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启示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启示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学术界中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其所著的《中
国近代史》是一部权威的史学巨著,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
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从《中国近代史》的编写方法上来看,蒋廷黻倡导的是“史实
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把握,以及
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
因此,《中国近代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可信度,有着严谨的史料支撑和全面的研究分析,使读者能够跟随蒋廷黻的思路,
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这种编写方法已经成为中国
近代史的研究范式之一,深刻影响了后来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学术思路和
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蒋廷黻对于近代史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方面。
最后,《中国近代史》启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战争、侵略、革命还是改革,都给中国人
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刻的反思。
作为历史遗产,这些事件永久留在了
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近代史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对中国未来的发
展方向进行思考和规划。
总之,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
发展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学科
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解和研究的一份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第四章总结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领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
他曾领导中国国民党,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参与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2. 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蒋廷黻的领导和决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和认可。
他的对外政策和国内建设,为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蒋廷黻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蒋廷黻一直持有敬佩和尊重之情。
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怀,使他能够应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在动荡变革的时代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
他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不容忽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4. 总结蒋廷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领袖,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全面评估和撰写这篇文章,我对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蒋廷黻进行了全面评估,深入探讨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影响和个人观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中这一位伟大领袖的贡献和影响,也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蒋廷黻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影响和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还贯穿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国家整体发展方面。
他在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2000字十九世纪的中国处在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从前的世界,可以一分为二的表示为东方的亚洲和西方的欧美,而二者的联系往来实属时有时无,可有可无。
在东方,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以优越的地位享受着八方朝拜,偶尔与周边的国家或者民族有些许摩擦,但领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而到了十九世纪,属于中国人真正的麻烦来了,西方世界的破门,给了当时的中国沉重的一击。
然而乱世出英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挽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拯救了当下也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
本书的作者蒋廷黻是“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他的历史观也受到了他政治思维的影响。
他与梁启超是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利用假期和讲学的机会去到当时中国各地参观访问,考察研究。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体悟到先进与落后的差距,现实与历史的矛盾。
这本《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这个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
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以思辨的风格向读者展现了近百年的历史。
蒋廷黻在本书前面部分的《总论》中写道:“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
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
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正是由着这种“以史为鉴”的思想,蒋廷黻在此书中从四个大方面传达了他观念与办法。
第一章——剿夷与抚夷分为七个小节(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英国人作鸦片买卖;东西对打;民族丧失二十年光阴;不平等条约开始;剿夷派又抬头;剿夷派崩溃),主要讨论了道光、咸丰年间来自外来的祸患。
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当时清王朝遭遇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入侵,尤其是鸦片的问题,“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而在两次的鸦片战争中大部分的国人却不思进取、目光短浅,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落伍,直到道光咸丰末年因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才有少部分人觉悟,就这样中华民族白白丧失了二十几年的光阴。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是一段不得不提的过往。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蒋廷黻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出发,客观详尽的展示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一段历史,全书脉络清晰、理性辩证,极具启发意义。
故就本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思考。
个人看来,历史是千变万化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和动机,对历史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
对此,我们没办法下定论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因为历史本身是复杂的。
拿李鸿章来讲,在过去的中学课本中,此人往往被表述为卖国求荣的汉奸、叛徒,是中华民族的刽子手,是十恶不赦的佞臣,以此激发中国后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是,历史表明这些评价是片面的,有失偏颇。
据作者所述的事情来看,李鸿章非但不是奸臣,还是大清帝国乃至中华民族的伟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他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国力之衰微,经济之落后,透彻地分析时局,清醒的应对危机,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并多次巧妙避免与侵略者的战争;其次,为自强求富,李鸿章组织领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极大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可见,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
历史需要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外相向清庭上书要求严惩林则徐,赔款割地。
作者认为琦善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判断,那封书信的实质是英人受委屈向清廷寻求“安慰”,让大清皇帝为他们做主伸冤,而不是一定要挑起战端,所以万事好商量。
然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无疑是最佳选择;况且,英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与之相比实在望尘莫及,英国没有忌惮的理由。
那封书信的内容,若中国答应了势必会让英人以为中国惧怕其实力,日后必将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扩大侵略从而引发战争;若中国不答应又给了英国动武的理由,更使得战争有理有据。
读书笔记心得: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我是怀着崇敬之心拜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
本书较少叙述史实,较多评论。
过去我们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倾向,而蒋先生作品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
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
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历史,割地赔款、太平天国、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失败等等。
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抚夷与攘夷讲述从鸦片战争到英法联军入侵之间20年的“抚夷”和“攘夷”之争。
蒋廷黻将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内发生在中国的主要矛盾斗争,归纳为“抚夷”和“攘夷”的主张之争,就体现了他独具的慧眼。
虽然以后来的眼光来看,中国若寻出路,最低限度也需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抚夷”和“攘夷”皆不足为训。
但在当时,事实上就只有这两派在争来争去,自然争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中国就痛失了这20年的光阴。
蒋廷黻先生提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那才是失败的致命伤”,这句话如此简单,却有如此震耳发愦,掷地有声!那么我们对此有没有觉悟呢?没有!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烧了圆明园,才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改革已经是非进行不可的了。
历史的机遇有时是不能错过的,尤其在历史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是一步都不能踏错的。
林则徐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鲜见对其负面评价。
以往在革命史观范式下,说林则徐于1850年被派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料病逝于途中,由此一生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但当我们重新打量这位英雄时,就会发现他的局限性,即把他放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指出他是中国旧文化的最好产品,因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在他那里,个人名誉比国事重要。
他以为中英可以一战,并自信满满以为可以战胜英军;他还以为禁烟只要把外人的烟都烧了,把外人都赶出中国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他更以为封建制度能“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1000字
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一、蒋廷黻的生平与贡献蒋廷黻(1899-1979),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早年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
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蒋廷黻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还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和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蒋廷黻的著作与思想蒋廷黻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涉及我国古代史、近代史、教育史等多个领域。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将晦涩难懂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在他的著作中,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种种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都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三、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1000字作为我国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其著作中,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全面地解释了我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在蒋廷黻的著作中,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无处不在。
他不仅详细解释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影响、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蒋廷黻的评估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五、我国近代史的广度展示在蒋廷黻的著作中,不仅对我国近代史的若干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估,还对我国近代史的整体变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广度展示。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面貌。
六、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总结通过蒋廷黻的著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独特魅力,而且也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示。
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和广度展示,不仅为我们解读我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完整word版)读中国近代史 蒋 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有感初读此书,薄薄200多页,震撼、颠覆。
想要论其事,必先谈其人。
蒋廷黻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地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早年治学,中年以后志在外交。
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作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了极大精力辑录的《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而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短短的篇幅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至孙中山先生逝世接近百年的历史,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打开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大门,“近代化”观念广泛传播,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本书中,蒋廷黻先生的观点十分鲜明,他坚持“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的看法。
所以, 蒋廷黻先生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 评判人的善恶、事的好坏,全以是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政治为标准。
在蒋廷黻先生看来,“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间的竞争,最足以决定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
如此按照蒋先生的这种逻辑思维,那么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与传统视角全然不同的中国近代历史。
蒋先生在书中指出: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 他在书中问:为什么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就开始维新、改革内政呢?回答说:一是“中国人守旧性太重”;二是士大夫以传统文化为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大夫饭碗的动摇”,所以他们反对改革;三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
首先是守旧性,中国经历了长大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大多接受孔孟之道的儒家精神,中庸之道深入人心,然而变革必然要遭到别人的反对,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变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此后,人们渐渐更多的不思进取,墨守成规。
举例而言,儒家的士大夫精神规定读书只有做官这一条出路,而以八股古文为题科举考试流行千年,似乎成才的路只有一条,恒古不变。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读书报告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以下是关于蒋廷黻读书报告的详细回答:蒋廷黻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思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读书报告中,他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蒋廷黻可能会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挑战。
2. 政治改革与思想变革,蒋廷黻可能会关注政治改革和思想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他可能会探讨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运动以及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蒋廷黻可能会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生活的改变。
他可能会研究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农民问题、城市化进程、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4. 外交与国际关系,蒋廷黻可能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进行研究。
他可能会探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等重要的外交议题。
5. 思想家与文化运动,蒋廷黻可能会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和文化运动。
他可能会研究中国的文化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战国史学派等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蒋廷黻可能会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可能会研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重要事件,以及孙中山、李鸿章、袁世凯等重要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蒋廷黻的读书报告将能够全面地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可能会结合大量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浅议蒋廷黻的史学思想及其教育主张_近代文化史论文
选题方向:近代教育浅议蒋廷黻的史学思想及其教育主张摘要: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是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并著有经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成就斐然,因而他的史学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而其任职南开、清华历史系教授时所从事的史学教育实践也影响深远。
关键字:蒋廷黻史学思想教育主张蒋廷黻(1895—1965年),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外交家。
他是近代中国一个对学术和外交都有着巨大贡献的人,被誉为“一代学人”,是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同时又是学者从政的典型代表,并著有经典的《中国近代史》,学术成就斐然,因而他的史学思想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其任职南开、清华历史系教授时所从事的史学教育实践也影响深远。
蒋廷黻,于1895 年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一个中等家庭之中。
4岁读私塾,接受旧式教育, 6岁母亲去世,他的父亲原计划让儿子送到店里当学徒,日后经商;不过最终由二伯父作主,11岁的蒋廷黻被送入长沙明德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黄兴、张继等人曾在这所学校任教),一学期后转入美北长老会在湘潭所办的益智学堂,在那里深受美国传教士林格尔夫妇的影响,并开始学习英文。
1911年,16岁的蒋廷黻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1911年,16岁的蒋廷黻前往美國求学,就读于密苏里州派克学院,半工半读。
1914年进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主修历史学,获得学位。
1919年,蒋廷黻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海斯教授,攻读历史,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蒋廷黻回到中国,先后任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
蒋廷黻从事学术研究,也就是从南开到清华的十二年执教生涯。
治学时间虽不长,但在学术界的影响较深,被誉为“一代学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这段时间,他从治外交史扩展到了中国近代史,并且撰写了许多很有分量的专题文章。
还有译著如导师海斯所著的《族国主义论丛》。
此外,他还在《清华学报》、《中国社会政治学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学术性文章,著述虽然不多,但对旧中国史学界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1000字
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一、蒋廷黻的故事在我国近代史上,蒋廷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蒋廷黻的一生经历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包括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等。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我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二、蒋廷黻与我国近代史蒋廷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成就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他与国民党、等各方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
三、蒋廷黻的读书笔记蒋廷黻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读书笔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见解。
他在读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和解读,还深入研究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领域。
他的读书笔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我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深度。
四、蒋廷黻读书笔记中的价值和启示蒋廷黻的读书笔记不仅对他自身的思想和学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他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革,也可以借鉴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应对今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我看来,蒋廷黻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风波,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理想和追求。
他的读书笔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研究他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革,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蒋廷黻的读书笔记不仅对他自身的思想和学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他的读书笔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所撰写的文章,内容涵盖了主题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我也共享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有感】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有感】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有感原创:丛之力历史是天子的游戏。
普通人觉得历史无用,不过是受限于自身角度太低、视野太窄罢了。
李世民曾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走过许多弯路,他们把这些经验教训辅以文字解释,以诫世人。
对于我,母亲曾在《全球通史》的扉页上为我题跋“知史明志”四个字,至今已六年有余,慈祥之声仍绕耳不绝。
现把我的所感所想一并写下,你我共勉。
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着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着”,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
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者”;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着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一.“天朝上国,无奇不有”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书评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广受赞誉的历史著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以客观、准确、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于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蒋廷黻先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反对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
这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具有很强可读性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
他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同时,他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分析,使得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再次,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具有很强史料性和客观性的历史著作。
他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使得本书的史料来源丰富多样。
同时,他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
这种客观性和史料性使得本书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书。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些观点过于偏颇或片面。
其次,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性,有时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
结合我的自身学习经验和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入门级历史读物,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本书也适合专业人士进行参考和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之,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
它以客观、准确、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于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注意和思考。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一)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概述•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深学者之一•他通过广泛阅读,深入研究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见解研究方法•蒋廷黻采用了大量的书籍、文件和档案的阅读与研究•他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蒋廷黻同时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前因后果的研究研究成果•通过蒋廷黻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他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认可研究亮点•蒋廷黻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度•他通过比较不同文献和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历史解读•蒋廷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常常引人深思研究启示•蒋廷黻的研究启示了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的方法与思路•他通过深入研究与广泛阅读,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蒋廷黻的研究告诉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视角,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结论•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细节•蒋廷黻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文献研究:他广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文件和档案,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档案调查:他实地前往各地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他与当事人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和采访,获取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他对不同文献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共性和差异,拓展了研究视野研究成果的详细介绍•蒋廷黻的研究成果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如:–《中国资本主义的创生与发展》:该书详细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源。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该书系统梳理了孙中山的思想和行动,深入剖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孙中山的领导作用。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
【原创版】
目录
一、蒋廷黻的背景和思想
二、蒋廷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三、蒋廷黻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贡献
四、蒋廷黻的历史观和治学态度
五、蒋廷黻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蒋廷黻,字熙卿,湖南岳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初,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因此,他的一生都与我国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蒋廷黻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显著,他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深远,他的著作《中国近代史》被誉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
蒋廷黻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
他运用新的历史观和治学态度,对我国近代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近代史的研究。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教育改革,为我国的民主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蒋廷黻的历史观和治学态度严谨,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公正,不受主观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他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的这种治学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蒋廷黻的影响和启示深远。
他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态度,对我国近代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
和对民主、自由的执着追求,他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第四章总结摘要:1.概述:蒋廷黻在第四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2.晚清政府的困境3.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4.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5.蒋廷黻的结论和启示正文:在《中国近代史》第四章中,蒋廷黻主要讨论了晚清政府面临的困境、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通过这一章,蒋廷黻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变革和挑战。
首先,蒋廷黻指出,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衰落。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政治体制陈旧,无法应对外来侵略。
此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土割让、赔款巨额,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其次,蒋廷黻分析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影响。
这些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利诱等手段,逐步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被迫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种改革包括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近代企业、改革教育制度等。
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加剧了国内社会矛盾,导致民生疾苦。
接着,蒋廷黻强调了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如张謇、胡雪岩等,纷纷投资兴办企业,为民族振兴作出了贡献。
民族工业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凝聚力。
最后,蒋廷黻在第四章的结论中指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挣扎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孕育着变革和希望。
蒋廷黻提醒我们,要正视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中国近代史》第四章通过蒋廷黻的论述,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晚清政府所面临的困境,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论蒋廷黻的民族主义思想
立场, 但同时也指出,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由于 怕 清议的
指责 , 明知不可战而强 战, 其强硬立场延续与助长 了清王朝 士大夫们盲 目自 大的虚骄 心理 , 同时延误 了向西方学 习的 大好时机 , 以至于“ 中华 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 阴” 。 ④ 相反 , 于人们一向诟病 的投降派代表琦善 , 对 蒋廷黻却持一 定 的肯定态度 , 为他在 明知不 可战的 清况下致力 于外 交 认
蒋廷黻就力人了“ I 1 真正的青年中国” 兄弟会” 和“ 两个留学
生 秘密组织 , 这两个组织对他民族主 义思想 的形成 产生 了 重要影响。巴黎和 会期间 , 他曾多次赴 巴黎 了解 会议的有 关 隋况, 又曾周游美 国各地巡 回演说 , 中国的权利 。费 主张
蒋廷黻公开出版了《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中 国近代史》 等专著, 发表了《 琦善与鸦片战争》《 、 最近三百 年东北外患史》 L 等;1篇学术性、 政论性文章, 成绩卓著。 在这些著作中, 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理性 f
◎ 谷 士 刚
内容 提 要 蒋 廷 黻 的 民族 主 义 思想 强 调 知 行 合 一 , 救亡 图存 的 思 想 与 刚健 有 为 的 将
实践结合起来 , 理性评价近代 以来 的民族 主义 思潮 , 积极 探索实现 国家统 一的方 式和 富
强 国家 的途 径 , 既有 前 瞻性 和 独 特 性 , 有 一定 局 限性 和 不 足 。 又
关 键 词 蒋 廷 黻 民族 主 义 理 性
【 中图分类 号] 2 【 B 6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47~ 6 X【0 1 0 0 9 0 o 4 62 2 1 )2— 12— 2
蒋廷黻外交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蒋廷黻外交史料学理论与实践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湖南邵阳(宝庆)人。
早年留学美国,后归国任教于南开和清华,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教学与研究。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致力于外交史研究的杰出代表,他被认为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
前后十余年浸润于外交文献工作,在科学外交史料学理论指导下,他构建了一套鲜明的研究范式。
以往学术界对其外交思想多有阐发,而对其外交史料理论与实践,则着墨不多,故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探。
一、通过史料评论来阐述其史料观上世纪20、30年代,国内外交档案层出不穷,卷帙浩繁,价值巨大。
特别是以三朝《筹办夷务始末》为代表的官纂史料的面世,为外交史学界带来了“学术革命”。
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文献工作的外交史专家,蒋廷黻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些新材料分析评论,拣优裁汰,并通过史料评论的特殊方式,阐述自己的史料评价及编纂标准,以及其与外交史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将之切实转化为推动外交史研究和编撰的基础性力量。
(一)“信、新、要、通”——史料评价及编纂标准蒋廷黻对当时出版的外交史料基本都有所寓目,对其中重要者都有独到精当的点评。
他认为“历史学自有其纪律。
这纪律的初步就是注重历史的资料。
”当时出版的外交史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原料(Primary SOUlrCC);一种是次料(Secondary source)。
简略说,原料是在事的人关于所在的事所写的文书或纪录;次料是事外的人的撰著。
”就其可信度而言,“原料不尽可信:次料非尽不可信。
比较说,原料可信的程度在次料之上。
所以研究历史者必须从原料下手。
”此处的论述已触及到史料评价及编纂的两条标准——“新、信”,原料属于新材料,研究者最应重视;而无论是原料还是次料,不能因为其“新”或二手,就简单肯定或否定之,应甄别裁选,确定其“信”。
接着蒋廷黻在评论《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外交史料》和《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类史料时,又对以上阐释进行了发挥引申,并确定了四字标准。
蒋廷黻外交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蒋廷黻外交史料学理论与实践背景介绍蒋廷黻(1906-1979),字子真,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史学家和外交家。
蒋廷黻虽然曾经担任过政治家,但更为著名的身份是史学家和外交学家。
他是中国现代外交史料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曾担任过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团长、驻英国大使等多个外交职务。
蒋廷黻外交史料学理论对中国现代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外交史料学外交史料学是研究外交史料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外交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揭示。
蒋廷黻对外交史料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外交史料学的重要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积存为精”、“搜罗为多”的收集方针,以及“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积存为精,搜罗为多蒋廷黻认为,外交史料的收集应该始终遵循“积存为精,搜罗为多”的方针。
这种方针的含义是:只有在保证收集的史料质量高、准确性强的前提下,才能收集尽可能多的外交史料。
这种收集方针保证外交史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同时也保证了史料分析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证主义在蒋廷黻的研究方法中,实证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实证主义是指在研究一个现象时,要通过数据、实证数据和求证实验,来决定适用于此现象的真理。
这种方法结合了收集丰富的史料,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提取事实真相的个性,探讨问题的因素和机制。
外交史料的分类蒋廷黻根据外交史料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外交文献。
如条约、公约、协定、备忘录等书面文件。
2.外交通讯。
包括国内外交通信、分析报告、内外书信等。
3.关于外交的记载和评论。
如外交家回忆录、历史学家外交史论等。
4.关于外交人物和制度的材料。
5.关于外交的照片、绘画和其他物品。
这些分类为外交史料的研究和收集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外交研究。
蒋廷黻的实践理论蒋廷黻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实践性。
“一次一议”与现实主义“一次一议”是蒋廷黻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的一个重要策略。
这一策略要求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移民、地理位置、资源等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情况,根据双方的利益和现实情况做出决策。
美育在中国近代变革中的实践——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的“ 教育救国” 思想为背景
9009 2017 北方美术史论经纬摘 要:本文从蒋廷黻的教育救国思想出发,以“美育”视角分析近代社会变革中民族自强的具体实践。
美育概念来自席勒等“后革命时代”思想家。
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美育是改造社会和救国的利器,它带来民族意识的结晶与具体化。
在“经世致用”思潮下,美育要想救国救民,便不能与社会群体剥离开。
本文从实用性的学校美术教育与对全体民众进行的展览性质的审美教育两个角度,略述社会变革中的自强图新方式,分析美育对民族革新的意义。
关键词:蒋廷黻;蔡元培;颜文樑;美术教育;美术学校;美术社团蒋廷黻在1938年抗日战争之时,写作了《中国近代史》一书。
蒋氏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重要代表,这本五万多字的著作,饱含他对近代史的反思及对抗战救国的期望。
蒋氏评述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程,精炼叙述近代自强运动、满清政府失败外交的史实,以表达其政治观点:国力衰微之时,积极学习西方,重视外交策略,韬光养晦,尽快走向近代化。
所谓近代文化的标志是科学、机械以及民族主义。
在此书开篇的总论部分,蒋氏便提出了19世纪中华民族外交局势“进入一个特殊时期”。
“来和我们找麻烦的不是我们东方世界里的小弟们,是那个素不相识而且文化根本互异的西方世界。
”[1]319世纪的西方世界已具备近代文化,而华族还滞留于中古的文化。
蒋廷黻认为民族自强就要在政治、社会方面全盘近代化。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讨论了美育教育对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2]他认为在革命时期讨论政治、社会问题之前,需要先讨论审美的问题。
审美教育是自由的游戏,可以让感性层面的人离道德与理性更近。
自由的审美游戏在社会中通过反复排练、互动,可以影响一个群体的意识形态。
美育教育可以作为中介,重构一个失序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廷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收稿日期:2008-04-06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蒋廷黻思想研究”(06C765)。
作者简介:曾维君(1960-),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历史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历史教学论、中国通史和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摘要:蒋廷黻在南开、清华从教12年期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教育教学目标上,他提倡通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教研理念和方法上,他严谨治学,倡导创新史学,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上,他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及其治学态度,至今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蒋廷黻;教育思想;实践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1-0194-04曾维君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
他于1912年自费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1929年进入清华大学任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5年以后,受蒋介石之聘,开始在南京国民政府中任职。
1965年10月殁于美国。
从南开到清华,蒋廷黻共经历了12年的教书生涯,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尤其为南开、清华两校历史系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根据《蒋廷黻回忆录》、《蒋廷黻选集》及学术界有关研究他的文章,拟对蒋廷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治学与教学方法以及他的教学实践等,作一粗浅的较全面的论述。
一、倡导通才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这是蒋廷黻主张和确定的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首先,他倡导通才教育,即鼓励和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蒋廷黻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希望中国能够早日现代化,因此他提倡知识分子应该做一个“现代人”,“现代人是动的,不是静的,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1]那么教育是铸就现代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现代人,现代人应具有现代人的文化、现代人的意志和现代人的的体格,而不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产生的舞文弄墨、体格不健、与民情隔膜的士大夫[2]。
为此,他在南开任文科主任期间,他鼓励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稍习试验课程,以培养自己清晰的思想和科学的态度;他倡导创新史学,确立了培养新式历史学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训练学生“多学习外国语及其他人文学术,如政治、经济、哲学、文学、人类学”[3]。
在清华期间,他也这样要求他的学生,鼓励历史学系的学生去别的系选修课程。
任清华历史学系主任期间,对课程设置作了重大调整,如1929-1930年的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政治、经济、地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西洋文学等外系课程,须选修其中二门,学分8-12;本科第三年,上述外系课程须选修其中一门,学分4-8;本科第四年,仍可在上述课程中选修一至二门,学分0-8[4]。
这对于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了解其它学科发展状况,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历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形成跨学科优势,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这也是蒋廷黻要使历史学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具体体2009年第1期(复总第71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 No.1,2009(rest.tot No.71)194现。
其次,他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蒋廷黻人生观的核心是有所贡献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他认为,“中国士大夫阶级不以财产为人生最高目的而重视事业,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与最高目的”。
因此,他以自己的人生观来要求、培养他的学生,认为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该能够为社会服务,对社会有所贡献。
他主张“教育以中国的实在需要为基础,不以外国的模型为基础”,希望“中国的教育家能够找到材料来创造一个适合中国需要的教育制度”,“中国的学生将来既要在中国服务,知道中国政治经济情况,比知道西洋的国会和交易所还要紧些。
”[5]他呼吁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建设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艰巨任务面前,不可袖手旁观,而要负起责任,甚至“应该居领导地位”。
为此,他希望中国的教育应当是:不要偏传统,而要重现代;不要偏外国,而要重中国;不要偏书本,而要重实际;不要偏技术,而要重全面。
[6]他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总论”中就说过:“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
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7]学生如何有所贡献于社会?学习历史如何对学生就业有所帮助?蒋廷黻提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以备从政,“学习历史以备从政之用,此一见解倒是深获我心。
”[8]他在《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一文中也说:“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做官,教育官、行政官、事业官。
名义虽不同,靠公家薪津吃饭则是一致的。
”[9]他本人后来弃教从政,应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和证明。
蒋廷黻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谈到:“在乡下念书只有一个目的:考中后去做官。
这种考试没有其他用途。
它只给青年人指出一条路:学而优则仕”[10];另一方面,“惟楚有才”的湖湘文化对他产生过较大影响,“蒋廷黻志业正是发挥他的乡贤魏源倡导的‘经世致用’学风”[11]。
再一个就是渊源于其师祖鲁宾逊的新史学观念。
鲁宾逊是蒋廷黻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海斯的老师,他提出过历史学要对社会成员在工业社会谋生有帮助的观点,“要证明历史学在将要于毕业后即到工厂中做工谋生的青年男女们的教育中的地位”,“了解过去是为了他们将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尽可能成为一些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和幸福的人。
”[12]由上可见,蒋廷黻身为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他对学生的成长及其前途是十分关心和重视的。
二、更新教、研理念,重视和实施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历史研究与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蒋廷黻对近代中国教育和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在教研方向和方法上,他主张“结合时代,革新传统”[13]。
留学归国的他,有着与中国传统史家不同的新的史学理念,即科学的理念、识世知彼的理念、国际平等的理念、开放通商的理念和整体现代化的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共同前提是时代观念[14]。
但他来到南开、清华任教时,发现不少中国史家和教授的学识和研究范围都比较窄,“他只能成为某一特殊时代或某一本书的专家。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要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而不是继续前人的研究工作”,“人们变成为研究版本而研究版本、为研究古籍而研究古籍了。
此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在现在已经落伍,不能再继续下去”[15];“史家以治某书为始,也以治某书为终,结果我们有某书的注疏考证,而没有一个时代或一个方面的历史;我们有某书的专家,而没有某一时代或生活的某一方面的专家”[16]。
为了改变这种不适应时代、不讲求实际的现象,蒋廷黻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进南开后,不仅带来了西方历史研究的方法,而且吸收欧美最新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南开大学关于西方史学的课程体系,在当时的大学历史系有着导夫先路的作用。
”[17]在南开,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一百五十年来之欧洲”、“英吉利通史”、“美利坚合众国通史”、“近世欧洲经济史”、“欧洲外交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都是讲授一学年,每周3学时。
课堂教学十分受学生欢迎。
特别是进入清华后,“蒋氏不仅将他的新的史学理念带入清华,而且乘罗家伦校长高强度治理整顿清华的东风,将历史学系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尤其是课程设置等方面迅速引上新的平台。
”[18]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他对清华历史学系的师资、课程和教研进行了重大改革。
如在对195--师资的培养和储备上,他一方面引进了一些新教授,“我希望能有一批新人来教历史……我不声不响的引进一批年轻教授代替原来的老教授”,如雷海宗、张荫麟等。
引进这些年轻教授后,他给他们以指导、帮助和关心,同时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努力吧,我会供给你参考书、助理人员和时间……你必须在两三年时间内准备开一门新课”,“我引导这批年轻教授开始使用一套新方法”[19]。
另一方面,他鼓励和提携青年老师去进修、深造,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专业水平,“少数优秀青年我都鼓励他们进了研究院,研究中国学者一向忽略的问题……一旦我发现一个青年,认为他可以研究上述某一国历史的话,我就说服他在研究院学习相关的语文。
如果他在研究院成绩好,我就设法推荐他到国外去深造。
”[20]如选拔王信忠、朱谦云、邵循正等出国研究专门史,这些人后来都很有作为。
可以说,经过蒋廷黻的精挑细选和努力培养,使当时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师资阵容和水平,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大学。
又如在课程设置上,他尤其强调外国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样做,不仅是外国史本身值得研究,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中国已深入国际生活中,闭关自守的时期已经过去,研究日本和西洋各国历史,等于了解和认识一下我们的邻居;而且外国史学、尤其是西洋史学,有许多进步的、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经过他的努力,清华历史学系每年平均开设的约22门课程中,外国史就占了一半。
当然,蒋廷黻并不主张生搬硬套外国教学模式,他甚至反感“一批年轻的清华职员,他们满脑袋的都是美国的伟大学府,他们要使清华成为美国大学的翻版”[21]。
如在外国史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美国的大学开设外国史时首先偏重英国史,然后是欧洲其他国家史,最后才是中、日史,这不适合中国的大学,“因此,清华拟订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
在清华编制的外国史课程中,突出中国的邻居———俄国和日本的历史。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外历史并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正是为了学习外国史的需要,蒋廷黻要求和鼓励学生多学外国语。
清华历史学系本科的第二、第三学年,学生必须修满8学分的外国语课程,这使许多历史学系的学生毕业后都能使用3-4门外语。
对于在清华历史学系的课程改革,蒋廷黻后来在《回忆录》中对自己作了这样的评价:“如果有人有兴趣比较一下清华一九二九年与一九三七年的异同,他一定会发现在课程方面有很大的改变。
此举,我认为是对中国教育的一个大贡献。
我一直为此感到快乐,因为我在这方面曾略尽绵薄。
”[22]其次,蒋廷黻的治学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他强调史学是科学,研究历史是探求真理,它与历史的宣传是有本质区别的,“你如果拿历史来作宣传,你不是历史家,是宣传家,你的著作不是历史,是宣传品。
宣传品也有价值,或者有很大的价值,但仍不与历史同道。
”[23]他认为研究历史,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是“探求真理,无论真理是苦的或是甜的,是红的或是白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