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合集下载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探索

的单调 感 ,也 避免观众 出戏 。在空 间上 使得不持 续 的镜 头保持 连贯 感 ,增加影 片完整性 。
第 四 ,对 比烘托 。第一 次是马车夫 进入殖 民统治 区 ,音乐 由多 弦琴 弹拨乐切 换成西 洋管 弦乐 ,在视 觉和 听觉 上形成 鲜 明对 比,两 种音 乐代表着 两个 不同 的阶级 、两种 不 同的身份 ,让 观影者 一下从
四 、结 语 奥斯 曼 ·森 贝 《马车夫 》电影音乐 具有鲜 明的非洲 特色 ,尽 管 1963年的摄影 技术还 不够完善 ,但是这 部影 片中的音乐 却树立 了非 洲 电影音 乐身 份 ,从 音乐 的角 度来 说 ,“非洲第 一 部 电影 ”这一 头 衔 ,它受 之无愧 。影 片中大量 运用非洲 传统音 乐文化 ,如 : 口述 艺 人 民歌 、4D) ̄I传统乐器 、粗糙 沙哑 的音 乐审美 喜好等 ,都展现 非洲 传统音乐 特色 。除此 之外 ,音 乐转换 与影片发 展十分 契合 ,特 别是
车 争听 ,万 巷洞空 ”的场 面 ,在这个 时期 ,我国 的戏 剧发展进 入一 个 小高潮 。而 当前 ,随着我 国经济 发展脚步 的加快 ,城镇化进 程加 快 ,这导致 秦腔艺 术的受众 面缩小 。另外 ,现有 的很 多农 民因为生 活需要 外出打工 ,因此农 村观众 大大减少 ,而青少年 观众更 加喜爱 现代 流行文化 ,如 电影 、流行歌曲等 ,因此 秦腔 的青少年观众也 比较 少。农 村观众 和青少年观众 的流失 ,使秦腔艺术的发 展存在 阻碍 。
(三 )高质量剧 目创作乏力 任 何艺术 的兴盛都 离不开一 批优秀 的艺术家 ,他们凭 借 自己敏 锐 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社会感 ,创作 出大量反映人 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高 质量作品 。如元杂剧的兴 旺发展 和包括马致远 、王实甫 、关汉卿在 内 元杂剧创造大家密切相关 。而且这些大家创作 的作品更多是关于社会 底 层 小 人 物 的 ,他 们 均关 注 国计 民 生 ,为社 会 公 平 正 义 而 奔 走 。就 秦 腔艺术来说 ,民国时期是其发展的鼎盛 阶段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 是 一批优 秀剧作家 的出现 ,如杨作 荣 、李干 臣 、刘 晓石等 ,优秀 的 作 品代 表包括 《抢香包 》、《商人救 国》、《鸦片恨 》等 ,这些作 品都 是 时代生 活的反 映 ,具有很 强 的时代感 。当前 ,秦 腔艺术之 所 以没 落 ,一个十分重要 的原 因就是优 秀剧作家和高质量剧 目的缺失 1。 二 、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在 长 期 的 发 展 中 , 秦 腔 艺 术 成 为 宁 夏 地 区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地 方 剧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众所周知,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根据秦腔的发展历程来看,该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它生动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景与爱恨情仇,因此秦腔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秦腔从古至今发展十分坎坷,经历了几百年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瑰宝,在我国艺术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了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希望能为我国秦腔戏曲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秦腔,戏曲,创新在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传统艺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艺术要不要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秦腔戏曲艺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当前我国新时代的背景下,秦腔戏曲艺术如何创新以便更好的发展,成为秦腔艺术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秦腔戏曲艺术的相关概述1. 秦腔戏曲艺术根据我国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该戏曲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乱弹、梆子腔,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戏曲艺术最早起源于西周,在我国山西、宁夏、甘肃等地较为流行。

秦腔戏曲艺术包含了独特的唱腔、角色、伴奏、题材、唱词等内容。

常见的秦腔戏曲艺术曲目有《铡美案》《三滴血》《下河东》1。

2. 秦腔戏曲艺术的特点从古至今,秦腔戏曲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例如在秦腔戏曲艺术中,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的特点,由于秦腔戏曲艺术来源于民间,因此秦腔戏曲艺术曲目十分繁杂,题材十分广泛,各类型剧目数以万计。

此外,秦腔戏曲艺术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脸谱体系,与川剧脸谱、京剧脸谱并称为我国三大脸谱体系,在秦腔戏曲艺术脸谱体系发展过程中,对京剧脸谱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秦腔戏曲艺术由自身完整的体系,脸谱风格较为独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在我国,诸多戏曲艺术都具有地域性的特点,秦腔最早起源于陕西地区,随着不断发展,逐渐分化为西秦腔,从古至今,秦腔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大、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因此我们将秦腔戏曲艺术成为百戏之源2。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摘要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Abstract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2)一、秦腔概述 (3)(一)秦腔艺术简介 (3)(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二、研究现状调查 (4)(一)研究问题 (4)(二)研究对象 (4)(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谢辞 (15)前言(一)研究的背景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

浅析秦腔音乐艺术个性(一)秦腔的独特风格就是人们常说的“慷慨激昂,苍凉豪迈”。

这种独特的个性,是千百年来在西北这块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着西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西北人民的个性与情怀。

它特殊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们振兴秦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努力保持其个性,使这一“地方文化名牌”在民族艺林中永放光芒。

秦腔艺术的独特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众多传统剧目上。

传统剧目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歌颂爱国主义、呼唤正义、惩恶扬善、扶正驱邪的,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宫廷戏为主,并兼有家庭生活戏和神话戏。

民间概括为“奸臣害忠良,姚婆毒先房,相公招姑娘,神仙斗魔王”,可谓形象、中肯。

如秦腔的“江湖二十四本”:《春秋笔》《八义图》《回荆州》等;同州梆子的“八大本”:《赵氏孤儿》《鸳鸯被》《和氏璧》等;西府秦腔的,--十四大本”:《蛟龙驹》《劈牮山》《少华山》等;另外还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佛道戏:《黄河阵》《判官磨镜》《钟馗嫁妹》等。

这些戏大都政治生活气息浓郁、情节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冲突激烈,注重唱念表演,因而其情节、气氛常常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表现出一种慷慨悲歌的大气势。

从剧目表现的人物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帝王将相、烈士伟人。

忠臣义士、孝子烈妇诸类有身份的、命运坎坷悲壮的人物为主。

如《二进宫》《下河东》《李陵碑》等。

因而在角色行当上常常以须生、花脸、正旦居多,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豪放的情感。

从剧目的戏剧冲突来看,其火爆激烈之态势可以说居所有剧种之首,足显正义取之不易,邪恶根除之艰难。

其明显标志是在剧名前多冠以杀、打、斩、战诸动词。

如《杀驿》《打镇台》《斩单童》《战马超》等。

如此称者,不计其数,因而演出中常有惊心动魄、振聋发聩之功效。

这是与以秦地为代表的西北民族的传统的骁勇好斗、侠肝义胆、激情豪爽的个性分不开的。

这些都说明了秦腔悲壮激烈的风格。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秦腔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摘要: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芭蕾讲“立脚尖”、“阿拉佩斯”、“弹跳旋转”、“托举”,程式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个性,所以我们戏曲的表演不可忽视与谈化,张庚说:“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程式是人物创造的起点,又是人物的归宿”秦腔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说:孕育于周,生发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元,盛行于明,广传于清,升华于民,繁荣于今。

剧目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名伶辈出。

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

是将诗、歌、乐、舞、和灯、服、道、效、化、美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和其他艺术个性特点的区别是质的不同,所以,把握戏曲导表演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

秦腔艺术在传达故事,表现人物时都是遵循其艺术本质而呈现的,它是意象,不求真象,它是以虚代实,大虚小实。

什么是戏,黄佐临先生说:“虚戈为戏,真假为宜,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悟得情与理,是戏又是艺”,以鞭代马,以桨显水,以杯似酒,三五步走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师等,不就是虚中见实、实中有虚的意象吗?书法讲写黑当白,气脉相通;绘画讲无画则有画,画中之白,则画中之画;戏曲讲写素夸张,以实代虚,虚中见实似与不似为奇,像与不像为美,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所以“有是无中生,无是生中有,以象外之象,求象下之意”。

大写意,小写实是戏曲也是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

唱念做打是戏曲人物表现个性的要素和手段。

它和影视话剧写实性截然不同。

唱念做打都有很高的、独特的技艺性,所谓以歌舞演故事。

那么什么是歌、又何为舞,这就是唱念为歌,做打为舞,根据剧中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的不同和需要或歌或舞来表现,比如人物在极其复杂的心里情感冲突中,往往以唱念为主(歌)的技艺手段向观众表达。

浅谈秦腔的创新

浅谈秦腔的创新

浅谈秦腔的创新历史悠久的秦腔要不要现代化,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传统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秦腔也不例外。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秦腔的发展创新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进行秦腔的改革创新呢?一、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继承并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创新也不是没有任何继承地另搞一套。

秦腔创新要在继承传统艺术本质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新的创造。

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保护、继承秦腔传统的原汁原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项工作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另一方面,秦腔活在当下,应当面对现在的观众,尊重现在的观众,得到市场的认可。

对于秦腔艺术和秦腔艺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按照传统的表演方式原汁原味地演老一套,可能没人买票。

其实,现在全国大多数戏曲院团都面临着生存问题,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演出并获得更多观众认可的寥寥可数,那些老腔老调老面孔的传统形式只能适应老年观众的胃口,而无法满足中青年观众的审美需要。

如果再不走创新之路,戏曲的前途将岌岌可危。

笔者从事秦腔艺术工作20多年来,考察到一些省级秦腔院团在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布景等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大的创新。

比如《迟开的玫瑰》、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大树西迁》等剧目,立意深刻、形式新颖,深受广大观众的称赞和好评。

然而,大部分县级秦腔剧团就做不到这些,因资金缺乏,工资低廉,人员流失,即就是演出,也老是“三三二”(即:《三娘教子》、《三对面》、《二进宫》),导致观众大量流失,院团濒临倒闭。

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创新是秦腔的生命,不创新就没有活路。

二、用现代形式征服观众在秦腔文本创作上,要提倡剧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作品的新、美、深,勇攀艺术高峰,创作出文化含量较高,适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

有了好的内容外,秦腔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以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变化。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秦腔的继承与发展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最重要的,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秦腔艺术的发展同样也遵从这条规律。

秦腔在发展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继承,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

每一时代的秦腔艺术对于后来的秦腔艺术,都有启发和推动,后一时代的秦腔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发展。

秦腔的历史如同一条河流,流淌着每一代创作者的印记,包括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对时代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以及对美和艺术的把握。

从秦腔起源的那一刻起,不仅留传下那个时代的作品,而且开始积淀下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者正是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着对秦腔艺术的探索。

不同时代的秦腔艺术既有差异性,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

人类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戏曲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无法割断的。

每一时代的艺术都是该时代人们生活及思想感情的形象写照,体现了该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状况,也体现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

后一时代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中间不可能存在真空地带,任何试图否定前人、否定传统的做法,都是违背历史规律的。

每个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时代特点的艺术成果,并成为思想文化积淀,以飨后来者。

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剧种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对本剧种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是继承的首要方面。

在对待过去文化艺术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复古主义,认为前人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更改的,反对变革;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前人艺术成果的价值及意义,认为过去的成就已成为陈迹,应该完全抛弃,新的作品应该从零开始。

秦腔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剧种和艺术优秀成果的吸纳。

秦腔在其形成之初,受地理的限制很大,这就造成了其跟其他剧种和艺术之间的差异。

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各剧种间的相互继承和借鉴已成为事实。

对待其他剧种和艺术,同样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坚决排斥其他剧种和艺术的影响;另一种是全盘接受其他剧种和艺术以取代本剧种。

秦腔艺术的简介与特点

秦腔艺术的简介与特点

秦腔艺术的简介与特点秦腔艺术的简介与特点引言: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秦腔艺术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特点和魅力。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1. 起源与发展:秦腔起源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川地区,始于明代,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传统。

2. 演变与传承:秦腔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传承,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元素,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特点。

二、秦腔的表演形式1. 声腔:秦腔的声腔是其最为独特和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结合韵律和调子进行演唱。

声腔既展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又传达了情感和故事情节。

2. 动作:秦腔的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元素。

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协调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3. 化装和服饰:秦腔的化装和服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通过绚丽多彩的服装和精细的妆容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角色的背景和特点。

三、秦腔的题材和剧本1. 历史传说:秦腔的剧本多以历史传说和经典故事为基础,如《白蛇传》、《牡丹亭》等。

这些剧本通常富有戏剧性和感情张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2. 家庭故事:秦腔也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生活和伦理道德观念。

一些剧本以家庭纠纷、婚姻问题等为题材,展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3. 社会风貌:秦腔还通过一些剧本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和社会现象。

这些剧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又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思考性。

结论:秦腔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形式,深受人们的热爱和追捧。

它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使得秦腔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深入了解和欣赏秦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观点和理解:秦腔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浅析秦腔艺术语言

浅析秦腔艺术语言

浅析秦腔艺术语言【摘要】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秦腔的起源、特点、表演形式、音乐特色和舞蹈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浅析。

秦腔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

其特点包括唱腔抒情、表演细腻、音乐朴实等特色,深受观众喜爱。

在表演形式上,秦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征,呈现出独特的舞台魅力。

音乐特色方面,秦腔以平板、快板、断板等多种板式为主,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

秦腔还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如六龙抛球、连踏步等,为表演增添了动感和戏剧性。

通过对秦腔艺术语言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传统戏曲剧种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秦腔艺术,起源,特点,表演形式,音乐特色,舞蹈形式1. 引言1.1 引言秦腔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生动的表演风格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腔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舞等元素,通过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和传统的演出技巧,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氛围。

秦腔的音乐特色也是其独特之处,悠扬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起伏和紧张。

2. 正文2.1 秦腔的起源秦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陕北一带的民间艺人开始以歌唱和舞蹈形式表演剧情故事,这便是秦腔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吸收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秦腔的起源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陕西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为秦腔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古代中国文明的摇篮,陕西省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为秦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秦腔吸收了汉、唐、宋、元等不同朝代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改革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改革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改革秦腔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戏曲剧种。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起源并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

秦腔的发展,走过了漫长而坎坷不平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古今剧目,数以万计。

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一定的地位。

秦腔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是某个天才艺术家一时一地的发明,而是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的创造,是千百年来由许许多多艺术家一点一滴创造积累起来的。

秦腔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

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技巧。

秦腔的不断革新,使新的人物,新的手段出现。

渐渐地形成了新的行当。

一个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革新,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区别各个剧种的主要标志在于其唱腔不同,而各个剧种的发展又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秦腔也是这样。

例如秦腔的“滚白”,原是元代北曲杂剧中特有的一种唱腔,叫做“滚唱”。

到了明代,秦腔艺人借鉴它并加以改造发展成唱白兼备的唱腔。

到清代又做了改革,遂成现在的“滚白”,唱白结合,浑然一体。

在秦腔的改革中,秦腔艺人魏长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1774年率其秦班进京演出,因其唱腔单调不受观众欢迎,回陕后立志改革,他吸收陕西民歌的特点和川腔的优点,还融合昆曲的长处极大地丰富了秦腔。

于1779年第二次率秦班进京演出,轰动京都,使京都的六大戏班大为减色。

辛亥革命后。

陕西的一些进步学者在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除演出秦腔优秀传统剧本外还编演了大量以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思想为主题内容的新剧目,如《三回头》《柜中缘》《一字狱》《三滴血》《韩宝英》等有较高水平的剧本,颇受观众欢迎,对于移风易俗、启迪民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还对秦腔的唱腔音乐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使秦腔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地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秦腔》的艺术特色:
1.剧目丰富多样:《秦腔》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名著改编、
民间传说等多个题材,既有宏大的历史题材剧目,也有轻松愉快的喜剧小品。

剧本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2.唱腔婉转动人:《秦腔》的唱腔风格以婉转动人为主,以苏
幕遮、临江仙、绣球春等名曲为代表,旋律优美动听,表达情感细腻深沉。

演员在演唱时要注重音调的把握和变化,以准确传达人物情感。

3.表演独特生动:《秦腔》的表演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的准确性。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如脸谱表演、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等,使得角色形象生动鲜明,能够深入观众心中。

4.人物形象丰满多变:《秦腔》的人物形象丰满多变,既有英
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

角色性格多样,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得到精准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舞台布景精致细腻:《秦腔》的舞台布景注重细节处理和色
彩搭配。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美丽的山水画卷或精美的建筑模型,配以灯光效果,营造出恰当的戏剧氛围,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秦腔》以其丰富的剧目、婉转动人的唱腔、独特生动的表演、丰满多变的人物形象和精致细腻的舞台布景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朵独特的艺术花朵。

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还展现了秦地地区独特的审美风格。

浅谈宁夏秦腔

浅谈宁夏秦腔

浅谈宁夏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戏曲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也活跃起来。

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其特有的色彩,不论是在宁夏的城市还是农村,都经常举办大型的秦腔戏的演出,场面也异常热闹,秦腔艺术在宁夏的蓬勃发展,让我这个来自宁夏的学生有很多的看法,现粗略的谈谈。

秦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性格和品德,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理想与追求。

西北人爱听爱看爱吼秦腔是有深远的历史源渊的,宁夏南部在元明时期是西北最大的军马屯集区。

一批批官兵来此,其中不免有许多秦人子弟,秦文化被引入宁夏并与当地文化相交融,故为秦腔在宁夏传播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40年代,宁夏南部还出现了不少秦腔自乐班,每逢集市、庙会,民间艺人就组织起来自娱自乐,有的甚至以此为生。

解放初期,各县都成立了秦剧团。

到了六十年代。

政府一些秦剧团合并,组建了专区秦剧团,阵容强大,资质雄厚,成为秦腔在宁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

凤城银川也是秦腔的家园,尽管当地人带有河套方言的口音,但一点也不妨碍唱秦腔,近百年还出现了不少秦腔名家。

在广袤的宁夏大地,不论是偏僻的山区,还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大川;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听到这熟悉的秦声秦韵。

兴之所至,吼几声秦腔,寄情抒怀,悠闲自得,遇上喜事唱几句更可扬眉吐气,精神倍增,遇上悲事,哼几句可排忧解闷,发泄积郁,所以西北人的豪爽粗犷尽在一唱之间。

近年来,在古城银川的社区或街头巷尾、地摊,秦腔如火如荼风行起来,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

每当天暖季节,或是在姹紫嫣红的中山公园,或是在游人如织的宁园,或是在华灯初放的西门桥头,人们都像过节赶会一样簇拥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尽情品尝这丰盛的秦韵大餐。

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来宁献艺时,也没忘了热心的地摊秦腔听众,她们特地身临宁园和大家一齐联欢,热情洋溢,引亢高歌,使戏迷们饱览名旦们的风彩。

还有从剧院走向露天大舞台的自乐班,不受条件限制简便易行,很受戏迷们的欢迎。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承载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凝聚了秦岭山麓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间文化。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需要保护传统的艺术形式,又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曾深入秦腔的历史和文化之中,感受到了它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秦腔起源于秦汉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的音乐旋律悠扬、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以情节紧凑、唱词婉转的方式将故事展现给观众。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秦腔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感受民间情感的窗口。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秦腔的传承遇到了一些困难。

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少,观众群体的缩小也使得秦腔的舞台越发狭小。

此时,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传承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石。

传承不仅是对秦腔技艺的传授,更是对其中文化内涵的传递。

父辈积淀下的经验和智慧,需要通过有序的教学和演出来传承给后代。

一位身经百战的老艺人,他在台上流露出的感情、他表演中的技巧,都是对秦腔传统艺术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而那些身怀绝技、技艺精湛的年轻人,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和提升。

其次,创新是秦腔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

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否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吸引更多的观众,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而应该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可以借鉴其他戏曲剧种或现代戏剧的表演技巧,将新颖的思维注入到秦腔中。

此外,秦腔的音乐也可以与现代音乐进行碰撞,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感的演出效果。

只有不断创新,秦腔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最后,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秦腔文化的保护力度,提供相关的资金和场地支持。

看完秦腔心得体会感悟(3篇)

看完秦腔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秦腔的历史底蕴秦腔起源于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秦地民歌、民间故事和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腔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主要戏曲形式。

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秦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二、秦腔的艺术特色1. 旋律高亢激越:秦腔的旋律以高亢、激越为主,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会被演员的演唱所吸引,仿佛置身于战鼓雷鸣、战马奔腾的战场之中。

2. 唱腔多样:秦腔的唱腔分为板腔、曲牌、曲子等,各有特色。

板腔唱腔节奏紧凑,曲牌唱腔优美动听,曲子唱腔富有韵律。

演员们运用不同的唱腔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使秦腔更具表现力。

3. 表演形式丰富:秦腔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融汇了戏曲、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观众如痴如醉。

4. 服饰华丽:秦腔的服饰色彩斑斓,华丽典雅。

演员们身着精美的戏服,头戴各式各样的头饰,手持各种道具,使整个舞台呈现出浓厚的古典氛围。

三、秦腔的魅力所在1. 历史传承:秦腔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见证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艺术价值: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高亢激越的旋律、多样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华丽的服饰,都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3. 情感表达:秦腔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引发共鸣。

4. 文化认同: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它使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秦腔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秦腔的传承需要广大戏曲爱好者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将秦腔的精髓传承下去。

2.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勇于创新,使秦腔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可以借鉴其他戏曲艺术的优点,结合现代舞台技术,为秦腔注入新的活力。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11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田艺超秦腔戏曲艺术携带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因其成熟的艺术形态,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戏曲都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与社会文化语境的日趋多元,秦腔戏曲艺术等传统艺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秦腔戏曲艺术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和潮流,兼容现代艺术的风格特点,积极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传承和发扬。

一、秦腔戏曲艺术的内涵概述(一)秦腔戏曲艺术秦腔戏曲是我国古代最有历史意义、最久远的戏剧之一,它的起源主要是在西周的西岐一带,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岐山等地,又因为当时的陕西关中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戏曲大致成形之后,在当时许多地方都能看到秦腔戏曲的身影,并因为秦腔有着比较完善的表演内容和方式,自成一套体系,所以对后来形成的许多戏剧剧种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它也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

(二)秦腔戏曲概述秦腔戏曲以陕西方言为语言基调,同时也融入了诗、词等。

秦腔戏曲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代表陕西部分民俗文化。

秦腔戏曲特点主要就是吼,要求演员用嗓子吼起来,其特点是激昂、急促。

特别是花脸部分,扯嗓子吼起来大唱,极具地方特色。

秦腔戏曲又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唱腔,同时在唱腔上又可以分为欢音和苦音,前者让表演者和观众体会人快乐的情感,而苦音则表达人凄苦愤懑的情绪。

其中后者相对而言更能体现出秦腔戏曲的特点,基调雄浑、悲哀婉转、慷慨激昂,可以很好地体现人的悲凉、凄苦、忧思的情感。

秦腔戏曲粗犷朴实而又豪放,演唱的时候要求演唱者吼起来。

秦腔戏曲表演的时候使用的主要乐器是板胡,具有发声清脆而尖细的特点。

它的唱词结构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演唱的句子根据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有长有短,主要被分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戏词的排列相对来说比较整齐,像无韵诗一样,戏词唱起来铿锵有力。

宁夏秦腔发展历史

宁夏秦腔发展历史

宁夏秦腔秦腔是中国西北剧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端于周秦,盛行于明清,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北重镇宁夏秦腔界的老一辈艺人中,有四位秦腔名家不得不让人提起。

他们就是被宁夏秦腔界誉为“四块金砖”的四位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的台柱子。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成立于1958年10月。

其前身是1935年成立的“觉民学社”和1942年成立的“庚辰俱乐部”。

1949年9月宁夏解放以后两个剧社分别被西北野战军和宁夏军区接管,后经合并改建为“银川剧院”。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剧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院”,下辖一、二两个剧团。

1961年剧院建制撤消,原一团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

迄今为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已发展成为宁夏唯一的省级大型专业秦腔艺术表演团体。

该团成立以来,共创作演出了《人间天上》、《西吉滩》、《成双成对》、《六盘曙光》、《法律面前》、《婆媳湾》、《皇封乞丐》、《豫海英魂》、《塞上南国人》、《清风明月》等各类秦腔、眉户、夏剧剧目一百余部,移植改编整理演出了秦腔、眉户传统本戏一百余部,折子戏一百余个。

先后培养了六代约二百余名优秀艺人,形成了老、中、青阶梯式人才队伍。

剧团有三十九名优秀演员数次在宁夏及西北地区以及国家级各类汇演比赛中获奖;许多中老年优秀演员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如:席子才、康正中、杨觉民、丁醒民、李林平、赵守中、钟新民、钱森、王志杰、马桂芬、王泽民、司存瑞、郭双胜、徐艾玲、肖雅君、李艾华、胡云霞等。

剧团曾多次外出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周边地区的城市乡村,所到之处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艺术印象。

剧团于1958年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西北地区戏剧汇演;1975年参加了北京全国现代戏调演;1985年应邀参加了新疆唯吾尔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庆贺演出;1987年参加了兰州第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1991年参加了扬州全国戏曲现代戏调演,演出的《婆媳湾》荣获新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1992年参加了淄博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演出的夏剧《皇封乞丐》荣获剧目奖、导演奖、乐队伴奏奖、表演奖、优秀表演奖等六项奖;同年参加了兰州“全国戏剧喜剧小品”调演,演出的《小俩口算帐》荣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和剧目奖;1993年参加了成都“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参演剧目《豫海英魂》荣获两个表演奖、剧目奖等四项奖;2000年11月在西安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该团演出的秦腔《穆桂英大破洪洲》、秦腔折子戏《敬德打朝》及“清唱”等分别荣获了剧目奖、演出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音乐设计奖、击乐奖、清唱一、二等奖等十九个奖项。

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市场也活跃起来。

但古老的秦腔艺术却失去了往日的色彩和火热场面,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秦腔大戏的演出已寥寥无几,秦腔艺术如何在宁夏南部山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呢?现粗略地谈谈个人看法,仅供戏剧界同仁商榷。

一、秦腔在南部山区的传播和发展秦腔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性格和品德,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理想与追求。

蕴藏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由一代代艺术家继承并在长期的演出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发展起来。

宁夏南部山区在元明时期是西北最大的军马屯集区。

一批批官兵来此屯戍,不免有许多秦人子弟到此居住,也有不少秦地秦腔失业人员流落到此,秦文化的引进与交融为秦腔在南部山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40年代,宁夏南部山区相继出现了不少秦腔自乐班,每逢集市、庙会,民间艺人就相互串联组织起来自娱自乐,有的甚至以此为生。

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各县都成立了秦剧团。

但演出剧目大多是传统戏,演职人员以陕西艺人最多。

到了六十年代。

政府将固原、隆德、西吉三县秦剧团合并,组建了固原专区秦剧团,全团演职人员多达160余人,阵容强大,资质雄厚,成为秦腔在南部山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鼎盛时期。

1969年初,由固原专署筹备经自治区政府批示申报国务院备案成立了固原专署秦剧团,于同年11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

在原宣传队的基础上又抽调了部分下放的老艺人,七十年代剧团先后两次招生,并送往郑州、西安、兰州等地学习深造,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新老结合的演艺队伍使当时剧团在演出质量上突飞猛进,在周边地区声誉响亮,区内区外演出频繁,推动了本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成为秦腔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先后培养出了本地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金保林、王巧云、马西仓、牛养民,青年新秀罗晓英、林银萍等。

八十年代,海原县文工团创编了大型秦腔剧《杀葫芦》、眉户剧《娃们的婚事》,固原地区秦剧团创编了大型历史剧《杨延贵》,西吉文工团创编了花儿歌舞剧《花儿四季》等,当时政府组织的文艺调演、汇演频繁,既丰富了文化市场,又提高了演艺技能,无疑为戏剧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传播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作者:陈鑫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
摘要: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古老覆盖面最大的剧种, 但到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开始下滑, 落入低迷状态。

本文通过梳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特色化发展的可能路径。

秦腔艺术的发展受限于流行文化的冲击、观众的流失与剧本的创作乏力,希望宁夏秦腔艺术通过剧本情节生活化,剧目演绎地方化,实现其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秦腔宁夏特色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种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往往要求演绎者声脆、音广而高,需要以豪放、粗犷的方式表现,故也称为吼秦腔。

但是由于秦腔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目前说法最多的是“秦腔”形成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

正因为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发展,秦腔独具艺术魅力。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秦腔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我们也要正视秦腔艺术发展的障碍,探讨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一、秦腔艺术的发展障碍
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认识、情感、心态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某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往往不再适应今天的现实。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秦腔面临者许多发展困境。

1.流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秦腔是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文化表演形式,蕴涵着社会历史的内容,负载着丰厚的精神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曾经给予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

然而随着群众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使人们以娱乐为主的的时尚文化填充了人们的生活。

在新文化的潮流中,中国的传统的音乐却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生存都成为一大问题。

这一西部最大的,倍受百姓推崇的并且拥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古老剧种,在新文化的潮流中遭遇到异常的寂寥、冷落,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他的作品《秦腔》中描绘的人民痴迷秦腔的景象恐怕已经看不到,现在在秦川大地上虽然仍有一部分的自由团体形式的戏班,但是干的几乎全是为农村、婚嫁、丧葬、竣工、开业等等之类的助兴性质的事情。

2.农村观众与青年观众流失严重
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观众群对于戏曲生存、发展、兴盛的重要性。

如元杂剧的兴盛,除了戏曲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观众群的形成。

元朝统治者喜欢看戏,便从政策上对杂剧给予支持。

市民阶层喜欢看戏,便从资金上给予支持,由皇室贵族与市民阶层组成的核心观众群,促进了元杂剧的迅速繁荣。

20 世纪30 年代,梅兰芳等京剧名家红遍大江南北,并不是一句夸饰的话,据报道,梅兰芳在江苏南通更俗剧场演出,出现了“千车争听,万巷洞空”的局面。

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秦腔艺术的受众面收到严重影响。

不仅青年观众被形式多样的现代文化所吸引,原有农村观众也因为外出务工而大大减少。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秦腔演员来说,看到有人为你喝彩,有人和你一起悲喜,这比金钱带来的满足感还要幸福。

观众的流失,严重的制约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3.高质量剧目创作乏力
纵观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戏曲的兴盛期都伴随着一批优秀戏曲作家的辛勤耕耘。

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敏锐的时代气息,反映着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如元杂剧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康进之的创作。

明清传奇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又一次大发展,倘若没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梁辰鱼的《浣纱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不要说明清传奇的舞台光彩不再,就是当今的戏曲舞台也会逊色不少。

更重要的是,从前辈戏曲大家的创作中,我们发现,他们均关注社稷民生,或为正义、公平大声疾呼,或为人间真爱深情演绎,或为知识分子的生存探求出路。

民国时期是宁夏秦腔的一段辉煌时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批优秀的剧作家的参与,刘晓石、杨作荣、罗雪樵以及当时蜚声西北剧坛的李干臣。

他们创作了《郑成功》、《鸦片恨》、《香妃传》、《商人救国》、《抢香包》等反映时代内容的剧目。

在现代戏曲舞台上,每一部精彩的大戏后面,都有一位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与现代意识的剧作家,推动着戏曲的繁荣,如陈亚先、魏明伦、罗怀致、白先勇、周长赋等。

剧本是一剧之本, 没有好的剧本, 秦腔的振兴也只是纸上谈兵。

秦腔曾经拥有范紫东、马健翎、黄俊耀等一大批优秀剧作家队伍, 他们为秦腔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在秦腔剧本创作上当地相关部门应申请一些相关政策给与经济上的支持,使秦腔有更飞速的发展空间。

二宁夏秦腔艺术的特色化发展
经过了长时期的孕育、培养、发展, 秦腔终于成为宁夏地区的首要地方剧种。

地方剧种的形成是由地方语音和曲调决定的。

秦腔的道白、剧目内容及其整体艺术风格, 也莫不与宁夏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有关, 具有宁夏地方特色。

由于宁夏籍秦腔演员的增多, 在原用陕西语音道白和演唱的秦腔中, 无意中掺进了宁夏口音和方言, 成为宁夏味儿的秦腔, 为秦腔增添了宁夏地方特色。

宁夏秦腔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走“特色化”道路,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剧本情节生活化
即编写发生在当地,百姓熟悉、关心的秦腔故事。

通过艺术的编创,成为了宁夏百姓生活中的一道文化大餐。

秦腔,尤其是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秦腔发展,应该意识到农民看戏并非为了学习什么,只是娱乐而已。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即用翔实的资料证明,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之初就具有滑稽、调笑功能。

之后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剧本都有悲喜互藏,以乐衬哀的特点。

至于戏曲的教育意义,如斜风细雨是无声的、细腻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部有深邃思想的戏就能达到目的。

随着宁夏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宁夏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事儿,如生态移民、农村医保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对百姓生活产生的影响,都可以写成贴近民情的好剧本。

宁夏秦腔完全可以利用西海固文学的优势,在剧本创作上做得更好。

如今,西海固文学在全国已有了一定影响,产生了石舒清、郭文斌等一批优秀作家,如果能够吸引最熟悉宁夏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家们在写小说、散文之余涉足剧本创作,相信宁夏的秦腔舞台会上演更加精彩的大戏。

2.剧目演绎地方化
即在演唱风格上,尝试与宁夏百姓熟悉的艺术形式、方言相结合。

如《玉凤簪》, 板式唱腔均为秦腔, 剧中丑、末等一干角色念白、唱词却操地道的银川话。

这种加进宁夏地方话的演出大为轰动, 观众奔走相告、趋之若鹜、争看演出, 各秦腔班社都纷纷争演此剧, 陕西甘肃等省班社也来银川学演。

另如一些秦腔演唱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使青年观众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革要恰到好处,不能生硬,不能削足适履或舍本逐末,尝试的前提是保持秦腔的特色。

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团推出的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笔者认为就是秦腔与宁夏“花儿”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

“花儿”是宁夏人的歌声,更是宁夏人的心声,是宁夏人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独有的样式,积淀着宁夏人世世代代的心灵和情怀。

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开场这质朴粗犷、掷地有声的“花儿”,表现出了西部人的真爱,西部人的情怀,西部人的执着,西部人的豪迈。

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而秦腔艺术的发展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期,广大秦腔艺术工作者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内容上多反映现代生活情趣,传递新时代的气息,促进新时期秦腔繁荣发展。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西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相信悠久的秦腔一定会又一次焕发青春,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须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参考文献:
[1]李继高,朱耀儒.秦腔出路探微——兼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群众文化[J].渭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7)
[2]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9)
[3]刘衍青.略论秦腔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发展路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
[4]程军.浅谈秦腔文化[J].中外企业家,2011年,(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