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建设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本文通过对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的专题调研,了解发展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就如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探索一种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美好乡村城乡一体化新农村
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分析
1.美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这一历史过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逾越的。
城市与农村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当我们提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时,这不仅有利于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农村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导致我们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严重不均衡。
这种差距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另一方面也阻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正视城乡一体化这一宏观背景,这不仅仅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还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2.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
2012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标志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省掀起了全面建设安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这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美好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着眼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自然层面,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做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改善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树立起全新的生活理念,使广大农民感受到美满和幸福。
二、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调查
1.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用规划指导行动,实现发展的一体化。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芜湖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
2013年重点建设了5个重点省级示范村;2014年将建设13个美好乡村中心村,目前正按期推进。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投放到美好乡村
建设点,目前已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963.1万元。
坚持产业支撑,夯实保障基础。
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充分就业、创业;围绕农民转移到开发区企业、高效农业基地和公司、三产服务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同步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规划。
同时,按照“党政推动、企业自愿、部门扶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安排县党政班子领导、县直部门与村企共建挂钩联系,加强工作指导,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由“建设美好乡村”转向“经营美好乡村”。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我县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编制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谋划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在美好乡村建设点试点、示范、推广“农家乐”经营模式,制定帮扶联系、资金奖补、税费减免等政策,着力推动“农家乐”发展。
积极探讨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拟定我县美好建设的“五个一”新路子,一张蓝图、一个网站、一条线路、一个思路、一套机制。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点“农家乐”、“农家客栈”等试点,在六郎永太中心村建成了全市第一家农村养老中心。
制定帮扶联系、资金奖补、税费减免等政策,积极建立试点、示范、全面推广的发展模式。
同时,立足全县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围绕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垂钓休闲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开设了春季踏青、夏季观荷、秋季采摘和冬季养生四季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开设县美好乡村旅游网,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2.芜湖县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审批程序繁琐。
各中心村规划文本已编制完成,目前6个中心村文本已通过专家评审会,还需通过县规委会审批、市级示范点报市规划局审核和市规委会审批,时间耽误,影响下一步工作开展。
2.2部分建设点整治资金需求较大。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资金供给之间缺口大。
由于很多农村基本没有或者很少有集体经济来源,资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这就造成项目启动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后续工作。
2.3思想观念的落后。
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又少部分干部群众主体意识模糊,不能实事求是的开展工作,缺乏调查研究,思维方式固化,缺少大胆创新,工作较为被动。
思想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总是强调客观困难,建设工作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1.在城乡一体化引导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不是简单的把村庄进行粉刷翻新,也不是单纯的把农村分散的人口集中起来居住生活,它的主导思想是为了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最终实现集约化经营。
它的实现原则是以农民自愿为主,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实现农村社区化之后,农民除了没有远离土地,还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建设初期,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样去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如何整合使用农村的路、水、田、林、村等项目资金,尽快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规划中得以明确。
2.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培育良好生态品质。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生态品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要重点要推动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生态保护观念,要坚决淘汰掉生产资源消耗大、生态影响大的落后产业。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乡村的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3.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
乡村之所以秀美,主要体现在它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每个村庄都以此为目标,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
各村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村庄整治和建设时坚持以自我特色为主,有的适合生态旅游,就要在“游”字上下功夫,发展乡村旅游;有的村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古村落文化,就要在“古”字上做文章,挖掘文化内涵;美好乡村建设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搞一个模式,防止“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面貌重现。
4.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美好乡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既是建设的实践主体,同时又是受益主体。
因此,建设美好乡村时,我们要积极收集民情,充分尊重民意,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要学会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用群众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农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立华,陈洁,刘雪芹.基于元分析的城乡一体化评价:2004-2011[J].统计与决策.2012(17)
[2]马杰.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5)
[3]裴凤琴.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02)
[4]陈文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0)
[5]陈叶龙.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规划师.2012(10)
作者简介:朱剑玮,男,(1983-),安徽芜湖,讲师(中级),本科,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