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表格形式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绝对经典珍藏版)

九年级化学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绝对经典珍藏版)

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1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2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3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4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5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6护里层的铁呢?阅读书本2.铁制品的防护措施了解了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铁制品的生锈呢?思考: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刷漆、涂油脂、镀其他金属等。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上面我们讨论了铁制品的腐蚀和防护。

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呢?提问:废品收购站为什么要收购废铁、废铜和易拉罐等金属?(回收它们是为了对它们进行再利用。

)提问: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又一有效途径。

废弃金属的回收有什么意义?(可节约金属资源;由于金属冶炼需在高温下进行,回收废弃金属并再利用可节约能源;降低金属制品的生产成本,可方便人们得到物美价廉的金属制品;可减少重金属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合理开采矿物,可避免乱采矿所引起的金属资源的浪费;寻找金属的代用品也可使金属资源得到保护;进一步研究金属的结构和性质,使各种金属都能最大限度地得以运用……)小结归纳:(1)防止金属腐蚀;(2)回收和利用废旧金属;(3)合理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代用品;(5)物尽其用。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练习:(1)为预防自行车生锈,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D )A.车架表面喷涂油漆 B.钢圈表面镀防护金属C.链条表面涂机 D.露天放置,日晒雨淋(2)将洁净光亮的铁钉在潮湿的棉花中比放在空气中更易生锈,主要原因是( A )A.铁钉附近湿度增大,溶氧量增多 B.隔绝了氧气C.温度更低 D.更易与二氧化碳反应(3)小红同学为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用细尼龙线将三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如图所示的三个液面高度相同的相同装置中,放置一星期后观察现象。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C )A.装置Ⅰ的铁钉一侧的液面一定会上升B.装置Ⅰ、Ⅱ中的铁钉都被腐蚀C.比较铁钉一侧的液面,装置Ⅱ比装置I的高D.装置Ⅲ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7XX中学教师课时备课总课时:8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阅读实验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2018年秋第一学期定稿学科:化学;任课班级:九年级;任课教师:;2018年 9 月 1 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二、考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2、化学发展史三、学困点和易错点:1、化学发展史2、化学研究的对象四、教学活动:五、板书设计:2六、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二、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学困点和易错点: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四、2课时五、教学活动: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3)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再次了解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3)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二、考点:1、二氧化碳的特性2、氧气的检验3、蜡烛燃烧的探究、产物的检验4、蜡烛燃烧熄灭后白烟的成分5、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比较6、排水集气法三、学困点及易错点:1、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2、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四、2课时五、教学活动: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前发生哪些变化,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拿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拿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把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 第十一章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 第十一章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1.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仔细观看实验,寻找不同之处,分析原因,写出方程式,完成表格。
4.氯化钠的用途: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工业上可以用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生活中作调味品;在冬天,还可用于消除积雪。
【合作探究】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吗?
答: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不含金属离子而含有铵根离子的盐中没有金属元素,如NH4Cl、(NH4)2SO4等。
2、导入:问大家一个问题:俗话说“百味之首”是指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为什么这么重要?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来探究这一话题。
4、
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
一、氯化钠的用途、分布
1、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离子和离子的化合物。
2、氯化钠是盐的一种,它的俗名是,是一种色颗粒状的固体,有味,易溶于水。
内容及流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
备注




【教师点拨】
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食盐,它是盐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目标导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看图〉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学生分组完成提出问题学生画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纠正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学校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教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点】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指导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仪器、药品及其它】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课时一:化学的定义与发展- 课时目标: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 教学重点: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2.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并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应用相结合。

4. 小结与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练题,巩固和复所学内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化学的作文。

课时二:纯物质和混合物- 课时目标:了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分辨不同的纯物质和混合物。

- 教学重点: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分辨纯物质和混合物。

2.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纯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辨纯物质和混合物。

4. 练与讨论:通过练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纯物质和混合物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题,并要求学生写一份纯物质和混合物的鉴别报告。

课时三: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课时目标: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研究利用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鉴别。

- 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实验鉴别物质。

-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等方面。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

4. 练与讨论:通过练题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实验,并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报告。

...*教案内容仅为示例,具体内容请根据课程教材和教学要求进行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案(表格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案(表格式)

教学方案教师:
③实验前请先检查实验仪器是否齐全。

实验结束后,列举出你们用到的仪器、药品的清单。

④回顾实验过程,你们哪些操作是不当的,或者有什么失误的地方?
展示学生实验过程照片,点评。

【课堂练习】下图为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KCl溶液的流程图,请圈出图中错误的地方:
【小结归纳】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用6%的NaCl溶液配制50g 3%的NaCl 溶液
m(NaCl)=50g×6%=3g
m(H2O)=50g-3g=47g
称:3g NaCl
量:47mL水
溶解
装瓶贴签
【问题探讨】用6%的NaCl溶液配制50g 3%的NaCl溶液
提示:
① 6%的NaCl溶液密度为1.04g/mL。

②由浓溶液稀释成稀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即:m(浓)·ω(浓)=m(稀)·ω(稀)。

初中九下化学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反应
年级:九年级下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2. 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2. 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3. 化学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2. 化学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玻璃试管、试管夹、试管架、草酸钙、硝酸钙、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碘液、淀粉溶液;
2. 教学资料:PPT课件、教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分类?
二、讲解(10分钟)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2. 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实验操作(25分钟)
1. 实验一:观察草酸钙与硝酸钙的反应;
2. 实验二: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3. 实验三:观察碘液与淀粉溶液的反应。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接下来需要继续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引导他们探究更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九班级化学下册教学工作方案及教学进度表九班级化学下册教学工作方案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工作方案1. 教学目标- 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试验操作技能;- 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 把握元素周期表和各种元素的性质;-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原理;- 了解化学与环境、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关系。

2. 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 单元 | 内容 ||----------------|------------------------|| 第一单元 | 化学基本概念和试验操作 || 其次单元 | 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 || 第三单元 |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 || 第四单元 |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 第五单元 | 化学与环境、生活和工业 |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试验教学,培育同学的试验操作力量;- 前导教学引导同学主动学习,激发同学的爱好;- 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同学的合作力量和探究精神;第1页/共4页- 争辩和争辩问题,培育同学的思辨力量。

4. 教学评价- 组织小测验和作业,检查同学的学习状况;- 设置课堂争辩和试验考核,综合评价同学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价,反馈给同学和家长。

二、教学进度表1. 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试验操作| 课次 | 教学内容 | 时间 ||------|-----------------------------------|---------|| 1 | 化学的定义和争辩对象 | 2学时 || 2 | 试验操作规范和试验室平安 | 2学时 || 3 | 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 4 |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 5 | 化学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2. 其次单元: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 课次 | 教学内容 | 时间 ||------|------------------------------------|---------|| 6 |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 | 2学时 || 7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 8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 9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和酸碱中和方程式 | 2学时 || 10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配平试验 | 2学时 |3. 第三单元: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 课次 | 教学内容 | 时间 | |------|-------------------------------------|---------| | 11 |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和分子式 | 2学时 | | 12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周期律 | 2学时 | | 13 | 钠、铜、铝的性质和试验 | 2学时 | | 14 | 卤素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试验 | 2学时 | | 15 |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试验 | 2学时 |4. 第四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课次 | 教学内容 | 时间 | |------|------------------------------------|---------| | 16 |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试验 | 2学时 || 17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试验 | 2学时 || 18 |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化学平衡定律 | 2学时 || 19 | 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的试验 | 2学时 || 20 | 化学平衡的应用和试验 | 2学时 |5. 第五单元:化学与环境、生活和工业| 课次 | 教学内容 | 时间 | |------|-------------------------------------|---------| | 21 |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和试验 | 2学时 | | 22 |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和试验 | 2学时 | | 23 | 化学与工业的关系和试验 | 2学时 | | 24 |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和试验 | 2学时 | | 25 | 教学总结和复习 | 2学时 |第3页/共4页以上是九班级化学下册教学工作方案及教学进度表,期望能对你有所挂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 教案 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 教案 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

二、学生分析:本班共有46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1%,学习发展生占47%。

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掌握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2. 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实验室基本规则与安全常识(2)实验操作技巧与仪器使用2. 第二章:空气与氧气(1)空气的组成与性质(2)氧气的制备与性质3. 第三章:水的净化与软化(1)水的净化方法与原理(2)硬水与软水的性质与转化4. 第四章:碳及其化合物(1)碳的单质与化合物(2)碳的氧化物及其性质5. 第五章:金属与金属材料(1)金属的性质与分类(2)金属的冶炼与用途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操作技能: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4.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材。

2. 实验仪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化学教学网站、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与特点(2)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3)有机反应及其类型7. 第七章:酸碱盐及其溶液(1)酸碱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酸碱反应与中和反应8. 第八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2)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点(3)化学反应速率与条件9. 第九章:生活中的化学(1)食物中的营养素与化学(2)日用品中的化学成分与作用(3)环保与化学: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 第十章:化学实验技巧与探究(1)实验设计与方案的评价(2)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3)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七、教学方法6.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word完整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表格式

word完整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表格式

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集体备课分工一览表备课组:学期: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九年级化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任课教师2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3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4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学科备课方案年级化学九备课序号(节数):5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6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7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8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九年级化学学科备课方案备课序号(节数):9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0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1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2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3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九年级化学学科备课方案备课序号(节数):主备教师协备教师4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5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6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7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8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九年级化学学科备课方案备课序号(节数):主备教师协备教师91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02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12三尺冰教育历百日寒成三尺冰破万卷书育一方人22。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分子的基本性质1.1 分子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分子的定义、特点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分子的性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类型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类型及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分子间作用力。

第二章:原子和元素2.1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结构及电子的排布。

教学内容: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2 元素的概念与周期表教学目标: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周期表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

第三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3.1 化合反应教学目标:了解化合反应的特点及常见化合反应类型。

教学内容:化合反应的特点、化合反应的类型及化合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2 分解反应教学目标:掌握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常见分解反应类型。

教学内容:分解反应的特点、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溶液与浊液4.1 溶液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及溶液的性质。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特点、溶液的性质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2 浊液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掌握浊液的定义、特点及浊液的性质。

教学内容:浊液的定义、浊液的特点、浊液的性质及浊液的制备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浊液的概念与性质。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与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与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与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酸与其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与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2、酸碱的共性3、原子团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6、pH的测定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相关知识:⑴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表格形式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表格形式

总第( 1 )课时课题8.1 金属材料(1)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金属的物理性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法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二、自主学习:1.复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其次的金属是。

2.阅读课文:什么是金属材料?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什么?3.金属材料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例外?复习:物理性质的包含的内容。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教学流程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金属制品。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铝等的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3.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5.阅读教材第3页表8-1,完成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用来铸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性质?再结合其它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四、归纳整理: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有金属银白色光泽,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套教案(精品表格式,统一格式)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整套教案(精品表格式,统一格式)
[“煤和石油”放在拓展性课题中]
[板书]一、化石燃料——天然气
[讲解]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下面,同学们注意按照课本P134页[实验7—3]进行活动探究,做一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探究内容如下:
[投影]
1.观察甲烷颜色、状态。
2.在实验结束后,烧杯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利用课件给出讨论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回答、交流
观看投影,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小结
思考回答
1.甲烷极难溶于水。
2.甲烷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听,思考
学生回答:
1.煤气或
3.炼钢厂、热电厂都用煤作燃料。
学生回答问题
后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重点
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中考考点
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共同教案
个人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表格形式

初三化学下册教案表格形式

总第( 1 )课时课题8.1 金属材料(1)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金属的物理性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法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二、自主学习:1.复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其次的金属是。

2.阅读课文:什么是金属材料?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什么?3.金属材料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例外?复习:物理性质的包含的内容。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教学流程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金属制品。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铝等的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3.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5.阅读教材第3页表8-1,完成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用来铸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性质?再结合其它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四、归纳整理: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有金属银白色光泽,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里雍中学下册化学教案总第( 1 )课时课题8.1 金属材料(1)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金属的物理性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法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二、自主学习:1.复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其次的金属是。

2.阅读课文:什么是金属材料?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什么?3.金属材料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例外?复习:物理性质的包含的内容。

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教学流程三、合作探究:1.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金属制品。

人类历史上使用铁、铜、铝等的金属材料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

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3.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5.阅读教材第3页表8-1,完成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用来铸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什么样的性质?再结合其它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四、归纳整理:一、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有金属银白色光泽,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高。

2、特性: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常温下,汞是液体;二、性质决定用途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五、检测训练:六、教学反思:里雍中学下册化学教案总第( 2 )课时课题8.1 金属材料(2)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合金,合金的优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合金,一些新的金属材料,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学科对金属材料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学会用“量变与质变”的唯物主义观看待某些合金的不同性能。

重点合金的优点。

难点合金是一种混合物教法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人类发现、认识、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为什么使用的多是合金?它有什么样的优点?二、自主学习:1. 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钢并非纯铁,而是含有。

2.合金的概念:合金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是什么?3.生铁和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生铁和钢与纯铁比较硬度大小、抗腐蚀性。

教学流程三、合作探究:1.提问:①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②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③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常见的合金有哪些?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

小组交流,展示,老师点评。

3.观察教材第5页表中提供的数据,能得到什么启示?4.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5.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四、归纳整理:合金1.定义:2.特征: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大,熔点更低,抗腐蚀性能也更好,因此用途广泛。

3.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4.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五、检测训练:六、教学反思:里雍中学下册化学教案总第( 3 )课时课题8.2金属的化学性质(1)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知道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认识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金属与酸的反应及现象。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法学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自主学习:1.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2.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4.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5.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流程三、合作探究: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探究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的情况。

①用砂纸打磨,观察;②点燃,记录实验现象;③交流与讨论:金属有什么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一样?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3.[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4.活动探究。

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①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是:②镁、锌、铁与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

③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Cu5.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6.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四、归纳整理: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二.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三.置换反应:五、检测训练:六、教学反思:里雍中学下册化学教案总第( 4 )课时课题8.2金属的化学性质(2)课时 1 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金属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法学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部分化学性质,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自主学习:1.欣赏教材第11页图8-12“我快要完蛋了”的金属是,“我一点也不在乎”的金属是,“勉强能行”的金属是。

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怎样的化学反应?3.金属活动顺序表:教学流程三、合作探究:1.实验探究:如何证明金属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交流与讨论:①通过实验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②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③金属的另一种化学性质:2.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运用①强化记忆;②正确理解:四、归纳整理:一.金属的化学性质: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②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③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二.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办法:五、检测训练:六、教学反思:里雍中学下册化学教案总第( 5 )课时课题8.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课时 1课型新授授课教师科目班级课标解读炼铁原理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法学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1.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2.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

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教学流程三、合作探究:1.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

讨论:①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2.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3.例题剖析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4.升华训练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