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中国文化概要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其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
1.《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国文
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宗教、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并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2.《中国文化史》:由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演
变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较为全面。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朱伯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科技等,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4.《中国文化要略》:由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介绍了中
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较为简明扼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文化概要教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3)(1)(精)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指导(2011年 12月一、期末考试复习依据(1主教材:《传统文化导论》 ,骆自强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2形成性考核练习册:《中国文化导论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3教师上课所讲内容。
二、考试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共 20题,每题 1分,共 20分(2多项选择题(共 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答题要求: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应用错选均不得分。
复习要求:(3案例题(1题,共 30分答题要求:案例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中的材料,并能针对提问, 运用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回答必复习要求:案例题训练、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也即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先将具象的材料加以抽象,准确把握文化现象的本质,并予以说明, 同时又要求考生从抽象回归于具体, 结合时代、社会的情况阐述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样态或现实意义。
考生可参照课程的案例题题库中的题目学着思考、分析、写作。
(4拓展题(1题,共 30分答题要求:复习要求:,拓展题考核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应用, 这也是对拓展能力的考核, 即希望大家把“死” 知识变为“活” 知识。
拓展题有300字的字数要求, 也就是要求考生对题目有一段相对完整的表述, 这种完话,最多只能拿到 10分。
三、考试时间及形式一.选择题参考:(说明:单选题、多选题 , 来自或改编自形考册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教材。
(一单选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 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 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 从周人重 " 德 " 的风尚可以看出D 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 (A 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 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
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 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 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 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 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一是全盘否定论
二是儒学复兴论 三是 综合创新论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的历史形成
萌芽阶段:5500多年文、道家、法家、 名家、墨家、阴阳家、 杂家、农家、纵横家
儒家: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推崇孔子
学说,影响最为深远。自汉至“五四运动” 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重要地位。
30
中 国 现 代 病
“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 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我总是很 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 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我也曾有过傲人的 辉煌,但这些似乎只与我的外表有关,我不甘心命运对 我无情的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的内秀来展现自己的内 在美。”
传统?
传统就是对一个国家、民族等团体的极 其重要的东西的传承。只有传承这个重 要的统,才能成为国家或民族。
纵观人类历史,大凡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 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 忆,把它的历史割裂开,把它的文化消灭掉。 (康纳顿)
传统文化?
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 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超越和平》
1988年巴黎国际研讨会:
“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辅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辅导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教学要求: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特征,要紧紧把握住,以儒家为主体,人文精神为核心这条主线,描述出它的演进轨迹和基本面目,为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打下基础。
2、要着眼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学习的目的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上来。
3、要以教材为基础,参考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资料。
对导论、总述有更清晰的认识。
4、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二、辅导要点: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融合。
①多元多姿的文化源头②56个民族的共同创造③多种宗教、多个学派的融合2、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史上一枝独秀。
①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传播纵横数万里,历经千难万劫,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在六千年人类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的种种文化形态,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
③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上、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文化上考察则是它的包容性、凝聚力和人本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内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①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推宗天人和谐。
②在人神鬼之间,以人为本宗教神学从未占主导地位。
③在为人处世上,以道德修养立身,以中庸之道处世。
④在自身生存发展上,以“耕读传家”以“独善”和“兼济”进退。
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①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②全盘西化,鄙弃传统是自我作践。
a、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b、传统文化不是外在于我们身外,死板的东西,是体内流淌的中国人的血。
③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儒学的复兴a、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b、传统文化不是十全十美,对于一个民族,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让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书中首先对中国文化的起源进行了介绍,指出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书中,我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重长辈、重视孝道等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重长辈、重视孝道等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史导论》,我对中国文化的演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我也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文化导论
中国文化导论论文我们追随中国文明5000余年的足迹,寻找魅力巨大的传统文化,它无处不在,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
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中国文化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
所以,它对我们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我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内涵,儒家文化是当今中国的精神源泉之一,也是当今中国民族文化之本。
在这一前提下,儒家文化在担负起中国的文化内涵这一历史使命。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价值规范体系,对当代中国的道德价值观念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凝聚、得到统一,无不是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一次又一次重光,从而使儒家文化成为当时文人政客精神生长发扬的主要原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一种四周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
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
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总之,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隔绝的因素,中国文化的孕育产生及其生存状态或发展方向,都带有一种先天的封闭性。
国开作业《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形考作业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试卷(3)参考(含答案)052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试卷3一、名词解释1、文化答:基本解释1. 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2. 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3.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详细解释1. 文治教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晋束晳《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前蜀杜光庭《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 元耶律楚材《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
”《花月痕》第四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2.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 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
”4. 考古学用语。
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二、简答题1、简述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答:所有的都是有与恶的,也不例外。
儒家文化的是仁、礼,注重,强调积极入世的思想。
首先,伦理形成了的统治机构和,生活在儒家文化下的,必定要极其注重自己的以防出错,这样严苛的要求,有时候极大的禁锢了的正常欲望,物极必反,其后果不言而喻,就是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但是也不是说讲求伦理纲常就是不对的,因之为人就是要有制约。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第一部分先秦文化先秦文化是指秦朝以前的文化,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在许多方面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先秦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内容,以百家争鸣为表现形式。
一、文化思想发展脉络主要是先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龙的形象;诸子百家等。
1.中华文化起源的几大区域中华文化起源时期有六大区域: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江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这说明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多元共存的。
2.龙的形象的意义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最初形象各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
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
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
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
3.殷商时期巫史的地位和作用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他们以天的意志的代表者自居,有权训喻君主,充当着全社会精神领袖的角色。
平时,他们是书史——对君主言行进行记录;祭祀时他们充当主角沟通神人;此外还掌握星历、教育、医药等。
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教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初期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世史官文化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特色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西周时期文化转向的表现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
到西周时期,神本文化迅速地转向人本文化。
这种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当时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看出;第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5.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
它包括了众多方面,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道德观念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而独特,仁义礼智信的人伦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以及各种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等等,都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精品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文学非常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等等。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不仅在中国有深远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传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丰富多样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尊重,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孔子教导的“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它们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于维系社会稳定和相互尊重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种礼仪文化不仅对古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倡导行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艺术、礼仪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于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具体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具体举措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传承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源远流长,从未间断。
在当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往往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教育。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武装自己,不加强思想建设,在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健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1]。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2]。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对其影响。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个性人格上有许多不易察觉的缺陷,具体表现为:①损人利己、自私自利;②惰性、懒散的所谓“新无为主义”;③性格优柔寡断、做事缺乏恒心[3]。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
而大学生政治教育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构建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的目标相一致[4]。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加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强烈情感,它是一种对自己生长、成长的某一地域所属的国家的依赖是是一种对所在国发自内心深处的充满情感的认同、忠诚以及愿意为国家的假设和发展付出自己努力的一种心理情感[5]。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一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论)
文化多指群体意识,即人群中每一个体都具有的是非标 准、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办事方法的主流部分;
文明则多指人类的某一可以用文化、血源或地域来界定 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实践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如典章制度、经济政治措 施与成果、学术思想、军事胜利等。
简单地说,文化常指观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产 生的实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 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 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 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何谓文化
比较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 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一、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
中国文化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来源
学习目的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 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二、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 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 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 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集锦《中国文化史导论》很久没有看一本书如此酣畅的了。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着实是一本奇书。
虽然在钱穆的主要作品提要里面甚至都不会提及,但是这本书实在是钱穆自己思想的一个总纲。
更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著中最情真意切而富有真知灼见的。
这本成于民国三十年的书,今天读起来仍然是振聋发聩的感觉。
而钱先生对于历史的掌握,将前后历史中关于文化之一切要目全数晓之于此,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简直希望中国人人都看看一看这一本书。
正如《国史大纲》一样,钱穆在这本书里面也写了类似的几句话,作为读此书的前提。
亦是读者了解本书意旨的关键,且看:钱穆这样写道:此书作者基于以下信念而写成:一、“文明”、“文化”皆指人群生活言。
文明可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二、人类文化大别不外游牧、农耕、商业三类型。
游牧、商业型起于内不足、需向外寻求,文化特性常为侵略的。
农耕型可自给,无事外求,文化特性常为和平的。
三、人类文化终必以和平为本,故领导者必以大型农国是赖。
四、中国为举世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绵延五千年之久,若能配合新科技之装备,而依然保有深度之安足感,则于世界人类文化和平必大有贡献。
五、欲改进中国,使中国人回头认识自己以往文化真相,则为绝要一项目。
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
故应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知道钱穆的名字,想必不晚。
具体记不清了,也许在一次课上,也许在一本余英时的集子里,也许在无数次逛书店时的无数次邂逅。
大学本科的岁月,受到几位老师的影响,加之自己的阅读体验,将大部分的时光和精力用在了西方文学和思想上,而且对鲁迅先生的“不读中国书”深有同感,花了同样的功夫,从西方文化中吸收到的东西远远要甚于传统典籍也买过不少的“直排本”,大多都束之高阁,很少翻看,估计是自己国学功底的薄弱,怎么读也提不起神来。
所以真正好好翻看一下钱穆,也是最近的几日。
在此之前买过他三联书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中国文学论丛》,粗粗地翻了一下,觉得有些罗嗦之后也没再看。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015文化纵横《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李婉秋(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钱穆的《中华文化史导论》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精神等问题,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
以《中华文化史导论》为文本,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其优越性,助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建设。
关键词:中华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文化自信;钱穆作者简介:李婉秋(1994-)女,汉族,重庆人,研究生,法学硕士,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
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钱穆先生在首篇即详细分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他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两方面,深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性。
关于地理环境方面,作者指出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的产生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 ,而依赖于黄河的各条支流。
因为各个纷繁复杂的支流两岸,以及两水交汇的三角地带比黄河更适合农业灌溉和水路交通。
中国文化发源地有若干个,大多为黄河的支流。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复杂的水系和河流,也都是中国文化诞生的摇篮。
当这些相对小的水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同其他水系的文化接触、融和,从而形成博大的中华文化。
关于气候方面, 作者指出中国气候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特殊性。
他认为,在气候方面,中国地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温带,相对于其他古文明地域,降水较少,物产贫乏。
这就迫使中国人塑造更加勤奋、朴实的民族性格。
相反,其他地域的古代文化的气候条件更加优越,因而生活奢靡,精神腐化。
作者反复提及自己的观点,即由于中国文化起源上地理与气候的环境特殊性,中国文化必然地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总之,作者认为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中国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中国人独特的性格,造就了中国文化最初的原形和特质。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宽广的大局面下诞生,中国人的心胸因而更为厚重、宽广。
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 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在这个概念中,注意几个名词: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用现代的眼光来观照分析传统 文化的复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化”字的引申义与现 代“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tuan, 去声)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物态文化层: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 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 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 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 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 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传统文化导论》PPT课件
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 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 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 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 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 的复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考题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3.案例题(1题,30分)4.拓展题(2选1, 30分)复习重点: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中国文化导论》资料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作 出总 体介 绍 , 么担此 功 能 的内容 只能反 映 在本 那
书的“ 前言” 中了。本教材的“ 前言”编者从学习传统 , 文化 (文 化原 典 ” 的意义谈 起 , “ ) 接着 介 绍这本 教 材 的 编写模 式 和 写 作 方 法 , 后 顺 带 一 提 文 化 教 育 的 功 最
关键 词 :传统文化导论 》骆 自强 ; 《 ; 高校教材
中图分类号 : 2 . G7 3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62 (0 0 0 —0 5 — 4 10 0 1 2 1 )2 0 3 0
笔 者 在 电大从 事 传统 文化 导 论 》 课程 的教 学 , 指 定 教材 即骆 自强先 生 主编 的《 统 文化 导论 》上 海古 传 ( 籍 出版社 2 0 修订 版 ) 0 3年 。从 总 的方 面看 , 这是 一本 编写架 构 精巧 、 有特 色 的 电大教 材 。 因为经 常研读 富
样安 排专 门的“ 论 ” “ 论 ” 绪 、导 之类 的章 节来 对本 门课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特 质 ,点 ” “ ” 合 。每一 部 分 的 “ 、线 结 后 面又 辅 以相应 的古 代 文献 的选 录 和思 考题 的设 置 。 这 五大 部分 ( 先秦 文 化 、 秦汉 魏晋 南北 朝 文化 、 唐宋 文 化 、 明清 文化 、 现代 文化 )两 大模 块 ( 元 近 、 文化 历 程和 文 化特 质 ) 四 个 单 元 ( 化 历 程 、 化 特 质 、 考 文 、 文 文 参
教 材 , 感 编者 才识 博 洽 , 锋 隽永 。 深 笔
正 如编 者在 “ 言 ” 前 中所 言 ,这 本 教 材 专 供 电视 大 学 “
的学员 使用 ” 为适 应 他们 “ , 见缝 插 针式 的” 习 和远 学 程 在线 学 习 , 每个 标 题 彼 此 独 立 , 于他 们 在 有 限 的 便 和 分散 的 时间 中集 中学 习 。 当然 , 具备 这 些 优 点 的 同 时 , 在 教材 也 存 在 一些 不 足 。以下 主要 就 这 些 不 足之 处 , 教学 的角 度 , 从 谈
别致 。
到 了“ 文化 教 育 , 根结 底是 素 质教 育而 非能 力教 育 , 归 通 过学 习 能获人 文 素质 的提 高 ”我想 , 者 已经有 了 , 编 用 少而 精 准 的笔触 交待 这个 问题 的意 图 , 这对 于拥 有 相 关专 业 背景 知识 的读 者 , 能 够 领 会 其 用 意 的 , 是 但 是 对 于接受 非 相关 专业 学 习的 电大学 员来 说 , 这种 简
安徽广 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 1 第 2期 0 0年
简评骆 自强主编 之《 传统文化 导论》
陈希 红
( 安徽 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编辑 部 , 肥 合
摘
20 2 ) 3 0 2
要 : 自强先生 的《 骆 传统文化导论 》 一部 专为 电大接受 开放 教育 的学员 编写 的教材 , 是 架构 精巧 , 富有 特 色, 但也存在一些 有待于改进 的地方 : 前言/ 导论 部分过 于简单 , 没有介 绍课程性 质 ; 述方式 失之 主 论
用 , 个篇 幅不 足 3 0 。其 中没有 对 《 整 0 0字 传统 文化 导
论》 的课 程 性质 进 行介 绍 。虽然 编者 在 “ 前言 ” 中也 提
习的特 点 , 他们 了解 一 些 历 史 文 化 发 展 的 线 索 , 让 明 白一些 基本 的概 念 , 阅读 一 些 相 关 的文 献 , 一 些 练 做 习加 以巩 固 。尤 其是 教材 的 主体 架构 , 即基 本 历史 文 化线 索 的勾 勒与 重要 文化 理念 或概 念 的 阐发相 结合 , 这种 模 式 在 同 类 著 作 或 教 材 中 不 多 见 , 是 新 颖 很
观 , 出的观点有 待商榷者较多 ; 提 专题篇 幅安排 、 考文献 的选 取及思 考题 的出题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参
文 章在 广泛参 阅其他 文化 史 、 文化导 论著 作及普 通高 校文化 史教材 的基础 上 , 从传 统 文化导 论教 学
的角度 , 以上 问题提 出批评和看法 , 对 希望能为下一步修 改教材提供参考 。
本 教 材 最 富 特 色 的 是 它 的编 写相对独立且 自成体系
的时代 段— —先 秦 、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 宋 、 明清 、 秦 唐 元
近 现代 , 分段 介 绍 中 国文 化 , 眼宏 观 , 构精 简 。每 着 架
作为教材而非专业研究参考资料或工具书之那样开篇即讨论传统文化的功用等问题而是以这种类如果一味的只是史的介绍或客观的叙述和堆直觉的方式与感悟的笔触直达问题学习传统文化的砌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并产生厌烦恰当的点睛意义的核心以我直觉的判断这种方式更好可能之论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并能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和引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暗合克罗齐一切历发思考
一
谈 自己的认识 和 看法 , 望能 为下 一步 修改 教材 提供 希 参考 , 妥之 处请 教材 编者 及 同行 批评 指正 。 不
一
、
前言 / 论部 分过 于 简单 导
部分 分设 两个 模 块 , 中国传 统文 化 发展 的历 程和 即
作 为文 化导论 教 材 , 书 没有像 传 统此 类教 材那 本
炼 的笔 法 可能不 够 。
在具 体撰 写 方式 上 , 论 是对 传统 文化 发 展 的历 无 程 , 是传 统 文化 特质 的叙 述 上 , 教 材全 都采 用“ 还 本 分 段专 题讨 论 的结 构形 式” 这种 方式 本 身也 是很 好 的 , ,
收 稿 日期 :0 0 3 0 2 1 —0 —1 作者简介 : 陈希红( 9 6 )女 , 17 一 , 安徽宣城人 , 讲师 , 历史学硕士 。
在电大教育 中,传统文化导论》 《 是现代文员专业
专 科 的统设 课 , 由于 这个 专 业 的课 程 设 置 比较驳 杂 ,
53
安徽广 播 电视 大 学学报 2 1 0 0年第 2期
大部分学员对于这 门在他们入学后第 三学期开始学 习的课程 的课 程 性 质 了解 不 多 , 们 甚 至 搞 不 清 楚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