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沿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概述

陈志强

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邻上海,西濒碧波万顷的太湖。自古以来,吴江与太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部重镇震泽的名字就是太湖的古称,现松陵、横扇、七都三镇均濒临太湖,湖岸线共计长达50余公里。

吴江素有“太湖东岸明珠”的美誉,其沿太湖地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有着许多著名的文化古遗址

吴江全市的文化古遗址和文物出土点共达10余处,其中离太湖10公里左右的梅堰龙南村落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在该遗址北面两公里尚有一处古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1960年,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其中出土了蚕纹壶和纺轮等文物,证明具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吴江,养蚕丝织的历史堪为悠久。与吴越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着密切关系的震泽蠡泽湖遗址离太湖也不远,1983年,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和商代的陶器、陶片、圣水牛头骨等。2004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成果更是引起考古界的关注,共出土了376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其中有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玉器25件。

二、留有吴越春秋等各个历史时代的遗迹、记载、传说

(一)、大禹治水遗迹

《越绝书》云:“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禹贡》之震泽。”相传当年大禹治水奔走在今太湖流域,现古镇震泽东端尚存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古桥——禹迹桥,桥北堍有一座初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的

慈云寺塔,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在震泽镇南有一个湖泊,名为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力斩黑龙于此,故名。

(二)、吴越相争遗迹

1、吴越古战场遗迹。《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这其中的“笠泽”,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江境内的吴淞江入太湖处。《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明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现七都、庙港一带在吴越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属越国,所处地带为湖滨滩地,为通往太湖洞庭东、西山的必经之地,因此,首当其冲成为吴越争霸的战场。据有关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吴越5次水上大战均与七都、庙港等地有关,至今,七都镇庙港社区尚有一个名为“吴越战”的自然村,一直传说着这里为当年吴越相争的战场,曾出土“战国青铜剑”,现藏吴江博物馆。另吴江博物馆还收藏有从七都、横扇、松陵等地出土、收集的铜矛、铜戈、铜刀、青铜剑等春秋战国时兵器10余件。

2、韭溪。平望镇西北、距太湖五、六公里处,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绿如碧玉,贴着民居,驮着小桥,舔着水田,逶迤向前。这条小溪,本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

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增。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

在这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攻吴。一天,屯驻在小溪边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之际,上面突然传下急令来,说是接到谍报,吴王已将相国伍子胥诛杀,灭吴时机成熟,马上进兵攻吴。“军令如山倒”,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顿时,小溪上到处飘浮着韭菜叶,溪水显得越发碧绿了。越兵渡太湖,穿石湖,攻灵岩,一下就杀到了夫差所在的馆娃宫。越国灭吴后当上了霸主,这条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3、思范桥、范蠡钓台、范蠡祠等。古镇震泽市河东西两头各有一座高大的古石桥,东边的那一座就是上面已提及的禹迹桥,西边那一座叫“思范桥”。思范桥桥名中的“范”,指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传说当年范蠡在越国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同乘一船观赏太湖渺茫空濛的湖光山色后,途经现震泽镇区之南的斩龙潭,见这里水波不兴,澄明如镜,正合其隐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边筑宅而居。范蠡还延请工匠在潭前砌造一高台,每逢晴明之日就与西施一起拾级而上,放线垂钓,故这里被称为“范蠡钓台”,为“震泽八景”之一,斩龙潭也被改称为“蠡泽湖”。后范蠡去齐国经商,他走后,蠡泽湖畔的百姓为纪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在其出蠡泽去五湖泛舟必经之处建造了一座“思范桥”。思范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身上有两副对联,颇具诗情画意,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西向是“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

4、吴王离宫。据清《震泽县志》记载,在原吴江十五都、十六都(今铜罗、青云、桃源一带),建有吴王夫差的三座离宫,分别名

为“前宫”、“后宫”和“西宫”,后离宫不存,但当地仍以这些宫名为村名。

5、伍子滩、御儿滉、鬼头潭等。伍子滩,据《分湖小识》载,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为当年吴国相国伍子胥渡河之处。传说吴越两国当年以分湖为界争

战,伍子胥在湖中筑点将台,操兵以战,神策虾兵蟹将相助伍子胥,故而该湖中所产的紫须蟹亦名“子胥蟹”。以前,“分湖八景”中有“胥滩古渡”,《分湖赋》中则曰为“胥塔古渡”。御儿滉,在黎里古镇西南,当年越国伐吴时,两军相御在此,清《黎里志》上刊录着几首吟咏御儿滉的古诗,其中一首为“青燐没野苕,遗镞出鱼网。美人胜万骑,临流发慨慷。千年霸业销,大泽风烟莽。”鬼头潭,也在黎里古镇西南,吴越交战时,吴俘越兵埋骷髅于此,《黎里志》上也载有吟咏该古迹的古诗。

6、莺脰湖。莺脰湖位于平望镇区,以其形似莺脰故名,又名樱桃湖、莺斗湖,古籍《吴兴掌故集》中云道:“范蠡乘舟五湖,吴江莺脰湖亦其一。”清光绪《平望志》曰此湖为“茫然泽国风樯浪楫往来,渔歌农唱之响答,盖一方之佳境也”。明代时,有“莺湖夜月”、“元真仙迹”、“驿楼揽胜”等莺湖八景,颜真卿、张志和、张先、蔡京、清高宗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词、墨宝和佳话,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中则细致地描述了夜游莺脰湖的情景。莺脰湖中有平波台(近年来被填没),台上原有元真子祠(祀张志和)、清代女诗人吴琼仙诗碑等遗迹,并相传当年金孩打擂台时有七十二根梅花桩将该台与湖岸连接起来。现该湖周围有小九华寺、安德桥等名胜古迹。

(三)、垂虹桥遗迹

现吴江市区垂虹路一带,在宋、元、明时是入太湖口处,水面宽阔,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的垂虹桥便坐落在这里。该桥初建于

宋庆历八年(1048),元泰定二年(1325)易石重建,为62孔,也有史籍载为72孔,比苏州宝带桥还多19孔。垂虹桥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王安石、苏东坡、苏舜钦、米芾、姜夔、唐寅、沈周、文嘉等历史上数百位名人为之吟诗咏词、泼墨作画。垂虹桥塌坍于十年动乱中的1967年,所幸的是,现东西两端尚存有约20孔桥洞,桥南边盛家厍较好地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