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

因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成立课题组,确定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这样一种呼唤下,于2011年3月形成的德育课题《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始承担必定的使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1、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重要论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8条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2、现实状况对需要“文明行为习惯”重要性的阐述: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

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个人文明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思想品德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思想品德加强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篇一:马新杰学生养成教育与品德养成开题报告《学生养成教育与品德形成》开题报告单位:新郑市孟庄二初中课题支持人:马新杰时间:2013年9月《学生养成教育与品德形成》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背景:习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教育。

对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来说,养成教育是我们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1、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青少年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并且在研究方法方面上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这些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生具体品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些欠缺。

总的来说,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不够细致,较注重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

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并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2、在我国,以《公民品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落实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的四项任务,即: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并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对于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推行养成教育的明确要求。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课题实施计划方案说明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设计研究课题实施计划方案说明

永乐镇骊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

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课题理论依据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

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三、实践依据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实验方案《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实验方案一、课题名称: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二、课题承担单位:××小学三、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提出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也明显提高。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

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今后成才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而素质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如何做人的基础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

因此实施《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我校地处××,绝大部分学生是农村孩子,而且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迈的公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学校管理脱节。

造成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的现象相当严重。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

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056人,镇外户口学生317人,镇内户口学生739人,其中非农户口为49人,农村户口1007人,全校经商家庭有128人,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694人。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加强校纪校风建设的必要条件。

如今的校园中总会出现诸多类似事件的发生。

如,少先队员和学生乱扔纸屑、见到教师不行队礼甚至绕道而行、少先队员不佩戴红领巾、不仅仅是这样。

连班级中乐于助人的现象也越来越少,即使是同桌也不互帮互助,同桌没有带书就装作不知道,自己只顾自己。

我想这样的现象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不想看到的。

美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们坚信,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

我们愿意用关爱和行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构建学生的美好未来!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从小培养少先队员、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理论联合实践探讨小学阶段少先队员、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家校携手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如: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开诚信礼仪的班队会、看电影等)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少先队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个案调查法3、对比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访谈法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加强行为规范建设首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遵守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

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组织少先队员、学生学习中,我们应该力求改变单一的说教、背诵、灌输,形式活泼多样,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成效,如儿歌记忆、(为学生方便记忆,乐于记忆,特此编排了三首日常的儿歌《学会走路歌》《学会卫生歌》《学会说话歌》)名言激励、广播宣传、板报评比等,我们可以采取将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在排队放学时少先队员、学生一起背儿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03
实验过程
实验对象的选取
选取原则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学学生作为实验 对象,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 庭背景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较好 的外部效度。
选取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不同年级中抽取 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同时设立 对照班级,以观察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之 间的差异。
实验过程概述
03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家长 和教师应该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05
讨论与反思
研究结果讨论
积极行为习惯
根据课题实验结果,小学生在参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后,表现出明显的积极变化。例如,学生们 的自律、独立性、团队合作、责任感等都有了显著提升。
分析结果
发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自律意识、课堂表现 等因素呈正相关,而与他们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 式等因素呈负相关。
实验结论
0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育 方式、学校教育等。
02
自律意识、课堂表现等因素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注重 培养小学生的这些能力。
习惯养成意识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系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们在思想上对良好习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样本数量
由于实验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课题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对照实验
本次研究未设立对照组,因此无法完全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设立对照组,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02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名称的表述:1、课题提出背景一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创新教学”,谋求新课程教学的“政绩工程”,以致弱化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学校德育工作还是原地踏步,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层面。

这是以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把德育纳入到课程改革中来,真正成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新课程改革才能呈现其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中小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尤其品德教育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少,即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少、校本课程开发量少;粗,即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粗糙、品位低劣;窄,即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狭窄;空,即校本课程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缺,即缺地方、学校特色,缺德育内涵。

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开发一系列凸现以德育核心的校本课程,一来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对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也是个贡献;二来有利于推动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三来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集中各实验学校和教研室智慧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会比盲目开发的校本课程好得多。

于是,在诸多选项中,我们选择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作为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学生品德培养提供一条思路。

2、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达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同时通过研究,解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能动作用。

对学生进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家长的学历层次、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作出数据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设计解决方案,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培养家长的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5篇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5篇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5篇第一篇: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驼峰学校德育课题研究方案驼峰学校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

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

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

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

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培养出举止得体、道德高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促进其终生发展。

在我校德育课程的建设中,我们理解到“养成教育”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却连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丧失?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乏。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

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

古希腊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

实际上,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所谓“习惯成自然”。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目的在于探索如何通过养成教育,让每一位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养成教育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新探索。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青少年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生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

总的来说,对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

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蓝皮书"的形式发布中国少年儿童状况的年度报告,为我们进行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我国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主要有:《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走进学习时代》。

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青少年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

二、课题的界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中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

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一系列习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一)理论价值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

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实施方案陈仓区县功镇第一小学赵小平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研究一、引言在我国,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就是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本文将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课题进行研究,分析现状、探讨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现状分析1.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对于他们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小学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学校对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德育教育理论、政策文件和案例,了解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2.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小学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的实际做法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分析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3. 比较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成功经验,分析其差异,为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4. 定性研究法:通过对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内涵、目标、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规律,提出建议。

四、研究内容1.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内涵与目标2.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方法与途径3.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实证分析4.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现状与问题5. 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改进策略五、预期成果1. 系统梳理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总结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德育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课题总结

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课题总结

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课题总结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良好的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前人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和德育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探讨了德育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2.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研究了行为养成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如榜样示范、奖励机制等。

3.德育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的关系:研究了德育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2.实证研究不足:现有研究多为理论探讨,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需要加强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以了解他们对德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看法和态度。

观察法主要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以观察他们的行为养成情况和德育水平。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下结论:1.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行为养成具有积极影响:接受德育教育的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表现更好,如更遵守纪律、更尊重他人等。

2.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对德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影响: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方法。

3.家长和教师在德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行为养成和德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应注重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初中生品行培养研究方案设计

初中生品行培养研究方案设计

初中生品行培养课题研究方案一、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一)背景1.初中学生品行培养现状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部分学生品行存在着问题,“诚信、责任”等美好品行受到挑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的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品行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原因。

良好品行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品行培养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并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2.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

同时市场经济也作用于社会道德,它既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比如不讲真话、欺诈欺骗、诚信缺失等现象已经影响到纯洁的校园,学雷锋、助人为乐、讲诚信已不再盛行,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觉到社会道德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无所适从。

3.我校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

我校以“诚信·责任·自主·创新”作为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要为社会输送具有“诚信责任、学会感恩”品质和“自主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

诚信责任是品德目标,自主创新是行为目标,所以,如何加强学生的品行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对当前品行教育现状的思考,我校决定把品行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以学生的品行培养为突破口,开展“农村初中生品行培养实践”的课题研究(二)依据1.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和方法(1)陶行知先生是现代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楷模。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实施设计方案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实施设计方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践行评价体系之评价内容的研究实施方案一、评价内容研究的提出1、背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故我校特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践行评价体系》的研究,于2013年9月申报成功。

2、意义(1)儿童时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儿童比较听话,行为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通过良好的评价手段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评价的具体操作,激励学生认知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更在学习、生活中去践行,变被动为主动,让行为变成习惯,成为人的需要。

二、评价的具体标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提出具体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

低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规范和行为方法的训练培养。

做到:爱父母、关心父母和长辈、听从他们的正确指导、不挑食、不任性;懂礼貌、热情对待客人和邻居;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

中年级,做到:关心同学、热爱班集体;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遵守校规校纪;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护公物设施;爱劳动、能为班级做事。

高年级,进行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做到: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护公物设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掌握所学知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尊老爱幼,礼貌待人。

三、评价具体操作和方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

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

但是“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

习惯不是说出来的,是行动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反复训练出来的;它虽然跟个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习惯的评价应该有其特殊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实验报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本课题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接受为期一学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干预。

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以评估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效果。

确定实验班级: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

设计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方案:根据前期调查和文献综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针对实验班级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方案。

实施训练:在实验班级中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包括课堂纪律、作业习惯、礼貌礼仪、卫生习惯等方面。

每周进行一次主题活动,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观察和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礼貌礼仪表现、卫生习惯等方面。

每周进行一次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评估效果: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看法和效果。

同时,对两个班级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

实验前后比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班级在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礼貌礼仪表现、卫生习惯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班级则没有明显变化。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学生反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训练表示支持和认可,认为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礼貌程度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品德课题实验报告

品德课题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

为了探讨品德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一项品德课题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品德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程度。

2. 探索品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有效方法。

3. 为我国品德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某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

2. 实验内容:实验组在原有的品德教育基础上,增加品德实践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

对照组则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品德教育。

3. 实验时间:实验周期为一年,从初一年级开始,到初二年级结束。

4. 数据收集: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期间的行为习惯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组学生在品德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较高,对品德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感较强。

2. 实验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守时意识增强: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期间,守时意识明显提高,迟到、早退现象减少。

(2)文明礼貌习惯良好: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期间,文明礼貌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的现象增多。

(3)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验组学生在实验期间,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增强。

3. 对照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守时意识一般:对照组学生在实验期间,守时意识相对较弱,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

(2)文明礼貌习惯一般:对照组学生在实验期间,文明礼貌习惯一般,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的现象较少。

(3)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对照组学生在实验期间,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五、实验结论1. 品德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品德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

2. 品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名称的表述:1、课题提出背景一些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创新教学”,谋求新课程教学的“政绩工程”,以致弱化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学校德育工作还是原地踏步,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层面。

这是以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把德育纳入到课程改革中来,真正成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新课程改革才能呈现其蓬勃的生命力。

当前中小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尤其品德教育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少,即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少、校本课程开发量少;粗,即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粗糙、品位低劣;窄,即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狭窄;空,即校本课程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缺,即缺地方、学校特色,缺德育内涵。

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开发一系列凸现以德育核心的校本课程,一来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对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也是个贡献;二来有利于推动对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三来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集中各实验学校和教研室智慧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会比盲目开发的校本课程好得多。

于是,在诸多选项中,我们选择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研究作为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学生品德培养提供一条思路。

2、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学生日常行为的培养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研究的基础,通过研究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达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同时通过研究,解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能动作用。

对学生进行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家长的学历层次、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作出数据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设计解决方案,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的形式,培养家长的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课题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比较系统、深入地探索了思想行为后进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教育的途径、矫治的方法、研究对象转化的评估;并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分阶段目标,根据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并根据目标的达成度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素质。

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

在途径和方法上,从细微处入手,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采用集体教育、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情感熏陶、心理辅导、优化个案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3、课题的内涵与外延(1)、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的内涵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行为能力、行为气质、行为禀性,以及行为方式等特性。

培养良好行为个性品质,就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活动、生活习惯行为和人际关系行为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使其具有的人格特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能运用正确而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与人、内在与外在、和谐与矛盾等基本现象。

一句话,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2)、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的外延。

就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是指:学校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等途径,向受教育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策略,在构建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也就是组织者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事件教育、社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

我们的培养过程,就是要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个体特性入手,寻找群体的一般性。

既注重个体的发展,更注重全面发展的群体。

4、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日常行为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高尚的品德行为,良好的文明习惯。

正确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即: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体育卫生习惯。

能关心理解他人,正确认识自我,有较强的责任感,是非判断能力。

能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积极向上,具有创造能力等等。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日常行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文明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都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公共事务,捍卫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

而这种公共意识是通过一定的行为养成教育来实现的,是人们对所处的公共场合的基本态度和看法,而这一切几乎都来源于学生时代的行为形成于品德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优秀的品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校教育要从小培养广大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塑造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活泼成长,进而在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提高其作为一名公民对社会的贡献度。

青少年良好的日常行为与品德形成这一课题研究开发:就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意识良好的品德表现。

我们将应立足于本校实际,包括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科学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或文本)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体现与本课题研究相吻合的行为习惯,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新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

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这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指明了方向。

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中华民族优良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

“百行以德为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之一应当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展,农村地区撤校并校、规模办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学校通过近一年来的运作发现在学生中间普遍存在行为不规范,养成教育较差的现象。

特别表现为卫生习惯较差和不讲文明、礼貌,从而造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不良。

在家长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社会教育等现象。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问题”的课题研究。

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思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持续自主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与品德形成的新途径。

本课题研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镇经济持续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教育也提出了必要的期望。

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贯穿到学生整个人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感受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社会主义新人。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体现教育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这一功能性;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所以,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方法,不仅仅依赖教师的说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表率作用,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师生教育的互动性,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观念怎样,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因而通过学生养成教育起到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直至改变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达到学校教育对周围环境的辐射作用,使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与品德行为问题的研究》产生意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成为具有价值的教育行为。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实施规模办学,由于过渡的速度较快,加之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缺乏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缺乏言行一致的良好行为,这造成教育发展的速度较慢,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因而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势在必行。

三、课题的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理论基础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恩全集》第3卷,第29、30页)在对"知"与"行"的关系及其教育的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有过争议,可概括为"知先于行、知先后行"、"知源于行、行先知后"和"知行合一、知行统一"三种观点;对于知行难易问题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亦难亦易"看法。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提出了"美德可以被教会吗?"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即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德行)。

那么,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前者是一种知识(事实)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后者是一种行为,德行是一种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

2、指导思想(1)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校文明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课题研究的指导原则(1)说理教育与实践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说理教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向学生提出要求,讲明原则,对偶发事件给予完满处理的过程。

说理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对相关问题给予说明、解释、引申、提示。

可以是一段话,一个小故事,一个小问题。

它重在明理。

实践行为,注重通过动手和对具体问题的操作层面来教育学生。

它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创设情境和操作空间。

有意识创设,是指根据教育者的主观需要或受教育者的客观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一个具体活动环境和制造一种气氛,让主体亲自参预,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