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辛棄疾詞兩首》導學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准確認讀和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準確並流利地誦讀這兩首詞,體會詞的聲律美。

3.嘗試背誦《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通讀全詞,結合注釋,給下列詞語注音。

遙岑()玉簪()螺髻()鱸()魚堪膾()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釋下列詞語遙岑遠目:玉簪螺髻:斷鴻:風流:膾:北顧:倩:可堪:揾:烽火揚州路:【課堂探究】一、為了聲韻和諧,詞中多有語序倒置的句子,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誦讀幾遍,體會其表達效果。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二、小組誦讀——班級展示【當堂檢測】一、聽寫下列詞語二、背誦《水龍吟》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賞析《水龍吟》,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觸的意境。

2.能準確說出詞中的典故,並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誦並默寫《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背景介紹辛棄疾於紹興十年(1140)生於被金人佔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

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

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

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

《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時年35歲。

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

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

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複國。

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

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二、閱讀全詞,結合注釋,回答下列問題。

1.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 》 导学案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第1页 共6页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 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高二语文YW—2015—02—003《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编写人:张晓灿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9—14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3、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学习过程】1、自主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孙仲.谋2、结合《水龙吟》具体词句分析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水龙吟》的下阙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这种手法叫做什么?4、在《永遇乐》中,辛弃疾采用了哪些典故?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志?5、怎样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课后检测】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熟练地背诵、默写词作。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借古讽今手法,总结典故,分析其作用。

(3)激情投入,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词作,结合课下注释明确相应的典故,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考使用这些典故的作用,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

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

(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本文导航1、首页2、本文分析3、第二课时4、苏轼和辛弃疾5、课本原文6、同步练习题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因此,各位老师要特别重视,为了能够很好的帮助各位老师备课,我们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介绍【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一、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而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与苏轼并称“苏辛”。

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

作品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一、写作背景:《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

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非常郁闷。

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

《永遇乐》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此时已66岁。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他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6.辛弃疾词两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不免局促辕下。

(王国维)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2(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二)【知识与能力】1、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2、积累辛弃疾的经典词作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辛词展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角度、全方位领会词人的伟大情怀【自主探究】一、它山之石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4)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4)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马建民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 :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 )揾英雄泪()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2.6 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必修4)

《学案导学设计》高二语文配套课件:2.6 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必修4)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6 课 辛弃疾词两首 ——英雄热血丹心
【学习重点】
本 1.记:积累字词名句,背诵这两首词。

栏 2.读:反复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品味重点语句,领悟词的内涵;


了解词的用典;感受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理解词人所抒发

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3.练:学习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4.写:学习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以“爱国”为中心,写一个作文
——屈原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本 3.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秋瑾

栏 目
4.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开 关
——吉鸿昌
5.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
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
祖国。
——(匈)裴多菲
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树犹如.此: 动词,像,如同
(5)如坐 孔须 明臾 真, 神沛 人公 也起 ,吾如.不厕如 :.动也词:,动到词,,往比得上,赶得上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 连词,假如,如果


目 开 关
倩何.人唤取:疑问代词,什么 (6)何开 正襟国危何.坐 茫而然问:客副曰词:,“多何.么为其然也?”:疑问代词,
为什么
今日之事何.如:疑问代词,与“如”连用,表示“怎么样”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佳句熟背】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人教版必修4)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人教版必修4)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人教版必修4)《辛弃疾二字》指导案例第一类[学习目标]1。

本课生词读写的准确认2。

准确流利地朗读这两个单词,并体会它们的声音和节奏之美。

3.试着背诵“水龙隐”[自主学习]1。

通读整个单词,并在下面的单词上做注释遥岑、玉簪、乌鳢、鲈鱼、鱼、鱼、歌舞厅、狼府、狐狸庙、佛寺(2)说明如下文字:姚岑元:玉簪髻::浪漫:陆::钱:柯坎:路、烽火:1。

为了声音和韵律的和谐,在单词中有许多逆序的句子。

试着找出下列句子中颠倒的词序,读几遍,体会它的表达效果1。

遥岑园眼,献愁为恨,玉簪髻2.永恒的江山,英雄在孙仲谋无立足之地3.四十三年了,我仍然记得我看它的时候。

那是扬州路的烽火。

4.故国赋格,多情应笑我,早生法华第二,小组阅读——课内展示[课堂考试]第一,听写下列单词-1-2,背诵“水龙隐”[学习目标]1。

欣赏“水龙隐”,用联想和想象去理解意境,感受和场景完美的结合。

2.能够准确说出词语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3.默读并写“水龙隐”。

[自主学习] 1。

背景介绍:辛弃疾生于山东绍兴10年(1140),为晋人所占据。

北宋灭亡已经13年了辛弃疾21岁时,金主严入侵南方。

他借此机会组成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来对抗金牌。

然后领着人去了南宋《水龙隐》写于惜春元年(1174年),辛弃疾35岁被任命为建康江东绥靖部顾问。

此时,他已经带领军队到南宋十多年了,但还没有被政府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几个特殊的身份,这使得法庭不能信任他。

第一,他是官员金的后代。

第二,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第三,他是一个坚定的鹰派辛弃疾的三重身份违反了当局的禁忌。

因此,法院只给了他一些地方官员,绝不会让他带领军队去抵抗犹太复国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深深的沮丧,充满了愤怒和不公正。

当我登上宴亭,以解除我的悲伤和无聊,我充满了无限的情感面对这个伟大的国家。

因此,我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诗。

第二,读完整个单词,用评论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部电影中的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124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1243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准确并流利地诵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声律美。

3.尝试背诵《水龙吟》。

【自主学习】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课堂探究】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小组诵读——班级展示【当堂检测】一、听写下列词语二、背诵《水龙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自主学习】一、背景介绍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021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1(新人教版必修4)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认读和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准确并流利地诵读这两首词,体会词的声律美。

3.尝试背诵?水龙吟?。

【自主学习】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以下词语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释以下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风流:脍:北顾:倩:可堪:揾:烽火扬州路:【课堂探究】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以下句子中语序倒置的局部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二、小组诵读——班级展示【当堂检测】一、听写以下词语二、背诵?水龙吟?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自主学习】一、背景介绍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阅读全词,结合注释,答复以下问题。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马建民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
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3、写下你的疑问: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
(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3、总结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三、自测训练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
上阙用了、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

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②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下阙: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导学答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学案导学答案
一、1、字幼安,号稼轩,以豪放为主。

2、zān,jì,kuài,wèn
二、1、(1)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

(2)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2、(1)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三、1、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比喻。

2、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一、1、孙仲谋( móu )舞榭(xiè)巷陌(mò)金戈(gē)元嘉(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 )可堪(kān)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张浚(jùn )王玄谟( mó)
2、风流:
寻常:平常。

草草:草率。

北顾:北望。

可堪:不忍。

二、(二)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①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②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