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1课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巧学妙用] 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
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 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
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
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 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 (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 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 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 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 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 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 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 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 答案 C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复习:岳麓版必修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15张PPT)
探讨一: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法家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 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 意也。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三纲 五常。
•
2.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 一位憨 厚朴实 、热爱 生活、 追求内 心的宁 静、做 事专注 认真、 不怕别 人嘲笑 奚落的 人。
•
3.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 喧嚣中 应保持 自己内 心的宁 静,不 为世俗 所扰。 文中的 菜农能 够在喧 闹的菜 市场沉 浸于书 本的美 好中, 沉浸于 内心的 宁静中 。在生 活中, 我不会 因某次 月考的 成功而 骄傲。 而要保 持内心 的宁静 ,继续 努力前 行。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汉代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的史实。
1、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2、掌握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3、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治身(养生)、 治国两个方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 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 薄赋敛,毋夺民时”。适应了汉初休养生 息政策的需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 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 之治”。
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可以将《诗》、《书》、《礼》、《易》、《乐》、
《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这说明A.“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选题1.(2019•全国ni)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 (2019・全国H)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2019・全国II)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考历史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 点拨
一个时代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 发展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两大历史趋势 社会由奴隶社会走向
“百家
封建社会
争鸣” 可归纳
儒家
推崇“人治”, 实行“仁政”
为“一、
二、三、 三种治国思想 四”
法家
主张“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 儒家
主张“无为而 治”,顺应时
势和民心
四个政治流派
墨家 道家
高考历史
培优补差思维导图课件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各自的 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 议,从此,儒学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社 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的
统治
地主阶级统治。
课标解读 叁 逐级 剖析
汉武帝
焚书坑儒 大一统
课标解读 叁 逐级 剖析
儒家经典 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
课标解读 肆 构建 体系
时观 空念
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 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体现。《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 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doc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哈尔滨九中模拟)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选B。
“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信息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C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汉初统治者采用,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 )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选B。
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新课程教学质监)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灾异,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解析:选B。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包括所谓祥瑞,不仅仅是材料中“灾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人民版高考总复习考点17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背景: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①与民休养生息; ②减少对地方的控制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积极: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社会的稳定
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4、个人因素:汉武帝以皇帝意志尊儒倡儒。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 重用儒生 教育上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教育体制 在中央,_____创__办__太__学_____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__基__础__;__打__破__贵__族__官__僚__对__官__位__的__垄__断__,_______ 对政坛:___东_汉__太__学_生__的__议_政__活__动_,__迫__使_黑__暗__政_治__势__力_有__所__收_敛__。_
高中历史(3)考点汇系列考点2.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精讲考点汇总表题号考点难度星级命题可能★★★○○○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5程朱理学★★★○○○6陆王心学★★★○○○8顾炎武的思想★★★○○○○10苏格拉底★★★○○○15四大发明★★★○○○○【原题再现】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 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二)、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三)、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
(四)、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五)、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二、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点儒家思想守旧而又创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纲常礼教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
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所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尤其注意,学生须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概念,深入分析和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内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9课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注重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主张,并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及其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新体系。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首先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要求将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加以罢黜。
董仲舒的这一儒学新思想符合了当时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汉武帝的欣赏。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在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地方政府定期举孝廉。
儒家学说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在文教上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后来,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推崇儒学的措施,使儒学在全国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同时,汉武帝创建的太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人仕,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与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 官商在生活上竞相奢侈,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社会治 活上 安状况日益恶化
民族关 系上 匈奴边患严重
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内容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 学说。 ③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书坑儒”的事件进程。公元前 221 年,秦朝已经实现统一,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治理不畅,故 B 项错误;材料反 映的是长子扶苏对始皇坑儒的劝谏,并不能说明始皇灭儒崇 法,故 C 项错误;据材料“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 可知儒学的影响较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 186 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 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 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 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说明 A.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B.古代天文记录没有研究价值 C.古代天文研究由官方主导 D.有关机构借此警示君主
2.汉武帝独尊儒术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
(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 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 五经 ”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 家垄断。
②中央:兴办 太学 ,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 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时空定位·基础练]
1.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坑杀“术士”,长子扶苏劝谏说:“远 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 安,唯上察之”。这反映当时 A.统一进程曲折 B.地方治理不畅 ( )
C.始皇灭儒崇法 D.儒学影响较大 解析:本题的时间定位于“公元前 212 年”,考查秦始皇“焚
02
重时空观念 记主要史实
——纵向理清“发展线”
一、秦朝: “焚书坑儒”
1.原因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 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 民心,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 2.内容 (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
解析
(
)
3.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 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 太学 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 )
解析
4.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 丞相计 21 人, 22 人次, 考其出身地域, 其中齐鲁人合计 7 人,8 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解析:本题时间定位于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考查儒学独尊
2.内容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 “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 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 自然规律 , 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3.评价 (1)积极影响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 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为
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 纳为“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2)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
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 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 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
汉武帝 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2)消极影响: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诸侯王 势力膨胀,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_______ 政治上
土地兼并 严重;不法商人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导致_________ 经济上 与诸侯王或地方官吏相勾结,或经营盐铁,或冶铜铸 钱,大量侵吞国家资产,垄断了国家经济命脉
统烧毁;除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 《书》及 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私藏禁书者,诛灭家族。医 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烧之列。
(2)坑儒: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 460 多名对自己 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 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消极影响: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想受到致 命的打击,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背景 (1)西汉建立之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3) 黄老之学的“ 无为而治 ”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 政策的需要。
地位确立的影响。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 豪强,故 A 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出身地域中齐 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 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 C 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 心在黄河中游,故 D 项错误。答案:B
第11课时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 2
理知识体系 明课时精要 重s
3 4
研史料实证 通历史解释
秉唯物史观 树家国情怀 贯通学与考 知能大提升 课时检测·过关练
5 6
01
理知识体系 明课时精要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改造, 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 带有神权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 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