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话“创新”

合集下载

浅析《说文解字·月部》

浅析《说文解字·月部》

浅析《说文解字·月部》《说文解字月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汉语辞典,于春秋战国时期由著名语言学家、诗人、思想家屈原编写。

它历史悠久,文字精辟,格言形象,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对汉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基于《说文解字月部》,深入浅出地分析屈原的语言创新成就。

首先,《说文解字月部》中的月令启发屈原在文字创造方面的突破。

《说文解字月部》将全月令分为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编纂以此记录一定的词语及其解释。

据记载,屈原想象一整年的月令由此而生,并将十二个月令关联起天文和气候,从而给月令命名不同的字符,使每个月令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他有效地将原有的语言资源和文化传统创新结合起来,成功地完成了月令的概念的创造。

其次,《说文解字月部》屈原创新的方法编纂了一些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文字。

比如,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月令字“朔”,将其定义为“月初发生的一切现象”。

屈原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月令用字很好地概括和表达出来,而且也充分地反映了他对月令的思考,从而为推动汉语词汇更新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另外,屈原还创造了几个月令词,用字来指代“易”、“文”、“坤”、“革”等字的含义,承载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意义,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也为更多的表达方式开辟了道路。

最后,《说文解字月部》中收集的言论启发屈原在语言创新方面的重要贡献。

屈原发明新的词语、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句子结构,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能力。

他把中国古老的语法理论和一些新颖的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新的语法规则,进一步拓展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为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发展做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

总之,屈原在《说文解字月部》中,以月令为突破点,创新了一系列新词语、新表达形式和新语法规则,为汉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文字创造和语言创新工作,对中国汉语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令人钦佩不已。

儿童识字启蒙,橙橙说文解字

儿童识字启蒙,橙橙说文解字

儿童识字启蒙,橙橙说文解字儿童识字启蒙,橙橙说文解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重视,儿童识字启蒙教育成为家长普遍关注的重点。

识字是孩子语言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键,而橙橙说文解字则是一种创新的儿童识字启蒙方式。

本文将从橙橙说文解字的理念、实施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这一方法对儿童识字启蒙的积极作用。

1.橙橙说文解字的理念与特点橙橙说文解字是一套针对儿童设计的识字启蒙教育方案,其理念是通过图画和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汉字。

橙橙说文解字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

橙橙说文解字采用生动有趣的图画和寓言故事,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激发孩子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关注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橙橙说文解字突出了对文字的理解,通过图画和故事的解读,帮助孩子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内涵,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再次,以游戏为媒介促进学习。

橙橙说文解字将识字启蒙教育与游戏相结合,通过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游戏形式,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知识。

最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橙橙说文解字倡导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识字教育,通过共同的话题和活动,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橙橙说文解字的实施方式为了让儿童更好地学习橙橙说文解字,实施方式也需要得当。

下面是一些推荐的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橙橙说文解字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内容,让孩子能够逐步掌握不同水平的识字知识和技能。

其次,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家长和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再次,结合图画和故事进行识字教学。

北师大数字化说文解字

北师大数字化说文解字

北师大数字化说文解字北师大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是一个创新性的数字化学术项目,旨在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古代《说文解字》一书的内容数字化呈现,以此促进古汉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编纂的一本详细解释汉字意义和构造的辞书,被誉为汉字研究的百科全书。

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的开展使得古代汉字文化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传统的研究方式需要研究者亲自查阅古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通过将《说文解字》的内容进行扫描、文字识别和数据库构建等技术处理,使得研究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获得所需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项目还采用了大数据分析、三维可视化和网络共享等方法,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和立体化。

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便捷的研究工具,更重要的是恢复和传承古代汉字文化的智慧。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通过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汉字的来源、演变和内涵。

这对于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字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也为教育和普及汉字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数字平台的优势,项目可以将古代汉字文化的知识向更多的人进行传播,满足公众对汉字学习和文化了解的需求。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的推出将汉字文化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北师大数字化说文解字项目是一项具有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的学术项目。

通过数字化手段,项目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研究工具,促进古汉字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同时,项目也为汉字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一项目的推出无疑将促进汉字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及加强中外交流和理解。

数字化《说文解字》

数字化《说文解字》

数字化《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著作,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将《说文解字》数字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使用和了解,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数字化《说文解字》需要对其文本进行扫描和转化,将内容转换为数字化的文本格式,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存储。

同时,还需要对词条进行分类和标注,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相关内容。

其次,数字化《说文解字》需要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让其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和了解。

可以开发专门的APP或网站,提供全文检索、查询、分享等功能,也可以将其与其他数字化资源进行融合和整合,形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

最后,数字化《说文解字》还需要注重内容的保护和传承。

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原著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还需要加强版权保护,防止盗版和侵权等行为。

此外,还需注重传承和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开发更加丰富和易于理解的汉字学习资源,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数字化《说文解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数字化过程需要注重原著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保护,同时也需要借助数字化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使用和了解。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汉字学研究和汉字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创新”的“故”事:我国历史上的“创新”概念表达

“创新”的“故”事:我国历史上的“创新”概念表达

“创新”的“故”事:我国历史上的“创新”概念表达作者:郭朝辉葛风涛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辨析其语义源流及概念表达,有助于理解“创新”的内涵。

“创”、“新”二字古已有之,南北朝时期二字便经常相连成为整体词出现。

从南北朝、隋唐到宋元以至明清,“创新”一词随时代变迁显现出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指代含义日渐丰富的规律,从指陈体制的变革、设施的更新,扩展到指代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创造。

传统时代“创新”一词的使用有较强界域,古人在“道”和“制”方面排斥随意“创新”,“创新”多体现在末节的“体制”、“器用”和“艺术”层面。

国人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源远流长,“日新”、“维新”和“革新”等词含有很深的“创新”意味。

相比源于西方的现代“创新”概念和理论,我国古代也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概念表达;革新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2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50余次提到“创新”一词。

如今,“创新”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并与各种词语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理论,诸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创新型银行”、“创新型人才”等等,社会上大有人人谈创新、事事要创新之势。

不过,对“创新”涵义的理解不仅中外有别,就是国内不同领域或行业之间也有差异。

所谓追根溯源,方能析其精微、探其隐赜,因此有必要辨析“创新”一词的历史源流及语义演变,以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一、“创”、“新”二字含义考释“创”、“新”二字古已有之,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亦有收录。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培优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永无止境》培优课教案_16

创新,为数字中国赋能
——《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设计
指数与人均GDP相关性”散点图:思考: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如何?
本次课以“创新如何为数字中国赋能?”为中心议题,横向以创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主线,纵向从上层建筑到具体实践剖析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得创新为数字中国赋能。

从总体上看,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尤其在“建言献策”活动中,学生思维极度活跃,创新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

但是,本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流畅,课堂讨论环节活跃有余而秩序欠佳,需进一步努力完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每章内容概括一《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是假的内容概括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 (源自书中)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特点:1 、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2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还标注读音作用价值:1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2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3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4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

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是一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补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教语文的小裁缝二《周易其二》内容概括——儒家的夹带私货内容概括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 (筮法) ,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 (源自书中)1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

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

《说文解字》讲稿

《说文解字》讲稿
可以简单地总结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一、作者及其创作
3、篆文、里程碑、收录 (1)篆文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隶书、楷书。篆文集中
保存于《说文解字》中。
(2)《说文解字》是汉字发展史上中轴期产生的,它标志 着早期以象形兼表意为特征的汉字体系的终结,也标志着 后期至今表意兼表音符号为特征的汉字体系的开始。
●假借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本来没有造这个字,按照声音寄托意义,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这种 音同或音近被借用来表达另外意义的字,就是假借字。一般是被作为表音符号来用的, 和原来的字义没有必然联系。
例如:“令,发号也”又做县令之令;“长,久远也。”又做县长之长。许慎认为 令做县令之令用,长做县长之长用,就是假借。
三、价值(原始创新)(两纲)
2、纵向的,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
这类字的字形象某种实物,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相当于象物字。 ●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共126个指事字。
指事字是为了表示一些不大方便用象形方式来表示的事物或概念而产生的。 A、有的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加指示符号构成的新字,例如“本” (“木”下加一横,表示树根之所在)。 B、有的是纯符号的指事字,很少,例如:“七”,由于与“十”字的形相 似,为了区别把竖笔变成弯笔。横笔表示“阳”,竖弯表示少许“阴”从 “阳”冒出来。 C、有的是将已有的象形字略加变形的办法来指事,例如“交”(一个正面
(2)现存的字书以讲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的《尔雅》为最早,《尔雅》是词典。
(3)《说文解字》是用“六书”解释文字的字典,是讲文 字音形义的中国第一部字典。
二、内容概述
2、中国语言文字学宝库。 (1)例如:“人”字,一个人跟着一个人,是“从”。两个人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课旨在通过预、巩固,识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针对高二学生的特点,本课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学重点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难点是树立创新意识。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探究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以___为例,让学生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其次,要探究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___的分配模式,并让学生思考拿高薪还是拿股权更有利。

最后,要探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可以以___的文化创新为例,说明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写每段话:思考:为什么我国四位领导人都强调创新?探究四:从“创新”这个词的说文解字分析,学生在创新中应该如何表现?综合思维:创新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课堂小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争做创新型人才。

课堂练: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说文解字的特点和价值

说文解字的特点和价值

说文解字的特点和价值《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一部巨著,由东汉许慎所著。

该书以说文解字为宗旨,通过对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详细分析,揭示了汉字的构形原理、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特点系统性:《说文解字》将汉字按照部首进行分类,使得整部字典呈现出有条不紊的体系。

这种分类方法既便于查阅,也有助于理解汉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追溯性: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每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得我们能够了解汉字的历史渊源。

这种追溯性不仅有助于理解汉字的本义,还能揭示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创新性:《说文解字》在解释汉字时,采用了“六书”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二、价值语言学价值:《说文解字》作为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字资料和语言信息。

通过对汉字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从而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文化价值:《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化史著作。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文化现象,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教育价值:《说文解字》对于汉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知识,提高汉字运用能力。

同时,《说文解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总之,《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该书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代汉语和文化的认识。

书法鉴赏与说文解字

书法鉴赏与说文解字

书法鉴赏《说文解字》:1、字形结构之美:《说文解字》中详细描述了每个汉字的字形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这些字形结构体现了古代书法家们对空间布局、线条流动的精湛掌握。

鉴赏时,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个字所蕴含的和谐、平衡和动态之美,这是书法艺术的基石。

2、笔画韵律之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笔画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韵律感。

鉴赏时,我们可以通过笔画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来感受书法家们创作时的情感波动和意境营造。

这种韵律之美使书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成为表达书法家内心世界的载体。

3、历史文化之美:《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鉴赏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汉字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来感受古代书法家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这种历史文化之美使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底蕴,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4、书法艺术之美:《说文解字》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汉字,但其本身也是一部书法艺术的瑰宝。

鉴赏时,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书法家们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无穷的创造力。

这种书法艺术之美使《说文解字》成为历代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5、现代启示之美:通过对《说文解字》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

在现代书法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代书法家们的经验,注重字形结构、笔画韵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书法作品。

这种现代启示之美使《说文解字》成为现代书法创作的重要参考。

书法鉴赏的方法:1、了解背景:鉴赏书法作品前,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艺术风格。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风格。

2、观察整体:观察作品的整体布局、字形结构和章法。

注意作品的平衡感、和谐感和动态感,感受书法家在整体布局上的匠心独运。

3、分析局部:细致观察作品中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韵律。

注意笔画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感受书法家在笔画运用上的精湛技艺。

4、体会意境:尝试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九篇】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九篇】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九篇】第1篇: 典籍里的中国说文解字观后感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

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

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

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

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计的对话。

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

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

誓是在战争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动员令或宣战令。

命就是君主所颁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中华创世神话的创新精神和救世情怀

中华创世神话的创新精神和救世情怀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 王之先”。“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而且也是中国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左传》《管子》 《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 记述,司马迁《史记 · 太史公自序》说 :“余闻之先 人曰 :‘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这是肯定伏 羲历史地位的最权威的论断。
精卫填海新意识。这个创新意识太 超前了,在古代是无人相信可以实现的,可是在我 们的时代,在东海填海增陆而建造浦东国际机场, 近又在南海填岛,都已成为现实,这使我们非常佩 服精卫这个小女子的远见、胆魄和志向。
夸父追日指的是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 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 在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 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夸父逐 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好奇心非常强烈, 渴望了解自然、试图战胜自然的心理和愿望。
到尧舜禹时重要的救世神话有后羿射日、嫦娥 奔月和大禹治水等。
《楚辞章句》卷三《天问》的注文 :“尧时十日 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 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淮南子 · 后羿射日》:“逮(等到)至尧之时,十 日并出,焦禾稼,杀(晒死)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 (yàyǔ,神话中的的怪兽)、凿齿(怪兽)、九婴(怪物)、 大风、封�(xī,大野猪)、修蛇,皆为民害。尧乃 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南方的泽地荒野),杀九婴 于凶水(北方的地名)之上,缴(用箭射)大风于青 丘之泽(名为青邱的大湖),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 修蛇于洞庭,禽(通“擒”)封�于桑林(地名)。万 民皆喜,置(推举)尧以为天子。”
救世神话最早的是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最早有《列子 · 汤问》的记载 :“天地 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 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 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 月辰星就焉 ;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西汉《淮南子 · 览冥训》和《天文训》、东汉王 充《论衡 · 谈天篇》都有相同记载。 女娲是中华创世神话中的著名人物,中国最早 的女神。她最主要的功绩是造人和补天。这两件事, 代表了中华创世神话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两个民族精 神 :创新意识和救世情怀。造人,是创新 ;补天, 是救世。她一身而二任,最为了不起。难怪《红楼梦》 描写女娲补天多余的石头,转化为贾宝玉,让他在 天上和人间一起演绎了一个内含丰富复杂、意义深 远巨大的精彩故事。 炎黄时期有精卫填海和夸父追(一作逐)日。 上古著名神话“精卫填海”,源于《山海经 · 北 山经》,后来的《抱朴子 · 内篇》《博物志》(卷三)、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
社会进步
第二框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学生探究创新如何如何引领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形成政治认同。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师拓展延伸,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小结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实战演练,反馈自查。

26369769_容庚先生的把戏

26369769_容庚先生的把戏

素材活用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容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在篆刻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有一句口头禅:“把戏人人有,变法各不同。

”容庚先生上课就有与众不同的“把戏”。

据历史学家周一良记述,在燕京大学读书时,选了容庚教授的“《说文解字》研究”一课。

奇怪的是,一开始,容先生的教学并不涉及《说文解字》的内容。

他上课话不多,总是用白布巾裹着几部线装书,在讲桌上打开,转身在黑板上写一个楷体的古字,轮流叫学生上去写出篆书。

周一良回家对父亲说,容先生这样讲课实际上是篆字练习,而不是研究“说文”。

父亲告诫他说,容先生的教法必自有其道理,作为学生,应该谦虚谨慎,注意涵养。

当学生熟悉篆书之后,容先生的课堂仍然是“师生互动”。

这时,他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古体字,站在一旁,问台下“这是什么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他再引经据典加以评析。

原来,容庚先生的“把戏”重在“点拨”,讲究变通,法古求变。

适用主题:灵活变通;因材施教;文化传承与创新……运用示例:“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排斥变革,拒绝创新,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淘汰。

容庚先生讲授《说文解字》时,与篆刻书法相融合,不断创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的发展无不雄辩地证明,变通而图存,创新而发展,自古至今,个人如此,国家、民族亦然。

中国大地上每一个细微的改变,无不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最终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

——江西省大余中学孙钰淇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人有胳膊,花也有胳膊,花的胳膊就是花枝。

花枝不长,却能将远处的游人拉到近处,让行色匆匆的人停下脚步。

2023届成都高三三诊作文“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说_____”导写及范文

2023届成都高三三诊作文“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说_____”导写及范文

2023届成都高三三诊作文“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说_____”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说中国文字的典籍。

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2021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赓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形容词中选择一个, 以“说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一.材料分析:1.材料充分肯定《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与语言表达应用遥相呼应。

接下来强调汉字的内涵与功能:“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汉字是文化系统,包括我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价值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知。

说明经典需要传承,文化血脉需要赓续。

2.接着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二版总结出来中国人最常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收束。

说明很多汉字的意义古今是一脉相承的。

暗含着文化通过汉字以血脉赓续。

最常用的形容词里蕴含着文化的认同,赓续,传承。

比如“大”,天地人都是大,天地虽大,不如人格俊伟。

所以,伟大成了一个词;比如全,一个很大的东西覆盖了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也就是地的象征,能把地覆盖的就只有天了,天地就是全;比如重要,“重”为千里土,土地宽广,要为“西女”,有女子,有土地,当然重要;美,羊大为美,看来这个字有着浓厚的农牧意识,在此基础上的羹,也是会意字,羊羔汤肯定味美;高,《说文解字》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话“创新”马山美汉字象、数、形、声、义兼赅,充满了大写意与大智慧,每一字体,每一笔画,都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根本,反映了东方思维的内涵。

汉字超越时空,历劫不衰,而今又是世界上输入电脑速度最快的文字,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深邃、最有哲理和生命力的一种文字体系。

说到语文教育的“创新”,我们不妨从这两个字的构造上谈起,也许能发现一些最根本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

“创新”二字一个带刀(),一个带斧(斤),可见创新必须大刀阔斧。

“创”字从刀,仓声,在金文中的写法,像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标有小竖,表示受了伤,是个指事字,但后来或体字“创”出现,原字遂废,这样一来,“创”和“新”都成了形声字,那么表音的“仓”和“亲”本来并没有多少实在意义,不过同音字很多,古人偏偏选择了这两个字,我们也不妨进行一下阐释——“仓”,似乎暗示着创新首先要有一个仓库进行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亲”,仿佛提醒我们进行创新时莫忘了亲近对象、真情投入。

因此,我们可以把“创新”理解为,在丰富宽广的积累上,以热情真挚...............................的情感投入,大刀阔斧地改革旧制开创新界。

....................一、“仓”——积学以储宝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肖鹰教授阐释“创新”时曾说:“‘创新’有两个含义:第一,以旧翻新,改造、更新现有的东西,即所谓革新(improve,reform);第二,无中生有,创造全新的东西,即所谓创造(create)。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创造都要有所本,需要自然和历史的资源,因此,没有绝对的创造。

”可见,创新绝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有所本”。

《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斥,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这段文字中,刘勰对写作所必需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概括得虽不尽完善,但他道出了写作的“首术”、“大端”,认识到了从事写作必须综合发挥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把“积学”排在了首位。

马克思写《资本论》,历时40年,阅读、分析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事实材料和统计数字,他做过摘要的书籍就有1500多种,走访的工人不计其数;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中涉及到诗词、方言、灯谜、酒令、典章制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以及医药、绘画、乐曲、食谱、服饰等各方面的知识,还有对封建家庭内部生活场景、衣食住行的描写,没有切身的体验和骨子里的熟稔,实在是无法驾驭的。

想要创新,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体验生活,不博览世界,恐怕是不行的。

宋人黄庭坚在为画作评时说“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成大作。

作画如此,为人师更应如此。

事实上,所有富于魅力的教育思想背后都有着广采博取的积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又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还云:“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可见学习需重储备,更要注意对储备之物的运用,也即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寻求发展。

我们以往非常信奉孔子说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说固然极有道理,不晓得温故知新,不晓得触类旁通,不晓得利用经验——“一”,去探求新知——“三”,的确可以“不复也”。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一隅”之得绝非“一孔之见”,它需要大量的积量与整合。

五四后的语文教育操作总体思路,一言以蔽之曰:“举一反三。

”每学期以十几篇“范文”为例,进行“科学”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企望学生由此可掌握破解文章的密码,一招制敌。

这种思路,完全是一种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语文是一门非常感性、灵动的科目,绝不是能找一个约定俗成的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大量的积累、吟悟,哪来最后的真知灼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在不丢弃局部的“举一反三”的前提下,非重视总体的“举三反一”不可。

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思悟能力,面对新知时才可能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此外,这个“仓”字不仅指丰富的学识,也包含着宽广的胸襟,应该是知识积累和道德修养的双重储备。

最近出现的所谓“80后作家”及其拥趸者们在各种媒体上大放厥词并迅速走红的现象,正是缺少必要的积累和修养,产生的一种浅薄而聒噪的“行为艺术”。

这些少年作家们不能说没有才气、没有思想,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就是所谓的“叛逆”和“创新”,但是因为缺少知识与阅历的双重积累,他们的作品总是在咖啡馆、香水雨、冲天怨气、新鲜刺激和暧昧情感中徘徊,除了自己的喜好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趣味,除了自己的哥们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种群,除了自己的“小宇宙”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大周天”。

作为少年,他们可以把这些当成率真,但是要陶醉于此甚至容不得一点不同的声音,其眼界之窄、境界之低都让人叹息,其发展的方向、前面的道路也会因为底气不足让人难以乐观。

物理学家沈致远在《基础宽些,再宽些》一文中说:“埃及的金字塔高矗入云,历经几千年风霜雨雪,依然巍然屹立,靠的是宽广的基础。

学习要像金字塔:基础宽些!再宽些!”没有宽广的基础,创新只能是个华美的汽泡,所做的努力也只能是速朽的闹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兼具的学科,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学科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为创新做出更加实在和广博的储藏,具备更加宽容和大气的胸襟。

二、“亲”——情动而辞发台湾大学的叶嘉莹教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学习古典文学有什么用”的问题时,说:“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助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助你挣钱发财。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它呢?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身死次之。

’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

”四川大学的羊玉祥先生针对社会上有关“学习古典诗词于世无补甚至有害”的论调作过这样的揭批:“其实这是无知。

无知,可能造成两个极端的结果:疯狂的迷信和粗野的亵渎。

”两位先生虽然谈的是学习古典文学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心灵不死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无知无情对于世界的致命伤害,如果创新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和单纯物质的量变质变,而没有真心的热爱和真情的投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立足讲坛,不可无德,不可无才;立足语文讲坛不可无德,不可无才,还不可无情。

中国历来品文讲究意象,追求意境,《人间词话》有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讲求有情有境,文章的教学岂能无情无境。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文者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付出了心血和生命,而观文者也满含着如同身受的感情,甚至物我两忘地投入其中。

传说王实甫作《西厢记》,写到第四本第三折“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一句呕血数升而死;清代名优商小玲唱到《牡丹亭》中“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时,越演越悲、越唱越低,竟至倒地气绝。

挥洒云烟、辉映星斗的名篇名作背后,总有些惊动天地、号泣鬼神的作者读者。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使其人栩栩如生、如在目前,使其文如出我口,如发我心。

我们的语文课文无外乎三大类:与生活相关的,显示民族优秀文化的,培养我们思想品德的,可以说,没有一篇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期待毫无关系的,也没有一篇是局限于字句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因此,把生活经验、感情体验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不失为教活教新的一种好方法,这样才能“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乎千古之上”。

再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存在一定共性但更是千差万别各具特性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相对于一般生产者来说,更加亲近自己的对象,与之进行交流沟通,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更多的感性火花与理性升华。

三、“刀斧”——大刀阔斧且精雕细刻尽管我们相信自然界存在一些无法反驳的定律或事实,学生似乎只能接受而无法创造或发现,但这些定律或事实一旦与学生原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一旦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所谓的定律或事实就不再是铁板一块,学生原有的经验将使定律的意义发生变化,同一个定律在不同学生那里将发生不同的意义。

一些习惯了标准答案和“经典性”解题方式的教师可能对学生的越轨思维视而不见,却忘记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是多维视野中的一维之见,所谓“经典性”解题方式可能是迎合了人们好逸恶劳的惰性而成为经典的。

我们需要承认的事实是,即使在理科教学中,也存在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学生仍有大量的创造空间。

而对于语文而言,文本的意义更无标准答案可言。

要想创新,就要从思想上大刀阔斧地革除所谓经典或者标准的思维方式。

最近有一个被多家媒体转载的报道,说是有人拿一个毫无逻辑的题目——“一条船上有75头牛和25只羊,请问船长有多少岁?”到一些中小学进行实验性调查,让人震惊的是,有92%的学生认真地给出了答案。

当人的思维被高强度的标准化试题驯服,还奢谈什么创新呢?姑且不论创造力能否被培养,要想创新,非从思想上根除对标准的依赖和盲从,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认知。

仅从教材中,我们便可发现不少能够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求新知的地方。

我们不可能苛求教材毫无瑕疵,但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有硬伤,有的是没经过调查,就以讹传讹地给出错误注解;有的是知识贫乏,在内容中出现常识性或专业性的错误;有的是不够严谨,张冠李戴、望文生义。

比如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神奇的极光》,文中有“我国古代没有‘极光’这个词”,而是把它叫做“天狗”、“星陨如雨”等这样的内容,其实稍有天文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不在高纬度地区,很难见到极光,没有这个称谓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而且“天狗”、“星陨如雨”这样的称呼似乎指的不是极光而是月蚀和流星雨这些天文现象。

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和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都已成了艺术领域中经典,在众多的形象中,它们的确让人眼睛一亮,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打破学生的惯常经验,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他们以前认识的事物中没有被挖掘出的东西,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接触已知的事物,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更立体地思考问题。

比如有一篇介绍丰子恺绘画特色的文章叫做《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乍看标题,匪夷所思,再看内容,恍然大悟,原来说的是丰子恺刻画人物,不在五官上纠缠却能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把人物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大胆又新鲜的标题,让人过目不忘,暗暗叫绝。

教材后面别有洞天,就看你能否披荆斩棘一览胜景了。

“创新”已经成为现代文化至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而且实际上是打入每个现代心灵深处的一个拔不掉的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