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定义、性质和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立体图形的识别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难点: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篮球、纸盒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
- 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在数学上是如何定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性?
2. 新课讲解:
- 定义: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定义,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
- 性质:讲解各立体图形的基本性质,如表面积、体积等,并举例说明。
- 特征:通过实物模型或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
3. 实践活动:
-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立体图形,进行实地测量和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 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
4. 巩固练习:
- 设计一些关于立体图形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作业布置
- 自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 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立体图形的存在,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能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2.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3.能够根据几何体的特征进行分类.4.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并不陌生,身边有着丰富的实例,小学数学中学生也接触过有关几何体的知识,但这些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认识,能够直观地区分常见的几何体并能叫出它们的名称,对几何体的性质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活动经验基础:对于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但从现实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和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活动经验.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3.理解棱柱的有关概念并会确定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和底面的个数.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方法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几何体的认识,知识的落实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在教学细节上注重引导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计说明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物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一开始就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后面的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打下良好的基础.翻开教材第一章章首的彩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问题1:你能从中发现哪些熟悉的图形?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图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问题2:你能想象出摄影师是从什么角度拍摄的吗?如果我们改变观察的方向,看到的图形一样吗?教师可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著名诗句,使学生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教学说明本节课是全章的起始课,不可忽视它对全章的引领作用.教材的彩图是城市一角的街景,在实际授课时,如果能够展示当地类似的照片或者学校的一角,效果应该会更好.引用实例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也使学生意识到几何图形就在我们身边.其实教材中很多的图形并不是十分的规范,提出问题1,在回答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几何图形,如果个别图形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教师应该及时的补充说明,以弥补长时间的遗忘.同时也要向学生指出我们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抽象而来的,未必要完全一样,只要具备了图形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相应的几何图形.问题2与本节课的知识点好像关系不大,但是第一章属于“空间与图形”,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章的核心教学目标,设置问题2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空间意识,为本节课和本章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1.我们的立体世界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实例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时,第一次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立体图形呢?可以参照教材中的书房图,学生通过短暂的思考后,回答两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学习过一些有关几何体的知识,应该不难从中抽象出几何体,并能较为准确地给出名称.2.分组讨论,研究棱柱学生看教材“想一想”中的图形,回答问题2和3(分小组讨论,选出一名代表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补充和指导,问题1教师可采取多媒体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能数出不同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和底面的个数;问题2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总结;问题3可追问学生:长方体、正方体为什么是棱柱?3.归纳总结,合理分类教师准备教具: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锥的模型,分别展示,并请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材上并没有出现棱锥,教师可以加以补充,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这些几何体都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完成问题1后,应及时地引出棱柱、棱锥命名的有关规律,教师可以展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及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但是没有必要研究有关棱、面等有关性质,这是展开与折叠的教学内容,只要能正确地说出名称来就可以了.问题2:棱柱与圆柱有什么相似之处?棱锥与圆锥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完成以上2个问题的基础上再给出问题3.问题3:你能否给它们分一下类,并请你说出分类的依据.这里把问题分给每一小组,但先要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尽量拿出自己的分类方案,然后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每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分类的方法和理由.分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1)按围成的面是否含曲面可分为两类;(2)按外观分为柱、锥、球三类.教学说明本环节共分了三步,依次递进.其中第一、第二步好像有些重复,但实质上第一步中的图形更接近实际,与规范几何体有一定的差别,几何体的轮廓是模糊的,到了第二步,虽说也是生活中的实例,但是与规范的几何体已经十分相似,第三步给出了规范的几何体,是最终的抽象结果,这是个由模糊渐渐清晰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发展的规律和探索的过程,随着每一步的深入,问题也在不断地提升.第三步中的分类是有难度的,因此前几个问题作好了铺垫.分类的方法不唯一,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想不到的分类方式,只要有依据,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评价应关注他们是否能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合理地分类.在分类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考虑和分析每个几何体,实质上是对几何体特征理解的一次提升.同时还要注意分类讨论这种重要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本环节中有大量需要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看法,教师切不可代劳或是直接纠正,如果学生语言不太规范,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三、巩固提高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三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几何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1: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随机地把几何体模型放到学生手中,要求通过触觉判断是什么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它的相关性质.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参加,展开小组之间的比赛,以用时短、表达清楚为评价标准.活动2:教材随堂练习1.学生自由发言,如篮球、足球的形状类似球,没有削的铅笔是圆柱或棱柱,削了的笔尖是圆锥或棱锥等等,尽量引导学生发言能涵盖今天所涉及到的几何体.活动3:教材习题1.1第1题.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教学说明以上三个活动都是对本节课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参与机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又是一次集中的训练.活动1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随摸随说几何体的性质,脱离了视觉的依赖,学生就必须依靠空间意识来完成;活动2看上去难度不大,学生也十分的踊跃,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抽象几何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活动3是有一定难度的,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四、总结反思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常见的几何体,并研究了它们的简单性质以及分类.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3.你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什么打算?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棱柱、球的概念,明确它们的组成和基本性质.(2)几何图形都是根据它们的特征从现实生活中抽象而来的,我们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其实数学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3)本节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能力,在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分类的环节教学中渗透了分类思想.评价与反思1.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育活动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在注重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培养空间观念是核心教学的目标,因此活动1中,设计学生闭眼,摸几何体,说性质的活动,利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了锻炼.作为起始课,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最后的总结反思中,强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当给出最后的明确总结,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听讲,如何去总结.2.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作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师的重任.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发言表达机会,而数学的语言特点是简洁且逻辑性强,虽说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但决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教师首先规范自己的语言,授课的同时也应该适时地点评数学语言的妙处,从而感染学生,使其主动地运用数学化的语言.第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的关系.2.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教学难点:1.认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事实.2.认识“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的事实.学情分析认知基础:小学已经介绍过点、线、面这些抽象的几何名词,而且生活中常常要用到,学生并不陌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指出哪些是点、线、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几何体,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研究的是更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因此抽象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上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应该有一定的收效.本节课的实例都是来之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理解.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3.通过参与大量的活动,积累有关的图形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大量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本节课应该按“观察——讨论——交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引入,使学生感受点、线、面这些抽象图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纵横交错的马路等),思考问题:你知道吗?(1)在地图上用________来表示城市的位置;(2)纵横交错的马路可以看成________;(3)举出生活中关于“面”的例子(如水面、墙面、长方体侧面等).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图形,不管是怎样的图形,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图形组成,这些基本图形可以是________.教学说明本段教学内容,提供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地图中的城市在实际中是面积很大的,但我们在只考虑它的位置时,我们就可以把它抽象成点.马路也是有宽度的,但我们只考虑它的走向时,我们就可以把它抽象成线.这里要避免对抽象的点、线、面进行定义,只要学生能够从图象中抽象出基本图形来就可以了,没必要把理论上升得过高.二、讲授新课1.分组交流,探索新知设计说明上节课学生对简单的几何体已经进行了研究,通过本环节使学生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分组交流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上图中的点与线;(2)正方体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3)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4)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棱?(5)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的还是曲的?以上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教师要继续提问,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a)线与线相交会得到________,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吗?(b)面与面相交会得到________,面与面相交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你能否举出实例来说明你的想法吗?教学说明第一组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体都是由这些点、线、面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这里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几何体是由曲面还是平面构成.第二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实例的列举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十字路口、打结的绳子等等.面与面相交成线可以分为:(1)平面与平面相交是直线.例如棱柱的每一条棱.(2)平面与曲面相交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这里的实例可以列举圆柱或圆锥(底面是圆,是曲线,垂直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柱,交线是直线).(3)曲面与曲面相交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设计本组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这些基本元素是如何构成复杂图形的,同时完成本组活动需要更深层次的空间想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后面的切截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本节课的重点是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上,没必要把几何概念弄得太清楚.2.分组讨论,归纳关系设计说明通过实例使学生发现并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点、线、面的关系:(1)观察教材中想一想的三个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更多的实例吗?(2)如果把高空中的飞机看作一个点,则它飞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图形?(3)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动成线的过程(如抛物线的形成),让学生亲自操作几遍.(4)教师用三角板演示,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轴转一周,得到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与学生共同填写:点动成______,线动成______,______动成体.教学说明你还能提出更多的实例吗?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积极地搜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意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在黑暗中移动一炷香,就会看到火头形成一条线;抡圆了的棍子,是线动成面的例子;向瓶子里倒满水,把水面看作平面,不断地上升形成了体等等.三、巩固提高练习1:假如我们把笔尖看作一个点,当笔尖在纸上移动时,就能画出线;说明了________;时钟的秒针旋转时,形成一个圆面,这说明了________;三角板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这说明了____________.答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练习2:教材随堂练习.答案:略练习3: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柱.现在有一个边长为4 cm、宽为3 cm的长方形,分别绕它的长、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圆柱,它们的体积一样大吗?解:以长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所得的圆柱的体积V1=πr21h1=π·32×4=36π (cm3).以宽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所得的圆柱的体积V2=πr22h2=π·42×3=48π (cm3).所以得到的圆柱的体积不一样大.四、总结反思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评价与反思1.注重结合实际,以感受和体会为主每一门学科都有由浅到深的过程,一开始对图形的认识,就是从身边的实例开始的,凭直觉去感受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步入几何殿堂的必经之路.本节课虽说涉及到几何的很多专用名词,但这里没必要去深究这些概念.本节课在设计上就是以学生的直观感觉为出发点,从大量的实例入手去体会和感受点、线、面的存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得学生能更敏感地分析身边的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2.注重问题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并不难理解,因此,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线与线、面与面相交的内容,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3.在活动中发展在拓展训练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很高.在活动中分析、简化、抽象图形的能力及空间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篇1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情境创设)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
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通过卡通A、B 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电脑演示:(1)球体(2)圆柱(3)圆锥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问题3 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
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在小学阶段也学过棱柱、圆柱、圆锥、球等,对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联系和区别有所了解,对几何体分类等知识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由于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应对措施。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他们充满了对数学课以及数学教师的好奇和期待。
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身边去发现立体图形,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积极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鉴于此,本小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并能够辨别出基本的几何体。
2.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
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本节课的难点是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情境引入、生活观察室、画一画说一说、引导归纳、小结及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教师展示几何模型(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主动寻求这些几何体的现实背景。
目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下面的问题:你能叫出这些几何体的名字吗?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与上述几何体类似吗?应该说由于这些几何体都比较简单,生活中较为常见,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同时给出了极为丰富的现实背景,如“教学楼门厅里的柱子是圆柱形的”,“魔方是正方体”,“圣诞老人的帽子是圆锥形的”,“足球是球形”,“超市里的蒙牛牛奶的包装盒是长方体”,“铅笔的形状是棱柱形的”……从具体的模型到生活中的实物,学生的回答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第二环节生活观察室:考察你的观察能力
活动1:教师依次展示三张图片(如下图)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寻找出所熟悉的几何体。
东方明珠电视塔外滩金融街金字塔
(均选自全景网)
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解决课本P2的问题串:
⑴在小明的书房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你在小学学过的几何体类似?
⑵书房中哪些物品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
(3)请在房中找出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品?
目的:
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辨认出特征鲜明的几何体,认识到几何体的特征是我们认识不同几何体、区别不同几何体的钥匙,意识识到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几何体大到古代建筑、小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就在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图片,但务必注意这些图片中包含相对丰富的几何体,而且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比较鲜明,具有代表性,从而便于学生识别;此外注意图片的现实性、新颖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几何体的丰富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内容:
1:画一画请学生用笔画出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
2:认识棱柱
(1)与笔筒形状类似的几何体称为棱柱。
以六棱柱为例认识棱柱的顶点、侧棱、侧面、底面。
(2)棱柱的侧棱、底面、侧面有何特点?
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
是平行四边形。
(3)长方体、正方体是棱柱吗?
(4)棱柱的分类。
人们通常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
边形……
需要说明的是:棱柱又分为直棱柱、斜棱柱。
本书讨论的都是直棱柱。
直棱柱斜棱柱
(5)说一说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根据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
目的:
画图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初步感受几何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柱体,上下一样粗的,那么如何保证你所画图形中上下一样粗呢?因此,画一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感受相应几何体的个性特征;而说一说,则需要学生主动说明几何体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那些几何体符合这样的特征,这一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从而,可以更为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他人经验,同时认识到不同几何体的共性与个性,为后续对几何体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
注意事项与效果:
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几何体,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提升;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要注意提请学生相互倾听别人的见解,适时、合理地表
述自己的观点。
第四环节引导归纳
内容: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并进行命名、分类规范。
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常见的几何体:柱、锥、(台)、球
(有*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
目的: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几何体之间有个性也有共性,对于几何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效果:
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形成对几何体的较为系统及理性的认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第五环节再认常见几何体
下面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由一些常见几何体组合而成,你能找出其中常见的几何体吗?你还能举出其他组合几何体的例子吗?
目的: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几何体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本环节进一步使学生能从较为复杂的组合体中找出常见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立体图形,其实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
第六环节小结及作业
1.小结
2.作业
教学反思
思考:P5/第4、5、6题
1.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存在于课堂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的整个时空,努力使之与生活、社会沟通,可以延伸课堂的视野。
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活泼、热烈的气氛,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穿插,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升华过程。
2.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激发学生创造火花,用自己的激情和精心创设的情景为学生合作探究蓄势;又要以清晰的头脑,理清讨论的主线,呵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创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教师还应有目的的参与和指导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都动起来,由于学生的发展不同,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兼顾成绩、语言表达、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同时还要调控活动的节奏和时机,不让课堂只成为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的舞台,这点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