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赏析

合集下载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代出自蓟北门行《古诗词分类鉴赏专号≯再接再厉,乘胜追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钉截铁,力敌千钧,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信心,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奋发激昂的爱国之情.代出自蓟北门行【南朝宋】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成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蜩,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注释】①羽檄:檄是古代官府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上面插着羽毛表示紧急,故称羽檄.②朔方: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③筋竿劲:筋是弓弦,竿是箭杆,筋竿劲是指深秋时节气候干燥,所以弓箭强劲有力.④雁行:指军队排列整齐,像大雁的行列一样.⑤鱼贯:指士兵行进时一个接着一个,像贯串着的鱼.⑥角弓:用角装饰的弓.⑦国殇:为保卫国家而战死的人.【赏析】鲍照(414叫66),字明远,南朝宋时期着名诗人,因做过临海王刘子项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鲍照出身贫苦,受到当时门阀士族的压抑,一生郁郁不得志.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 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后死于子顼之乱.鲍照的作品大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寒门文人对当时门阀士族的不满和批评.鲍照擅长写七言歌行, .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影响了诸如李白,高适,岑参等盛唐诗人.这首《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拟乐府诗.代即是拟的意思,《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诗歌给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战争的场景:胡虏入侵,边庭告急,紧急的公文从边塞传出,传到京都.准备抵抗侵略的军队已经在广武集结完毕,准备随时待命增援朔方一线的军队.胡人军队趁着深秋弓箭强劲的时候大举入侵,他们的军队很精锐,阵势很强大.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军队行进在山林小径中,像雁阵一样整齐,士兵前行时如游鱼般有序地穿越险隘.而激昂的军乐声背后流露的是士兵淡淡的乡愁.军旗和铠甲上也沾满了北国的寒霜.急烈的寒风充斥在边塞的各个角落,沙尘被吹得满天飞扬.这么寒冷的环境下, 连战马都把身上的毛缩得像刺猬一样,战士的手被冻得连装饰有兽角的弓都拉不开了.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显露出作为臣子的气节, 乱世才能辨别一个人是否是忠良.我们应当舍弃生命去报答明君, 勇敢地为国捐躯.这首诗情节紧凑,基调慷慨.诗人把一腔报国之心寄寓诗中,使得诗歌的感染力大大增强.诗中描绘出北国冬天的战争环境,落笔一气呵成,读起来摄人心魄.在这样近乎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更让读者感动的是,每位保家卫国的战士身上流露出的杀敌报国的战斗豪情,以及"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大无畏精神.诗人欣赏并极力赞扬壮士舍身为国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可以说,紧凑的情节安排,真实自然的环境描写,高尚动人的感情格调是《代自出蓟门北行》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名作的原因.【一诗一得】乐府诗:乐府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将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六朝以后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无论合乐与否都一概称"乐府诗".乐府诗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爱情,民生,战争,个人境遇的抒发等等.南朝的鲍照,唐代李白,自居易,元稹等都在乐府诗歌创作上取得不朽成绩.本诗熔叙事,描写,议嚣…簿嚣静2010●1一簿嘲鼹论于一炉,有宏观上的概括,细微处的描摹,更有直接的抒发,气势流转,体现了乐府诗歌的特点.【自测】1.诗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答:2.人们都说"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写得好,试问好在何处?(5分)答:出塞作【唐】王维居延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④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尿朝乘障⑥,破虏将军夜渡辽⑦.玉靶角弓@铢勒马⑨,汉家将赐霍嫖姚⑩.【注释】①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境,是汉朝的属国.②天骄:指匈奴.③白草:西域所产的牧草.④碛:沙漠.⑤护羌校尉:武官名.⑥乘障:乘,登上.障,指在塞上险要之处筑的城墙.⑦辽:指大辽水.今辽河.⑧玉靶角弓:玉靶,有玉饰的马辔.角弓,饰以兽角的良弓.⑨珠勒马:配有珠勒(用珍珠做装饰的带嚼子笼头)的骏马.⑩霍嫖姚:指西汉名将霍去病,霍曾任嫖姚校尉."嫖姚",疾劲的样子.乐的清风亮节.(2分)2.开头以袁安,阮公二高士的事迹开启全诗.(1分)五六两句分承双启两典,由叙启论,由分向合;七八句问答合二为一,并转折诗意,引出道胜之义.(2分)结尾两句再散为二事,以"至德""清节"互文相照, 收束全诗.(1分)京口1.描绘了早春时节,春风还带着凉意,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的图景.(2分)抒发了怅惘,伤感之情.(2分) 2.相同之处:都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冷落之景.(1分)不同之处:杜诗中用"自"字绘出的凄凉,冷落之景,衬托出自己的寂寞之心,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陆诗用"自"字绘出的凄凉,冷落之景,告诉人们盛衰成败,悲欢离合都隐没在永恒的时间里,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3分)虞姬墓1.讴歌两人的忠诚与气节(2分),借此表明自己刚直守节的心志(2 分).2.对比映衬(1分).项王兵败之前有"壮士气如云".而失败后,却只有虞姬和郑荣二人能做到"不负君王意".通过对比.渲染出一种世事沧桑的悲慨.(3分)读秦纪1.咏史诗借古讽今焚书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统治(4分)2.用典.(1分)诗的首句用《国语》中周厉王"弭谤"的典故,第三句用《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进履"的典故,说明秦王朝企图借焚书来消弭人们的议论,结果非但焚不尽书,反而更加激起人们的反抗, 导致彻底的灭亡.诗人借古讽谏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思想禁锢等高压政策,只会激起人们的反抗.(3分)边塞军旅代出自萄:fl;f-I行1.全诗通过对行军途中恶劣天气,艰苦环境的渲染(1分),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舍身卫国,以报答贤明君主的忠勇之士形象.(2分)2.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行进的军队沿山径小路像雁阵一样整齐,前行时如游鱼般逐个相连有序地穿越坎坷沟壑(1分).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了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2分).一个"缘"字,刻画了士兵们在翻山越岭时那种敛声屏气,小心翼翼,步步留神的紧张心态,相当贴切.一个"度"字,体现出行军的力度和速度.此二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行军的艰辛,士气的高昂,为全诗起到了传神点睛的作用(2分).出塞作1.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后四句为一层.(1分)第一层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塞上校猎图,写居庸关外烈火熊熊,匈奴猎手盘马弯弓, 纵马驰骋的打猎场面,实质上是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2分).第二层,写汉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的军事部署.诗人先以一个"朝" 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汉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后两句点出了得胜归来赏功劳军的题旨(2分).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1分)诗歌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两相对比,先写匈奴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汉军从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1分).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轻轻点染,诗旨全出(1分).陇西行1.全诗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2分),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1分).2.诗的后两句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相对照,一边是现实中悲哀凄凉的桔骨,一边是思妇梦境中年轻英俊的丈夫(2分),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1分).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但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 产生出一种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2分).满江红1.词人通过对自己壮年从军经历的回忆,与当前被压抑而闲居无聊的生活作强烈的对比(2分),抒发了壮怀难伸,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2分).2.末句引烛之武典故,表达了自己虽有"从戎之兴",无奈力不从心(2分),表面上是怨叹流年,实际上是运用曲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英雄坐老的抑塞情怀(2分).。

古诗鉴赏联讲:《代出自蓟北门行》《病起书怀》

古诗鉴赏联讲:《代出自蓟北门行》《病起书怀》
2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羽檄: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全诗以叙事开篇,以抒情作结。 叙事上①先写边亭传檄,②次写 朝廷征调,③继写军队行军,④ 后写边塞之景,充满着紧张的战 斗气氛,又写出将士奔赴战场的 无畏和对祖国之恋,⑤最后以豪 壮报国的抒情作结,从而突出了 本诗的主题思想。
4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 鲍照“俊逸” —— 英俊洒脱,超群拔俗 】
①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 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
肃杀寒冷的秋天使战士们手 里的弓箭更加强劲。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 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 如游鱼前后连贯。
疾厉的北风直冲边塞,刮起了 沙石满天飞扬。
天气严寒,马毛蜷缩像刺猬 一样,战士的弓箭也拉不开。
3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8
陆游《病起书怀》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
①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第三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 的报国心声,没有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
② 慨叹与伤感之情。首联写诗人年老体衰,仕途挫折,寄 寓着壮志难酬的慨叹和感伤。

2020年形容领导贤明值得追随的诗句有些

2020年形容领导贤明值得追随的诗句有些

形容领导贤明值得追随的诗句有些1、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出自:南北朝宋时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译文: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赏析: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

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

这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2、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出自:唐代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

译文:况且又生活在英明圣世,因此敢于向天子献上治乱兴亡___。

赏析:玄宗的征召使李白极度兴奋,以为自己终于“遭逢”到玄宗这个“圣明主”,故而他大胆地向玄宗进献国家“兴亡”之“言”。

3、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出自:唐代李白《南奔书怀》。

译文:幸遇明主知遇之恩,仰慕祖逖当年的誓言。

赏析:祖逖:东晋名将。

曾以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身份进行北伐,所部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进封镇西将军。

4、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译文:欲忠事明主而不得,便为孝侍老亲而归来,委婉地慨叹了自己的不遇。

5、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出自:唐代李白《司马将军歌》。

译文:等待功成之日,献凯见明主,你的丹青画像一定可以供在麒麟台。

赏析:歌舞庆贺,天子表彰,名垂后世。

丹青”句:谓战胜立功,受到朝廷褒奖。

丹青,绘画用的颜料。

麒麟台,即麒麟阁,汉阁名。

参考:百度百科-司马将军歌参考:百度百科-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参考:百度百科-南奔书怀参考:百度百科-书情赠蔡舍人雄参考:百度百科-代出自蓟北门行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及译文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及译文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及译文
《出自蓟北门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白话译文
胡虏列阵横行在北方荒原,胡星闪耀血腥的精芒。

报信的羽书速如惊电,示*的.烽火昼夜燃烧。

调兵谴将的虎型竹符急救边难,武装战车森森而行。

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旗连绵登上战场。

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营于紫塞之傍。

孟冬季节风沙漫天,旌旗被风沙凋伤。

画角阵阵悲鸣海月,征衣不脱,漫卷天霜。

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左右贤王。

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将*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鲍照的五言古诗《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鲍照的五言古诗《代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导语】《代出⾃蓟北门⾏》是南北朝宋时鲍照创作的⼀⾸五⾔古诗,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欢迎阅读! 《代出⾃蓟北门⾏》 南北朝•鲍照 ⽻檄起边亭,烽⽕⼊咸阳。

征师屯⼴武,分兵救朔⽅。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缘⽯径,鱼贯度飞梁。

箫⿎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飘扬。

马⽑缩如蝟,⾓⼸不可张。

时危见⾂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死为国殇。

【赏析】 “时危见⾂节,世乱识忠良”两句的意思是,时局动荡不安才能看出⾂⼦的节操,世界不安定才能看出谁是忠良之辈。

在太平年⽉,⼈的品质优劣往往难以识别,⽽在严峻的考验⾯前,有的⼈则动摇,有的⼈则坚定,有的屈节投降,有的舍⾝取义,良莠就明显地区别出来了。

那些在紧急关头付出牺牲之⼈,才是真正的忠⾂贤良,他们“投躯报明主,⾝死为国殇”,值得⼈们永远地崇敬。

最后这两联,与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意思相近,它⼏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的⼀个标准,产⽣了⿎舞⼈⼼的⼒量。

现在可化⽤以表现在艰苦的考验中去识别⼈的品格。

扩展阅读:鲍照的⽣平简介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约是在京⼝(今江苏镇江)⼀带度过的。

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

孝武帝即位后,为⼤学博⼠兼中书舍⼈,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称鲍参军。

宋⽂帝元嘉⼗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遂⾃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准备献诗⾔志。

有⼈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王。

”鲍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沉没⽽不可闻者,岂可数哉!⼤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

[2] 元嘉⼆⼗⼀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段时间。

古诗代出自蓟北门行翻译赏析

古诗代出自蓟北门行翻译赏析

古诗代出自蓟北门行翻译赏析《代出自蓟北门行》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前言】鲍照用曹植《燕歌行》首句作诗题,并由曹诗“遥望胡地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等句引起边亭征战生活的联想。

在表现壮士赴敌投躯的忠良气节时,穿插胡地风物奇观的描写,是南北朝时期罕见的接触边塞生活的名篇。

【注释】[1]《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2]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了望哨。

[3]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4]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5]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6]严秋:肃杀的秋天。

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7]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8]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9]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10]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缘,沿着。

[11]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12]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13]旌(īng)甲:旗帜、盔甲。

[14]砾(ì):碎石。

[15]缩:蜷缩。

猬:刺猬。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16]投躯:舍身;献身。

国殇(hāng):为国牺牲的人。

【翻译】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代出自蓟北门行

《代出自蓟北门行》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重点字词解释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严秋:肃杀的秋天。

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旌(jīn g)甲:旗帜、盔甲。

砾(lì):碎石。

缩:蜷缩。

蝟:刺猬。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投躯:舍身;献身。

国殇(s hān g):为国牺牲的人。

诗词译文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诗人鲍照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出自蓟北门行题目的意思

出自蓟北门行题目的意思

出自蓟北门行题目的意思蓟北门行题目是一道古诗题目,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全文如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有饼瓶无水果,尘满而今行人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描述了唐代长安城内的一种寻常景色,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关键词入手,解读该诗的意境、社会背景以及人文情怀,以期给你提供参考内容。

1. 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堂前的燕子为开头,是对封建王朝的缩影。

在古代中国,王谢都是贵族的代名词,他们住在宽敞的大院,而普通百姓只能住在简陋的小屋。

这句写出了封建贵族与普通百姓的天壤之别。

2. 饼瓶无水果:这句表达了百姓的贫困和生活的窘迫。

饼瓶是食物容器的代称,但里面却没有水果等丰富的食物,只有空空如也。

这暗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贫困,与贵族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

3. 尘满而今行人绕:这句描绘了高墙厚土的府宅前行人的影子。

府宅的庙堂久未修葺,尘埃满布,行人绕道而行。

府宅与百姓之间的隔阂在这句中得到了强调,人们既不能进入也不敢触碰高墙之内的一切。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用以对照封建社会中普通百姓的困境。

白日依山尽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无穷,而黄河入海流则暗喻着社会的巨变与无常。

这句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以雄奇的景象为引子,然后表达了对追求的向往。

通过千里目和楼的比喻,表达了对知识和追求的渴望。

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更上一层楼”,积极追求更高的目标,超越尘世的困境,向往更美好的世界。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描写与社会反思的手法,展示了诗人对封建等级制度下普通百姓的愤懑与追求。

该诗是一首在读者心灵共鸣的同时引发思考与对话的经典之作。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名句欣赏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名句欣赏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名句欣赏名句: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解释: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出处:南北朝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及译文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1)《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2)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3)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4)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5)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高适《自蓟北归》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高适《自蓟北归》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自蓟北归高适(唐代)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译文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蓟(jì)北:指蓟门以北。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

驱(qū)马:驰马。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豁(huò)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

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

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

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赏析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

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出自蓟北门行》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这首诗歌颂了将士们反击匈奴贵族侵扰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歌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唐代: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译文及注释译文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胡人又一次发动了对汉族的侵略战争。

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汉朝救边的将领受了皇帝的命令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英明的皇帝着急得不能安眠,他按着宝剑,驱除胡虏的决心十分坚定。

大将出征讨伐胡人时,君王亲自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对他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的全权。

极远的沙漠上顿时扬起了战争的灰烟,杀气顿时充斥在边塞。

在赤山安兵布阵,在长城边的紫塞设营扎寨。

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攻破敌国,弯弓射杀胡人的贤王,终于平荡了单于的部队,匈奴所属的部落各自奔亡。

功成回来酬报天子,各地人民纷纷行歌庆贺,一直迎接战胜的军队回归到咸阳。

注释①虏阵:指敌阵。

②胡星:指旄头星。

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精芒:星的光芒。

③“羽书”两句: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羽书,同羽檄。

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④“虎竹”两句: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⑤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⑥推毂(ɡǔ):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的全权。

《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一作:征骑)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二、《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翻译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三、《代出自蓟北门行》作者介绍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

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

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翻译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翻译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翻译李白《出自蓟北门行》翻译出自蓟北门行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旁。

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前言】《出自蓟北门行》属乐府杂曲歌辞,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北游蓟门时所作的这首诗歌颂了反击匈奴贵族侵扰的战争,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注释】⑴出自蓟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⑵虏阵:指敌阵。

胡星:指旄头星。

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精芒:星的光芒。

两句意为: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⑶羽书:同羽檄。

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两句意为: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⑷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这两句意为: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⑸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⑹毂:车轮。

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⑺幕:通“漠”。

绝幕:极远的沙漠。

⑻列卒:布阵。

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

⑼开营:设营,扎营。

紫塞:指长城。

因城土紫色,故名。

见《古今注》。

⑽孟冬:初冬。

飒:飒飒风声。

两句意为: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⑾画角:古乐器。

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

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

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两句意思: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⑿楼兰:古国名。

⒀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⒁单于:匈奴的首领。

平荡:荡平。

⒂种落:种族,部落。

《上京即事》《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答案

《上京即事》《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答案

《上京即事》《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答案《上京即事》《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答案上京①即事(元)萨都剌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南北朝)鲍照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②,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上京即上都。

元代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

此诗写于萨都剌在元顺帝元年赴上都公干时。

②蝟:刺猬。

1.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2. 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6分)参考答案1.萨诗描摹了一幅王孙贵族在草原上驰骋打猎的热闹场景,而鲍诗则描绘了一幅战士们边塞战地的苦寒生活场景。

(2分)萨诗表现了狩猎时快意驰骋、满载而归的王孙贵族形象,而鲍诗则表现了保家卫国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将士们的形象。

(3分)2. 艺术手法:① 互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使用互文。

写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

②直抒胸臆。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抒发了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

③用典。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使用《九歌·国殇》的典故,礼赞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壮士。

(4分,答出任意两种手法即可。

)思想内容:这四句高度赞美了忠良勇士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豪壮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们的无比崇敬之情。

( 2分)。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译文|赏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南北朝宋时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南北朝: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及注释译文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翻译赏析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翻译赏析

古诗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翻译赏析《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

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

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连蓟门。

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火奔。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前言】《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北游蓟门时所作的。

这首诗歌颂了将士们反击匈奴贵族侵扰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绘了远征将士的艰苦生活。

【注释】⑴出自蓟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⑵虏阵:指敌阵。

胡星:指旄头星。

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精芒:星的光芒。

两句意为: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⑶羽书:同羽檄。

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两句意为: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⑷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这两句意为: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⑸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⑹毂:车轮。

推毂:相传是古代一种仪式,大将出征时,君王要为他推车,并郑重地嘱咐一番,授之以指挥作战全权。

⑺幕:通“漠”。

绝幕:极远的沙漠。

⑻列卒:布阵。

赤山:山名,在辽东(今辽宁西部)。

⑼开营:设营,扎营。

紫塞:指长城。

因城土紫色,故名。

见《古今注》。

⑽孟冬:初冬。

飒:飒飒风声。

两句意为: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⑾画角:古乐器。

本细末大,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军中用以报告昏晓。

卷,这里是凝聚的意思。

天霜,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两句意思: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⑿楼兰:古国名。

⒀贤王:这时指敌军的高级将领。

⒁单于:匈奴的首领。

平荡:荡平。

⒂种落:种族,部落。

这里指匈奴所属的部落。

【翻译】胡虏列阵横行在北方荒原,胡星闪耀血腥的精芒。

《北门》原文赏析(最新)

《北门》原文赏析(最新)

《北门》原文赏析《代出自蓟北门行》原文南北朝: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及注释译文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

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

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征发的部队。

一作“征骑”。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肃杀的秋天。

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

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赏析
这首诗叙事成分虽然较多,但侧重点却在于篇末抒情,是画龙点睛般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层次可分为3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层。

前四句谢边塞传警,朝廷调兵。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插上羽毛的书简,象征着十万火急,传递急入飞鸟,后世衍生为鸡毛信。

“烽火”,古代边塞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烽火台,如发现敌情就“昼则举烽,夜则点火”。

前四句结构紧凑,短促而均匀,音调急骤铿锵,似雨点如号角,动人心魄。

接着四句进一步写形势严峻。

秋高马肥正是敌人入侵的最好时机。

“筋竿劲”,指弓箭监利;“精且强”,反映敌军强悍和训练有素。

两句写敌方军容威武,兵临城下,咄咄逼人。

敌方要进攻,我方呢?天子震怒,派遣使者边塞督军催战,以表决心。

双方剑拔弩张,形成强烈对照,预示战争风暴不可避免。

中间八句为第二层。

承上写我军跋山涉水向边关推进。

在艺术上,呈现流动形式,画面比较连贯,节奏较为舒缓。

这是因为它的叙事一趋单一,而且较多地揉入了写景的抒情成分。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

它承接第一、第二部分内容,点名主旨。

除了反映将士的共同心声之外,也是诗人志向的表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