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

合集下载

怎一个情字了得——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怎一个情字了得——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生:我觉得很愤恨。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
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麇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
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麇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生:我很高兴,因为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
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7家
动物园的麇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糜鹿自然保护
区放养。这39头麋鹿可以回到祖国来,我很高兴。
适合它习性的地方。
师:可以想见,乌邦寺动物园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潮湿.有很多沼泽。
师:是湿地环境.对吗?所以麋鹿生长良好。你
们看,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来解答我们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麋鹿之后,再读课文的相关段落,相信
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
虑、愤恨、感动……生读相关段落3分钟,发言)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幕成,故因无此声。 (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在这八个字上书写了 一侉麓轰妫。碎”鬟’ _懈渎:《羲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 的佳作。作者于清丽自然的文字之中不乏边塞之雄奇风 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山高水长的场景 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升华了羁旅怀乡 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在雄浑、跌宕、清婉、哀伤 奇迹般并存的情感世界中,王老师凭借深厚的文化底 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情的磁场,纳兰 性德的忠君、报国、思乡、恋家之情像一幅缓缓打开的 画,像流淌的溪水.流淌在课堂上.流淌到了孩子的心 里。 “故园无此声”,故园是那样温暖、宁静、祥和,没有 呼呼的风雪声,没有征途的艰辛,有的只是亲人间的关 爱。而此时,思念故园、思念亲人之情如何能了?何时能 返故园? 学生们上了一节终生难忘的语文课。他们走进了纳 兰性德长相思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个文字描写的立体画 面,走进了恢弘大气、哀怨凄凉的词的意境中,习得了学 习古诗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语文撼动心 灵的美丽,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这样的语文课厚重丰实、珠圆玉润、婉转顺畅、浑然 天成。 下课时,王老师连说两次“下课”,学生依然沉浸其

王崧舟荷花教学评价建议

王崧舟荷花教学评价建议

王崧舟荷花教学评价建议
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荷花画家,其荷花画作品精美绝伦,深受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一名荷花画教学者,王崧舟在传授荷花画的技法和艺术之道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对王崧舟荷花教学的评价建议:
一、注重基础教学
王崧舟的荷花画作品风格独特,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本功,掌握基本的画画技巧和构图原理。

只有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表现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二、注重实践训练
荷花画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训练,不断地磨练技巧,掌握表现荷花的技巧和方法。

王崧舟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三、注重创新与个性
王崧舟的荷花画作品富有创新性和个性化,每一幅画作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崧舟应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四、注重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荷花画是一门高度艺术化的绘画形式,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荷花画的艺术价值。

王崧舟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
解荷花画的艺术魅力。

总之,王崧舟是一名优秀的荷花画教学者,其荷花画作品和教学经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王崧舟应注重基础教学、实践训练、创新与个性、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培养,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荷花画的技法和艺术魅力。

听王老师执教《天籁》有感

听王老师执教《天籁》有感

听王老师执教《天籁》有感听王老师执教《天籁》有感4月8日在郑州市体育馆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天籁》,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教学。

王老师的课以读文本,大道至简,亲切自然。

学生沉浸其中,读意盎然,收获颇丰。

1.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这篇文言文,篇幅不长,但要读好它并不容易,有些拗口。

老师采用了领读、自读、互读、创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校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古文的韵味。

王老师在读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但有两点相与王老师探讨:第一,上课伊始,老师直接领读全文,这样做是否合适?本文有一定的难度,老师采取领读的方式,是可行的,但是,从学生课上表现来看,应该是在课前预习过的。

课上可否引导学生在自己练读的基础上,通过同桌互读,推荐之命读等形式放手让学生去读(也即是颠倒一下王老师引导学生读书的顺序)。

教师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判断是否采取领读。

这样做虽有些俗套,但是这样更生本些。

第二点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读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读想给别人什么样的感觉”,以此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指名两名学生按照要求读了,我认为还是读出了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

但是王老师用范读的形式用“快速”读的方式读窍穴的众多形状,包括对声音的描述的语言。

于是,全班学生全都变成“快速”读这一种腔调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理解错误时,读错时师可以进行指导,但不必统一成一种声音。

读出窍穴之多,声音之多,之妙,一定要快读吗?2.读中积累语言,关注表达。

王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读这一大特点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表达方法。

如引导学生理解窍穴之多,声音之丰富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理解和感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的语言,习得了拟人、排比的表达方法。

3.推荐读书,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的态度。

课临近结束时,推荐阅读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方法。

王老师也进行了阅读推荐,和我们老师不同的是,王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和经验告诉学生应该具有的阅读态度。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张建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课了得,今日终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果然名不虚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人至深。

他怀着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激情演绎本色语文,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激荡的人文情感,阐释和演绎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创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个性的、本色的、精彩的语文课堂案例,让听课的我在充实舒展、澎湃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聆听这堂课,可谓“谈笑间激情飞扬,欣欣然春风化雨。

”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乃至思想上的强烈撞击,他的课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语言的光辉,学生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名家不愧是名家。

在惊叹、赞叹、感叹之余,我揪心自问:我也是语文教师,差之千里,羞也!并大彻大悟:“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

”于漪老师有句肺腑之言:“教学千古事,得失存心知”。

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也不是影视变幻、虚无缥缈的,而是紧扣语言特性,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清如水,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含糊,教学思路得清晰,教学语言要明白;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热情洋溢、激情似火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溅发火花。

感受1、丰富的积累。

特级教师那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

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字正腔圆,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启发到位,每一个姿态语言都是那么落落大方,每一次鼓励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每一次反馈评价都是那么干脆幽默,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他是语文教师,还是演员,是导演,也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王崧舟梅花魂教学点评

王崧舟梅花魂教学点评

王崧舟梅花魂教学点评
《王崧舟梅花魂》是一首优秀的古典舞蹈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对这部舞蹈进行一些点评。

首先是舞蹈的编排和构思。

《王崧舟梅花魂》以梅花为主题,通过舞者的动作和形态,表现出梅花的傲雪,坚韧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

舞者的身姿流畅、舞步规整,展现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的顽强生长。

整个舞蹈过程通过细腻的舞蹈动作和错落有致的编排,将观众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梅花世界。

其次是舞蹈的表演技巧。

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展现了深厚的舞蹈功底和艺术修养。

他们的舞姿优美大方,动作准确流畅,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令人赞叹。

舞者们在舞台上的表情和神态传递了对梅花的热爱和敬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梅花的美丽和魅力。

最后是舞蹈的音乐和节奏。

《王崧舟梅花魂》的音乐选材独特,采用传统民间音乐的元素,结合了现代的音乐编曲技巧,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富有活力的感觉。

音乐的节奏与舞蹈动作相协调,深化了观众对舞蹈的理解和体验,并增添了舞蹈的韵律美。

总的来说,《王崧舟梅花魂》是一部很成功的舞蹈作品。

通过舞者们精湛的演技和舞蹈编排的巧妙安排,将梅花的美丽和神韵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部舞蹈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

评王崧舟《长相思》课例中的巧妙与不足如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在教学的诗性活力上大放异彩。

他凭借丰厚的国学素养和独到的教学理念,将一种挥洒自如、极具人文气息的诗意教学带进语文课堂、滋养学生心田。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的巧妙与不足。

这节课的巧妙体现在两点:一、贯穿课堂的“读”王崧舟在《长相思》这一课当中始终围绕着“读”的要旨,将“读词”的任务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又为“读”赋予不同的目标、方法和意义。

细细品味,可以将王崧舟《长相思》一课的进程划分为六大阶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涵义——读出情感——读出疑问——读出“弦外之音”。

这不仅是“读”的过程,更是整个《长相思》的教学脉络。

读准字音,即读书读得字正腔圆。

这是“读”的第一阶段,也是朗读教学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在这里,王崧舟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长相思》的朗读,提示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更”的读法,反复几遍以读通这首词作。

读出节奏,指的是读出词句的停顿。

但凡朗读,必讲究气口和句读,如果是诗词,则更甚之。

不难发现,王崧舟十分重视这一点,他要求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其他人注意寻找该生的停顿所在。

在聆听与发现当中,告诉学生读词要懂得有板有眼,抓住节奏。

读懂涵义。

古诗词教学的难点还在于古言的使用,因此,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王崧舟展开第三轮朗读。

让学生借助注解释义,再读。

读懂词人的所言所行,明晓故事发生的场景。

读出情感。

文字之所以有温度,是因为其中饱含情感,为了让学生体会《长相思》中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王崧舟巧妙提出词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的问题,结果“身在征途而心系故园”,让学生感受身心分离的思乡之苦。

这两问,上承词义,用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涵义”,下引词情,以指导学生“读出情感”,实在巧妙至极。

读出疑问。

通常情况下,大多语文教学停留在“读出情感”便终止了,而王崧舟的教学告诉我们:不止,远远不止于情感。

他让学生直接向纳兰性德提出疑问,并由此引出词人另一词作的句子“问君何时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夜?”通过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问,使学生真正理解词人的两难处境,切身体会其中的家国情怀。

给学生一双语文之眼——兼评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

给学生一双语文之眼——兼评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
锖品 赏新
Il兼评王崧舟执教的霪母情深:》
给学生一双语文之眼
“借我借我一双慧I j RnE,让我把这 世界看 个清清楚 楚、明明 白白、真 真切 切} ” 看清 世界 需要 一双 慧眼 ,而 要拨 开言语内容的迷障,让学生见识言语 形式的真面目,同样须让他们拥有一 双语文 之眼,才 能慧眼识 珠。但这 慧眼 并非与 生俱来, 需要后天 的打磨。 且看 王崧 舟老 师在 <慈母 情深 》一 课中 ,如 何训练、磨砺学生语文2_I j R的。
么滋味 ,而不是 我们惯常 使用的: “鼻
子一 酸” 是什 么意 思? 前 者触 动的 是学 生的心 灵、直觉 ,后者强 调的是概 念、
结论 :前者让 语文有 情有义 有味,后 者 让语 文无情无 义无味 。语文 之眼,就 这
样以诗意的方式悄然打开J =、广角镜头——词眼
“为什 么会鼻子一 酸”是文眼 ,是
在王 老师的课 堂上它却 是鲜活的 过
程。在 寻觅“为 什么会鼻 子一酸” 的答
案时, 学生又发 现了这一 句:“背 直起
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 望着我, 我的母亲 ……“可 却说
不出所以然。我也是,备课时苦思冥
想,苦 无对策, 只知道它 好,具体 好在
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
学生们陷入了困惑。于此愤悱之 际, 王老师充 分展开 了以上 各个品读 镜
头, 而每个镜 头结束 时,都 回扣这一 个
“鼻子一 酸”,极尽渲 染、挖掘之能 事。
『反 思1这 篇文 章曾 被许 多人 研读 过, 但在王老 师之前 ,几乎 没人注意 过
这句似乎太过平常的话,也没人为它
的,可歌可泣……词语以这样意味深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花开时节有感作文课点评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花开时节有感作文课点评

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花开时节有感作文课点评最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花开时节,这可真是让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呐!王老师一开始就像个神奇的引路人,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花香和诗意的世界。

他没有一上来就讲那些枯燥的写作技巧,而是先给我们展示了好多美丽的花朵图片,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百合,还有那灿烂如阳光的向日葵。

看着那些图片,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花园中,鼻子里都好像闻到了花香。

在这之后,王老师开始引导我们去观察这些花。

他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特别细致,比如说那玫瑰,他会让我们注意花瓣的层次,颜色的渐变,还有上面那晶莹的水珠。

他说:“同学们,你们看这玫瑰的花瓣,一层一层的,就像是公主的裙摆,是不是特别美?那颜色呢,从边缘的鲜艳到里面的柔和,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

” 经他这么一说,原本在我眼中普普通通的玫瑰,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故事。

然后,王老师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朵花。

他用那温柔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描述着:“现在,你是一朵百合,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清晨的阳光洒在你的身上,温暖而柔和。

你感受着微风的抚摸,听着鸟儿的歌声,你慢慢地舒展着自己的花瓣,准备迎接这美好的一天。

” 哎呀,我当时真的就沉浸在那个想象里了,仿佛自己真的变成了一朵花,那种感觉太奇妙了!接下来就是写作的环节啦。

王老师没有给我们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只是说:“把你们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分享你的发现一样。

” 我拿起笔,心里满是刚才那些美好的画面和感受,一下子就写了好多。

在我们写的过程中,王老师会轻轻地在教室里走动,偶尔停下来看看我们写的,然后给个鼓励的眼神或者轻轻地提点几句。

我记得他看了我的作文,指着其中一句话说:“这里如果能再加上一些形容花香的词语,就更能让人感受到花的魅力啦。

”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有了新的思路。

等我们都写完了,王老师开始点评我们的作文。

他可不是简单地说写得好或者不好,而是认真地读每一篇,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

评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看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犹如一本厚重的书,徐徐打开:一段段心灵与心灵交汇的对话,一个个被立体成画面的文字,在清婉、悠扬的音乐中,在师生情感共生与碰撞里,引领着我们走进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王崧舟俨然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

王崧舟老师朗读古诗古诗词教学重要的手段是让孩子在感悟意境、领会诗意的基础之上反复诵读,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课,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读经历了初读、带着感悟读、用心去读三个层次,一次有一次的递进,一次有一次的升华。

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纳兰那一颗思乡欲碎的心。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这份“充实”是孩子在心灵感动、精神受到陶冶、语文技能得到提高时享受的一道大餐。

他们走进了纳兰性德长相思的世界,看到了一个个被立体成画面的文字,走进了恢弘大气、哀怨凄凉的词的意境中,习得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语文那份撼动心灵的美丽,从而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他们上了一节终身难忘的语文课。

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两句词,竟被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澜起伏,如此荡气回肠!它就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一任清泉汩汩流淌。

王崧舟,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静心回放教学场景后你会发觉,尽情地诵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构成了此课三大亮点。

在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中,学生感动着、吸纳着、享受着。

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

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盘。

一首首诗章,其实就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王老师引领孩子们读出了意,研出了情,悟出了境,品出了韵,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

王崧舟教学风格

王崧舟教学风格

看了很多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也曾研读过王崧舟老师的很多材料。

他的“语感教学法”及“诗意语文”的唯美,真的让我感叹不已。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是一种感性存在的存在。

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断的逻辑展开其内容的。

语文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情感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他主张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他坚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

王崧舟老师坚信“人品、学品、文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王崧舟老师坚持“诗意语文”这近乎云端的理念,脚踏大地一步步追寻理想。

正所谓:心在云端,脚踏实地。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课后由吴琳主持、王崧舟、汪潮、李振村与一千多参会老师互动点评。

现将王崧舟、李振村、吴琳的对话摘发如下——吴琳:刚刚欣赏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我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课:“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有这么一种感叹:你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跟随着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你没法去分析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还是思想道德的浸润?但是,课后回顾,你又会啧啧称奇,这如奔马驰骋一气呵成的课堂上,‘语文’、‘人文’与‘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踪可觅。

”那么,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想在讨论之前,请二位专家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汪潮: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本人的素养和他这堂课的设计,像诗,如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李振村:刚刚我坐在台上听课,当王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我还呆呆地、傻傻地坐在那里。

(众笑)短短的五十分钟时间,王崧舟已经成为一个忧思满怀的诗人,他在风雪弥漫的征程中疲惫地跋涉着,他在夜深千丈灯的营帐中低低地吟唱……此时此刻,时间空间都已经消失了,我仿佛感觉到王崧舟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我已经很难分辨。

(笑声、掌声)吴琳:各位专家,我们现场听课的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方法层面的东西。

我刚收到一条短信,是手机尾号为4653的朋友发来的。

他说:“肖绍国老师的课情感充沛,课件精美,音乐与情感相容。

他的语言、情感与激情和王崧舟老师相似,他们是师徒吗?”王崧舟:肖绍国老师与我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似师徒,非师徒。

白石老人告诫他的弟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

肖老师是似我,还是学我,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本人。

他要似我,那是他的权利,他要学我,那是他的智慧。

在权利和智慧之间,我希望他选择智慧。

(掌声)吴琳:手机尾号是8535的朋友:“在学生没有读通全文的情况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追求诗意,缺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导致学生学起来生涩被动。

看王崧舟老师“细讲文本”

看王崧舟老师“细讲文本”

看王崧舟老师“细讲文本”
喜欢王崧舟老师,是因为早年听过他讲的课《两小儿辩日》,那时就
喜欢上他上课的氛围,觉得语文课很有意思。

今天回忆起来,那节课的好,其实是王老师对文本做了深入的挖掘,他让学生做“小儿”来“辩”,一
是为了方便他们理解文言文,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辩”,该怎样辩,
这是对文本深入研究的结果。

王老师以《慈母情深》为例分析矛盾,文本内部的、文本外部的都有,给钱多与没有钱;给钱多与挣钱难;挣钱难与乱花钱。

而我们一般是把三
对矛盾融为一体来看,感觉模糊并且不深入,被王老师一分析,才知道我
们根本没有细读文本,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作为艺术而存在的课堂——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的美学境界

作为艺术而存在的课堂——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的美学境界

作为艺术而存在的课堂——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的美学境界
王崧舟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课堂,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艺术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艺术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王崧舟的课堂提供了一个艺术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课程的知识,还可以体验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精髓。

此外,王崧舟的课堂也提供了一个能够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的环境。

他会引导学生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去思考和分析,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艺术,并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王崧舟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课堂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美学境界,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知识,还能让他们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并且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

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听王崧舟校长上《鱼游到了纸上》有感作者:郑敬凤和鱼儿一起游昨天,在平湖百花小学能再次聆听到王崧舟校长诗意的语文课,真是太幸运了。

这次他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王校长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及独具匠心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一、“游”字切入,以点射面。

讲课中王校长找准了教学点,自始至终都在为学生的学引路。

首先从揭题质疑开始:“从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特别是读到这个‘游’字,你的感觉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游”字的句子,借“游”字通读课文。

接着通过比较句子,品读重点句:“哟,鱼游到纸上来啦!”体会“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然后情境过渡:“假如我就是那位聋哑青年。

现在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我。

”探究“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从而引领学生一步步理解年轻人平时练习画鱼和看鱼时的“心静”,领悟到只有心静,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

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离开那个“游”字,使整个过程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独出心裁。

二、“静”中展开,入境入情。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凝神观照,沉静回味王校长的教学,本课已经达到了诗的艺术境界:情趣与意象的整合。

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

”这才能让孩子们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情感意蕴。

片断欣赏:大屏幕出示段落: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请读读这个段落(读第一遍),最让你留意的是哪些词?(生找“静静地”、“一丝不苟”、“工笔细描”等词。

)师: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师:谁看到青年画画了?(直接说,说感受)师: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去啦!孩子们,你们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边儿会浮现出金鱼的哪些画面呢?生:金鱼在纸上吐泡泡。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他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一、教学“实”。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是整节课的灵魂,这是给我的最大感触。

从整堂课来看,他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朗读课文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急迫心情,感受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及诚信守诺。

写话训练中要求严格,耐心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思考时间,没有一点不实的感觉。

教师用语真真实实,教师风格朴朴实实,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王老师的实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像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关键词或字体会句子的情感,学生说到好的成语马上让学生用笔记下来,像读书时注意让学生做的端正,注意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精彩时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举手投足,就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老师实实在在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

二,言与意的融合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中,王老师引导着孩子的情感不断突破,逐渐深入到鸟儿的内心:鸟儿一路追寻着树,一路思念着树,此刻在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句话,呼唤着一个名字,选用“哪怕……也”、“只要……就”、“不管……都”,说说鸟儿此时的心声。

在“言”和“意”的互动中,孩子渐渐感受到鸟儿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诚信,对朋友的忠贞。

三,人与文的融合。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树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门先生,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小女孩,只要你静静地看着鸟,一定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文中找找看!默读和沉思了片刻,孩子们看到了一双双晶莹的眼睛──湿润的,绝望的,忧伤的,痛苦的,哭泣的……这是孩子与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对话中,孩子已经成为文中的一分子,鸟已经成为自己心灵可以直接触摸的对象,孩子已经在文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

语文知识人性的关怀心灵的震撼──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所感

语文知识人性的关怀心灵的震撼──听王崧舟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所感

新课标呼唤的是怎样的语文?学生需要的是怎样的语文?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心中为之深深震撼,使我受益颇深!这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改革课,也是一堂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课。

教师的素养和思想境界是上好课的关键。

王老师的这堂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了关注人类生存、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人文精神;教师的文学功底很深,字字句句都说的那么的精当,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一、人性──打开学生的心扉王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处处闪烁着语文的人性光辉。

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她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绚丽多彩,但是,毕竟学生只知道是个球体。

所以王老师设计的第一堂课就是为了唤醒学生,唤起学生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有了这样的心情,再挑你最有感受的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着大量激情洋溢的朗读,声情并茂的示范,如:生:因为人们所以破坏环境,滥用化学品,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师:这些生态灾难是谁一手造成的?这不光是天灾,还有人祸那!同学们。

生:拿矿物质来说,不是上帝的恩惠,而是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我觉得人们不能在这样无节制的滥用了。

师:说的多好那!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才形成的矿物质却被人类几十年就用完了,你们感到心痛吗?紧张吗?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算渺小的。

师:奇怪了,我们看到的地球是无边无际的,一望无垠的,应该把它改一改,为什么不改呢?生:人很多。

师:王老师告诉你,有50多亿,再过五十年,会到90亿。

师:你知道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叶扁舟)使学生把对地球的对话变成了对母亲的对话,在这堂课中,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的、可亲的、无私的、慷慨的母亲。

最后把学生的感情浓缩到一句:“只有一个地球!”。

齐声呼喊,推向感情的高潮。

二、感性──走进学生的心灵时时洋溢着语文的感性气息,这里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评课稿
——王老师真了不起!
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心小学向阳
今天下午,我认真看完了王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从欣赏含有“钟声”的古诗句开始,到读含有“钟声”的古诗句结束,整堂课上得都很精彩,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化渲染上的独到功力。

他从细微之处引领,用细腻的方法浸润。

不仅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而且还引领学生感悟想象。

一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相关联的古诗,是那么自然而然,在《枫桥夜泊》的教学中,王老师激扬文字,有时又婉婉而叙,仿佛如歌的行板:“愁眠啊愁眠”这样的话语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被王老师完全调动起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王老师的课堂朗读艺术:王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

读做到了有目的、有层次、有实效。

读的形式也很多样——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体验,声调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反反复复、曲径通幽、浅呤低唱,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二是王老师的古诗字词的教学很有特色:王老师去除传统教法,通过抓诗句中关键字让学生领悟。

整首诗抓住“愁眠”二字组织教学。

对“愁”的处理妙在不点破,他引导学生欣赏有关愁眠的诗句,让学生在诗句中找:他看见什么愁?他听见什么愁?还有什么让他愁?引出与愁有关的景物“月”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自然而然又回归到古诗的学习中来。

三是板书精妙。

上课伊始有钟声引出“愁眠”,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首诗,结课时,边读诗,边引导学生感悟:月还有吗?江枫还看得见吗?……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一个“愁”把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

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