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意见领袖的嬗变

合集下载

近代报刊与民间_意见领袖_的崛起_从传播学的角度试论

近代报刊与民间_意见领袖_的崛起_从传播学的角度试论

力》周刊第 75 期上曾经总结说,二十五年 相当的社会影响。
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
再次,在所谓“可利用的社会位置”方
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 面,近代报刊也为早期的民间意见领袖们提
社 会
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8]。而当时 供了必不可少的机会。按照塞弗林和坦卡德

——










从 传
领 袖
播﹄ 学的
的 角 度
崛 起


一、近代以前民间“意见领袖”的弱势地位
2010/4

按照美国学者塞弗林和坦卡德的看法,成为意见领袖需要
雷 晓
一定的条件,他们在自己的书中概括为:(1)“价值观的人格化

社 会 科 学

体 现( 其 人 为 谁)”:即 意 见 领 袖 在 信 息 传 播 方 面 的 长 处 业 已 形
例[4]。毫无疑问,即使民间人士有可能在 意见,而一旦社会的公共信息体制开始对
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成为某种意见权威,但 普通民众开放,即为民间人士提供了成为
是他们掌握的信息也往往比较有限,缺乏 公共空间中之意见领袖的必要条件。
能力和机会参与公议,更不必说引领全社
首 先,现 代 型 报 刊 面 向 大 众,借 助 这
会范围内的公共舆论了。
一 媒 介,民 间“ 意 见 领 袖 ”得 以 展 示 所 长,
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承认,与官方形成意见
二、近代报刊促成民间 “意见领袖”崛起
制衡,即所谓“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 为谁)”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当然这一代民间“意见领袖”得以出 近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近代以后,国家权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 治理中行政化倾向逐渐压倒了自治化倾向,国家 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托,变地方权威 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分支机构,使地方权威服务于 国家目标的组织机构,并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 围。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国遭遇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第三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以浙南XF村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以浙南XF村为例

江西社会科学2011.11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以浙南XF村为例■任映红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家权力主导阶段,乡村民主萌生阶段,家族文化复兴阶段,经济能人村治阶段。

但是,这四种村治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法治型村治模式。

当前,探索农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就要做到:加强村委会选举的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农民文娱组织,消解村落家族文化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和扩大农村政治资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村落;政治精英;乡村治理模式[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11-0204-05任映红(1965—),女,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社会学。

(浙江温州325035)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浙江基层民主的实践与创新”(编号:2009XZ45)、温州文化研究工程“地方性知识语境下的农村政治发展研究”(编号:WYK11160)的研究成果。

村落是当今农民最为基础性的生活区域,在这一基本生活空间里,中国的大多数人口以地缘血缘为纽带集合成一定的社会群体,世代繁衍生息。

村落政治精英指的是在村庄中发挥着领导、决策、管理作用的村干部。

本文立足田野调查,从一个村落的视角,观察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更替的几个阶段及内在影响,希望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

XF村是浙江温州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2009年,XF 村全村465户,总人口2012人,其中村民代表44人,党员63人。

村里有大中小企业近200家,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是远近闻名的汽摩配专业村,2007年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XF村是一个主姓宗族村,陈氏占总户数的48%,王氏占总户数的24%,金氏占总户数的7%。

它与单姓宗族村落不同的是,宗族内部有亲和力,但宗族之间却会发生诸多利益资源(主要是权力资源)纷争,各大姓常会不由自主地卷入以“谁在这个村说了算”为目标的村落政治权力的角逐中。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

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及改革思路由于我国企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税被全方位取消,导致我国的基层人民政府在针对乡村旅游资源汲取的合法性也在理论上被彻底打破。

税费制度改革后,我国在乡村治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导致了中国乡村治理方面陷入困境。

例如:乡镇政府在管理职能上的存在谬误,农民经济利益表达机制的缺陷,政策的执行没有落实,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等等……所以,乡村治理的改革分为五个步骤:第一,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第二,积极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切实服务百姓;第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四,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第五,要全力的规范好社会民间组织的发展,这对乡村治理的改革至关重要。

标签:乡镇政府;农村;乡村治理1、引言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变革中国的农村老龄化显现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资源的流失,所以他们在应对生活生产中的困难时,都难以独自承担。

如果我国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全方位的的覆盖到农村,那么他们承担不起的突发灾难发生时,只有依靠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的帮助与扶持,现在的乡村社区内部还是四分五裂,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1.2、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及启示乡村治理体系结构的形成在于企业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中的治理主体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乡村经济的发展前途、模式进行分析后共同构建而成。

从1950年至今,我国的农村治理结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区- 乡(村)- 组”结构(1950- 1953年);第二阶段“区- 乡- 组”结构(1954-1958);第三阶段“人民公社’的系统架构(1958年至1982年),以及到现在的第四阶段“农村政治”结构(1983年- 至今)。

中国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结构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他在告诉我们:现中国的发展大环境下是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构建乡村治理结构要不断的推陈出新,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城乡和乡村特色社会的治理共同稳步发展2、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曾今有位学者张鸣[1]认为,造成现在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遗留给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历史上的农村自治倾向于听从基层权力,派发任务完成任务的方式,目光之集中在税收和秩序问题上,导致执行效率低下,结构饱和。

现代化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现象

现代化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现象

摘要: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村民自治现象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带村民自治色彩的“乡里制度”,经过封建时代,民主革命时代和建国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尤其是到1988年村民自治普遍推行以后,发展更为迅速。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村民自治;发展历程;现代化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自治的区域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处理好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管理。

因此,村民自治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村民个人的事情由村民个人自主处理;二是村民集体的事情由村民集体商议处理;三是有关村民个人和集体的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非依法不得进行干预。

中国的村民自治现象历史悠久,从西周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间几经曲折,可以说是一部由原始民主向现代民主迈进的历史。

一、村民自治现象的发展历程中国带有村民自治色彩的“乡里制度”最早发源于西周时代,西周时代出现了“乡里制度”即“邻三为朋,朋三为里”,“国设六乡,乡在郊内”,“乡”的层级相当于现在的省市,而“里”作为“乡”下面的自治组织,对所管辖的村民的重大事务进行管理。

不过这一时期村民自治还“名不副实”因为这一时期的村民还没有自主处理事务的权利,权力主要集中在“乡”这一级;到了秦汉和隋唐时期,“乡”的级别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确立的乡官制度,由管理向职役的角色转变,“村”制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由“属县于每村定有力人户充村长”[1]负责管理村级事务,这时对村民的管理更加细化,但是这时村民的自治权主要掌握在村官手中,村民只享有推举村官的权利;到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中央加强了对“村”级的控制,出现了保甲制度,所有权力收回中央,封建时代的这种原始民主遭到了进一步的弱化,可以说整个封建时期,村民处于“原始民主时期”,村民没有自治的权利,但是“乡里制度”这种自治组织模式的出现,或多或少地推动了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威在基层政治中的变动趋向_以晋西北乡村为例

20世纪20_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威在基层政治中的变动趋向_以晋西北乡村为例

其父在兔 坂主村 当村长, 与区 长关系好, 在全区地位高。
受村长、小商人。
临县乔先生 五寨温先生
民 国 25 年当 村 长后, 地 位 提 高 到全村为之崇拜而畏惧的程度。 村 副, 当 地人 称 山大 王, 没 人 敢 惹。
临南王先生 名中医, 连任本村两任村长。 宁武丁先生 当村长两年。
交城武先生 富商 有 钱, 操 纵 区 公所, 当选 宁武丁先生 省议员 , 在太 原政界 与本地 有威
— 103 —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年第 3 期( 总第 152 期)
重要区域。“村制”的实行, 意味着国家行政 力量向基层社会的大规模渗透, 这一行政 力量的扩展对士绅在草根社会的统治模式 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引起了何种变化, 其动 因是什么, 以及这种变化导致士绅在国家 与社会中间环节所呈现出的角色特征等一 系列论题, 是本文的主要关怀。笔者拟以晋 西北乡村社会为例, 以士绅声望获得方式 的转变为切入口, 对这一论题展开论述。
五寨蔚先生 岢岚段先生 神医卖药, 包税。 公正、清高、有学问。 村长、区长、公道团长。 为人正直, 不借势欺人。
根据上表所列, 我们再来审视通过传 统方式获得声望的士绅与“权力资本”的关 系。如表中所示: 部分士绅的社会声望源于 行医、写状子等传统职业, 但他们社会地位 的确立与“权力资本”并非毫无牵涉, 如“临 县士绅郭效业, 在曲峪、兔坂市镇经济上很 有实力, 且文化程度高, 社会活动能力强, 但本人最得意的是当过村长, 老百姓信仰 他; 士绅郭俊选, 不仅由于会写状子, 也因 为 当县 政 府 科 长 而 在 晋 西 一代 很 有 名 气 ”〔10〕。由此, 对于部分士绅而言, “权力 资本”则是增加其社区声望的重要砝码, 并 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引以自豪的地位象征 资本和奋斗目标, 这一现象进一步表明乡 村 精英的身份由士绅向“权绅”转变的趋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61 2010/06/中 总第293 期
国家建构:乡村治理变迁中的政府主导性
从特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过程,始 终贯穿着政府的领导和主动推动,是一个政府主导的过 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力集中的国家中,政府在农
责 编/武 洁
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这集中表现在: 供给乡村治理及其创新的制度。任何一个时期的乡
村治理均以一定的制度为依据,任何一场乡村治理的创 新和变革同样也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根据。这些制度都是 由政府建构的。具体地说,乡村治理及其创新的制度供给 者,或者说建制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权力机关 和行政机关。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制度依据,首先来 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然后是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政策,由 此形成两个层级的乡村治理及其创新制度的基本架构。
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害,乡村治理变迁遭遇阻碍。反之,当 政府的变革决策和行为与农村社会实际相适应,符合农 民意愿和利益要求时,乡村治理变革往往会得到广大农 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比如: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村 民自治等社会变革,正是与农民群众的意愿相合,代表了 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空 前支持,实现了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领导乡村治理变革过程。任何一场重大的乡村治理 变革行动,均需要有一个领导核心和组织力量。从土地改 革和农会建设到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于错 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直至最终实行农村改革,推行家 庭承包经营和村民自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一 不是在有关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的发动和领导下展开 的。在各地的乡村治理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扮演着 领导者的重要角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动员力和控制 力。
从集权管治到分权民主。一元治理模式势必导致乡 村治理的高度集权,并且最终导致领导者个人的高度集 权。改革以后,特别是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和村民自治 制度以来,乡村治理逐渐开始分权。主要表现在:(1)党政

聚焦农民新质与农村蜕变——韩永明近作论

聚焦农民新质与农村蜕变——韩永明近作论

聚焦农民新质与农村蜕变———韩永明近作论■余存哲 现代化语境下的农民与农村在文学史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文化审视。

启蒙范式下的鲁迅、丁玲、高晓声等人以国民性批判为主旨关照农民的主体人格。

审美范式下的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人则以乡土乌托邦为梦想憧憬农民的理想生活。

二十世纪初的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看似迥然有异,在看待农民的视角上实则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将农民作为静态的文化镜像来处理:或是无法离开乡村走向城市,或是只想固守田园远离城市,或是短暂踏入城镇但并未留下任何有益的文化痕迹。

然而,农民的主体精神与农村的历史图景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如何动态地审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农村的蜕变成为当代作家思考的重要问题。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城乡生活方式的对峙与交融,如何展示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的新变和农民的新质,成为小说叙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韩永明一系列中短篇农村小说回应了上述历史问题。

当我们观照韩永明小说时,得把它放置到九十年代以来的乡村叙述的视野之中。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乡村小说中的农民在面对城乡差距拉大、城乡界限打开的现实后,无法排解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过这种心理落差很快被“进城”的欲望所填满,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无边焦虑。

因为“处于具有漫长历史的城乡分野中的农民,其身份地位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所确定。

旧有户籍制度维持的城乡分野一旦被打破,乡下人作为剩余劳动力被纳入了都市化的目标,进了城、懵懂地遭遇了现代性,但没有获得和先行现代化的城里人平等的身份地位。

为确立新的身份和主体地位、抵御客观上必然遭遇的遏制,主观的自觉抗争愈显重要。

”不过,吊诡的是,农民的这种焦虑更多时候并非是为了摆脱物质的匮乏或者身体的疼痛,而只是被动盲目地想要融入到城市空间。

许多小说表现了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机械式欲望机器的主题。

刘庆邦《到城里去》中的乡村妇女宋家银,孙惠芬《歇马山庄》中的小青,都可以说是盲目进城毫无自主思维意识的典型代表。

意见领袖转型研究

意见领袖转型研究

意见领袖转型研究作者:温暖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摘要】处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新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以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当然,意见领袖在社会化媒体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章通过比较传统意见领袖和社会化媒体中意见领袖,进而来研究微博中意见领袖的转型。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意见领袖;微博一、意见领袖在《人民的选择》的这项实证调查报告中,出现了“意见领袖”这个名词以及概念的界定,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其进行分析。

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以宣传大众传播为主题,对选民如何投票的意向作的实证调查。

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①”。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举中做出决定》中曾提到,意见领袖具有灵活性,常常不会刻意地施加影响,反而造成接受者防御性降低,容易受到影响。

他们还提到一种极端的情况,有些选民是被朋友拉到投票站直接投票,人际影响根本未经过信息认知和态度转变过程就直接产生作用。

人际关系除了作为信息渠道产生影响外,还是社会压力的来源和社会支持的来源。

二、传统意见领袖研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定是非常大的,而且接触面也一定要广。

我们通过对传统意见领袖的研究发现,在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在政治问题领域中出现了意见领袖的存在,这些人确实对信息的接触度还是敏感度都比普通大众强得多,他们能接触到普通大众所不能触及到的信息层面。

所以作出了这样的一种推测:信息的流通不是直接流向大众,而是先由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方式获得信息之后再传递给普通大众,也就产生了两级传播的概念:即“大众传播到意见领袖再到一般受众”。

这就是两极传播概念的产生。

现如今由于网络世界的发展,也就导致了意见领袖的难以控制性,很难准确地控制意见领袖的想法。

意见领袖在各个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不一定全是要求有社会地位、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要求者三方面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

意见领袖的存在,使大众媒介更准确地捕捉到受众定位。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 “意见领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 “意见领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意见领袖”研究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乡村社会的人员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以“意见领袖”理论为出发点,梳理了近现代乡村“意见领袖”的变迁,重点分析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乡村新生“意见领袖”,提出“意见领袖”在城乡变迁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标签:城市化;意见领袖;乡村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大地沧桑巨变,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曲折、艰难而反复。

城乡社会之间,人口、阶层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爆发状态。

与中国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相伴而生的乡村社会的“意见领袖”群体也发生着变化。

在当代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打上时代烙印的乡村“意见领袖”必然作用于新的时代。

在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认识并有效地发挥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是值得学术界思考的课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意见领袖”的嬗变“意见领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两级传播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由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书中最先提出的。

他提出:“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

”即信息的大众传播途径不是将信息直接由大众传媒流向广大群众,而是由大众传媒先流向一部分人,由这部分人对信息进行选择、解释、加工后再流向广大群众,这部分人就是“意见领袖”。

(一)近现代乡村“意见领袖”的变迁近代的城市化主要发生于1884年至1949年。

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和动荡。

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呈现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意见领袖有很大的变化,且相对复杂。

1.城市化进程中常态乡村“意见领袖”(1)乡村社会管理者与乡村精英向来都是乡村“意见领袖”的主要构成者。

所谓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强干的人”。

在历史上,除了偶然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被精英统治着。

1949年以后的农村“意见领袖”大多都由这些乡村精英组成。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农民逐渐意识到谁拥有信息并能驾驭信息,谁就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意见领袖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意见领袖在农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叶春丽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0期[摘要]意见领袖的识别和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农村社区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丰富现代农村治理的实践和理论。

本文以红塔区为例,分析红塔区意见领袖的分类、特征、作用及形成的原因,提出运用意见领袖的策略,为红塔区建设农村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意见领袖红塔区农村治理[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34-02一、研究的目的农村社会治理中,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的发现和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信息传播的效率。

科学梳理新农村社会信息传播网络,对农村“意见领袖”进行划分,明确“意见领袖”在农村信息流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以红塔区为例,描绘出农村“意见领袖”的整体特征,并提出影响他们的传播策略。

二、研究内容(一)红塔区农村“意见领袖”基本情况1.内部特征课题组通过数据分析,红塔区意见领袖在年龄层次上,集中45—55岁,占59.8%;性别上,男性占87%;学历以初中为主,占79%;在个性特征上,红塔区红塔区意见领袖表现为热爱社交活动、喜欢关注国家大事、乐于和身边的人分享信息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外部特征红塔区辖9个街道办事处,2个自治乡。

在各个街道办事处都有不同类型意见领袖的分布,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主要从事工业占39.5%,商业40.3%,建筑业8.8%,交通运输业5%,农林牧业5.1%,服务业和其他1.3%。

家庭年收入8—15万元的占65.9%,15—20万元的28.1%,20万元以上的占6%。

因为各个街道办事处和乡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历史不同,意见领袖所属于的行业略有差别,收入也有一定的差距。

3.“意见领袖”的划分目前,红塔区农村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主要有农村基层党员、在任的村干部、非在任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蹲点的乡镇干部、私营企业主、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

制度变迁与村干部角色演变

制度变迁与村干部角色演变

制度变迁与村干部角色演变李志军摘要:通过历史考察认为,总体性社会时期村干部是政府代理人,过渡时期演变为村民代理人,乡政村治时期异化为谋利型代理人。

农村制度变迁影响了村干部角色的演变,不同方式的制度变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干部角色的走向。

今后农村制度变迁必须考虑其对村干部思想与行为可能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制度变迁;村干部;角色演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制度进行了多次变迁,伴随着制度变迁农村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为了了解制度变迁对村干部角色演变的影响状况,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农村制度进行了考察。

建国后我国农村制度有几次大的变迁:土改制度、合作社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制度等,为了符合历史发展脉络,笔者将这些农村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总体性社会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过渡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乡政村治时期(村民自治制度确立至今)。

1 总体性社会时期:政府代理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时间,我国农村制度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产权制度,无论土改制度、合作社制度还是人民公社制度都与产权密切相关。

建国初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我国的土地制度首先进行了变革,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改运动采取政治动员的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大力的支持,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最初目标。

土改后,农村开始实行合作社制度。

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再到高级合作社,合作社经历了农民由自愿到强迫的过程。

为了推进合作社制度,乡村干部做了大量动员工作,甚至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迫使农民参与合作社。

在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的努力下合作社制度的推行很顺利,到1956几乎所有农村家庭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

1958年在中央的推动下,人民公社制度在农村广泛实行。

人民公社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干部基本由上级任命或委派,国家的权力延伸至乡村的每个角落。

在政治第一的口号下,村庄的大队长、生产队长等村干部几乎完全按照上级的精神来开展工作,成为下达和执行国家政令的腿脚。

农村土地整治冲突中农民“意见领袖”的产生机理分析——基于“智猪博弈”模型的启示

农村土地整治冲突中农民“意见领袖”的产生机理分析——基于“智猪博弈”模型的启示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14期(总第442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整治活动应当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此之前的相关活动中出现土地整理、土地改良、土地开发等多种概念表述,一直到2012年国土部颁布《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年-2015年)》,才正式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统称为土地整治。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被不断放大,有基于此,我国政府尝试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我国将大规模推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

但是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的实施给当地居民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无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冲击农村传统观念造成村民心理恐慌,导致大量农民维权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智猪博弈模型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近年来,其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如将该模型用于研究京津冀城市群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博弈过程、一带一路合作者间的关系等。

现有学者对于农村土地整治利益冲突中农民“意见领袖”的产生问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则尝试运用该模型分析农村土地整治活动引发农民维权活动中“意见领袖”的产生问题。

1 “智猪博弈”模型智猪博弈模型讨论的是两头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猪,其中一只是大猪,另一只是小猪。

他们从同一个食槽获得食物(看做二者的共同目标收益)。

在离食槽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个控制食物进出的按钮,每次按按钮食槽内就会出现10单位的食物。

但过去按开关需要消耗2单位食物的能量(看做成本)。

两只猪都可以选择等待或自己去按按钮。

由于体格上的差异,在大猪选择自己按按钮,小猪直接守在食槽边等着食物的情况下,大猪按完按钮回到食槽可以吃到6单位食物,在扣去2单位成本后,大猪的净收益是4,而小猪可以获得4单位食物的净收益(消耗为0单位);若小猪去按按钮,而大猪待在食槽边,由于大猪体型大可占得9个单位的净收益(消耗为0),小猪只能取得剩余的1单位食物,扣去2单位成本后的净收益是-1;若两只猪一起去按开关,则大、小猪可分别获得7单位和3单位的食物收益,一同扣去2单位成本后,二者分别获得5单位和1单位的净收益;若两只猪均等待,那么他们既没有取得食物,也没有消耗任何成本,均为0收益。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占据主体的职役制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才被逐步 打破,自此中国乡村治理的基层自治模式正式开 启。
PART
02
转向: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PART
02
转向: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一)清朝中后期国家权力向乡村 基层的渗透
• 佐贰官开始大幅度地从县城移驻 乡村,并在乡村新设置了若干佐贰 官并各自划分辖区
保甲制度开始实施
北宋中后期开始,乡里制逐步发生了 较为重大的变化,直到王安石变法, 保甲制度开始实施。。
PART
01
(三)职役制的发展成熟阶段(北宋中期———清朝中期)
发展:从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乡官职役化趋向
到北宋中期得以正式确立,其标志就是王安石变 法推行的保甲制度取代了以前的乡里组织。
最主要的特点:以地方乡绅为主的基层自治
• 与知县异地而治的巡检司从清代 前期的裁撤趋势中逐步转为增置, 直至乾隆年及其以后才趋于稳定
(二)民国时期乡村治理的“专政模式”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国一直 处于动荡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 政权更迭。
总结
总体上讲,民国时期各阶段政权 自上而下推行的所谓国家政权建 设与乡村自治重建运动,本质上 其实是破坏了传统社会的自治之 道,但也并没有建立起国家权力 主导的公序良俗,反而陷入了一 种“专政劣治”的困境之中,让 底层乡村社会更加混乱。而伴随 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 立,我国乡村治理模式也即将拉 开全新的变革。
姓名
目录
DIRECTORY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转向: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革命: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现 代化迈进
PART
01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变迁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7试题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7试题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2021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阐述类文本阅读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伴随着势不可挡的能耗增长,再加上全社会对环保、节约和生态建立的迫切要求,绿色存储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成为必然的选择。

不断增长的存储能耗问题,只能通过创新的绿色存储技术才能有效解决。

绿色存储是指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出发,用来设计消费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进步存储设备性能的技术。

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是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消费更低能耗的存储系统或者组件,降低产品所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

其最终目的是进步所有网络存储技术的能源效率,用最少的存储容量来满足业务的需求,从而消耗最低的能源。

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存储系统最终是存储容量、性能、能耗三者的平衡。

绿色存储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贯穿于整个存储设计过程。

包括存储系统的外部环境、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

绿色存储技术更是包磁盘和磁带系统设计制造、效劳器连接、网络架构、文件效劳和存储应用软件、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和基于磁带的备份等各个方面的存储技术。

目前,常用的绿色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架构优化技术以及存储分层化管理等。

如今节能环保的理念已深化人心,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绿色环保不断努力和无私奉献。

关于绿色存储技术的研究正成为整个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

各国政府纷纷牵头推动,厂商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响应。

从2021年开场,在每年的全球存储行业的盛会SNW(storageNetworkWorld)大会上,绿色存储技术都是最大的热点。

在2021年,SNW大会更是建议成立了以促进能源效率以及厂商间的技术交流,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数据存储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目的的“绿色存储促进组织",其成员囊括戴尔、惠普、lBM、微软、Sun等业界主流厂商。

他们相继推出了包括存储硬件和存储软件在内的节能、环保型的存储解决方案,用绿色存储构建绿色数据资源中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须和必然。

现代化视域下农村治理转型困境研究论文

现代化视域下农村治理转型困境研究论文

现代化视域下农村治理转型困境研究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伴随着中国近百年的改革开放和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各种现代理念、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及市场经济在内的现代性因素持续作用于农村,现代化这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善的同时,也让农村的种种矛盾纠纷越来越复杂。

开放多元的乡村社会使传统威权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日益消解,自上而下的法律和制度安排在缺乏本土资源支撑的情况下越来越难以为继,传统文化和地方信仰被严重挤压而再难有生存空间等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当代农村社会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当年生活条件艰苦时的问题少。

一、现代传媒进村――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手机、电脑、有线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在农村的普及正逐渐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注入新的内容。

对于接触新媒体的农民来说,网络开始呈献给他们一个完全不同于农村生活的新世界:带有强烈消费主义的广告和时尚进入村民的视野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富有娱乐性质的各种电子游戏和影视节目使村民的闲暇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全面精准的大数据和及时便捷的信息渠道为村民了解经济行情和寻找销售渠道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使农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长期以来缺乏变化和革新的农村地区注入了具有时代内涵的东西,为推动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真正实现从“臣民”向“公民”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契机。

互联网的到来可以说为农民提供了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化百科全书,一方面农民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完成公民常识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也为身处熟人社会的村民提供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言论平台和监督政府的有力武器。

村民可以通过市长热线,12315,政务直通车,官方微博、书记信箱,省长信箱,市长信箱等等各种网络渠道对身边的违法乱纪现象进行匿名举报并要求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意见领袖的嬗变
作者:周蓉蓉, 彭光芒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名:
安徽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37(14)
引用次数:0次
1.彭巧莲.王志霞积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 2006
2.彭光芒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7)
3.宋海燕"意见领袖"新探[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4.周向红.徐翔意见领袖: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1.期刊论文彭光芒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7)
农业科技传播属于多级传播模式,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征及其在科技传播中的影响,并就培养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2.期刊论文孟曰.彭光芒.MENG Yue.PENG Guang-mang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华中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社会地位、优越的经济条件和阅历丰富、社会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阔的特点.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能起到政策的宣传者和解读者,新技术、新品种试用的先行者、引导者和示范者以及文化的引领者和造就者的作用.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nykx20091418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