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杂志阐明人类产生厌恶感的心理机制

合集下载

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_进化的观点

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_进化的观点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

厌恶作为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长期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然而,心理学中关于厌恶的研究成果却远不如焦虑、愤怒和悲伤等负性情绪如此悦目。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令人厌恶的对象带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另一方面由于厌恶情绪给人们在心身上造成的伤害并不明显,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不大。

近年来,随着进化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回归,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的起源、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进化心理学认为,厌恶起源于人类对疾病和毒素的原始排斥,是人类行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厌恶这种疾病避免的原始功能在适应性最大化原则下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由此得到不断泛化,从而致使当今人类厌恶心理的成分越发细化丰富。

在进化论指导下的厌恶研究逐渐扩展到道德领域,大量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心理与原始的厌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1.厌恶的起源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 )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目前,关于厌恶起源的理论主要包括寄生虫避免理论和群体排外理论,前者主要从人与“自然敌对”的相互关系、作者简介:张卓业,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7级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厌恶的起源及其泛化:进化的观点张卓业曾祥星孔令明摘要: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人类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要。

现代人类的多种复杂的道德厌恶感与生理厌恶感有着同样的进化根源,人类的道德心理系统有部分是建立在更为古老的进化适应基础之上。

关键词:进化论厌恶适应性最大化具身认知作者简介:曾祥星、孔令明,湖南师范大学07级心理系硕士研究生。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5卷总第109期2010年第3期总第264页后者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厌恶的起源进行解释。

心理学对人类恐惧与恶心感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对人类恐惧与恶心感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对人类恐惧与恶心感的心理机制恐惧和恶心感是人类常见的情绪体验,常常与生存和自我保护机制密切相关。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情绪和生理反应等方面,揭示了恐惧和恶心感背后的关键心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人类恐惧与恶心感的心理机制,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恐惧的心理机制恐惧是一种对于潜在威胁的强烈情绪反应,帮助人们做出有效的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恐惧具有以下心理机制:a) 认知加工机制:当人们面对威胁时,他们的认知系统会更加敏锐,更加专注于相关的刺激和信息。

这种认知机制使人们能够快速评估威胁的严重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b) 生理反应机制:恐惧激发人体内应激反应,如提高心率、加速呼吸和释放肾上腺素。

这些生理变化提高了身体的反应速度和力量,以便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威胁。

c) 学习机制:人们通过经验和观察学习到威胁的特征和相关的情境,形成恐惧的条件反射。

这种学习机制使得人们能够在类似的情况下做出相似的恐惧反应。

2. 恶心感的心理机制恶心感是一种对于不愉快或令人厌恶的刺激的强烈情绪反应。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恶心感背后的心理机制:a) 生存机制:恶心感在进化中发展起来,帮助人们避免接触潜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

恶心感引起的身体反应,如呕吐和不适感,促使人们避免进食或接触令人恶心的刺激,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

b) 后天学习机制:恶心感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过程形成。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不良经历或亲身经历,形成对特定刺激的恶心感。

这种学习机制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令人厌恶的物品或情境。

3. 心理机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理解恐惧和恶心感的心理机制对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a) 个体层面:对个体而言,恐惧和恶心感的心理机制帮助人们做出快速反应,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对于那些过度恐惧或有恶心感障碍的个体,能够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有助于提供恰当的干预和治疗。

b) 社会层面:恐惧和恶心感的心理机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

厌恶心理研究综述苟勇摘要:厌恶是人类六种情绪之一,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

然而,厌恶和其他情绪相比又有些奇特,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强烈遗传特性。

本文通过对厌恶基本概念的认识,分析了厌恶心理研究的现状,并对厌恶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的最新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厌恶习得性脑岛厌恶是什么?厌恶是一种情绪,也是最神秘的一种情绪。

厌恶来自于习得性,并最终成为我们关于自身脆弱和有限的生命的独有认识。

任何触发厌恶的事物,从各种物质、人体结构,再到我们世界观被粉碎,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厌恶。

所有厌恶都会引起回避,但特定的、转瞬即逝的厌恶感是不能被制约的。

厌恶可以是明显的、内在的和简单的,或者是抽象的、哲学的和复杂的。

﹝1﹞1厌恶的定义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厌恶(disgust)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

也有学者认为,厌恶是一种内脏情绪,有特定的面部表情,生理体验和行为倾向。

厌恶是有同情心和文明的人的副产品,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和鲜明的个体特征,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代代相传。

2研究现状2.1厌恶的研究方法2.1.1观察法。

观察法为行为假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例如,通过观察2~3岁儿童群体对厌恶的人或物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区分儿童厌恶情绪表现方式。

观察被试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记录厌恶对象名称。

分析出厌恶的事物往往没有普遍性,但是每个事物可以划分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基本无素,每个元素都构成了厌恶情绪的一个层面。

2.1.2实验法。

厌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厌恶量表研究和厌恶认知干预的研究。

厌恶量表由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在读博士期间开发的,它被应用于实验及临床测验,量表中可以回答你的忍耐恶心事物程度。

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物,对被试者有多大“杀伤力”。

厌恶的认知干预研究主要是确定精确描述各影响因素与厌恶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法则,该方法旨在确定影响厌恶各因素间的内在关系。

2023年苏州大学真题解析

2023年苏州大学真题解析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23年招收硕士硕士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基础(1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编辑方针【考察重点】考察基本新闻知识点,在书上有明确概念,即将书上概念记住即可,不需要额外扩展。

【答案解析】新闻传播机构对新闻传播旳读者、传播内容、风格特色做旳总体设计,是该机构旳新闻传播活动必须遵照旳准则。

2、黑幕揭发运动【考察重点】既是对新闻史知识旳考察,也是对新闻基本理论旳考察,黑幕揭发运动就是扒粪运动,在书上有明确旳概念。

【答案解析】二十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旳一股揭发丑闻、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运动,也称为“扒粪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旳蔓延,增进了社会旳改革。

3、格伯纳【考察重点】解释人物旳时候要说出这个人是干什么旳,有哪些成就和代表作【答案解析】格伯纳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旳学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数年旳研究旳基础上,提出了涵化理论,这一理论旳关键内容是:传媒文化可以培养,建构受众旳世界观,喊话理论成为有关大众传播旳潜移默化效果旳一种理论。

4媒介控制【考察重点】媒介控制理论旳基础知识点,是书上旳明确概念。

【答案解析】通过某种方式对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包括政府旳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旳控制、受众旳社会监督控制和传媒旳内部控制等。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1 在世界上新闻法旳有多少种分类?【考察重点】考察考生对新闻法律法规旳理解和记忆,书上旳明确内容。

【答案解析】(一)第一种是统一旳新闻法,目前只有俄罗斯制定了这样旳法律,这就是俄罗斯1991年制定旳《俄罗斯联邦有关新闻媒体旳法律》(二)第二种是特殊领域旳新闻媒体法,如美国旳《美国通讯法(1934年)》、澳大利亚旳《广播法(1942年)》等(三)第三种是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括旳有关新闻媒体旳规定,如英国于1952年通过旳《诽谤法》(修订)、美国宪法修正第1条、日本国宪法第21条等(四)第四种是最广义上旳新闻法,即一切波及信息媒体旳法律。

项目评估与管理——试题

项目评估与管理——试题

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项目评估与管理 试题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项目评价不能简单算财务帐,还要考虑项目的隐形和无形的效果。

上述表述是否正确, ( ) A 正确 B 错误 2、项目的基本特征:一次性和独特性。

上述表述是否正确, ( )B 错误 ( ) B 错误 成本管理法叫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法。

上述表述是否正确, ( ) B 错误 ( ) B 错误 ( )B 错误 60左右,剩下百分之40左右为对管理和对报20的权重)。

上述表述是否正( ) B 错误 间估计,假定项目涉及的这三个时间服从beta 分布,则项目完成的最佳时间估计均值=(最乐观时间估计+最悲观时间估计+4*最可能时间估计)除以6。

上述表述是否正确,()A 正确B 错误9、所谓帕肯森定律即项目工作总是拖延到它所能够允许最迟完成的时间。

()A 正确B 错误10、经过统计,概率为百分之五十完成项目所需时间和概率为百分之百完成项目所需时间几乎相差一倍。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1、经过统计,采用关键链法比关键路径法会让项目完成时间节省三分之一以上。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2、好的变更控制系统是一个设计好的项目管理的过程,在变更出现时,这个过程能加以识别并将变更通知给相应的有关群体。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3、项目评审类型包括:启动评审、计划的批准评审、中期评审、收尾和移交评审。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4、统计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型的。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5、项目风险监控报告包括:问题日志、问题和措施清单、危险提示或警示、事态升级通告或通知等。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6、采购合同分为固定总价合同、成本偿还合同以及成本加成合同。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7、对采购合同的待选供应方的评价包括其对需求的理解、主要的技术能力和他们的财务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此表述()A 正确B 错误18、合同谈判的五个阶段包括:介绍、探讨、讨价还价、结束、合同签订。

厌恶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厌恶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厌恶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让人厌恶的五种人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会给人十分不好的印象,甚至被人厌恶。

让人觉得厌恶的人有哪些突出的表现,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令人讨厌,他们有什么特点吗?试着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令大家都比较反感的人,有没有你觉得难以忍受的人?这些人能够让别人如此厌恶,在生活中、工作中一定是个失败的人,他们如果继续让别人厌恶下去,是不会有任何作为的。

下面列举五种让人厌恶的人,以帮助你去更好地察人、识人:1. 恃强凌弱这种品行是最让人厌恶的。

他们倚仗自己比对方强的方面,去凌辱弱小者,遇到比自己更强的人却又低三下四,奴颜婢膝。

记得法国思想家蒙田曾经说过,摇尾乞怜和仗势欺人是一回事,是一种品质的两个方面,就是怯懦,欺负弱小是掩饰自己怯懦的手段。

只有内心怯懦的人,一旦遇到可以显示自己强势的时候,就拼命抓住机会炫耀、发泄。

强弱反差越大,品质的恶劣性质也就越重,如果诛心一点说,或许这些人只是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打人、杀人,但并不是不想。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些人为了表示对党和人民的忠心,疯狂地迫害无辜的人,这正是恃强凌弱的典型表现。

2. 自命不凡人们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愿意与自以为是的人为伍。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别人这儿做得不合适,那儿做得过分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

他们之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惟恐被人轻视,他们炫耀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

道理很简单,他们总认为别人没有办好事情的能力,那么别人也不会把他的能力放在眼里。

没有人喜欢被贬低。

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把自己吹得越大,越容易爆裂。

3. 探人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都需要有自己的一方空间。

然而却偏偏有一些人,非要看清、看透别人的隐私,并拿出去炫耀、招摇。

这类人是最为可恶的。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解读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厌恶感是一种情绪反应,当我们遇到令人不快、令人反感的事物或情境时,我们往往会产生厌恶感。

这种情绪反应在人类中普遍存在,但为什么会产生厌恶感,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解读心理学研究,探讨厌恶感的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1. 遗传与进化角度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来看,厌恶感可能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有关。

在进化的长期过程中,人类通过感知和避免可能对生存造成威胁的事物,提高自己的适应性。

这种对可能具有有害性的对象或环境的厌恶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自己和后代的安全。

2.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认为,厌恶感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当我们面对某些触动我们不愉快情绪或价值观的事物时,厌恶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通过产生厌恶感,我们可以将自己与那些令我们反感的事物保持距离,避免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3. 社会认同与文化影响厌恶感也可能与社会认同和文化影响相关。

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往往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某些事物或情境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普遍视为令人厌恶,这种社会共识形成了一种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通过社会认同和文化传承,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并在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中表现出厌恶感。

4. 基础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认为,厌恶感可能是一种基础情绪反应。

不同于复杂的情绪表达,厌恶感是一种相对简单、本能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可能基于我们的感官信息处理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让我们迅速对一些特定的刺激作出负面的情绪反应。

5. 学习与条件反射厌恶感也可能与我们的学习和条件反射有关。

在我们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和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对事物表达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通过负面的经验或条件刺激,将特定的事物与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厌恶的情感。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厌恶感产生的多重原因和心理机制。

从遗传与进化、心理防御机制、社会认同与文化影响、基础情绪反应以及学习与条件反射等角度来看,厌恶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释和理解。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厌恶?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厌恶?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厌恶?在人类社会中,厌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感表达,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对于某些人、事物还是某些行为,厌恶总是在我们的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厌恶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逐一探讨,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问题。

一、厌恶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保护性机制,其中包括了厌恶。

在生存中,当我们遇到危险、毒害等情况时,身体会自动产生反应,使我们产生厌恶情绪,以便我们远离危险。

这就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厌恶保护机制。

此外,厌恶还可以让人们拒绝那些对身体或精神健康有害的事物,如垃圾、苍蝇等。

这些物体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通过产生厌恶情绪,我们会主动避开这些物体。

二、不同人产生厌恶的原因不同尽管厌恶在保护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人群中,产生厌恶的原因却是各不相同的。

比如,某些食物会在口感和气味上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则会影响人们对特定行为的看法,这些都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厌恶情绪。

另外,不同的社会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特定人群的看法,进而产生厌恶的情绪。

三、厌恶的影响尽管厌恶在保护生命和健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过多的厌恶情绪也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长期产生厌恶情绪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厌恶情绪,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四、如何应对厌恶情绪尽管厌恶的产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对待这种情绪,尽量不让它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承受力等方式,缓解或消除产生厌恶情绪的原因。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心理辅导、锻炼身体等方式,帮助自己摆脱厌恶情绪的困扰。

总之,厌恶情绪是人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正确认识并适时地应对厌恶情绪,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和谐地生活和工作。

心理学猜谜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猜谜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猜谜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心理学猜谜: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物或情境会引发我们的厌恶感。

无论是看到一些令人不悦的景象,还是面对一些令人反感的人物,这种强烈的厌恶感都会使我们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体验。

那么,心理学为什么会猜想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呢?一、进化心理学解释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厌恶感可能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之一。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即通过感觉和情感来避开可能带来危险或有害的事物。

对于一些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事物,我们的大脑能够迅速判断并产生厌恶感,以避免潜在的伤害。

比如,看到腐烂的食物或垃圾堆都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进而让我们远离这些潜在的疾病来源。

二、经典条件反射解释另一个可能解释厌恶感的心理学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生活中多次经历过某种令人不快或不良的体验后,我们会对这种体验产生条件反射,即对与之相关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厌恶感。

例如,如果我们曾经在某个场合受过伤害或遭遇过不好的经历,那么在类似的场合中,我们可能会产生厌恶感,即使这种经历与当前情况并无实质性的关联。

三、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除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厌恶感还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塑造使得某些事物或行为在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是不雅、不道德或不受欢迎的。

比如,在一些文化中,吃昆虫被视为令人厌恶的行为,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一种美食。

这说明了社会和文化差异对于产生厌恶感的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猜谜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厌恶感可以得到以下解释:一是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以避开可能带来危险或有害的事物;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解释,我们在生活中多次经历过某种令人不快或不良的体验后,对与之相关的事物或情境产生厌恶感;三是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和社会对特定事物或行为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我们产生厌恶感的程度。

当然,产生厌恶感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回避或排斥相关事物。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大脑中的厌恶解析: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神奇、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担负着控制我们的思维、情感、行为和感官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职责。

情绪作为大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中,厌恶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基本反应模式。

本文将揭示大脑中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探究其神秘面纱。

一、厌恶的定义与特征厌恶,作为人类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指的是对于某物、某种情境或某种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抵触。

它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不适感,如作呕、恶心,以及心理上的拒绝和回避等。

厌恶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对于某种食物的讨厌、对于嗅到的恶臭气味的反感等。

二、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1. 大脑结构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调控离不开大脑的多个结构,如扣带回、背外侧纵隔核和颌下回等。

这些结构的相互连接和协作,构成了调控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

2. 扣带回扣带回是一个在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之间连接的结构,并且与情绪、记忆和决策等的处理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扣带回在厌恶情绪的产生和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大脑接收到对于厌恶刺激的信息时,扣带回被激活,并与下丘脑相互通信,进而引发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

3. 背外侧纵隔核背外侧纵隔核是扣带回的一个重要的投射区域,它与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实验研究发现,当动物或人类暴露在厌恶刺激下时,背外侧纵隔核被激活,进而引发诸如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4. 颌下回颌下回是一个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区域,它与情绪和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发现,颌下回在厌恶情绪的形成和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受到厌恶刺激时,颌下回被激活,进而引发相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5. 神经递质与厌恶情绪在厌恶情绪的神经回路中,多种神经递质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参与了奖赏和惩罚的处理,从而在厌恶情绪的产生和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调节厌恶情绪的方法1. 认知重构我们可以通过对厌恶情境的认知重构来调节和缓解厌恶情绪。

食物厌恶和暴饮暴食的心理原因

食物厌恶和暴饮暴食的心理原因

食物厌恶和暴饮暴食的心理原因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来源,然而,有些人却出现了与食物相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食物厌恶和暴饮暴食。

这些心理原因涉及到人的心理状态、情绪、体验以及周围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食物厌恶和暴饮暴食的心理原因,并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一、食物厌恶的心理原因1.1 恶心感觉的源头食物厌恶可能源于一些特定的恶心感觉。

个体可能由于接触到某种具有强烈气味或味道的食物,引发不适感,进而对该类食物产生厌恶感。

这种情况可能与个体的嗅觉或味觉感受异常相关,也可能与个体的早期经验有关。

例如,个体在童年时期曾发生过与某种食物相关的负面事件,导致对该食物的厌恶。

1.2 心理刺激与食物厌恶食物厌恶也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刺激有关。

当个体处于压力、焦虑、恐惧或忧郁等负面情绪状态时,可能会产生对食物的厌恶感。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个体对食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从而导致食物厌恶的出现。

此外,个体还可能通过食物的厌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掩饰自己感受到的摄入食物带来的负面心理效果。

二、暴饮暴食的心理原因2.1 情绪调节的逃避机制暴饮暴食是一种以大量进食为特征的行为,通常与个体的情绪调节有关。

当个体处于悲伤、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时,暴饮暴食可能作为一种逃避机制来缓解不良情绪。

在进食过程中,个体可能感受到食物带来的暂时愉悦,从而暂时忘记或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2.2 自我反应与自尊的影响暴饮暴食还可能与个体的自我反应和自尊的影响有关。

个体可能因为对自身体型的不满、对自己外貌的厌恶等负面意识而产生暴饮暴食行为。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的摄入会让个体短暂地感受到舒适和满足感,使得个体暂时忘记自己对自身不满意的感受,从而缓解负面情绪。

2.3 过度节食带来的反弹效应暴饮暴食也可能与过度节食有关。

过度节食可能破坏个体的饮食平衡,导致生理上的饥饿感和心理上的对食物的渴望。

当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行为时,就可能产生暴饮暴食的现象。

心理学解谜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

心理学解谜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

心理学解谜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心理学解谜: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恶心是一种强烈的嫌恶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困惑。

为什么有些事物或情景会让我们感到恶心?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解释,涉及感知、情感和进化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试图找到一些现有的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恶心的源头。

一、感知因素1. 异味触发恶心通常与异味有关。

有些气味对于我们的嗅觉系统来说是不愉快的,因此会引起身体的警觉和嫌恶反应。

例如,腐臭的食物、肮脏的厕所或垃圾堆,这些异味都能触发我们的恶心感。

2. 异常视觉刺激某些视觉刺激也可能引起恶心反应。

例如,观看血腥暴力的场景、看到昆虫或蠕虫等令人不快的昆虫,以及强烈的光线闪烁,都有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恶心。

二、情感因素1. 厌恶情绪恶心往往是一种厌恶情绪的体现。

当我们遭遇不愉快的情境或感受到一种剧烈的嫌弃感时,就会产生恶心的感觉。

这种情感可能是由于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或价值观所引发的。

2. 社会学习我们对恶心的感觉也可能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

在某些文化和社会中,恶心被视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或不道德的象征。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对某些事物的恶心反应时,我们可能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恶心感。

三、进化因素1. 潜意识的求生本能恶心感可能是一种进化上的保护机制。

对于进化中威胁生存的事物,我们往往有一种本能的恶心感,以避免接触或消化与之相关的食物或物体。

例如,腐烂的食物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有害,因此我们会感到恶心,以避免食用这些食物。

2. 对病毒和细菌的警觉性恶心还可以看作是对潜在病毒或细菌的一种警觉性反应。

由于某些物体或情景与传染病、细菌感染等有关,我们对它们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恶心感,以避免可能的危险。

总结起来,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恶心,是因为感知、情感和进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感觉到异味或观察到令人不愉快的视觉刺激时,我们可能会产生恶心感。

情感因素和社会学习也会对恶心感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这种恶心感可以视为我们进化中的一种保护机制,以防止我们接触有害的物体或情景。

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恶心

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恶心

为什么一些人会觉得恶心
俗话说,“生,便有恶心”,许多人会将最讨厌的东西变成自己最了解,最关注的东西。

科普文章也不例外,新奇的面对有趣话题,有时会让
人感觉恶心,以下是其背后的原因:
1. 没有足够的知识:有些人在浏览科普文章时,由于缺乏基本知识,
会感觉深不可测。

因此,阅读科普文章前,读者要先了解基础,才能
更好地理解。

2. 不习惯科普文章的框架:对于科普文章来说,文章会有一定的架构
或顺序,会有一定的方法去传达或论述,这样可以深入研究问题,但
很多人习惯不了这种结构,觉得这样太死板,令自己有恶心感。

3. 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有些科普文章存在内容超出读者的理解范围,
可能会过于难懂,令读者有逆反情绪,感到恶心。

4. 内容与想象有出入:科普文章的内容和大众的想象可能存在偏差,
读到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完全不一致,会有恶心的感觉。

5. 恐惧心理:有些文章可能是比较恐怖或恶心的,比如描写自然灾害
或其他感官上的触觉,这可能会让读者畏惧不安,然后产生恶心感。

总之,有些人会觉得恶心的科普文章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或不习
惯文章结构,或者内容晦涩难懂、跟自己想象有出入,又或者因为恐惧心理等原因,看科普文章的时候可以放宽心态,试着去更深入的理解,必要时多多查找新的知识和其他重要信息。

库欣反应的名词解释

库欣反应的名词解释

库欣反应的名词解释库欣反应,又称为库欣效应,是指人类对于对自己构成威胁或压迫的事物的一种自然反应。

它描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可怕、令人困扰的事物时的一种类型化行为反应模式。

库欣反应最初是由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小说中提出的,并且重新获得了心理学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中文名称“库欣”源自一种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中的虚构种族,这种虚构种族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无比的力量,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效应。

库欣反应这个名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

库欣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们对未知或不熟悉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威胁时出现,如外来文化、社会变革、陌生人、异域风俗等。

其次,人们对于这种恐惧和厌恶情绪的应对方式通常是寻求逃避和回避,以保护自己的感觉安全和心理平衡。

这种反应模式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和自我保护机制。

当人类面对陌生或不可预测的事物时,大脑会自动产生一种恐惧和警觉的状态,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早期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种库欣反应对于保护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反应模式常常会导致对于变革和多样性的抵触和排斥,从而限制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库欣反应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社会学中,库欣反应被用来解释种族、宗教、文化和社区之间的冲突和排外现象。

它揭示了人们面对他者和异质性时所持有的偏见和歧视。

在政治学中,库欣反应则被用来研究民众对于政策变化和社会进步的反对和抵制。

然而,库欣反应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可改变或进步。

相反,人类可以通过教育、理性思考和多元文化的接触来减少和克服这种恐惧和排斥。

通过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意识,可以缓解和抵制库欣反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库欣反应描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感觉,并采取回避和排斥的应对方式。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恐惧和厌恶的情绪。

无论是害怕蜘蛛、恐惧高空、厌恶浓烟的气味,这些情绪反应看似简单,实则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

了解这些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揭秘为什么我们会有恐惧和厌恶的情绪。

一、基因与进化的角度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称为“进化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恐惧和厌恶情绪的存在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1. 恐惧:恐惧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潜在危险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识别并逃避潜在危险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因此,恐惧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强化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威胁。

2. 厌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厌恶情绪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体对潜在有害物质的防御机制。

人类的祖先在寻找食物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有毒或腐烂的物质。

那些能够准确地识别并避免这些有害物质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因此,厌恶情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帮助我们避免接触到潜在的有害物质。

二、经验与学习的角度除了基因和进化的角度之外,我们的恐惧和厌恶情绪还受到经验和学习的影响。

我们通过个人经历和环境刺激来学习和形成这些情绪。

1. 恐惧:恐惧是一种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情绪。

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下遇到某种威胁或不愉快的事件时,我们的大脑会将这种情境和情绪联系起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类似的恐惧情绪。

例如,如果我们曾经被蜜蜂蛰过,那么下次看到蜜蜂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将蜜蜂和被蛰的痛苦经历联系起来。

2. 厌恶:厌恶情绪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当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情况下遭遇到恶心或不愉快的刺激,我们的大脑会将这种刺激与厌恶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种条件反射学习使我们能够避免再次接触到类似的刺激,从而保护自己。

研究发现:喜新厌旧是人类大脑本能反应

研究发现:喜新厌旧是人类大脑本能反应

⼤多数⼈都认为喜新厌旧不是好事情,但其实喜新厌旧是⼈类的本能。

喜新厌旧是由于新事物作⽤于我们⼤脑的⽅式与奖励相同,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被新奇的东西所吸引。

科学家发现了新奇物品能激活⼤脑的奖励机制,这跟钞票或奖品对⼤脑的激活机制⼀样。

研究者称,这⼀结果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是重新包装⼀下,商品的营销情况便有可能摆脱萎靡。

伦敦神经系统科学学会神经学家在20名志愿者中玩⼀种“赚钱游戏”的时候,扫描了他们的⼤脑。

在游戏中,研究者向志愿者展⽰了4张图⽚,让他们从中挑选⼀张,并根据挑出的图⽚获得不同的现⾦奖励。

在游戏进⾏中,志愿者们知道了哪些图⽚价值更⾼。

当志愿者选择⾼价图⽚时,他们前脑中被称为纹状体的区域(处理酬劳和愉快的区域)在期待现⾦奖励的时候表现活跃。

在游戏进⾏⼀段时间以后,研究者在图⽚中插⼊新的相似的风景画⽚。

结果他们发现,哪怕是与价值的图⽚⼀起出现,志愿者还是倾向于选择新的。

志愿者们似乎在处理新图⽚信息时有特殊的途径。

专家说:“因为他们期待着新图⽚给他们带来更⾼的收益。

”。

厌恶相关的心理名词解释

厌恶相关的心理名词解释

厌恶相关的心理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与心理相关的名词,例如,厌恶、厌恶感等等。

这些名词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特定的定义和解释。

本文将就厌恶相关的心理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一、厌恶的定义和表现形式厌恶是指对某种人、事物或思想的强烈反感和讨厌。

当我们感到厌恶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可以是身体上的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焦虑、愤怒等情绪反应。

厌恶感是人在面对或接触到不喜欢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它与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厌恶的心理机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厌恶是一种保护性的情绪反应。

它帮助我们避开可能对身心健康有害的人或事。

当我们感到厌恶时,大脑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这些反应是大脑对厌恶感的应激反应,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厌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厌恶感的产生通常与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厌恶程度。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吃虫子被视为是一种勇敢和创新的行为,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吃虫子则被视为是恶心和不可接受的。

因此,厌恶感具有相对性,没有客观的标准。

此外,厌恶感还受到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或心理压力较大时,他可能会更容易感到厌恶。

而当一个人情绪积极、心理健康时,他对事物的厌恶感可能会减弱。

四、厌恶感的管理和应对方法对于感到厌恶的人来说,管理和应对厌恶感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接受自己的情绪: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感到厌恶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接受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厌恶感。

2. 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和思考厌恶感的来源和原因。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厌恶,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寻求支持:倾诉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厌恶感的方式。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可以得到理解和支持,减轻内心的压力。

发现心理学在线考试答案

发现心理学在线考试答案

发现心理学在线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人类行为B. 人类心理活动C. 人类生理结构D. 人类社会文化答案:B2. 心理学之父是谁?A. 弗洛伊德B. 威廉·詹姆斯C. 卡尔·荣格D. 皮亚杰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演绎法答案:D4.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情绪和动机B. 感觉和知觉C. 思维和语言D. 社会行为答案:C5.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谁?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华生D. 马斯洛答案:A6.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华生D. 马斯洛答案:C7.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华生D. 马斯洛答案:D8. 人类记忆的三个阶段是什么?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B. 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C. 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D.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答案:C9. 情绪智力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华生D. 戈尔曼答案:D10. 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是什么?A. 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B. 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C. 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以下哪些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A. 生理心理学B. 发展心理学C. 社会心理学D. 临床心理学E. 教育心理学答案:ABCDE2.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A. 认知过程B. 情感过程C. 意志过程D. 行为表现E. 心理发展答案:ABCDE3. 以下哪些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案例研究E. 元分析答案:ABCDE4.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哪些?A. 教育B. 医疗C. 工业D. 法律E. 军事答案:ABCDE5. 以下哪些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A. 行为主义理论B. 精神分析理论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理论E.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ABC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1. 简述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是救助人类压抑情感及暴力倾向的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认为,焦虑、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很多时候是由我们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误解和错误认知所导致的。

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常常陷入消极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体验和行为。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通过调整和改变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使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认知、情感和行为。

第一阶段,即认知阶段,需要人们识别和挑战他们的错误认知和负面思维模式。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见和失衡。

比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必须一直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变得一无所有,这意味着他或她可能存在“完美主义”或“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

通过识别这种思维模式并挑战它,人们可以消除这些错误认知和负面情绪,并开始接受自己和他人不完美的一面。

第二阶段,即情感阶段,需要人们学会接受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倾听他人、理解他们的感受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些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压力、解决冲突,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三阶段,即行为阶段,需要人们将新的思维和情感能力带入日常行为中。

这意味着人们要避免以前的负面行为和想法,并发展新的积极行为和思维模式。

例如,当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取得成功时,他们可能会放弃。

但是,通过应对这种压力和挑战,响应积极行动和方式,则是一种积极的形式。

朗缪尔-欣谢尔伍德机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相关情感和行为的问题。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发展新的积极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杂志阐明人类产生厌恶感的心理机制
据《发现》杂志网站近日报道,一项基于众多互联网用户所进行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人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人物或动物)产生厌恶的心理感受,原因就在于我们害怕这些对象对我们的身体及生活环境构成潜在的威胁或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项网上测试活动由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病研究所下属的疾病防治与病毒生物学研究小组主持。

最新出版的《皇家生物学协会通讯》刊登了上述研究结果。

这项调查请求众多网民进行了相关的图片测试。

测试的过程是:当网民被出示各种事物(人物或动物)的图片时,请这些测试参与者对这些图片的恶心程度作出相应的评价。

这些图片往往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出现,但不会以丑陋(恶心)程度的顺序出现。

这项调查一共出示了4万多幅各种类型的图片。

举例来说,测试者们会先看到一张沾有蓝色污点毛巾的图片,然后再看到一张黄色污点毛巾的图片。

又如测试者们会先看到正在愈合的伤口,再看到正受到感染的伤口。

在看过这些随机出现的图片后,测试者们被要求对这些图片的恶心程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虽然很多图片就是某些疑难病症的发病效果图,但也有不少图片并没有这么明显。

如有两张图片是这样的:一张是空无一人的地铁车厢,另一张图片则是这节车厢挤满了乘客。

绝大多数的测试者表示,那些与传染性相关的事物(人物或动物)的图片会更让人感到恶心。

该测试结果还表明,与成年男性相比,女性和儿童更容易对这些图片产生厌恶感。

测试结果还表明,在许多成年人看来是非常恶心的东西,儿童们却没有这样的感觉。

再一点,进入生育期后的成年男女会更容易产生厌恶感,而随着他
们进入老年时期,他们的这种感觉就会逐渐减弱。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人类学助理教授丹尼尔-费斯勒(Daniel Fessler)对此表示,上述网络调查结果与人类的思维特点相符合。

费斯勒同时还指出,据他所主持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还表明,成年女性产生厌恶感的程度与她们的经期之间也有很大的关系。

(明月、编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