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8《老山界(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长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8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长春版
老山界第二课时一、研读赏析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学交流。
学生主要归纳为两个精彩片段:(一)星夜行军“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陆老和他的战友们,面对漆黑的夜、巍峨的山、陡峭的路,没有一声叹息,没有一句怨言。
相反,却在津津乐道地欣赏着星火相连的奇观,忽然听到有战士在喊“我们顶着天啦”,大家不由“哈哈地笑起来”。
在这样的情形里,哪里还有绝壁?哪里还有峭崖?哪里还会有不可逾越的障碍?而那“之”字形的火把更是形象地表现出山路的陡峭险峻,暗示了翻山的困难。
以至于后人提到《老山界》都会不免想起那样的夜晚、那样的火把。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星夜行军图,把红军艰难翻山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雄伟、壮观,烘托出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夜宿雷公岩“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物为心声,景为情发。
那样的路、那样的夜、那样的睡眠,我们的红军战士看到的,却是天幕上满缀的“宝石”,惊喜的却是“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该是怎样的一种乐观,才能触动如此轻松、如此平和、如此从容的笔墨啊?“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8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长春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老山界》文本和七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章节教材。
2. 辅助材料:收集老山界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长征时期的历史视频资料,以及红军长征的背景资料。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通过学习《老山界》,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文学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具体目标如下:
1.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能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实验器材:若安排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需准备相应的器材,确保安全和效果。
4. 教室布置:将教室座位重新排列,形成小组讨论区域,准备投影仪和白板,以便进行多媒体展示和板书。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老山界》的历史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章节。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老山界在红军长征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设计关于老山界的写作或研究报告作业。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关于长征历史的研究书籍和纪录片。
-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具体反馈意见。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写作或研究报告。
- 拓展学习:学生查阅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
《老山界》 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惊惶”“攀谈”“苛捐杂税”等。
2、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3、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的记叙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作用,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难点(1)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 年 6 月 9 日—1996 年 5 月 9 日),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
2、写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 12 月间进入广西。
1935 年 1 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进入贵州。
1 月中旬,红军占领了贵州的遵义城,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
《老山界》所写的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情景。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军阀()缴租()蜷()呜咽()点缀()酣然入梦()咀嚼()盛饭()落得很远()2、解释下列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不可捉摸:3、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五、合作探究1、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2、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六、精读赏析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军事术语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氛围。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加强词汇积累。
4.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研究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老山界(第二课时)导学案
1.“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
2.“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3.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提示:修辞手法)
4、“除此之外,就是寂静”和“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3、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4、比赛背诵第23自然段(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学后反思
格言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教学思路
学生纠错
教学思路
学生纠错
(一)学习“星夜登山”段落(“满天都是星光……就在脚底下”)
1、这段在写景时有两哪个观察点?从景物描写可以看出老山界山路和山势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3、文中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红军的乐观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这属于什么描写?
四、达标检测
1、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的句式特点,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
〔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
像,像_,
像,像。
2、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老山界(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体会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初中语文八年级《老山界》2课时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观察方法;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1.字词惊惶(huǎng):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jué咀嚼┏shèng 盛开嚼┫盛┫┗jiáo(口语)嚼口香糖┗chéng 盛饭2.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3.内容结构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
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自读课文,填写表格,理清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后,填写如下表格:时间地点活动第一天天黑下午山脚山沟登山行军夜里山腰露宿半夜下午山腰山顶,下山路上冻醒下山第二天黎明以后上山路上登山〔说明:设计这一表格,便于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层次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从而理解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特点,同时,填写“活动”一栏,也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4.课文主旨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导学案二
序号:17 课题:《老山界》导学案二备课日期:3月5日课型:新授课备课人:吴国建年级科目:七下语文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文中精彩的语段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优良的革命传统重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文中精彩的语段自学指导:1、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2、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学过程:导入并板书课题一.预习检测1、大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出感情。
2、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二.合作探究1、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
(1)、星夜登山:(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
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
需要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
)作者的立足点: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视线):调动观察的感官:观察对象: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精神:(2)、半夜山腰露宿。
“半夜里……睡不着。
”写挨冻的感觉:观察方法与观察角度。
写景顺序:形象描述谈谈理解:运用修辞:所见:所闻:表现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谧,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2、文章在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还有几处具体生动的描写,试找出来,并加以分析作用。
如:“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这句话中“抢”是否说红军吃饭时相互争夺?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三.课堂小结: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战士们又具有的乐观精神。
四.课堂反馈1、背诵文章精彩语段。
2、读以致用:运用你的“妙笔”将你所观察到的一处景物,试着从多种角度、用多种修辞方法,尽量细腻而准确地写出来,看看能否“生花”?我的疑问,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五.作业布置:基训25页七.课后反思。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áo) 督促峭.壁(qiào) 惊惶B.咀嚼.(jiáo) 灌输欺侮.(wǔ) 道谦C.歇.脚(xiē) 闪砾呜咽.(yàn) 搀扶D.攀.谈(pān) 悬涯矗.立(zhù) 聚集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小山村的夜里,总有一些不可捉摸....的声响。
B.在旧社会,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
C.同学们劳动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D.小明是我们的班长,他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班级事务,真是鞠躬尽瘁....啊!....,死而后已3.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B.红军一路上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辛。
C.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是保证长征胜利与否的关键。
D.同学们看完电影《四渡赤水》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下失败了。
B.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C.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D.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能力提升全练5.(2023山东枣庄峄城荀子学校月考,16—1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3)题。
(10分)老山界(节选)陆定一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山界》,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文中生动的描绘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
3.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学习课文中的描绘手法,感受文中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老山界》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老山界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简介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五、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 提问:课文中哪些描写手法让你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二、课堂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情感。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四、课堂小结2.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老山界和红军长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七年级《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背景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给加字注音: 惊惶.( ) 苛.( )捐杂税 打颤.( ) 骨碌..( )酣.( )然入梦 蜷.( ) 缀.( ) 矗. ( )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2、朗读课文,请用简要的语言概况课文内容。
(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内容)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 人物 活动第 一 天 下午瑶民家 瑶家大嫂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黎明以后 下午4、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三、交流合作 ,解读探究(一)1、课本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
最后一小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难走的山”,红军翻山时经历了哪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2、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二)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瑶民母女、医务队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和枪声)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5. 小结:困难表现 具体体现 战士的态度 难: 难: 难: 难: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第二课时四、精读品鉴,学习描写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老山界导学案第二课时
《老山界》第二课时导学案一仔细品味,细细研读同学们,文章在写翻越老山界的,为何要大篇幅写景色呢?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1.“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2.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和。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3.“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4.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5.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次:第二次:6.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点拨:这是本文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段落。
既正面写景,又侧面写战士的语言和心理。
了解写景的角度,体会写景的作用;品味战士的语言和心理,了解战士们爬山时的艰难和精神状态。
【重点段落】之二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思考:1.用四个字概括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 2、这段文字先写冻醒后的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
请你完成:A.“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B.“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C.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D.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续写两个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 8《老山界》教案 长版
《老山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3.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艰难困苦,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经历的艰难困苦,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畅谈你印象中的红军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二、作者及长征简介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七年级语文上册8老山界第2课时教案长春版
老山界第二课时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细读品味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七年级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6、老山界【学习目标】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
(难)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惊惶()呜咽()咀嚼()矗立()蜷()酣()然入梦点缀()落()下2、解释下列词语:攀谈:奇观:绝壁:酣然入梦:呜咽:3、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一、质疑探究: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当天下午至天黑——山沟—山脚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脚—山腰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雷公岩—山顶登上山顶以后——山顶—山下3、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3、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
一、学习目标:
1、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入手,如与瑶民攀谈并送之与米、红军战士的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词语分析,比较全面地分析人物特点。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课本:
1、大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出感情。
2、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试着背诵)
1、赏析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1、鉴赏精彩语句:
(1)讨论话题:我们想象一下“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2)讨论话题:书后2、3、4题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读完这篇文章,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下列语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
B. 中学时期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的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
下降了一倍多。
4.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昼夜内所发生的事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党领
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文章开
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写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
越老山界”联系不大。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有一定的讽
刺效果,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下层官
兵不愿意充当炮灰,希望抗日的心愿。
六:反思:
《老山界》课堂练习2
长征回忆录
草地天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风吹雨打,世界就剩下了眼前一片。
雨过天也不晴,太阳不知道躲在哪里。
大家总是埋头走路,但这样的路走不多远,
天也就黑了。
先头部队选取了适宜的地方搭了一些棚子,有些还能利用,或稍加修
理还能避风雨,有些里面还躺着病号,等待恢复体力再前进。
许多单位已经只能够
烧点开水吃干粮,然后就躺在油布上睡觉,用热水洗脚早已没人指望了。
经过两天的草地生活,好像一切都已经习惯了。
无非是走路“嚓……嚓……”的响
声,无非是一阵雨来,叫你湿上加湿,无非是湿地上露营,无非是冻醒过来冷颤一
阵等等,如此而已。
草地上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大家互相搀扶着渡过去,
有的被流水冲倒了,立刻被拉起来。
饿了就抓一把炒米或面粉,往嘴里送,几乎每
一个人嘴都是白胡子。
第三天早晨淋了一阵大雨后,走了十多里路,草地上先头部
队立了一个木牌,写着“分水岭”三个大字。
这里地势较高,站在这里,可以说是
“眼中无物”。
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
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
夜里没下雨,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
草地的良宵美景。
第四天黎明起来,发现了一个病重的同志已经停止了呼吸。
大家非常悲痛,有的同
志发出声音来:“同志,你已经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尽了最后的力量!”旁
边的马上接着:“不要紧,你的任务我们来完成!”“我们一定为中国的独立、解放流
最后一滴血!”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原。
1.从自然情况看,草地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草地情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束时写“大家默默地从牺牲了的同志的身边走过,又走上了极目青青的草
原”。
如果此时此地你也在红军队伍当中,当时有什么想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常阴暗、不定什么时候忽然来一阵雨、有很多条不知何来何去的小河。
2.交代
环境,表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的精神。
3.傍晚到了一条河沟边,有些矮树,大家尽
量把棚子搭好一些,煮了麦面疙瘩吃,肚子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饱餐。
夜里没下雨,
还见到了几颗疏星,算是过草地的良宵美景。
4.提示:可围绕“化悲痛为力量”来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