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建构途径
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
中做 到 既 具 有 全 球 视 野 和 时 代 追 求 , 时 又 能 深 入 发 掘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之 精 华 , 东西 方 文 化 同 在 交 融 中 , 自 己的 作 品 体 现 出 浓 郁 的 民 族 风 格 和 民族 特 色 , 自 己 的 作 品 真 正 具 有 中 国 艺 术 使 使 的精神 。从 这 个意 义上讲 , 国艺术 学学科体 系建设和 基础 理论 研 究 , 中 不但 具 有 重要 的 理 论 价 值 , 且 也 具 有 紧 迫 的现 实 意 义 。 而 关键 词 : 当代 中 国 ; 化 建 设 ; 术 学 ; 格 ; 文 艺 升 门类 ; 国 艺术 学 学 科 ; 系 建 设 ; 础 理 论 中 体 基
筑 、 乐 、 蹈 等 等 门类 之 外 , 国 艺 术 还 有 自 己独 特 的 一 些 艺 术 种 类 ; 国 艺 术 体 系繁 杂 ; 音 舞 中 中
中 国 艺 术 成 就 辉 煌 。 所 以 , 国 艺 术 学 学 科 体 系的 构 建 同 样 是 一 项 巨 大 的 系 统 工 程 。 同 时 , 中 中 国传 统 艺 术 在 艺 术 创 作 、 术 鉴 赏乃 至 艺 术 门 类 等 方 面 , 鲜 明 地 体 现 出 中华 民 族 的 审 美 艺 都 意识 , 有 浓郁 的 民族特 色。加 强对 中 国艺术 学 的研 究 , 但 是 完善 艺 术 学 学科体 系建设 , 具 不
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建构的基础
一
、
史境 : 中 国 艺术 史 学 的基 础
我们认 为 “ 史境” 是研 究 与建 构 中 国艺 术史 学 的基础 。 中国艺 术史 是 由那 些相 互 关联 的艺 术 作 品 、 艺 术 事件、 人物( 艺术 家 ) 在社 会历 史 环境 中 , 构成 的一 条变 迁或 发展 的艺 术文 化 路径 。这里 就 涉及 我 们说 的“ 史 境” 的含 义 问题 。“ 史境” 指 的是 “ 艺 术” 作 品产生 的 “ 历 史文 化与社 会 环境 ” 、 “ 历 史 政治 与经 济环 境 ’ ’ 以及 “ 历
岩 画来讲 , 仍 旧是一 个世 界性 的难 题 。仅 这个 例 子 给 我 们 提 出 了 两个 问题 : 艺 术史 需 要 考 证 性 的工 作 才 能
完成 ; 回到 作 品 ( 原物) 本 身 。“ 岩画” 在这 里 也涉及 引 申到一 个 学科 概念 的问题 , 即 一级 学科 “ 艺 术学 理 论 ” 。 艺术 学 理论 的宏 观性 、 综 合性 和整 体性 的学 科特 征 , 决 定 了 只有 它才 能 够更 好 地 、 更 有效 地 阐 释艺 术起 源及
史学 问题 。就是说 针 对“ 岩 画” 不能 仅从 造 型 艺 术 角度 出发 , 不 能 仅 仅从 舞 蹈 艺 术 角 度 出发 , 也 不 能单 从 音 乐 艺术角 度 出发 , 而 是需 要综 合它 们 并 进行 研 究 。当然 , 还 需 要 从 文化 、 巫术、 社 会 的等 这 些 “ 外 围” 的角 度 出发 , 整体 、 宏 观 和综合 地探 讨 艺术史 学 的各 种 问题 。或 者说 , 我们 把 西 方 传 统 图 像 学转 型为 当代 图 像 学 , 综合 、 整体 、 全 面地 阐 释“ 岩画 ” 的上位 概念 “ 艺术” 的全部含 义 , 以及 图像之 间 的相互 关联 性及 其规 律 。 当然 , 我们 这 里讨论 的不仅仅 是 一个 “ 岩画” 的问题 , 而 是 由此 推 导 出一 种研 究 中 国艺术史 学 的理论 和方
艺术史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的确,在艺术风格史定位上的表达方式尤为突出,这 是对艺术现象进行概括与定性描述的必然结果。故 而,可以将艺术风格史看作对艺术史形状多面性且 更具个性化的书写。
由之派生而来的艺术风格史、艺术流派史以及艺 术思潮史之类的类型化艺术史学研究 [5],必然具有自 身特点。归纳来说,有三方面理论意义值得关注:一 是艺术风格以艺术史发生、发展和演化历程中出现的 典型性艺术现象(形式)为依据,侧重于从特殊视角 或特殊规律来考察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中的“个性” 问题。诸如,依循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抑 或“艺术运动”)的视角来阐释艺术史特有的状貌, 尤其侧重揭示艺术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历 史阶段。二是艺术流派的形成往往是以群体化形态展 现出来的,即艺术家群体及相似艺术状貌和审美特 征的创作,其影响波及广泛而持久。严格意义上讲, 艺术流派应该是一系列艺术事象按因果序列构成的结 果,具有延续性的演变状态。类型化艺术史学研究, 就是要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其变化的延续 性,从而把握艺术的发展历程。三是艺术思潮的呈现 侧重于从社会性、审美性乃至思想性的角度考察艺术 的发生与发展。如西方艺术思想史通常是从苏格拉底 前的古希腊到现代社会对艺术认知的探求,并将这种 探求融入艺术哲学中,启迪从精神领域来领略艺术的 根本特性。可以说,这是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揭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史学理论的基本构成 65
同发展”[1]。文艺复兴之所以繁荣,其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学科之间的“隔离墙”被拆除,从而形成前所未 有的学科大融合,并真正实现学科间相互渗透的局 面,这是各个学科完满融合的基础,更是一种创造 性的和谐共处。以史为鉴,可以说艺术史学理论是相 关学科乃至多学科的融合,是融通跨门类艺术史学、 跨学科史学理论的渗透与凝练。跨门类与跨学科的 根本,不只是知识跨界,更为重要的是在认识论和 方法论上实现跨界,这是艺术史学理论建构的核心 内涵。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建构的一条路径——评邹跃进的《新中国美术史》
对 我们每 一 个从事艺 术特别是 美术 创 会主义核心 艺术价值观的 基本瞄发点 和关键 作、美术教 育和研究 工作的 入来说 .并 不陌 点。 生,他枉不长的生命旅程 里,为我们呈现了 新 中国美 术史》光 :当代艺术中的西 方主义 、
国家 、民族甚 至自 己的曾经过往 都极 有裨
《 艺术导论》 《 毛泽东时代 美术》等一部部 益。艺米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可以反
精品。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 中国美术 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荧系和阶级关系, 新 史》 (9 9 0 0 14 2 0 ),删更为明晰地提供了建 也可以反映出一定时期人们的政治观点 法 掏社会主义核心艺术价 值现的一条路径。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观建构 的一条路径
砰邹跃进的 《 中国美术 史* 新
・
附 记 ‘ ・・ 燕 l W ’ (14 - to 992  ̄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其发生发展 象・但作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上有 很大
总是离不开物质形态的决 定作用 但 艺术又 突破,形成丁以新中国形象为研 究核心 的基
是人类独有的实践活动,其发展也必然 离币 本思路.比较好地揭示了2 世纪下芈叶 中国 O
开价值观的 指导和影响—— 无论是个体 的艺 美术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 新 中国美术
术创作与批 评活动,还是 大众的 艺术欣 赏与 史*还从思 想和观念的角度出发.描述 、分
传播话动 。在文化艺术的 发展和实践中 ,如 析和阐释 了新中国美术的 某些热 点 重点及 何科学地 定艺术价值,如何正 确认识 备种 难点问题。在整个研 究过程中.跃进 先生并 艺术形志与其背后所纠缠 的精 神世相 ,或许 不对艺术行为进行正 判断,也不对审 美价 邹跃进 的 《 新中国美术史 能 为我们 厘定某 值作出高低评价,而双从历史事件,人物 、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比较和解释,揭示出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为了达到准确深入的研究成果,艺术史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研究常用的方法和理论,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艺术史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搜集和阅读与艺术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文章、画册等,从中获取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艺术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历史时期较为久远的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雕塑等。
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文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有时会面临信息的不准确或遗失。
2. 形式分析法形式分析法侧重于对艺术作品形式和结构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解剖,分析其视觉元素、构图、色彩运用等,并从中揭示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
然而,形式分析法忽略了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解读片面。
3. 社会历史研究法社会历史研究法将艺术作品放置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者通过考察艺术家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政治影响等,探讨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
然而,社会历史研究法可能忽略了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动机和艺术作品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史研究理论框架1.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主张从形式元素出发分析作品,剥离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形式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立价值。
该理论在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但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忽略了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史料研究:通过查阅史料,包括文献、考古资料、文物等,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整理。
这需要有深入的文献学和考古学基础,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史料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2. 风格研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题材、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这需要有对艺术史和美术史的系统性学习和理解,以及对艺术史上的重要派别、流派和个别艺术家的研究。
3. 意义研究:通过考察艺术作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分析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这需要有扎实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基础,能够将艺术史与社会历史进行对照和对话。
4. 文化交流研究: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行追溯和分析,研究中国艺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这需要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能够熟悉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动态。
5. 跨学科研究:将艺术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探索中国艺术发展的多重因素。
这需要有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和方法,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和对话。
总结起来,中国艺术史研究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兼顾文
献研究和实物研究,注重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同时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艺术学理论研究方法
艺术学理论研究方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但问题是“艺术学理论”首先要面对的是艺术作品,不是直接的理论。
那么,当他们或我们面对艺术作品如何研究它们,如何诠释它们,并进而上到艺术理论的高度,这就涉及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论研究的方法问题了。
一、综合艺术实践经验对于艺术的宏观考察,整体研究,综合地探讨它的共性和规律,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进行配列设施,在艺术教学中则一直阙如。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国家学科目录,就成了一个缺门。
譬如说,在学科目录中‘艺术学’属于‘文学类’但只是作为‘一级学科’的总名,用来概括音乐、美术、戏剧、电影、舞蹈等‘二级学科’(专业),而缺少实在的‘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这样,对艺术进行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就无法定位。
这里XXX先生已经把构建“艺术学”的目的讲得非常明确了,并率先于1996年在XXX开始招收全国首届‘‘艺术学”博士生。
这就是“艺术学”树立的目的和意义,是构建‘‘艺术学”的初衷。
2011年升级为大门类的艺术学,把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更名为今天大家称谓的“艺术学理论”,避免了与大学科门类‘‘艺术学”称号重复,并升为一级学科。
称号的变化并没有改动它的性质。
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与今日的“艺术学理论”本质上完全一致,科学目的、任务没有任何改动。
从学理上讲,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
但是从当前的学科上讲,文学与艺术学各属于两大门类科学。
而且从学科内部范畴的确认中,艺术学下属的是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电影、电视、曲艺等等视听感觉系统的艺术种类,并不把文学包含在其中。
艺术学理论也是对这些“艺术种类”进行综合、宏观、整体的理论研究,讨论艺术规律和原理性的问题。
XXX 先生把艺术的理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艺术的技法理论;第二层次是艺术的创作理论;第三层次是艺术的原理性理论。
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第一辑
1.《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的编辑宗旨从学术研究进入到学科研究,是一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反映的是该学科的理论自觉和自省程度。
从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与文学、哲学、法学等并列的独立学科门类以来,艺术学研究迈入新的纪元,这是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过去十年中,艺术学作为一个“升门”学科,极大地调动了相关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艺术学各个门类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艺术学整体研究也随之出现许多高质量的成果,显示出作为新兴学科的旺盛生命力。
为进一步构建和发展中国艺术学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向纵深发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发起,并由清华美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作为学术平台,联合全国艺术学重点研究单位及院校开展《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这一系统性研究项目和建设工程。
本套书系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文艺原创精品出版规划项目,计划先出版三辑三十本,是具有鲜明特色和新的突破的中国艺术学研究的新成果。
目前书系已出版的第一辑十本颇具分量和学术特点,立意在中国艺术学理论领域有所创见,从传统范畴、当代立场、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批评、绘画史学、书法篆刻等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见解。
主编陈池瑜教授在总序中提出该书系的宗旨,即促进中国艺术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解决中国艺术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和当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学的学术体系和理论架构,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1]在多元的研究背景中,书系选题内容既有中国艺术理论、中国设计原理、中国文献学方面的系统研究,也有中国古代绘画、书法、篆刻等具体分类理论探究,摘 要随着艺术学学科升为门类,当代艺术学整体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和成熟,陈池瑜教授主编的《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便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成果。
本套书系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文艺原创精品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艺术批评史理论与方法的建构
术批评史》 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项空 白和缺憾 。 撰写艺术史时 , 首先要确立体系性构想 , 不同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6—1 2
论、 文学 批评 和 文学 史作 为文 学研究 的三个分 支 , 它
们之间的研究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关系。艺术学研究
又何尝不 是如此呢?《 中国艺术批评史 》 一书从理
0c t .2 0 13 V0 I .1 6 No. 5
【 文学艺术研 究】
中国艺术批评 史理论 与方法 的建构
吴 衍‘ 发
( 东南大学 艺术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1 8 9 )
摘 要: 凌继尧先生 主编的《 中国艺术 批评史》 系统地 阐述 了从先秦 到近代我 国艺术 批评思 想发展 的历史 , 从
2 0 1 3 年1 0 月 第1 6 卷第 5 期
西 安 文理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h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论批评 史 、 中国美 学史 , 也有 别 于门类 艺术史 。
( 一) 研 究 范例
先生主编 的《 中国艺术 批评史》 适 时出版 了。本 书
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 , 2 0 1 1 年 9月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全书 5 1 万字 , 分 5编 2 7章 , 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近代我国艺术批评思想发展
理论上 和方法上 为艺术批评和学科 发展提供 了成功 的范式 , 构成 了艺术批评 研究 的奠基 文献 , 填补 了中 国艺术批
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为例
| 艺术教育新时代高校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为例□陈劢/文伴随着2023年新版艺术学学科目录的修订,国内各大高校逐步增强了对于艺术史论类通识课程的推广,对于《艺术史》《艺术学理论》及相关课程的规划和研究也逐步搬上教学改革的日程。
目前在国内学界,无论是权威学者还是青年学者,都已经逐步意识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史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2016年至2023年,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在老一辈权威学者们的积极推动下,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了四届“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五届“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至于同级别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交流更是不胜枚举。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与会学者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对于新时期艺术学理论、艺术史的本体和外延、范式和边界、跨界与媒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研究,各种思想、观点发生了激烈碰撞,可以说成果卓越,硕果累累。
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艺术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达成艺术学研究新范式的共识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重构中国本土艺术史”的教学改革活动。
本文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艺术史论类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旨在立足于中国着力于构建本土艺术史的背景,通过《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对比古代绍兴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的具体现象与案例,构建越地艺术文化人物的发展脉络,以探索中国区域艺术史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本体性问题。
1 国内外相关课程及研究现状分析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和区域性,《越地文化艺术史》课程及相关研究方向目前国外暂无相关研究内容,基于国内中国“新文科”研究思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构建大背景,国内各个高校均在各个地区找寻各自独有的历史文化艺术背景,在中国传统艺术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史的研究乃大势所趋。
通过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艺术门类发展高峰与低谷时期,对此进行宏观的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本课程的主要改革思路。
新艺术史的叙事逻辑与边界——中国现代艺术史叙事研究
文化长廊新艺术史的叙事逻辑与边界——中国现代艺术史叙事研究侯营月 凯里学院姚绍将 凯里学院基金项目:贵州省2015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凯里学院美术学专业综合改革(编号:szzgs2015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史学家的历史叙事总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距离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而历史感觉是形成历史叙事方法与理论的基础。
通过“事实、作用和意义关联”的历史感觉对待历史时间形状,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围绕自身的特殊现代性境遇,拥有自己独特的关系性、生成性和反思性叙事思维,寻绎生成新艺术史的叙事逻辑和编辑,走向真正自觉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叙事。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艺术;历史叙事;新艺术史;中国现代性作者简介:侯营月(1992-),女,河南开封人,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史、艺术学理论;姚绍将(1987-),男,贵州天柱人,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民族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70-02历史感觉可以说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先验基础,决定着史学家所选择与建构的方法和理论;三种对历史的思考的基本形状犬齿交错希冀史学家拥有更全面、科学的艺术史叙事。
艺术的非物质重量,常常让我们在攀登时无法感受其分量,但是艺术总是在打开叙述性的边缘,揭示着时空的流逝与差异。
面对国内外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极为复杂的状况,从多元的历史叙事中汲取合理成分,从而提高艺术史研究的质量。
艺术社会学视角的历史叙事的关系性、生成性与反思性的思维显得可能 。
一、艺术史的关系性历史感觉的结构要素本身就是一种关系性综合存在,每一个事实存在都是关系的存在,用关系才能确定是某物。
对于每一个学科的研究,关系性思维是必然的。
进入到工业与科技的消费生产社会,关系存在论更成为现代性的特点。
俄国形式主义者泰恩雅诺夫、法国社会学家勒温和埃利亚斯,以及萨丕尔、皮亚杰、列维-斯特劳斯、雅各布森、布罗代尔等都是关系性思维的倡导者,卡西尔在《实体与功能》中认为近代科学的标志就是关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
国 艺 术 学 , 撰 一 部 体 现 当下 我 们 艺 术 学研 究 的 整 体 面 貌 的 书 系 , 是 艺 术 学 学 科 发 展 的 必 编 已 然; 而把 握 和 运 用科 学 的 方 法 论 , 是 中国 艺术 学研 究 整 体 系统 工 程 的 重 要 的理 论 基 础 。 则
1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 4 总第 11 01 期 2期
HUNDRED CHO0IS I ARTS S J N
口
文 章 编 号 :0 3—90 2 1 )4— 0 1 7 10 14f0 1 0 0 0 —0
中 国艺 术学 的 当代 建构
王文章 ,
作者简介: 王文章(9 1一 ) 男, 山东寿光人 , 15 , 汉, 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 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 现任 文化部 党组成 员、 副部
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 心主任 , 究员 , 东 大学、 研 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 究生院博 士生导师, 兼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关键 词 : 当代 中 国 ; 术 学 ; 国 艺术 学 ; 构 ; 艺 中 建 学科 体 系 ; 术 学 研 究 ; 术 理 论 艺 艺 中 图 分 类 号 :0 J 文 献标 识码 : A
作为 中国现代 意 义 上 的艺术 学 , 过 近 3 经 0年 的 探索 , 已经 基 本 确 立 自 己 的 专 有 研 究 对 象 领 域 , 始 开 勾 画 出 比 较 清 晰 的 理 论 框 架 体 系 , 且 逐 渐 形 成 自身 并
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
□司道锋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HUNDRED SCHOOLS IN ARTS30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6-0030-07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司道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向。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文章从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意义入手,从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转向、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构建进行了有效分析,以期更好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学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理论体系;艺术理论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纵观中西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两者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融合发展,受西方科技文化艺术的影响,如今的艺术美学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⑴。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论中国艺术社会学体系的建构
学理论在他所著的《 艺术社会史》 《 艺术史的哲学》 《 艺术社会学》 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 使艺术社会
[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8 — 3 0
【 基 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晚明书画消费与文人生活 ( 1 6 B A 0 0 8 ) ; 江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重点项 目“ 中国艺术与 中国精
社 会学在 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 , 探讨 中国艺术社 会学构 建体 系对 于理 解 当代 中国复杂 的
艺 术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艺 术社会 学在构 建过程 中应 汲取西 方丹 纳、 格 罗塞 艺术社 会 学思想 , 以中国艺 术社会学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 , 借鉴艺 术学 、 哲学 、 社会学 等相关学科 的理论 知识 , 明确 艺术 社会 学研究对 象 , 并借鉴 社会学 中成熟 的定 量研究 方法 , 实 现理论 研究 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 推 动中国艺术社会学 的发展 。 【 关键词 】艺术社 会学 ; 体 系构建 ; 艺术学理论
萌芽 。法 国的丹纳( T a i n e ) 进一步发展了米查尔斯的思想 , 他在《 艺术哲学》 一 书中提出了一些关 于 艺术研究的观点 , 认为艺术家 、 艺术作 品和艺术集团均是时代和社会 的反映 , 而不是艺术家个体观念
的表 现 , 时代 与社 会对 艺术 家起 着至 关 重 要 的影 响 J 。丹 纳接 受 了实证 和 理 想 主义 一 系 列思 想 , 认 为一 切事 物 的产 生 、 发展 、 演 变 都有 规 律可 循 , 并 认 为种 族 、 环境、 时代 是 艺 术 的三种 基 本 动 因 , 环 境 与时 代共 同对 艺术 产 生影 响 , 而 种族 内部 形成 的 风俗 习惯 与时代 精 神是艺 术 作 品产 生 的根本 原 因 。
“破框而出”:艺术理论的重构
“破框而出”:艺术理论的重构作者:毛娟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11期近年来,周计武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理论的前沿问题,《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是他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是他对“现代性与艺术终结”这一既有研究的延伸与推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理论建构。
艺术理论不同于文学理论和美学,也有别于艺术史和艺术批评,而是体现鲜明的“居间性”特征。
它一方面融入哲学的思辨领域,一方面又渗透于各门具体艺术的肌理之中,并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相关概念、范畴、方法和原理”。
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艺术理论需要对不断变化的艺术和文化现象予以回应。
同时,当代学者也需要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对艺术理论加以评断,使之依据自身的学术逻辑,不断生成新的观点、见解和方法论范式。
在《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本书的核心诉求,亦即“在现代性语境中,以观念史的方式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锋派、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等艺术思潮,辨析了艺术的自主性、纯粹性、新之崇拜、形式的非人化、艺术的先锋性与当代性等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艺术‘祛魅’论、艺术体制论、现代主义终结论等前沿话题”。
由此出发,本书从四个层面展开讨论。
其一,是对艺术“祛魅”之现代性文化逻辑的揭示;其二,是对现代艺术之观念生产及其内在张力的解析;其三,是对后现代视域下艺术危机及其社会一文化根源的发掘;其四,是对当代艺术在“理论旅行”中诸种具体问题的关切。
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人手,探寻作者对艺术理论当下境遇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建构。
一本书第一部分为“艺术的祛魅”,主要探讨艺术在现代性语境下的“祛魅”与隐形重构。
如果说,在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话语体系中,“祛魅”(Disenchantment)意味着科学与理性对古老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的消解,那么,作者在此给“祛魅”赋予更丰富的意涵。
他指出,“艺术祛魅”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第一,世界的祛魅使艺术家失去了自文艺复兴盛期以来享有的崇高地位与社会尊严。
艺术史论研究方法与途径探析
艺术史论研究方法与途径探析艺术史研究是对人类使用艺术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探究与分析。
它不仅包含了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和途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史。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艺术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时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例如,通过研究当时的艺术评论、艺术家的自传、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转变以及与宗教改革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等。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对比,来寻找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欧洲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和中国明代的绘画,来探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对艺术表达的影响。
三、符号学研究法符号学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来解读其深层含义的方法。
符号学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意识选择而非偶然存在的,并且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某种信息。
通过符号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
例如,对于荷马史诗中的图像和符号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希腊的神话和文化。
四、社会史研究法社会史研究法是一种将艺术作品与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社会史研究关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巴黎社交凡尔赛宫壁画的设计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法国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局势。
五、形式主义研究法形式主义研究法是一种将艺术作品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关注其形式和视觉效果的研究方法。
形式主义研究强调对于艺术作品中形式要素的分析和解读,例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以及这些形式要素如何与视觉表达和观者的感知产生关联。
艺术史的方法论与研究路径
艺术史的方法论与研究路径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本文将探讨其中几种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一、艺术史的文献研究艺术史的文献研究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和分析艺术家的手稿、信件、日记、画册等原始文献,可以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技巧和生活背景。
例如,通过研究梵高的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他与高更的友谊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艺术史的形式分析形式分析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线条、色彩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
例如,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可以发现他对物体的多角度表现和颜色的碎片化运用,从而了解到他对传统绘画的颠覆和对现代艺术的开创。
三、艺术史的社会历史研究艺术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因此社会历史研究在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揭示出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和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
四、艺术史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而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影响。
例如,通过比较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和日本室町时期的禅宗画,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的相似之处,从而了解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五、艺术史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在艺术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和创作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例如,通过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梵高在创作《星夜》时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发生学的五种研究途径
艺术发生学的五种研究途径艺术发生学是一门深化和拓展人类艺术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类艺术思想、表达和文化建构的方方面面,以及艺术经历以及艺术形态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艺术传播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艺术实践与普世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实践与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
研究这些方面的目的在于认识艺术、理解艺术发生过程、从具体案例中获得有价值的总结,以及建立艺术发生学理论体系。
艺术发生学的研究应当重视视野的多元性和对案例的系统观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研究艺术发生的过程,并得出有用的结论。
本文尝试总结艺术发生学的五种研究途径,以提供参考与借鉴。
这五种研究途径分别是:史论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社会研究。
首先,是史论研究。
史论研究着重于艺术的过去发展,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描述、分析和解释艺术发生的过程。
具体而言,史论研究可以从多个方向,如艺术史、文化史、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等多个角度,对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进行全面考察。
其次是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要求研究者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艺术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发现艺术发生的规律、共性和不同性。
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把握艺术发生趋势,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艺术发生的原因,揭示其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提出更有意义的推断和认识。
第三是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以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的研究方法,其重点在于以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艺术发生的历史、概念、内容等方面的特点。
文献研究也可以是一种实践研究,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解释艺术发生的过程。
再者,是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需要研究者运用实验技术、正规抽样方法等统计学方法,以收集和整理原始数据,进行实际的实证研究,从而更加集体地、更加科学地揭示艺术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最后,是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将艺术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因素等融入考量,以便从整体的社会背景出发,深入探究艺术发生的过程。
社会研究成为研究艺术发生过程的综合性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分析艺术发生的内容,并从更宽泛的视角把握艺术发生的规律。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等重要信息。
2. 形式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和表现手法。
3. 笔墨研究:对绘画作品中的笔墨技巧、材料、工艺等进行研究,揭示作品制作的方法。
4. 风格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研究者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以及相关艺术流派的演变。
5. 史料考证:通过查阅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对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考证,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6.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7. 现场调查:直接参观艺术作品,参观现场或博物馆,通过观察作品的细节、尺寸和环境等来深入研究。
8. 口述历史和访谈:通过与艺术家或相关从业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口述历史,研究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综上所述,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建构途径
作者:桂宇晖
来源:《艺苑》2017年第04期
【摘要】李倍雷、赫云所著《中国艺术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艺术史学建构的理论及其方法。
以往的艺术史几乎都是“门类史”或者是“拼盘式”的艺术史的面貌与撰写方式,即是我们熟悉的如美术史理论、音乐史理论、设计史理论、戏剧戏曲史等,时至今日真正的“艺术史”是缺席的。
主要问题在于支撑史学理论架构和方法不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宏观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没有一个贯穿所有艺术门类建构一个具有文化整体感的、综合的、宏观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为真正撰写一部中国艺术史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一书,为艺术史学的建构和撰写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整合复数史学材料”的体例,提出创建“文化整体感”的史学观,提出“打通”门类艺术形态的观点,为中国艺术史的撰写提供了新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中国艺术史学;文化整体感;整合复数;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的建构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传承,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的建构。
作为文化的主体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不践行的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无从谈起,因而文化自信更需要文化主体的当代传承与积极践行。
我们都知道,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的体例与体系参照了西方艺术史学体例与体系,甚至参照的是西方美学体系而撰写的中国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学的建立与书写总是力不从心,乃至对“心印”“心画”“心声”的阐释无能为力,或者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艺术史”。
参考西方“艺术史”的体例、体系的结果,无法真正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及其发展与变迁的脉络,或者是门类的艺术史的体例或“拼盘”式的艺术史体例,这个体例没有文化整体感,而我们当今恰恰需要建构的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与具有文化整体感的艺术史,以表达我们对中国的艺术史有自己史学自信或者说文化自信。
李倍雷、赫云新著《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正是一部践行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感到了一种艺术史学理论建构的史学自信。
李倍雷、赫云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专著,整体思路是基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的学理要求是在各个门类艺术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综合和宏观的对艺术原理、艺术规律、艺术起源、艺术创作和艺术现象的研究;基本方法是“打通”艺术门类的界限,至少打通音乐、美术与舞蹈三个艺术门类的界限而对艺术一般规律和原理进行探讨,区别于美术史论、音乐史论或舞蹈史论的门类研究。
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是研究门类艺术个性、特殊性的问题,而艺术学理论则是研究艺术的共性、普遍性的问题。
因此,“打通”门类界限是最基本的方法,在个性中求其共性是艺术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正是基于这一学理所研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
因此,该书在探讨中国艺术史学方法问题
的同时,首要探讨了“艺术学理论的性质特征”,阐述了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与学理问题,由此提出了“复数”“整合”两个关键词,进而详述了“艺术史学与艺术学理论的学理关系”,分析了艺术学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艺术史学形状与学科面貌。
该书认为艺术学理论决定了中国艺术史的形状,其依据如上所述的学理关系。
艺术学理论是中国艺术学的一大特征,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学科。
尽管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如德索瓦尔、乌提兹等提出了“艺术学”的概念,但西方的“艺术”概念与我们的艺术学理论的“艺术”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的“艺术”,正如《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所说是“上位概念”的艺术,是包含了所有艺术门类诸如音乐、美术、舞蹈、设计、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电视、多媒体、数码等艺术形态,而不仅仅像西方的艺术多指造型艺术即“美术”的概念。
只要我们翻开贡布里希的《艺术故事》就明白西方“艺术”概念的实指,基本上是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位一体的“美术”。
上位概念的艺术必然指的是包含所有门类的艺术,因此作为研究艺术史学的对象与研究材料就被《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来如何处理。
由此该书专劈一章来探讨“中国艺术史体例与史料的关系”,分别讨论了“艺术史学体例与史料孰先孰后”“主体史料与史料的完备”和“史料与体例互为相塑的艺术史学”三个方面的问题。
正在解决了艺术史学材料与体例、体例的根本问题。
当然在用艺术史料方面,该书充分考虑到了一个“信史”问题,即材料的真实性的问题。
便提出了“史境求证:中国艺术史不可忽视的考证性工作”,分析与阐述了“考而后信”是中国艺术史学基本原则。
该书强调:“清代考据学师大建立起来的朴学或考据学的方法和‘无征不信’的治学精神,是我们今天建立中国艺术史学依然要坚持而定方法和精神。
”[1]171那么,如何运用艺术史料的问题,必然是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课题。
该书自然思考到了这个问题。
该书第四章就是专门探讨“作品、文献与史境”的问题,认为“作品、文献与史境是中国艺术史学的基础”,尤其强调了文献不仅仅是文字记载的才是文献,认为图像本身也就是文献——“图像文献”,并阐述了文献、作品必须置于“史境”中去探讨,才是艺术史学的基本方法,文献与作品才是“活”的材料。
在选择艺术史料问题上,该书提出了“整合复数”的概念。
认为艺术史要有文化整体感,要打通门类艺术材料的界限,就必须“汇通”所有门类的艺术材料,这就是该书所强调的“复数”概念。
那么“整合”就是要打乱门类关系,否则就会成为“拼盘”的材料,所谓“整合”就是不按照门类来排列材料,而是按照研究主体内容来分类材料,即重新组合材料。
这样的史料就是“整合复数”的材料,并依据整合复数的史料寻求艺术史学的体例、体系与结构,因而该书提出先拥有材料再拥有结构与体例的史学观念,以此基础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建构文化整体感的艺术史学,不仅仅是要打通所有门类艺术界限获得的文化整体感,还特别强调将民间艺术和族群艺术纳入艺术史学建构的观念,而不是以文人艺术和汉族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史学观念,因此该书专门探讨了“中国民间艺术在史学中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了“中国艺术史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把民间文化思想和族群文化思想都纳入中国艺术史学的关系中分析与探讨,认为民间艺术文化与族群艺术文化都是建构中国艺术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部分。
该书还有一个创建性的史学理论,即提出意境学是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核心以及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的研究。
意境中国艺术的根本,以意境学建构中国艺术史学必然摆脱西方美学体例与体系的框架与范式中,由此使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沿着中国的文化逻辑演进与建构,而
不是按照西方美学体系去建构。
艺术母题与主题的演变是艺术史学变迁的动因,因此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艺术史变迁的因果关系和推动艺术演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把西方的风格学套入艺术史学研究,从而获得符合中国文化脉络的艺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建构模式。
对于母题学与主题学介入史学研究,首先是需要弄清楚母题、主题与艺术史学相互关系以及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该书指出:“母题不仅仅涉及图像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对母体呈现的方式作主题学的解读才是最关键的,这实际上也隐含了母题本身的技法结构对主题学解读的影响。
”[1]227说明了母题与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那么,母题与主题与史学是一种什么关系,该书认为:“就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艺术史而言,研究和探讨其艺术的演变和规律的艺术史学,母题和主题是首当其冲的研究对象,母题和主题的变迁其实就是艺术史的一个变迁的路径,它是构成艺术史一个基本路径。
”[1]230对中国艺术而言,母题很复杂,它有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与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想或观念相关联,因而中国艺术中的母题“不仅是自然物象这样单纯的母题,而是意象化了的母题,即我们称为‘母题意象’。
……自然景物和时节的‘母题’本是与人的情感没有直接联系的,但凡艺术家运用这些母题作为一种情感或思想的表达时,母题就是艺术家作品中的‘意象’,因而我们往往不单独说母题,而是说母题意
象。
”[1]226-227同时,中国艺术母题、主题不是停留在形象的表层,而是深入到神韵精神等深层中,正如该书所说:“中国艺术是在‘神’(‘意’)与‘物’(‘形’)之间寻求意境,它体现的是‘象有形非常形’的艺术观念。
中国艺术母题中运用的是阴阳的结构关系,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对空间的智慧的把握——虚实的空间结构,中国母题是意象性的结构形态,这也是阐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关键。
”[1]227“艺术史学主题学视角能够窥探到中国艺术自身文化路径和艺术走向的深层境界,即从艺术意象到艺术意境的文化脉络和文化路径。
”[1]236因此,该书提出母题学、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是把握中国艺术精神境界和艺术变迁的核心与关键性的方法与理论,因为“母题意象的变化和处理中寻求其主题的表达含义,就会发现中国艺术特殊的‘非情节叙事’的主题,显示了中国艺术史学自身建构的文化特征”[1]236。
该书提出的意境学是中国艺术史发展路径,主题学介入是中国艺术史著史的体例之一,是对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理论贡献。
总之,《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十三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创建了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范式,为研究中国艺术史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新的方法,显示中国艺术史理论研究的史学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倍雷,赫云.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