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具体内容:诵读课文: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

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2、自主翻译:具体内容:翻译全文:设计策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虚词:于、以、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明确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2、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3、读出节奏: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4、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理解的难字词,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运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⑴常见实词: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本文指“捣土用的杵”名词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狱官。

⑵常用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表承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⑶一词多义: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⑷词类活用:劳其筋骨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空乏使……穷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忍性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5、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

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

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三篇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DD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DD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放录音范读课文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组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代表分享探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解读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

(出示孟子的画像)(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4.积累警句,端正忧患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铺垫前段时间有个争论很火,是关于一个著名的文句的,大家都在争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个句子就出自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显】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本文按现代文体分法是一篇议论文,依古代文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为“论说文”。

全文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论说。

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今天有四个学习活动。

【屏显】活动一:译读,感论说之意活动二:分读,理论说之序活动三:析读,品论说之美活动四:悟读,抒论说之味1.一读,分类,读准字音老师将生僻字词进行了分类,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字词。

如按人名划分:舜(shùn)傅说(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按多音字划分:空(kòng)乏其身曾(zēng)行拂(fú)乱法家拂(bì)士2.二读,断句,读准节奏师:文言文节奏一般按意义单位划分,诵读时不能读破语意,不能读乱句子内部的结构。

如以下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学生齐读文章。

【屏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

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1)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0.12.28)
三、1.三层。

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

“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取义。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一)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1分)
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
5.(1)特别喜欢(很爱好)(2)他,指公孙仪
6.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8.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9.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10.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