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二 5.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Ⅱ) 作业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统一性、多样性、适应性
加拉帕戈斯群岛 地雀进化图
南美大陆 的地雀
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对不同岛屿环境的适应
生 物 的 适 应 性
一群灰色的蝗虫
迁徙到一片绿洲 突变和选择
一群绿色的蝗虫
1、一群绿色蝗虫的出现是不是进化的结果? 2、蝗虫为了适应环境,突变成绿色? 3、环境选择的是表现型还是基因型? 4、进化是以个体为单位还是以群体为单位? ……
选择压力 1/10 Aa 增大,捕 9/10 aa 食全部的
灰色个体
捕食后 随机
? 交配
下一代
?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一群绿色的蝗虫
再捕食
?
下一代
?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1、起始种群Aa : aa = 1 : 9,若每代捕食50%的蝗虫,且全部为灰色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再捕食
AA:1/50 Aa:18/50 aa:31/50
A:1/5 a:4/5
下一代
AA:1/25 Aa:8/25 aa:16/25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A基因频率变大。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模拟演练:
迁徙到一片绿洲
一群灰色的蝗虫
aa
1/10发生突变
第一次捕食后
AA:0 Aa:1/5 aa:4/5
A:1/10 a:9/10
下一代
AA:1/100 Aa:18/100 aa:81/100
再捕食
AA:1/50 Aa:18/50 aa:31/50
A:1/5 a:4/5
下一代
浙科版必修2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该变异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变异性状的纯合子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该变异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2.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A.25%B.32% C.50% D.64%3.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物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4.下列关于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选择过程中基因频率都发生改变B.鲤鱼品种少,而金鱼品种很多,说明金鱼的变异率高,进化速度快C.人工选择的生物能够向着人类需求的方向突变,所以进化速度快D.在生物的进化中,两种方式同等重要5.地球上现存生物物种大约有200万种,具有如此众多生物物种的根本原因是()A.生活方式的多样性B.遗传信息的多样性C.性状的多样性D.进化方式的多样性6.下列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同样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B.人工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自然选择限制C.自然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人工选择限制D.两种选择的前提均是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其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8.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B.基因型C.不利变异的基因D.肽链结构9.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10.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bb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A.18%82% B.36%64%C.53%47% D.76%24%11.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12.有关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进而形成生殖隔离B.没经过隔离,就形成新的物种C.多倍体的形成没经过地理障碍,只有生殖隔离D.多倍体物种的形成不属于生物进化二、非选择题13.根据生物既相似又相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二 第五章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
主要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新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怎样的一群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
生活在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 做种群。
2.一个生物的“种”或“物种”与种群又有什 么关系呢?
• • • • • aa=1/1000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100 A+a=1,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99/100 AA基因型的频率为99x99/10000 Aa基因型的频率为2x99x1/10000 aa基因型的频率为1x1/10000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①突变 ②基因迁移 ③遗传漂变 ④非随机交配 ⑤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决定进化的方向, 导致适应。 (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 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 )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假设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遗传平衡状态
①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也 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
青霉素起初杀死 绝大多数细菌
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 繁殖并将其抗性基因 传给后代,最后青霉 素对它们几乎不再起 作用
浙科版必修2 第5章 第2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作业
学业分层测评(十八)(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关系认识不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同样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B.人工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自然选择限制C.自然选择进化的过程可不受人工选择限制D.两种选择的前提均是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解析】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是在生物存在可遗传变异的前提下,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加速生物进化的过程。
二者都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机制;自然选择以自然条件为选择标准,不受人的意愿限制;人工选择以人们的需要为选择标准,但被选择的生物也必须适应自然条件。
【答案】 B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0%,那么基因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18%和82%B.36%和64%C.53%和47% D.76%和24%【解析】B的基因频率为18%+1/2×70%=53%,b的基因频率为1-53%=47%。
【答案】 C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不包括()A.自然选择B.遗传漂变C.死亡率D.迁移、随机交配【解析】C项的死亡率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无迁移、突变、选择等情况下,世代相传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与出生率、死亡率无关。
【答案】 C4.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陆栖鸟新物种形成方式为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B.帕米尔高原上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是同地的物种形成方式C.抗青霉素细菌的形成不需自然选择作用D.自然选择使桦尺蠖蛾中灰色等位基因频率下降,但没有形成桦尺蠖蛾的新物种【解析】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抗青霉素细菌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答案】 C5.下列有关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内,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频率可以世代相传B.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内,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C.突变、自然选择等均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D.随机交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解析】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决定的。
浙科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作业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练习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 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 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 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频率是指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在某个种群中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 基因总数的比例B. 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C.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D. 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3.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地理障碍阻碍基因交流,才能达到生殖隔离B. 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C.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最有意义D. 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 状4.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 AA 基因型个体占30% aa 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 的基因频率和F i 中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 55唏口 32.5% B . 55渝 42.5%C. 45%^D 42.5%D. 45%^D 32.5%5. 据调查,某地人群基因型为 X B X B 的比例为42.32%、XX 3为7.36%、乂乂为0.32%、X B Y为46% 乂丫为4%求在该地区 X B 和X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 92%,8% B . 46%,8%C. 46%,4%D. 92%,4%6. 在非洲人群中,每10 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 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A. 7. A. B. C. D. 8. 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c 。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1/25 B. 1/50 C. 1/100 D. 1/20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5.2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素材 浙科版必修2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5.2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今天上了《生物进化》内容的第二课时——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上完了一个班,自己觉得不满意,课后在学生中了解,有好几位学生反映还是很难理解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有必要对这个内容反思和重新设计。
1.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用达尔文进化论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自然选择是如何起作用的,引出问题,进化性变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学生解释: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长颈的形成过程。
得出可遗传变异是前提条件,自然选择是动力,变异——选择——进化。
3. 通过实例,从现象到本质去看,生物怎么进化,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得出基因频率的改变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这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通过情境创设才能去理解,需要通过量化分析。
情境1:创设三个种群,计算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得出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含义,明确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情境2:通过学生计算体验,自然选择发挥作用前后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的情况。
明确在理想条件下发生的基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小结:建构知识框架。
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精编习题姓名:一、填空:由于变异的存在,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某些影响生存和繁殖的性状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进而影响不同性状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状将在生存斗争过程中被更多地选择保留,经长期的________和________,微小的变异将成为显著的变异,进而产生新类型的生物。
选择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二、选择:1.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2. 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3.青霉素(青霉菌产生)长期使用,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耐药性增强说明变异是定向的B.青霉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C.一个青霉菌中的全部基因总和为基因库D.耐药性增强过程中细菌不断进化4. 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是A.自然选择B.可遗传变异C.基因频率改变D.生殖隔离5. 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研究细菌抗药性形成的机理。
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是敏感的,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里,绝大多数细菌死亡,但有个别细菌能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青霉素的影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降低B.存活下来的个体通过繁殖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抗青霉素的基因频率的提高C.接触青霉素之前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已经产生了抗青霉素的差异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工选择的结果6.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变异性是进化的动力B.一个群落中全部生物所含的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7.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因素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变异都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B.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自然选择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选择D.长期自然选择使种群中的微小有利变异积成显著变异8.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选择是进化的动力B.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基因的直接选择C.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为基因的多样性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材料并决定进化方向。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5.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教案浙科版必修2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一、设计思想此时学生已通过前面几章有关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存在,但这个概念很朦胧,不是非常清楚,为激发其学习兴趣,不应该只单纯介绍或是传授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前提、目的、手段、对象、结果等)。
课堂上我采用现在人类非常喜欢的金鱼引入课堂,由学生试讲金鱼的人工选择,再以长颈鹿和金鱼的进化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两个易混的概念,但又是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概念,所以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二(浙科版),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内容。
本节课着重学习进化,教材首先安排选择是进化的动力,交代进化性变化发生的前提是可遗传变异,这是进化的前提,但学生往往在认识自然选择时忽视这的原材料,故教材安排人工选育的众多金鱼类型来体现人工选择,为自然选择做铺垫,之后进行自然选择的学习,包括目的(适应当地环境)、手段(生存斗争)、对象(自然界中的生物)、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为此教材安排一活动:模拟自然选择。
旨在使加深学生对自然选择的本质体会,有个亲身体验过程,增强知识的迁移。
接着,教材安排种群的变异性,进而强化进化的前提可遗传变异,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每个个体在遗传上都是独特的和有差异的。
知道基因库,会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即可,并能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章遗传、变异的学习,以及初中对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认识,自然选择在其认知结构里已存在,这可以为本节课学习提供基础,将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联系在一起。
高二学生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已可为本次课的互动环节提供客观基础。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选择是进化的动力;2、能通过例子阐明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大部分知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4、清楚变异产生新的基因,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是亲代的基因而不是性状;5、能准确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课时作业1 浙科版必修2
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目标导航 1. 通过材料分析,理解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2.利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理解种群的变异性。
3.举例说明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学会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选择是进化的动力1.进化性变化的前提条件: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
2.选择的类型(1)人工选择①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普遍存在变异的家养生物中挑选出比较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并让它们保留后代。
②过程:把不合乎要求的个体淘汰,不让其传留后代。
③结果: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下来,微小变异得以积累成为显著变异,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2)自然选择①概念:环境条件以某种方式选择用以繁殖后代的过程。
②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之间普遍存在变异。
③过程:④结果:经过长期的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产生出新的类型或物种。
3.达尔文认为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是自然选择。
二、种群的变异性与基因频率的平衡与变化1.基本概念基因型频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基因座位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基因频率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3.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
判断正误:(1)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这里的变异包括染色体畸变。
( )(2)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通常不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5)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 )(6)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7)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 第二节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共15张PPT)
下一代
பைடு நூலகம்AA:1/4 Aa:2/4 aa:1/4
再捕食 AA:1/3 Aa:2/3 aa:0
A:2/3 a:1/3
下一代
AA:4/9 Aa:4/9 aa:1/9
选择压力加大,基因频率改变加快。
请根据以下核心概念,利用所学知识尝试写出一
些结论性语句。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进化、 基因频率改变、 选择、 适应、 多样性、 统一性 ……
再捕食
AA:1/50 Aa:18/50 aa:31/50
A:1/5 a:4/5
下一代
AA:1/25 Aa:8/25 aa:16/25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A基因频率变大。
2、起始种群Aa : aa = 1 : 9,若选择压力增大,捕食全部的灰色个体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第一次捕食后 AA:0 Aa:1 aa:0
捕食后
基因型、 基因频率
随机 交配
下一代
基因型 频率
一群绿色的蝗虫 AA/Aa
再捕食
基因型、 基因频
率
下一代
基因型 频率
1、起始种群Aa : aa = 1 : 9,若每代捕食50%的蝗虫,且全部为灰色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第一次捕食后
AA:0 Aa:1/5 aa:4/5
A:1/10 a:9/10
下一代
进化
统一性、多样性、适应性
加拉帕戈斯群岛 地雀进化图
南美大陆 的地雀
有共同祖先的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对不同岛屿环境的适应
生 物 的 适 应 性
一群灰色的蝗虫
迁徙到一片绿洲 突变和选择
一群绿色的蝗虫
1、一群绿色蝗虫的出现是不是进化的结果? 2、蝗虫为了适应环境,突变成绿色? 3、环境选择的是表现型还是基因型? 4、进化是以个体为单位还是以群体为单位? ……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5.2 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教案 浙科版必修2
第五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2)举例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
(3)简述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4)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适应。
(5)举例说出异地的和同地的物种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变异、选择和生殖隔离导致了新物种的形成,树立质量互变的观点。
能力目标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进化论角度解释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过渡】人工选择为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达尔文深受启发。
【讲述】在这次航行中,达尔文曾经到过叫克格伦岛的海岛上,在海岛上他发现有一种昆虫,非常奇怪的是要么就是翅膀异常强壮,飞行能力非常强,要么就是无翅或残翅,不会飞甚至在地上爬?这是为什么呢?【讲述】由于变异应该有多种类型,变异是不定向的。
大风大浪起什么作用(自然选择)【总结】自然选择的机制: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前提)(不定向)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定向)有利变异逐渐积累新类型、新物种产生二、种群的变异性【过渡】在达尔文看来,在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可对于可遗传变异如何产生如此多的变异类型,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遗传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讲解】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
基因座位: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思考并计算基因型数目。
通过基因型种类的分析,理解种群变异多样性的原因。
算及随机交配下第一代基因型频率。
【提问】通过计算能否发现,种群中某个基因发生突变后,经过几代随机交配就可以保持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稳定?一代,而且在随后的几代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未发生变化。
【讲述】这个规律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被发现,称遗传平衡,也称为Hardy-Weinberg平衡。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二 第5章 生物的进化 第20课时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Ⅱ) 作业 (1)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Fra bibliotek答案 C
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
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C 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等都可能改变
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 错误;通过遗传的作用可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
形成新的生物类型,B 正确。
答案 B
3.银杉和大熊猫分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著名的“活化石”,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它们
成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 的实质 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 AA、 Aa、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
第 20 课时 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Ⅱ)
(时间:40 分钟)
1.鉴定牧民放牧的马和由国外赠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野马是两个物种,主要的依据是
()
A.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
B.野马与牧马存在地理障碍
C.野马与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解析 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鉴定野马和牧马是两个物种主要依据二者之间存
生物浙科版2素材:课堂探究第五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含解析
课堂探究探究1: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时,生物朝着多个方向发生基因突变,但生物进化的方向却是单向的,怎样理解生物的进化?从宏观(性状)上看,进化过程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从微观(基因)上看,进化过程为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有利变异的基因,使其通过遗传逐渐得到积累。
由此可见,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故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探究2:物种和种群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一地点、同一物种代(2)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中,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它们的关系可通过下图理解。
探究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①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②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有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
(2)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能产生新的基因型,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
(3)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探究4: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1)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其计算公式为: %100⨯=数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的总数目某染色体上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 (2)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其计算公式为:%100⨯=总个体数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基因型频率 例如:设二倍体生物个体中有两个等位基因A 和a ,假设种群中共有N 个个体,而AA 、Aa 、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n 1、n 2、n 3,那么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和AA 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中丧生。
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学案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一、选择是进化的动力1.人工选择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某些符合要求的变异个体挑选出来,让它们保留后代,把其他个体淘汰掉,不让它们传留后代。
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下来,而且得以积累,微小变异可以成为显著变异,从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这就是人工选择。
2.自然选择环境条件以某种方式选择用以繁殖后代。
性状特征有助于其生存的个体较之没有这种特征的个体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3.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二、种群的变异性1.进化的前提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也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2.变异的产生生物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的基因重组产生数量巨大的基因型。
三、种群基因频率的平衡和变化1.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基因频率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3.基因型频率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不同比例的基因型的个体所组成,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
4.遗传平衡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型频率是由基因频率所决定的。
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
5.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1)突变: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掉。
少数突变是有利的,可能被保留和扩增,从而引起基因库较大变化。
(2)基因迁移:随着某些个体的单向迁入或迁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遗传漂变:一个比较小的种群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往往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
(4)非随机交配:种群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往往不是随机的,而是有选择的,会使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5)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
四、自然选择导致适应1.适应生命的结构及功能、行为、生活方式使该生物适合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延续,称为适应。
高中生物 5.2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二)课件 浙科版必修2
1
第一页,共20页。
1.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适应(shìyìng)。 2.举例说出异地和同地的物种形成的过程。
2
第二页,共20页。
回顾(huígù):
地区
灰白色蛾
暗黑色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17
第十七页,共20页。
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
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
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
表此时(cǐ shí)情况的曲线图是D(
)
18
第十八页,共20页。
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zìránxuǎnzé)
改变
种群基因(jīyīn)频率
导致
积累 时间
青霉素起初 (qǐchū)杀死绝大 多数细菌
存活下来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其抗 性基因传给后代,最后青霉素对它 们(tā men)不再起作用
8
第八页,共20页。
变异(biànyì)是不定 向的
经过(jīngguò)自然 不利变异被淘选汰择,有利变异逐渐(zhújiàn)积累
自然选择
直接 间 接 表现型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3
第三页,共20页。
(1)19世纪(shìjì)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 黑色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 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 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上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适__者_生__存__,__不__适__(_b_ù_s_h_ì_)_者_被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淘__汰___大于________、______大于 ______共同支持“自5然3.选2%择决定生2物5进.0化%方向1”3这.7%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种群的概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 B2.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率快答案 D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答案 B解析地理隔离使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但物种的形成最终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即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变异保存而不利变异被淘汰,从而改变了基因频率。
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D.同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答案 A巩固提升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甲B.乙C.丙D.甲、乙答案 C解析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甲、乙两种群表现型频率分别出现一个高峰;丙种群表现型频率出现两个高峰。
所以丙种群最易产生新物种。
7.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解析a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8.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
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答案 D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杂交得F1(YyRr)。
F1自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抗病个体增加,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即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9.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00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64只。
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答案 B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图1(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图2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③基因频率11.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
如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
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据图回答问题。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 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
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再使用杀虫剂低(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1)R基因是新产生的基因,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2)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RS的基因型频率为4%,所以R基因的频率为95×2+4200×100%=97%。
(3)1969年时,RR的个体明显减少,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时候,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4)根据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使用杀虫剂后,RR个体越来越少,R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SS个体越来越多,S 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
12.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
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
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答案(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种(2)a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3)基因频率自然选择(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解析图文转换认清a、b、c三曲线与p曲线的区别之处,其中a曲线和p曲线相似,生物的差别很小,也就是说生物的变异较小,两种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相似。
13.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
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
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
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_隔离。
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__。
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
答案(1)南美洲地雀(2)食物自然选择(3)地理生殖(4)种群基本单位(5)物种走进高考14.(2014·江苏卷,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
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