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科研方法学

合集下载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学科。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旨在探究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现状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重视和认同,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现有研究指出,中西医临床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强调了中西医学之间的融合,将中医的整体性与西医的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丰富了临床诊疗手段,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研究方法1. 综合临床研究法: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与分析,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定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客观地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 实验研究法: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室中的动物或细胞模型,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机制的研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为中西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前景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很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中医药的现代临床研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中医药的药理学、药效学等进行研究,为中医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解释和依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利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的协同作用,实现疾病的综合治疗。

比如在癌症治疗中,结合放化疗和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治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慢性病: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中西医临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机制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治疗选择,也为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解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挑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方面。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被用来调节人体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中药的 应用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基础,许多现代药物都源自于中药。与西药相比,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推拿是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针 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手法作用于肌肉、 关节等部位,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等。针灸推拿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 的治疗效果,并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穴位的定位和手 法的运用上,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基本内容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本次演示将深入探 讨中医的科学性,以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古老医学的价值。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基础,其中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 这些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阴阳五行理 论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思想。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理论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体内部 机能的平衡和谐。
2、机制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治疗方法背后的机制。例 如,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恶心等症状,其机制与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 有关。
3、循证医学: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许多 疾病上的疗效。例如,一项基于循证医学的综述发现,中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 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与常用的抗病毒药物相当。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 好地发扬中医的独特优势,我们需要在传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 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的学 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也将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 进,共同探索和发展中医药学这一伟大的传统医学,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中西医临床科研方法学

中西医临床科研方法学

选择题1、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是:CA、前瞻性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随机对照研究D、横断面调查考点:论证强度:I型(随机对照研究)> II型 > III型 > IV型2018年考题:论证强度最弱的是:IV型(历史对照研究)2、混杂性偏倚控制的方法,下面错误的是:CA、限制B、配比C、增大样本量D、分层3、研究设计中要估计样本量,主要是因为:BA、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二类错误B、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一类错误C、样本量过大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D、样本越大,可行性越差4、研究对象分组方法设计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AA、两组研究前的基线状况一致B、两组研究条件要一致C、两组分组方法要一致D、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要一致5、分层分析可控制 C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5、用住院病人作研究对象容易发生:AA、选择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考点:入院率偏倚属于选择偏倚6、队列研究中最容易发生的偏倚是(B)A.混杂偏倚B.诊断怀疑偏倚C.失访偏倚D.报告偏倚E.回忆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指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以一种主观偏见或愿望在诊断过程中去探索某种结果,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倚。

常发生在前瞻性队列研究。

7、在队列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C.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D.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E.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2018年考点:RR的计算13、灵敏度是指(E)A.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B.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C.筛检阳性者中真正成为病人的可能性D.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E.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考点:区别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概念;(1)敏感度:指确有该病的患者中诊断性试验结果为阳性的人数比例a/(a+c),即指该方法能检出所有确实患病实验对象的能力。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是指在中医学领域中进行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手段。

中医临床研究通常包括对中医诊疗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
1.临床观察研究:这是最常见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
察患者在中医治疗下的病情变化,总结治疗效果。

这可能包括
单个病例的病程观察,也可以是对一组患者的观察研究。

2.随机对照试验(RCT):这是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设计,将患者
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
效。

RCT在评估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逐渐得
到广泛应用。

3.队列研究:通过对一组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其治疗前
后的信息,以评估中医治疗的长期效果和不良反应。

4.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患有相似病症但接受不同治疗的两组患者,
以了解中医治疗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

5.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对已有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全面和系统
的评价,通过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来综合各项研究的结
果,以获取更为可靠的结论。

6.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收集患者、医生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
意见和经验,了解中医治疗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

7.实验室研究:对中药成分、针灸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实验室研
究,以揭示中医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设计的需要。

在进行中医临床研究时,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方法能够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中医科研方法

中医科研方法

中医科研方法中医科研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临床试验在中医临床试验中,设计方法、实施要点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试验应采用随机、对照和双盲等设计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施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数据分析时,应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试验结果进行严谨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2.病例分析中医临床病例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证候多变、病情复杂等。

病因可能涉及内、外多种因素,因此,病例分析应首先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3.病因研究中医病因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同时,深入探讨病因的致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4.证候研究中医证候研究通过对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体质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应对证候进行分类,探讨其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并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5.疗效评估中医临床疗效评估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等多方面因素。

建立规范的疗效评估体系,客观、全面地评价治疗效果,为改进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应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疗效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6.机制研究中医临床机制研究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运用生物学、化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7.数据分析中医科研数据分析应结合中医理论和实践特点,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处理。

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异常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解释,为研究结论提供可靠的支持。

8.针灸研究针灸在中医临床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针灸研究应明确针灸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不同针灸疗法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从临床科研谈中西医结合医学

从临床科研谈中西医结合医学
维普资讯
20 0 8年 1月 第 2 7卷 第 1 期 B i n o r a o rdt n l h n s M e iie e i ̄J un l f a i o a — ee— dcn i T i Ci




从 临床科研谈 中西 医结合 医学
( S F 的中西 医结合 诊断及 降低病 死率 的研 究 ” MO ) 为 例, 进行 说 明 。多脏 器功 能不 全 ( D ) MO S 是指严 重 创
是一个 伟 大的宝库 , 当努力 发掘 , 以提高 。 并指 应 加 ”
出西 医应 当学习 中医 ,在 全 国开展 了西 医学 习 中 医
王 宝 恩
编 者按 王宝恩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从未有过脱产学习中医药的经历。在毛主席“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
库……” 的批 示 指 引 下 , 过 数 十 载 的 学 习 、 床 、 研 探 索 , 经 临 科 王教 授 以在 中西 医 结 合 治疗 内科 感 染 性 多 脏 器 衰 竭 的 临床 与 实 验 研 究 、 纤 维化 及 早 期 肝 硬 化研 究等 领 域 的突 出成 就 , 获 国家 、 级 科 技 奖 项 数 十 个 , 为 我 国 中西 医结 合 领 域 的著 名 专 家 、 肝 荣 部 成
谈 到 中西医结 合 , 已有 长久 的发展历 史 。 医在 西 明朝万 历年 间就传 人 中国 , 与中 医有 所接 触 。 时宫 那 廷 里 面开药 , 难免 中西药 并用 。到了清 朝 , 有 人关 也 注 中西 医结 合 , 张锡 纯 ( 8 0 1 3 如 1 6 ~ 9 3年) 著 《 所 医学 衷 中参 西 录》 曾用 生石 膏加 阿 司匹林治 疗发 热 。 中 中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中医科研是推动中医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科研思路1. 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医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传统经典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究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例如,在针灸治疗方面,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反应、测量生物电流等方式验证经络理论;在药物治疗方面,则可以通过现代药理学手段对草药进行分析和筛选。

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中医科研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例如,在临床试验方面,可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双盲试验等方式进行验证;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生化学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探究。

3. 重视实践经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中医科研过程中,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完善治疗方案,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4. 借鉴外部经验中医学虽然源远流长,但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在中医科研过程中,需要借鉴外部经验。

例如,在针灸治疗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针灸技术;在药物治疗方面,则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的药物筛选技术。

二、中医科研方法1. 临床试验法临床试验法是评价中医药治疗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双盲试验等方式进行验证。

通过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经典文献研究法经典文献研究法是中医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传统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针灸治疗方面,可以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文献的分析,探讨经络理论和针刺技术的应用。

3. 基础实验法基础实验法是中医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草药、针灸等进行分子生物学、生化学等方面的分析和验证。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体会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教学体会
胡 玲, 周福生 , 汝俊 , 彬 , 王 文 刘晓秋 , 陈蔚 文
(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脾 胃研 究 所 , 东 广 州 5 0医教 育
中图分类号 :R20 —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 号:10 —342 0 )70 0 —2 0 55 0 (0 70 —160 同,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对 他们来说, 也才刚刚真正接触 。因此 ,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中、 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 差异比较 的学习, 西 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两种医学的不同点和优势所在; 认识到中 医药 学与现代医 学结合 已成为 当代 医学发展 的一 种趋 势及世 界“ 中医热”为中西 医结合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 ;在我 国中西 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 中西 医结合是二者优势互补的必然产物, 中西 医结合事业在我 国已走过 了 5 0年的历程, 医药历 是 史进程 中耀眼的路标, 在我 国医药科学 的发展 中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和作用。 2 0 年起, 从 01 本所承担 了我校七年制 中医专业 ( 中西医结合方 向)《 中西医结合研究 思路 与方法》课程 的教学 任务 。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开好头, 为 本所精心组织教师, 从教 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 定、教学方法与手段 的使用等方面部
做 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 ; 由教学经验丰 富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
讲座, 年轻 、学历高、副教授 以上 ( 包括 中医学 、西 医学及生物 学) 的学术骨干主要讲授 , 经过 19 -2 0 9 8 0 3级 6个班级教学实
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 作为 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继
承者, 还要让他 们充分地认识 到, 中医药理论指 导和 保持中 在 医药特色不变 的情 况下, 运用现代科学 ( 包括现 代医学) 知识去
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西学中班开设以来广大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运用当时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量中医药实验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摸索出了适用于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种实验方法如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受体学病理学包括超微病理组织培养膜学核技术影像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并采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医的临床实验和科研成果

中医的临床实验和科研成果

中医的临床实验和科研成果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发展和演进。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可,也成为世界上心理、物理、心脏血管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为了使中医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中国政府和学术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来进行中医的临床实验和科研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医的临床实验和科研成果的情况。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是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五行、气血等理论建立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理论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的哲学思想,宏微观的生命体系和微观的医学知识。

中医的理论基础依据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易卦等,这些思想为中医学提供了相当的哲学思想基础。

此外,中医还继承了许多古代医学知识,如《黄帝内经》、《难经》等。

这些文献都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中医的临床实验中医的临床实验和西医有所不同,重视个性化、辨证分析和纵向研究。

中医的治疗方法非常灵活,包括针灸、刮痧、推拿、中药等多种手段。

中医的临床实验人数较少,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盲法、双盲法和对照组等,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的临床实验囊括了各类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疾病。

实验的结果表明,中医治疗对于某些疾病有极好的疗效,例如放射性疼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三、中医的科研成果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繁荣的学术领域之一。

中医学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各个方面。

中医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内也出现了许多进展和成果。

例如,中医学在疼痛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药可以通过中药数量的细微调整,使药物的功效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中医也可以通过治疗乳腺癌、高血压、哮喘等疾病,达到收缩血管、舒缓神经、提升免疫等治疗效果。

四、未来中医的发展中医学目前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现代医学科技的辅助下,中医学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有效性的治疗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这种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双向学习。

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各有千秋,通过互相学习,可以使双方的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强调病因病机和病理学,通过双向学习,可以使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更全面、更准确。

第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中医或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一些慢性病的时候,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的气血和脏腑,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在治疗急性病例的时候,则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

第三,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不仅限于诊断和治疗,还包括预防和康复。

在预防方面,可以结合中医的养生和西医的健康教育,给予患者全面、个体化的预防指导;在康复方面,可以结合中医的推拿和西医的康复理论,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康复服务。

第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教育。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关的科研和教育工作的支持。

科研方面,可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教育方面,可以开设中西医结合的课程,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的人才。

总之,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还需要有科研和教育的支持,才能够不断推进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选题参考1、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探讨2、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的建立与发展3、损伤性脊柱疾病诊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4、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体会5、女性黄褐斑124例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6、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展望7、病因病机研究与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8、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9、提高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思路方法探讨10、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11、76例痔疮病人术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探讨12、CD_4、CD_8、CD_(95)在急性胰腺炎中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3、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观察14、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15、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探讨16、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探讨17、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对照研究18、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19、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六年制双学位特色专业建设20、从状态医学角度看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问题二、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大全1、艾滋病的状态医学模式——从状态医学角度看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问题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3、浅析中医"肾"本质研究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意义4、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探析5、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6、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优化管理研究7、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的探索8、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制定中几个重要环节的思考9、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引入临床路径理念的设计思路10、65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观察11、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体会12、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13、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4、38例痔疮患者术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15、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6、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17、2000—2009年国内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计量分析18、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方案治疗胃癌患者100例临床观察19、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实用教程20、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的探索三、热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艾滋病HAART相关血液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近况2、糖尿病足坏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现状3、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4、中西医结合临床成就与展望5、蝮蛇咬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6、中西医结合临床"1+4"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探索7、基于素质优先原则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的探索8、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9、历史责任与时代重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60年回顾与展望10、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12、33例克隆病和肠结核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13、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4、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手册15、肺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16、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17、急性前葡萄膜炎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18、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9、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20、中西医结合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效果评价四、关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临床2、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3、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5、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6、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现状8、肺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进展9、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10、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11、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新思路初探12、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探讨13、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4、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损伤性脊柱疾病诊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6、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问题与思考17、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观念的探讨18、以临床实践数据为导向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的设想19、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思考20、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36例2、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4、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5、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新观念6、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7、恶性淋巴瘤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8、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9、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的体会10、论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思路与方法(1)11、38例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12、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3、主题班会教育与新生班集体建设——以2009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班为例14、论男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5、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研究16、食管癌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17、老年性压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18、中西医结合临床面临理论危机19、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的新模式20、双重性中风20例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研究(Integrative Medicine)旨在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结合,以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医疗服务。

这种研究方法不
仅可以充分利用中医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调节整体平衡等,还可以借
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以下是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概述:
1.思路: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中西医文献,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回顾和横断
面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总结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2)临床观察法:
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体格检查
结果、实验室检验指标等数据,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和机制。

(3)实验研究法:
通过实验室动物研究等方法,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包括分子水平和生理机能等方面。

(4)疗效比较法:
通过与传统的中医或西医疗法进行对比研究,评估中西医结合疗法的
临床疗效,包括疗效率、复发率和生存率等指标。

(5)随机对照试验法:
进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传统疗法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重点研究领域:
(1)慢性疾病管理:
(2)肿瘤治疗:
(3)心理健康:
(4)老年病: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还需注意数据的合理收集和分析,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此外,也需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方法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方法报告
西药的应用
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选用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 瘤等作用的西药,以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多种形式进行 治疗。
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
在中药与西药的应用过程中,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01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
推动科研创新
鼓励和支持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科 研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 段,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 和实践发展。
THANK YOU

适应现代医疗需求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 的到来,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在 不断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综 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满足现代
医疗的多元化需求。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 论基础
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 体内部环境需保持阴阳平衡,五行相 生相克关系则揭示了脏腑间的相互联 系。
儿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感冒
运用中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等方法,配合西医对症治疗,可迅 速缓解感冒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腹泻
采用中药健脾止泻、消食化积等治法,结合西医补液和对症治疗, 能有效控制小儿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小儿哮喘
通过中医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等治疗,配合西医抗炎平喘药物和雾 化吸入治疗,可显著改善小儿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
06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挑 战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临的挑战
理论体系差异
中医和西医拥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如何有效整合二者 ,发挥各自优势,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面临的首要挑战。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什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什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什么简介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结合,旨在培养掌握中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和综合医学知识的医学专业人才。

这门专业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西医学的基础医学知识、病理学、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学习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学生将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治疗方法,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2.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学生将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此外,还将学习中医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3.西医学基础知识:学生将学习西医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通过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系统学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4.西医学临床诊断技术:学生将学习西医的临床诊断技术,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5.综合医学实践技能:学生将通过临床实习和实训,学习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技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就业前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在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工作。

他们可以从事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总结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可以在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够进行科研教学等工作。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

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是指在中医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和方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是指在进行中医药临床试验时所采用的研究设计。

中医药研究常用的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案回顾研究等。

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设计。

其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机分组并进行对比观察。

在中医药研究中,常常将中药与西药进行对照,以评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2.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它通过对相对连续的人群进行观察,并追踪记录相关数据。

在中医药研究中,队列研究可以用于观察中医药在一定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如中药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等。

3. 病案回顾研究病案回顾研究是通过回顾患者的病历和医疗记录来获取数据,进行相关研究。

在中医药领域,病案回顾研究可以用于探索中医药治疗某一疾病的适用情况,如中药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等。

二、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是指在进行中医药临床试验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中医药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统计学分析等。

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收集患者或医生对中医药治疗疾病感受的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用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对中医药治疗的反馈,以评估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满意度。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患者体内生理指标的检测,来评估中医药治疗效果的方法。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生化指标,来评估中药对疾病的调理效果。

3.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方法。

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常常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是将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以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的相关内容,以期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与创新性:在研究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西医的优势,实现二者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创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2.规范性与实用性: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确保研究质量。

此外,研究成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3.个体化与差异化: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方法1.病因与病机研究:运用西医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论,结合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诊断方法研究:结合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运用中医的四诊合参,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3.治疗方法研究: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分期、分型治疗,制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4.疗效评价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价指标,如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生存率等,全面评估治疗效果。

5.药物研究:对中药、西药及中西医结合药物进行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实践案例1.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通过辨证论治与西医分期、分型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运用中医的扶正祛邪、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结合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规范化治疗相结合,实现病情的控制和延缓病程发展。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发展方向1.理论创新:深入挖掘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观点。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方法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

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

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1]。

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决策[1],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

“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

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科研思路跟方法

中医药科研思路跟方法

中医药科研思路跟方法一、思路:1.遵守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科研应始终坚持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并注重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中医药科研应借鉴和结合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比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活性分子筛选等技术和理论,以提高中医药科研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3.立足实践:中医药科研要注重与临床实践结合,通过系统观察和病例分析等方式,收集大量的实际医疗数据,并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

4.探索中西医融合:中医药科研要密切结合中西医融合的需求,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中西医一体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方法:1.文献研究:对相关中医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研究和归纳,如经典著作、古籍文献等,以了解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

2.临床观察:通过系统观察和整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取有效信息,发现疾病的规律和中医治疗的特点。

3.实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对中药材及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和鉴定,并探索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4.临床试验: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等临床研究,评估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5.经验总结:通过对中医药的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临床经验,并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验证和论证。

6.形成规范和指南:根据科研成果,制订中医药的研究、实验和临床操作规范,提高中医药科研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总之,中医药科研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优秀传统和理论,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将中医药研究从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

这样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促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探索一种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首先,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涉及国内外的多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因此,学生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既学习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又进行实验室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实验室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

其次,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领域面临众多未解之谜和挑战,需要学生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

培养模式可以设置科研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开放的学科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并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最后,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应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医院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诊疗工作,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以科研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强化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在下列研究设计方法中,按临床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排列,一般认为最强的 1、 C 是:、横断面调D、随机对照研究 A、前瞻性队列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 查型 > IV型型考点:论证强度:I型(随机对照研究)> II > III 年考题:论证强度最弱的是:IV型(历史对照研究)20182、混杂性偏倚控制的方法,下面错误的是:CD、分层A、限制 B、配比 C、增大样本量 3、研究设计中要估计样本量,主要是因为:B、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一类错误 A、样本量过小容易犯第二类错误 B 、样本越大,可行性越差、样本量过大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C D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设计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A 4 、两组研究前的基线状况一致 B、两组研究条件要一致 A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要一致 C、两组分组方法要一致 D C 5、分层分析可控制、混杂偏倚 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C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A 5、用住院病人作研究对象容易发生: D、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A考点:入院率偏倚属于选择偏倚 B)、队列研究中最容易发生的偏倚是(6 E.回忆偏倚报告偏倚失访偏倚 D. C. A.混杂偏倚B.诊断怀疑偏倚以一种主观偏见或愿望在诊断过程诊断怀疑偏倚:指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的某些情况,中去探索某种结果,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倚。

常发生在前瞻性队列研究。

估计某因素与某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B,7、在队列研究中C.总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暴露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D.总人群中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率 E.的计算2018年考点:RR、灵敏度是指(E)13 A.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B.C.筛检阳性者中真正成为病人的可能性D.试验检出阴性的人数占无病者总数的比例试验检出阳性的人数占有病者总数的比例E.)敏感度:指确有该病的患者中诊断性试验结果1考点:区别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概念;()特2,即指该方法能检出所有确实患病实验对象的能力。

(为阳性的人数比例a/(a+c),即指该方法能正确识别全d/b+d异度:指确无该病的受试者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比例敏感度和特异度是一对比较综合的反映一个诊断试验准确性的部未患病受试者的能力。

指标,它们是固定不移的。

、对诊断试验进行评价时,被评价的研究对象应该由这些人组成:A 14 B、确诊的病人和健康者A、确诊的病人和确诊的非病人D、疾病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C、源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医学科研的核心内容比较全面的阐述是:B 15、科研的设计、测量、评价 A、新的研究方法的建立 B、疾病危险因素的测量疾病数据的收集和影响因素的测量 DC、 A 16、在下列科研方法类型,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横断面调查、病例分析 D A、随机交叉试验 B、病例对照研究 C C 17、队列研究比较的是: B、不同组人群患病人数的差别 A、不同组人群发病人数的差别D、不同组人群患病率的差别、不同组人群发病率的差别C、关于随机对照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18CA、研究所需费用较大,难度较高、存在伦理问题,不是所有研究都能用它加以证实 B C、随机分组后,研究对象不得中途改用其他治疗或退出研究D、实验对象可能排除了一些复杂病例,不能完全代表发病人群)D、B、A考点:随机对照的缺点(.D下列哪项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19. A.估计对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时,很少或没有偏倚 B在选择出暴露因素后,可研究多种疾病的结局 C有可能确立病的真实发病率可用于研究少见病的病因D A 20.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与对照的比例最常用: 4D 1::2 C 1:3 A 1:1 B 1 OR)的含义是:2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 A 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 B 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的比C 对照组的暴露比值除以病例组的暴露比值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差D的概念和RR考点:区别OR:某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与非暴露的比例之比值,作为相对危险度的计算,即OR对照病例组非暴露人数)÷(对照组暴露人数/比数比或优势比OR=(病例组暴露人数/ (b/d)=ad/bc 组非暴露人数)即OR=(a/c)÷ RR=[a/(a+b)之比值。

:RR即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c/(c+d)]÷在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阶段,最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是22.C随机化原则D分层分析 A 匹配B标准化 23.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更易发生的偏倚有:混杂偏倚失访偏倚 DC A 回忆偏倚 B 选择偏倚回忆偏倚:是指研究对象在回忆过去发生事件和经历时,由于记忆失真或不完整,其考点: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系统误差所产生的偏倚。

常发生在病例对照研究 24、队列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易出现的偏倚 D 失访偏倚 C 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A 回忆偏倚 B 25.队列研究的结果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可靠,其主要是因为A 时间顺序合理 B时间顺序不合理研究对象选择不合理 D 研究对象选择代表性好C26.当队列是一动态人群时,计算发病频率的指标是 D发病密度发病率A累计发病率 B C 续发率) 27.队列研究的样本组成(B 实验组与非实验组 A 病例组与对照组 D 无病个体随机分组C 暴露与非暴露组 28.下列叙述中,哪一条不是前瞻性调查的特点()A 能直接估计因素与发病联系和相关程度,可计算发病率B 暴露人年的计算繁重C 结果可靠,多用于罕见病前瞻性调查每次只能调查一个或一组因素D考点:队列研究的缺点:不能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因为怀疑年龄是可能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近期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关系时,29 A45岁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是因此只选择35~盲法收集资料 D B匹配 C随机化抽样 A 限制考点:混杂性偏倚的控制方法:限制,即将潜在的混杂因子在选择对象时加以限制。

慢性病三级预防的二级预防中三早为D30. 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 A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B 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C早发现、早报告、早康复C 31.对症治疗应属于 B 二级预防 A 一级预防预防无效后的治疗 D C 三级预防C32.所谓一级预防是指“三早”预防C 临床预防病因预防 D B早期发现A二级预防的核心是33.BA 早期发现B早期诊断 C早期治疗D 早期隔离34.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DA. 受试对象、实验效应、观察指标B. 随机化、重复、设置对照齐同对比、均衡性、随机化C.D. 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实验场所、研究人员、受试对象E.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最适宜、欲了解目标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时间、35 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B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A.B. 抽样调查现场试验 C.队列研究 D.E. 普查4036、为研究新药“胃丹灵”治疗胃病(胃炎、胃溃疡)疗效,在某医院选择对照组实验组用胃丹灵治疗,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例胃炎和胃溃疡患者, D 用公认有效的“胃苏冲剂”。

这种对照属于 A. 实验对照 B. 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C.D. 标准对照自身对照E.组作为对照组,进A两组。

先将组作为试验组,B37.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A B组作为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经过一段洗脱期或一个治疗效应期后,两组互换,A 组作为试验组,最后统一评价疗效。

这种临床试验方法称为B B对照组,随机对照试验 A.随机对照交叉试验 B.序贯试验 C.D.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E.实验设计中设立对照的原则是B 37. A. 随机确定对照组B. 除处理因素外,其他因素应和实验组尽可能一致人口学因素应和实验组尽可能一致C.根据实验目的确定 D.E. 所有的因素均应和实验组保持一致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为 B 38.D、病人和正常人 C B、病人、社区人群 A、动物) 39.Ⅱ期临床试验的目的( BB、评价药物疗效A、提供人体试验的基础数据、以上均不正确 DC、观察远期不良反应) 40。

双盲试验中,不知道分组情况的人员为( B、病人和资料分析人员B A、病人和研究者D、医生和研究者 C、资料分析人员和研究者---受试对象与执行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只有研究者考点:概念:双盲或者研究者指定的人知道分组情况) C 41.完全随机设计时,各组例数(D、最好不等 C、可以相等也可不等 A、相等 B、不等) D 42.随机数字表的数字特点是(A、每横行随机B、每纵列随机C、每斜行随机D、横纵斜均随机43、进行盲法的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致的偏倚,例如期望性偏倚、测量性偏倚。

(2018年多选题)填空题1、临床医学研究的一般原则有:符合伦理道德、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需求性原则。

2、DME中的D指的是设计(design),M指的是衡量(measurement),E指的是评价(evaluation)3、临床科研设计的原则有:随机化原则、盲法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原则。

4、临床科研设计的要素是:施加因素、研究对象、研究效应(2018年考题)5、DME方法论的基础有:以群体为研究对象、概率论的推断方法、严格的逻辑推断法6、循证医学是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专业知识、患者价值的结合,核心思想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7、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DME方法、最佳临床研究证据的收集与传播、推广与应用8、临床医学研究的结果有:偏倚、机遇、真实9、偏倚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选择性偏倚、混杂性偏倚、观察性偏倚10、简单随机化方法有:随机数字表、操作计算机上随机数字键、应用计算机程序、11、根据受试者生日或住院号安排组别,称为半随机化分配;按患者就诊顺序的称为非随机化分配12、设计方案分类的基本原则:样本的方向和研究者能否主动控制试验性措施,其中,前者可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2018年考题),后者可分为试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13、前瞻性研究主要有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回顾性研究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14、试验性研究主要有随机对照试验、随机交叉试验;观察性研究有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15、RR的大小表示暴露因素与结局联系的强度;常用于前瞻性研究,指的是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2018填空题)16、病例对照研究容易产生的偏倚为选择性偏倚、回忆性偏倚、调查者偏倚17、人口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肺癌和吸烟的调查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18、敏感度和特异度是反应诊断性试验准确性的两个重要指标(2018年计算题)19、常用来决定诊断性试验中的最佳临界点是:ROC曲线20、病因学研究常用设计方案为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21提高诊断性试验效率的方法:提高诊断性试验效率的方法、采用联合诊断试验22、无对照试验,如疾病自然转归;安慰效应;霍桑效应;向均数复归现象23、P≤或P≤的随机事件称小概率事件24.四种基本的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实验设计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25、偏倚的分类: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混杂性偏倚(2018年填空题)26、临床观察一致性评价方法: Kappa值、组内相关可靠性系数R (2018年多选题)26、药片计数,用药依从性=患者已服用的处方药物量÷处方的药物总量×100%(扔掉),较方便,临床研究常用,较准确(2018填空题)27、量表的评价:效度(又称准确性,是指用该量表测量的结果与被测者生存质量真实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构成量表的不、情况相符合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