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知识讲解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纬度地带性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1)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产业,交通(2)农业:作物类型,生长期和熟制(3)文化:建筑类型,饮食特点,戏曲风格2.东部季风区的纬度地带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跟踪训练读某大陆局部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下图),完成1~2题。
1.给该区域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的主导风是(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瓶树粗壮的树干能蓄积大量水分以备少雨期消耗。
瓶树集中分布于图中( ) A.红树林区B.荒漠区C.森林和疏林区D.稀树草原区【解析】:1.选A。
2.选D。
第1题,由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该区域主要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降水。
第2题,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当雨季时,树干能蓄积大量的水,留到早季时用。
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稀树草原,故瓶树集中分布在稀树草原区。
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一。
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合适应的结果。
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
图1为“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2为“不同光照和湿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判断最佳的叶面积为( )A.甲B.乙C.丙D.丁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不变,在有光条件下,叶片随湿度的降低而减小B.如果湿度不变,在湿润条件下,叶片随光照的降低而减小C.在沙漠地区,植物叶片小,以减少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D.在热带雨林区,植物叶片大,以增加太阳辐射和蒸腾失水【解析】:3.选C。
4.选B。
第3题,据据图可知随着叶面积的增大,植物蒸腾耗水持续增大,而光合收益增长到峰值后降低,所以最佳的叶面积为光合收益与蒸腾耗水相差最大点。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
地域分异规律[整理]地域分异规律是指由于不同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以下为地域分异规律的整理:一、经济方面:1.资源分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也不同。
如西南地区的石油、天然气、铜等资源丰富,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而东北地区的煤炭、钢铁等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分异:不同地形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如山区交通不便,农业发展较为困难,而平原地区则农业发展较为便利,以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较高。
3.人力分异:不同地区的人口素质、教育程度等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与其教育程度高、人口素质优秀等因素有关。
4.外部市场分异: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外部市场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如浙江地区商贸活动频繁,与各地的贸易往来密切,成为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方面:1.多民族分异:中国境内有着51个民族,不同民族在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不同,反映在制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出现差异。
如藏族的信仰、生活方式不同于汉族,导致考古学、文学等领域方向不同。
2.地域文化分异: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
如江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特征较为浓郁,在饮食、旅游等领域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方面:1.人口性别比例分异:中国男女比例失调较为严重,导致不同地区其人口基本情况也存在差异。
如一些妇女少的区域,由于妇女生活较易,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照料工作则由父亲更多地来承担。
2.城市与农村的分异:中国城乡差异较为明显,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文化程度都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简单、落后,但农业文化深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节日庆典等习俗也更为浓郁。
3.历史文化分异:不同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如中原地区和南方各地的历史上就存在着多次的战争和纷争。
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 潮、台风、干旱、暴雨、洪 涝)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利于生产
——
——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高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
———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二、自然条件的描述-----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 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 充足,昼夜温差大
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 夏季(全年)降水少,干旱, 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 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对发
水比较均匀)
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 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发展方向:①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 业;②发展特色农业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说出图中阴影部分的农 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区位条件,并简述其特点。
类型:水稻种植业
区位条件:①位于沿海平原和 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②土 壤肥沃;③临近河流,水源丰 富;④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 期,水热条件好;⑤人口众多, 粮食需求量大;⑥劳动力丰富; ⑦国家政策的支持;⑧水稻种 植历史久,经验丰富。
降水
小于400mm,大于250mm,发展畜牧业
小于250mm,发展绿洲农业(需要灌溉)
东 耕 西 牧
高度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机械化和水利化,适宜发展耕作业;(>18°不利于种植业,>25°不 得发展种植业.)
山地耕作不便,不易水土保持,适宜发展林牧业。
地域分异现象的名词解释
地域分异现象的名词解释地域分异现象是指不同地区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差异表现。
它涉及人文、经济、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在发展和特征上的差异。
一、地理因素地理条件是地域分异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上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貌,包括山川河流、气候状况、土壤质量等。
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物产资源的分布。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作物,如水果,而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地区则适合发展冷藏农业。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地域分异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导致其经济主要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如沿海地区,发展了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
此外,政府政策、技术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等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对地域分异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特点等都会影响到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特征。
例如,中国的北方地区多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在农业和农村建设方面拥有独特的经验和发展水平。
而南方地区,则由于历史上多为沿海贸易的中心,更注重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地域分异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结构、人口分布、教育水平、医疗设施等都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城市化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发达的交通网络、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吸引了更多人口和资本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总结:地域分异现象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地理、经济、人文和社会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深入研究地域分异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全国各地的均衡发展。
同时,针对地域分异现象,我们也应该重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1.农业生产上,造成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随高度发生变化。
2.山地温度降低、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建筑困难、水土流失,使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热量、水分
具体形成原因
随着纬度位置的不同,热量条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陆位置的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热量和水分条件也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分布
特征
延伸
方向
东西延伸
南北延伸
水平延伸更替Fra bibliotek方向南北更替
东西更替
垂直更替
典型
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简单
图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产业、人口与城市等)
1.温带、亚热带: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人口城市集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2.热带极地地区:人口稀少,社会经济落后。
1.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河流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交通便利,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城市密集,社会经济发达。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地域分异规律
(差异性)
水平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名称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东岸: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国自然景观和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或各最终结果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组合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规律中国自然景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
自北而南依次出现下列自然景观地带:1.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这里是我国最寒冷区,多年冻土层分布广泛。
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耐寒的兴安落叶松,群落外貌是冬季落叶,结构简单。
此外,有小片的樟子松林。
落叶松林经采伐后,大部分为桦木、山杨等阔叶树次生林代替。
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是漂灰土,凋落物灰分中硅的含量丰富而盐基较贫乏,土壤溶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2.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
这里距海较近,气候湿润,分布着以海洋性针叶林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例如红松,阔叶树种有枫桦、紫椴、槭、水曲柳、花曲柳等。
原始林经采伐后,生长山杨、白桦林。
如果再经破坏则成为杂木林,在山麓南坡尚有蒙古栎纯林。
暗棕壤是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地带性土壤,凋落物盐基较多,土壤溶液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肥力较高。
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
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地。
这里夏热多雨,冬季干冷,阔叶林冬季落叶,故又称夏绿林带。
其建群种主要是由包括辽东栎、槲栎、栓皮栎、麻栎等各种落叶栎类与其他落叶阔叶树组成的地带性森林植被。
此外,还有温性针叶林,例如赤松、油松等。
棕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适于发展暖温带果木林。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
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地区,依植被、土壤的分布又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景观地带:①北亚热带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景观地带。
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
以含有青冈栎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麻栎、栓皮栎、白栎等)为主;针叶树以马尾松林为主。
认识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集约化农业更须考虑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例如,人们对珠江三角洲水网洼地原有地貌进行改造,修建台田(当地称基)和池塘,形成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等;利用基田种桑、甘蔗或果树,而利用池塘养鱼,并使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配合起来,这是顺应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范例。
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还有利于倒场放牧。毛乌素沙区的牧民普遍有“天旱滩地,雨涝梁地,夏牧滩地,秋牧梁地,冬天放巴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柳湾地”的放牧经验。这是因为天旱时梁地牧草生长不好,滩地牧草却较丰茂;夏季沙地气候干热,而滩地地形开阔,通风良好,是牲畜抓水膘的主要草场。梁地地势高,雨涝时一无水淹之患,二有雨水滋润,牧草生长旺盛,秋季牧草结籽,气候凉爽,是牲畜抓油膘的场所。冬季气候严寒,巴拉、柳湾地沙丘起伏,温暖避风,能保证牲畜安全越冬。根据不同处境的地貌、水文和牧草生长季节变化倒场放牧,是当地合理利用现有草场的有效办法。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作出了在风沙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和陡坡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决策。何地还林,何地还草,也须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否则不能达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的预定目的。
作为我国北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同样存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所谓“三北”,系指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及西北广大地域。东北西部也就是大兴安岭山地,华北北部即冀北山地、晋北山地,这些地区年降水量普遍超过500mm,具有温带热量条件,营造防护林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并可形成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但“西北广大地域”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原有植被类型或为灌木半灌木荒漠,或为荒漠草原,大规模营造防护林甚至期望形成“数千公里的绿色长城”,就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只能说是一种不智之举。这类地区只能依据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选择小片隐域地域植树,广大地域显然应以封育、保护、恢复和重建原有植被为宜。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 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 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 ④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 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知识树
地理条件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我 国 东 北 区 域 农 业 发 展
耕作农业区
农业布局
三大农业生 产区域: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大规模专业化 生产粮基地建 设
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大规模专业化 生产粮基地建 设
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 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 (西部草原区)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合作探究】(5分钟) 探究内容 探究1-1 展示 本 探究1-2 展示 节 探究2 讲解 课 探究3 合作探究 探究4-1 展示 下 探究4-2 展示 节 探究5-1 展示 课 探究5-2 展示 探究5-3 讲解
分工 G4 G3 G2
师生
讲评 G8 G7 G6
师生
G1 G5 G6 G7 G8
G5 G4 G3 G2 G1
要求:1、展示小组字迹工整 2、讲评小组 包括修改展示内容,并理解讲述(脱稿) 3、非展示同学 :认真倾听,做好笔记;随时补充质疑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旳比较:
项目 纬度 地形
美国玉 米带
37°N~ 45°N
平原
中国玉 米带
42°N~ 46°N
平原
土壤 有机 质
3%~6%
降水 500~ 量 700 (mm)
无霜 160~ 期 200 (天)
2%
450~ 650
130~ 145
从上表中能够看出,两地玉米单产为美国玉米
区位 条件
• ①水源条件优越
•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
• ②地形以平原为主
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 ③便宜而丰富旳劳动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力资源
• ②交通运送便利
• ④本地居民旳饮食习 • ③市场广阔
惯
• ④地广人稀
• ⑤种植历史悠久
例证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域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东北部地域农业构造旳共同之处
是
,两个地域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
,
不同之处是
。
(2)影响两个地域小麦种植旳有利自然条件
是
。
(3)我国东北地域种植水稻主要旳不利原因
有
。
答案:(1)都有大面积旳小麦和玉米种植区 商品谷物 农业 美国东北部除种植小麦和玉米外,还有大面积旳乳 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域有大面积旳水稻种植(2)地势平 坦,夏季高温多雨,均为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水源充分 (3)热量不足,水源不足
• 当代农业 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 种植业 对象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 水稻种植业、园艺业
畜牧业
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两个方面。
生物环境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
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光、温、水、气、土等条件,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自然环境中所提供的物质和能源及各种信息,与人类社会劳动所提供的经济、技术方面的物质、能源和信息,是农业生物进行物质、能量转化的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农业生产必须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作物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栽培环境。
在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其中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包括光、温、水、养分和空气等,称为生活因子。
这些生活因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植物干重的90%~95%是光合作用产物。
一切植物产品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作物需要的光照主要来自于太阳光。
光照条件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其产量与品质。
光是通过光谱成分(光度)、光照度(光量)和光照时间(日照长度)对作物产生影响的。
温度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包括气温、地温),实质上是对热量的要求。
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是变化的。
在空间上,它随海拔高度、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时间上,它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还有骤然出现的高温或低温,这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极大的危害。
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动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水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作物体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这说明了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养分(营养物质)对作物而言,犹如粮食对人类一样重要。
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是净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同化的营养物质之和。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了解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对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和保护。
通过研究地域间的生态差异,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水源供应等自然因素,可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养殖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也有助于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通过研究地域差异,可以准确判断某地区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和程度,从而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4.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对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也有指导作用。
了解地域间的自然条件差异,可以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选择适宜的产业和项目布局,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深入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引导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
以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新型乡村建设为例,该地区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注重发 挥地域优势和传承历史文化,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1、定位:将广陵区打造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宜居宜业 的新型乡村示范区。
2、规划:在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 健康养生等产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类型划分
根据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建筑风格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可以将江苏省 乡村聚落划分为三种地域类型:河谷型、丘陵型和平原型。河谷型乡村聚落主要 分布在沿江、沿河地区,受水资源和航运交通便利影响;丘陵型乡村聚落主要分 布在苏南地区,地形起伏,环境优美;平原型乡村聚落则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其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建筑风格等因素 密切相关。在城郊型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方式多以农业种植为主,兼具部分商业 开发;而在偏远地区的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方式则更侧重于农业生产。此外,受 地形和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呈现出差异。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地域类型
2、形成原因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地域类型形成原因多样。河谷型乡村聚落的形成受水资源 和航运交通便利影响,因此在沿江、沿河地区分布较多;丘陵型乡村聚落注重绿 化和环境美化,多分布在苏南地区,与江南水乡特色有关;平原型乡村聚落则更 注重土地的种植和开发价值,因此在苏北地区分布较多。
对比分析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和地域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 文历史因素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自然因素制约着乡村聚落 的选址和土地利用方式;而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则对乡村 聚落的建筑风格和人口数量产生影响。
地理分区与产业发展
地理分区与产业发展地理分区是指根据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分布、气候特点等因素而进行的地区划分。
它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分区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重点考察一些具体的案例。
地理分区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分区决定了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差异巨大,如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盆地地区的煤炭资源、高原地区的水力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不同分布为各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例如,中国沿海地区富集的海洋资源,带动了渔业、航运业、海洋工程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地理分区还决定了地区的气候条件,气候的差异也对产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如中国北方的寒冷气候使其成为更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南方的温暖湿润气候则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农作物。
这些都表明地理分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地理分区通过影响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理条件决定了交通的便利程度,而交通的畅通程度又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依托海洋运输的便利性,其外向型产业发展迅速。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其产业结构往往以资源加工业为主导。
此外,现代产业的发展还依赖于高速通讯网络,而地理条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布局存在重要的影响,如山区、乡村等地的数字鸿沟问题,制约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因此,地理分区对于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布局和发展情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地理分区还直接决定了各地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素质状况,而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存在着差异,这对各地的产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庞大的人口基础和高素质的人才集聚,成为了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中心。
而一些人口相对稀少、教育水平偏低的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
综上所述,地理分区与产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024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北方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并探讨其区域分异规律,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2.1 地理环境背景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涵盖了多个省份的交界地带,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该区域地势复杂,气候多样,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
2.2 界定标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主要依据地理、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具体来说,我们结合该区域的植被类型、降水分布、气温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了农牧交错带的范围。
2.3 界定结果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将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为东起大兴安岭,西至贺兰山,南至长城一线,北至阿尔泰山这一广大区域。
这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均呈现出明显的农牧交错特征。
三、区域分异规律研究3.1 区域差异表现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分异现象。
在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3.2 分异原因分析这种区域分异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的气候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3 区域分异规律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内部各区域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从东向西,由农业区向畜牧业区过渡;从南向北,随着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区域分异现象。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状况。
非洲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洲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引言非洲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的大陆,其地域分异规律十分显著。
特别是在地理位置上,非洲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展现出多样化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文景观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分异规律带来了非洲独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本文将就非洲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文章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非洲大陆的多样性与独特之处。
二、地理环境的分异1. 赤道地区赤道地区位于非洲大陆中部,拥有充沛的阳光和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
这里属于热带气候,气温高,降水充沛。
热带雨林覆盖广泛,物种多样性丰富,植被茂盛。
鱼类资源丰富,是渔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2. 赤道向南北的地区随着赤道向南北的移动,气候和自然环境逐渐发生转变。
赤道向南北的地区呈现出热带草原、热带沙漠、亚热带草原等不同的气候特征。
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拥有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
3. 南北两极地区非洲大陆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为干旱,气候逐渐趋向于温带和寒带气候。
南非和埃及等地区的气候类型和自然环境与赤道地区迥然不同,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1. 全球环流系统的影响非洲位于赤道地区,受到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赤道地区阳光充足,热带雨林生长茂盛;而赤道向两极的地区则受到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草原、沙漠等不同气候带。
2. 地形地貌的影响非洲大陆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因此西部地区多为低地和盆地,东部地区则多为高原和山地。
这种地形地貌的差异也进一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3.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地域的分异。
过度的放牧和砍伐森林导致了草原和沙漠的扩张,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
四、地域分异规律对当地人们的影响1. 经济活动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经济活动。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主要原因包括:
1.气候因素:气候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
候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的要素,会随着地理位置、
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循环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气
候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生
态系统。
2.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的差异也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
原因之一。
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海洋、河流、山脉、
高原和平原等,会影响降水分布、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土
壤类型和地质结构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植被分布、生
物多样性和地理条件的差异。
3.地球板块和地质构造:地球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也
导致地域分异。
地球板块的相对运动会形成山脉、断层和
地震等地质构造,进一步影响自然环境的形成。
例如,构
造边缘地区常常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地质环境。
4.水文条件:水文条件,如水资源的分布和供应,也会引起
地域分异。
降水量、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地下水资源的丰
富程度等等都会对植被覆盖、农业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影
响。
5.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如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也引起地域分异。
不同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会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类型。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是由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和生物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这种分异为地球上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丰富性提供了基础,也为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各种资源和环境条件。
河北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
河北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一、选择题1.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题目描述,A选项表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选项表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C选项表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而D选项表示由湿润到干旱的地域分异。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半球,且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主要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此答案为B。
2. 该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解。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会不断扩张,这通常会导致郊区农田的减少,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可能会因为城市扩张而降低,而郊区的人口密度可能会因为新住宅区的建设而增加。
因此,选项C正确。
3.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根据题目所给的气候类型,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于多种作物的种植。
因此,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气候类型,而是其他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选项D正确。
4. 该题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昼夜交替,而公转则会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此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直至夏至日达到最长。
因此,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壳的水平运动通常会导致地壳的拉伸或挤压,形成断裂带或褶皱山脉。
而地壳的垂直运动则会导致地表的升降,形成高原或盆地。
根据题目描述,该地区的地表形态是由地壳的垂直运动所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
二、非选择题1.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题目所给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干燥、夏季湿润的特点。
同时,该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适宜于农业发展。
然而,由于该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农业发展受到限制,需要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资源生态学
第一章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环境,包括气候资源、水资 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不但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 律,而且作为一个统一体的自然环境,有着共同的特性 和规律。 首先,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整体。 第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组合具有区域性。 第三,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循环的, 第四,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 是无限的。
(一)热量不足,畜牧业优势明显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热量资源不足。 热量条件是决定青藏高寒区农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其中最暖月温度 10 ℃ 和 18 ℃ 两条等温线对农牧分布有 直接影响: 1. 最暖月 10 ℃ 平均气温是农作物和天然森林分布的下限 温度,因此,最暖月平均温度 10 ℃ 等温线成为青藏高寒 地区农牧分异的地域界限 。 2. 最暖月温度 18 ℃ ,是许多喜温作物地理分布的温度下 限。它代表了青藏高寒区农业一熟与两熟的界线。
(二)光资源丰富,农业上限提高
由于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因此日照极为 丰富,辐射强烈。 优越的光照条件,加上辽阔高原面的聚热和增温作用,提 高了温度的有效性,从而使青藏高寒区农业分布上限大大 升高,扩大了土地利用的地域范围。
(三)水分欠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影响青藏高寒区农业分布的另一个因素是天然降水和大 气干湿状况。水分条件的差异影响到本区农牧业的质量与 稳定程度 。降水量的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
(二)垂直地带性明显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大山体海 拔都在 3 500 米以上,山地草场的垂直分布十分 明显。
以新疆最为典型,在中山带为草甸草场,其上为 高山草甸,向下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因 此,新疆既适于发展牛、马,又适于细毛羊、山 羊、骆驼、骡等牧业。
二、西北干旱区的地域分界与农牧分布
三、青藏高原地域分异与农牧分布
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因海拔高,积温不足, 生长期短,故主要为牧业,河谷地区有部分农业,都具有 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 本区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1 、温度和降水都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反映出有规律的地 带性变化; 2 、由于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和河谷切割程度等非地带性 因素的作用,使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地区发生了 严重扭曲,并对本区农牧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
太 (暖温带荒漠带与高寒荒漠带界线) 行 山 秦岭 (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界线) 脉 巫 山
昆仑山脉
长 白 山 脉
横 断 山 脉
雪 峰 南岭 亚( 山 热中
带亚 界热 线带 )与 南
武 夷 山 脉
( 3 )山地垂直地带性一般均反映所在水平地带的特点,具有 水平地带的烙印。但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山体大小与 形状、坡向与坡度等要素的影响,垂直带结构复杂多样。 有些河谷有逆温现象,有些河谷地面有水汽来源,使水热 状况优于邻近地区,出现天然植被与农业植被类型垂直分 布的侧置或水平分布的超地带性现象。如滇(dian )西横 断山区与新疆伊犁河谷地等均是典型实例。
第一节
我国自然环境与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之一。农业自然 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影响我国农业分布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自然环境具有南北纬度差异大、沿海与内陆差别 显著、地势东西高低悬殊以及季风强盛与地形复杂等 特点。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巨大的垂直地貌差异等综 合影响与作用,形成了我国大尺度分异的基本轮廓和 地域差别。
新疆伊犁河谷
4 .分为三大自然区域
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可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第二节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一、东部季风区与农业分布
本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 ,拥有全国人口的 94 % ,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季风影响强烈,光、 热、水的配合良好,农业结构多种多样,大尺度的自 然地域分异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极其深刻,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一)纬度地带性影响明显 1 、自然地带制约农业分布 东部季风区第一层的差异是区分出三个带,即温带、亚 热带及热带。每个带内部各划分三个亚带,均具有不 同的农业意义。
3 .地带性递变规律明显
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带性是逐渐变化的。本区东部平原面积 较大,且没有高大山脉的屏障,地带之间的过渡性尤为明 显,南北 100 公里的温度差约 0 . 5 一 0 . 6 ℃ 。仅从热 量条件制约耕作制度与作物分布的联系来看,相应呈现过 渡性的分布特点。
(二)大地貌的影响
1 .不同大地貌单元的农业分布差异 东部季风区不仅农业的地带性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地带内 因大地貌单元差别也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本区温带中面 积最大的暖温带: ( l )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垦殖指数高达 60 %以上,耕地占 全国耕地面积的 1 / 5 以上,是全国的粮、棉、油产区; ( 2)西部的黄土高原农耕地集中分布在山间盆地与河谷平 原,而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形分割破碎,较平坦的良好耕地 不到 10 % ,大部分为坡耕地,除小麦外,抗旱耐瘩的谷 子、糜子比重较大。 ( 3 )同一类型的大地貌(如我国三大平原),因位于不 同的水平地带而具有各自的农业地带性特征。因此,大地 貌作为农业自然条件的非地带性因素,是与地带性因素同 时起作用的。
自然地域分异对牧、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 下儿个方面: (一)以经度地带性影响为主 西北干旱区经度地带性从东往西由半干旱、干旱向极 端干旱地区过渡。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 减少,植被类型自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干草原演变为 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荒漠。 1. 400毫米等雨线的农牧意义 400 毫米反映了我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我国农 区与牧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2 . 250 毫米等雨量线的农牧意义 250 毫米等雨量线是干旱区与半干旱的分界线,也是 我国旱作农业的最西界。此线以西己是东南季风不能 到达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干旱荒漠气候。降水量少, 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子。
2.季风作用强烈
我国季风影响十分强烈,范围广大。强烈的季风性对 我国东部农业的结构、布局、种植制度、农业节律与 产量有重要影响。 (1)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光、热、水配合良好,是主要水 稻产区,并生产多种特有的经济作物与果树,山地有 常绿阔叶林。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是得天独厚的。 (2)冬夏季风是两种温湿性质相反的气候,季风影响所及 地域的自然过程具有相应的季节变化,夏季雨热同期, 作物生长旺盛,这是我国东部农业气候的显著特征。
我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水平地带性分界明显.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引起的热量条件南 北之间递变的规律。一般,除高山、高原外,热量由北向 南逐渐增加,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及对热量资源的利用程 度也随之提高.
(2)经度地带性是沿海向内陆水分状况由湿润向干旱的递变规 律。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 干旱与干旱区之分。 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是我国最 主要的地域差异。
2 .三条重要的地带界线
在东部季风区有三条具有十分重要农业意义的地带界线: 一是暖温带的北界。这是我国农作物稳定复种的北界,即 一熟区的南界,也是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及农业区和牧 业区的分界线。 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界线,北亚热带的北界大致与秦 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一致。此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界线,自 古以来以此划分南北。此线以北基本上无常绿阔叶林,农 作物以旱作为主,此线以南有常绿阔叶林,以水田作物为 主。 三是中亚热带的南界,以南岭为界。南岭是典型亚热带即 中亚热带的南界,南亚热带的北界。山地南北两侧的自然 景观有很大不同,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与稳定发展三熟的 北界。 从上述农业地带界线的形成,可以看出种植制度的变化主 要受水平地带纬度变化的影响,即热量条件的制约。
( 2 ) 水平地带性分异,主要决定于与太阳高度有关的纬
度位置及与大气水分分配有关的海陆相对位置,但不同走 向的山脉是大气水分与温度的障碍,成为水热状况差异的 分界。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大气热量及水分的再分配,特别 是减弱北来冷空气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天山山脉
(中温带与暖温带界线)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Fra bibliotek
2 .高山屏障对农业地域差异的作用
同纬度地区的自然条件因有无高山屏障会产生巨大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的西部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高山、盆 地与高原相互交错,且有比东部更为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 条件。
3.山地的分布和组合对立体农业结构的影响
山地的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立体农业结构的特点, 不仅受山地的分布和组合及其所联系的山区气候与土地结 构等的制约,而且还受纬度高低和距海远近所联系的气候 条件的影响。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以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相互渗 透,并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区不同的立体农业 结构特征。
(3) 夏季风北伸很远,夏季南北温差很小。 (4) 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 (5) 因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 灾害频繁。年降水量愈小,相对变率愈大。降水的地区差 异,是影响地区农业产量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
3 .多山的地形
山多,高原广,是我国地貌的显著特征。因地形崎岖起伏, 使自然地域分异趋于复杂,农业分布愈显多样。 ( l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