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教学的整合效用
《诗词曲五首》两个教学方案
《诗词曲五首》两个教学方案教学角度:译读──将古诗词曲译成现代诗,进行“诗歌再创作”。
主要教学步骤:
1、范译一首。
①学生读第一首诗,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补充、讲解;②师生合作,共同译诗;③定稿朗诵。
2、自译一首。
印发或多媒体显示其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每人选译一首。
3、小组探究。
学生按自己选译的诗调整座位,组成小组,讨论修改。
4、班级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自定形式演读,师生评价。
5、成果展示。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译诗作进一步修改,然后誊正张贴,供同学们参考或抄录。
教学角度:吟唱──选择与诗歌情感相符合的曲调进行配唱。
主要教学步骤:
1、欣赏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说说歌中蕴含的感情。
2、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与歌曲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比较。
明确:将诗歌配曲演唱一定要与诗歌的思想
感情相一致。
3、欣赏岳飞的《满江红》和李商隐的《无题》的歌曲演唱;介绍两种“唱”古诗的方法:一是今人谱曲,二是用现成的曲谱配曲。
4、班级活动,逐首朗诵并明确其思想感情。
5、小组活动,讨论为诗歌配曲或谱曲,并推选演唱人员。
6、各小组代表上台演唱。
《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诗词曲五首》教学建议
导读:一、古代诗词曲的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这四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二、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感情因素,都应准确把握。
三、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
《诗词曲五首》课堂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学的优美和深刻内涵,增长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词曲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特点;2、演示法:通过表演和演唱古代曲艺等文艺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3、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比较古代诗词、曲艺等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将进酒》1、导入:通过唱诵《将进酒》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2、讲解:讲解《将进酒》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这首优美的诗歌;3、分析:通过分析《将进酒》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清平乐》1、导入:通过演唱《清平乐》的曲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曲艺的韵味;2、讲解:讲解《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歌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曲艺作品;3、分析:通过分析《清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曲艺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演唱和表演练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节:《西江月》1、导入:通过唱诵《西江月》的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优美和韵味;2、讲解:讲解《西江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3、分析:通过分析《西江月》的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4、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诵和背诵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明确考点,整理笔记
拓展
比较高适等人边塞诗的特点。
对字词的再次巩固和掌握落实到纸上
每组一份小练习,进行闭卷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情况。
1.自主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3.资料助读:关于乐府知识
激趣,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检查学生课前对文常的了解情况。
倾听,发言,提问,准备好课上所需资料。
自悟
自悟内容: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明确:叙事诗。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话讲述事件内容。1.全诗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点拨
第三课时
1.《十五从军征》全诗全无描写战争之残、控诉战争之语。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起笔,用平淡白描的字句,讲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进行强烈对比,从而流露出兵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苦难,情感真挚,悲怆动人。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采用正面侧面、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惆怅之情。
3.《南乡子》“悠悠”,叠词的运用,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
下片三个典故,赞美孙权,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本是曹操的语言,辛弃疾说出来,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发奋图强的时代呼声。
课题:《诗词曲五首》
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3
阶段1教与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注释以及每首诗词曲的创作背景充分理解诗歌内容。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
教学活动1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柞水县曹坪中学梅林海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4课时(160分钟)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谈论
三、知识与技能
附板书: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课题名称
《诗词曲五首》第三课时科目Βιβλιοθήκη 语文年级八年级
教学时间
3课时(40分钟)
教学活动1
四、欣赏《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
《古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育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材分析重点:目标1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具:教学进程:一、检查复习(2)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不但继承了唐代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朝,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含套曲和小令。
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点调控)(8)1)第一句的景物有甚么特点?渲染了一种甚么样气氛?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甚么瓜葛?3)旅人处在怎么的环境中?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
(7)(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
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他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5、抽中二中下生背。
(1)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2、教师简要讲解:(1)作者这时候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五首诗词曲。
理解五首诗词曲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情感表达。
学习并掌握诗词曲的基本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诗词曲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词曲的情感,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五首诗词曲。
理解诗词曲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曲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的美。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词曲的了解和喜爱。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诗词曲,注意理解诗意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中的关键词语,品味诗词曲的语言魅力。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词曲的讨论。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包括诗词曲的背景、意象、情感等。
4.教师讲解对五首诗词曲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结合诗词曲的背景,讲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活动环节设计一个“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诗词知识。
邀请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诗词曲的学习。
1.《登高》诗意: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意象:长江、高山、天际、浮云等。
情感:忧虑、愤懑。
2.《春望》诗意: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春风、花草、鸟儿、江水等。
情感:喜悦、憧憬。
3.《江上渔者》诗意:描绘了江上渔者的辛勤劳作,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意象:江水、渔船、渔网、鱼儿等。
情感:敬佩、感慨。
4.《江南春》诗意: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江南、春水、桃花、楼台等。
《诗词曲五首》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肯定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提高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互评
合作精神培养
小组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成 果。
客观性评价
通过小组互评,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 我完善和提高。
详细描述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 创设与诗词曲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情境的 创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曲的背景、情 感和意境。同时,情境创设法可以增强学生 对诗词曲的感受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 欣赏水平。
04
活动课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与诗词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激发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了解诗词曲的创作背 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 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教学效果。
结合实际生活和时代背景,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 思维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首诗词曲进 行深入探究。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收 集资料、整理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探究任务。小组合作探究法可以培养学生 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 可以促进学生对诗词曲的深入理解和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词曲的感受和 理解。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诗文选段。
本篇选文以五首不同的古代诗词曲为主线,包括《木兰诗》、《江雪》、《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通过学习这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词句和意境;•掌握五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文学常识解读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归纳法:将五首诗词曲的共同特点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法:分析每首诗词曲的词句和意象,解析其意义和表达方式;•比较法:将五首诗词曲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朗读和欣赏法: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播放古代诗歌朗读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课题。
2.诵读与认识(10分钟):让学生轮流诵读五首诗词曲,并请他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3.学习《木兰诗》(20分钟):–分析《木兰诗》的背景:介绍《木兰诗》是关于古代女英雄木兰的故事,分析木兰的形象和她的事迹。
–解析《木兰诗》的诗句: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释诗句的深意。
–识记重点词句:让学生背诵并理解《木兰诗》中的关键词句。
4.小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提问总结学习的内容,并展示其他关于女英雄的诗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目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诗词创作:以《诗词曲五首》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或词,体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总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欣赏诗词曲,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选取《诗词曲五首》中的两首进行熟练背诵,并注意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家长签字确认。
目的: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4.学会运用诗词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技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词曲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诗词曲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词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诗词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6.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课后整理本节课的笔记,梳理所学知识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诗词曲五首》授课教案
本次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诗词曲五首》,我们将以具体的诗词曲作品为例来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并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由来2.掌握《诗词曲五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曲五首》的内容、特点和韵律,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诗词曲的跨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创造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同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
2.正文(1)《离骚》通过讲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古文化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解它的韵律和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领略这篇文章的魅力。
(2)《诗经》对于《诗经》,我们重点讲解其特点——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通过寻找其中的典型作品,如《蒹葭》、《击鼓》,让学生们领略这些古老的诗歌蕴含的思想、美学价值及对于古人生活轨迹的记录。
(3)《长恨歌》介绍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及故事背景,解析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现,并可以穿插相关名人名言和艺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讲解《长恨歌》的戏曲化特征,使学生对古代文艺的多样化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红楼梦》我们主要针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把握其文化内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清平乐》主要讲解《清平乐》的文艺特征和韵律,同时也要注重相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轻松欢快的歌曲和音乐短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语感修养。
3.总结在进入总结环节之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歌曲来消遣一下学生。
通过讲解内容的总体概括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诗词曲的理解和领悟,鼓励他们多从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多角度剖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诗词曲五首 整合教学
诗词曲五首整合教学诗词曲五首整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五首诗词曲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和情感。
2. 探究五首诗词曲的创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饮酒·其五》(陶渊明)2. 《春望》(杜甫)3. 《赤壁》(杜牧)4. 《雁门太守行》(李贺)5.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五首诗词曲的创作背景、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重点:诗词曲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2. 投影仪与PPT课件3. 教学视频与音频素材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诗词曲的掌握情况。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朗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故事导入:分享与五首诗词曲相关的历史或文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0分钟)逐一讲解五首诗词曲的内容、意境和情感,配合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巩固练习(15分钟)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归纳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重点与难点。
5. 布置作业(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曲,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其作者和创作背景。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课堂小测验、小组报告。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出其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3. 邀请学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
《诗词曲五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诗词曲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希望能够通过教学让他们真正理解诗词曲的魅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些将对我的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在教授诗词时,我不仅仅局限于传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技巧,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诗词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倾听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从而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我坚持将诗词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我鼓励学生应用诗词中的表达方式和意象,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例如,我会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去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我鼓励学生写诗词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更加关注家乡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诗词的表现力和传达方式。
另外,我还发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对于诗词曲教学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由书写诗词,尝试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我带领他们了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人和词人,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元素。
通过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一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繁琐形式和深奥的意境感到困惑和无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增加了一些关于诗词背后故事的讲解,通过讲述古代文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挑战。
我发现,一些传统的古代诗词作品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有些过于陌生和难以理解。
因此,我将一些现代的诗词作品纳入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我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
《诗词曲五首》教学大纲
《诗词曲五首》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诗词曲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并知道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和领悟这五首诗词曲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经典作品的细节和特点。
4.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经典作品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次课程共包含五个单元,分别是《关雎》、《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满江红》和《春江花月夜》。
每个单元按照如下流程组织:1.阅读原文和注释。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会发给学生一份诗词曲的原文和注释。
学生需要先自学这些材料,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2.班内讨论和分组讲解。
学生会在班内分组,每组负责讲解一首诗词曲作品。
在班内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也可以就某些疑点展开讨论,并进行诗意和形式上的分析。
3.情感呈现和对话互动学生会表演诗词曲作品,用自己的口吻诠释入情入理;学生也可以就某些情节展开小组互动,比如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情景。
带领学生共同探讨主题和情感。
4.作文和朗读每个单元结束时,学生需要就一首诗词曲作品写一篇短文。
这些作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朗读”环节,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音技巧,如读诗的语调、节奏等。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学大纲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曲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信息,还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作文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从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反馈,包括正面和建设性的反馈。
正面反馈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设性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诗词曲五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词曲五首》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词曲五首》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3. 掌握《诗词曲五首》中的重要意象和意义。
4. 能够通过欣赏《诗词曲五首》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诗词曲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五位不同风格的文学大家创作。
他们分别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和陆游。
这五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重要塞位,他们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2. 作品赏析:(1)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以豪放、奔放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豪情壮志和不羁的个性,展现了李白的豪气和豪情。
(2)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雨水的清新和生气,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3)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以精致、婉约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在梦中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4)辛弃疾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以豪放、慷慨的语言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和豪气,展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情怀和豪放个性。
(5)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感受到的凉爽和清新,展现了陆游的精致情感和清新风格。
导学要求:1. 阅读以上五首作品,理解其主题、意象和艺术特点。
2. 思考诗人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其作品的影响。
3. 分析各位诗人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4. 感悟诗词曲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导学反馈:1. 请写一篇短文,总结《诗词曲五首》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2. 选择其中一首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意象和意义。
3. 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的地方。
4. 通过欣赏《诗词曲五首》,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效果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学效果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培养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首先在于指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把握律诗和绝句的节奏特点和押韵特点,初步感悟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其次,学生在了解诗意过程中,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
再次,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效果分析:1、本节课备课的思路比较清楚,分了五块内容(情境导入——引领全文;初读感知——引入情感;品读探究——深入悟情;拓展延伸——延续情感;达标训练)进行教学,教学环节清晰明了。
初读感知环节:99%的同学能正确划分诗句节奏,找出各诗的韵脚,把握律诗和绝句的节奏特点和押韵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整体感知诗歌。
品读探究环节:98%的同学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大意,赏析名句,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歌意境。
拓展延伸环节:96%的同学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达标训练环节:99%的同学能准确完成对名句的理解和赏析。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诗歌的主要内容,多数同学并能够很清楚地背诵下来,效果较好。
3、在分析诗句意思的学习方法中,采用的是小组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起到互帮互学的作用。
4、教师重视了学生情感的激发,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本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吟诵诗句时,还不能把自己对于诗句内容的理解融入到吟诵时的真情实感中,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提高实效性。
诗词曲五首详解
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七、课堂小结同学们,在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些什么呢?由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到这几首诗所体现的积极情感中:如积极乐观,豁达,有民族气节,有骨气,忧国忧民的思想,多角度看历史等。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搜集整理爱国主题的诗句。
2.以“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教学反思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7.读背全曲。
四、课堂小缩同学们,“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隔千年兮共文字,回顾所学的五首诗词曲,你是否诗情更加勃发,精神更加饱满,脚步更加稳健,那就请敞开你的心扉,虔诚地接纳古人给我们的文化馈赠吧,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那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习《诗词曲五首》(尤其是名句)的心得体会吧。
能力迁移。
学生就所学名句的理解回顾交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背诵并会默写五首诗词曲。
2.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曲,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4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诗词曲五首》教学的整合效用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刘成兵诗言情的思想产生很早,《诗经·小雅·四月》说:“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清代袁枚坚定主张诗的情感本原,他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答蕺园论诗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在抒写自己的哀伤与抑郁不平。
教材上它们是按诗词曲的体例和年代排列的,如果照这样的教学顺序,内容就会显得散乱,于是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课时为两课时,教学主题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下面是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师:《诗经》说:“匪鹑匪鸢,翰飞冲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说的是一士人,很失落,无所归附。
他感到既不能像鸟那样翱翔于空中,也不能像鱼那样潜藏于水底;蕨薇杞木夷尚可依附于山坡低地,而他有哀伤,只能是用诗歌来表达了。
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诗词曲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哀与忧。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课,说一说如果以哀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诗词曲可以怎样简单地分类呢?(生自由朗读,讨论)生:有些人一哀到底,有些人哀而豁达。
生:有些人哀得悲壮,有些人哀得气愤。
生:有些人为自身哀,有些人为国家及黎民苍生哀……师:那这样好不好,我们先来体会一下哀得悲壮的一首诗。
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的哀体现在哪里?悲壮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朗读《过零丁洋》)生:作者的哀首联就有体现,“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在哀叹连年征战的战争之苦。
生:还在哀叹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我是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出来的。
师:是啊,这一联妙用比喻,写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艰辛危苦。
生:还有颈联在哀叹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师:对,颈联很巧妙第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仗工整。
那么悲壮体现在――生(齐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师:尾联。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哀而悲壮)师:让我们再将这首诗齐读一遍。
(齐读《过零丁洋》)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哀而生气的诗,又是哪一首呢?生(齐):《山坡羊·潼关怀古》师:哪位同学能先来读一遍?(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简要讲解曲的知识)师:这首曲的哀又体现在哪里呢?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即长安,它曾经繁荣昌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令人哀伤。
生:还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为天下百姓而哀。
师:“亡,百姓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兴”,也“百姓苦”呢?生:因为朝代兴起了,百姓不仅要承担苛捐杂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师:是啊,“苛税猛于虎”也。
这里不仅是哀,更写出了作者的愤懑,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师:除了这一首,还有没有属于“哀而生气”的?(生思考,交头接耳)生:我认为杜牧的《赤壁》也属这一类型。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说周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东风,要是没有天赐东风,二乔恐怕都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周瑜之所以名垂千古,是他机会好,如果我有这样的好机会,我早就成功了。
(众笑)师:是啊,“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别人有这样的机会,杜牧呢?没有!所以……生:所以他哀叹自己生不逢时。
生:还写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师:杜牧自少年时起即怀有济世兴邦的政治抱负,对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军事、财赋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但因其强国梦无法实现,怀才不遇的愁思曾使他一度过着纵情声色的颓废放荡生活。
师:大家想想这二者“哀而生气”有什么不同没有?生:《赤壁》哀叹抱怨的是自身的遭遇,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计民生。
师:是啊,“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不管是自身遭遇还是忧国忧民,有了这“不可解之情”,就有了这“不可朽之诗。
”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哀而豁达”的诗词。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然后谈一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生自由高声朗读)生:我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写自己的哀伤,最后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哀伤。
生:大家赞成吗?(生纷纷点头)师:那好,大家能具体说说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就写了作者被贬时间非常漫长,颌联运用典故写长时间背井离乡,自己感觉恍若隔生,这是在哀叹自己的遭遇之苦,而在颈联,作者写到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写出了作者开朗的胸襟,尾联“长精神”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面对挫折,意志不衰的精神。
师:说得好!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首联除写了被贬时间之长,还请大家注意这两个词,“凄凉”和“弃”。
“凄凉”写出了——生:被贬地方偏僻、荒凉。
师:“弃”呢?生:被朝廷抛弃师:不错,请大家看课文注释①,刘禹锡是因为参与政治变革失败而遭贬官的,政治上失意,被朝廷遗弃。
被遗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家还记不记得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生:“徙倚欲何依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师:这是一个被时代、被社会遗弃者的形象,诗人的痛苦和寂寞是不言自喻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刘禹锡当时内心的痛苦,不过刘禹锡仍保持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师:大家再看看《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家在小学学过。
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轼和刘禹锡相比,你能发现二者在排遣内心哀伤的出发点上有什么不同吗?生:苏轼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苦闷的,我是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看出来的,他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安慰。
师:嗯,有道理。
苏轼带有一种禅宗思想在里面,那么刘禹锡呢?生:他更偏重于积极面对困难,面对苦难意志不衰。
师:愈挫愈勇,你可以贬我的官,但你打不跨我——师:刘禹锡和苏轼两人所处年代不同,但遭遇相似,苏轼写《水调歌头》时,也是因为被贬官,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他们二人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或积极或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
类似于这样的诗还有李白的《行路难》(大屏幕投影显示)师:我们一起来齐读最后几句。
师生齐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对五首诗词曲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来表演朗读。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教后感言:这是两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和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1.开发利用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打碎敲。
2.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3.反复应用比较,促成了自由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过零丁洋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